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时间:2023-10-02 20:42:33 作者:笔舞 2023年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伴着“二胎”政策的热潮,学前教育专业在各大高校纷纷上马或升级,尤其是强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牢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决策的各大民办院校。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凸显的问题而言,笔者拟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对教学实践与改革有所裨益。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历史背景、战略导向、学科优势和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形成各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就美术类课程而言,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有别于专业性理论研究人员,其更加侧重于按照特定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规范从事非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在于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或构想应用于实践。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轫之处,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非学术研究;相较于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启蒙性和研究性,因而这又不同于职业教育。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国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无疑会牵动诸多社会因素。很多大中专院校都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纷纷升级已有专业或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国家逐渐放开“二胎”。这自然也刺激了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此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第一代,“80后”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也使得“80后”对于学龄前的教育尤为重视,这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注重操作、强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特征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天然的机缘,这是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遍地开花的另一诱因。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很多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却出现了很多差异。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设置有人文或教育类相关专业,于是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要么平均用力,要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突出某一方向的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学科带头人或受教师自身专业优势的影响,课程设置被“绑架”,导致整个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相关院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适当调整,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幼儿园美术教师提出意见,最大限度地使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陈陈相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民办院校尤为重视的办学方向,实践也能证明,这些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时,确实也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着实培养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愿介入的专业人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授实践和摸索中依旧借鉴公立院校偏重理论和研究的模式,陈陈相因。既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那就更应该因地制宜,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生源与教学环境大胆创新,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经验。

3.3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

学前阶段的幼儿因其智力、心理、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单一。如此一来,极具传播时效性的网络、电视等信息渠道便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认知。于是,儿童世界中,时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进入幼儿的脑海,其中有关美术、音乐方面的信息最为丰富。可是,多数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建立长期合作的高品质幼儿园、资金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幼儿园和幼儿本身的实践与认知。笔者以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调查、加强教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同步于幼儿园的需求。

3.4课时不足、缺乏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会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识、儿童绘画、纸工制作、泥工制作、布艺、综合材料画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实践相关。众所周知,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大脑与肌肉在熟悉和适应一定的技能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偏重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其所需时间一般也相对稍长。无独有偶,多数院校基于师资短缺或降低教学成本等因素考虑,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的情况。原本科学合理的学时计划出现缩水,学生的实践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课时和实践环节是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生命线,相关院校应分清主次,划定红线,切实保证美术类课程的基本课时与实践。

美术类课程对于学龄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术课程的教育规律,不断自查和反思自身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2)。

[3]吕袁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辩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欣赏;创造性思维;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对于美术的意义还在于是一个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趋势,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由于艺术作品更多地要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那种较长时间的纯人工创作显得极不适应,如果说摄影术的产生导致了美术步入现代,那么信息技术必然把美术推向未来。对于这个未来人们有着种种的前瞻和设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人们都将有更高的艺术素质(这不仅是精神需要也是生存竞争的需要)相比现在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这转型变革时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都是全新的课题,也是急待理清思路投入实践的全新课题。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年来的美术欣赏教学使我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归纳出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_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学生时代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校园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

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长江万里图》如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育,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话,它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赋予了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索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符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在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起,就制订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魏曹植说:“存于鉴诫者图画也”。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达到完整人格。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靠形象的感染,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家费尽心血在灵魂上的升华,它不仅刻化了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如我们能从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渴望。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便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仇恨。因此,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人,而对生活、社会、自然应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曾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沉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美,这种美刊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从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以审判的眼光去改变实用目的视觉态度。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各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成为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相反,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虽然工作认真踏实,但很少创意。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视觉的训练,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构筑一个统整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视觉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入具象向意象发展,对于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是见什么像什么,要从这种“像”中培养对形体的比例概念,并善于将彼此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等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大小等相互关系,之后,再动手描绘,由简及繁的物象写生,逐步认识明暗与色彩的规律,掌握观察和表现物象的方法,把握物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完整系统的表现能力。随着视觉能力的发达,真实情景渲化为一种文化内涵,进入意象层次。因此,通过对大众实施美术教育,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着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注释:

[1]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一八一四至一八七五)。

[2]著名艺术家卡斯帕·豪泽尔(德语原名:kasparhauser,1812年4月30日-1833年12月17日)。

[3]扬·阿姆斯·夸美纽斯(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4]《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氏最著名的代表作。

[5]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6]王式廓(1911—1973)字子容。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设,1998年版,第189页。

[2]张宝教:《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9日,第57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与职业》1999第7期,第76页。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日第1版,第95页。

[5]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页。

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摘要:民间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而民间美术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形式。民间美术,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形式,是当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经过千百年的变迁,民间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在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将民间美术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民间美术的魅力,这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美术小学美术教学重要性

