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张思德的英雄事迹范文(15篇)

时间:2023-12-10 21:40:06 作者:FS文字使者

励志是生活中的一剂强心针,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那些曾经经历过逆境但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的故事,可以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打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仍一阵,董存瑞再前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仍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浙江省多地江河水库的水位持续上涨,特别是新安江水库水位超历史水位,进入全民“战汛”时间。

防汛抢险现场,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战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受灾地公安机关党员民警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他们闻“汛”而动,将岗位放在抢险救灾最前沿;他们与时间赛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抗洪抢险、安全转移群众的奇迹……他们是挺立在风雨中抗洪救灾的最美“枫”警。

连续奋战,坚守抢险救灾最前沿。

洪水倾泻,挡不住决战的斗志。为夺取抗洪的胜利,浙江民警辅警步履不歇、战斗不止。

“危险!车重要还是命重要?快撤走!”建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教导员胡楠鑫劝车胎陷入水沟的车辆司机离开。受泄洪影响,新安江水库旁的白小线路段风急雨骤,不时有滚石滑落,为了让驾驶人听到提醒,胡楠鑫说的每一句话不得不靠吼。

为了保障途经车辆的安全,从7月7日水库开始泄洪起,胡楠鑫和战友一直在这里坚守。“只要泄洪不停,我们就不会从卡点上撤走。”胡楠鑫说。

在防汛抗灾一线,有无数个“胡楠鑫”坚守着岗位。

7月8日,腿部骨折的建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新安江中队民警张立群坚守在岗位上。他主动请缨,拄着拐杖奋战一线。“警察轻伤不下火线,很正常。”张立群说。

7月8日1时许,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分局接到防汛指令,民警辅警立即赶赴辖区新沙岛、五丰岛开展防汛工作。他们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维护秩序、疏散群众、搬运物资……次日8时,经过一夜奋战,民警辅警终于完成任务,疲惫的他们在转移的渡轮上睡着了。

洪水“大考”中,浙江民警辅警连续奋战、冲锋在前,用坚守、付出和责任担当践行着初心使命。

与时间赛跑,转移群众排查隐患。

随着新安江水库泄洪的启动,一场争分夺秒的防汛战役按下“快进键”。

富春江位于新安江水库下游,受泄洪影响,富春江沿岸特别是地势低洼地带的群众势必会受到影响,转移群众迫在眉睫。

面对前来劝说转移的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分局富春江派出所所长储一庆,一位老人不愿离开。老人住所大门已被江水淹没,且水流湍急,水位仍在不断上涨。储一庆和几名同事当机立断,一起将老人抬到担架上强制带离了危险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公安机关共投入警力8.3万余名、警车1.3万辆次,转移群众近万人,检查场所、部位2万余处。

九江连夜转移疏散群众5000余名。

中国警察网讯记者肖玮、通讯员宁俐、彭晓琴报道:受强降雨及鄱阳湖、修河水位上涨影响,江西省永修县三角乡2.6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7月12日晚,永修县公安局全警动员,和连夜驰援的九江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抗洪抢险突击队400余名民警一起,全力投入三角乡的抗洪抢险救援工作。

当晚,参战民警进行任务分工后,立即赶赴三角乡投入疏散滞留群众、搜救被困群众、圩堤巡查值守及险情处置等工作。民警们挨家挨户劝说滞留群众撤离,帮助群众转移财物。三角派出所民警在数次进出村庄帮助老人和孩子转移到安置点后,驾驶的警车在一次救援途中被淹。民警们脱困后,又迅速投身救援工作。经过彻夜奋战,民警们和县乡村干部一起成功疏散滞留群众5000余名、搜救被困群众60余名。

为避免车辆涌入造成交通堵塞影响救援,永修县公安局在前往三角乡方向沿线安排警力,引导转移出来的群众有序撤离,限制车辆进入,为救援力量开辟通道。在县城集中安置点,永修县公安局安排30余名民警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有效维护集中安置点的交通秩序、治安秩序。在做好抗洪抢险救援工作的同时,他们加强县城区、灾区社会面治安巡逻防控,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7月13日上午,九江市公安局再次紧急抽调武宁县公安局100余名警力组成突击队,驰援永修县协助开展抗洪抢险救援工作。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8月初以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接连出现强降雨天气,暴雨、大暴雨连续叠加,高频次的短时强降水,引发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大量河堤、道路、农田被毁,据不完全统计,暴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227.42亿元。

危难时刻见真情。甘肃石油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研究部署支援陇南抗洪救灾相关事宜,要求全省系统上下立即行动,“真心帮扶、真情相助”,尽最大努力支援文县抗洪救灾,全力帮助文县人民抗灾自救、共克时艰、重建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甘肃石油第一时间组建省公司和陇南片区两支党员突击队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同时紧急筹备米、面、油、矿泉水等共计20万元的抗洪救灾物资。历经近17小时,车队于8月25日凌晨安全抵达陇南文县。甘肃石油党员突击队在得知县委县政府配送资源紧张的情况后,主动承担配送任务,带领车队将分配好的救灾物资直接配送至文县堡子坝镇八字河村仓库。在平凉森林消防支队三中队的帮助下,救灾物资安全顺利卸入仓库。

文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协俊对甘肃石油在危急时刻的倾力相助表示感谢,并表示这批物资将助力文县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

甘肃石油将持续关注并倾力支持文县抗洪救灾,在大灾大难面前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确保打赢防汛救灾这场人民战役,重建文县更加美好的明天。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别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抗日游击队队员。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3],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小英雄。1生平简介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1、生平简介。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被选为村儿童团长,带领伙伴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运送武器弹药等。1945年1月,参加了西社夺粮战斗,同伙伴们扛粮装车,众口称赞。同年10月,背着家人只身到汾河贯家堡,参加了妇女培训班,被选为小组长,潜心学习。在当地召开的反霸群众大会上,登台发言,揭露和痛斥恶霸地主残害人民的罪行,受到区里表扬。结业回村后,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组织妇女办冬学,帮助烈军属解决困难,支前和慰问部队等。

1946年春,县里下达200斤纺棉花任务,限期20天完成。她带领妇女昼夜苦战,提前2天完成,获全县第一名。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她再三恳求党组织把她留下坚持地下斗争。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并捕走我地下工作人员石三槐等,形势日险。家人劝其撤退上山,她表示:“走与不走要等上级通知。”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其转移。次日拂晓,敌人突然包围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敌人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自白”。审讯中,敌人千方百计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一块土地。她坚定不移地回答道:“不知道”,“给我个金人也不要”!接着又以死相逼,她昂首挺胸、义正辞严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连长恼羞成怒,指使叛徒把石三槐、石六儿、张年成、石世辉、刘树山和71岁的陈树荣,用铡刀杀害。敌连长问她:“怕不怕?”她坚定地回答:“死也不投降!”她镇定自若地问:“怎个死法?”敌连长狂叫:“一个样!”并命令机枪对准群众:“把这些人全扫光。”她斩钉截铁地喊道:“不许残害群众!”从容不迫走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人物成就。

刘胡兰14岁时被破格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组织参与当地妇女革命工作。

1946年6月,刘胡兰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

194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3、个人履历。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根本利益。她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既不贪财,又不怕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当时,国军曾从群众中拉出几个人去打刘胡兰。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当时恰恰又是中共中央刚刚从延安撤退的8天后,毛泽东正决定离开陕北以游击方式同国民党军周旋。在此紧要的关头,全党的领袖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为一个年轻的女党员写下这样的文字,正有着激励全党和全体解放区人民去英勇奋斗以赢得战争胜利的寓意。

事情经过。

“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

“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那么你们村长是谁杀的?”

“不知道!”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张全宝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

刘胡兰镇静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张全宝想发作,突然,贼眼一转,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刘胡兰知道自己被坏人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给你钱……”

刘胡兰轻蔑地说:“你就是给我一个金人,我也不自白!”

张全宝恼羞成怒,他收起阴险的笑脸,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张全宝无可奈何,站起来无耻地说:“刘胡兰,只要你当众说句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办事,我就放了你。”

刘胡兰坚定地说:“那可办不到。”

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死心,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在大庙西侧广场上放下了铡刀、木棒,刘胡兰和石三槐等同志被押到刑场,他们怒视敌人,匪徒们如临大敌,惊慌失措。

群众们见自己的亲人来到刑场,一下子涌了过去,匪徒们急忙用刺刀阻挡,张全宝气急败坏地逼问群众:“你们说这7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群众中立刻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好人,都是好人。”张全宝慌了手脚,急忙命令匪徒准备屠杀,护村堰上架起了机关枪。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和干部家属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后,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锋利的铡刀卷了刀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全宝却洋洋自得,指着6位烈士的遗体向刘胡兰嚎叫;“你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

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刘胡兰遥望着吕梁山,仿佛想起了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想起了培育她成长的党,想起了未来的灿烂世界。

张全宝看见刘胡兰在思索,还梦想着刘胡兰能够转变,刘胡兰忽然转过身来,质问他:“我咋个死法?”

