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大全(21篇)

时间:2023-12-05 21:54:19 作者:灵魂曲

在编写教学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七年级《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导语设计

太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严谨

空 在太空中 科学 一 神秘的敲击声 日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教学反思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本文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关于他第一次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以及顺利返回的亲身自述。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一笔,现在由航天员杨利伟亲自叙述,所以学习阅读这篇文章,不仅仅能让我们读者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更能看到一个优秀的人是用怎样优秀的素养来面对自己现有的生活。

数据显示,现代青少年近视率极高,他们中很多沉迷在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面对现实既不关心也无能为力,更不要提对国家荣誉的关心,个人远大理想和基本的素养了。因此,需要在文字中寻求力量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些微思考。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助于表达的词语,如炽热、俯瞰、遨游、严谨、烧灼、惊心动魄等。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绩。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小标题来梳理文章内容;在每个小标题下寻找最能表达感情的心理活动描写语段或词语,通过默读、品读、悟读等逐步加深对人物和文章的阅读体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航天事业以及航天员的伟大之处,将这种伟大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细化到自己的生活里,对塑造生命有些微的思考。

学习通过小标题来掌握文章内容,形成逻辑清楚的思路;品味文中心理活动描写语段,感受航天事业的伟大和航天员用行动与文字解读的勇敢精神。也是每个人需要的生命精神。

文字中的伟大动人之处与学生情感的碰撞。如何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人类的伟大和生命的精神这两层含义。

师—文本解读、参考资料、教学设计、课件、视频

生—标注段落、熟读课文、了解相关事件、简单写初步阅读体会

默读、品读、朗读、悟读等层次性阅读方法;对比阅读;关键语句。

初写、批注、读书笔记等层次性随笔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太空一日》这篇文章,现在请拿出你的读书笔记,说说你们之前写好的阅读初体验。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科幻电影中那些酷炫的场面和略略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大多还是一种超前的想象,实际阅读《太空一日》后,我们除了能了解到一些太空世界的知识外,还能揭晓关于人类自身的很多玄妙的东西。

二、默读走向太空并非易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我们的航天员杨利伟是怎样形容他的首次太空飞行经历的?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在回答时引导学生利用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

(ppt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作者在文章中设置了小标题,这不仅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要说的内容,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在第一次太空飞行时遇到了很多没有预设的难题甚至是劫难,比如:

(ppt遇到意外时,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知道传说时,我验证了实际能看到什么

听到神秘敲击声时,我至今也没有确认明白

归途出现不可测的故障时,我的惊心动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航天员杨利伟的第一次太空飞行并不是像科幻电影中那样绚丽、酷帅、威力十足,反倒是令人极度紧张、提心吊胆的,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依然是存在极大生命危险的。

三、品读有一种人生不仅仅是运气

阅读1—17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圈点勾画文章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品味内涵。

(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我感到压力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2)“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适,如释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ppt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第一次太空飞行时内心的巨大紧张以及在发生意外时身心所遭受到的痛苦,而这些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考验。作者凭靠艰苦训练的职业素养和明确人生的心理素养,不仅度过了这次意外,更把经验分享成卓越的航天技术。

(ppt都是写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发现了什么。

我看到了什么,一段弧、大洲、国家、首都北京、棉絮状物质

无法看到的是,长城、单体建筑、淡淡的红色

我听到了什么,咚……咚咚……咚……

无法确认的是,原因不明、来源不清、)

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似乎他讲起太空的种种大事小情,都会比别人说起有说服力,但是我们发现他叙说的很清楚,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能听到的不能听到的,甚至为此不懈的追寻努力,这说明了他完全坚守着航天员的严谨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

3、阅读40—67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圈点勾画文章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品味作者在描写归途中惊心动魄背后的含义。

“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却另有原因。”

“你想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出来了。”

“这时旋窗已经烧的黑乎乎,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

“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ppt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下来的心理描写活动,写出了作者在遭遇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时选择沉着冷静、意志顽强、果断面对。这是个人的素养也是国家航天员的素养。)

1、人生的追求写在表达里。

40段“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38段“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

60段“我会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来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七’‘神八’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ppt语言特点:生动、严谨、朴实、温度)

2、人生的魅力还写在温度里。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旋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ppt坚定的“我知道”,是杨利伟和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更是航天人之间的互相崇敬,他们知道他们在做着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为此坚定不移。)

