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文解读后感(案例19篇)

时间:2023-11-01 20:44:37 作者:GZ才子 热门说文解读后感(案例19篇)

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接下来是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思路和启迪。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

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施以及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说实话我对于弟子规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学者,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必要进行一番尝试。以此来督促自己以及学生践行弟子规,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做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它让我明白我们在苦苦寻求幸福的真谛、追求完美而不得时,只因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我们应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并以此来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周围人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我相信《弟子规》把至真、至诚、至善推演出来,值得每一个人领悟终生。

说文解字读后感

对语源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拿这本书作为闲暇读物。有些人可能觉得书中有错漏,但说文解字这本书同样存在诸多错漏。作为科普,这本书还是有可观的地方的。

挑选几则我觉得有科普扫盲价值的地方介绍一下吧。

一是反文旁(这个命名不大准确,但小学时候都这么教),以前老师跟我们讲解"教"字的时候说加反文旁是表示教人学习文化。这种说法实在是一厢情愿。实则反文旁指手执器物鞭打,像"牧"字就指用鞭子鞭打牛羊。最初的"学"字也是有反文旁的。因此,这个字的造字本义就很清楚了,用俗话讲就是"不打不成器",哪有什么教人学文化。无怪三字经有"人不学,不成器"原来就是这么个"挨打"的`意思。

二是一些有趣的造字,比如"行"这个字原来是由十字路口的图案演变而来的。又如会意字中的"寒"字,像在屋子里烧柴火,屋外结冰,用以象征寒冷。

三是一些字的文化意义,像"羊"象征祥瑞,故"祥"'美""义"等都带羊字,而"示"象征天对人的垂示,故与玄奥祭祀含义相关的都带示。

凡此种种,无非为我等业余书友做一乐事,满足一下好奇心。读书之乐,大抵如此。这是专业研究跟读书为乐的区别。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孩提时代就读过《弟子规》,却不甚理解,只是摇头晃脑地背诵以取悦长辈。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解读,我对弟子规有了深刻的理解。

《弟子规》前身是清代教书先生李毓秀著的《训蒙文》,全书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风范的最佳读物。

钱文忠教授在书的开篇就讲到,作为蒙学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各有侧重,《三字经》偏重知识,而《弟子规》偏重规矩。原本是比《三字经》更容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使我不禁疑惑,一本浅显的蒙学教材如何能用做企业员工培训呢?奥义尽在书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规矩对于个人来说,事关他的人生及命运,那么对于企业就关乎其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矩,于长远计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一个没有制度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没有生命力和生产力的。但并不是有了制度就能够将员工管理好。就像一篇新闻里报道的,一个记者到一个企业去做卧底,发现那里的员工连上厕所都要请示领导,还要登记,批准以后才能去,然后还有时间限制。结果怎么样呢?员工的精神崩溃了。企业制度的执行载体是个人。也因此,在实际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无法用制度来规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弟子规》的约束和引导。

《弟子规》通篇都是在讲人的行为准则,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进行规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当一个人在平日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弟子规》时,他同样能在企业中做到,企业管理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只有统一了员工的价值观,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而《弟子规》通过113件小事悄然塑造人的高尚正确的价值观和素养,从而给企业培养和宣传企业文化提供便捷:

首先是伦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放在企业中来说就是,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孝悌,在家孝敬父母才会忠于企业、上司,学会了尊重父母兄弟,才会在企业尊重上司、同事,与他们和睦相处。

其次是纪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从日常起居培养好习惯,按时完成工作,遵守工作时间安排;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事情难易,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然后是素质,“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等,规范个人精神面貌,提升个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恰当的职业礼仪不仅有利于个人形象,更加有利于团队合作。

最后是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古往经来的从商真理。《弟子规》中的“信”,就是讲做人应有的“诚”,这对培养企业的信誉,维护企业的口碑也是至关重要。

《弟子规》这本“凝结了先民的智慧”的书,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钱文忠教授深入浅出逐一讲解,使我深刻感受到《弟子规》带来力量和震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反思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哪些遗憾和不足,也更让我明白今后应该怎么做。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

