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热门12篇)

时间:2023-11-19 20:34:10 作者:梦幻泡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热门12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要求和规范的参考资料。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示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摘要:在我国的学前语文教学工作研究中,教育研究工作者结合学前教育环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应对策略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我国学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语文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对学前基础教育工作重视的加强,如何提升学前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研究中,我们以现阶段学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切入点,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教学环境与内容,进行了工作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为我国学前英语语文教学以及整体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一、现阶段教师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在我国的学龄前教育工作中,语文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其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教学中文化特点不突出。

作为学前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开展中具有很鲜明的文化特点。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这种特点并未有突出的表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差。学前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教育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这种文化性特点并不明显。二是缺乏文化教学的环境。在学前语文教学中,建立起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环境,利用文化传输环境建立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也是这一教学工作的主要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环境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建立,影响了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不明显。

在学前语文教学工作中,因其教育对象是学龄前的幼儿,这就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这种特点并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学习中的小学化教学特点明显。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育机构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情况。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小学化特点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学前口语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拔苗助长”的负面效果。二是教学中的心理特点没有受到重视。在学前教育中,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做好教学心理研究,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育中,各年龄段的学习心理研究没有受到重视,影响了口语教学的开展。

(三)语文教学内容单一。

在学前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结合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虽然学前语文教学在教学课程安排中占据了一定比例,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单一化特点。这种单一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学课程安排内容单一、专业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学前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整体的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语文教学实践应对策略研究。

为了提高学前语文教学质量,我们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利用以下的工作策略可以很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以语文教育特点与学前儿童学习特点为研究出发点,开展了研究工作发现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情景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环境优势明显。在情景教学法中,情景模拟的文化环境模拟的,较之课堂教学更加自然与灵活,是语言文化学习良好模式。二是更加符合学前儿童的特点。情景教学模式在模拟游戏过程中,具有极大的趣味性与游戏性,更加符合学前儿童的教学特点,这使得其在学前教育中更具有特殊的优势。下面我们结合一次口语教学情境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案例:一次语文情境教学课程课程目标:在元旦过后利用情景模拟教会学生节日祝福语言,以及元旦新年与春节的区别。模拟环境:两个小朋友在元旦过后春节前在街上相遇,互致节日问候。一个小朋友叫小彤,另一个小朋友叫小华模拟教学过程如下小彤:新年快乐!小华:春节不是还有几周时间呢吗?小彤:我说的是元旦,不是春节。小华:我也祝你新年快乐!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两个学生在情景模式中通过模拟的口语交流中,掌握了节日问候的口语交流方式,同时清晰了元旦新年与春节区别,具有很好的实际作用。

(二)结合学前教育环境做好语文教学研究。

在实际的学前语文教学中,教学研究的开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实际环境做好以下的研究工作。一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在我国的学前语文教学中,部分儿童对于语文背诵具有畏惧感。这也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者做好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利用引导的方式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促进其背诵作业的进行。二是做好教材。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教材等学习资料欠缺专业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开展。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资料研究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做好学前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对于我国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实际的学前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中,做好其语文教育实践研究,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际工作环境下,我们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好策略应对,提高学前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雷丽.学前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4).

[2]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随着新时期以来的工业革命发展,互联网也逐步走进普通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聊天,视频,看新闻、电影或者电视剧等等。但是,互联网的研发初衷还是为了方便全世界人们的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电脑上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的知识和科技。从开始,美国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引发了慕课热。我们教育工作人员如何看待并应对这样的挑战也成为了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给出了慕课的含义,其次列举了在慕课背景下的我国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将环境艺术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及方法。

我们的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不仅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发生的大事,也吸收到了外国的优秀的知识和技术。之前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也不能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必须要将自己融身于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1.慕课的内涵。

慕课源于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自己的课程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我国的几个著名的大学也加入其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免费并且优秀的学习资源。慕课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限制年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只要你想学习就能够在网上学。慕课是很大规模的,他允许全世界的人学习,慕课是开放的,与此同时慕课的质量也是可以保证的,他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2.慕课背景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1)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足。虽然国际上慕课教学已经很流行了,但是实际上我国除了那些像北京大学那样的名牌大学,普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的意识还很欠缺。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各个城市,有的在西部,有的在发达地区。另外,我国作为学者进行对外交流的老师也都来自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高校,那些普通大学的`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来看看当今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够,教师也就很难去引导学融入慕课。

