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8篇)

时间:2024-01-08 06:53:13 作者:笔尘

计划书的撰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时间、资源、风险等,要做到科学合理。小编精选了一些实用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的计划书写作有所帮助。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必需的机械制图、机械传动机构知识,数控机床的基础知识,机械工量具及电测试工量具正确使用的基础知识,驱动器、可控电机、传感器及触摸屏的基础知识,可控系统界面操作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机、电、液、气智能化控制设备诊断及维修的相关理论知识,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现场维修相关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应用知识,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技巧的基本知识。

2、能力机构

具备机械工量具测试及电工量具测试能力,机械传动机构装调能力,数控机床机构装调及维修能力,具备机、电、液、气智能化控制设备诊断及维修能力,具备数控车或数控铣或加工中心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数控系统装调及维修的能力,具备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技巧的能力。具备阅读本专业一般英文资料的能力。

3、素质结构

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具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邪助精神;具有良好的开拓和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安排:(专业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主要内容及要求:在数控、包装机械及印刷机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事工种与专业基本对口,达到熟悉工作岗位,培养专业技能的目的。

一、专业名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051400)

二、入学要求及学制

1、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2、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及模具产品加工相关企业,培养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设备操作与编程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范围和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各类企业数控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岗位,也可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实施、数控软件使用、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数控车工 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

五、人才培养规格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根据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按照安全工作规程进行操作,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同时具有下列专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创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4、具备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备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6、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7、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8、具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的装配图,并能熟练使用各种绘图软件。

2、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

3、掌握必备的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金属加工工艺的知识和技能。

4、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基本解决本专业涉及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cad/cam等软件、实施工艺、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的基本能力.

6、具备对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7、能判断数控机床的一般故障并完成数控机床的定期维护保养。

8、数控加工操作能力水平达到职业四级水平。

六、课程结构表

七、课程内容和要求

备注:

1、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应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大力整合,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合理规划,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十、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

评价应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

2.评价方式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现场操作、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综合作业等。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可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以及每门课程结束时采用过程性考核;课程全部完成时,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完成终结性考核。

一、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本专业主要面向从事制造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为主)、计算机绘图及技术档案管理、加工质量检测与管理、数控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cad/cam软件的应用、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的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具有应用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3、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的操作及手工编程,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计算编程节点。

4、了解数控加工设备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结构,具有对数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精度检验的工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具有数控加工工艺实施、加工质量检测的基本能力。

6、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专业英文技术资料。

7、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8、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证书。

9、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10、具有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11、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二、学制:

3年

三、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本专业总课时为3031学时。附教学进程表。

(二)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为文化基础课程(597学时)、专业核心课程(630 学时),专业技能课程(490学时)、专业选修课程(314学时),顶岗实习(1000学时)。

五、就业面向 毕业生可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以及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六、主要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 文化基础课课程

本模块理论教学部分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本模块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德育

本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学习,在正确分析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调整规划,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初步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法律知识,自觉遵法、守法;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够运用创业知识,在条件成熟时,自主创业。

2、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

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通过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象、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4、英语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简单应用文;提高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体育与健康

1、机械制图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独立看懂图纸。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能徒手绘制较简单的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以图表现物体三维特征的能力,培养简单零件测绘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态度。

2、autocad

本课程是通过学习二维图样的计算机绘制方法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掌握计算机绘图软件的绘图方法,绘图技巧,培养绘图的逻辑性,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提高设计与开发能力。是后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的基础,起着桥梁和铺垫作用,需要在完成机械制图后进行。

3、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

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能处理电工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4、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简单电路印制板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掌握电子技能实训,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5、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

1、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机床操作和加工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2、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本课程是进行数控铣削加工实训的重要前提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普通铣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工艺知识和计算技能,懂得普通铣床、夹具和量具的结构、性能、使用及维护保养方法;能合理选择工件的定位基准,掌握工件定位、夹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制定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

3、cad/cam软件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二维图形绘制及编辑方法、实体造型的方法、刀具参数的设

置方法、各种材料切削用量的数据、刀具轨迹生成的方法、有关刀具切入切出的方法对加工质量影响的知识、轨迹编辑的方法、后置处理程序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利用cad/cam软件计算编程节点的方法。

4、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简单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数控加工中设备和工艺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控加工基本知识、数控加工方法、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加工质量等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操作使用方法。

5、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铣床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和操作方法,具有制订数控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合理使用铣削刀具、正确编制数控程序、独立加工合格零件的技能,具有编制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能对数控铣床和工、夹、量、刃具进行合理使用与维护,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与文明生产习惯。

6、数控机床维护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数控机床的类型,能进行数控机床的验收、安装调试,能排除常见的数控机床故障,能进行数控机床的日常保养维护。

7、特种加工技术

(一)技能训练。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数车数铣、金工实训等技能。

(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第5、6学期进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控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中,并在实习中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行,安排学生到专业相关的单位或公

本专业学生应同时达到以下标准方可毕业: 1、毕业前各科成绩必须及格或经补考及格。 2、操行合格。

3、获得以下专业技能证书的至少一项: (1)数控加工中心中级工资格证书; (2)数控车工中级工资格证书; (3)数控铣工中级工资格证书; (4)顶岗实习考核合格。 附:

课程教学进程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三年

四、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数控专业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优良,专业技术适用,实践能力突出,能在数控技术领域面向数控加工、产品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等多个不同方向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两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修完必修课程且成绩合格,毕业实习成绩合格,并获得数控车、数控铣(或加工中心)相应等级证书方可毕业。

五、职业范围及职业能力要求

(一)职业范围

服务面向:制造行业

就业部门: 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

1

(二)职业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

(1)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技能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2)判断和解除故障能力

2、方法能力

(1)具有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3、社会能力

(1)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2)健全的法律、法制观念

(3)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拓宽专业课程,特别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专业运用中的学习,如:数控自动加工编程软件的应用、数控维修技术的掌握等。把职业道德、行业要求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六、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2

七、核心课程

(一)《数控加工工艺》

1、课程信息

(1)课程名称:《数控加工工艺》

(2)学时:72学时

(3)学分:4

(4)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5)课程定位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主要机械加工中现代加工方法与工艺流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通过对数控技术行动领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独特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同时,它也为后续开设的实现自动编程的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能力。课程的开发对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目标

3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针对职业岗位中核心技能任务,培养学生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程序,并实施数控加工的核心职业能力。本课程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机床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数控编程员、工艺员等岗位迁移的重任。

(见表2)

表2 《数控加工工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析

3、主要内容

课程以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数控编程为主线,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并尽量反映数控加工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动向;共七章,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数控加工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了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第四章介绍了数控加工编程的基础知识,第五章介绍了数控车削加工工艺与编程;第六章介绍了数控铣削和加工中心的加工工艺与编程;第七章介绍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与编程。

(二)《数控加工技术》

1、课程信息

(1)课程名称:《数控加工技术》

(2)学时:72学时

(3)学分:3

(4)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5)课程定位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属于本专业必修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公差与测量技术、普通车床操作、普通铣床操作、钳工操作等技能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数控车削、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程序编制能力和数控机床操作加工技能而开设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一般零件数控加工编程及机床操作技能,同时为后续模具cam技术的学习做好知识积累,最终使学生获得加工复杂模具零件的综合能力。