众所周知,民间文化是我国的重要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国际竞争的潮流中,民族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本国在国际间的地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应该重视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小学美术学科为例,作为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民间美术教学素材,以期加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并内化于心,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识。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化的大国,文化底蕴深厚,并拥有多种形式的艺术瑰宝。[1]这些艺术形式无不包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对于民间美术作品来说,其创作者就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其作品中饱含着创作者最质朴的品质,并真实的反映出创作者日常的生活体验,同时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还蕴含着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与风土人情,具有美学的观念与价值。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不断涌现,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值得现代人注意的是,当前对于民间美术赋予更多关注的人,他们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情怀;而有相当一部分人,随着民间艺术家的谢世,其审美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就使得民间美术发展停滞。针对于这一现实状况,作为相关的工作者来说,应当予以重视,避免民间美术走向消亡。

针对于当前我国民间美术发展不容乐观的现状,即日渐衰退的趋势,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民间美术所体现的文化正放慢传承的脚步,一些宝贵的艺术资源也日渐流失。这样的现状,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艺术的发展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可以说,当前保护民间美术工作迫在眉睫,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基础教育角度,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将民族文化融入他们日常的教育中,则有着长远的意义。以小学美术学科为例,民间美术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传承民间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美术形式多样,资源丰富,不仅包含剪纸文化,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一方面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学生提升美术学科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搭建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作为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民间美术,之所以称之为“民间”,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而作为美术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实践课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到当地去切身感知民间美术,如参观民间美术博物馆、民间手艺人工作室等。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面对面的欣赏艺术作品,真切的感知民间美术的魅力。另外,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电教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图片、视频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现更多的民间美术作品,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求知欲。

3.營造情境化教学氛围,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情景化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便于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4]作为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师来说,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民间美术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场所,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民间美术的熏陶。另外,在工作室中,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民间美术作品的临摹,通过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深深体悟民间美术的魅力。这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作为试点进行推广,增强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播力。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并其以丰富的内涵与多样的形式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使得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民族文化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分割的重要一个部分。对于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师来说,有义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于民族美术的弘扬与传承,将民间美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内容中,使得学生在获得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最终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来源。

参考文献

[1]耀友绘.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读写算(教研版),2014(12):25.

[2]刘志新,张兰英,李芹.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8(01):247.

[3]严姜颖.刍议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意义[j].读与写,2018(28):203.

[4]孙启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8(11):12.

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摘 要:动画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动画专业也是我国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我国动画专业教学工作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角度对动画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和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一、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路

为了消除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要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在动画创作中的热情,就必须对目前的动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更新。总体来说,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动画专业基础课开始,对学生开展思维灵活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的“全因素”教学模式,运用动画素描的方式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动画专业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1.基础美术素描教学创新

动画素描是对动画专业学生基础美术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动画素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动画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动画素描的基础美术素描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要体现动画素描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制订动画素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的特点和实际,科学选择和确定动画专业基础动态素描教学的活动项目,开展实训性强的动画素描教w工作。在动画素描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有步骤、有计划,按照一定的实训目的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素描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相关逻辑思维方式开展相关的工作,提升动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动画素描过程中开展“人物行走”过程素描,对人体在一个行走循环中的各种基础动作进行素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础素描技巧,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开展运动造型教学。这主要是指在动画素描教学过程中侧重用有变化、透彻的结构线等对物体的形体结构、相关动作本质结构等进行描绘,也就是要将传统的光影、色彩等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对物体的运动特性和结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和展现。

2.动画专业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造型能力是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色彩是刺激人们感官的第一因素,更是动画造型语言表达和造型意义内涵承载的重要主体,关系到动画作品的风格、情感表达以及相关的气氛渲染等。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第一,要对学生的色彩运用、搭配和归纳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构成原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构成方法对色彩进行熟练、科学的驾驭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色彩对比练习对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和色彩想象力进行培养。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动画四帧到六帧的动画色彩训练,以此来减少单独色彩处理的时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的模式,将学生分为编剧小组和创作小组,通过多帧有机组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色彩大局把握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运用色彩强化动画作品精神内涵、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创造、创新能力是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动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传统的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方法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热情进行有效的刺激和培养,需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导向,在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摘要:邵阳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其中邵阳县的蓝印花布、隆回的滩头年画、宝庆的竹刻、花瑶的挑花等均已得到大家的重视,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形式上的分析阶段,没有对邵阳民间美术进行深入挖掘开发,这对邵阳民间美术的发展而言是有局限的。文章将民间美术引进地方美术课堂,形成新的美术教学特色,要想开发民间美术课程,增强人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需大胆聘用民间艺人走进课堂,通过艺人的示范与讲解这种直观教学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在教师的引领下,持续不断地完善邵阳民间美术课程的资源,从而推动邵阳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不断往前发展。此外,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要充分挖掘地方美术院校和中小学美术课堂这一平台的优势,在教学中把地方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完美结合起来,学习民间美术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关键词:邵阳;民间美术;课程资源

