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汇总8篇)

时间:2023-10-14 14:08:20 作者:念青松 最新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汇总8篇)

人生是一段寻找意义和目标的旅程,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经历和成长的一次回顾。写一篇优秀的人生总结需要我们梳理关键的人生事件和经历,充分表达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和案例,希望能够激励和启发您追逐自己的梦想。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5.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powerpoint支持的运行程序,能播放声音文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大家知道湖心亭位于什么湖上吗?(西湖)

(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诗句中,却很少有描绘西湖冬景的。那么在张岱的笔下,西湖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去品品他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示读,规范读音。

(2)教师提问,并强调“强饮”的“强”字发音,“雾凇”的“凇”字写法。

2.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1)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大声地读一遍,注意读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每个句子前面都标上序号,并请同学们翻译课文。

3.提出质疑,共同解疑。

(2)交流在预习中对于课文内容不明白的问题。

三、课文赏析

1.叙事初探张岱情

请同学们归纳本文记叙的要素:(板书:记叙)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思考问题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

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写人,写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板书:写景 抒情)

2.西冬景雪亦奇

(1)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

明确:共有三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分析:张岱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思考问题1:“雾凇沆砀”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6,想像一下。

明确:“雾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它是指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大雾,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凇”,老百姓叫“树挂”。它是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下形成的。

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水面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欣赏雾凇图片(多媒体)

思考问题2:作者连用三个“与”字,在文中有什么用途?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上下一白”的“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明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2)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3)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

(4)简介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4、品读课文再梳理

(1)教师对本文内容作小结并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知识与技能: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独、强、更、痴”等字。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2、读懂

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是哪一个?

你能结合原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吗?

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说说哪几个词用得好?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五)小结课文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