这惊天动地的声音,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张全宝阴沉着脸,沙哑地发出了绝望的嚎叫:“一个样……”

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

突然,张全宝看到了护村堰上的机关枪,便恶狠狠地叫道:“快,快把机关枪调过来,把全村的人统统给我扫光。”敌人的机关枪在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大义凛然,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刑场就是战场,英雄斗志如钢,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xx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出生的河南小伙王焯冉,中专毕业后没给家人说一声,就偷偷报名选择参军。家里人知道后,都很尊重他的决定,父亲王恒召更是为他骄傲,觉得儿子已经长大,有自己的理想。

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爆发冲突,王焯冉立即向组织请战,如果能上场杀敌愿站在排头。后来,他和战友连夜渡河增援一线,在被激流冲散的危急时刻,他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英勇牺牲。

王焯冉小时候跟奶奶一起长大,入伍以来他最牵挂的人就是奶奶,最舍不得他去参军的也是奶奶。他牺牲8个多月以来,淳朴的乡亲怕奶奶接受不了真相,都向她隐瞒了消息,至今,奶奶还在一心盼着孙子回来结婚。

【语录】。

儿子,你为国捐躯,永远是爸爸的骄傲!

——王恒召得知儿子被追记一等功后的第一句话。

【适用主题】。

爱国;无悔选择;舍己为人;亲情;淳朴乡情。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范文

英雄事迹是指敢于与邪恶作斗争,勇敢、无私、无私奉献,令人钦佩、感人的人物故事。比如董存瑞为了炸毁碉堡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等等。除此之外,““英雄事迹”经常被错误地写为“ldquo“英雄”,写作时应注意这一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我先过!我先过!”岸边的战士们也纷纷抢上前来,张思德伸开双臂拦住大家说:“争啥子呀,我们都要过去的嘛!”说毕,转身便跨到竹筒垂下的绳结上,随即滑了出去。溜索在空中抖动,岸边的战友们都提心吊胆地盯着他,希望他快些滑到对岸。可是,张思德慢慢地一段一段地检查那根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竟用力摇晃那根溜索。战友们都为他惊叫起来。身临险境的张思德却毫不在乎,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他已忘掉一切,一步一步地沿溜索向前滑。张思德终于顺利地到达对岸:“同志们,可过啊!”他的大声呼喊,使河边的战士们欢跳起来。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毛儿盖等地北上,进入茫茫大草地。草地里水草丛生,风雨无常,泥泞潮湿,行军极端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奋力跋涉,同甘共苦,互励互助,希望早日走出草地。可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眼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心中产生了疑团:为什么两军会合后,又各自分开行动呢?当时,张思德等普通战士,并不了解中央领导层内部发生的严重分歧。部队南下后,张国焘公开打出反对党中央的旗帜,这使许多红军指战员异常痛心。由于张国焘的战略方针的根本错误,南下红军不得不同以逸待劳的优势敌人展开激战,部队大伤元气。张思德在战斗中又一次负伤,身体更加消瘦。张国焘的分裂图谋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北上。

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后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思德拉着红二方面军战友的手,眼里闪动着兴奋的泪光。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等首长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传达了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合的决定,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思德和战友们回想起一年前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热烈情景,想起了南下途中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又将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心情万分激动。

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进入茫茫草地。当时,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通信营任通信班班长。虽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瘦弱,两颊深陷,面色憔悴,两脚被草地中的污水泡得红肿,但他眼睛明亮,精神抖擞,整天忙碌不停。每当上级的送信任务到来后,他总是立刻就走,在泥泞的草地里匆忙跋涉,从不叫苦。通信班副班长见他身体不好,又事事抢先,心中不忍,希望他注意休息,并对他说:“班长,你总是这样不成啊,送信任务还是大家轮流干吧!”张思德却说:“我们班好多同志年岁小,不能让他们再多跑路,我自己多跑几遍,让大家都能走出草地,都能北上啊!”副班长见他不依,便说:“那我可以多送。”张思德则说:“一样嘛!”这正像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的时候所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夜晚,红军指战员在草地宿营。草地里寒冷潮湿,通信班的战士们困乏地挤卧在一起。深夜,张思德常起来看看,见草皮底下渗水了,便把战友们叫醒,让他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再挪个稍干的地方。有时,大家睡熟了,他独自守着篝火,不时添加些柴草,并把一些湿柴烤干,以备次日点火用。

在草地里行军多日,红军指战员带的干粮吃完了,不得不采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老班长端着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说:“给,把它吃了!”张思德推辞道:“不,你自己吃吧。你年岁大,要多保重。”老班长却说:“莫惦记我,你们年纪轻,往后路长呢……”张思德深深感谢这位老班长,他接过糊糊,悄悄地走出去,又把它送给了班里两个外出拾柴归来的小战士。

战士们以野菜充饥,但吃野菜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朱德总司令号召大家识别各种不同的野菜和有毒的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尝百草”的活动,学习分辨不同野菜的特点和性能。有一天傍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洼地上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便到附近地区找野菜,他们在一处水塘边看到一片青葱的野草。那个小战士惊喜地叫道:“班长,瞧,这是野萝卜!”那个小战士说着便弯腰去采摘。张思德忙喊住他说:“别急于采,有些看样子好看的野草,却是有毒的。”他先撕下一片野草叶子放到嘴里,嚼了嚼,味道倒是甜丝丝的。他让小战士先别尝,采一些带回去,做鉴定。不久,张思德感到肚子疼,要呕吐,吐出来的是清水,知道自己中毒了。他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不能吃,告诉同志们。”小战士忙叫来班里的战友,大家见张思德脸色发青,面部浮肿。他们赶到营部取来解毒的药物,张思德服后才脱离了危险。从草地继续往前走,到达噶曲河边。这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雪山融化的冰水流入河中,河宽水寒。张思德和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起臂膀,踏进寒流,站在水深处,保护着不会凫水的战士,直到通信营的战士都安全过了河,他们才向对岸踏去。他们上岸后正准备追赶队伍,忽听到身后有呼救的声音,回头看到不远处,有总部几个过河的女战士被上游直泄下来的冰水冲倒了,她们在水中挣扎着。张思德和战友们立即向下游奔去,拦住了被水流冲倒的女战士,把她们一个个护送上岸。上岸后,张思德见有个背药包的女战士神志不清,急忙取出背包里的一块盐巴,用搪瓷碗化了碗盐水,给女战士喝了。那个女战士清醒了,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张思德指着前方说:“快到旱草地了,加把劲往前走吧!”

终于走出草地了。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禁热烈欢呼起来。傍晚宿营时,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兴奋地谈论着。张思德一边缝补破旧的衣衫,一边和战友们展望未来的生活。大家盼望已久的三军会师,到陕北见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次日,迎着朝阳,张思德随部队继续向陕北前进。

张思德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他先后在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中央军委警卫营、中央警备团等单位工作。他曾到土黄沟烧炭,南泥湾开荒,做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到安塞县开荒和烧炭,直到因安塞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对工作极端负责,艰苦奋斗,团结同志,无私奉献,深受战友们和群众的爱戴。

长征,是张思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战斗历程。在工作中,他常以长征事迹和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和身边的战友们。据和他同在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工作的陈耀回忆:张思德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当组织上派他带一个班去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里去烧木炭时,首长问他:“有困难吗?”他回答:“困难是有,不过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比过雪山草地时少多了。”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不管多么艰难,他总是坚决去完成。他常说的口头禅是:“事情总是人办的!”张思德对通信工作恪尽职守,勤奋不懈。每当接受送信任务时,不管风狂雨急,他总是按时把信件送到目的地。他对通信班的战友说:“通信工作是军中的耳目,是件很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常讲起长征中七名通信战士的故事:在川西,红军一个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几次组织突围都未成功。情况万分危急,营首长决定派人和兄弟部队取得联系。这时,七名通信战士挺身而出,他们记着同样内容的口信,趁天黑从几个方向悄悄下山,准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刚刚摸到山脚,就被敌人发觉,枪声顿时燃豆般响起。七名通信战士经过激战,六名战士牺牲了,剩下的一名战士腰部也负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向前爬呀爬,终于越过了封锁线。当他到达兄弟部队时,腰部已染满鲜血。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创痛,断断续续地向首长传达完口信的最后一句话,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七名通信战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一个营的红军得救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通信班的全体战士,他们决心学习这七名通信战士,坚决完成领导交给的通信任务。