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如他在解读《弟子规》“泛爱众”之一时通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来说明“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很有学问。他有很多弟子,都各有特殊才能。有一天,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过来也想做公孙龙的弟子。公孙龙就问他有什么才能。他说“我嗓门大,很多人都比不过我。”公孙龙就问众弟子谁有大嗓门,弟子们都说有,公孙龙就让众弟子和那个人比一比。于是他们跑到500米开外的一座小山后,朝着公孙龙大声喊。()可是弟子们的叫声一句也听不见,那个人却声音洪亮,听得清清楚楚,公孙龙就收他为弟子。其他弟子见比不赢,就经常欺负他、嘲笑他,说嗓门大算什么才能呢,我们老师可是个斯文人,他要你这个嗓门大的人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公孙龙去拜见燕王,要过一条河,河面很宽,可是河边一条船也没有,对岸倒是有一条小渔船,怎么办呢?如果不能及时过河可是要耽误拜见燕王啊。公孙龙就叫那个嗓门大的人叫,对岸的船夫听见了,就过来载他们过了河。通过这个故事,钱文忠教授指出那种“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是不对的,告诫弟子们要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这个才能表面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有时也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是历史故事,听着这些故事,让人强烈地感到我国是一个文明之邦、礼仪之国。每天听他解读《弟子规》,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然更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明白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我们刚刚能听得懂大人们说话时,父母一直在给我们灌输着“父母呼,应勿缓”的道理。我们刚刚学会识字时,老师就交于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不论是做人道理,还是朗朗上口的背诵文章都来自于一本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三字经》。

可能《三字经》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可这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陌生,这使当今的我们开始逐渐忘记其中文明精髓,并不了解其中的为人之本。就在让我认为《三字经》将来会变成只知名字,不知内容时,出现了一个可谓是拯救了这即将消逝精华。他就是——钱文忠。

说起钱文忠,大家可能有所听闻,他是清华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华横溢,读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后》他的分析,他的文学功底让我无比敬佩。

从《百家讲坛》,到《三字经》的再次阅览,最后让《三字经》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钱文忠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一字一句的由来,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彻。翻开书字里行间富有现代感,却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书有种被受过了谆谆教诲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这一切都列为做人之本,为人之道。《三字经》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翻开书开篇就告知如今我们为何再读《三字经》,因其中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社会道德等,在如今依旧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功用。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只记得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层意,只有我读完这本书闭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韵味时,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钱文忠说“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时天性本来就是善的。看完后我在思考,为何是善而不是恶呢?然而这本书确一一告诉了我答案。从学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彻让我全面了解跟这句话有关的知识及道理等。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那些所谓的我明白了什么什么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谈的我要好好读书。我觉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就应该以更现代感的方式传承,例如《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样,运用不同的理解性来把经典分析,使现在的人们更好的接受这份精华,更好的运用其中又用的东西。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这本书是钱文忠把《弟子规》翻译成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话而写成的。它能够让我们讲文明树新风、有孝心,还有尊老爱幼......

其中有一句让我觉得说得特别的好,那就是:“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意思是说:你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家里特别的富有就要去讨好他,献媚于这种财富;你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很贫穷就瞧不起他,自己却在旁边洋洋得意。你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旧了或者过时了,你就很讨厌它、厌弃它;你也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是新的或者是很时尚、很流行的,你就去喜欢它。“勿谄富,勿骄贫。”是叫我们不要欺软怕硬;“勿厌故,勿喜新。”是叫我们要清廉和节约,不要喜新厌旧。

还有一个词叫做“重且舒”,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我们说话时的声音要重而且还要很缓慢。在这个词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是:从前有一个人他叫侯思正,他在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咬字不正,但是他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告发别人从而当了官。他原来是一个衙役吗?所以当了官以后,武则天就命令他去审理案子。他就小人得志,一天比一天歹毒,他有一天去审理一件案子,他审理的是一位忠臣,很高的官,名字叫做魏元忠。但是,他说的话谁都听不懂,然后侯思正就拎起魏元忠的两只脚,把他放在地上拖来拖去,魏元忠火了,然后大声叫道:“你说话不清楚,我听不懂怎么回答你!”他说得既有力又缓慢,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侯思正又说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一个官员觉得这个侯思正实在是太逗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当场就笑得喘不过气来,然后她说:“竟然有这样一个人啊?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还整天乱讲。”后来这个侯思正结果非常的`惨,而且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笑柄。所以说话太急、吐字不清楚,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毛病。

正如封面上写的一段话:《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祖先留下来的,教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解读人生的态度》读后感

合着这人生是什么滋味,万千人有万千人的答案。一样经历上学,上班,一样经历悲喜,却品着不一样的人生滋味。因为态度,使得人生滋味迥异。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认真想过,是生活给予我们喜怒哀乐呢?还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大多随波逐流,被生活的风浪控制着我们的命运。因此,我们因一时的得意而忘形,而骄傲自满,以致招来失败的恶果;也因一时的苦难而痛不欲生,完全失去了我们的精神和能动。

由此可见,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说人生是苦中带甜的咖啡,你一定深知苦尽甘来的滋味。你的人生会从励志开始,你总是给自己很多吃苦煅炼的机会。你做什么事都不遗余力,无怨无悔。你把苦当作是命运给你最好的阶梯,助你通向甜蜜的人生成功的顶峰。