(2)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资源支持缺乏,不能真正的融入慕课。慕课采取的是在互联网上的授课模式,他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有电脑,有网络。但是我国目前一些学校的配置资源欠缺,教师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慕课的学习之中。

(3)教师自己投入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有限。虽然,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慕课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很难投入到慕课的大潮流中去。慕课让教师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并同时让全世界的人来学习和交流,但是我们看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他们都认为学习环境设计需要的是课本上的理论以及自己的一点创造,不用再去浪费时间看别人的成果。这就使得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自己身边的资源,不长远去看。

3.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

(1)教师要充分认识慕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并积极的将自己和学生带入到慕课这个大家庭中去。我们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时刻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环境艺术专业注重要的是设计理念,是创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把学生拉进其中,让学生与全世界的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资源要保证。硬件设施只有齐全了,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有条件去学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配置电脑,让老师在上课时就能带动学生进入慕课之中学习。另外,我们学校可以安装开放的网络,让学生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食堂都能够随时随地进入慕课进行学习。

(3)教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我们环境专业主要的是靠创造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找答案。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高,因此有时候需要教师来积极的引导。

(4)教师也不能盲目的追寻慕课的脚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按照实际的教学计划来走,不能完全的让学生在网上学习。虽然现在网络的慕课的发展很快,但是他还是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师。环境艺术专业主要还理论联系实际,他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慕课中的教师不能完全的服务一个人,但是我们实际中的教师就可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实际教学和慕课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本文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理论课的教学情况,针对目前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实验课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改进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目标提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些都迫切需要培养聚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稀缺等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生源萎缩、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不优、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师资力量有限、科研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等问题。虽然地方高校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初见成效;但培养平台不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培养方式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层次化、科学化的实践平台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所用相关数据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调研数据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9份,剔除掉无效的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4.50%。从统计结果来看,被调查样本男性少于女性,男性占比44.18%,女性占比55.82%。

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实践教学比重低、学校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创新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相脱节。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否有机衔接”的调查中,有43.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7.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好”,13%的大学生认为“不是很好”。很多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杂乱,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缺少多种形式的创新能力专项训练环节,相应的创新课程流于形式。调研数据表明,有6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项训练环节。另外,认为实践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需求的学生占比为90%,同时有66%的大学生希望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前沿性。

2.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课程体系存在忽视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的问题。部分课程知识重复,课程设置之间有机联系较少,学生能够触碰到的学科前沿有限,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视野狭窄、创造能力低下,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课程设置的非农化倾向明显[1]。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调查中认为教师实践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的学生比重最大,为45.55%;其次是选择采用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学生,各占23.97%与22.95%;选择研究式教学的学生比例仅有11.64%。在“實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灵活”的调查中,认为教学方法一般的占33.2%,认为比较科学的占22.7%。另外,有17.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实践教学观念科学、先进”,而41.4%的调查者认为一般。这表明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大量的“填鸭式”、单一化等灌输性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落后。教师的教材“照本宣科”讲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之间存在严重不一致,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被忽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

4.实践教学比重较小。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基本流于形式。在“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调查中,认为“一般”的占30.5%,认为“有点少”的占36.3%,认为“很少”的占17.1%。实践教学的薄弱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都造成严重影响。

5.学校支持系统不够完善。高校教务部门教学管理体制跟不上实践教学需求,考核制度和标准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教学监管、考核方法是否合理科学”的调查中,38.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0.5%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合理科学”。高校缺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完整独立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实验安排缺少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对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35.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方向性”一般。部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课教育,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重知识的纵向衔接,轻知识的横向联系”的倾向,使得专业实践教学在量或质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2]。同时,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仅依靠高校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容易造成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3]。

(三)缺乏创新系统思维的训练。

当前大学生思维开阔,但缺乏创新系统思维的训练。大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想法并不全面和成熟,不具备持续创新的毅力。在教学中,创新系统思维训练课程涉及较少,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储存和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和自我思维建立,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内在结构性的认识,忽视了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