张思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团结同志,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对副班长陈耀说:“脏活、累活咱们要先去干,不能怕艰苦。”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每一名战士。他说:“长征时,有一点吃的东西,总是首先让给战士,战士让给首长。为什么要那样互相爱护呢?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张思德平时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先人后己。陈耀说:“我非常钦佩,常常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省吃俭用,穿得缝缝补补呢?’他解释说:‘我过去的生活比现在苦得多,当上红军,我觉得生活幸福多了。现在革命还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注意节约一点儿,就能为革命解决好大问题。’”陈耀回忆说:张思德有只搪瓷碗,还是长征时带过来的。搪瓷几乎已掉光,里外都是坑坑巴巴,破旧得不像样子。有一次,部队发了一只新搪瓷碗,他却把新的送给了别人,自己依然用那只旧的。当时,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张思德这种艰苦朴素、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是时代的需要,这会产生一种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已有霄壤之别,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先人后己的思想生活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创造美好未来时仍然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红军过草地时,由于缺衣少药,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原本魁梧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泥水没踝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眼里淌着泪痛苦地向战友们喊着:"救救我,快救救我呀!"有的战士伸手去拉,也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这时,张思德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爬在泥沼上。班长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急着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班长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大家都为张思德奋不顾身救战友的精神所感动,并称赞他善于动脑筋。

在进草地二十多天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首长们把驮文件的马杀了,战士们把牛皮带煮了充饥。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按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组织号召的"尝百草"活动中,见到一种草,他总是先尝,发现能吃的,就马上告诉兄弟单位。

一天,一名战士采了一些类似野萝卜的植物,张思德怕它有毒先尝了尝,结果,他脸色发青、呕吐、浑身无力,这植物有毒……张思德慢慢醒来后,模模糊糊地看见战友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为了让毛主席多睡一会儿,他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

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因此才被挑选当通讯员并担任中央最高领导的警卫。当时中央警卫团直属警卫队素有“钢盔团”之称,表示其战斗力强,装备精良。在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是每个战士梦寐以求的愿望。1943年以后中央书记处搬到枣园办公,因此内卫班的警卫战士也有了“枣园哨兵”的美誉。

张思德每天都把毛主席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毛主席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张思德早早起床,悄悄地把毛主席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用小石块把在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毛主席能多睡一会儿。他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档,如毛泽东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毛主席休息。

毛主席外出开会时,张思德常在身边警卫。当时毛主席在延安乘坐的是一辆爱国人士赠送的救护车,车身宽大,能坐10个卫士。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位置通常都是张思德的。由于背对着行车方向,尘土很大,毛泽东很过意不去,拍着他的肩膀,让他到前面。张思德总是笑笑,依旧站在那里。每当毛泽东外出,张思德总是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亮,备好水壶,早早等候在车子旁。因为他知道,做好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这位战士叫张思德,牺牲在平凡的岗位上。这篇演讲,既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沉痛祭文,更是一篇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宣言。

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张思德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为什么依旧弥足珍贵?

怀着对英雄先辈的无比崇敬,记者采访了张思德的老班长、百岁老红军杜泽洲。

“作战勇敢、顽强,警卫忠诚、机智”

与张思德同龄同籍又同时入伍的杜泽洲,今年已102岁高龄。虽然年事已高,但聊起张思德的故事,老人仍心潮难平。在妻子关玉清的补充和转述下,张思德生前留下的英雄形象一点点清晰起来。

杜泽洲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7岁加入红军。1935年,杜泽洲在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营担任班长,张思德正好也分在这个班。从此,这对同乡同龄同时入伍的战友并肩战斗,开始了永远难忘的革命历程。

“他作战勇敢、顽强,警卫忠诚、机智。”杜泽洲回忆,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不怕牺牲,深入敌阵,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负重伤并荣立战功。

长征路上,张思德在过草地时为了同志们的安全,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试吃野菜,为此还中过毒。“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在困难面前体现得非常明显。”杜泽洲说。

“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

张思德干一行爱一行,能上能下。1942年,部队整编合并后,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消息传开后,一些骨干思想有些波动。

张思德以前当过班长,由于工作需要,又当了战士,他没有任何怨言。座谈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表示: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其他骨干也纷纷放下思想包袱,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虽然和他同时期入伍的同志有的已当上了团长甚至是旅长,而张思德当了普通战士之后工作热情却更加高涨。

杜泽洲说,有的战友衣服破了,他怕战友伤寒感冒,总是第一时间给缝补好;有的战友草鞋坏了,他宁愿不睡觉也要编织出来给战友穿上。他经常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帮老乡干农活,当地百姓都认识他,称赞他是好战士。张思德踏实苦干的行动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战友。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组织烧木炭。

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下午,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

毛泽东做了一席著名的讲话。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把张思德身上闪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炼为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现场聆听毛主席讲话的杜泽洲说,毛泽东对一名普通战士的死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有幸与英雄同行,是一生最感荣耀的事情”

毛泽东亲自出席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讲话,无论是在当时的延安,还是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毛主席的讲话让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杜泽洲说,大家对人民军队的宗旨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大家一心只想着冲锋陷阵去前线,听完讲话才明白,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为人民服务。”

1953年,《为人民服务》一文收入《毛泽东选集》。这篇经典著作也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成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

杜泽洲的家中,张思德的画像始终挂在最显要的位置。

离休后,杜泽洲积极地投入到传播张思德精神的事业中,奔波在首都的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商场公司等,先后有180多家单位、1万余名干部群众聆听过他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少人对张思德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泽洲说,有幸与英雄同行,有幸向后人传播英雄的精神,是他“一生最感荣耀的事情”。

提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

在石家庄“中华老报馆”,珍藏着一张泛黄陈旧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下方日期显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这张报纸上,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在一版发表。更多的人正是通过它记住了张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几代是佃户。他出生7个月,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世,由幺叔娘(婶母)抚养,靠吃“千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幺叔娘(婶母)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取名“思德”。张思德12岁始,给地主割草、放牛、担水、扫院子,养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率领部队消灭了嘉陵江以东之敌,乘胜追击。逃跑的残敌拉走和破坏了江东船只,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西进。一个漆黑夜晚,张思德凭着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对岸江边,用镰刀割断缆绳,拖回了两只渡船,为强渡西征,立下了战功。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草地,以野菜充饥,每次挖野菜,张思德总要先尝一尝。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沼泽地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找野菜,来到一个水塘边,小战士惊喜地大叫:“班长,瞧,野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不远处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肥嫩的野菜。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来就吃,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夺了回来,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丝丝的。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直想呕吐,对小战士说:“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说完便失去知觉。“班长!班长!”小战士大声喊叫。战友们闻声而来,只见张思神志昏迷,连忙送往卫生所,经抢救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锋在前,右腿两次负伤,强忍剧痛与敌拼杀,击毙敌机枪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师开赴前线,他因伤病被编入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张思德不顾自己的伤病,经常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打水、扫地、打草鞋、刷便盆,把伤病员换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边去洗干净。这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跟定党,跟定毛主席革命到底,永不回头!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保守机密,遵守纪律,带领群众,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1941年冬,张思德与2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过石砭,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冰窟窿里,他门立即跑去推车,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张思德见状,把鞋一脱,跳进冰窟窿里,抱起石头砸车轮前的冰坨子,又喊战友搬来一些小石块,垫在车轮下。司机发动车子,一轰油门,“咕咚”一声,车子从冰窟中滚了出来。

这辆车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临走时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大礼堂。在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嘎巴”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顶住大梁,避免了一场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便立即派人去请医生,并吩咐把受伤的战士抬到他的窑洞,毛泽东在观察伤情时,认出了张思德,关切地说:“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当了多年班长的张思德精简为一名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决定。教导员淳杰与他谈心,张思德坚定地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张思德因表现出色,被调到中央警备团警卫队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张思德非常高兴,暗下决心“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当天,他就换了一身整洁的军装,与战友一起为毛泽东站了第一班岗。

张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卫上。他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执勤中,走路或做事情,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声;给毛泽东送洗脸洗脚的热水时,他都要亲手试试冷热合适了才端过去。每天一早起来,他轻手轻脚地把主席窑洞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到窑洞附近走走看看,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狗,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叽喳,用小石头向树上掷,把鸟儿撵走;如果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让首长们等一会儿再来。

毛泽东常走的路,只要有一点坑坑洼洼,他就铲来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外出,他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地站在车边。

毛泽东乘坐的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赠送的,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员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车,张思德“抢占”这个位置。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手脚麻木。大家要换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喜欢冷风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气特别寒冷。按规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张思德执勤时从未放下,他说:“放下来听觉就不灵了,有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张思德宁让耳朵长了冻疮,脸冻得发紫发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来。

1944年7月,为解决中央机关和部队冬季取暖,上级决定从警卫班抽人到安塞烧木炭。张思德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张思德带领4名战士背着行李,带着工具来到安塞县石峡峪村,根据山势和青冈树林的大小,选择烧窑点。

“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为加快进度,张思德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挖窑,一路负责伐树。他们早出晚归,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两孔炭窑。战友们把青岗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开始装窑、点火。从早到晚,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装运,忙个不停。出炭是最紧张、最危险的环节,需要分秒必争,时不我待。张思德每次都是争先钻进炭窑,以惊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仅一个月,就烧了5万多斤优质木炭。

9月5日,天下着萧萧秋雨,张思德和白满仓、王玉森赶挖一孔新窑。张思德用小铁镐刨窑壁、窑顶,白满仓用锨把刨下来的土扔到窑外,王玉森在窑外铲土。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铁锹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传来“咔咔”的声音,接着从上面掉下几块碎土。在这生死关头,张思德本可跳出窑口,他却将生的希望送给了战友,猛力将小白推出窑口,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只听“轰隆”一声,窑坍塌了,白满仓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却被埋在窑里边。白满仓大声哭喊:“班长!班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穿过幽深的山谷,传遍寂静的山林。