3、虽然不够美好,但请足够相信。

正如文章中航天员杨利伟叙述的那样,航天事业还在逐步完善中,但是我们所有人应该有一个共识,它是一项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这些奉献于航天事业的航天员们,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具有伟大的精神和良好的素养,向我们人类证明着人类的智慧和活着的意义。

读书笔记完成第二次阅读笔记。做好日期等标注,对比课前课后两次阅读笔记,写出加深理解的点。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熏陶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微课视频导入。

飞天,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这种梦幻般的渴望也一直积压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直到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杨利伟)。

二、明确目标:

1、速读感知,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情感。(难点)。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三、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教案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习饿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措施: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不同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情境导入。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姑苏行》。

使用多媒体。

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整体感知。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屈原呵壁问天……人类用口耳相传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向往。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行过程中他又遇到哪些惊险呢?今天就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三、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字词检测。

1.正字正音。

弧()炽热()轮廓()。

俯瞰()模拟()遨游()。

严谨()稠密()概率()。

五脏六腑()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屏息凝神()。

2.词语解释。

千钧重负: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五、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六、课文精读。

七年级《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教后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

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2.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四: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大屏幕展示神舟五号发射、回收等几段精彩视频。

小组合作,同桌交流。

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提取或概括。

采用小标题的作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结构严谨。

教师可适当提示,所举例子要能突出“严谨”“科学”。

可结合学习、生活上的实例谈感受。

所提的问题要围绕航天话题,注意文明、礼貌用语。

可取之处:

1.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3.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伙、伴”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角色朗读。

3、知道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教学重点:

认字、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学习要求。

3、这配音的内容是什么?需要几名配音员?这一切的答案都在我们的课文之中,让我们赶快看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先给课文标上序号,然后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的或者你认为比较难读的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你圈出来的词语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请你的同桌帮帮你。(同桌互读)。

(指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集体正音。

三、指导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了课文之后,大家认识了哪些小伙伴啊?(随机板书小伙伴的名字)和他们打声招呼吧!

2、那我们需要挑选几名配音员呢?

3、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旁白,它起到了讲述故事的作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选出最出色的旁白。(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接下来,老师要挑选维加和玛莎了。你能找出维加和玛莎对话的段落吗?(第二、三、四自然段)。

(1)刚才,我们已经把这几个段落读通顺了。现在,要把他们的对话读出感情来。出示:a、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b、当我知道玛莎和维加心里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

(2)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3)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集体评议——教师随机点拨——齐读)。

(6)第四自然段:a、你是用什么访求进行朗读练习的?(抓“糟糕”)b、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c、是啊,这件事情发生得可真不妙。那么,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如此“糟糕”的事情吗?(指名说)d、想想当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四、分角色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来了。我们要评选出最佳玛莎和最佳维加来为老师的动画片配音了。(出示第1~4自然段中的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3、最佳珍玛莎和最佳维加诞生了,现在就让你们两位来为动画片配音,其他同学,一起来当一名出色的旁白吧!

五、指导书写“伙、伴”

1、你发现了什么?(左窄右宽、偏旁相同)。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伙伴教学设计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

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2.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四: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在太空中理家》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能在空中飞翔是人类的梦想,更是许多孩子场梦到的。本课要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多种手段将自己在空中飞的情景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1、知道人在空中看到的东西与站在平地上看的不一样。

2、拓展儿童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在空中飞的情景。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想像“我在空中飞”的情景。

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材料探索表现“空中飞”。

课前准备:

1、教具:飞行器、风筝、仙女、精灵、鸟类等会飞的物体的图片、录相或模型。鸟瞰的青岛风景图片课件。

2、学具:绘画纸、手工纸、剪刀、胶水、自己和家人的头像小照片。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过程:

1、了解一下班里哪些学生做过飞机,或坐过游乐场里的摩天轮、飞行器。

2、说一说:乘坐飞行器在天上的感觉怎样?在空中看到的东西与在地面上看到的有何不同。

(出示鸟瞰青岛风景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俯视的风景。)。

3、讨论:还可以怎样飞上天?如果你能飞上天,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交流时比一比谁的主意最妙。

二、发展阶段:

讨论:你想与谁一起飞,飞的时候你们几个人怎样排列?

