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杨振宁的生平事迹材料(模板20篇)

时间:2023-11-09 22:00:12 作者:温柔雨 优秀杨振宁的生平事迹材料(模板20篇)

事迹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个人或团体的过去经验和成功经验。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地展现自己。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安禄山(7—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安禄山在30岁前一向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年)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年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到达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一日,安禄山叛乱成功后于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元年,设置丞相等朝官,封其子安庆绪为晋王,安庆和为郑王,达奚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定洛阳为都,以范阳为东都。做了二年皇帝,被其子谋杀。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透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安禄山的侍从太监)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臣严庄。”

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理。随即即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杨振宁的事迹材料

_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一首黄昏的恋歌。

_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_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_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_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_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_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杨振宁的事迹材料2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

了。“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杨先生说。他举例,如果对一个美国小孩说,你应当做功课,他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做功课?而让中国的小孩做功课,他就乖乖地听着。美国小孩头脑中没有‘乖乖的’这个观念。”杨先生说。

他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小就让孩子做种种决定,这当然有它的坏处,可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杨先生以清华学生为例,现在的清华学生考进来很不容易,念书都念得很好。但是将来要想取得成就,仅靠念书念得好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向新的方向发展。中国让小孩“乖乖的”,所得出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孩比较胆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较相信所有重要的东西书上都写了,这不是有形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觉得已经有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东西了,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比呢?这一点是所有跟中国学生有过接触的西方人都认同的现象。

杨振宁先生认为,清华大学的学生,也包括所有的中国学生,要想登上成功之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国的方法去训练,使得他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时,能够找到合适的领域去工作,具备了这两点是最容易有成就的。

杨振宁的事迹材料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至今,已经30年了。

_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宾馆11楼,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轻轻撩开南窗的窗帘,显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几年间,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变得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认不出来了!

杨振宁已经有7、8年没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唤起多年以前的记忆,但他已无从找到这座城市原来所给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杨振宁认为,新中国已是一个新新中国了。

杨振宁还认为,中国在20世纪的科技进步非常之快,而且现在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进步。再过三四十年,中国一定能够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当谈到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时,杨振宁十分坦率地承认,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时候数学好,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地向他灌输数学知识,上初一、初二时,还让一位着名的历史教授教他《孟子》。

对于当前出现低龄出国留学现象,杨振宁的看法很辩证:一个人的目标是在学术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办法是在国内念好的中学和大学,到国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将来的生活优裕,那么低龄出国的成功率比较大。

他还认为,中国的机会比外国的机会多。

他说:“清华的学生比美国大学的学生水平高。这话我不是随便讲的,是认真想过的。中国的学生数是美国的4倍,而中国的大学远远没有美国多。所以我说,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平不能跟清华大学比。中国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一开始有吃亏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稳扎稳打所以导致学生的胆子小,一开始手脚放不开,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步子也快了。”

谈及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在本土问鼎诺贝尔奖,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说,他对冯友兰晚年提出的“旧邦新命”论完全赞同。

“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在21世纪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旧邦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国家。对于21世纪的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巩启:巩多难而贫且贱,学与众违,而言行少合于世,公卿大臣之门,无可藉以进,而亦不敢辄有意于求闻。阁下致位于天子而归,始独得望舄履于门下。阁下以旧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损,加礼于草茅之中,孤茕之际。然去门下以来,九岁于此,初不敢为书以进,比至近岁,岁不过得以一书之问荐于左右,以伺侍御者之作止。又辄拜教之辱,是以滋不敢有意以干省察,以烦贶施,而自以得不韪之诛,顾未尝一日而忘拜赐也。

伏以阁下朴厚清明谠直之行,乐善好义远大之心,施于朝廷而博见于天下,锐于强力而不懈于耄期。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必将惫精疲思,写之册书,磊磊明明,宣布万世,固非浅陋小生所能道说而有益毫发也。巩年齿益长,血气益衰,疾病人事,不得以休,然用心于载籍之文,以求古人之绪言余旨,以自乐于环堵之内,而不乱于贫贱之中,虽不足希盛德之万一,亦庶几不负其意。非自以谓能也,怀区区之心于数千里,因尺书之好,而惟所以报大君子之谊,不知所以裁,而恐欲知其趋,故辄及之也。春暄不审尊用如何,伏惟以时善保尊重,不胜鄙劣之望。不宣。巩再拜。

【答范资政书】。

巩启:王寺丞至,蒙赐手书及绢等。伏以阁下贤德之盛,而所施为在于天下。巩虽不熟于门,然于阁下之事,或可以知。

若巩之鄙,窃伏草茅,阁下于羁旅之中,一见而已。令巩有所自得者,尚未可以致阁下之知。况巩学不足以明先圣之意,识古今之变,材不足以任中人之事,行不足以无愧悔于心。而流落寄寓,无田畴屋庐匹夫之业,有奉养嫁送百事之役,非可责思虑之精,诏道德之进也。是皆无以致阁下之知者。而拜别期年之间,相去数千里之远,不意阁下犹记其人,而不为年辈爵德之间,有以存之。此盖阁下乐得天下之英材,异于世俗之常见。而如巩者,亦不欲弃之,故以及此,幸甚幸甚。

夫古之人,以王公之势而下贫贱之士者,盖惟其常。而今之布衣之交,及其穷达毫发之殊,然相弃者有之。则士之愚且贱,无积素之义,而为当世有大贤德大名位君子先之以礼,是岂不于衰薄之中,为有激于天下哉!则其感服,固宜如何?仰望门下,不任区区之至。