周围的人纷纷赶来,很快救出了白满仓,白满仓指着倒塌的窑:“张思德还在里面,赶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见张思德双手握着小铁锹手柄,胸口压在手柄上,一动不动。张思德就这样地离开了世界,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内卫班的战士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他走进主席的办公室,见主席正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报告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听完张思德牺牲的简要经过,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方向,“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报告说:“还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听了很生气,说:“不行!要很快挖出来,要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说完,毛泽东又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数着指头给古远兴明确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挥毫泼墨,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以寄托他对这位普通战士的无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在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干部、战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会场的土台上搭起了棚布,台两边摆满了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西北公校、警卫团等送来的花圈和战士们采集来的一束束山花。台上方挂着“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横幅,台中央党旗下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词,挂在张思德的遗像旁边。

一点多钟,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住处走出来。他脚步缓慢地走进会场,抬起他题字的花圈放到张思德的遗像前,默哀了许久。这时,许多战士忍不住哭出声来。

追悼会在陕北当地的唢呐吹奏哀乐声中开始,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吴烈宣布向张思德遗像默哀三分钟,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泽东神情庄重地走到临时搭建的小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即兴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打着手势接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声音洪亮,字字千钧,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场聆听的人备受教育和启发。会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毛泽东的讲话,形成文稿后,由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认为讲话很重要,对全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建议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说,这是即兴讲话,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陈伯达说,这篇讲话中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他对陈伯达说,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处理完要事后,在油灯下把这份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记录稿15000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言简意赅,让人们都能看得懂。毛泽东决定修改压缩、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第一遍删节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还是觉得长;第二遍删节到5000多字,仍觉得长;又继续修改压缩,直到第五遍压缩到688个字(不含标点)时才觉得满意。

秘书处拟制的文稿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作为标题。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进行了报道,刊载了毛泽东讲话的全文,并发表通讯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迹。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中的优秀儿女。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总政治部将张思德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2009年9月14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2年8月,《为人民服务》被评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分田分地!”贫穷、破败的六合乡变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红军战士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六合乡苏维埃政府。翻了身的乡亲们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张思德积极参加少先队,并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翻了身的劳苦大众懂得要革命就要当红军,六台场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军。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报名参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队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张思德入伍后,红军要执行新的任务,离开了六合乡。国民党乡长刘红安带领“还乡团”,捣毁苏维埃政权,枪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也惨遭杀害,养母被打伤,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饿而死。张思德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悲愤欲绝,一心想着回家为亲人和父老乡系报仇雪恨。连队干部知道了张思德的心思后,就找他谈心,耐心地启发教育他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心胸开阔了,斗志更旺了。他英勇顽强,视此如归。不久,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

1.战斗。

从1933年至1934年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攻(参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故、屡立战功,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在攻打关门梁的战斗中,他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接着,他又带领6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在另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进深谷,攀崖绕行,插入敌后,在接近敌阵时,扔出手榴弹,炸死了敌人,趁着浓烟,扑上高坡,夺来一挺机枪,然后,他端起机枪,向另外一群敌人猛烈扫射,又夺一挺机枪,接着高呼一声:“冲啊!”战友们一齐冲上去,歼灭了敌人。战斗中,张思德虽负了伤,却满脸笑容。在又一次战斗中,他迎着浓烟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沟里,持续与敌拼搏。子弹打光了,敌入扑上来,他就用手榴弹炸死敌人。后面敌人又上来了,他在田坎上同敌人白刃格斗。一个敌人举枪向他刺来,他猛挥大刀,将枪拔开,—脚把敌人踢倒在水田里,将敌人砍死。接着,又有两个敌人向他扑过来,他用脚猛击田水,使敌人的头上溅满了水,两眼被迷住了。当敌人急着摇头擦眼时,他用全力扑上去,举起大刀,把他们劈死了。这时,飞来一颗子弹,打伤他的右臂,连长叫他退出火线,他倔强地说:“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战斗!”

2.长征。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20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路军,开始沿草地北上。就在这时、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擅令红军南下。这样,张思德便随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打了许多恶仗,但是却未能改变部队的险恶处境。随着天气日渐寒冷,部队行动更加困难。1936年1月,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电令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停止反党活动。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了伪中央。6月,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接着,红二、四方面军分为左、中、有三路纵队,沿草地北上。

这是红四万面军第三次走水草地了。这时,张思德在通信营任排长。由于他他过去在战斗中曾三次负伤,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加上艰难的长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体质十分虚弱。进入草地后,他的两只脚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务,他总是抢先—步,拔腿就走,以便让战友们多休息一会儿。

进入草地半月之后。严重的困难出现了,部队断粮了。首长乘骑的骡马被宰了充饥,战士们的皮带、枪背带也被煮着吃了。为了战胜困难,走出草地、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寻觅无毒的野菜充饥。

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班长,瞧!水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上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着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木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他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

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同民党的围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即荣誉军人学校)。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列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3.对待同志。

张思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同志的思想进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友谊。警卫连刚组建时,班上有个解放兵,是南方人,因为想家而闹情绪。凡是轮到他站岗放哨,他就称病请假。同志们在班务会上批评他装病,谁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僵,他干脆连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懒觉。

张思德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铺值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头并头地与他睡在一起,和他谈心。原来这个战士家里也很贫穷,他在给地主打长工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直罗镇战役中被解放,自愿加入八路军。张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忆苦的办法,启发和教育他树立革命的信念。后来,这个同志真的病了,张思德就给他做病号饭;他的鞋破了,张思德就用布条和麻绳精心编了双鞋送给他。这个战士很受感动,握着张思德的手说:“张副班长,你对我象亲兄弟,今后看我的行动吧!”从此,这位同志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1939年春天,云阳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制造摩擦事件。他们又是到留守处寻衅闹事,又是下命令、发通煤,限期八路军离开云阳。面对回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战士们虽然非常气愤,但是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于秋初开始长途行军,向句邑土桥一带转移。

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行军中最困难的是没有鞋了穿。刚刚走了两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脱了帮,只好用绳子绑着走路。关中的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脚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看到同志们一瘸一拐地走路,张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时找不到稻草,他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天行军时,张思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蔺单,就用刺刀把马蔺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晚上宿营后,他就赶着打草鞋,等他一口气打完三双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他把这三双草转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从此,同志们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蔺单,就把它割下来,象宝贝似地背着。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这样,同志们都穿上了草鞋。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的同志到达土桥之后,天气开始变冷。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上级决定烧木炭。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于是他和班长带领战士们上山烧木炭。烧炭又苦又累,可是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干得非常起劲。每次炭窑点火后,他就守在窑边,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他的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张思德领着同志们烧了三个月木炭。烧炭结束后,他被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0年春天,张思德随警卫连回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在通信班,他去南泥湾开过荒,种过地,也进山烧过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2年秋,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当时,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一连二排叫班当了战士。四班的班长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年龄也比张思德小,可是张思德却尊重班长,积极完成班长交给的工作,维护班长的威信,帮助班长抓好班上的工作。为此,他受到领导的表扬。

4.工作。

1943年初春,组织选派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泽东的忠诚卫士。

张思德到内卫班后,精神更加振奋,工作也更加积极。他常说:“毛主席是我们革命的带路人,热爱领袖就是热爱革命。”他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卫工作上。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睡,天亮后才躺一会儿。为了让主席休息一会儿,每逢主席熬夜时,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窑洞附近看看,如果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和狗,就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唧喳,他就用石头向树上掷去,把鸟儿撵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说服他们等一会儿再来。

一次,张思德接受了将毛泽东起草的紧急公文立即送交有关部门的任务。当时雷声隆隆,暴雨倾盆,延河水涨,无法徒涉。怎么办?他说:“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万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过河去。”于是他手拿一根长绳来到河边,将绳的一头绑在树上,又在绳上套上个环,环上拴细绳,把公文牢牢绑在环上,随后牵着绳子的另一头,跳进了激流。他奋力拼搏,虽已精疲力尽,但终于过了河,他将绳子拴在树上,然后拉动细绳,把拴在环上的公文拉了过来,及时把毛泽东的指示送到了有关部门。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里开会。毛主席每次外出,内卫班便跟着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赠送的。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当时国共合作,国统区有很多人到延安参观访问,这些人难免鱼龙混杂。为了毛泽东的安全,每次出车时,都有一个同志站在车后担任警戒,以防万一。

站在车后担任警戒,要比坐在车里辛苦得多。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列,冻得人手脚发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车后值勤看成是一种光荣,争着担任警戒。张思德到内卫班后,每逢毛泽东外出,汽车刚一发动,他就站在车后,“抢占”了警戒位置。几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换换他,可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肯,说:“我喜欢冷风吹。”大家对他也没有办法。