作业要求:

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表现在空中飞的画。

三、拓展阶段:

各组将所有的`作业根据飞的情节连在一起,再集体编一个在空中飞的故事,比比看哪一组的最有趣。

布置带下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二节。

一、引导阶段:

讨论、选代表起来回答,其他组可补充。

2、上节课我们画在空中飞时,优秀多同学想表现出立体效果却画不出来,比如想表现自己的翅膀是透明的而且是翻起来的,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工具材料来表现?鼓励学生用最简单的材料及手法解决问题。

二、发展阶段:

(可根据学生的创作思路建议其使用彩色纸做底子。自己或朋友的脸可用照片剪贴再画上身体,飞行器可用纸来折,云朵可用棉花、卫生纸来做。鼓励学生就手头已有的材料创造新的表现方式。)。

三、创作阶段:

用画和贴相结合的方法创作一幅“我在空中飞”的画。可两三人合作一幅大的。

四、拓展阶段:

讲一讲自己画中发生的在空中飞的故事。

回家搜集宇宙的资料,探讨人在空中飞的可能性。

札记: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画场景相对容易些,而要在场景中加上自己,尤其是画好自己的面容,常用去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本课课本上提出的将自己的肖像照片剪下来贴在画面上,用绘画的方法补充上身体,让学生感到既新奇又兴奋。他们用节约下来的时间用心的画出了舒展的、做出各种飞翔动作的身体,感受成功的愉悦,连一位平时认为画人脸太难而不愿画画的学生今天也愉快的画了起来。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新教材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太空中理家》教学设计

一天晚上,梦见我到太空旅行去了。我穿上太空服,上了宇宙飞船登上了太空。在宇宙飞船里我觉得非常神奇。我想喝水,我拿过矿泉水却怎么也喝不到水。噢,原来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要想喝到水,得用一种带吸管的塑料杯。喝完水以后,我又想到飞船的那边去,可我刚一使劲就飘到空中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奇怪地问,原来这也是因为太空中失重造成的`。所以,要想在飞船中平稳地走路必须穿上鞋底带钩的鞋子。

过了一会儿我吃饭了,我端着一碗米饭,米饭都从碗里飞出来了,我连忙张嘴去吃,可是还是吃不到,我刚闭上嘴,一颗米粒差一点飘到我鼻孔里去了。

不知不觉我又回到地球,我要下舱了。下舱后,我又看见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白云,我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

第二天早上,我的梦醒了,我还睡在床上,希望这个美梦能成真。

太空生活趣事教学设计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情境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提出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自己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要注意读准生字和词语的.读音,不多字不少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读课文。

4.识记生字。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识记生字。

(1)小老师领读生字。

(2)自己读带拼音词语。

(3)互读词语。

(4)开火车读生字。

(5)游戏巩固:1)太空苹果我来摘。

2)乘着飞船去太空。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思考太空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事?然后填空。

那么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在睡觉、喝水、走路、洗澡时都有哪些有趣的事。

3.在太空睡觉感觉果然很不一样,那在太空中喝水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即使…也”老师标成了_,如果去掉好吗?不好,这是一对关联词语,表示假设。谁能用“即使…也”来说句话?老师找到了杨利伟喝水时的照片,很有意思。

4.在太空走路也是那么有趣吗?大家都知道太空是没有重力的,那会造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谁来为大家读一读?那么宇航员是如何走路的呢?原来他们的鞋子很特殊,这真的很新奇。我想找一个同学读一读宇航员走路的与众不同。大家来看这幅图。

5.在太空中睡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呢?找人读读第一句话。那么怎么办呢?从文中寻找答案。

6.课文我们学完了,这回我们总结一下,在太空中,宇航员是怎样克服重力的。

7如果你是太空小导游,你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太空的生活吧。来填空。

四、写字。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观察。

2.学生说注意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5.评议。

五、总结。

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随时欢迎你们来太空旅行。再见。

同学们,太空是那样的广大无边啊,而与太空相比,我们每一个人又是这样的渺小,但是经历人类的不懈努力,我们克服了重力,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中生活。如果你也想成为太空英雄,请你从现在开始,学好文化知识,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太空生活趣事教学设计

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宇航员,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太空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文题目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地交待了造成“奇特”的原因。全文共分六个自然节,从“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四个方面向人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太空趣事,条理清楚。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有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1、“必”的卧钩以及书写的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过《蓝猫三千问》吗那肯定知道蓝猫和杨利伟叔叔一起去太空探险,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

2、(出示杨利伟的照片)你有什么话想问杨利伟叔叔吗?