【谢杜相公书】。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寄欧阳舍人书】。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与王介甫第一书】。

巩启: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心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众,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巩再拜。

【与王介甫第二书】。

巩顿首介甫足下: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夫我之得行其志而有为于世,则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此不易之道也。盖先之以教化,则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至于迁善而远罪,虽有不肖,不能违也。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故有渐磨陶冶之易,而无按致操切之难;有恺悌忠笃之纯,而无偏听摘抉之苛。己之用力也简,而人之从化也博。虽有不从而俟之以刑者,固少矣。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悦而恐不得归之。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以吾之无所于归,而不得不有负冒于此,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徐徐乎于其薄者,其亦庶几乎其可也。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顾吾之职而急于奉法,则志在于去恶,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以谓为治者当如此。故事至于已察,曾不思夫志于去恶者,俟之之道已尽矣,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者,己之治乱得失,则吾将于此而观之,人之短长之私,则吾无所任意于此也。故曰思之不审而已矣。

足下于今最能取于人以为善,而比闻有相晓者,足下皆不受之,必其理未有以夺足下之见也。巩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不宣。巩顿首。

【与王介甫第三书】。

巩启:八月中,承太夫人大祥,于邮中寓书奉慰。十月梅厚秀才行,又寓书,不审皆到否?昨日忽被来问,良慰积日之思。

深父殂背,痛毒同之,前书已具道矣。示及志铭,反复不能去手。所云“令深父而有合乎彼,则不能同乎此矣”,是道也,过千岁以来,至于吾徒,其智始能及之,欲相与守之。然今天下同志者,不过三数人尔,则于深父之殁,尤为可痛。而介甫于此,独能发明其志,读之满足人心,可谓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矣。顾犹见使商榷所未安,观介甫此作,大抵哀斯人之不寿,不得成其材,使或可以泽今,或可以觉后,是介甫之意也。而其首则云:“深父书足以致其言”,是乃称深父以未成之材而著书,与夫本意违矣,愿更详之。《孟子》之书,韩愈以谓非轲自作,理恐当然。则所云“幸能著书者”,亦惟更详之也。如何?幸复见谕。所云“读《礼》,因欲有所论著”,顷尝为介甫言,亦有此意,顾不能自强,又无所考质,故莫能就。今介甫既意及于此,愿遂成之,就令未可为书,亦可因得商榷矣。相别数年,巩在此全纯愚以静俟,庶无大悔。顾苟禄以弃时日,为可怅惜,未知何日得相从讲学,以勖其所未及,尽其所可乐于衰莫之岁乎?此日夜所??往来于心也。

示谕溲血,比良已否?即日不审寝食如何?上奏当称前某官,十数日前,见刘琮言已报去,承见问,故更此及之尔。今介甫果以何时此来乎?不惜见谕。

子进弟奄丧,已易三时矣,悲苦何可以堪!二侄年可教者,近已随老亲到此。二尤小者,六舍弟尚且留在怀仁,视此痛割,何可以言?承介甫有女弟之悲,亦已屡更时序,窃计哀戚何以自胜,余惟强食自爱,不惜时以一二字见及。不宣。巩启上。

【答李沿书】。

巩顿首李君足下:辱示书及所为文,意向甚大。且曰“足下以文章名天下,师其职也”,顾巩也何以任此!足下无乃盈其礼而不情乎?不然,不宜若是云也。

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乃欲以是质于予。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为孟子也。今足下其自谓已得诸心、充诸身欤?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有不得已欤?不然,何遽急于辞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足下其得无己病乎?虽然,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不疑也。姑思其本而勉充之,则予将后足下,其奚师之敢!不宣。巩再拜。

【谢章学士书】。

巩启:巩不佞,以身得察于下执事,明公过恩,召而见之,所以矜嗟奖宠、开慰拊循之者甚备,虽至亲笃友之爱,不隆于此已。又收其弟兄之不肖,不谋宾客,任而举之。明公之所以畜幸巩者,可谓厚矣。巩窃自惟,求所以堪明公之意者,未知所出也。

巩愚无知,不适于世用,不能收身于世俗之外,力耕于大山长谷之中,以共饣?粥之养,鱼菽之祭,以其余日考先王之遗文,窃六艺之微旨,以求其志意之所存,而足其自乐于己者。顾反去士君子之林,而夷于皂隶之间,舍自肆之安,而践乎迫制之地,欲比于古之为贫而仕者,可谓妄矣。固有志者之所叹嗟,天下之所贱,而至亲笃友之所弃而违之也。复安敢自通于大人之门,望知于侍御者之侧乎!明公怀使者之印,为福于东南。以地计其广狭,则数十百城之人,待明公之畜养,以材计其多寡,则文武之士以百千数,待明公之推察。而收拊之,任而举之者,乃独在于巩与巩之少弟。此巩之所以自惟,求堪明公之意者,而未知所出也。

抑巩闻之,广听博观,不遗污贱厄辱之士者,此所以无弃士也;兼收并采,不遗偏材一曲之人者,此所以无弃材也。故明公之意傥在于此,而古之士出污贱厄辱之中,能成功名以报知己者,亦不可胜数。彼皆豪杰之人,故有以自致也。若巩之鄙,则安敢望此乎?故忧不能堪明公之意,误左右之知者,此巩之所大惧也。竭固陋之分,庶几不愧于偏材一曲之人者,此巩之所可至也。敢献其情而以为进谢之资,惟明公之垂察焉。