(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

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不清晰,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精神需加强。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估”的调查中,选择“一般”的大学生比例最高,达到56.8%,其次是“比较差”,占比为19.5%,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评估“很差”与“很强”的大学生分别占比为7.2%与6.8%。由此可见,学生对其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不高,属于一般水平。另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导致解决问题的深层性能力普遍缺乏。

(五)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实习环节多流于形式。

在“是否具备适宜大学生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的调查中,30.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8.2%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不具备”。同时,有32.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一般,学生对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率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实习的平台较窄;学生进企业实习环节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环节基本上流于形式。在“实际上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是否充足”的调查中,有31.8%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2.6%的人认为“不是很充足”,仅有10.3%的人认为“充足”。

另外,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孵化平台。目前,社会上功利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兴趣与爱好的探究很少,鼓励创新、尊重探究的土壤正在逐渐消失。高校校内实验室资源及实践平台还不够完善,实验室与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校内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够高,校外的农业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等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有34.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一般,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校外实习也大多不能落到实处,处于“放羊”的状态,难以匹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六)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植根性”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客观上需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但高校、农业部门、企业、合作组织等单位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产学研缺乏深度合作,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基地难以建立,无法联合培养人才。有33.6%的被调查者认为“产学研合作基础”一般。另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备,有35.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存量”一般,22.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丰富,仅有15.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丰富。可见,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与社会合力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政策,建立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与协议。

(一)多维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多维实践平台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突出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组织、管理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各方相互协调,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多维实践平台对激活学生创新潜质,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与自我发展,有助于大学生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走出课本,培养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分层次递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人才质量。

(二)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创新实践中主动寻求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弥补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作为实验室不足的有效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得到验证和发展。

(三)搭建实践平台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进行思想创新与理念创新,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是促进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需要。

据教育部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受到专业设置不匹配、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岗位实习机会少等因素影响,导致岗位设置求大于供,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要求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方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创新能力内涵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培养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5]。依照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6],在“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机整合校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遵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论规律,构建由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校外实习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面向学生的“多维一体”实践平台(如图1所示)。

“多维一体”实践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和核心,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实验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重要支撑,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与知识创造力,锻炼其运用缜密思维、科学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校外实习的平台为延伸,为学生提供校外生产基地、实习基地,进入現实工作环境,是学生知识、技术交流应用的重要途径,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着力改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层次和结构,搭建多层次、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1.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要凸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紧跟市场需求,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及时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补充最新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信息,及时调整与更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农学课程与非农应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围绕核心课程不断渗透和融合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推进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比例,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另外,打破以课程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重新进行学期安排。要提升课程质量,把握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创新学习留有足够的余地[7]。

2.推动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要注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思维分析方法、原创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支持教师参与新教法研究,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而不是理论灌输来获得和掌握技术、技能、知识和经验。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行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逐渐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建议和评估,变“教学”为“导学”。同时鼓励教师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收集与合理采用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区域特色,注重理论创新,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结构的改革,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8]。

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着力改善队伍层次和结构。在实践教学平台中,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关键。要重视教学师资力量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强化管理,通过外出考察、访问学者等形式,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践教学基地考察,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实现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可通过外聘专家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邀请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来访,引进或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这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高水平的成果基本上都来自于优秀师资的积极支持和有效指导。另外,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合作和学术交流,注重培养教学队伍的国际化视角。

(二)建立实验教学平台。

提升实验室开放度,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打通经、管、农的实验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挖掘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要增加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绝佳实验场所。高校要认识到强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切实推进实验室开放[9]。一方面,通过中心授权管理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开放实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除完成所学课程中的实验要求外,学生还可选择实验其他科研活动或课题。依托实验室教学平台,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引入科学的教学及管理理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上积极思考,寻求创新突破,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在实验内容设置上,适当降低以验证性内容为主的实验课比重,增加合作社知识竞赛、模拟训练、模拟农产品贸易等项目,开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向社会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在“双创”环境下,充分利用国家、省、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科研项目训练与学科竞赛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设计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等竞赛活动,能促进本科生提前进入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训练,循序渐进,形成大学生参与科创活动长期良性发展,培养其创新毅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并有效推动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导师制”,注重把导师个人最新科研成果与学科学术前沿及时与学生分享,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吸纳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申请、调研、写作等全过程,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另外,也可吸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立科技社团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训练。