如果人生在你的眼里是甜的果汁,你就会珍惜每一次努力后得来的甜蜜成果,为自己和别人的每一个小小成绩而喝彩。如果人生在你的眼里是甜的果汁,你就会无畏地面对艰难和挫折,因为你把它们当成你的朋友,它们磨练你的意志,给你更多的思索和智慧,你坚信它们是人生取得甜蜜成果的必经之路。

你说,我选择淡淡的矿泉水,我要的是淡定从容的人生。可以啊,我们说淡定从容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当你阅尽人间春色、历尽世事桑沧后,还能够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还能保有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还有什么困难能把你击倒呢?你一定是一个智者,一个生活的强者。

所以这三个人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或乐观向上,或励志奋斗,或淡定从容、胸怀宽广。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对生活不懈的追求是他们的共同点。不管生活里发生什么样的风浪,他们都要微笑面对,这样的人生才能活出真我的风采。

他们能身残志坚,扼住命运的咽喉,做出一番辉煌的事业,都是因为他们有积极向上、以苦为乐的精神和困难面前从容面对的大智慧。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风景。也许前路漫漫,你将面对风雨,你将面对荆棘,积极面对,人生风雨,也不过人生调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诠解读后感【精选】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老师带我们一起学习《论语》,体会《论语》,使我感受颇深。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侄,谄也。”爱国是任何人的责任,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这么强大了,是因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爱国心。在抗日期间,大批日军进攻中国,他们以为有着精良装备,就可以占领中国,但是他们错了,中国人的爱国情令他们没有投降,而是与日军展开了搏斗,虽然有些汉奸投靠日军,而且我军的装备极差,但是我们中国人有着前赴后继的精神,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终于那狂妄的日军被我们那“爱国情“打败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懂得了时光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去。我们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永不停留的,如果你每浪费一分钟,你的生命就会减少一分钟,因为生命是用时间组成的,珍惜时间就相当于珍惜生命,浪费时间就相当于浪费生命。我在一本书上读了这样一个科幻故事,它讲的是在一个小村庄,来了一个人,开了一个时光屋,在里面可以用时光来换钱,村子里的人都换钱,有的用了10年换了30万,有的用15年换了50万,有的人甚至用50年换了180万。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没有了,只有一个青年没有变自己的时间,不到几年的时间,就拥有了几百万元的家产,而那些变卖自己时间的人悔也来不及了。我知道了背叛时间的人,时间也会背叛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令我懂得了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不要总说别人的不是,我有时候就犯这样的错误。一次,我弟弟抄了一篇作文,我没在意,妈妈发现后说了我,为什么不制止弟弟。我说他的事我为啥管,事后我很后悔,我是哥哥要帮助弟弟的。

《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一块体会《论语》吧!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林肯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变中,我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钱文忠先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还在,一定是超越时空的。”我对这个说法相当认同。在阅读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开始时都是励精图治的,但在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腐败造成的。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无奈;又如齐恒公竟被手下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尸体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只要有人夺位一当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亲属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钱文忠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探寻。如在讲解“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时,对秦王国的一统,他肯定了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并点评秦朝是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赢败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并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即一统六国,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并对历史批评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探寻,所焚之书主要为“六国史书”,所坑之儒主要是练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在讲解“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一段,介绍到“玄武门”之变,钱老师这样叙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历来被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大家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未必客观……”,然后又对该事件进行了探寻,写出了历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处,并指出贞观之治是在隋及开唐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的结果。钱文忠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注意从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去品评功过,对皇帝的生活作风问题有些轻描淡写,我想或许是钱文忠先生认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对短命隋朝的两位皇帝的政绩的肯定,对个人成就大于政绩的皇帝,如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擅长木工的明思宗朱由俭进行了嘲讽。我觉得这些批评是客观的,因为他们在浸淫于爱好之中的时候,忘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沉甸甸的责任。

钱文忠先生注重对细节的描述。如在讲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传,失统绪”时,介绍爱照镜子的隋炀帝时,他是这样写的。“隋炀帝有一个喜好,喜欢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他时不时做一件事,一边照镜子一边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哎呀,好一个脑袋,可惜不知道将来谁来砍他。’”

总之,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更像读中国厚重的历史。就像《三字经》自己总结的那样――“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有像钱文忠老师那样“考实录”,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若亲目”。读一本好书,仿佛自己在与心灵对话;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把《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也细细读完,进一步感受民族经典中郁郁的芬芳。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

这本书很多内容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相似,比如关注身体,关注呼吸,用正念和正定把潜意识里的痛苦和幸福带到意识层面。