邵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底蕴厚实,是傩巫文化和楚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这历史长河中,埋藏着非常丰富的民间美术宝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品类有蓝印花布、滩头年画、宝庆竹刻、农民画、花瑶挑花、窗花剪纸、羽毛画、凿花等等。但随着社会历史、经济的发展,这些自发传承的民间美术已濒临消失的境地。1980年普查,邵阳地区的民间美术品种有103种之多。2001年再次摸底,全市只搜寻到26种,很多项目都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目前,在繁多的邵阳民间美术中,邵阳县的蓝印花布、隆回的滩头年画、宝庆的竹刻、花瑶的挑花等均已得到大家的重视,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形式上的分析阶段,没有对邵阳民间美术进行深入挖掘开发,这对邵阳民间美术的发展而言是有局限的。例如比较有名的邵阳县的蓝印花布这一传统艺术,明清时期创下的辉煌不再,现在竟面临失传的危机,年轻人鲜有对传统艺术感兴趣者,而老一辈艺人又纷纷离去,历经岁月沧桑,流传下来的精美雕版也极少了。而其他邵阳民间美术所遇的境况也基本相似,希望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急需一批年轻人去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全国各地的许多民间美术已濒临消失,迫切需要对这些民间美术进行传承和保护,否则这些艺术未来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邵阳的民间美术也同样如此。尽管政府和民间组织在保护民间美术方面做了一定努力,但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实,要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最好的方法就是想方设法去发展它。如果我们在地方美术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地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在美术课堂增加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地民间美术,也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既能给地方美术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资源,也能让学校办出地方美术教学特色,真正做到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这可能是发展民间美术的理想途径之一。

当前,邵阳民间美术课程所占比例极少,形式简单,缺乏多样性。对地方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较好方式是让民间美术走进校园、进入美术课堂。要想开发民间美术课程,增强人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需大胆聘用民间艺人走进课堂,通过艺人的示范与讲解这种直观教学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在教师的引领下,持续不断地完善邵阳民间美术课程的资源,从而推动邵阳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不断往前发展。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要充分挖掘地方美术院校和中小学美术课堂这一平台的优势,在教学中把地方美術的传承和发展完美结合起来,学习民间美术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与邵阳民间美术有关的研究较多,国内主要有以下学者的研究:2015年由唐文林、王艳萍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邵阳工艺美术》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和介绍邵阳民间工艺美术的书籍。其他对邵阳民间美术研究的专著有:冯骥才的《中国木版年画:滩头卷》、张之一著《滩头年画研究》等。诸多学术刊物上也常有对邵阳民间美术进行论述的文章,这些学术文章对邵阳民间美术都有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也让笔者的教学研究更加方便,有了很多可学习借鉴的资料。

邵阳民间美术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邵阳翻簧竹刻、邵阳蓝印花布、滩头年画等。1915年9月7日,在美国旧金山,邵阳翻簧竹刻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材质夺得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奖章,从这以后邵阳翻簧竹刻名扬四海,得到了世人的更多关注。其后,邵阳民间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工艺品展览,屡屡获奖。可见,邵阳民间美术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一)研究方法

第一,定期到民间美术发源地考察,向一些邵阳民间美术艺人请教学习,积累第一手资料并整理成系统材料。

第二,把邵阳民间美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发现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缘由,进行修正并再次实践检验。

第三,经过教学实践,从中选取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整理成文,进行公开发表,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反响,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二)学术价值

一是理论创新。独具见解的研究视角,通过对邵阳民间美术的研究,把适合美术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样便于建立起比较认知结构的体系,这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创新意义。

二是实践创新。邵阳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有诸多可以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比如滩头年画、宝庆竹刻、蓝印花布、花瑶挑花等。这些邵阳民间美术单纯、朴实、健康与向上的思想情感,通过归纳总结,提取其中适合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部分进行整理,经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具有邵阳民间美术特色的精品课程,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一)理论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的容量和艺术表现是独一无二的。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产生了特色各异的民间美术,通过对邵阳民间美术的研究,把适合课堂教学的美术理论进行总结,并运用于邵阳地方美术教育之中,这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

(二)实践意义

首先需要我们深入民间去挖掘民间美术的资源,不断向老艺人请教,学习并做好记录,整理成各个特色教学案例,或者把优秀的民间艺人和匠人请到学校来现场示范或讲课,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感染力度会更强,有利于建立好民间美术的传承的稳定传播平台,这也是老艺人喜欢看到的,把民间艺术学习上升为系统的理论,通过一些故事启发与美术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再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民间美术教学课程,使之成为科学的教材,能够普及并永久地传承发展下去。这也对保护和传承邵阳民间美术起到一个良性推动。

邵阳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品类有蓝印花布、滩头年画、宝庆竹刻、农民画、花瑶挑花、窗花剪纸、羽毛画、凿花等等,发展与传承好邵阳民间美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在邵阳本土开展民间美术进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也能对民间美术的传承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更是加强课堂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对青少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文化自信,而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积累,我们今天提倡工匠精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肯定,所以民间美术进课堂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何滢.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4]苏新平.版画技法(上):传统版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