问题补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公神道碑铭。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以及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泰戈尔不仅是印度的伟大诗人,还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画家。泰戈尔成长为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完全得力于他父亲从小对他的熏陶和培育。他因为受不了当时学校教育的机械与贫乏,14岁就休学在家,虽然家里人对他感到失望,但诗人自己日后提起这个变动,却颇感欣慰。

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就以自己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欲望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著,写出了第一部诗剧。

泰戈尔说,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他父亲为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著作付出了毕生精力。除了潜心研究之外,旅行是他父亲的业余爱好,尤其喜欢前往喜马拉雅山旅游。当面对潺潺奔流的山泉,溪水发源于高山而滋润大地、奔流入海的追求给了他父亲深深的启示。他父亲不再向往隐遁,而开始致力于宗教改革活动,把自己认识的真理带到人类社会中去。

1873年初,父亲亲自主持成人仪式,让当时年仅12岁的泰戈尔和一个哥哥、一个侄子把头发剃光,戴上盒耳环,在三楼进行三天祈祷,冥想人生与宇宙的秘密。当时诵读的《吠陀》(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总集)赞歌,在泰戈尔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优美的韵律和抑扬的音调,使他终生难忘。

由于泰戈尔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大家庭中,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家仆看管下度过的`,泰戈尔被关闭在高墙大院之内,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因为这样,他对围墙外广阔而又神秘的世界越加好奇和憧憬。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他高兴得无法形容。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山麓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作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

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原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197月21日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新市渡。

19入私塾读书。

19考入益阳县立第二高小(原箴言书院)学习。

1922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学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上半年,将宋希濂等人创办的进步刊物“雷声社”改名为“新雷声社”,任社长,并办《新雷声》。

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担任湖南青沪惨案后援会理事。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湖南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战斗生涯。

1926年1月,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农委秘书。

1928年化名曾攻玉赴武汉。

1930年5月,赴上海参加中央特科第一期无线电培训班,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

11月,任中共中央秘密电台报务员。

1931年受中共中央委派,赴江西瑞金建立红军第一个无线电台,任苏区中央局电台报务员、政治委员、台长,实现了中央红军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的第一次无线电联系。

参加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

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

1936年西安事变后,赴西安任红军联络处电台台长。

12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局副局长。

1937年3月,回到延安,入抗大、马列学院学习。

9月,任第二战区战动总会晋西北特派员。

1938年2月,赴新疆任西路军“新兵营”政治教员、党委宣传委员、政治处副主任。

1940年3月,赴西安做秘密情报工作。11月,奉调回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处处长、中央社会部第二室副主任兼政治处主任。

1945年调任中央机要科政治协理员。

8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当选为“七大”代表。

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行政委员会主任。

1947年组织领导中央档案材料的疏散和转移工作。

1948年5月,率中央材料委员会携带档案到达西柏坡,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

6月,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1949年2月,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并负责记录。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海珠区)(龙导尾街)。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因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

1860年(清咸丰十年)11岁。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人学习英语、算术。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及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1867年(清同治六年)18岁。

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当时参加报考的学生,家境贫寒之士占大多数,其次是受到外国影响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国学堂学生。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

1871年(清同治十年)22岁。

驾驶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数学外,还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经五年堂课学习后毕业。邓世昌从军后“第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4岁。

堂课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需经练习舰的实习。不久,邓世昌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练船,开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这次航习,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四个月。海天荡漾,有时数日不见远山,有时岛屿萦回,纱线交错。练习舰经受各种考验。去时由教员躬督驾驶,各学员逐段眷注航海日记,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毕业。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5岁。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纱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加之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正因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开始指挥军舰,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绪元年)26岁。

正值日本侵略军窥台湾、澎湖、基隆诸隘时,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巡守海口,获升千总。

1877年(光绪三年)28岁。

2月,代理“扬武”巡洋舰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学生去英国和法国留学,根据邓世昌的全面素质和表现,完全可以选入出洋留学之列,只是因为带船人才紧缺,才让他在国内风涛海浪中锤炼。事在人为,邓世昌虽未正式出国学习,但他作为海军良将,素质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弥补了未在国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绪四年)29岁。

因“海东云”吨位较小,火力较弱,2月,沈葆桢调邓世昌任装备五尊前后膛炮的“振威”炮舰管带,并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后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他在执行守备任务时坚决果断,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1880年(光绪六年)31岁。

年初,任“飞霆”蚊炮船管带。李鸿章为兴办北洋海军,派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师人才。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听到了各方面对邓世昌的赞誉,并到邓世昌所带的“飞霆”蚊炮船察看,亲眼见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还多次与邓世昌交谈,对此马建忠给予很高评价。马建忠经考察后,向李鸿章汇报,并推荐邓世昌,说他“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李鸿章也是识才之辈,同年夏天,将邓世昌调至北洋海军,任“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底,北洋水师在英国定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光绪七年)32岁。