同样的东西,换了名称,用了一些佛教专业术语,和佛式的正念系统。重点叙述了内在小孩的概念,还有祖先历史与你我同存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有点形而上,清浅,还有,指用呼吸呼出所有负面的,吸进幸福的,有点太过轻易,作用叙述过多。相比《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内容少,有重复,还不够逻辑严密和证据化。偏禅说。

喜欢书里一些比喻。

比如痛苦藏在地下室,被“我”抗拒见到逃避,“我”邀请其他的电影酒精毒品等来让客厅热闹,不给痛苦出来的机会。而实际上,人是要去拥抱痛苦的,让痛苦出来到客厅里,和痛苦相拥而坐交流,就能从痛苦得到好处。

比如,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能量,如果不接纳痛苦,痛苦是一种能量,如果不去拥抱抚慰它,他会变成内在小孩把你拉回过去。如果拥抱痛苦和内在小孩,你就能把痛苦拉到当下现在。

人终其一生,思维方式似乎只有一种。比如要活得有价值,有价值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名,要么得到大家称赞,要么有自由……这常常让人受苦,因为情况多变,应该有各种思维来应对不同的情境,可惜芸芸众生很难做到。可这需要很大的心量,看到更广阔的东西,最好能接近宇宙范围。

心既可以指生理意义上支撑身体血液流动的生理工具,也可以指喜怒哀乐等各种心理情绪,各种情绪和血液一样,同样需要流动起来,如果瘀积就会致郁出问题。

《论语诠解》读后感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念书,里面纪录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或许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或许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集美娱乐场可以获得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几多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几多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泛起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获得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或许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肯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权衡的天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尔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越发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诠解》读后感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工具。作为一个基础教育事情者,我明白了:人应该如何渡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转达给学生的工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体贴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相助,对学生的尊重和敬服,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差异,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门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兴奋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覆,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足生活的憧憬,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达,那么纵然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事情。”达致幸福的路径有许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要害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牢固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理想,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东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颔首。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气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在学习其它种种集美娱乐场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转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学会理解读后感

中国学生很苦,中国青年很累,这两句判断放在今日之中国可谓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反观自己的学生时代,相信学生时代快乐的恐怕并不多,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都是如此,反观今日之中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人都在一种拼命的状态中,学生从小除了学业负担,课余时间都被一个又一个的这个班或那个班所绑架,小学是兴趣班,初中是奥赛班,高中是高考班,大学是四六级班,正是这样的班让我们所有人形成了一种惯性,只要努力的上课,只要努力的拼搏就一定能够成功。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灌输下,我们即使学成毕业来到社会也是如此,入职的时候忙着加班,而立之前忙着买房,中年之后忙着买学区,老年之后忙着带孩子,中国人的努力和勤奋早就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但是正如斋藤孝先生在《学会学习》一文中所说的:你的学习配合了自己的节奏,用了你喜欢的方式,学到了你感兴趣的领域吗?这三个问题恐怕不仅是学生哪怕是成年人也难以回答。其实往往的事实是我们努力了,我们勤奋了,但是我们却是那个失败者。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她在我面前讲述着她的故事几乎哭出来,我也很受感动,这是一个多么勤奋的员工。听完她的故事,其实我也大概明白了她的问题所在。小琪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更是一个努力的学生,一个勤奋的员工,她像大多数中国教育模式培养起来的学生一样,不知疲倦的勤奋,却找不对方法。正如《学会学习》中所说的,不擅长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她勤奋,她努力,却不在刀刃上。开会的时候作为参会人员,她拼命的在记着会议的记录,仿佛要把参会者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是记的太多到整理的时候却是一团乱麻,她的笔记本上参会人员左一句右一句,结果会议结束了,她看到这满满当当的会议记录却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更理不出头绪,这就让她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整理文字,却没办法分清里面的问题,更别说提炼出一个精简完美的会议纪要了。她写领导致辞,会一丝不苟的将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抄录下来,写的时候一句抄着一句,上下文没有衔接,当然写不出好的致辞。而她因为这种没日没夜的加班更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节奏,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的结果是疲劳战,日积月累的疲劳让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最终连爱情都成为了这种勤奋的牺牲品。