(四)完善校外实习的平台。

校外实习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以及获得技术、信息、知识交流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在维护、规范原有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优化“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相互合作与沟通关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块。既满足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需求,提高其知识获得能力、知识交流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其不断扩充知识体系,也为企业获得所需人才提供了便利,实现共赢、优势互补。

(五)创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

发挥教研室组织功能,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与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的合作,建立多主体联动机制,推进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参与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农问题研究,建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库和专业数据库,创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

要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实践教学学习、研究和交流,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微系统。组建多个师生共建的创新科研团队,以涉农科研项目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开展与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以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创新能力综合技能训练,推动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通过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充分调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机制,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多维实践平台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展示和提升的空间,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5]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的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77-279.

[7]王花,王玉芳,李静,袁丽虹.基于原创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7329-1733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学生存在相对过剩的情况,若不立足于区域农林业特色及区位优势,明确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将会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就业困难,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家长对专业不够认同,社会知名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生源困难。

1.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能让学生亲身感受的实践教学较少,实践学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比例较小,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跟不上。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习基地开发难度大。

1.3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近几年来相对不被社会重视,教材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而且从最近几年的教材发展来看,真正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的教材较少,正逐渐地变化为与工商企业管理相对应的教材,导致专业的特色性无法从教材中体现。

1.4专业建设资金缺乏。

在人才培养、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学设备的购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举办专题讲座等方面急需资金支持。而在这几个方面,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足,许多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由于资金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2.1积极培养学生农林情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于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人农村地区工作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强化宣传和教育,对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讲解,保证学生深刻理解所处的环境优势其二,不断将情感培养纳人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农林情节发展其三,高度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以正确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他们,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挂职锻炼;在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搭建京津冀农林高校战略联盟基础上,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作的平台与途径,通过聘请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参加学术研讨等方式,实现京津冀各高校院所之间联合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构建高校院所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长效机制。

2.3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夯实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业和农村的全新发展,构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其中,以北京市精品课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为核心、以“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为骨干课程,同时包括“农村发展概论”“农村社会学”“食品经济学”“农村金融”“农村财政”“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还增设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农村公共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家庭农场学”“村镇规划”等专业特色课程,形成了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了理论教学模块化、专业教学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化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融合对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2.4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空间,同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对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及其中間环节的实施。

2.5实施“社科+自科”的双导师制。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具有农经理论知识与农场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校外导师主要面向社会、业界和国际聘任高水平专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以专业研究领域的优秀教师为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主要是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业管理人员实施聘任制,专业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探索和完成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负责结合农业企业实践,传授给学生相应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6不断改进教学考核制度。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需要过硬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学科考核制度。现阶段开展的考核制度中,过于强调知识理论考试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将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倾向,对于其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加强考核制度的改善和调整,不断形成以理论,实践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考核制度,保证科学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道路。为适应并满足社会对农经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优化改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忠娜.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析——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3:189.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我校优化整合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课调整到化学学院《生物学概论》等实验课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实验中心保留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系列和主干实验课10门。经过三年实践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和工程制图类等胺照其所属学科分配给相关院系开设不但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专业化水平还实现了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使环境科学实验中心能够集中精力建设专业实验室。

1.1环境科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由表1可知,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时数达到198课时,实验数目为52个,在数量上完全能够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实验课程内容也能基本保证学生们的专业需要。

而考察实际实验教学,则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要求和效果。

受到实验条件(仪器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大纲》中各科实验能够开出规定数量的60%~70%就已很难。一般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只能演示使用,而不能提供具体参与操作的机会。受到实验课时数及仪器数量等因素的限制,稍有些难度的实验题目均采取学生4~6人组的分组实验,无法保证学生获得充分实验机会。不同实验课程内容上经常出现重复冲突现象,比如《环境监测》实验中有水化学指标的测定,而《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多处存在重复内容,内容的重复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所以,看似质优量足的实验教学大纲,在目前实验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1.2实验课程设置与成绩考核。