2、课程目标

4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控加工的编程原理和工艺特点;熟悉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程序的编制方法;掌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机床的操作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专业素质,为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见表3)

表3《数控加工技术》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析

3、主要内容

《数控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数控车削工艺及加工技术训练、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工艺及加工技术训练、数控线切割加工技术训练、特种加工及编程等。

(三)《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1、课程信息

(1)课程名称:《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2)学时:108学时

(3)学分:5

(4)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5)课程定位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主要讲数控车床编程的指令和编程技巧,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是数控机床(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的操作与编程加工,本课程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基本的数控车床编程能力和数控车床操作能力。

5

2、课程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理解数控车床编程的常用系统,这些系统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的编程特点。掌握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保养。学会利用华中系统、fanuc系统进行数控车床的编程。

(见表4)

表4《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析

3、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简介,数控车床编程,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典型零件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操作,fanuc数控车床系统操作等。

(四)《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1、课程信息

(1)课程名称:《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2)学时:108学时

(3)学分:5

(4)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5)课程定位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主要讲数控铣床编程的指令和编程技巧,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是数控机床(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的操作与编程加工,本课程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基本的数控铣床编程能力和数控铣床操作能力。

2、课程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理解数控铣床编程的常用系统,这些系统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的编程特点。掌握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保养。学会利用华中系统、fanuc系统进行数控铣床的编程。

(见表4)

表4《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析

6

3、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简介,数控铣床编程,数控铣床加工工艺,典型零件数控铣床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操作,fanuc数控铣床系统、加工中心进行操作等。

八、毕业标准

1、课程成绩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形成性考核由单元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构成。

单元考核即模块化的单元教学内容考核。针对每个教学单元逐个进行考核构成学习过程的考核。

总结性考核即课程的综合。在期末或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综合考试,可以是笔试的形式,也可以是综合性操作考核的形式,视课程性质和内容而定。

2、学分要求(含公选课学分要求)

理论课每学期安排2—3门考试,其余为考查,实行考教分离。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单独进行技能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公选课修满4分,总计全部课程修满108学分准予毕业。

3、证书要求

普通话、英语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数控车床中级工或数控铣床中级工。

4、实习实训要求

(2)会对数控车床进行编程加工;

(3)能编制数控车床零件的加工工艺及绘制程序单;

(4)会对数控铣床进行编程加工;

7

1.毕业答辩前完成毕业实习日志的填写

2.顶岗实习期满一月前,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

3.各门课程、教育实习或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结果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4.业务上必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修满所学专业的学分,经审核准予毕业。

九、专业教学计划

2015级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专业类别:制造大类 修业年限:三年 学历方式: 全日制 制定时间:2015年6月

8

9

十、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1、专业师资保障

(1)专任专业教师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 (2)专任专业教师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3)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高等级技能证书,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

2、教学设施保障 (1)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应满足实训教学标准(满足40人上课需求,可以按同一学时操控不同设备确定基本数量),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基本配置见下表:

10

(2)校外实训基地

以专业认识和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的实习基地,应是能够反映目前制造技术应用较高水平的大型知名企业,2家左右即可;以接受学生半年及以上顶岗实习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应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并配备专门的校外实训指导兼职教师。由于需要提供实际岗位,每个企业同时容纳的学生有限,因此企业数量宜多。这种顶岗实习,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按进程精心编排教学设计,并组织、管理教学过程,以达到预期目标。

11

3、其他保障 (1)教材

高职高专汽车类教材 (2)其它学习资源

各大数控机床加工编程资料; 数控门户网站的数控编程专栏; 数控零件的加工工艺书籍。

十一、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2、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继续在本专业向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方向强化或拓展到机械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模具设计专业等继续学习深造。

12

一、学制、招生类别

数控技术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控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制图、设计、调试和计算机使用等基本技能,具有分析解决一般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数控操作、数控编程、数控机床调试及维修、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专业实践技能力,适应现代化机械制造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及能力结构要求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及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2、掌握基本电路及设备的分析、设计和运用知识;

3、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4、了解检测与数控技术的运用;

5、初步掌握电气控制、plc技术及机电一体化等知识;

6、掌握一门外语;

7、了解企业的管理和产品的营销基本知识。

(二)能力结构

2、检测与控制技术能力;

3、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

4、电气控制、plc设计和数控设备的维修、操作、管理能力。

(三)素质结构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

3、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具有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

5、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精神;

6、具有敢于拼搏、勇于尝试、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7、具有善于沟通与协调,与人良好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职业资格证书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证书(专科a/b级)、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证书、维修电工初级工、数控车(铣)中级工。

四、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项目

1、主干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可编程控制器原理、数控加工仿真、cam应用、数控

加工工艺、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主要实践教学项目

金工实习、机械产品测绘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训、数控操作实训、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实训、数控铣削加工技术实训、电加工实训、辅助设计软件实训、辅助制造软件实训、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等。

五、课程教学要求和职业能力结构

本专业主要通过学习数控技术,使学生在具备数控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面向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各种数控设备的操作能力、数控产品检验的能力、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的能力、加大实习实训教学力度,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服务于数控加工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主要课程说明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含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环节;选修课主要根据学生就业开设相应的实用课程。

(一)公共课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等内容。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2学时)

本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内容。

3、体育(56学时)

本课程通过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喜爱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公平竞争的态度,以及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4、大学语文(5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两部分,一部分以阅读为主,精选古今中外公认的文学名篇,另一部分以写作为主系统介绍写作知识。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名篇和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并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5、高等数学(75学时)

学习专业课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6、大学英语(112学时)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教学重点,同时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听说能力和基本的书写外语信函等应用文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使用能力打好基础。

7、计算机应用基础(60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8、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28学时)

本课程从职业指导全程化、个性化的理念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调职高专学生成长特点编写而成。它立足于提高高等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和健康成长。授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职业篇、就业篇和创业篇。按照注重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分别介绍了职业选择,职业设计,就业制度,就业定位,创业的准备,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等内容。

(二)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

1、机械制图(6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了解有关制图、公差配合及表面质量的国家主要基本标准。掌握组合体的画图与看图(含点线面投影、投影变换和基本形体投影)方法、各种图表达方法的基本知识。了解展开图、轴测图和透视图的初步画法和阴影的使用。掌握机械类标准件和常用件、基本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图和看图。掌握使用绘图仪器及工具进行手工制图和描图的基本能力,能徒手绘制简单草图。了解计算机绘图原理的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计算机等绘图设备,运用一种绘图软件绘制机械图样和进行图样的修改、编辑。掌握基本的图样、文档管理知识,能够用有关软件进行图档管理。

2、金属工艺学(52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有关制造金属机件的工艺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主要研究:各种工艺方法本身的规律性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相互联系;金属机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结构工艺性;常用金属材料性能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工艺方法的综合比较等。研究在机械制造中金属材料(或坯料、半成品等)的冶炼、铸造、锻压、焊接、金属热处理、切削加工、机械装配等的工艺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电工技术(69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单相和三相正弦交流电路,谐振电路,暂态电路分析,互感耦合电路,磁路和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和电动机控制电路,电工技能实训等内容。

4、工程力学(52学时)

平衡条件;平面一般力系重心、平衡方程及应用;摩擦;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矩与弯矩图;弯曲应力及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分析及强度理论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构件在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技能。