邓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国接舰的机会,因为,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服从水师初建时缺少管带的需要,就开始带船,未能到欧洲留学深造。此次到英国接舰,他努力学习加以弥补。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壮观场面;他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种巨型战舰,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什么模样;他学习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规章制度和练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舰队在训练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仔细寻找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参观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这座旧日的王宫,如今是世界海军的圣殿。船史陈列室里模型铁舰、三桅帆舰,以至古老的单层甲板木船,浓缩了人类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进行过鏖战的历史。在回廊的墙上,他看到了英国历代海军将领的油画像,最著名的是曾数次击败拿破仑舰队和一举歼面法兰西联合舰队、赢得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胜利的纳尔逊。他还专程去过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俗称鸽子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他认真考察西方海军情况,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将这些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细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长,为己所用。8月17日,“超勇”、“扬威”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驾驶军舰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经过的沿途各国,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均鸣礼炮致敬,这就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此次清国水师首次到国外接舰,派出的操舰管带无疑是整个水师中最出类拔萃的。林泰曾操纵“超勇”舰,邓世昌操纵“扬威”舰。“超勇”、“扬威”两舰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先是在地中海两舰失散,“扬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两昼夜,“超勇”获讯后去寻找接济。过苏伊士运河时,“超勇”的螺旋桨又触礁碰坏,经修理才继续航行。至10月15日,两舰终于到达香港,历时61天。之后,驶入江南制造总局,进行坞修。在上海经过整修后,“超勇”、“扬威”于11月22日驶抵天津大沽口。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赏戴花翎,以都司补用,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此次出洋,他不仅扩大了眼界,由于潜心钻研,增加了学识,“益详练海战术”,而且最大的收获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1882年(光绪八年)33岁。

夏,朝鲜国内乱,正值李鸿章母亲病故,回合肥奔丧、丁忧,署直隶总督张靖达公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命世昌以兵舰运送之。邓世昌驾“扬威”舰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朝鲜仁川海口,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比日舰载兵而来,我军已自仁川整队,径入朝鲜国都城办理竣事。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补升游击,赏给“勃勇巴图鲁”勇号。

1887年(光绪十三年)38岁。

春,李鸿章奏派邓世昌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四艘巡洋舰。已是第二次出国接舰带船的邓世昌,此时已被大家公认是一个“西学湛深”、“精于训练”的海军专家。舰艇远航训练是海军官兵的必修课,特别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邓世昌认为,接舰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远航训练,所以在接舰回国途中,积极组织海军将士认真进行海上训练。邓世昌在归途中因劳累过度,发了寒热。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作为管带,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全舰的安全负全部责任,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于是,他撑着虚弱的身体,一步步艰难地走上驾驶台,“扶病监视行船”。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舰官兵在沿途进行不间断的各种操练,“终日变阵必数次”。操练的内容和科目,完全是实战可能发生的,符合战斗的需要,并且要求正规化:“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令。”在邓世昌以身作则的激励下,舰上将士“莫不踊跃奋发,无错杂张皇状”。同年底回国。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兼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此舰相终始。

1888年(光绪十四年)39岁。

台湾后山生番,时出滋扰,官军往剿失利,凶焰益炽。福建提督孙开华统军查办,李鸿章电檄(xi/)世昌,随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湾助剿。世昌逐驾“致远”舰赴台湾埤(pi/)南一带。惟时陆军苦战累月,虽迭有擒斩,终有山深篝(gou-)密,难以深入。及世昌驾舰驶至于附海之处,发炮轰攻,乃得水陆并进,痛加剿洗,折毁碉寨,将吕家望、大庄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邓世昌17年后“第二次”回广州家乡探亲,这次未能见到他的父亲,因为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了。当时,他接到丧报,但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奔丧。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灵前,醒后挥泪写祭文,将未能见父亲一面视为“终身大戚”。

1889(光绪十五年)40岁。

2月20日,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

1891年(光绪十七年)42岁。

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这是《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的首次大检阅。邓世昌平时训练部队,绝对不允许搞花架子。敌舰的距离须临机测定,且在敌我双方高速运动中。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1892年(光绪十八年)43岁。

邓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1894年(光绪二十年)45岁。

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19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新市渡高村。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19,曾三在益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即箴言书院)读书时,就因学校收取了学生取暖费而不给烤火,带领全班同学罢课,提出不得使学生挨冻,不得体罚学生的要求,震动了全县教育界。

1922年,曾三考入长沙长郡中学,深受熊亨瀚等进步教师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1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长郡中学成立支部时,他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期间,他和同班同学宋希濂(后任国民党陆军中将)一起创办《雷声》报,抨击时弊,宣传爱国思想。宋希濂去广州后,他将《雷声》报改名《新雷声》报,并当选为社长。

1925年3月,曾三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发生后,他被选为“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和“长沙青沪惨案雪耻会”执行委员。他组织同学积极参加罢工、罢课、罢市活动,举行游行示威,查抄日货,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7月,受党组织派遣,曾三和夏曦、熊亨瀚等8人组成代表团,到李宗仁的第七军做军队组织工作,随军北伐。1926年春节,曾三回县城,参加了以高文华为首组织的耍“诉苦灯”游行,还为游行活动撰写了“诉苦歌”。

1927年初,曾三任中共湖南区执委秘书。马日事变发生后,受命潜回益阳隐蔽。

1930年他在武汉找到高文华,与党组织接上了头,并被派往上海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从事地下无线电工作。经周恩来筹划,他与李强和张沈川等创办无线电训练班。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曾三辗转到汉口。

1931年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报务员,实现了中央红军与在上海的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电联系。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等的领导下,曾三及其战友开创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曾三先后任苏区中央局电台政委、台长,并兼任红军通信学校政委。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三赴西安,任红军联络处电台台长。

从左至右依次为周恩来、曾三、林伯渠。

从左至右依次为周恩来、曾三、林伯渠。

1937年3月回到延安。曾三是中共及红军早期电台的报务员和领导者,为开创中共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培养机要人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初期,曾三担任与友军联络的工作。

