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的开题报告(优秀5篇)

时间:2023-10-01 17:22:15 作者:ZS文王 课题中的开题报告(优秀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课题中的开题报告篇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不写作是教学研究的一个盲点,程序化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文学的丰富多彩、思想深邃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仅有框架、而无内涵,仅重视方法指导,不培养审美情趣,不重视风格形成的教学模式下,会形成学生的作文真实性欠缺、个人特点欠缺、文章格调低俗、内容空泛矫情的应试作文。

本研究是在考察了国内大量短、平、快的作文模式教学之后,从研究者十几年的写作实践、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思考和认识,将从文学的本体出发、从写作的切身经验出发、从多年的观察和反思出发,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读、写结合的问题,文学素养的提升问题,模仿与独创的问题。

英国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怀特海说,文化是人类智慧最优美的形式。在文化的基础上,训练专业能力,才能使人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熏陶式作文教学就建立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把教师的阅读与写作经验,融入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使教学成为艺术的交流,成为心灵的共鸣。怀特海提出,教学的目标指向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引起思索,引发写作冲动,从浅层次的记叙走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受到教育和启迪。

没有文化积淀,就没有对人生的思考;没有对人生的思考,就没有深刻的立意。写作最终指向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个人情感无病呻吟的抒发,写作承担了智慧的传承,精神的疏通,心灵的交流,而非毫无意义的完成任务。真正的写作,是对自身的完善,对自我的探究,在写作中,完成与世界的对话。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是写作的出发点;传播思想,呼吁人道,应是写作的终极目标。这种精神境界的陶冶,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

不写作的教师,是从写作技能训练的层面出发,在反复练习中形成一种能力,而真正的艺术都是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并非是精确的表达。写作的教师,明白写作兴趣的激发点来源于何处,通晓创作的心理体验,了解写作的障碍与通过障碍克服困难的方式,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书面表达的重要性,体会到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懂得对生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重视文化素养的提升,重视自我修养。

我将从最基本的记叙能力出发,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创造写作情境,提取写作素材的能力,与学生同步写作,同步阅读,真正融入到写作教学中,让自己成为活教材,把教学过程变为艺术的交流和探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本课题名称建立在教师习作示范的基础上,立足于文化熏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题承担人有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发表过几万字的文学作品,为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利县优秀作家,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讲师,省级教学能手,二级心理咨询师。课题意在通过教师的行为示范,让学生初步模仿,通过教师的阅读体验,熏陶感染学生,通过教师对创作心理的实践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能力,把作文训练融入文化的陶冶中,使学生获得真正有益于人生的写作体验。故名为熏陶式作文教学。

该课题名称对应于快速作文教学,不提倡模式化作文训练,不倡导应试作文,反对机械的积累和练习,意在调动学生内在的创作动机,重视个体差异,培养个人写作风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实践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记叙文作文教学,以七年级一个班的作文教学向全校和全县辐射,指导教师为全国中语会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河北作文教学名师许艳春老师。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主要研究问题

1、读写结合的.问题。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不足,阅读品味低,对经典作品缺乏鉴赏能力,对优秀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并且受现代传媒的影响,纸质阅读人群大幅减少,这是学生作文虚假空洞,情感缺乏,价值观模糊的重要原因。

2、模仿与创作的问题。学习首先来自于模仿,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教师,在教师的写作示范下,学生会自发产生写作兴趣,克服写作障碍。

3、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写作有一定的规范,但是纯粹从规范上来要求学生,又会制约创作的艺术性。只有立足于生活实际,对生活有观察,有思考,才能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4、作文的层次练习问题。立足一种文体,练好写作基本功,拓展写作视角,从宽泛的指导变为有效的引导,从模式化的训练变为生活化的习作。

二、解决的方式

1、大作文与小练笔结合。大作文有详细的指导,有分层次的练习,小练笔结合课外补充阅读,随堂完成。

2、记叙文为主的指导练习。记叙文分为人物对话描写,分别练习八个阶段。记叙线索,练习三个阶段。人物描写,练习五个阶段。以读书积淀为前提,激发兴趣为主导,鼓励创作为出发点。

3、长期积累,效果对照。注重课堂积累,课堂教学要体现积累。注重课后背诵,经典诗词要求多背。抽取十名学生作为对照观察组,增加积累量,半学期后考察作文得分。利用早自习,引导阅读课外经典文学作品。

