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的感悟(大全5篇)

时间:2023-09-28 01:14:42 作者:QJ墨客 忆苦思甜的感悟(大全5篇)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忆苦思甜的感悟篇一

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1 我们学校最进举办了一次忆苦思甜的`活动。

2 最近我忆苦思甜,想起了你辉煌的过去,1岁,你长得太抽象,把你妈吓一跳;10岁,第一次不尿床,把你爸高兴坏了;20岁,唱歌唱跑偏,把老师领沟里了;30岁,第一次恋爱,单相思。未完待。

3 不幸才知幸福好.忆苦思甜.

4 适当的忆苦思甜,快行动吧!

5 世界勤俭日,大家来忆苦思甜:啃啃窝窝头,尝尝泡酸菜。穿穿补丁衣,吃吃剩菜饭。看看《白毛女》,读读《菜根潭》。喝点苦菜汁,苦胆拌黄连!

忆苦思甜的感悟篇二

“妈妈,我要吃红薯。”一走进菜市场,孩子就指着堆放在菜摊旁的红薯对我说。这年头,孩子的话就像圣旨,我不假思索地走上前去,挑了几个看上去又大又光滑的红薯,称了,付了钱——感觉价格贵得离谱,二块五一斤。我暗笑,若在老家,那些堆成山一样的红薯,喂猪,猪都不太爱吃的,更别说,再让人花钱去买了。

家乡的红薯叫红苕。每年桔子成熟的季节,地里的红苕也长大了,人们开始把它们从土里挖出来,再种冬小麦。那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农忙节。田间地里,热闹非凡。男人们挥舞着锄头,一边把生长在土里的红苕刨出来,一边和邻地里的男人聊着天,从天气到收成,或三里五村的新鲜事儿。有时也偶尔说到国家大事,开心处,“哈哈”大笑几声,引得女人和孩子们附和的笑。乏了,就聚在一处,用锄柄当了临时的凳子,相互散着烟,再神吹海聊一通。女人和孩子们就把红苕捡起来去掉泥,再堆放好:个儿大的,放进用竹子编制的箩筐里;个子小的、被挖坏的,堆放在另一边,这样的红苕,容易坏,不易储存,所以喂猪的时候,先捡这样的洗。每放满两个箩筐,男人就取来扁担,套上箩绳,牙一咬,眉一挑,腰一挺,扁担和箩筐就在肩上了,一路有节奏地晃晃悠悠,嘴里断断续续哼哼唱唱,以此表达着丰收的喜悦。

红苕大多是红皮儿的,被泥糊着的时候,看上去灰不溜秋,很像孩子们被弄脏的脸,经水一洗,就露出光鲜亮丽的面容。用刀去掉皮儿,再切开,从里面渗出奶白色的液体,这时,孩子们肚里的馋虫就要作怪了,张嘴一咬,脆脆的,甜甜的,这就是我小时候唯一能吃到的“水果”。

有几年里,每年红苕丰收后,也是我最犯愁的日子。那年月,土地刚分配到户,人们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就指望那点地打点粮食填饱肚子。偏偏家乡又是人多地少,水稻的产量也不高,除了上交粮税,人们常常是寅吃卯粮,小孩大人个个面黄肌瘦,红苕,也很自然地成了那时的主食。看吧,每到傍晚时分,生产队仅有的堰塘边上,围着一圈洗红苕的男女。依然是竹子编成的筐篼,装着大半篼红苕,先往水里浸透,再“唰唰”地搡动着,他们的身形起伏有致,面赤心热,不时地挥手擦擦头上的汗,脸上尽是欣喜的神色。等到浊水散去,红苕就算洗净了,将篼捞出水面,把水沥干,提回家,挑好的红苕去了皮儿,切成小块儿,或熬一锅红苕稀饭,或用木甑蒸。木甑是由杉木板箍制而成的圆桶,外形类似中空的圆台,内有带孔的隔板,顶部有盖。蒸红苕饭的时候,将桶内的隔板上铺一层厚厚的红苕,上面再铺一层薄薄的夹生米饭,一起大火蒸了,待到木甑四周散出热腾腾的蒸气,红苕和米饭特有的清香,便扑鼻而来。打开木甑盖,那一甑颗粒饱满,晶莹透白的米粒,诱得人直流口水。米饭下面熟烂的红苕,浸透了大米的'香味,软软的,糯糯的,越发香甜,它在我幼小的年岁里,填补了不少缺糖少油的日子。

刚开始几顿红苕饭,吃得特别顺口,左一碗右一碗,肚子撑得圆鼓鼓的,仍不肯放下碗筷。日子越往后,我对顿顿不离红苕的饭就渐渐地犯了愁。父亲却照样吃得香甜,还说他小的时候正赶上自然灾害,人们都没吃的,啃树皮,吃“仙米”(一种泥),见了青草也是香的,不知饿死过多少人,这红苕饭,跟以前比起来,要算是好饭了。