1938年,赴新疆任西路军“新兵营”政治委员、党委宣传委员、政治处副主任。

1940年3月到西安做秘密情报工作,同年11月返回延安。在延安,曾三先后任中共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第二室副主任兼政治处主任,中央办公厅机要科政治协理员、中央秘书处处长,并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和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1946年冬,中共中央机关开始疏散转移。曾三和中央秘书处部分人员带着一大批核心机密档案,东渡黄河到晋绥,于1948年5月到达河北平山西柏坡,历经千辛万苦,胜利的完成了中共中央档案的安全转移任务,为保存宝贵历史资料立下功勋。在西柏坡,曾三参加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记录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曾三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秘书局局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八大”代表。

1962年起先后担任全国地方志小组组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名誉会长等职,在坚持马列主任、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组织编纂全国新的地方志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1951年至1961年连续担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职务,十分重视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关心青年成长,为加强中央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贡献。

““””中,曾三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贞不渝,与林彪、“_”一伙进行坚决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恢复了原职务,仍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央档案馆馆长。党的十二大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并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党的十三大。

1990年11月28日曾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目录简明传记安禄山的家世和得宠简明传记。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读作亚历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使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安禄山“百计谀媚”,又多出金钱贿赂其手下人,以结私恩。于是,张利贞入朝后极力为他美言,因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对过往的使者,安禄山暗中都加以贿赂,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逐渐受到了玄宗的青睐。天宝元年(742),分平卢为节度,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倍加宠待,“谒见无时”。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他谎奏说:去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o,愿使虫散。”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玄宗以为他对己忠诚无二,于翌年三月,命安禄山代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和。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在安禄山离京还范阳时,玄宗特命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殊遇。

天宝四载(745),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以前,唐分别把公主嫁与奚与契丹,双方关系友好和睦,至此,各杀公主叛唐。

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李绩“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悦玄宗。时李林甫恐怕儒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而蕃人目不识丁,难以入相。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蕃将雄武,多立战功,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

玄宗正有吞并四夷之志,李林甫的奏请正合他的心意,“故帝宠禄山益牢”。天宝六载,安禄山入朝。曾因内宴承欢时,上奏玄宗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玄宗命杨、杨、杨贵妃与禄山以兄弟相称,而禄山见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安禄山媚事杨贵妃,对太子却另眼相看。

一次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他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禄山说,“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左右令他下拜,他这才下拜。

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三百斤。他每次走路,由左右抬挽其身才能迈步。他乘驿马入朝,每驿中专筑一台为他换马用,称为“大夫换马台”,不然,驿马往往要累死。驿站还专门为他选用骏马,凡驮得五石土袋的马才能使用。鞍前特装一小鞍,以承其腹。玄宗见他如此肥胖,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尽管他身体肥胖蠢笨,但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阅读精选(1):

“安史之乱”叛乱者安禄山是怎样死的?

核心提示: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安禄山盘踞洛阳以后,纵情酒色、荒淫无度,弄得满身病痛、双目失明,性情更加暴戾,大臣、侍从稍不如意,重则杀头、轻则鞭打。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发所流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兵15万,号称20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引兵南下,浩浩荡荡地杀向京城。

当时,天下太平日久、武备松弛,百姓都不懂战争,突然听到范阳起兵,远近震惊。河北原是安禄山统治的地方,安军所过,势如破竹,各地官吏望风瓦解,不是开门迎接,就是弃城逃窜。

安禄山渡过黄河长驱直入,连陷灵昌(今河南开封以北)、陈留(开封以南)、荥阳,其前锋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等已领兵到武牢,与封常清率领的官军对垒。封常清部下多是新募士卒,未经战阵,被叛军骑兵一冲即溃,逃进洛阳。封常清收拾残部,连战皆败,最后只好凿坏城墙,逃往陕州。于是,洛阳陷落。

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随后率军西取长安,六月瞳关失守。唐玄宗西逃入蜀。在西逃途中,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众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杨贵妃自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马嵬之变”。

玄宗西逃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肃宗整军经武,重用李泌、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等人,君臣一心,上下同气,同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广大民众纷纷加入到平叛收复失地的战争中,战事逐渐有了转机。

安禄山盘踞洛阳以后,纵情酒色、荒淫无度,弄得满身病痛、双目失明,性情更加暴戾,大臣、侍从稍不如意,重则杀头、轻则鞭打。侍监李猪儿经常被打得死去活来。

安禄山的宠妾段氏,估计安禄山活不长了,想要让自我的亲生儿子安庆恩代安庆绪为嗣。安庆绪听到风声后惊恐万状,求严庄给他像个办法。严庄也受过安禄山的鞭打,一向怀恨在心,便劝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立,并要他赶快行动,免得错过时机。安庆绪欣然同意,只是派谁去刺杀呢,严庄说能够找李猪儿。安庆绪立刻把李猪儿秘密叫来,严庄先问:“你前后挨打,还记得清次数吗?”李猪儿回答:“已记不清了。”严庄又说:“照你这么说,不死还是侥幸的。”李猪儿连连点头。严庄见火候巳到,便把自我的计划告诉了他,并说:‘不行大事,死期就不远了!”李猪儿满口应承。

这一天夜里,严庄和安庆绪手执刀剑来到安禄山的寝所,侍卫见安庆绪、严庄满脸杀气,不敢阻挡。李猪儿手持利刃,直入帐中,先把安禄山枕边的宝刀抽出来,狠命朝安禄山肚皮上砍去。安禄山伸手摸枕边的宝刀,没有摸到,摇着帐竿说:“必须是家贼谋逆!”话刚说完,肚肠已经流出来,只在床上滚了几滚便气绝身亡。严庄命左右抬开卧床,掘地数尺,用毡把安禄山的尸体裹好后埋在床下,告诫宫中不准泄漏。

