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会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7 18:17:09 作者:MJ笔神 最新国学会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一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20xx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二

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从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精髓所在。国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还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国学研习会因此应运而生,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国学的兴趣,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

第二段:国学研习会的特点与形式

国学研习会以传播国学知识和提升国学修养为核心,以讲座、研讨、课堂为形式,将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授给学员。在研习会中,我们通过导师的授课,深入了解古代文人学者的学问,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感受到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国学研习会还设有讨论环节,学员们可以与导师和其他学员共同探讨与交流,增进对国学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我们可以真正体验到国学的魅力与深度。

第三段:国学研习的收获与启示

通过国学研习会,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底蕴和价值。首先,国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古人的行为准则,如孝悌忠信,教化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怎样获得尊重和成功。其次,国学启迪了我的思维。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最后,国学培养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在国学的引领下,我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沿革和传统观念,对于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第四段:国学研习带给我的改变与影响

国学研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开始努力改变。首先,国学研习让我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在古代文人学者的启发下,我开始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培养文学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情商和智商,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其次,国学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在国学研习会上,我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我的口才和沟通能力,还让我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立身以立学为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与社会保持同步。

第五段:国学的未来与展望

国学研习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展示了大众对国学的浓厚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我对国学的前景感到乐观,认为在当代社会,国学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我希望国学的研习会能够继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并通过更多的途径将国学融入日常教育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期望未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推广国学的方式会更加多样化,便于更多人学习国学。同时,我也希望国学研习会能够更多地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在国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结合,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社会相互融合,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总结部分:通过国学研习会,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更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变。国学的学习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国学的智慧和价值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永远流传。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三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国学具有独特的智慧和价值观。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国学讲座,深受启发和感悟。下面我将结合讲座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总结一下关于国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国学的学习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师徒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师者名师,徒者贤徒。师徒之间的交流和传承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与国学大师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师者智者、徒者追随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虚心听取前人的教诲,认真学习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真理,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只有通过师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国学的精髓。

其次,通过国学的学习,我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国学强调“实践”二字,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书本上的理论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乐趣。国学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尊重自然的法则,注重身心的平衡与调和。我通过实践,发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学会了欣赏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道。只有融入到自然中,才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平衡,也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再次,国学的学习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国学经典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人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中国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最后,国学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国学的学习把我带入了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世界,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到震撼和敬畏。古代的经典蕴含着智慧和真理,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通过国学的学习,我明白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开放和接纳外来文化,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国学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验和思考。尊师重道、实践理论、思考人生意义、认识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从国学中获得的重要启示。国学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当代人的修身养性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积极参与国学的研究和实践,加强自己的修养,传承和弘扬国学的精神。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四

段一:引言(200字)

国学会作为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探究了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哲学。在我参加国学会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其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质修养的积极影响。国学会是一门富有智慧与启示性的学问,通过学习国学,我开阔了眼界,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我对国学会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段二:学习传统经典(200字)

传统经典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传统经典不仅令人受益匪浅,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国学会的学习过程中,我精读了《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不断阅读和思考,我明白了做人的道德规范,懂得了以诚待人、以德报怨的重要性。

段三:学习礼仪节俭(2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节俭的重要性。国学会的学习,让我深入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节俭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和节俭的观念已经有所淡化,然而,国学会的学习使我重新审视了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国学,我深化了对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了自己的节俭意识,逐渐摆脱了浮华和奢侈的诱惑。

段四:传承民族精神(200字)

国学会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民族精神与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传统经典、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国学会的学习使我深入体验到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赖以承继和发展的根基。通过学习国学,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出了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热情与动力。

段五:综合感悟与展望(200字)

国学会的学习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从心底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愿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国学会的学习将为我指引方向,使我更加自信、成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200字):

通过国学会的学习,我从中汲取了滋养心灵的精华,让我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正所谓"学而时习之",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国学,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久远的底蕴。我的心得体会将以坚定信仰、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灵感和指引。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五

学生进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全面进展的人为核心,具有科学性,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个根本要点,给出了现代训练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再也不是仅仅传授学问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全面进展着想。我们培育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信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查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觉便赐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晰的知道智力、力量培育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进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胜利后的喜悦。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教师敬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渐渐地对自己也开头有了一点信念,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时机呈现自己,以证明自己的力量。特殊是得到教师、同学的'无私关心后,他们确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念。

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承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表达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省出时间进展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每节课都要面对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会学问,提高力量。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六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而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对国学的学习和体验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国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通过了解经典、借鉴先贤的智慧和道德观,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远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分享我在学习国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学习国学使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国学不仅教我们如何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还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这个悠久历史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献、经典著作和名人的传世之作,我了解到中国先贤们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和建议。从经典中,我学会了珍视家庭、敬爱长辈、尊重他人等传统美德,这对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国学的学习促使我审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发展的快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收益。然而,在物质和技术的进步背后,一些传统价值正在被放弃或者淡化。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我看到了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症结之处。例如,道德缺失、浮躁的心态、关系淡漠等等。通过分析和思考,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秉持传统美德,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既能发展自己,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三,国学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我往往会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来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力量。传统文化中滋养着智慧的源泉,如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诗经》等等。在这些典籍中,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应对困难的智慧。这些经典通过点拨生活和提供哲理教诲,帮助我摆脱困惑,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进而,了解国学也让我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国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方式,通过学习和理解国学,我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与他人分享和传播这种文化。不仅如此,通过国学的学习,我也获得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智慧和谋略。这些智慧和谋略有助于我与他人的交流,培养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我在与人交谈时更加有底气和自信。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体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学对我的积极影响。国学丰富了我的命脉,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思考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并提高了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宝贵财富。因此,我相信,在“上国学”的道路上,我将会继续不断学习、感悟和体会,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七

在学习第三模块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唐宋诗词》《红楼梦与红学》等七部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园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幼儿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幼儿活动,让幼儿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幼儿沟通参与为每个幼儿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

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八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里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当今这个花花世界,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功利性比较强,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就像陈建先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老师只需要给他把那扇‘国学’的门推开,里面丰富的内涵要待他们将来自己慢慢领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诵读、游戏、体验、角色扮演、量化训练、竞争比赛、动手操作、家庭巩固等,多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手段混合使用,还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软件、电脑、液晶电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国学。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必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通过学习,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精美的词句,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持续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礼貌的人吗当今社会,礼貌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礼貌上去了,精神礼貌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务必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务必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构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能够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用心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超多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齐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齐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九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国学学习和研究。我也是其中之一,最近参加了一次上国学课程的学习,深受启发和感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上国学课程令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远影响。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比如,我们学习了经典之一《孟子》,通过阅读孟子的论述,我被他高尚的品行、博大的胸怀所折服。孟子的思想教诲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更加明白做人的真谛和追求。这样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其次,上国学课程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面貌。上国学课程通过介绍不同时期的经典文化,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无论是《论语》、《诗经》还是《红楼梦》,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包容特点。这样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学习国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样的品质,以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

再次,上国学课程让我重新审视自我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过多,忽视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培养。通过上国学课程,我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很多对内在修养和德育的论述和教诲,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更好地认识自我,追求人格的完善。只有通过对内在修养的注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上国学课程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和智力水平。国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学问,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更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学修养,还使我们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分析能力。这样的综合素质提高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上国学课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帮助。通过学习国学,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智力水平。我相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国学会心得体会篇十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语》先后购买了3个版本,《中庸》记忆中购买了至少5次,先后阅读了不下10次,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触动我的心灵。前天,在机场又购买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认真的进行了阅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