是的,小琪很勤奋,但是小琪的勤奋却没有用对地方,她有着常人没有的耐心,却缺乏该有的方法。她不知道为何而学,更不知道如何去学,结果怎么工作都是在浪费时间,她的工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只知道领导说写什么她就去些什么,但是这种没有目标地盲目工作,是绝对做不好的。而长期学生时代的积累又让她不会取舍,不明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处都是重点反而没有重点。用斋藤孝先生《学会学习》的分析脉络来指点小琪,她需要知道三件事:一是明确自己的目的,要让她从心理消除对于工作的抵触,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工作对她是必须的,是一种考验的财富。二是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方法。对于她而言就是把握住工作的节奏,工作是需要一张一弛的,找准节奏把握方法,找准工作的窍门,学会工作的方法。三是寻找到自己的制胜球。什么是制胜球呢?对于小琪而言,她的制胜球是写作,她的主管,她的主任比她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是多年来积累的诀窍,她要学了之后自己在工作中去应用,真正的把握工作的窍门。

小琪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刚出校门刚进职场的新人碰到的普遍问题,你很努力却努力不到点子上,所以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不当的地方了,当然没办法成功。所以,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会努力。

文章精选:如何学会享受学习。

如何学会学习。

如何学会自我学习。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演讲稿三篇。

如何让幼儿学会在玩中学习。

论语诠解读后感【精选】

人们总少不了要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真正算学习。而论与之本书就是在叫我们学习,怎样学习。

“学’’。

子曰:“由,辉汝知之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至句话说我们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们应该诚信对待自己的学习,职业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自称聪明,要分清至还是不知。对待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制裁是求职的正确道路。自欺欺人,最终骗不了别人只能影响自己的名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复习过去学的知识,才会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只有深刻认识了过去,才能更好的学习新事物,新东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说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点。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学问上我们还要多向他人请教。所谓“不耻下问”才能学得更多还会学得更加好。

“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忘,思而不学则带”这句话向我们认证了思考的重要性。勤求学问而不思就只会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体验学习也难获得确实的知识和学问。有了学问没有思想是没有用处的,不能领会贯通新的知识也不会新的发现。相反的,思想事要学文来互帮的。因此可知思于学必须两者关注,不学习终究一事无成,只学不像也会糊里糊涂。书只有读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我们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识。只要我们学会学于思我们便打开只是世界的大门。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第十集。

全文:

我们在上一讲用了整整一讲的篇幅讲了《三字经》关于《论语》的12个字,那么关于四书,按照《三字经》的排列顺序的第二部,也就是《孟子》。《三字经》又是怎么说的?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就是《孟子》一共七篇,它的核心内容是两个,道德、仁义,这是《孟子》的关键词语,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讲。首先我们恐怕还是应该弄清楚孟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一个大致情况,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样,曾经想投身于政治活动,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遍访国君,但是同样也像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不怎么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不怎么能够满足当时国君非常现实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视。有一次,孟子的故国邹国,孟子的家乡和孔子的家乡鲁国之间发生了争执,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以后,邹国的官吏,当官的,死了33个人,而邹国的老百姓在旁边束手旁观。照道理两国相争,官员都扑上去了,你老百姓还不跟着官员上吗?邹国的老百姓没有,在旁边看热闹,导致邹国的官员死了33个。那么邹国的国君会怎么看呢?那毫无疑问是指责老百姓的,怎么我官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一个都没死。孟子怎么看,孟子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孟子对邹穆公讲:活该,谁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时那么残忍地对待百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们的老百姓,今天总算是找到报复你们的机会了。这是孟子的思想,这是孟子的言论。孟子甚至还主张,坏的君主,不仁义的君主,是可以废掉的,是可以让好的君主替代的。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能够让我们激动。孟子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引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宝贵的,社稷,江山社稷,社稷第二位,君为轻,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国君在人民、社稷、国君三个里边,国君排老三。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这在先秦诸子里边真正是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思想。

孟子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让统治者接受,更不必说他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了。举一个例子,朱元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读到了《孟子》里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朱元璋勃然大怒。虽然《孟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四书已经是参加科举考试必读的书,题目就是在四书里出的,但是这个皇帝看到这些话,非常生气,采取了两个措施。哪两国措施大家知道吗?第一,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因为原来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是配享的。我们这边供奉着孔子,旁边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后人的献祭,享受后人的敬礼。朱元璋觉得孟子不行,剥夺他这个资格,下令把孟子从孔子旁边给搬走,不让你待在庙里,当然等于剥夺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朱元璋下令把《孟子》里面类似的话全给删了,编成一个比较“干净”的《孟子》的本子,当然这是他所谓的干净。所以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固然是各个要读《孟子》,但是,他们读的《孟子》和我们今天读的《孟子》不大一样。我刚才引用的这些话,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没有的,因为统治者不爱看。但是《孟子》毕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统治者对《孟子》的心态很矛盾。还是拿朱元璋说,朱元璋开始时候那么强横,到他的晚年,朱元璋又去读《孟子》,是不是他读的是原本,还是他读的也是删掉的本子,我们不知道。他突然读到这么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大为赞叹。这段话的意思讲,就是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个巨大的任务,一个使命,交给某一个人的话,那么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够忍受苦难。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我们讲筋骨强健,能够经受劳累疲倦。饿其体肤,还要饿他,使他能够忍受各种苦难,做好承担大任的准备。当朱元璋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又不禁拍案叫绝,一下又非常感动,觉得孟子说得好。干什么呢?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边,再享受后人的献祭。同样是朱元璋干的'事情,这很可以彰显《孟子》这部书和孟子这个人坎坷的命运。