次日早晨,严庄向百官宣布,安禄山病危,立安庆绪为太子;隔了几天,又宣布安禄山把帝位传给安庆绪,自我做了太上皇;再过几天,又宣布安禄山死了,然后发丧。从地下掘出来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好草草成殓了事。

阅读精选(2):

安禄山是怎样死的?揭密是如何被他儿子杀死的?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扬国忠为名,率众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也一齐率部反叛,史称“安史之乱”。唐朝自李渊立国一百多年来,内地长期没有战争,刀枪在武器库中生锈、腐烂,地方官员们一听说叛军来了,都吓得魂飞魄散,跑的跑,降的降,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席卷了河北,直指洛阳、长安。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进占洛阳,第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为“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安禄山此时的势力,可谓如日中天,他哪里想得到,一年之后,也是在那里,他会死于自我儿子的刀下。

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后,身体越来越胖,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当了皇帝后,由于饮酒及纵欲过度,眼睛也得了病,慢慢的什么也看不清了。之后身上又长了毒疮,疼得他每日焦躁不安,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无端的把左右侍从鞭打一顿已缓解他自我的疼痛。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透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

安禄山的长子叫安庆宗,原先在长安做官,安禄山起兵后,被唐玄宗杀了,二儿子安庆绪,跟随安禄山起兵打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深得安禄山的喜爱。但是不久,安禄山又娶了一个妃子段氏,生了一子叫庆恩,安禄山宠爱段氏自然就把对安庆绪的喜爱转移到庆恩身上,安庆绪本以为长兄已死,等安禄山一命归天,自我就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了,但是眼见安禄山把宠爱转移到庆恩身上,不禁嫉恨交加。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正月的一天,严庄处理了一些日常事务后去禀知安禄山,不明白什么地方不合安禄山的意,又被鞭打一顿,严庄满腹怨愤,走出宫门,恰好遇见满脸愁容的安庆绪,诡计多端的严庄立即想出一个主意。

晚上,严庄悄悄溜进安庆绪宫中,屏退左右,用诡密的语调对安庆绪说:“陛下龙体欠安,殿下又未正位东宫,要是陛下百年之后……”此话正中安庆绪的痛处,他向严庄讨教办法。严庄见安庆绪有意,就逼进一步说:“既然陛下有心,为何不行大事?机不可失,慢一步就让庆恩占了先机。”安庆绪连忙用恳切的语调说:“多蒙指教。但是怎样行事呢?”严庄压低声音说:“陛下如若行事,立即召猪儿来,只说问问父皇的身体状况就行了。”严庄即刻召来李猪儿,这个李猪儿十几岁就服侍安禄山,安禄山穿衣系带都离不开他,因此,李猪儿挨打的次数也最多。

严庄带着一副关切的神色问道:“猪儿,这天你又挨了多少打?”猪儿没有吭声,他也记不清挨了多少打了,只好垂着头站着。严庄又问:“昨日,你们那儿又有几个侍儿死了?”猪儿说:“奴才不大清楚,只记得有个和我不错的侍儿因为皇上让他拿东西慢了点,就被皇上从床上拿出一把刀给砍死了。”严庄又问:“猪儿,皇上有没有拿刀砍过你?”猪儿答道:“奴才明白皇上藏刀的地方,如果看见他摸刀,就躲开了。反正皇上此刻眼睛不好,要不早就没命了。”严庄假意说道:“多险啊!一不留意就要送命,这样下去如何得了?那你以后怎样办啊!难道等死不成?”李猪儿默然不语,他是个聪明人,已经猜到严庄的意图,只是不明白该怎样办。严庄继续说道:“猪儿,殿下为你着想,才叫你来。你想,皇上的日子不多了,你要是能帮殿下成大事,以后殿下会重重赏你的。”猪儿犹豫着点点头,算是加入了这一阴谋,严庄交待了几句,就让他回宫去了。

至德二载(757)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庆绪和严庄悄悄的来的安禄山的寝宫前,李猪儿按约定把他们引到安禄山的寝床前,揭开帐子,李猪儿拿刀刺向熟睡中的安禄山,安禄山大叫着醒了过来,骂道:“哪个家贼干的好事?”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那些值宿的宫女、太监虽然被惊动,但严庄拿剑指着他们,厉声说:“不许声张,谁要说出一个字,全家都不得活。”

第二天早晨,洛阳宫中钟鼓齐鸣,文武百官齐集后,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即帝位,尊安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这样,死了好几天的安禄山又当了几天的太上皇,才被宣布驾崩归天,杀他的直接人是宦官李猪儿,背后是安庆绪。

雨晴在天台里等着入夜,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她担心自我这次会殉职,于是便给父亲打了电话,给他说了点暖心的话。夜色渐深,孤独的雨晴开始想念方成,她拨了方成的手机号码,然而刚好方成的手机没电,电话没之后。雨晴深知此时不由得花时间矫情,于是发了一条写着“我爱你”的信息给方成,便专心留意药剂房的动静。

不一会,线人就给雨晴打电话,说毒贩已经到了,雨晴立刻行动起来。医院总共六层,药剂房在二楼,雨晴把消防水管捆在天台的铁杆子上,便顺着水管往下爬。她一只手抓着消防水管把自我悬吊在外墙,一只手拿着相机,从窗口往药剂房里面拍。雨晴想多拍几张照片,当作证据,这时被药剂房里面的毒贩子发现了。毒贩子拉开窗户想要抓住雨晴,在雨晴挣扎的时候,毒贩子掏出刀子,把水管割断,雨晴便摔到地上晕了过去。这时,一阵警车声响起,警方把毒贩子控制住,刘素英也跟警方一齐把晕倒的雨晴带走。