环境科学实验课使用的教材一般取自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方法,正规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以及科技文献中出现的成熟的实验方法等。根据实验教学实际经验,目前采取节选相关书籍或者教材中部分实验项目,辑成自编教材,作为环境科学实验指导教材的办法。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很难选择一本完全适合我系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材,若能针对本专业特点出版系列实验教材,其针对性和效果将会更佳。

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备好药品和仪器,理论课教师指导具体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既定的题目完成实验过程即可。学生一般无法参与到实验前期化学药品的配置、仪器的调试,以及原材料的预处理过程中,这不利于学生从事自主设计型实验以及参与科研。应该注重学生基本实验能力训练,让其参与到实验课的全过程中,接受系统的锻炼。

实验课程的考核是由学生完成实验内容,获得数据并处理后,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论述实验全程及给出实验结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和多次实验报告质量给出其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一般折算为百分制的20%与学生理论课浙算80%)成绩合计成为该科总成绩。指导教师仅凭实验课堂上有限的印象和书面报告确定实验成绩,不能衡量学生们的真实实验技能水平。

1.3实验室管理。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使用环境科学实验中心的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两个仪器分析室,及若干实验准备室。本科所有实验以课程为单元分属各实验室,相应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维护实验室及准备实验。

具体实验课涉及到的原材料、药品、玻璃器皿、小型仪器、耗材等所需物品由指导教师开学时报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核对后确定需领取物品,到库房领取。某些仪器如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按实验室等量配置,不足时需要去别的实验室借用。

由于各实验室每个学期承担一至两门实验课程,其余时间实闲置,浪费了实验室资源,同时学生们在有限的课时内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训练机会。

1.4实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实验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无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实验室管理没有高效率的运转起来,更谈不上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1整合实验内容,实验课独立设课。

解决实验课程体系松散、实验内容重复、实验数量开出率较低等诸多问题,要求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删去无法完成的实验题目,合并重复的实验题目,按照现代教育规律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另外把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与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大纲中原有的10门实验课,按其内容性质和规律整合归类,形成四门实验课,其优劣可以通过实践过程来检验,以资调整。设置的四门骨干实验课,参见表2其具体教学内容以《实验教学大纲》中10门实验课为参考,推陈出新,将实验题目有机的整合,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设置学分,确定课时数量。

增设〈〈环境科学实验基础》性质的实验导论课,主要讲授本专业实验基础内容,如监测类实验中的布点米样和样品保存技术,有毒有害样品分析时的防护技术等,将学生们导入后续实验课程中。还增设了《环境科学高级实验》性质的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整后的实验课程,形成以〈〈环境科学实验基础》、四门骨干课程、《环境科学高级实验》系列课组成的核心实验教学体系。

2.2实验授课与考核方式的变化。

实验课独立设课后,若能够聘用专职的实验教师讲授实验课程将更为有效。因为目前指导实验课的一般为理论课教师或者年轻教师,他们承担数门理论课程和繁重的科研任务,势必影响实验课教学效果。专职的实验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好实验课,效果不言而喻。

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但考核学生们平时勤席率。课堂表现、操作规范、实验报告质量等关键环节,还在期末设置专门的书面考试或面试来考察其实验基本技能和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2.3改进实验室管理方式。

实验室的管理应与实验课教学相适应。对实验室内仪器等资源进行再配置,将数量相对较少小型仪器(如分析天平,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等分类集中放置,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必再施行分组实验的做法,其它仪器设备管理亦可酌情参照。

另外,将学生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就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从头到尾了解玻璃器皿的洗涤、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仪器的维护和校订,以及实验结束后废物的处理和实验室的整理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学生们珍惜实验药品,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作风,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们日后独立设计和实现实验练好基本功。

2.4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最佳形式。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不但能够增加学生们接受实验训练的机会,同时为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训练平台。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占用课时多,难度较低和需要反复训练的实验整理集中,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并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难度低些的)以及其毕业论文实验等纳入实验室开放内容中,由指导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实验课程教学在授课形式、内容、考核方法、教学效果及与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等环节出现诸多问题。优化整合实验室现有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科研平台,是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是这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其工作的难点所在,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等三个阶段,希望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划分能够为我国相关院校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启发。

