初中地理中东说课稿(优质21篇)

时间:2023-11-26 12:49:21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模板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创新的教案模板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教学灵感。

初中地理中东说课稿

3.了解中东的自然环境以及对农牧业发展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中东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三)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中东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及中东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中东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中东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中东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中东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知识储备。

2.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调查农业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3.了解中东石油对世界各国尤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状况。

(二)教学准备。

1.收集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化资料制成录象片段或办成壁报;

2.收集有关中东石油资源的资料;

3.节水农业的影视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情分析。

一、课题导入。

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美英联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铜象倒下及萨达姆被美军捕获的影视图片导入战争发生的区域:这是一个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他们为什么要想控制这个地区?控制了这个地区会获取哪些好处?(板书:中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学法指导:由影视图片激趣入题,转入讨论研究。

一孔之见:联系当前世界上的重大事件,从学生爱关注的战争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讲授新课。

教师导入:重要的地理位置。(板书: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中东的国家》,确认中东的范围:

1.中东的纬度位置。

2.中东的海陆位置。

3.本区主要的海峡。

4.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归纳:中东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合作学习,巩固知识并解决问题。

这是本区的一个优势,也是本节的一个重难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中东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突破重难点。在知识讲解中间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使学生看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

教师导入:丰富的石油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一个敏感的地区,谁控制了这个地区就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的石油。(板书:丰富的石油资源)。

师生互动:观看有关中东的石油资源的影视图片,共同读图分析中东石油资源的特点。教师点拨、归纳:中东石油资源的特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出油多。

教师补充:除了上述几点外,中东石油成本低,易于开采,运输方便。由于这些特点,中东石油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产油区所无法比拟的。

提问: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呢?

中东石油的这些特点,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垂涎不已,因此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该地区石油的掠夺,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提问:中东这么多石油都是供自己国家用的吗?如果出口,输出路线又是怎样的?学生活动:结合《中东石油海上运输线路图》,讨论、分析。

师生互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学生结合挂图归纳。互动中间注意渗透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归纳小结:石油资源是中东人民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是中东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应该站在第三世界人民一边,支持中东产油国为保护石油资源、维护石油权益的斗争。

学生活动:自由阅读书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明确它在国际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加强第三世界的合作,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这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鼓舞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文化,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学生活动:读《中东地形图》自由讨论。

师生互动:观看中东的民族风情、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等情况的影视图片。(画外音:看:一望无际的沙漠、新月形的沙丘;地面上河流很少,有一些地下泉水;气候干热、居民全用肥大的衣服把身体包起来;树木很少??阿拉伯民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并向真主祈祷,向未来祝福)(板书: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讨论l:为何中东阿拉伯半岛上没有河流?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讨论2: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生产?

展示:播放一段有关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的影视片段和枣椰树的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活动:读书上的阅读内容“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回答:

1.以色列为什么要发展节水农业?

2.以色列是怎样发展节水农业的?它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归纳小结:中东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广布,高原为主。艰苦的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中东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区优势: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开采石油运往世界各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但是由于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中东的一些产油国都在考虑当石油资源枯竭后如何发展本国经济的问题。

学法指导:先通过读图、观看影视图片作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阅读书上的相关资料、自由讨话探究学习掌握知识。最后再扩展到资源利用问题上。

简要小结点明中东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意志,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资源利用观。

三、小结。

延伸与探究:中东的发展给我们有所启示:近在我们的身边,远在我们的大西北与中东在自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或气候干燥,或沙漠广布,或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在,党和国家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随着大西北的进一步开发,我们都面临着一次千古难逢的机遇与挑战,能否从中东地区的发展中借鉴其能适合我们的经验?就此试写200字左右的文章。

一孔之见:“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联系我国西部大开发,从中东的发展中获得启迪,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反思。

从各种传播媒体中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结合本节知识能力要点进仃台作探究式的学习,可以使简单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使整个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就快了起来,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此其一。