方成回到家中,接到刘素英的电话。他一听雨晴从六楼摔下来后大惊,立即开车赶往江阳。雨晴醒来,解释自我只是从二楼摔下来,随后便离开病房出去,找到刘素英,一边口述,一边让刘素英帮忙打稿。这条雨晴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新闻稿总算发了,但是却只换来了500块的奖励。雨晴和刘素英都十分气愤,但是也只能无奈理解。

徐文君在银行里指点方成完成各种任务,然后自我又把这些任务拿去邀功,使自我获得领导赏识,扶摇直上。方成越来越觉得这样下去对自我十分不利,于是便开始为自我的前途发展想办法。一天开会时,姚主任表示这次的优秀员工打算推选方成。方成也察觉到,姚主任跟徐文君之间出现了问题,这正是自我上位的好时机。方成开始去讨好姚主任,无论公事还是家事,都尽可能地帮姚主任处理。徐文君此刻以分行行长为目标,不再理睬姚主任。方成顺势成为了姚主任的心腹,关系变得比以前好很多。方成本身的业务潜力也很出色,过了一段日子,方成便升了做副主任,总算吐气扬眉了一回。

张国辉以自我的主任身份,在办公室里对雨晴指指点点,雨晴不屑张国辉,处处都与他对着干。张国辉对雨晴十分痛恨,一向想把雨晴弄走。而雨晴之前报道了不少大新闻,有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评定,还有副高级的职称,在社会上有必须的影响力,很多事情都需要雨晴去干。雨晴应对张国辉的耀武扬威毫不畏惧,每一天在报社里与他斗法。

阅读精选(3):

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冰心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写作的,先是作为女学生联合会宣传股之一员,些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这时奔腾澎湃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些时代思潮,把她卷进了狭小的家庭和学校的门槛,使她慢慢地看出了她周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处处都有使人窒息的社会问题。她开始写了一些问题小说,用“冰心”的笔名发表了。后来写得滑了一手,就一直写作下去,理科的功课拉下了很多,她就索性转了系,改了文科。

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社会的关心。她坚持不懈的、兢兢业业的、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永远保留着冰心老人留下的深深的足迹,她给我们留下的真谛是永远无法抹煞的事实。

冰心小说集:。

《超人》、《斯人独憔悴》、《空巢》、《女侦探》、《**。

蔡伦的生平事迹材料

蔡伦约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0xx年)卒。

汉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此后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20xx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20xx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同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邓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0xx年)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但由于他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

约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20xx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公元120xx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

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近代考古发掘的实物也证明确实如此。尚方令本来是少府属官,主管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的制造,与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称,但蔡伦尽力讨好,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都在尚方精制。邓后喜欢文史和纸墨,曾令各州郡岁贡纸墨。蔡伦也正因此而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由于职务上的关系,蔡伦得以有观察、接触生产实践的条件。每有空闲,他就闭门谢客,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如当时的钢刀制造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百炼成钢。当时所制造的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实是精工制造,堪为后世仿效。

但是,蔡伦对工艺技术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造纸方面,大致可从三个角度来评述。第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造剑显奇能。

蔡伦任中常侍后时常陪伴在和帝左右,和帝甚是依赖蔡先生。年幼的和帝总是贪玩而不顾学习,蔡伦以光武帝的故事告诉和帝,为君王者必须心系天下,并常常教导和帝治国之道,自此以后和帝除了日常学习以外常在御花园习剑。永元四年和帝十五岁的一天和帝在御花园练习剑法,一剑击在了一块大石之上,不巧天子剑就此折断,身边的人吓的全部跪倒在地,和帝大怒,下旨惩罚造剑之人,这时蔡伦进言和帝,自请督造天子剑,和帝转怒为喜,加蔡伦为尚书令。由此蔡伦开始了督造皇家用器物的使命。

蔡伦做事极为认真,为了督造上好的天子剑和其他御用之物,他先是在皇家藏书馆遍览工艺书籍,然后又到皇家作坊查看制作流程。他打听到民间有一位铸剑技艺高超的老工匠,于是就到民间向有经验的老工匠请教上乘铸剑方法,为了掌握关键技术蔡伦甚至亲身学习,时值盛夏炎热难当,于是蔡伦赤上身而学习铸剑,不断流淌的汗水甚至浸湿了蔡伦的裤子。蔡伦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老工匠,于是亲自传授蔡伦自己的独门淬火技巧,蔡伦从中得知要铸造一把上乘之剑淬火的过程十分重要。老工匠又教蔡伦在淬火时用蚕丝来试剑的锋利度从而掌控淬火的进程,聪明的蔡伦第一次见到蚕丝还由此用,这使蔡伦重新认识了蚕丝。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后蔡伦终于在皇家御器坊督造出了一把锋利的天子剑,他将此神器献给和帝,和帝大喜,想升蔡伦的官,而蔡伦推辞不受,认为这是自己分内之事,和帝对蔡伦极为赞赏。而后蔡伦又用这种方法督造了杯盏等皇家御用器物,全都非常坚固耐用,从此蔡伦制作皇家器物的方法流传后世。