5、电子技术基础(5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交、直流放大器、运算放大器、正弦振荡器、直流稳压电源、开关电源、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路、脉冲的产生及整形电路、以及常用的半导体传感器件等内容。对元件的微观性能及分立元件电路原理只做定性了解,培养学生熟悉常用电子原器件的特性参数并能合理选用,尤其是典型及新型集成器件或组件的应用,了解可编程逻辑阵列,熟悉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具有一般电子电路装配、调试、测试和分析故障的初步能力。

6、机械设计基础(90学时)

本课程主要包括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计算、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 蜗杆传动机构、轮系、其他机构、挠性传动、连接、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弹簧、机械的平衡与调速等内容。

7、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45学时)

本课程是机械专业、仪表专业和机电相结合的各专业必需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及其他技术基础与专业基础的纽带与桥梁。它是一门与机械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是从事机电技术类各岗位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一线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8、液压与气压传动(75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专门化课程。主要讲授流体传动的基本知识、液压和气动的元件、基本回路及典型传动系统,机床及数控机床用定时定量润滑装置等内容。培养学生能根据使用说明书分析、调试设备的液压或气动传动系统工作状态,具有查找、排除故障和维护系统的初步能力。

9、可编程控制器(105学时)

本课程将计算机技术、继电器控制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设备,具有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适用于不同控制要求的.各种控制对象等优点。本课程以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作为前期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plc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方法。

10、现代数控机床(60学时)

本课程采用电气控制中的各种典型实例,讲解相关的电压电器、基本控制线路知识、电气控制设计方法,来对电气控制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内容涉及各类低压电器结构、工作原理、在控制线路中的使用和常用电机控制线路和车床控制线路实训操作。

11、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108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精车内外圆、精车圆锥面等基础内容,加工梯形螺纹、多头蜗杆、曲轴、多孔零件、细长轴等提高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车削加工平面螺纹、不等距螺纹、特殊材料等技能拓展内容。

12、电气控制技术(82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化课程。主要讲授电气系统中的断续量的逻辑控制,应用继电器、接触器、各种行程开关、接近开关等常用电器及plc控制装置,进行基本控制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调试。能对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控制电路进行认识分析、故障查找和排除。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第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或计算机控制设备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观念,也能够较好地胜任数控加工,电气(以数字控制为主)系统制作与调试的实际技术工作。

13、机械cad(82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autocad绘图基础,包括:点、直线、平面、立体的投影,直线与平面和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组合体的视图,轴测投影,制图的基本知识,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和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

14、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82学时)

本课程重点讲述了企业生产中常见数控机床故障的维修方法。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维修概述、数控机床维修的基本方法、数控机床的管理及维护、数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主轴设备的故障与维修、自动换刀装置及工作台的故障与维修、进给系统的故障与维修、液压系统和气动系统的故障与维修、润滑系统的故障与维修、伺服系统的故障与维修、数控机床大修等内容。

15、模具设计与制造(52学时)

本课程要求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质量管理等工作,适应机械模具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6、数控加工工艺(9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数控加工的工艺基础,工件在数控机床上的装夹,数控加工系统的工艺装备,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加工中心加工工艺等内容,使学生正确、合理、全面地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学到必要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加工工艺。

17、cam应用(44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cam概述、图形处理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工程分析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逆向工程、产品数据与生命周期管理、协同设计制造与cam集成等。

18、数控加工仿真(66学时)

本课程可以实现对数控铣削和数控车削加工全过程的仿真,其中包括毛坯定义与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加工仿真以及各种错误加检测功能。

19、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15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数控机床概述,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计算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编程基础,数控铣削加工及手工编程,数控车削加工及手工编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机床、计算机、数控技术及手工编程等专业技术知识。

(三)素质拓展课

1、模具概论(30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工程基础、模具制造技术、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具数控加工、模具cad/cam等内容,为以后从事模具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2、艺术与现代礼仪(30学时)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艺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及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可通过演唱、舞蹈、表演等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对礼仪的概念、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谈礼仪、接待礼仪、现代交际礼仪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为提高个人竞争能力、自身修养、塑造良好个人形象、促进社会文明打下基础。

3、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60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述焊接安全技术与防护、焊条电弧焊引弧技能训练、焊条电弧焊运条技能训练、焊缝接头及平敷焊技能训练、平敷堆焊操作技能训练、平板对接焊接操作技能训练、平板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形操作技能训练、平板水平角焊缝焊接操作技能训练、低碳钢薄板对接气焊技能训练、低碳钢中厚板气割技能训练、埋弧焊平板对接技能训练和手工钨极氩弧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等。

4、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60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铣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铣刀的几何参数与刃磨铣刀,平面的铣削,阶台和槽的铣削、万能分度头的应用、在铣床上加工孔和铣床的常规调整与一级保养。

5、数控线切割加工技能实训(60学时)

本课程介绍了数控线切割机床的结构、数控线切割的加工工艺、数控线切割加工操作、数控线切割的手工编程、caxa数控线切割自动编程等基础知识,并结合实例讲解典型零件数控线切割加工实例。

6、加工中心操作工(60学时)

本课程分为三部分,一是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讲授数学知识,公差、制图、材料、数控技术、切削刀具及切削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部分,主要讲授加工中心、常用刀具及辅具、机床夹具、常用测量器具、加工工艺、程序编制;三是加工中心操作及实例。使学生在就业前复习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内容,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7、钳工实训(30学时)

根据钳工生产实训的需要,通过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并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钳工常用的量具及设备、划线、锯削、錾削、锉削、刮削、研磨、钣金、钳工加工以及典型机构的装配与调整等内容。

(四)、其它

入学教育及军训(90学时)

章制度等知识

注:素质拓展课中,1和2,3和4,5和6课程均为二选一。

七、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

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制药工业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制药技术、研发能力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尤其在药物合成技术方面(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另一方面,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弊病,限制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开展制药工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民生、科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制药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工艺和设备。

1.1工艺分析。

第一,针对制药过程的技术分析。一般来说,制药过程就是对药品生产流程的模拟,其中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应用,通常一种药品的制造,事先要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组合实验,反复对比,找出药品与疾病之间的关键要素,减少风险和副作用,最终才能批量生产。以合成药品为例,当前已经进入了“科学设计时期”,即“反合衬分析”,从疾病特点与合成目标分子出发,利用化学反应的逻辑知识进行分析,并设计出科学的合成路线。第二,针对制药批量技术的优化。制药企业针对工艺特点建立生产线,需要详细剖析各个流程的特点,如高温处理、灭菌处理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无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设备会不断投入使用,就要进一步从产量和质量角度对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经济效益。第三,针对制药质量的监督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底线,尤其是制药企业,其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从制药工程技术角度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质量监督体系,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审核工作。

1.2设备分析。

制药设备与制药工程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针对药物合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近年来,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推广,制药设备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从加大药物合成技术研究力度出发,在设备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设备操作等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符合国内药品生产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向国际高标准要求靠拢。第二,制药设备加大生产环节的管理。在药物合成技术的前提下,需要对药品成分进行必要的分离、浓缩、还原、氧化、卤化等处理,复杂的只要工业需求就决定了设备的多样性、综合性;因此,开发易于清洗、便于灭菌消毒、方便保养维护的新型设备就成了必然需求,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制药工业生产中的失误几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责任意识、体魄健康、心理健全,掌握本专业领域需要的计算机、自动控制、检测传感、伺服传动和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加工、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专业技术,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岗位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示范校建设