其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中东》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中东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地理说课稿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流湖泊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本课既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下面学习“长江”“黄河”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对我国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养热爱自然的理念。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对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不适合自主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并请学生说一说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后师生总结: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并请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学生读图后回答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到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我会在此提醒学生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找寻答案的过程,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养成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水文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谈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理解这一难点。

3、湖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对家乡的认识。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3456789谜底(缺衣少食)谜头123456789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5、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土壤社会条件交通市场机械化等方面分析设计意图: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6道选择题。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说课稿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重点与难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温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温的概念、气温的表述方式、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这一节课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延伸。它与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降水”一起,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学好本节也能为今后在高中进一步学习气候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了解了有关气温的知识,再加上第一章学习了等高线,有助于理解等温线的判读。但地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相对于语数外来说,学生对地理兴趣和重视都不够。加之七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这为教学实施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气温的相关概念和表述方式,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

2、通过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图,掌握阅读曲线图的方法,具备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能力。

3、通过气温观测,增强关注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准确判断某地的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

【难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变化的照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是由于天气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变化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以谈话的形式问:通常用什么词语描述气温,学生回答为最高温、最低温。教师以人们口中常说的`某一天是具体的多少度去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温也是描述气温的方式。

学生回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问题】。

(1)如何计算一天内的平均气温?

(2)如何计算一年内的平均气温?

【学生活动】。

(1)日均温=一天中8点,14点,20点,2点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2)年均温=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教师总结】描述气温有三种方法: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相关概念,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气温日变化分析。

教师ppt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可以得到什么?

【学生回答】最高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7摄氏度。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分析。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陆地年均温数据和海洋年均温数据。

四人为一小组,仿照气温日变化图,根据大屏幕所给数据,将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上,并找出分布规律,尝试着计算年较差。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绘制曲线图、进行相关计算。

【教师总结】大家绘制的图都特别准确也特别美观,从刚才所绘制的图以及计算当中可得出:

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最高、最低月均温,海洋上比陆地上推迟一个月;气温年较差=年内最高月均温-年内最低月均温。

教师归纳:

日变化:一天当中14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年变化:陆地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海洋上气温最低出现在8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设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既能够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通过讨论环节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合作交流及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搜集所在城市去年一整年的月均气温,并计算出去年气温年较差。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_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资源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资源紧张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而在各种资源中,水资源又是相对重要的,因为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没有水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的存在。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的问题又十分严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费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水资源,认识世界水问题,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知道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水资源问题,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有限的水资源,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教学难点:联系我国降水分布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见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碗,都要请他来。

新授:

1、水是宝贵的资源:

(1)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在哪里”、“我们人类常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2)出示世界水体比例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教材75页图。

3.16,帮助学生分析世界淡水资源的状况;并出示水资源定义的材料。

2、我国水资源现状。

(1)多媒体出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的材料。

(2)多媒体出示我国降水径流分布图。

(5)多媒体出示漫画。

3、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3)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5)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

(1)海水淡化。

(2)利用大汽水。

5、思维拓展性练习:多媒体出示相关习题。

6、认知提升多媒体播放一组关于水的图片,提升学生情感。

7、教师小结,学生质疑反思猜谜语的同时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常利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事实观察教师提供的降水径流分布图,根据图例及过去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

认知到水污染是南北方乃至全国存在的重要现象,并再一次认知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认真观察漫画,认识现实生活中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

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了解目前世界开发水资源的现状,并立志将来去开发更多的水资源,寻找新的拓宽水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4)水污染现象严重(5)水浪费现象明显,从而在总体上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在了解我国水资源问题基础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让学生自行分析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空间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不均——修建水库,整治污染,节约用水。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构筑想象的空间。

通过资料的出示使学生了解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的意义和方法,并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节水标志的,把节约用水的意识深入每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好习惯,并做宣传节水、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

用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

初中地理说课稿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初中地理说课稿_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地理说课稿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略)。

初中地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