和《论语》的这种简约、含蓄相比,《孟子》有非常多的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所以《孟子》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我们今天来读《孟子》可以看到好多精彩的地方,我在这里选取孟子和两个国王的谈话。有一天,孟子去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战国七雄之一)你要搞好的政治。那么齐宣王当然他心里是不打愿意干这个的,认为你孟子很迂腐,你又不能帮我一下子立竿见影富国强兵,你又不能帮我灭掉对方,你又不能叫对方规规矩矩向我磕头、向我臣服。他也说不过孟子,但是这齐宣王又不愿意背负这个恶名,就说我不愿意施仁政,他也不愿意背这个恶名。齐宣王干嘛,大家知道吗,耍无赖,就面对孟子耍无赖。这无赖是怎么耍的呢?他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说我要实行仁政,好的,但是寡人我有毛病,我有什么毛病呢?我好色,我实行不了仁政,我有病,孟子的回答是什么呢?孟子的回答说好啊,好色有什么关系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谁不爱自己的女人呢?假如国王你能够把自己好色之心推广开来,能够使普天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就好比谁啊,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但是并不妨碍你实行仁政,你只要把你好色之心推广去,你不也能施行仁政吗?你喜欢女人,你应该让世界上别的女人也有一个归宿,你应该尊重别的男人也喜欢自己的女人啊,这不就仁政了吗?这个齐宣王一想,好像光说自己好色,他自己躺地上打滚了,已经承认自己好色了,好像还挡不住孟子。又来了一个,还不行,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我还有个毛病啊,什么毛病,我比较好财,我开始好色,我现在好财,我也实行不了仁政。那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好啊,你好财好啊,好财有什么不好,谁不喜欢财物呢?周公的先祖公刘也喜欢财物,都喜欢财物,可是他老人家和百姓一起富国强兵,大王您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财物,这不就是实行仁政了吗?你实行仁政有什么毛病呢?没有啊。这就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极其精彩。

那还是这个齐宣王,孟子看看大概也说不动他,齐宣王反正躺倒了跟你干的,满地打滚,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突然孟子又听说齐宣王喜欢音乐,齐宣王是个音乐迷。孟子说,好,如果大王能够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很不错了,齐国就有指望了。所以孟子的思路是非常的独特的。为什么喜欢音乐,而你这齐国就会好了呢?孟子就跑去找齐宣王,说大王,听说都在传,说您喜欢音乐,哪知道齐宣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不知道他是耍无赖,还是说真话,还是不好意思,齐宣王怎么回答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就是寡人我不是喜欢先王高雅的庙堂音乐,我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如此而已,那意思要给孟子挡回去。孟子说,好啊,国王你只要好音乐了,你真正喜爱音乐了,先王之乐和现在流行音乐是一样的,齐国有救了,齐国有希望了。国王这一下摸不到头脑了,我都说我好世俗音乐,那么不高雅了,你还说齐国有希望,那孟子说得是什么呢?这一段话历来有不同的读法,我比较认可的读法,应该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你一个人享受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别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呢,哪种快乐?国王不傻,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得民心,他不能说我一个独乐,我一个人高兴,我谁都不理。他回答是不若与人,那当然不如和别人一起快乐啦。孟子说,好,你既然是有这个说法,孟子又问了“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与少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还是与多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国王一看,已经被孟子套进去了,只能回答不若与众,那肯定是跟人多的一起快乐了。大家看,孟子是多么会诱导人,多么会说服人。但是我们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我们更多的只能领受到孟子的无奈,因为他也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齐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货,依然好世俗之乐,没见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仁政来。这是一个例子,他跟齐宣王的。