1943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延安的天气非常寒冷。这时按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张思德嫌放下帽耳影响视线,就把帽耳翻起来。结果,他的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个冬天,毛泽东外出时基本都是张思德担任警戒。内卫班的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替换他,他执意不肯,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冷风吹。”

5.牺牲。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延安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更加热火朝天。这年夏天,上级决定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边的安塞去烧木炭,以解决枣园机关的冬季取暖问题。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争着要去,领导知道张思德烧过木炭,就指派他带领4位同志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

7月的一天,张思德带领警卫战士背着行李,带着锯子、斧头来到了石峡峪村。这里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户人家。据村长说,进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冈树林。青冈树木质坚硬,是烧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东方刚刚发亮,张思德就带领大家进山选择烧炭地点,开始做烧炭的准备工作了。山中林区的景色美丽,初升的阳光洒在苍翠的青冈林上,泛起绿色的光晕,一簇簇山丹花红得象一团团火。张思德他们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光,扛着镢头跑上跑下,根据山势和青冈林的大小,选择烧炭窑的地点。

为了加快烧炭进度,张思德把同志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炭窑,一组砍伐青冈树备料。他说:“我们进山后,家里的同志可就忙了。我们要加油干,争取多烧木炭,早日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报喜。”他的话不多,却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决心好好干,创造出优异成绩,让毛主席高兴。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荒无人烟的山林里,响起乒乒乓乓的伐木声和战士们欢乐的歌声。张思德领着两个战士起早贪黑,很快打出了两眼炭窑。大家把青冈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就开始装窑,其他同志继续开挖新窑,砍伐青冈树。张思德把两眼窑装满后同时点火,等到木炭烧成压火后,同志们也把新窑挖好了,料备足了。他一个人又去装窑、点火,从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火要烧得均匀,压火要恰到好处。压火早了,烧出来的是“生头”,劳而无功;压火迟了,木炭会变成灰烬,前功尽弃。为了掌握火候,张思德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起来几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判断火候。当时,没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来一种叫做“牛条条梗”的小灌木,放在窑里烘干,晚上用它来照明。这种“牛条条梗”有油性,点燃后火得很旺,也不怕风。同志们都很佩服张思德经验丰富,肯动脑筋。

当地群众烧一窑木炭,一股要10天左右。为了抢时间多烧几窑,张思德和大家就在压火后木炭尚未完全冷却时出窑,把烧炭周期缩短为7天。出窑时窑内温度很高,有的木炭上还有火星儿,烤得人脸皮发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窑,张思德就把双手包上破布,站到窑的最里边拣木炭。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

木炭烧好后,张思德又带领大伙,用杨树条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峡峪村。5万多斤炭放在村头,象一座小山。大家看着这些劳动成果,心里乐开了花。张恩德到安塞打电话给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指示张思德暂时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马车前来装运,其他同志回枣园执勤。

为了看守木炭,张思德住在村头一位老大娘家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给老大娘担水,扫院,还上山打了几捆柴。后来,他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说:“大娘,我整天坐着看木炭,也闷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进山再烧一些,晚上回来时我给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烧的了。”老大娘高兴地答应了。这样,张思德每天早晨带着干粮进山,一人伐木,装窑,起火。每大晚上回来,总要给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饭等他回来,晚上又给他准备好第二天进山吃的干粮。

9月5日,天还没亮,张思德又进山了。他走时告诉大娘,晚上回来给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备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饭先后热了三次,还不见张思德回来。鸡叫了头遍,也没见张思德的影子。大娘心里不安,就去找村长。村长放心不下,急忙带人进山,去找张思德。

村长他们来到张思德烧炭的地方,看见窑前整齐地堆放着木炭,炭窑已经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赶紧用手拼命挖开沙土,希望能把张思德救出来。

坍塌的焦土挖开了,只见张思德站立着,心手紧紧地握着一截表冈木,脚下有一堆青冈木,看样子,可能是他正在装窑时,炭窑忽然坍塌,将他埋住了……在坍塌时,他把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牺牲了。

“张思德!张思德!”村长急切地、一声接一声地呼唤着张思德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张思德紧闭着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张思德光荣殉职的消息惊动了石峡峪村,乡亲们都为张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寒,给延安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题噩耗传束,内卫班的同志个个失声痛哭。毛泽东也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队长向毛泽东报告消息,并说人砸在窑里还没挖出来。毛主席听后很生气地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他随即吩咐了三点: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要是尸体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用当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他还指示机要科长叶子龙用汽车到石峡峪村去接张思德的遗体,并指示中央警备团一定要隆重追悼张思德同志。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励志作文:董存瑞的英雄事迹

在南沙群岛,有一座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沧海孤礁——东门礁。它面积不大,位置却十分险要,被誉为“南海国门第一礁”。东门礁守备队的官兵常年驻守在这里,在万里海疆书写着忠诚的赤子情怀。

三十余年来,守备队“身在南沙心向党,沧海孤礁不迷茫”,时刻牢记使命,像筚路蓝缕的先辈们那样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

随着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复杂,战士们始终牢记“南沙每一粒的沙都是国土”、“南沙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严格按照要求处置各类情况。,东门礁守备队有效监控海空情况,多次稳妥处置各类外军舰机侵权挑衅行为,被上级表彰为“练兵备战先进单位”。

【语录】。

上岛就是上前线,守礁就是守阵地。

——南沙东门礁守备队队长吴涛接受采访。

【适用主题】。

不忘初心;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职责使命。

励志作文:马立训的英雄事迹

1942年春,部队奉命开辟鲁南根据地。在攻克南大顶、孙徐、石家楼等据点与歼灭惯匪刘黑七的战斗中,马立训手提炸药包冲在最前面,运用“偷爆”等技术摧毁敌人的数道鹿砦和碉堡,连破敌阵,被誉为“开路先锋”、鲁南三团的一门“神炮”。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升为一连二排排长。同年7月,随队在蒙山一带作战,他认真研究,反复试验自制炸药。在攻打岳家村日伪军据点战斗中,他和战友总结爆破经验,连续三次利用军毯扎成炸药包,用手榴弹引爆,炸开鹿砦、围墙、碉堡,炸掉据点,为部队扫清前进障碍,全歼守军100多名,成为全团第一名爆破手。同年8月,在山东泗水县孙徐战斗中,连续炸毁日伪军4座碉堡,炸死日伪军60余人。

1943年11月,在攻打鲁南柱子村战斗中,执行偷袭爆破任务,当接近日伪军炮楼时被敌发现,他隐蔽在壕沟内,用军帽示形,吸引敌机枪火力,迂回近敌,炸塌守军圩墙和炮楼,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通路。此役共歼敌1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

共参加40余次战斗,完成爆破突击任务20余次。他苦练杀敌本领,不断革新爆破技术,采用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爆破方式,炸死日伪军500余人,被誉为“爆破大王”。在攻打山东平邑县庞庄日军据点战斗中,他炸开第一道障碍后,利用有利地形,又主动炸开据点门楼,部队得以迅速通过突破口向纵深发展。在鲁南天井汪围歼日伪军的战斗中,部队被一座10米高的四层碉堡的密集火力压制,他奋勇冲上去,炸毁碉堡,为部队进攻扫除了障碍。

1945年8月3日,在山东滕县阎村战斗中,马立训带领突击班执行爆破任务。战斗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励志作文:董存瑞的英雄事迹

为大家梳理以下思路,心得体会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事件本身给个人带来的感触。

英雄事迹带给个人的精神洗礼,对英雄的缅怀、对英雄斗争过程的追溯,对所有军人牺牲奉献的理解。

二是透过局部现象引发全面思考。

关于对中印边境斗争形势,乃至国家面临的整体外部环境的认识,关于提升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关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三是个人下步应该怎么向英雄学习。

坚定政治立场。像英雄那样,为了祖国的利益,寸土必争,绝不退缩。

提升思想觉悟。像英雄那样,舍己为人,英勇无畏。

在岗位上践行。以英雄为榜样,如何在平凡的岗位或者战位上履好职。各个岗位不尽相同,但是要突出敢打敢拼,敢于担当。普通党员可突出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可突出为脱贫攻坚、民族复兴,军人应该突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张思德作为革命先烈的代表之一,他的英雄事迹震撼了世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信仰,不怕牺牲的勇气和牢不可破的意志力。此次,本文将探究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分享其为我们所传递的精神力量。

第二段:良心的宣誓。

在受训期间,张思德参加了“恢复省港罢工、制造混乱”的计划。他通过反思,最后选择报告计划,暴露了组织上的错误。这一行为展示了张思德高尚的人格和政治洞察力,他知道破坏社会秩序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的,因此,他坚定了心中的良心,努力向正义和真理迈进。

第三段:坚定的信仰。

张思德的爱国精神和信仰是他成为英雄的根基。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发展了地下党组织。在被敌人逮捕和审问期间,张思德坚定地保守了自己的信仰,坚持不屈不挠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战。这种信仰和对组织的忠诚,激励了他成为革命的传奇。