父亲的经历和让我痛惜的话,也曾让我惭愧过一阵,决心不再挑食。可我吃饭的速度,还是慢了下来。每当端起一碗红苕饭,还是不由自主地先挑了饭粒入口,碗里的红苕,堆了大半碗,不得已,到了最后,只得将那令我早已不甚感兴趣的红苕塞进嘴里,慢慢嚼,越嚼越没味,越嚼越不想下咽,又怕父亲责备,只得强行咽下去,再也不肯多吃。令我痛苦的是,每顿吃剩下的红苕,父亲也不肯倒掉喂猪,而那些隔顿的红苕,已经变得发黑、发硬,也吃不出甜味了。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父亲有时干脆拿红苕当晚饭,清水煮上半锅,放上盐和少许的猪油,就着咸菜和辣椒吃得有滋有味,我却是食欲大减,只肯盛上一小半碗红苕大半碗汤,将那个已令我非常讨厌的红苕用筷子碾碎,搅成一碗糊糊状,硬着头皮“咕噜、咕噜”喝下去,那样子,绝不亚于大人拧着眉喝中药时的苦,还有壮士断腕般的豪迈。

其实在那个年代,尽管常有人口多的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拿红苕充饥,在我家,三个人的地种出的粮食两个人吃,一个大人一个小女孩,是绝对够吃的,还真是年年有余。

最令我不平的事也就在此处:每年稻花飘香的时节,来家里的熟人就多了,先是叔叔伯伯,然后是同一生产大队的婶子大爷,他们挑着箩筐来了,父亲就把粮仓打开了,金黄的谷子,五十斤一百斤,人多的时候,父亲还要自作聪明地帮他们分开,说是“相互匀兑”,“饿了大人也不能饿了小孩子……”

最后只留下约摸够我们爷俩吃到新稻谷成熟的分量。每到这时候,我心里就很不服气,对父亲的意见大了去了,哦,一年让我吃将近半年的红苕,合着就是为了省下粮食帮别人渡过难关呀?自己家丫头还比不上别人的亲了?哼!就晓得对别人好!

后来的几年,人们种上杂交水稻之后,稻谷的产量提高了不少,人们也不用再借粮了,红苕也不知道几时退出了我们的饭桌,香喷喷的大米饭,想吃多少有多少,每年照样堆成一座山似的红苕,则成了猪食。有几年,父亲还抱怨,现在的猪都比过去的人吃得好,可那畜牲,竟然连红苕也不肯吃!随着岁月的推移,父亲挑红苕的腰板不那么直了,笑容还是那样亲切随和,只是,眼神里多了期待。在我离家的日子里,村里的婶子叔伯为父亲做了不少事,填补了他不少空虚孤寂的日子,仿佛一夜之间,我便长大成人,理解了当初父亲乐善好施的举动。而我和父亲之间相互的思念,比相隔的距离还要长。

一锅红薯粥熬好了,粘粘的,稠稠的,切成大小适中的红薯块儿,黄澄澄,透亮晶莹,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孩子一个劲儿地说“好吃、好吃”,我挑起一块又糯又软的红薯放入口中,失声叫出“真甜呀!”恍惚中,脑海里浮现出父亲那饱经风霜却依然憨厚、朴实的笑脸,竟然又吃出了几丝酸涩的味道。

忆苦思甜的感悟篇三

毋庸置疑,忆苦思甜教育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我们党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武器之一。回头看一看过去的日子,工人、农民从受剥削到当家作主,士兵从受压迫到官兵一致。这种比较产生的强烈反差,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人们对共产党及其所执行政策的认同,自然而然地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好地调动,自然而然地促进了生产力和战斗力的提高。这对我们党在那一时期取得军事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都起到了用心的促进作用。

就我的理解,忆苦思甜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其贴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心理学的某种普遍规律,即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把握住了贴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潮流,能够使人看到不断向好的发展趋势,从而既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又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然而这种教育我此刻见得很少了,具体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想,教育形式僵化、不吸引人,教育资料陈旧、离现实太远,恐怕是忆苦思甜教育此刻很少开展的原因之一吧。其实,就在前述讲话里,邓小平同志已经指出“教育对象不一样了,教育没有新的资料不行。忆苦思甜当然要搞,但只搞忆苦思甜就不够了,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以及怎样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小平同志已经把话说透了,形势发展了、进步了,教育就要有新形势、新资料。小平同志的讲话虽是针对军队的,但我想这对加强党员教育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好处。