另外一个例子,他跟梁惠王。(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国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说服他,你要好好把国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个切入点呢?很绝,孟子问了梁惠王这个问题,说大王,用这个棒子,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这梁惠王也不傻,没什么不同,这能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把人给杀了,没什么不同。孟子问,既然这两者没什么不同,既然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请问大王,用刀杀死人和用那些恶劣的、坏的政治来杀死百姓,来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呢?他把这个逻辑给建立起来了,那国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没什么不同,那等于承认坏的政治可以杀人。所以孟子接下来就去直接教训这个梁惠王,说国王,您的厨房里现在挂满了那种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马厩里头有健壮的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满了他们的尸体,这等于是居高位的人率领野兽来吃人。就说你居于高位,你是国王,你不施行仁政,率领一群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都感觉到恶心,看到两只野兽自相残杀人人都不愿意看,何况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领野兽出来吃人,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大家看,这就说孟子和两位国王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孟子》里比比皆是。多么的机智,多么的雄辩,多么的仁厚,但是终究是多么的无奈。

【童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我们讲了四书里的前两部,《三字经》排列当中,一部《论语》,一部《孟子》。那么四书里的其他两部,《大学》和《中庸》,它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两部经,我们在以前多少都涉及过,那么在这里呢,我们要花比较多的篇幅换一个角度去讲述它。《三字经》首先讲的是《中庸》,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就这12个字。这12个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释起来也很困难,这里边有相当的一些东西需要加以说明。《中庸》的作者是谁?《三字经》很明确说了,也就是说是子思写的。那我们前面多次地提到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其实在孔夫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儒分为八的意思,实际上就说儒家后来有八个主要的派别,而子思之儒,子思这一脉的儒家就说八派当中的一派,现在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派。《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我们在这里不是一个长篇大论的场合,只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儒家典籍里边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为浓厚。

文忠寄语:《中庸》在儒家典籍里,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浓厚。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那么能不能用尽量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一说《中庸》究竟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有什么特别的贡献?我想最好的办法,最老实的办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用《三字经》的六个字来: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还比较好讲,就是讲处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不偏。不要走极端,以一种比较持中的态度来处事,来做事。“庸不易”就不那么好讲了,历来的解释都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多少有点差距。一种说法“庸”是指经常,永不变化,持久,永恒这样的一个意思。说法一:“庸”代表永恒。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中不偏庸不易就是讲中就是不走极端的这种德行,这种品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恒的。“中”乃是永恒的,如果要这么解释的话,中庸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庸是庸常之意。说法二:“庸”代表平庸。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讲,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那么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宋朝的理学大儒程子曾经说过,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那么看样子《三字经》很有可能是从程子的话里面总结出来的中不偏庸不易。所以我想结合宋朝儒学大师的话,大概是前一种解释比较稳妥一点。换句话说,“中”不走极端乃是永恒的德行。

文忠寄语:“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这是永恒的德行。

【童声】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那么四书的另一部《大学》,又有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解释的呢?《三字经》用了12个字: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12个字,修、齐、治、平,用12个字。这里的前六个字没有问题,《大学》的作者是曾子,这大概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最起码前面的一部分是曾子。(曾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儒家代表人物)书名《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这当然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中学、小学这个大学。关于这个书名,我们的前人,也无非是两种说法。一种说大学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广博之学的意思。非常广大,非常博大的学问。另一种说法,这个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讲的,是指什么呢?君子达到从政之学,那等于讲大学讲的是君子去从政的这么一种学问。无非是这两种说法,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人之学。我想这两种说法其实可以互补的,并不见得就有什么冲突,不必非要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这两种解释可以并存。《大学》它的重要就在于,它提出了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这两个概念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核心观念。对于三纲领和八条目我们今天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什么是三纲领呢?那就是《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呢?《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也就是说,《大学》的三条宗旨,《大学》开始的第一句。什么是八条目呢?这个八条目,《大学》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八个条目在里头,也就是说古代那些打算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如果你想这么做,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那么你首先要什么呢?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假如你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你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假如你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那么你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行。假如你想修养自己的品行,那么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你的心思要端正。假如你要端正自己的心思,那你先要使自己的意念很真诚,诚其意,你意念要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你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在于考究、了解、认识万物的道理。《大学》非常强调这个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中国,无论我们今天怎么去认识这八条目,在中国古代传统当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确实是按照这个八条目去度过他们一生的。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付出了整个家族的生命。那么,这个八条目的核心在于哪里呢?这个八个条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呢?这个八条目最重要的条目是哪一个呢?《大学》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明白告诉我们,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得以什么以修身为本,你都得修养好自己的品行,这是最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枢纽。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就是说没有听说过本乱了的,你修身修不好的,你别的还能做得到。你自己的品行修不好,你家里还能太平吗?如果每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不太平,你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如果天下每一个国家都不太平,你这世界能太平吗?也就是说你天下能太平吗?这是《大学》告诉我们的中间环节。那么《三字经》还举出了哪些中国传统典籍希望学子们能够进一步去阅读呢?请大家听下一讲。

论语诠解读后感【精选】

论语让我明白了诚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口头承诺别人也许很容易,但在行动中就不见得人人都能付诸实行。诚信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的观念,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诚信,可大可小,可微可著。这不只是个人奉行的信念,更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论语》一书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诚信,能信守原则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相反,所谓小人也就是那不信守原则却又唯利是图的人,这样的人只沉于害人利己的事中。我们做人就要做信守承诺的君子!