第四段:无私的牺牲。

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张思德有时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在狱中,张思德的耐心遭到了折磨,最后他认为逃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当他的同志遇到了麻烦时,他放弃了自己的逃亡计划,以救别人为己任。在他如此渺小的身躯面前,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的大公无私和勇气。

第五段:总结。

张思德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共产主义的人,他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为人民牺牲的英雄。他的行为充满了正义、坚定和勇气。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和人性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铭记张思德的英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我们的追求而努力奋斗!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范文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mdash1944年9月5日,来自四川宜龙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分田分地!”贫穷、破败的六合乡变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红军战士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六合乡苏维埃政府。翻了身的乡亲们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张思德积极参加少先队,并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翻了身的劳苦大众懂得要革命就要当红军,六台场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军。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报名参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队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张思德入伍后,红军要执行新的任务,离开了六合乡。国民党乡长刘红安带领“还乡团”,捣毁苏维埃政权,枪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也惨遭杀害,养母被打伤,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饿而死。张思德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悲愤欲绝,一心想着回家为亲人和父老乡系报仇雪恨。连队干部知道了张思德的心思后,就找他谈心,耐心地启发教育他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心胸开阔了,斗志更旺了。他英勇顽强,视此如归。不久,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

1.战斗。

从1933年至1934年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攻(参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故、屡立战功,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在攻打关门梁的战斗中,他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接着,他又带领6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在另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进深谷,攀崖绕行,插入敌后,在接近敌阵时,扔出手榴弹,炸死了敌人,趁着浓烟,扑上高坡,夺来一挺机枪,然后,他端起机枪,向另外一群敌人猛烈扫射,又夺一挺机枪,接着高呼一声:“冲啊!”战友们一齐冲上去,歼灭了敌人。战斗中,张思德虽负了伤,却满脸笑容。在又一次战斗中,他迎着浓烟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沟里,持续与敌拼搏。子弹打光了,敌入扑上来,他就用手榴弹炸死敌人。后面敌人又上来了,他在田坎上同敌人白刃格斗。一个敌人举枪向他刺来,他猛挥大刀,将枪拔开,—脚把敌人踢倒在水田里,将敌人砍死。接着,又有两个敌人向他扑过来,他用脚猛击田水,使敌人的头上溅满了水,两眼被迷住了。当敌人急着摇头擦眼时,他用全力扑上去,举起大刀,把他们劈死了。这时,飞来一颗子弹,打伤他的右臂,连长叫他退出火线,他倔强地说:“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战斗!”

2.长征。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20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路军,开始沿草地北上。就在这时、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擅令红军南下。这样,张思德便随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打了许多恶仗,但是却未能改变部队的险恶处境。随着天气日渐寒冷,部队行动更加困难。1936年1月,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电令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停止反党活动。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了伪中央。6月,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接着,红二、四方面军分为左、中、有三路纵队,沿草地北上。

这是红四万面军第三次走水草地了。这时,张思德在通信营任排长。由于他他过去在战斗中曾三次负伤,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加上艰难的长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体质十分虚弱。进入草地后,他的两只脚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务,他总是抢先—步,拔腿就走,以便让战友们多休息一会儿。

进入草地半月之后。严重的困难出现了,部队断粮了。首长乘骑的骡马被宰了充饥,战士们的皮带、枪背带也被煮着吃了。为了战胜困难,走出草地、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寻觅无毒的野菜充饥。

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班长,瞧!水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上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着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木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他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

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同民党的围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即荣誉军人学校)。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列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3.对待同志。

张思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同志的思想进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友谊。警卫连刚组建时,班上有个解放兵,是南方人,因为想家而闹情绪。凡是轮到他站岗放哨,他就称病请假。同志们在班务会上批评他装病,谁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僵,他干脆连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懒觉。

张思德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铺值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头并头地与他睡在一起,和他谈心。原来这个战士家里也很贫穷,他在给地主打长工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直罗镇战役中被解放,自愿加入八路军。张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忆苦的办法,启发和教育他树立革命的信念。后来,这个同志真的病了,张思德就给他做病号饭;他的鞋破了,张思德就用布条和麻绳精心编了双鞋送给他。这个战士很受感动,握着张思德的手说:“张副班长,你对我象亲兄弟,今后看我的行动吧!”从此,这位同志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1939年春天,云阳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制造摩擦事件。他们又是到留守处寻衅闹事,又是下命令、发通煤,限期八路军离开云阳。面对回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战士们虽然非常气愤,但是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于秋初开始长途行军,向句邑土桥一带转移。

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行军中最困难的是没有鞋了穿。刚刚走了两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脱了帮,只好用绳子绑着走路。关中的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脚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看到同志们一瘸一拐地走路,张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时找不到稻草,他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天行军时,张思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蔺单,就用刺刀把马蔺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晚上宿营后,他就赶着打草鞋,等他一口气打完三双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他把这三双草转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从此,同志们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蔺单,就把它割下来,象宝贝似地背着。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这样,同志们都穿上了草鞋。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的同志到达土桥之后,天气开始变冷。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上级决定烧木炭。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于是他和班长带领战士们上山烧木炭。烧炭又苦又累,可是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干得非常起劲。每次炭窑点火后,他就守在窑边,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他的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张思德领着同志们烧了三个月木炭。烧炭结束后,他被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0年春天,张思德随警卫连回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在通信班,他去南泥湾开过荒,种过地,也进山烧过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2年秋,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当时,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一连二排叫班当了战士。四班的班长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年龄也比张思德小,可是张思德却尊重班长,积极完成班长交给的工作,维护班长的威信,帮助班长抓好班上的工作。为此,他受到领导的表扬。

4.工作。

1943年初春,组织选派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泽东的忠诚卫士。

张思德到内卫班后,精神更加振奋,工作也更加积极。他常说:“毛主席是我们革命的带路人,热爱领袖就是热爱革命。”他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卫工作上。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睡,天亮后才躺一会儿。为了让主席休息一会儿,每逢主席熬夜时,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窑洞附近看看,如果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和狗,就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唧喳,他就用石头向树上掷去,把鸟儿撵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说服他们等一会儿再来。

一次,张思德接受了将毛泽东起草的紧急公文立即送交有关部门的任务。当时雷声隆隆,暴雨倾盆,延河水涨,无法徒涉。怎么办?他说:“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万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过河去。”于是他手拿一根长绳来到河边,将绳的一头绑在树上,又在绳上套上个环,环上拴细绳,把公文牢牢绑在环上,随后牵着绳子的另一头,跳进了激流。他奋力拼搏,虽已精疲力尽,但终于过了河,他将绳子拴在树上,然后拉动细绳,把拴在环上的公文拉了过来,及时把毛泽东的指示送到了有关部门。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里开会。毛主席每次外出,内卫班便跟着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赠送的。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当时国共合作,国统区有很多人到延安参观访问,这些人难免鱼龙混杂。为了毛泽东的安全,每次出车时,都有一个同志站在车后担任警戒,以防万一。

站在车后担任警戒,要比坐在车里辛苦得多。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列,冻得人手脚发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车后值勤看成是一种光荣,争着担任警戒。张思德到内卫班后,每逢毛泽东外出,汽车刚一发动,他就站在车后,“抢占”了警戒位置。几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换换他,可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肯,说:“我喜欢冷风吹。”大家对他也没有办法。

1943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延安的天气非常寒冷。这时按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张思德嫌放下帽耳影响视线,就把帽耳翻起来。结果,他的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个冬天,毛泽东外出时基本都是张思德担任警戒。内卫班的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替换他,他执意不肯,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冷风吹。”

5.牺牲。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延安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更加热火朝天。这年夏天,上级决定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边的安塞去烧木炭,以解决枣园机关的冬季取暖问题。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争着要去,领导知道张思德烧过木炭,就指派他带领4位同志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

7月的一天,张思德带领警卫战士背着行李,带着锯子、斧头来到了石峡峪村。这里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户人家。据村长说,进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冈树林。青冈树木质坚硬,是烧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东方刚刚发亮,张思德就带领大家进山选择烧炭地点,开始做烧炭的准备工作了。山中林区的景色美丽,初升的阳光洒在苍翠的青冈林上,泛起绿色的光晕,一簇簇山丹花红得象一团团火。张思德他们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光,扛着镢头跑上跑下,根据山势和青冈林的大小,选择烧炭窑的地点。

为了加快烧炭进度,张思德把同志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炭窑,一组砍伐青冈树备料。他说:“我们进山后,家里的同志可就忙了。我们要加油干,争取多烧木炭,早日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报喜。”他的话不多,却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决心好好干,创造出优异成绩,让毛主席高兴。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荒无人烟的山林里,响起乒乒乓乓的伐木声和战士们欢乐的歌声。张思德领着两个战士起早贪黑,很快打出了两眼炭窑。大家把青冈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就开始装窑,其他同志继续开挖新窑,砍伐青冈树。张思德把两眼窑装满后同时点火,等到木炭烧成压火后,同志们也把新窑挖好了,料备足了。他一个人又去装窑、点火,从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火要烧得均匀,压火要恰到好处。压火早了,烧出来的是“生头”,劳而无功;压火迟了,木炭会变成灰烬,前功尽弃。为了掌握火候,张思德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起来几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判断火候。当时,没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来一种叫做“牛条条梗”的小灌木,放在窑里烘干,晚上用它来照明。这种“牛条条梗”有油性,点燃后火得很旺,也不怕风。同志们都很佩服张思德经验丰富,肯动脑筋。