说到这就有人烦了,他不是造纸的吗,怎么做剑了?请少安毋躁,且看下面故事。

永元九年的夏天各地闹起了蝗灾,多个地方颗粒无收,灾情十分严重。年轻和帝刚刚亲政立志要效仿先帝,于是经常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蔡伦一直伺候左右。当时的奏章都是用竹简所造,本来就十分笨重,灾害时竹简更是堆积如山,和帝的辛苦劳累蔡伦看在眼里,于是有一个念头在蔡伦心中萌发了出来,为什么奏章不用轻便的纸而用笨重的竹简呢?各地蝗灾终于平息了下来,和帝却因此累倒了,虽然经过御医调理恢复了,但经过这次事情后蔡伦决心去探索纸的秘密。

触物生意,终于造出便宜、轻便而洁白的纸:

当时可供书写的东西有竹简、缣帛、赫蹏纸和麻纸。竹简,制造简单、成本便宜,但是太笨重;缣帛,制造工艺多、耗费人工,成本太高,无法普及;赫蹏纸,它属于缣帛生产的附属品,虽便宜但数量有限;麻纸,原料为麻,工艺简单较为粗糙,一直都是医生包裹中药而用。于是蔡伦就想制造一种书写材料能有竹简的成本,缣帛的洁白,赫蹏的轻便,麻纸的原料。蔡伦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皇家织造坊的工匠们,众人像看怪物一样看着蔡伦,都认为他是痴人说梦!但蔡伦还是心有不甘,于是蔡伦就利用休息的时间走访民间。永元十五年(公元120xx年)京师洛阳一连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刚过蔡伦就去民间探访,这一次他来到了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的侯式镇向当地的工匠讨教一些技艺,而在路过洛河边的时候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书上还缠绕着一些破渔网,而在这些破书上,蔡伦惊奇的发现了一层赫蹏很相似的东西。蔡伦拿着这种东西向当地的村民求教。当地的村民告诉他,这三年来京师年年下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一些树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烂,过了几个月书上就会自然形成这种东西。难道这是树皮形成的东西?蔡伦忽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他苦苦寻找了数年的东西!

于是蔡伦就在洛河边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作坊用树皮开始了他的实验,为了模似树皮腐烂的方式,蔡伦在洛河边上修了一个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将树皮投入池中浸泡;为了模似树皮日晒雨淋的方式,他有将树皮放在太阳地下暴晒,经过这两道工序后树皮变脆弱,然后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经过蔡伦欣喜万分,然而它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蔡伦发现这种纸里面有一些细小的杂质存在,用手在纸上抚摸有明显凹凸感,如何去掉这种杂质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剑时淬火的工艺,蒸煮!于是蔡伦在造纸的流程中首创了蒸煮的方法,这一次所造出的纸让蔡伦欣喜若狂,这种纸不但成本低,而且洁白,轻硬,原料普遍。看着自己多年的追寻终于有了成果,蔡伦激动万分。激动之余蔡伦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纸工艺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纸呢?有一天蔡伦经过河边,看到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盛夏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而这一层晒干后,可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这给了蔡伦很大的启示。于是蔡伦又开始找来了破麻衣和破渔网进行实验,最后发现用麻所做的纸虽然不如用树皮的洁白,有些微黄,但是比起原来的麻纸几乎是天壤之别!于是蔡伦将自己的造纸工艺流程记录成册。

蔡伦将自己制造出的纸进献给了和帝,和帝提笔慢书,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造出来的,和帝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伦的带领下参观了洛河边上的造纸坊,当得知蔡伦是因为看到自己日夜阅读竹简而造纸时,和帝十分感动,于是下令全国推广。

正当蔡伦准备将造纸术向全国推广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由于过度操劳国事,年仅二十七岁的和帝死了。和帝无子,所以邓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由于邓太后对蔡伦的纸也十分喜欢,安帝元初元年(元年120xx年)邓太后下旨封蔡伦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蔡伦十分疲惫,于是他继承先帝遗志开始推广造纸术,他向自己的家乡传授了全部的造纸术,由于纸的成本低廉,开始逐步推广开来。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造纸术由中国传到欧洲,很快便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文明进程。造纸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因此,蔡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蔡伦的成功,与他平时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敢于尝试是分不开的。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公元二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难想象出没有纸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

国学。

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么他就得同意这样的结论: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实际上把蔡伦排得远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发明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是其时代的产物,即使实际上不曾有那些发明者,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是就纸而言,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个这样的人,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20xx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

感动中国杨振宁事迹材料2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_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12岁的“少年狂”: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_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_年到_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林清玄林清玄,[3]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文学之路。

走上写作之路。

林清玄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

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作品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1个风格,1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阶段。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78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把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

讲座时的林清玄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婚变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在某一年的新年,陈彩鸾离家外出不知去向。林清玄和儿子只能以方便面充饥,自己的家如此凄凉,林清玄心灰意冷。林清玄相册(20张)三个月之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林才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在一个雨天之后林清玄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陈彩鸾对离婚也持赞成态度。和陈彩鸾离婚以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

关于他的谣言便满天飞。林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但事与愿违,大众对他的抗议终于在他宣布新婚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甚至有激进的妇女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有人在网上大骂他是“伪君子”,有人说他“说一套,做一套”。事实上,陈彩鸾却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林清玄对方淳珍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的译作如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岑参的生平事迹材料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杨振宁。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

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杨振宁。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杨振宁。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大量文章、信札、手稿及奖章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回国定居。

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

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杨振宁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照澜院里的一栋别墅是他的寓所“归根居”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振宁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10月,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

3月,被授予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