《论语》中,孔老夫子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他说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规避风险走下去,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有正直去安身立命,这个人理所应当一生要走得远。但是,也有一些不正直,不守信用的人啊,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在世界上耍小聪明,去投机的人不也活得下来吗?那这些“罔之生是怎么回事呢?孔老夫子说,这叫“幸而免”,靠不守信誉去走,那你只能凭着侥幸。

诚信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结合今天生活的现实,用《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那么最后会知道孔老夫子所说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让我明白了,诚信是社会风尚的一道净化剂,更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论语诠解读后感【精选】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诠解》是对《论语》中言论进行注解和翻译的书,它配有精确的注释和译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内涵,使我们真正读懂经典。这是我们新时代好队员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诵读经典名篇的必读之书,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言论,从中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知识和做人道理。

关于学习,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复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语文考试时,有一道题我使劲想了好久才下笔作答,这就是平时没有认真复习到这个知识点的表现啊!我决心在新学期里努力做到经常性地复习老师教过的知识。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也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有时候,爸爸给我讲解数学题,爸爸问我听懂了吗?我说懂了,可是再让我做类似题目,我又做不出来。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装懂的坏毛病,这样我的数学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这本书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告诉我们为人之道,替别人办事要做到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去复习。我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与人交往都是诚心诚意的,从来不和同学们吵架闹矛盾,因此在班级里有很好的人缘,大家都非常喜欢和我做朋友。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为小学生,我要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爱捣乱、表现差的同学,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课有没有分心、不积极举手,下课有没有追逐打闹等跟他们相似的毛病。

《论语诠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知识和道理不计其数。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新时代好队员用心去阅读的书。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

这本书很精美,很简单,是一本小书。

这里面说的方法,也很简单,易行,但是是否能够坚持,因人而异。

按说,这本书如此精美,我不应该折页,但还是折了,因为书是拿来使用的。

我先说我折了哪些页。

p34。关于英雄主义和内疚。作者被当成英雄,不是因为修复错误,而是因为午夜在办公室为工作拼命的精神。如果你足够细心并且有留意别人发邮件时间的习惯,你会看到,很多it人士的发信时间晚于零点。我一直尽量避免这个毛病,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一个时间管理的践行者,那个时间发信会让我失去公信力。这一页是个好故事,所以我折页保存。

p37。拥抱变化。“应当更加频繁地提供反馈和接收反馈。”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

p51。直接和立即反馈。我曾经和长云探讨正向反馈的事情,他用wii来举例,用wii来进行锻炼,wii会立刻告诉你动作是对了还是错了,如果对了,对人来说就是一个正向反馈,激励人不断地进行下去。在时间管理中,反馈非常重要,所以有些时候别人问我,如果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我的建议就是找一个人来监督,做到了就奖励,做不到就惩罚。

p55。放下。现在很多人的麻烦是,必须要做出姿态,紧张是一种有用的姿态,会让上司感觉到自己是在用心,所以很多人采用,但是紧张成了习惯并不好,有碍于身心。放下,放松,可以帮助身心恢复平衡。精神紧张的坏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容易忽略,或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幸运儿。

p58。具体的放松方式。其实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好是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

折页是一些切片,适合于我的。番茄工作法,我早就知道,一直感觉,适用于soho,因为他们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把握,而不是象身在职场中的人,时间需要由上司、客户、下属等支配,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不同的感觉,以前的看法,有些片面了,事实上,番茄工作法的实质,我认为是教给人一种对时间管理的态度,再加上相配的方法和工具等。就番茄工作法本身来说,专注是要旨,设定25分钟或者超过25分钟,全凭个人自由,但在这个时间段里,思想是否能够高度集中,精神能否达到专注的状态,取得怎样的成效,这更重要。

我从去年开始,读书的效率大幅提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专注,在读书的时候,我几乎不做别的,而且即使同是读书,不须讳言,在假期里效率也会更高,因为少打扰,这样的时候,其实我是在使用番茄工作法,只是我的时间间隔,不是象25分钟这样短,而且我也不是严格地按照定好的时间+休息+定好的时间这样,对于番茄工作法,我认为,开始的时候,可以严格地遵守,养成习惯以后,就可以灵活地应用,抓其实质,而非形式。

对于一个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人,头脑里会有一个无形的番茄钟,时刻在提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