4.【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5.【职业范围】

6.【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基本素质:

6.1知识目标:

1)了解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了解有关数控机床性能及其指令系统;

3)了解本专业相关国标及行业标准;

4)掌握电工工具、各种常用刀具、量具的使用方法;

5)掌握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维护和维修方面的知识;

6)掌握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的工艺和方法;

7)掌握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6.2能力目标:

1) 能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 能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

3) 能识读典型零件图,简单的装配图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制简单样图;

4) 能按照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正确选用刀具、夹具和量具;

5) 能判断机电设备简单故障并修复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发展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我县的教育需求以及乌昌地区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前景制定本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1、行业背景

从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乌昌地区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园,其中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米东工业园区,以高新科技为主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以机电设备为主的乌昌工业园区,以粮油食品加工为主的昌吉经济开发区等新兴工业园区,其特征都是以日益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为标志,这些设备的生产、售后服务、维修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人才。

2、人才需求

根据我区、州、县劳务市场的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对机电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现有企业的机电技术工人,多数未经过系统培训,知识老化,技能单一,仅靠岗位培训是无法弥补的。二是随着我区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产业迅速发展,企业对合格机电人才缺口非常大,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根据我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预测,2012年到2015年每年需要培养机电应用型人才600人左右,显示出本地区对机电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需要,我县的工业园,有大量的现代化企业入驻,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要。尤其是机械电子类企业众增多,迫切需要懂得机电和机械加工技能的人才。同时我县又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有大量的农民需要从土地转移出来,进入城市企业工作,这就给我校机电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二、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

1、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2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努力服务于新疆呼图壁县化工业园区、乌昌工业园区、昌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本专业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以来本专业先后与新疆秦域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新疆亚中机电、新疆新地海纳工贸有限公司、新疆众友机械制造厂、新疆金普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疆电器开关厂等企业合作,签订协议按照“订单”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在校三年中第1、2学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树立正确的入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必须的运算和分析基础知识;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第3、4学期主要学习专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并在第3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专业见习。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第5、6学期主要安排到企业顶岗车习练就扎实的岗位技能,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依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

生在新疆呼图壁县化工业园区、乌昌工业园区、昌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主要从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行动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特点,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同时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和特种行业(电工)从业标准,形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初见规模

学校现已建有plc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等实训室,基本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团队。其中专业基础课教师5人,专业课教师10人,外聘教师8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5人,占65%;有高级职称的15人,占65%,中级职称的8人,占35%;另外正式聘请了8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入才市场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里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二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四、建设目标

继续摸索和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确定专业课程;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创建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以中级钳工和维修电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建成高标准校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中心,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与管理制度建设和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建设、建设一流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全面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为目标,培养和引进并举,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将本专业建成以教学、培训、鉴定为一体以分岗位能力层次的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特色。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培宗企业急需的较强专业知识和事件操作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代表本地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示范性专业。为本地区机电行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五、组织与政策保证

1、加大领导力度,成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2、资金保障

在现有基础上,学校将在2012-2015年对本专业加大建设资金,使机电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涵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水平达到本地区一流水平。

4

3、制度保障

为切实保证建设方案中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校、系分别通过专项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加大领导和管理的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制度约束。

六、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在现有实训设施基础上通过扩建和新建部分实训室,增加实训工位,拓展实训功能。建设一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计划购买syplc-02a 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电气控制实验室、网孔型电工电子综合技能实训装置,共计61台套。投资150万元。该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到190万元,生均设备5000元以上,达到规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增加手工电弧焊模拟焊接仪、自动焊接机器人、焊接实习工位等15台套,投资180万元。该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到220万元,生均设备5000元以上,达到规范化专业标准。

1.1、钳工实训室

—一建设理由:钳工技能是机电专业基本技能、我校现有实训虽有很大改善,但配套设备存在数量不足或严重老化现象,已不能满足本专业钳工技能训练的要求,仍急需补充或更新。

—一承担实训项目:钳工锯、錾、锉、划线、钻孔、铰孔、攻(套)螺纹等钳工基本操作。

—一鉴定工种:机修钳工

—一购置设备:钳工工具及检测测量工具。

—一资金预算:设备购置费5 万元。

1.2、电机维修检测实训室

—一建设理由:电机检修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我校目前尚无独立的电机实训室,相关实训科目只能在电工实训室内进行,条件简陋,能提供的实训项目较少。建设该实训室可进行系统的电机与变压器检测、维修实训,为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对电机及变压器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强化维修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承担实训项目:可进行单相变压器、单相电容运转异步电动机和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拆装、重绕、维修、检测技能训练。

5

—一建设理由:工厂供电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我校目前尚无独立的工厂供电实训室,相关实训科目只能在电工实训室内进行,条件简陋,能提供的实训项目较少。建设该实训室可进行系统的工厂供电电气接线图的认知、工厂自动装置实训、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对工厂供配电的理解、运用,强化维修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承担实训项目:电气试图、道闸操作、典型低压电气线路等技能训练。

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本地区企业的资源优势,建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校企合作共同编写《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书》。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会作,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特点和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要求,编写《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书》,学生在每一个实习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及时检验学习成效,使学生将顶岗实习阶段的工作和学习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建设。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管理机构设置、实习岗位设置、实习学生数量、校方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指导学生以及参与生产管理的职责、企业委派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实习生考核、实习学生管理办法、实习管理安全预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

3、 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施如下:

—一在三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加入“听、看、练”三个环节:第1学年“我来听”,即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进课堂,让学生聆听企业用人标准、就业与择业观念、毕业生成才之路等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2学年“我来看”,即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跟岗见习,了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让学生为进入企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3学年“我要练”,即安排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预就业),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企业员工)、双重任务(工作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双重考核(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统就扎实的岗位技能。

4、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文化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育入与社会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4.2、根据岗位需求建立完善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根据工业企业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安装、操作、维护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需求,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组织教学。

—一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拖动》、《电工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plc控制技术》、《工厂供电》等。

—一基础模块要为核心技能提供必备的理论和技能支撑,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厂供电》、《焊接技术》等。

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组建课程改革小组,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革将,每门学习领域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可用一个或多个实训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来实现,并将课程标准与项目对应,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项目的目的、来源、内容、知识综合应用程度、实用性、创新性达成目标提出要求,完善课程设计,实现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和立体化的考核方式。

及时总结专业建设成果,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依靠校园网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任务书、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试题库等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校内外学习者,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研制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设备条件和网络资源,广泛开展仿真实训教学。主要包括维修电工仿真实训、传感器仿真实训、plc仿真实训等。

5、教师队伍建设

5.1“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并举,努力建设一支结论合理、素质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富有活力、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水平师资队伍。

究,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方向。

骨干教师培养:选拔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作为重点培养,有计划地安排到高等院校进修,或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使他们成长为本专业业务骨干。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支持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全体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累计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双师素质”培训和信息化技术培训。

—一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实训中心条件和优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职工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

—一开发面向农村的培训课程,开展农村电工、农机维修工培训。 —一加强与区内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 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分年度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

根据本专业的建设目标,继续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完成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形成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完成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实现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网页建设。 第二阶段(2015年)