三、阶段目标

1、七年级上学期(9至12月)拓展读书面,读书以散文为主。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不做高要求,只要求写好片断。完成对话描写的阶段练习,内容初步划分为:对话的修饰性描写、对话的趣味性描写、对话中的场景描写、对话的内容选择、对话的内容穿插、对话的素材提取、对话的立意体现、对话的情节展开。根据教学的实际,可以适当调整。

2、七年级下学期(2至6月)继续拓展读书面,开始读小说。主要练习记叙文的线索,人物描写。学生能够创作短篇小说,练习记叙文的构思,选材,线索练习三个课时,人物描写练习五个课时。

3、成果展示:学生作品推荐发表,教师论文发表,教师文学作品发表。

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包括:

一、结题报告。

三、教师论文十篇以上。

三、教师随笔二十篇以上。

四、教学设计十六个课件。

五、学生作品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上。

课题中的开题报告篇二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时间:5月

立项号

xkt-zxyw265

课题名称

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

负责人

董贵钰(参与教师:贺娟维康小刚张利)

所在单位

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已不再重视板书。甚至上课不写一个字,只用鼠标一路点击,一堂课就结束了。久而久之,没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书,也毫无章法,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学生得不到规范化书写的示范,对课堂内容无法把握,更得不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研究此课题能引起语文教师对板书的重视,使这项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板书对于教师来讲是一项基本功,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更能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巧的板书设计更能显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2.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优秀的板书设计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完成的,课堂上,随着板书的逐步呈现,教学思路、知识体系、文章结构、文章思想内容、文章美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3.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与熏陶作用。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规范、工整、美观的板书,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书写,从而使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工整。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板书设计是指教师上课前制定的在黑板上书写的计划,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设计。它运用教学直观性原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构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显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2.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那么,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它主要包括板书布局艺术、板书书写艺术、板书构思艺术。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课题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出发,力求通过学习、讨论、实践,着重探索语文教学板书的布局艺术和构思艺术。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3月-2011年5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负责人:董贵钰)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11年5月-2011年6月)完成当前本校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座谈、问卷调查;贺娟维老师负责),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制作课件、座谈交流;董贵钰负责),语文板书设计案例交流(语文教师自己设计板书并附设计说明;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2.研究中期(2011年7月-9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板书布局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布局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康小刚老师负责)

(2)板书构思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构思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张利老师负责)

(3)中期汇报。准备汇报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记录资料以及汇报ppt课件;董贵钰负责)

3.研究后期(2011年10月-2011年11月)参与研究教师撰写论文,参与研究教师汇报课。(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董贵钰负责)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问卷及报告、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材料、语文板书设计案例、板书设计布局研究小论文、板书设计构思技巧小论文、汇报课板书设计及说明、板书设计艺术研究论文。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课题中的开题报告篇三

据统计,5.12灾后我校1600余名学生中家庭房屋遭受损坏较轻的不足200人,有800余名孩子在过渡性板房中生活,将近600名学生家住农村,离学校路程很远。他们将如何面对已经改变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呢?同时,由于重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很多孩子的家长工作繁忙,还有的家长远赴外省打工,照顾孩子的时间,关注孩子的精力大大减少,我们的孩子能适应吗?这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每个灾区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我们在家长学生教师中开展的相关中调查结果表明,灾后70%的学生能适应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广大家长同志对培养学生生活能力重视不够,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面也以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为主,对于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关注甚少。而我校小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依耐性大;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自我控制的能力差;行为习惯差;野外生存能力等。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是家长比较在意的问题,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需要提升;但家长对学生在板房学习应注意的事项比较忽视,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和生活习惯,过于保护学生,要求学生做能所能力及的家务活的比较少,更别说对学生生存能力的重视了。应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学生面临的困难更多了,但学生生活能力的衰败却是比较严重的,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自我保护的意识差,懂得的自我保护的措施很局限,懂得的交通安全知识也比较少。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很多学生知道简单的交通知识,但却由于贪图近便,心存侥幸心理等原因,造成学生有时并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出现违纪的现象,导致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灾难集中检验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反映了学生生活能力的不足,而这种情况又是同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

2、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发展的需求

3、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阻碍着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或不能长久形成,或流于表面,不能持之以恒;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存在自卑心理……现今,80、90后学生常态下生活能力不是很强,中低年级学生更普遍缺少锻炼。尤其地震、雷电、暴雨等灾害现象更集中检验了遭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因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育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课堂。因此,我校课题组选择《灾区小学生生活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课题作为我校灾后校园重建的重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力求通过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2、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形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护。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形成一定的体育、艺术、生活等技能训练活动资料。为以后课题的发展深化提供一定的量化标准。

三、课题概念界定:

1、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它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生活能力指的是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个体具有一定的生存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能力。

3、灾后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途径指的是针对经历灾难后的小学生,根据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发展水平,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生活能力的方法、措施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研究内容:

1、生活自理训练活动。

1、2年级:系鞋带,系红领巾、叠被子、整理书包等

活动。

3、4年级包书、穿针、钉扣子、缝沙包等活动。

5、6年级削苹果、设计发型、水果拼盘等。

2、应急避险技能的演练。如:火灾、水灾、雷电、地震等。

3、交通安全训练:如路队制、乘车礼仪、骑车规则等。

4、卫生防疫主题活动:如流感、甲型h1n1、食品卫生等。

实施途径:

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主题活动。

2、学校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大演练。

3、少先队大队部一学期组织一次生活自理竞赛的大队活动。

4、校家社手拉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演示、示范活动,保障活动顺利实效地开展。

课题中的开题报告篇四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是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多重视的是孩子的智力开发、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家务事等一并包办,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

读(1)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幼儿社会道德要求和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践行等方式,发展幼儿品德、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幼儿德育是教师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传统的文化思想、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2)德育生活化:让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尊重幼儿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它让幼儿的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回归自我。

在选择和运用研究的方法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思辨和行动调节这两种方法交融、循环,成为交织在一起的二条循环主线,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的具体方法之中,发挥引导具体研究方法的主导作用,为此,我们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1)筹备阶段:(2014.3.1―2014.4.1)

搜集有关德育方面的资料,收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做记录及实验方案。

(2)初步实施阶段:(2014.4.1---2014.7.15)

向幼儿讲解有关德育教育的故事,设计德育教育课程、情景剧、舞蹈等,并初步通过活动向幼儿渗透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任务:各年龄段针对某一大类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材,确定相应的办法,并加以实验论证。

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行动反思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通过这些方法来验证确定的内容、选用的教材、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及时调整、总结,从而完善下一次的实验论证。

(3)调查,寻找问题阶段:(2014.7.15---2014.8.31)

进一步调查幼儿家庭生活中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新的研究计划。

任务:对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调整补充,同时根据家庭中幼儿德育教育的问题进行整合,并进行分析、论证。

方法: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组织教师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和专业理论,并召开研讨会,对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

(4)深入研究阶段:(2014.9.1----2014.11.15)

全面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前一阶段的观察、研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并指导幼儿参与班级环境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从而达到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任务:对前阶段的研究过程进行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补充或减少研究内容,继续进行实验论证。

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反思法,经验总结法等进一步深入研究。

(5)总结阶段:(2014.11.15---2014.12.31)

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相关材料,得出研究结论。

方法:分析归纳法、经验总结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分析、显示研究的效果。课

现研究的预见和呈现:

1、通过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让幼儿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身边的人。(通过设计稿、幼儿活动照片和活动总结等文字和图片形式呈现。)

2、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班级教学教案、随笔、论文等新式呈现。)

3、通过调查解决幼儿园、家庭中一些常见的德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论文等形式呈现)

课题中的开题报告篇五

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选)

1、前言

1、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本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1定的科学性。

3、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1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1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离不开环境,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1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1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4、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3、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计划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1个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

2、确定课题,拟订实施方案。

3、申报立项

第2阶段:实验研究阶段。

1、加强理论基础学习。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和先进经验,调整研究重点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2、认真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并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合作,每学期上好实验研究课,要求其他教师和领导对自己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3阶段:论证结果阶段

1、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反复实践论证。

2、总结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4、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在本次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科研理论,不断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得获取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研究了各种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创设的不同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新教学内容之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1半。”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学1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起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清晰、思维积极、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这1阶段适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等,具有启发性、问题性、形象性,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习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催化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在学生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理解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创设操作的情境、猜测的情境、实验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鼓励性、合作性,提高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后,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活跃。比较适合创设竞争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具有应用性、竞争性、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数学成绩得到普遍提高。通过课上观察、作业反馈、家长访谈、学习成绩等几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验证了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假设。下面是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优秀学生人数与全体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课上观察

家长访谈

主动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

达到优秀的

注意力集中

积极思考发言

实验前

百分之5102

百分之4105

百分之7109

百分之8106

实验后

百分之7108

百分之610

百分之9101

5、对研究的思考

我的课题研究还不是10分完善,只能是我对数学教学的1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尤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考虑得较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所作的研究反思更偏重于感性的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合理的地方。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的缺漏,例如:关于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方面研究较多,而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体现较少。还需要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并欢迎各位专家进行指导,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