3、播放杨利伟叔叔的邀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一定等不急了吧别急,要想了解清楚呀,就得先学好生字,读通顺课文。就请小朋友们边读课文,边把生字宝宝圈出来,想想办法把它们记住。最后,还要请你给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

2、指名读生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3、摘星星(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有趣的事。

5、交流,板书有趣的事。

6、初步感知有趣。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有趣的事,看谁读得好,选一名同学把自己读的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出示学生比较难读的句子,指名读。

(3)比赛读。

四、学写生字。

1、生字都会读了,能写好它们吗实物投影出示“杯、件、住、须”,你有什么发现(左窄右宽)。

2、范写,学生每个字写2个。

3、评讲。

4、出示:能、飘,你又发现了什么(左右均匀分布)。

5、范写,仿写。

6、出示杨利伟图片:小朋友们,你们都学会生字了吗。

太空中的生活说起来还挺有趣呢。下节课继续去看看有趣的事情!

一、空中探险导入(出示课件)。

生字卡片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1、做书上读读说说。

有趣:就是有意思。

挺:你能给它换个词吗(真,很,怪,真是)。

二、感悟有趣和不容易。

(一)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啊。

(二)汇报:

1、你从什么地方发现太空生活特别有趣。

2、你能读出新鲜有趣,让人听了就觉得很惊奇吗睡觉--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1、把有趣的现象读出味道来,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在读中感悟有趣。

3、是的,没法睡觉,睡得不安心,在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跟这个意思相反的,你能找出来吗(安稳觉)。

4、是的,如果不绑在睡袋里,就没法睡个安稳觉。我们一起来看看,宇航员在太空睡觉的情景。(出示课件图片)齐读。

喝水--用带吸管的塑料杯。

1、你发现怎么有趣、奇特了(水很难喝到)。

2、你能读出这么有趣的事情吗。

3、这是怎么回事。

走路--带钩的鞋子带网格的地板。

1、你又有什么发现怎么有趣了(我们在地上走路很平稳,而宇航员很麻烦,得穿带钩的鞋子。我们地板很平滑,而他们的`地板是带网格的。)。

2、是的,请看看这幅图。想一想,宇宙飞船里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3、你能读好这句话,让别人很好地了解宇宙飞船的这个独特的设计吗。

4、还有什么发现,让你感到有趣呢(在地面上,怎么用劲,怎么咳嗽都好好的,可是在宇宙飞船里却不一样,会飘到半空,还有可能后退。)。

洗澡--特殊的沐浴器。

1、怎么有趣了你能读好这几句话吗突出沐浴器的不同、特殊。

2、听听世界首位太空游客蒂托回到地球后说洗澡的趣事:

首位太空游客蒂托于20xx年5月6日离开国际空间站安全返回地面时说,太空沐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洗15分钟的澡,准备工作要做几个小时。太空人首先要把自己罩进一个密封的帆布罩里,防止洗澡水到处飘飞。然后把双脚固定起来,不然,飘浮的身体被水一冲,会不停地翻跟斗。在失重状态下,水呈一颗颗圆圆的小水珠状,它们飘在四周对人的安全威胁极大,一滴水就会呛伤人。沐浴前,太空人还要戴上呼吸罩和保护罩。洗完澡后,水不会自动流走,人身上的水连同洗过的污水都要用泵吸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吸尘器点点吸干。

3、这么有趣,你能读出这么有趣的感觉吗。

(三)感受不容易。

1、太空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那么有趣,可是在宇航员的眼里,却不是那么回事。你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长期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感受(很不容易)。

2、师就拓展文字(为了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在地球上刻苦训练的例子)。

3、围绕刻苦锻炼的主题,展开多种句式的说话训练:在太空中,宇航员必须,不然。

(四)再读课文。

三、找找原因。

1、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我们到太空这么游玩了一番,领略了那么多新鲜有趣而又奇特的太空生活,太令人难忘了。现在,你脑子里有没有一个大问号有疑惑吗(在太空中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奇特呢)。

2、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个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其中有一句话可以为你解答。

3、了解失重(课件演示)。

四、再寻趣事。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是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2、播放杨利伟叔叔的期望。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再去太空看看,播放课件。

五、指导写字“必、事”

重点指导:

1、“必”的卧钩以及书写的笔顺。

2、“事”的笔顺。

六、布置兴趣作业:

1、写话练习:根据手上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自己在太空会发生什么趣事,以“我在太空中生活”为题目写一段话。

2、绘画: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在太空中理家教学设计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通过讨论体会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3.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激趣,投影有关介绍宇宙飞船、太空飞行、太空生活等方面的图片。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圈点出生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借助字典词典,加注音和注释。

2.准备复述课文。

请学生复述课文,师生评点。

总——分——总

在太空中理家

总——分——总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词。

1.进行某种活动的意义,与地球上进行同一活动的不同之处与难处。

2.作者幽默的情趣。

3.体现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引导学生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冒险精神、无畏精神、乐观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发表感想。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

冒险精神、无畏精神、

乐观精神、奉献精神

牺牲精神

《太空清洁工》教学设计

2.知道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3.阅读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太空“清洁工”产生的原因和用途,从而对太空、科技产生兴趣。

能根据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把这段话读正确、流利。

2、学生按要求学习。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4、交流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复述课文。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读了《太空“清洁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飞向太空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2、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或词语,感受“客观”的新闻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课前播放“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看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时刻,举国欢庆,我们有的是喜悦和自豪,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航天研究史?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吧。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电头:通讯社名+地点+时间+电(及时性)。

4~26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7~30段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1、朗读导语部分:指出1至3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形象性)议论(评论性);

作用: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速读主体部分: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六个阶段?

(时间词:真实性)。

3、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个背景资料,本文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前面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样有这种历史背景的叙述。

4、标题有何深刻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结合你的理解,讨论实行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意义?答:

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上: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

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在太空中理家》教学设计

《我在空中飞》是是一堂开放性思维的课程,第一课时是讲授新课与基本绘画要素的教学,第二课时是学生创作与讲评。韦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讲“飞”字生活化,具体化,我采用了“秘密任务”的方法增添了本节课的神秘感,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从会飞的孙悟空再到超人,古今中外的飞天事迹慢慢引导学生每人的身上,将“中国航天派来的秘密任务”让他们发散性的思维得到很好的碰撞。

在评价课中,冯校长随堂听课后给我很多帮助性的建议。在点评作业中,我一次性将一个月中课程所教授的所有绘画方法再拿出来讲解,让学生一次性吸入太多知识点而感到迷糊。在点评时应该针对某一处的教学点来放大讲解,每一次的点评只解决一次教学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吸收。点评时我还常常会抛出引导性的问题,用“好”与”“不好”来点评学生的作品是美术教师的大忌。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飞向太空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巧手,和大脑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在此技术上更加了解太空,到达动手,动脑的目的。

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

硬壳纸,剪刀,颜料等。

说起太空,和科幻电影,学生会想起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说起的电影形象。

然后由我小结:太空是神秘的,应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没解开,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索。

1让大家讨论太空是怎么样的,太空里有什么,让学生说说太空里的事。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太空里有那些他们说的东西?

3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宇航员,大家知道是哪一位吗?

《在太空中理家》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了解太空生活,学习宇航员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1、重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2、难点: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情况,引起学生的想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这遥各方面情况。

第三部分(28),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作出的某种牺牲。

提问:这一部分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五层。

第一层(2—9),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运动。

第二层(10—13),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

第三层(14—18),写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三层(19—24),写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四层(25—27),写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明确:吃食、跑步等在地球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了,在人们眼里显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最后说:“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明确:宇航员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险精神,是无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在太空中理家》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在空中飞》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想象画的起步,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尽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一个活动和创作的自由空间。本节课在一开始我运用了大量的美丽风光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想象的空间:

1、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自己在空中“飞”起来。

2、闭上眼睛,表现一下自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此时教师适时放上一段轻松飘渺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体验飞翔的感觉,大家好象都已经真的飞上了天空,飞翔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谈话交流:你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下面的风景美吗?在这个自由活动空间中,儿童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各种新的想法、新的点子蜂拥而出。在学生进行自由尝试时,鼓励学生就手头已有的材料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如,想表现夜晚在空中飞的景象,可在深色纸上作业。拼贴时还可巧妙运用照片等。这一过程教师对表现形式没提出过多要求,而是为孩子提供了可选择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处于积极自然、无所羁绊的创作状态之中,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合理的启发和自由的空间能产生良好的构思,使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作为一名低年级美术教师,要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让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每一堂课中都得到自由伸展和尽情发挥,在探索中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