完成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设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和研究实训中心全天候、全方位开放条件及管理模式,为学 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功能完善的实践平台。 第三阶段(2015年)

全面开展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或相关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活动。进一步更新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网页。评估课程体系运行效果,提出修订方案。

八、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经费预算

九、预期效果

通过三年的建设,完善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推动本专业健康发展。建成与岗位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满足中级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标准校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中心;建成一批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参与考核的一流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优质的设备、师资、课程等资源,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为本地区工农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职工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起到示范作用。

将本专业建成以教学、培训、鉴定为一体,以分岗位能力层次的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特色,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具备较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中初级技术工人,代表本地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规范化专业。

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建类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走正确的人才成长道路;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勤奋、严谨、博学、创新"的良好学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民族文化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懂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遵纪守法,举止文明。

3、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程管理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文学、美学修养。

4、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美学、设计、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设计技术、技能。

法、计算分析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

6、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作基础。

7、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慣,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体健康,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四、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房屋建筑学、力学基础、材料、建筑技术等工程学科。

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力学、建筑基础、建筑结构cad、混凝土基本原理、地基基础、建筑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造价、房屋建筑、高层建筑结构。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验、教学综合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答辩等。

六、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2、开拓社会实训实践的调研,建立产学研、实训实习基地;

3、具体环节参见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

4、具体单项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依据实践性基地教学建设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发展详细制定。

七、修业年限:三年

八、建筑设计技术专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见表1

九、建筑设计技术专科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 见表2

十、建筑设计技术专科专业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表:见表3 十一、必要的说明

1、学期的具体教学安排按校历日期适当调整;

2、单门课程教学实施学时按执行校历安排,总学分控制不变。

3、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实训方式及地点依据课程进度进行实施。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一)专业名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二)专业代码:560102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二)学制:全日制三年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建筑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的技术技能性人才。

(二)就业面向

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建筑公司、室内外装饰企业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咨询、施工以及监理等工作。

(三)就业职业岗位(群)

主要工作岗位:装饰设计员;装饰施工员;装饰监理员;资料员等。

(四)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1

(五)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1)具有较好装饰艺术审美能力;

(2)具有较强的建筑装饰施工图识图与制图能力;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绘制效果图能力;

(4)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方案设计能力;

(5)具有一定的谈单能力;

(6)具有建筑装饰材料采购、验收和管理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建筑装饰施工协调与管理能力;

(8)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工程预、决算能力。

2.能力要求

(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独立学习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

(4)获取新知识能力;

(5)决策能力。

3.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2)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3)人际交流能力;

(4)公共关系处理能力;

(5)劳动组织能力;

(6)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四、毕业资格要求

1.学分要求

2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115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装饰设计员、装饰施工员、资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

五、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项目描述

(一)核心课程描述

1.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识读建筑装饰施工图的能力,以及解决空间几何关系及其制图的理论和技术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建筑装饰构造

学习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建筑的剖面设计,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民用建筑构造概论,墙和基础构造,楼地层构造,楼梯构造,屋顶构造,门窗和遮阳构造,单层厂房设计概述,单层厂房构造与设计系列知识。

3.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装饰工程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或各工种的施工操作工序和方法,掌握中、小型施工机具的操作方法及维护、保养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装饰各项工程施工工艺的额一般规律和基本操作方法,较熟练的掌握装饰施工工艺的操作规律和施工验收规范。

4.建筑装饰设计

建筑装饰设计是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建筑装饰设计技术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基本技巧;掌握建筑装饰和环境环境和谐的处理手法;掌握装饰设计人体工程学,并能综合运用色彩、照明、材料、家具、绿化陈设等设计要素。

5.手绘效果图快速表现

本课程侧重于住宅环境、公共设施内部环境的效果图绘制技法,做到设计合理、比例适当、透视准确、色彩明快、手法简练、直观效果好、情调气氛适宜、充分体现设计方设计方案的功能效果。

(二)主要项目描述

1.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实训

学生通过识读一整套建筑装饰施工图,能认识各种建筑装饰图件,会绘制建筑装饰工程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并能进行图纸会审,将所识读的图纸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2.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3

进行建筑装饰的设计与表现,学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建筑装饰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材料材质选配和室内外设计效果图的生成。

3.建筑装饰施工实训

通过实训,使学生具有对常用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材料的规格、种类、基本性质和技术标准进行辨认和检测,具有装饰工程施工的技能,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要求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进行装饰工程施工,并能编制工程施工说明书、编绘施工图、组织和管理施工。

4.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进行的重要的社会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专业教学进程安排

1.专业教学计划表

表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4

5

注: 每学期考试课程不多于4门;“3w”表示该课程集中安排3周。

6

2.教学进程

表3 教学进程表

说明:1.素描与色彩实训;2.制图与识图实训;3.手绘效果图快速表现综合实训;4. 装饰工程概预算实训;5.建筑装饰施工实训; 6.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7.毕业考察。

7

3.学时与学分分配

表4 教学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4.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

表5 理论和实践学时分配比例表

七、说明

8

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理论-实践-职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受到相关工程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能力等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工艺指导、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一)培养规格要求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1

(二)主要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能力要素、课程对应关系表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课程体系

(一)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

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固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

(二)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国防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专业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训、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六、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8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40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56学分,专业选修课35.5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43.5学分;鼓励毕业生获得“ceac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ceac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ceac微机与维护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ceac eda应用电子技术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ceac dsp应用电子技术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等中的一个职业认证证书。

八、必要说明

本教学计划适用于电子科学与技术2015级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学完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方向模块中任一模块内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学分。

表1:课堂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表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表

(注:课程实践指除了实验之外的课程实践环节,如课程实习、课程实训等。)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与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基本要求:

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实创新的精神,具备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具体要求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

2.掌握电子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通信原理、vhdl语言与可编程器件、dsp技术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嵌入式系统。

三、学制

4年

四、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五、教学时间分配表

(续表)

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七、课程计划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八、说明

分不得低于20学分;

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ip节点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这项技术应用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移动终端在移动过程中的信号不稳定现象,大幅度提升移动通信质量。与此同时,将ip节点技术等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工程中,必须做好工程工作,确保这些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二、ip节点技术概述。

2.1ip节点技术工作原理在移动ip技术中,隧道技术共有最小封装、ip封装以及通用路由封装三种封装方法。为了实现数据的通信,我们需要在隧道入口处对需要通信的数据进行封装,将这些数据封装成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传输到隧道出口处,并在此进行数据的解封装,最后将这些数据传送到移动节点。数据包在隧道中进行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路由环,将数据包送回隧道入口处,在隧道入口处进行数据封装时都要封装一个ip报头,并且每个报头都有一定的生存时间,能够使数据包不断增大。为了避免这种递归封装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将预封装数据包的地址作为隧道入口,用于假设已经出现递归封装。与此同时,在对数据包进行解封装时,需要去除数据包的新报头,恢复原有报头,比较容易实现。在移动ip中,移动节点的隧道出口处已经保存了注册信息,能够将解封装后得到的数据报路由给移动节点。这样,就完成了从一个节点向移动节点发送一次数据的全过程。