当地群众烧一窑木炭,一股要10天左右。为了抢时间多烧几窑,张思德和大家就在压火后木炭尚未完全冷却时出窑,把烧炭周期缩短为7天。出窑时窑内温度很高,有的木炭上还有火星儿,烤得人脸皮发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窑,张思德就把双手包上破布,站到窑的最里边拣木炭。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

木炭烧好后,张思德又带领大伙,用杨树条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峡峪村。5万多斤炭放在村头,象一座小山。大家看着这些劳动成果,心里乐开了花。张恩德到安塞打电话给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指示张思德暂时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马车前来装运,其他同志回枣园执勤。

为了看守木炭,张思德住在村头一位老大娘家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给老大娘担水,扫院,还上山打了几捆柴。后来,他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说:“大娘,我整天坐着看木炭,也闷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进山再烧一些,晚上回来时我给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烧的了。”老大娘高兴地答应了。这样,张思德每天早晨带着干粮进山,一人伐木,装窑,起火。每大晚上回来,总要给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饭等他回来,晚上又给他准备好第二天进山吃的干粮。

9月5日,天还没亮,张思德又进山了。他走时告诉大娘,晚上回来给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备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饭先后热了三次,还不见张思德回来。鸡叫了头遍,也没见张思德的影子。大娘心里不安,就去找村长。村长放心不下,急忙带人进山,去找张思德。

村长他们来到张思德烧炭的地方,看见窑前整齐地堆放着木炭,炭窑已经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赶紧用手拼命挖开沙土,希望能把张思德救出来。

坍塌的焦土挖开了,只见张思德站立着,心手紧紧地握着一截表冈木,脚下有一堆青冈木,看样子,可能是他正在装窑时,炭窑忽然坍塌,将他埋住了……在坍塌时,他把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牺牲了。

“张思德!张思德!”村长急切地、一声接一声地呼唤着张思德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张思德紧闭着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张思德光荣殉职的消息惊动了石峡峪村,乡亲们都为张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寒,给延安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题噩耗传束,内卫班的同志个个失声痛哭。毛泽东也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队长向毛泽东报告消息,并说人砸在窑里还没挖出来。毛主席听后很生气地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他随即吩咐了三点: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要是尸体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用当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他还指示机要科长叶子龙用汽车到石峡峪村去接张思德的遗体,并指示中央警备团一定要隆重追悼张思德同志。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是一个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这天清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笼罩在—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土台上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挽悼。在里面的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卫团团部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悬毛主席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台下肃立着1000多名军容整齐的八路军官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举行一个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

简朴庄重的追悼大会开始了。毛泽东主席缓步走上灵堂,亲手献上花圈,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作为对张思德同志的纪念和哀悼:“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纪念文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些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张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时刻都记着要做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等。他们都在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全体共产党人,都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队伍不断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内涵。如果用我们在政治课中所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解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话,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人民”这个被服务的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个内涵,对理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把“人民”的范畴定义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范畴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准确地定位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书记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并突出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性意义,精辟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指向和根本所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维护、充分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我先过!我先过!”岸边的战士们也纷纷抢上前来,张思德伸开双臂拦住大家说:“争啥子呀,我们都要过去的嘛!”说毕,转身便跨到竹筒垂下的绳结上,随即滑了出去。溜索在空中抖动,岸边的战友们都提心吊胆地盯着他,希望他快些滑到对岸。可是,张思德慢慢地一段一段地检查那根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竟用力摇晃那根溜索。战友们都为他惊叫起来。身临险境的张思德却毫不在乎,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他已忘掉一切,一步一步地沿溜索向前滑。张思德终于顺利地到达对岸:“同志们,可过啊!”他的大声呼喊,使河边的战士们欢跳起来。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毛儿盖等地北上,进入茫茫大草地。草地里水草丛生,风雨无常,泥泞潮湿,行军极端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奋力跋涉,同甘共苦,互励互助,希望早日走出草地。可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眼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心中产生了疑团:为什么两军会合后,又各自分开行动呢?当时,张思德等普通战士,并不了解中央领导层内部发生的严重分歧。部队南下后,张国焘公开打出反对党中央的旗帜,这使许多红军指战员异常痛心。由于张国焘的战略方针的根本错误,南下红军不得不同以逸待劳的优势敌人展开激战,部队大伤元气。张思德在战斗中又一次负伤,身体更加消瘦。张国焘的分裂图谋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北上。

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后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思德拉着红二方面军战友的手,眼里闪动着兴奋的泪光。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等首长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传达了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合的决定,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思德和战友们回想起一年前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热烈情景,想起了南下途中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又将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心情万分激动。

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进入茫茫草地。当时,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通信营任通信班班长。虽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瘦弱,两颊深陷,面色憔悴,两脚被草地中的污水泡得红肿,但他眼睛明亮,精神抖擞,整天忙碌不停。每当上级的送信任务到来后,他总是立刻就走,在泥泞的草地里匆忙跋涉,从不叫苦。通信班副班长见他身体不好,又事事抢先,心中不忍,希望他注意休息,并对他说:“班长,你总是这样不成啊,送信任务还是大家轮流干吧!”张思德却说:“我们班好多同志年岁小,不能让他们再多跑路,我自己多跑几遍,让大家都能走出草地,都能北上啊!”副班长见他不依,便说:“那我可以多送。”张思德则说:“一样嘛!”这正像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的时候所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夜晚,红军指战员在草地宿营。草地里寒冷潮湿,通信班的战士们困乏地挤卧在一起。深夜,张思德常起来看看,见草皮底下渗水了,便把战友们叫醒,让他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再挪个稍干的地方。有时,大家睡熟了,他独自守着篝火,不时添加些柴草,并把一些湿柴烤干,以备次日点火用。

在草地里行军多日,红军指战员带的干粮吃完了,不得不采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老班长端着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说:“给,把它吃了!”张思德推辞道:“不,你自己吃吧。你年岁大,要多保重。”老班长却说:“莫惦记我,你们年纪轻,往后路长呢……”张思德深深感谢这位老班长,他接过糊糊,悄悄地走出去,又把它送给了班里两个外出拾柴归来的小战士。

战士们以野菜充饥,但吃野菜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朱德总司令号召大家识别各种不同的野菜和有毒的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尝百草”的活动,学习分辨不同野菜的特点和性能。有一天傍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洼地上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便到附近地区找野菜,他们在一处水塘边看到一片青葱的野草。那个小战士惊喜地叫道:“班长,瞧,这是野萝卜!”那个小战士说着便弯腰去采摘。张思德忙喊住他说:“别急于采,有些看样子好看的野草,却是有毒的。”他先撕下一片野草叶子放到嘴里,嚼了嚼,味道倒是甜丝丝的。他让小战士先别尝,采一些带回去,做鉴定。不久,张思德感到肚子疼,要呕吐,吐出来的是清水,知道自己中毒了。他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不能吃,告诉同志们。”小战士忙叫来班里的战友,大家见张思德脸色发青,面部浮肿。他们赶到营部取来解毒的药物,张思德服后才脱离了危险。从草地继续往前走,到达噶曲河边。这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雪山融化的冰水流入河中,河宽水寒。张思德和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起臂膀,踏进寒流,站在水深处,保护着不会凫水的战士,直到通信营的战士都安全过了河,他们才向对岸踏去。他们上岸后正准备追赶队伍,忽听到身后有呼救的声音,回头看到不远处,有总部几个过河的女战士被上游直泄下来的冰水冲倒了,她们在水中挣扎着。张思德和战友们立即向下游奔去,拦住了被水流冲倒的女战士,把她们一个个护送上岸。上岸后,张思德见有个背药包的女战士神志不清,急忙取出背包里的一块盐巴,用搪瓷碗化了碗盐水,给女战士喝了。那个女战士清醒了,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张思德指着前方说:“快到旱草地了,加把劲往前走吧!”