1.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专业制定,可以说这一培养阶段主要是为了明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方向与目的。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学来说,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较高质量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保证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需要包括规划性、可实施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并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细分化,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第一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具体来说,在这一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阶段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提供专业教师与教学条件,并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这一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互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学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相关计划,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第一阶段设置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其主要是为了验证上两个阶段的真实发挥效果。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再好的计划与策略,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够确定其有效性,所以相关高等院校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效果考察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而在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中,相关院校可以采用专业岗位操作技能验证的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专业技能的发挥情况进行鉴定,这样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要求,保证相关高等院校真正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结合这一认知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高等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1.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相关高等院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得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针对性、应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循环教学培养模式,这一循环教学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应用的循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自然就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除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浓缩理论教学这样设计理念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压缩,这一压缩需要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课程数量与课时数量的显著降低,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训内容的重复;而在强化实践技能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实践课程,并同时增加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这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设计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将育人放到与教书并重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式设计。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设计中,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科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而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这自然也就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方法训练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以及思维方法进行培养;而在能力培养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发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学生接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计。

上文中笔者曾提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对这一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较好的设计,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三个教学环节。(1)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在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第一环节中,这一环节学生经济管理相关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实现,而在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从理论课程开始与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的教学形式。在从理论课程开始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而从实际应用需求开始的技能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管理相关技能,这两方面教学的结合,就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自然就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目标。(2)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深化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这一环节需要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而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模拟实习、应用实习和综合实验。具体来说,相关高等院校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具体的主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中灵活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的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这一时期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点需要相关高等院校予以重视。(3)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中各类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这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较高质量的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课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认知、体验实践、应用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3]何京蓉,冉建宇,陈梅.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a].华中师范大学.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5]贾立锋.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

[6]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经济管理行为在事业单位中以极为关键的内容与形式融于其制度中,在实施经济管理行为时须依据一定策略方可确保其有效进行。本文就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现状、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的作用以及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相应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其涉及职能范围极广,还承担着发展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任。因此,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及时高效开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经费来源也日渐广泛,这就要求其在经济管理中更具风险意识,方可确保该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于其发展极为重要。主要原因如下: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该单位资本效益最大化;由于经济管理存在一定双属性,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须将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情况纳入该单位的经济管理中,方可促进其经济收益的有效提高。

(一)优质人才欠缺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对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部门来负责本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且经管方面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使得大部分时间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负责。导致经济管理停留于财务层面,预算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均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进而导致其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本单位发展步伐。

(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一部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而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在相关政策及规定方面仍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其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缺乏相应依据。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将传统管理方法用于现代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导致其经济管理难以进行彻底改变,进而致使经济管理所拥有的实际意义未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资金、资源大量浪费

当前,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欠缺合理性,尚未将财政拨款纳入单位实际需要与发展重点方面,很多单位将资金用以盲目建设,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建设工作缺乏实用性。比如,在部分事业单位,某一新任领导上任后,为了提高该单位业绩多会通过项目建设,然而这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却未得到充分考虑,使得大量资金与资源被浪费。

(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

以往事业单位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国家支持,因而不存在经济风险,这也导致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未能充分认识本单位财务方面所存在的风险。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经济费用来源更为多样化,因而其经济存在一定风险。很多单位领导人受计划经济影响,对本单位财务风险未能进行充分认识,从而导致该单位资金使用无规则、无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一)加大优秀经管人才培养的力度

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经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在确保本单位实现所需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事业单位须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供高品质人才,吸引优秀队员。此外,还应强化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事业单位可通过建立专业部门来主导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专业部门与专业人才来处理专业工作,从而促进单位员工对经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经济管理意识。

(二)强化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力度

加大对事业单位机构内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改革力度,在遵循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在后续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须将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彻底落到实处,以防止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

财务预算是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下一年度资金分配进行规划时应以当年及往年资金使用具体情况为参考,以达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收支平衡。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时将公共机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预算,并于年终对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与分析,以为下年财务预算提供科学参考。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尽可能地对经济管理中易出现的财务风险予以规避。因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强化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与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对本单位财务运作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以促进本单位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提高。