2.2移动节点的基本工作方式移动ip节点的通信方式基本有5种。第一,代理搜索。代理搜索实际上是一项前期工作,有助于将移动节点通信保持在正常状态,为移动节点准确找到自己位置提供保障。第二,注册,当移动节点的外地链路确定后,会将udp包重复发送给家乡带理,这样可以达到告知当前ip地址的目的,只有在收到代理服务器的反馈信息才会停止这项操作。第三,注销,如果移动节点得以返回到家乡链路,还会将相关的udp包发送给家乡带理,并一直重复这项操作,直到收到反馈消息。第四,接收数据包,移动节点与固定节点处在家乡链路时,二者接收数据包的工作机制不存在任何差异。第五,发送数据包,当移动节点处在家乡链路时,也会使用tcp/ip协议,可以将数据包进行直接发送,不必进行额外处理;否则,就需要移动节点对发送包的源地址进行修改,用家乡地址来代替当前链路的转交地址,完成地址修改之后,才可以进发送。

三、移动通信工程尝试。

虽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起步更晚,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十年来,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移动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政府管理不够完善,这造成了工程单位接触到的项目不全面。但随着体制的不断改革,政府的管理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突破性发展,这些管理部门发布规章标准时,不仅是站在各自立场考虑问题,而且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也不进行充分沟通,所以企业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业主行为不规范。作为新兴的领域,移动通信工程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但是,由于企业的'起步比较晚,企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在很好很适合的环境里,通信企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及快速发展。但能够从培养合作对象角度出发,能为行业创建发展环境的建设企业非常少。最后,移动通信单位自身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通信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挂靠、低价抢业务,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形象,导致一些业主对企业不信任。即使一部分单位得到了些许的管理业务,也只是局限于施工范围之内,而并非完整意义的项目管理。随着移动通信工程市场不断发展,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细化分工以及提高了专业要求,并且市场也更加规范化,所以要求项目管理的工作水平也要更高。尽管站在理论角度分析,业主有能力自行完成某些任务,可是,结合技术、经济以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能够知道,业主与专门项目管理企业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总而言之,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ip节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此类技术,促进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亮新.移动通信中的移动ip节点技术分析[j].企业导报.2015(06)。

[2]袁海龙,李b岫.移动通信中移动ip节点技术的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3]李萍.浅析移动ip节点技术[j].信息通信.2012(05)。

人才培养方案

20xx年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契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作为首批加入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定位,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专业评估指标,经过一个人才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xx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xx版、20xx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xx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xx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xx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xx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9).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9).

人才培养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电力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加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电力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取决于企业人员配置的质量[4]。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着眼于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员工的发展既要注重个性化再培养方案也要注重激励机制,只有在良好的激励促进措施的指引下,给在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给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1实施高技能人才再培养方案在实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应该主要针对知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为了能有效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要严格控制对人才的考核、选拔和培训等环节,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建设人才队伍的工作力度,造就一支适合一线岗位工作且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队伍。

1.2实施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培养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关键岗位人才的素质才能确保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需要建立各专业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储备库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全面提高后备人才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要制定一个巩固基础、增强能力、口径宽阔的培训开发计划,促使职务晋升和转换渠道具有合理性。加快对年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培养,进而使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果得到优化。

1.3实施对一线在岗人才发展方案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原则为核心,建立长效的动态管理机制[6]。企业要通过优化机构管理设置和定期动态考核淘汰制度,一方面促进电力企业人员的流动,进而可以减少多余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优秀员工进行奖励,还可以去除一些不合格人员。把管理人员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稳步提升生产人员比例,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4实施激励型绩效薪酬管理方案建立合理、公平的选拔机制,结合岗位自身特点及个人绩效的差异,设计多种分配形式,将成果与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推行员工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的薪酬机制[7]。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层层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至部门和个人,打造“企业—部门—岗位、战略—目标—指标”逐层分解和细化的岗位责任链条,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敦促员工的自我管理。

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电力企业要不断努力创造适合技术、技能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增加人才队伍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逐步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优秀人才的快速发展:

2.1建立激励和发展协同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只有把培养、使用、考核和待遇这四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人才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获得长期良性循环。

2.1.1完善并合理制定企业用人的依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建立完善的“人才蓄水池”,首先通过审核员工业绩并了解个人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结合职业导师的评价,优先将一些优秀员工纳入企业后备人才库,进入“人才蓄水池”,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随时从“人才蓄水池”中择优选用。

2.1.2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企业需建立严格的职业导师制度。把符合职业导师条件的人才在公司内公开公布,根据自身需求和专业要求,员工可以自由申请导师,导师可以择优挑选出学生,从而确立“师生”关系。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来明确技术带头人、管理专家等核心人才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责任。

2.2建立新型薪资结构机制通过运用薪酬分配杠杆,建立岗位供需自动调节机制,改变传统的以岗定薪、供需失衡的薪酬分配方式,逐渐从原有的分配原则,转变为新兴的按需分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改变现有薪资结构,可以通过对职工的责、权、利有效想结合,增加倾斜分配在薪资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拉开员工薪资档次。使员工根据企业岗位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富余岗位主动向紧缺岗位流动,化解有人无事可做和有事无人可做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局部冗员与结构性缺员矛盾、职工薪酬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盘活人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达到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可持续的发展。

2.3改善公司竞聘机制通过开展竞聘上岗,拓宽选人用人机制,努力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促使中级技能或中等能力人才向高水平、强能力方向迈进。另外,还应加强对于过剩人员的转岗培训力度,提高转岗人员的岗位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改善人才流动机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疏通岗位流动渠道,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克服现存的局部人力资源匮乏问题。创建并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给有能力有理想的员工创造机会。严格贯彻用人标准,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建立充满生命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及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争取实现“人适其位,位适其人,人尽其才”的效果,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2.4建立系统化教育管理机制在提高各类人才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有效分类。通过企业管理培训,要对培训人员进行已有知识巩固,并努力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对市场透析能力。通过定课题、压担子和选派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等途径,着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了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企业可以采取企校联合、内培外培等方式多途径、多层次进行人才培养。

2.5建立具有制约性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企业应从业绩表现,对员工做出评估之后,发掘出一些真正有潜能的优秀人才,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予优秀员工获得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让培训成绩好员工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表现机会,进而使员工不断在实践中进步。企业在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提拔任用时,应把培训激励机制与企业人事劳资制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即把是否经历过培训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还要针对某些特定岗位,进行不定期培训,对于不参加培训的员工,列入不得继续留用和晋升名单。随着制约性培训机制的建立,要实现企业内部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2.6建立对核心人才完善的管理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招聘—培养—激励机制,以实现吸引、留住核心人才的目的。首先,企业要确定核心人才的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作为参考。然后,通过建立核心人才选拔机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核心人才。最后,着力对核心人才进行多元化培训,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和薪酬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515”战略关于旅游人才工作的重点举措,国家旅游局近日下发了“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对于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吸引、汇聚优秀人才进入旅游业将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旅游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旅游业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质量型人才提升将更显迫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此次实施方案的发布,体现了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专业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旅游业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有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的行业就业意愿不高、行业流失率不低,旅游企业接纳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在走低。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本专业新生力量持续注入的行业,其发展前景会如何?这次方案的发布对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国家旅游局在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并没有局限在这次“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上。如果综合考虑此前已经连续开展多年的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青年旅游专家计划等相关人才计划,可以看到,国家旅游局在旅游人才队伍培养的体系化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在实践型、研究型两方面人才上都布了新局、开了新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多样、情况复杂、问题不少,想通过此次“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来毕其功于一役是有一定难度的。据统计,20xx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招收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68所,有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33所。相对于庞大的旅游专业院校学生群体以及旅游从业人员,此次3年计划培养的1万名相关旅游专业人才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显然,“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的用意在于引导有关各方积极行动起来,以各自力量,共同推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仅就此次计划而言,接下来的重点则在于如何执行好这个计划。相对以往旅游人才培养的单项促进计划,此项计划涉及金额3100万元,确显魄力。但人才培养是立足长远的大事,需要持续推进,机制设计远比资金本身更重要。