终于走出草地了。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禁热烈欢呼起来。傍晚宿营时,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兴奋地谈论着。张思德一边缝补破旧的衣衫,一边和战友们展望未来的生活。大家盼望已久的三军会师,到陕北见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次日,迎着朝阳,张思德随部队继续向陕北前进。

张思德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他先后在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中央军委警卫营、中央警备团等单位工作。他曾到土黄沟烧炭,南泥湾开荒,做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到安塞县开荒和烧炭,直到因安塞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对工作极端负责,艰苦奋斗,团结同志,无私奉献,深受战友们和群众的爱戴。

长征,是张思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战斗历程。在工作中,他常以长征事迹和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和身边的战友们。据和他同在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工作的陈耀回忆:张思德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当组织上派他带一个班去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里去烧木炭时,首长问他:“有困难吗?”他回答:“困难是有,不过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比过雪山草地时少多了。”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不管多么艰难,他总是坚决去完成。他常说的口头禅是:“事情总是人办的!”张思德对通信工作恪尽职守,勤奋不懈。每当接受送信任务时,不管风狂雨急,他总是按时把信件送到目的地。他对通信班的战友说:“通信工作是军中的耳目,是件很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常讲起长征中七名通信战士的故事:在川西,红军一个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几次组织突围都未成功。情况万分危急,营首长决定派人和兄弟部队取得联系。这时,七名通信战士挺身而出,他们记着同样内容的口信,趁天黑从几个方向悄悄下山,准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刚刚摸到山脚,就被敌人发觉,枪声顿时燃豆般响起。七名通信战士经过激战,六名战士牺牲了,剩下的一名战士腰部也负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向前爬呀爬,终于越过了封锁线。当他到达兄弟部队时,腰部已染满鲜血。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创痛,断断续续地向首长传达完口信的最后一句话,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七名通信战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一个营的红军得救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通信班的全体战士,他们决心学习这七名通信战士,坚决完成领导交给的通信任务。

张思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团结同志,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对副班长陈耀说:“脏活、累活咱们要先去干,不能怕艰苦。”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每一名战士。他说:“长征时,有一点吃的东西,总是首先让给战士,战士让给首长。为什么要那样互相爱护呢?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张思德平时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先人后己。陈耀说:“我非常钦佩,常常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省吃俭用,穿得缝缝补补呢?’他解释说:‘我过去的生活比现在苦得多,当上红军,我觉得生活幸福多了。现在革命还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注意节约一点儿,就能为革命解决好大问题。’”陈耀回忆说:张思德有只搪瓷碗,还是长征时带过来的。搪瓷几乎已掉光,里外都是坑坑巴巴,破旧得不像样子。有一次,部队发了一只新搪瓷碗,他却把新的送给了别人,自己依然用那只旧的。当时,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张思德这种艰苦朴素、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是时代的需要,这会产生一种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已有霄壤之别,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先人后己的思想生活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创造美好未来时仍然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过草地。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张显扬与另外一些骨干,正是在这时候被红四方面军抽调给朱总司令担任警卫工作。

还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张思德就从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我们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是仪陇人”中,得知了朱总司令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很感自豪。自从班长张显扬被派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后,张思德多次找过张显扬,一则汇报班里工作,二则聊叙分别后战友的思念之情。

一次,张思德跑去找张显扬时,恰逢张显扬不在,他正欲离去。朱总司令却叫住了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首长,张思德显得很紧张。朱总司令笑吟吟地问:“你是不是找你的班长张显扬啊?”

张思德忙不迭地应道:“是,首长……我找班长……”

不料朱总司令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小老乡,也是仪陇人,对不对?”

不待张思德回答,朱总司令又说:“我是马鞍场的,你是六合场的。”

听了这话,张思德心里一阵感动,他没想到朱总司令对自己的情况早已有所了解。接着,朱总司令又说:“听说你作战很勇敢,负过几次伤,在反六路围攻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小老乡,好好干,要为家乡人民多争光。”

不久,张思德因表现突出,升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这期间,他经常在首长间送信、传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朱总司令。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

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长征成就了我军著名的英模——张思德!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生平简介。

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提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

在石家庄“中华老报馆”,珍藏着一张泛黄陈旧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下方日期显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这张报纸上,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在一版发表。更多的人正是通过它记住了张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几代是佃户。他出生7个月,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世,由幺叔娘(婶母)抚养,靠吃“千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幺叔娘(婶母)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取名“思德”。张思德12岁始,给地主割草、放牛、担水、扫院子,养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率领部队消灭了嘉陵江以东之敌,乘胜追击。逃跑的残敌拉走和破坏了江东船只,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西进。一个漆黑夜晚,张思德凭着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对岸江边,用镰刀割断缆绳,拖回了两只渡船,为强渡西征,立下了战功。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草地,以野菜充饥,每次挖野菜,张思德总要先尝一尝。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沼泽地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找野菜,来到一个水塘边,小战士惊喜地大叫:“班长,瞧,野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不远处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肥嫩的野菜。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来就吃,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夺了回来,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丝丝的。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直想呕吐,对小战士说:“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说完便失去知觉。“班长!班长!”小战士大声喊叫。战友们闻声而来,只见张思神志昏迷,连忙送往卫生所,经抢救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锋在前,右腿两次负伤,强忍剧痛与敌拼杀,击毙敌机枪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师开赴前线,他因伤病被编入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张思德不顾自己的伤病,经常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打水、扫地、打草鞋、刷便盆,把伤病员换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边去洗干净。这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跟定党,跟定毛主席革命到底,永不回头!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保守机密,遵守纪律,带领群众,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1941年冬,张思德与2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过石砭,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冰窟窿里,他门立即跑去推车,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张思德见状,把鞋一脱,跳进冰窟窿里,抱起石头砸车轮前的冰坨子,又喊战友搬来一些小石块,垫在车轮下。司机发动车子,一轰油门,“咕咚”一声,车子从冰窟中滚了出来。

这辆车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临走时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大礼堂。在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嘎巴”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顶住大梁,避免了一场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便立即派人去请医生,并吩咐把受伤的战士抬到他的窑洞,毛泽东在观察伤情时,认出了张思德,关切地说:“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当了多年班长的张思德精简为一名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决定。教导员淳杰与他谈心,张思德坚定地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张思德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烈士之一,他在抗日时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一路走来,无愧为英雄。他的事迹已被广泛传颂,令人敬仰。本文将从我的视角出发,发表对他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勇敢面对困难。

张思德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面对战争、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从不退缩,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日战争的怀抱。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同志们携手并肩,不怕牺牲,不断地前行。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不畏惧困难,不屈服于压力,勇往直前,为民族的复兴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三段:心怀正义与担当使命。

张思德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他的良心和担当更是让人感动。面对民族的危难,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挺身而出。在组织抗日武装的过程中,他对待同志和群众,始终以民族利益为先,艰苦朴素,尽心尽力。他的心怀正义,担当使命,让我敬佩不已。在我看来,正义和担当是每一个英雄必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个人应当具备的素养。

第四段:坚定的理想和信仰。

英雄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理想与信仰的呈现。张思德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追求真理、为坚守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他的坚守和奋斗,为后来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张思德的事迹,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典范,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五段:结尾。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我们精神层面的瑰宝。在这个价值取向混乱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他的勇敢、正义、坚持和担当,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让我们永远铭记张思德,传承他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奋斗到底的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勇往直前!

励志作文: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战士,重庆市铜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勇敢,意志坚强。1950年秋,随连队参加四川内江地区剿匪,在高梁镇战斗中带病参战,奋勇当先,深入匪巢,毙伤匪徒10余名,协同战友活捉匪首。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1名朝鲜儿童。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战后,所在军党委根据他生前意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四川省铜梁县建立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在凤凰山顶树立邱少云烈士纪念碑,朱德为之题词。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张思德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为国家和人民的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生命,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学习张思德英雄事迹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人能够拥有的无限力量和实现梦想的力量,以下是我的个人体会心得。

一、英雄的诞生并非偶然。

张思德英勇奋战的背景是中国民族危机和战争时代,他所处的环境和民族遭受的痛苦将他推向了行动的必然。因此,张思德是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条件下诞生的,而与历史和环境密切相关的个人选择和行动,则又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英雄并非偶然,他们的诞生和行动都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自身及周围的环境。

二、英雄是在人民中产生的。

张思德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出身,他的生活经历和阶层背景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人民大众一样。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没有选择藏身逃避,而是刻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为民族和人民的大义而战。这说明一个道理,即英雄是在人民中产生的,他们来自于民间,为了民间而战,他们的背后有着民族和人民的支持和呼唤。

三、英雄的奋斗精神是不屈不挠的。

张思德参加革命的历程中,遭受了极大的艰难险阻和生命的威胁,但在转瞬间,他总是能够毫不畏惧,坚定不移地投身于革命的事业之中。他的抗争和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痛苦和绝境,仍然坚持不屈,勇敢前行的最好写照。这说明一个道理,即英雄的精神永不屈服,他们坚定不移地为自己认为的正义和信仰而奋斗下去,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四、英雄精神是传承和发扬的。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他的精神依然散发着强烈的生命力。英雄的精神和人民大众息息相关,只有在人民眼中发扬光大,才可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能量。因此,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英雄传统,将英雄事迹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传承给后代,让更多的人向英雄学习、致敬,发扬英雄的精神。

五、英雄精神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不仅承载着中国民族抗日战争的记忆,也是当代中国广大人民对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的继承和传承。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全球重要的大国,面临着更广泛、更严峻、更复杂的未来挑战。我们需要践行英雄的精神,强化民族精神和国家民族意识。同时,我们也需要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平,并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张思德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将他的感人事迹传承给后世,是为了让英雄精神永葆生命和活力。学习张思德的英雄事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英雄的内涵,体会英雄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将之发扬光大,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