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可促进其稳步发展。增强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养优质人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财务预算管理等措施均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更为稳定、健康发展。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三农”问题历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凸显出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农林经济管理是“三农”的重要环节。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管理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的是,农林经济管理显著促进了我国服务三农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高效、稳定发展。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农业扶持政策,但是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显然滞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但是显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城市,为此大部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地区进行农村建设;其次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政府并没有专项的扶持资金支持,另外我国农林经济在现代化的工艺方面缺乏先进技术,进而相对来说,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

本文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完善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农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涉及到林业、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极多,例如自然条件、市场经济等条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结构逐步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我国农林经济依旧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当前的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种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集约化管理规模;其次我国的农林种植产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种植技术;最后当前我国的农林种植的工作效率较低,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空间狭小。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进程务工,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农林经济发展缺乏直接劳动力。

显然,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漏洞导致农林经济发展滞后,农林经济难以产生整体的经济带动效应。

(三)政府资金投入以及人才缺陷。

我国农村地区的政策没有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与劳动力的相互协调发展模式;其次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一方面是相对来说专业人才真正从事农林经济管理较少其次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没有吸引到专业人才投入经济建设。

(一)深化科教兴农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部分的农林存在分散性较强的特点,为此难以从根本上对辖区内的农林现代化工艺进行有效的提升与改进,为此本文建议将部分农林经济建设为榜样点,以其为基准,以其为农林经济发展典型,将农林经济发展的经验由农村地区大量普及,进而有效的提升核心竞争力。

广大农村群众在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致富优势后,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劳动力进程务工的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剩余闲置土地的利用,加强进一步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以发展农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核心,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财政补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

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资金投入较低以及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建议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农林经济的融资渠道,通过社会上全方位的融资渠道投入到农林地区的经济建设;其次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农林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本文建议相关部门建议农林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专项基金;最后对于农林地区的经济建设来说,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加强农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

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

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

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

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

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

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

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

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

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

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

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

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专业培养模式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能否顺利发展。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原则才具有生命力。因而,不同的办学区域、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培养层次以及不同的服务面向等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为贵州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贵州教育的投入会逐步加大,对地方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各项事业有序展开,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西部大开发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为此,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就为农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调整改革、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促进学科健康、协调发展,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

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21世纪人才培养的计划,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多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以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为指导原则对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充分考虑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地方人才需求。二是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补充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加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而且学生们能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3.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普定县、纳雍县,构建起了假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三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假期社会实践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调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实习强调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毕业实习则主要承接社会提供的研究课题。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先后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20多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传授一般知识的同时,更具有针对性。

4.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在力争国家社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地方政府、企业课题,一方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以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调查、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及早适应创新环境。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通过科研活动,提倡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拔尖的育人环境。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与地方各部门的相关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及地方的各种规划及实践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专家顾问。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攻读学位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责任心强、科研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的发展。

三、结语。

经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我们总结为本科教育独具特色的四子模式:即学生要受到脑瓜子教育,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要受笔杆子的训练,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受嘴巴子训练,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受键盘子训练,学生不仅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为了强化上述四子能力,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一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地方的需要与自己的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杜绝空谈;二是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社会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多赢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仅有的两次全国性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1篇2人,二等奖2篇4人,三等奖3篇3人,优秀奖17篇24人;获奖调查报告篇数分别占全省的100%、100%、75%和75%。毕业实习先后承担了三都县、贵阳市、普定县等20多个地县单位的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九五、十五、十一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规划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是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四是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要求副教授以上教师每年为学生举行一次以上学术讲座。通过上述办法,使本专业学生的四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毕业后也很快适应了承担的工作。

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综合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在省内外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正在做出各自的贡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中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农林经济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此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且是一个在研究发展中与社会学、法学、人口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比较好的学科。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如山区、林区、牧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大类中与现代企业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一级学科。会计学专业解决公司财务问题,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解释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问题,企业管理专业解决企业的组织构成问题,现代公司管理的三大部分,全都包含在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