在推进“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过程中,如何明确英才计划的具体遴选范围,明确重点院校的范围,出台每个子项目更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案,如何有力、有效地加以宣传贯彻,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形成配套支持政策与方案,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否则,这个计划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

对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国家旅游局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只是构建这个生态系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旅游相关企业履行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社会责任。

应该鼓励旅游相关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管培生制度,只有管培生制度与英才计划实现有效衔接,旅游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才有可能留在旅游行业。应鼓励旅游相关企业面对“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入选者在企业调研、案例采写、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开放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英才计划入选者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实践,发现中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入选者所做的研究才真正有价值。对于非重点院校的旅游研究队伍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的基础性人才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方面重点院校的旅游研究生数量非常有限,并不能代表旅游研究新生力量,应该高度重视对旅游教育和研究传统强校“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名额的投放;另一方面,应给予高职高专旅游院校学生在“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上更多的空间,并引导其在旅游扶贫攻坚、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其特长。

人才培养方案

护理技术:主要内容是护士素质与角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护理程序、护理安全与防护、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及生活支持护理技能、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维护技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能、诊疗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职业自豪感;获得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健康评估: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等。使学生获得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学习各临床课程和开展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内科护理:介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关检查、诊断要点、防治原则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并进行评价;学习内科常见急救方法、临床操作、心肺监护、机械通气等临床技能。通过讲课、实习,使学生不但掌握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会将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护理实践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整体护理。

外科护理:主要内容是外科学总论、手术的基本知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麻醉病人的护理、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损伤病人的护理、外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及外科护理操作方法训练。使学生运用上述有关知识,以护理程序的方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帮助病人康复。正确运用外科护理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妇产科护理:主要内容是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正常妊娠期孕妇的护理、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围生期母儿的护理、异常妊娠孕妇的护理,以及妇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计划生育等以及妇产科护理操作方法训练。使学生根据妇女生理特点运用已学的妇产科知识和护理程序对孕产妇及妇产科病人、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并具备开展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的能力。

儿科护理:主要内容是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用儿科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儿科护理操作方法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技能,能对儿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帮助个体、家庭、社区小儿获得最大程序的身心健康。

急救护理与重症监护:主要内容是院外急救护理、急诊设置与管理、重症监护的工作范围和任务、重症监护的护理技术、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理化因素急性损伤病人的救护,以及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基本知识。

二、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临床实习等。

1.实验实训:第1~4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2.教学见习:第4学期,临床医院教学见习2周。

3.临床实习:第5、6学期,综合医院进行为期40周的临床实习。

就业面向。

就业面向:面向各级医院及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等工作。

其他。

毕业后可参加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社会人才需求。

通过对国内护理专业职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临床一线对护理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量排序分别是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中专和博士研究生,结合临床一线护理人才学历结构情况,可见未来护理专业技术领域对护理人员专科学历需求最大,尤其是中部地区对专科学历需求最大,其次是本科和中专。调查结果还表明高职护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就业率,护理专业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临床护理岗位、少数在社会举办的卫生健康相关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护理岗位上。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预防、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妇女儿童的特殊健康服务,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迅速运用于医学领域,现代诊疗技术越来越现代化、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护理工作也由单纯的护理技术操作发展到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直接为病人独立解决健康问题,科技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1993年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低于世界护理教育的普遍水平。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护士均为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培养。全国120万护士中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我省专科以上毕业生数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河南省20xx年对48家三级综合医院和11家专科医院进行“十大指标”运行数据统计显示,全省三甲医院床位与临床一线护士比低于0.6。这种状况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不协调、不同步,严重制约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增设护理专业,调整护理教育结构,提高培养层次,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十分必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护士由单纯协助医生做治疗、按医嘱发药、打针等简单、重复性的技术操作和生活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服务。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护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工作在医疗和恢复病人身心健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以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护理队伍,在中专教育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学历的限制,基本上没有接受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与行为科学知识,所以在素质上难以达到对病人进行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开设护理专科教育,开展高等护理教育,满足医学模式转变、整体化护理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群众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立志献身护理事业成为众多考生的迫切要求;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地市级以上医院急需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广大护理人员也渴望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具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求知热情。高等护理教育落后,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成为制约我省护理事业发展的瓶颈。开展高等护理专科教育,满足医疗单位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给护理人员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方案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xx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xx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xx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习4周、专业实习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习—全面实习—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习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习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近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人才培养方案

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多变无常(volatility)、不确定(uncertainty)、复杂(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的vuca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颠覆式的创新也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要找到风口并快速乘风而起,不可能让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慢慢的培养人才。这就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扎实做好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储备更多的高潜力人才,随时送到战场上去,通过战斗历练来实现快速成长。结合这两年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来和大家谈谈快速培养高潜人才的话题:

对于高潜人才的定义,各个企业有各自的认识,我们也看到过不少咨询机构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同合益(haygroup)提出高潜人才的四个特质标准: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高度的跨领域思考能力、高度的社会洞察力和同理心、高度的韧劲和情感成熟度。也就是说,高潜人才是那些始终充满好奇心,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人;同时,他们也能够超越自己的工作局限、专业局限以及经历局限,进行突破思维、跨界思维;他们又拥有对组织和个人的洞察力,并且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甚至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当然要在上述四个领域做到面面俱到似乎并不容易,但企业在选拔高潜人才加以重点培养或任用的时候,确实需要事先对这些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选错人可能酿成战略性的失败。

高潜人才的识别,一般都会采用测评的方法来确定,我们在实践中特别推荐问卷测评、关键行为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综合考察。当然在综合测评之前要对测评的维度和关键行为的观察点进行设计,要对各个维度进行定义,关键行为观察点进行行为分级。由于潜力相关的行为表现较多,所以要对被测评人进行360度测评,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被测对象的情况。在这里通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测评工作量巨大,组织测评工作部门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般很难完成,在此建议引入专业测评机构。一方面专业测评机构在测评维度和行为观察点上可以给企业更多专业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测评的工作量。

其次,为了减少被测评者的人际关系对测评结果的影响,还需要进行重点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关键行为事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关键行为事件可以采用案例采撷的方式进行,依据score法则作整理,再依据行为等级定义进行考察。此外,在重点访谈时直接上司是访谈的关键,上司是下属行为的直接观察者,能提供较为丰富的行为案例,同时为了避免上司凭感觉进行评价,影响评估的有效性,特别建议在访谈前一段时间提前给上司一个对高潜对象进行行为记录的任务,以客观地掌握信息。

对于高潜人才的培养除了常规的培养外,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建议对高潜人才进行“小灶”培养,主要的方式有:

全业务副位培养就是以未来需要为导向,结合公司业务的形态和组织管理特点,根据高潜人才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个人职业规划等因素,为高潜对象设置目标导向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以副职的身份进入各培养部门顶岗锻炼的方式。这个培养计划要求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并确立每个阶段的考核标准,阶段结束考核通过才进入下一个阶段。培养结束后回进入高潜人才储备池,随时候用,当然这里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从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式由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考核标准确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全业务副位培养的培养方式是让高潜人才在企业内部快速成长,以完成基础性的成长准备,而特殊项目历练则是让高潜人才进入突破性成长阶段。在这个不确定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性会越来越多,有系统有计划地加速高潜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基础性培养后特别重要。这种的培养可以考虑以新市场的拓展、新团队建设、管理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等为契机来历练性高潜人才,让其在新的挑战中快速积累经验。

对于高潜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还推荐用导师计划进行配合。导师必须由在行业内或者专业上有丰富经历、经验的人来担任,也可以成立联合导师组,让高潜人才随时都能得到指导,同时导师也可以其行为进行纠正和控制,避免风险行为造成损失。同样的这里也少不了导师管理机制的配合。

当然,对于高潜人才的识别和培养还有很多内容和方式,我们也特别期望和大家进行深入地交流!

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来说,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怎么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的创新和研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科学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其如何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如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学校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生源特点和办学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基础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特征来进行的,这样就能解决实际生产所需的问题。同时,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院校,对于如何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计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针对此来进行分析探讨。

目前,在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中,“一刀切”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高校的教育中,所谓的“一刀切”现象是指高校还是把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也就是说重视高分而忽视其实践能力,只是为了考研而存在的理论型人才,这种人才对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还差着很远的距离,也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的弱。生物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既涉及到了化学工程,同时也涉及到生物技术等,也就是说其学习的内容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分散,难以掌握重点。很多高校为了使课程不显得过重就会删除掉许多的相关专业课时,也就是说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课程是一样的,但是比起化工科或者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他们深入的,过多的理论课占据了主要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这就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耽误了。教育部把生物工程专业划分为正式的专业课程目录后,虽然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与国际本行业的发展进行紧密相连的,也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方案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提升考研率,对于社会所需则考虑的过少,这就把高校培养人才的弊端给显现出来,就是有些脱离实际。高校为了提升考研率就会让学生牺牲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专门只针对考研科目进行补习,对于整个专业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很多学生学完以后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还只是一知半解的了解,知识比较表面,在实践动手能力更是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练习,这些不能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无法适应社会的所需,就会出现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说这种只在乎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有关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职教学中的技术培养和理论培养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对他们进行培养。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合理的安排好每个教学的环节,同时要加强实践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合作教育。然后就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块。在对人才培养的时候,按照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把握住其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在面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要做好合理的选择,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主要有一些基础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物质分离工程等,在进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学生把所有的知识都进行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而是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1],从而真正的培养出适合当地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其主要奋战的地方就是社会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的生产和企业的管理当中,这些人才主要就是工作在最为主要的工作岗位上,直接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行。根据《普通高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及《高等学校本科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等文件,结合各大工程学院实际情况,在制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他们将来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性培养的时候,主要是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相关的技术水平和基本技能等。然后结合当地地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专业方向设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增加教学实践性。

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像实验课课程的学时可以增加到32学时,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实验等课程的课时增加到32课时;还有在学仪器分析理论时,对授课内容及课时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专业的特点及需求修改教学大纲,增加相关内容的比重及实验学时,相应的减少其他内容的比重及学时;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也要增加。根据教学计划中一些没有开设实验课的理论课也可以增加的实验学时,像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总之通过加大实验比重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训力度。

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并能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进入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课本中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发展与巩固,还有学生也能在企业中熟悉与掌握一定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的相关体系,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

(五)构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构建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新型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以及能力为重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的教学体系,结合精简、重组、融合、增设等方面的途径,来调整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还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2],训练学生的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综合行业能力。由校企联合来对课程进行研究,为学生制定出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的实训模块,突出专业课程的行业特点,以学生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重视人文与科学最优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为专业理论服务,专业理论为技术的理论服务,使得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提高课堂的多样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意识的培养,对实验、实习、见习等是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构建出完善的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等课程,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实验课程、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组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关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实验课程课程分为必修实验、选做实验、自选实验等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自主选择,为实验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另外,对于实验课程来说,要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逐渐将实验课程转变成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组成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着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12:31—33。

[2]桂林,巫锦雄,柯德森,胡位荣,郭培国,田长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整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08:322—325。

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原有标准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需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方案中强调人才培养实施与保障、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

近年来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调研,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方向更改为erp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方向面向武汉、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erp软件企业和生产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erp实施及erp应用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软件编码与应用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企业信息化的业务流程,能编写企业erp实施方案,对企业内部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项目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以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分析并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方法(图1)。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信息咨询服务、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行业等。下面按从事erp实施的工作流程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同时根据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总体要求进行设计及取得的资格证书进行规定,具体如下:

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顾问、管理软件顾问、erp实施顾问、erp售前顾问、erp系统运维工程师及erp售后顾问等岗位的工作。

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产品推广及演示、企业需求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软件售后技术服务及客户培训及服务。

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基本社交礼仪和处理日常办公事务能力;会计帐务处理基本能力;erp系统的现场实施工作和项目管理;编制项目实施文档、对项目进行管理与协调;常用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能力;erp系统软硬件安装、部署及配置、调试能力;了解软件开发流程。

在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是信息管理专业(erp方向)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学生要具有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制订、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毕业生基本发展能力。

1)解决erp系统使用中客户碰到的问题,维护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

2)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善于沟通,能在压力下工作;。

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专业以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推导出学生要求掌握的行动领域,通过行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通过学习领域,转换成学生要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如下所示:

在行动领域上,学生要能掌握erp原理的相关概念;具备文档的编排能力,有企业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分析能力,能根据客户需求,编制实施方案;基础会计帐务处理能力、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的综合应用能力;使用会计知识和财务管理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使用会计知识和erp管理软件(供应链)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理解物料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物料流动过程。

通过行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成学生要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主要有信息管理学、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erp沙盘、组织设计与流程优化、erp财务管理及实训、erp原理与应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erp供应链管理及实训、erp生产制造管理及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及erp项目实施等课程。

在行动领域上,学生要能结合数据库和计算机编程知识,对erp管理系统进行软件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的任务。

通过行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成学生要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主要有java基础、c#编程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库高级编程及oracle数据库管理等课程。

为了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需开展一序列的工作,主要以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载体,围绕专业认知、企业文化理念、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培养展开的,旨在通过系列专题活动的开展,配合专业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校内建立会计手工做账实训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验室,校外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也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补充,建立了几个形式多样、功能明确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能手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指导。通过置身于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工作方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学院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双师素质。

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房地产经济、管理和经营等专业知识,具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能力、工程估价能力,以及具备健康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全过程房地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应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工程估价等方面的能力。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熟悉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3.掌握房地产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掌握工程施工基础知识;

6.了解房地产的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

7.具有阅读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8.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9.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10.具有健康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公共管理。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工程图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法、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行政管理、房地产测绘、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工程估价(土建)。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

公共实践,实习(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软件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学年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大类型。

房地产测绘、建筑材料。

四年。

管理学学位。

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依据多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理论研究,勇于创新尝试,实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习。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历成正比一样。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缺少目标性。

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3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xx级专业进程修订。

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

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

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