同时,我感到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思想,总是抓住某些领域的问题不放,而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革命和建设所取得成就,却采取偏颇的眼光来看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想法会误导部分党员和群众,不见主流,不见大局,危害非浅。而忆苦思甜教育,正是纠正这类偏颇思想的有力武器,这也更增强了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教育

1、创新忆苦思甜教育的理念。

忆苦思甜没有过时,关键是没有抓到适宜的思想角度。其一,所谓“苦”未必就必须是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物质相对匮乏、信息相对闭塞、民主权利行使不足等也能够是“苦”,而这些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一对照,此刻的“甜”就显示出来了。其二,所谓“苦”未必就必须是旧社会的苦,也未必就必须是中国人民的苦。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辛苦”,中东、北非等政权遭别有用心者颠覆的国家人民所受的“痛苦”,都属于“苦”的范畴。这样一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更加明显。其三,所谓“甜”未必就意味着当前没有问题。我们忆苦思甜并不是要回避现实的矛盾,而恰恰是要将现实的问题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广的地域跨度中去,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认识与看法,真实地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坚定战胜困难和问题的信心,找出解决办法,而非一味抱怨,产生消极思想。

总之,当前条件下的忆苦思甜,就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发展的视角,有意识地、客观地将社会现实与历史、中国现实与世界进行比较,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2、创新忆苦思甜教育的形式。

从前的忆苦思甜教育,主要形式是“会议”与“回忆”。透过开会,大家痛说旧社会遭受的苦难,再反观此刻的改观,从而提高思想认识。这种形势的基础,是绝大多数人在旧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痛苦经历,从而可供回忆和比较。当前,随着“80后”、“90后”的年轻同志不断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有着对那种“苦”的感性认识的党员逐渐减少。同时,新的理念界定的“苦”的范围又较宽泛,“忆苦”工作甚至需要必须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与此相对应,传统的忆苦思甜教育形式也就应有所变化。其一,在资料方面,能够组织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的党员,结合当前热点和当地工作实际,收集、汇编教育材料,为其所在党组织的教育带给素材。其二,在载体方面,除了传统的纸介质之外,网络、手机等新的通讯工具以及信息、微博、微信等新的通讯方式都能够加以利用。其三,在形式方面,既能够采用阅读、写体会等形式,更能够发扬并升级传统的会议形式,如就某一具体的“苦”与“甜”的比较,让党员畅所欲言,透过思想的碰撞、交流与统一,共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创新忆苦思甜教育的资料。

其一,能够把当前形势与旧中国、旧社会的面貌比较,继续抓住传统的忆苦思甜教育资料不放松。中国共产党让一个一百多年来倍受压迫的弱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其二,能够把当前形势与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之前作比较。在承认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客观总结成绩。主要是经济建设以及民生改善方面。中国共产党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普遍的温饱是不争的事实,让一个最大的农业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比较由于增强党员的职责感、使命感。其三,能够把我国形势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主要是政治改革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一个封建传统达多年的国家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把我们党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放在全世界,大历史的时空维度中看,成就是相当辉煌的。社会上总有人拿我们国家与某些国家简单类比,却忘记了中国实现共和才100多年,中国共产党执政才60多年。客观地看待我们的成就,才能端正视角,放宽胸怀。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党员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由于水平有限,我只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资料并不成体系。总的来说,我期望能够透过改善传统的忆苦思甜教育方式,来使我们的党员、群众透过实打实地比较,客观理性地看待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从而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发展干劲,团结奋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

总结精选(3):

忆苦思甜的感悟篇四

意思: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这天的幸福生活。

精选(2):

忆苦思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回忆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想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来源于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忆苦思甜当然要搞,但只搞忆苦思甜就不够了,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

成语释义

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这天的幸福生活

成语来源

顾名思义,忆苦思甜的原意就是回忆过去的苦难,想这天的幸福生活。引申为回忆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想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成语的来历,是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忆苦思甜当然要搞。”

影响作用

忆苦思甜的感悟篇五

忆苦思甜是褒义词吗?忆苦思甜可以怎么造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忆苦思甜是褒义词

含褒义,谓语、定语、宾语

忆苦思甜意思:

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忆苦思甜造句:

1我们学校最进举办了一次忆苦思甜的'活动。

2最近我忆苦思甜,想起了你辉煌的过去,1岁,你长得太抽象,把你妈吓一跳;10岁,第一次不尿床,把你爸高兴坏了;20岁,唱歌唱跑偏,把老师领沟里了;30岁,第一次恋爱,单相思。未完待。

3不幸才知幸福好.忆苦思甜.

4适当的忆苦思甜,快行动吧!

5世界勤俭日,大家来忆苦思甜:啃啃窝窝头,尝尝泡酸菜。穿穿补丁衣,吃吃剩菜饭。看看《白毛女》,读读《菜根潭》。喝点苦菜汁,苦胆拌黄连!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