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21:42:49 作者:曼珠 最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8篇)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总结要注意提炼重点,突出环保行动的成效和启示,激发更多人参与环保事业。环保是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怎样做好环保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是一些环保实践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一

文/路国乔

摘要:语文课堂能否高效,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课堂设问是否精巧。问题设计精妙了,问得到位了,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自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但课堂设问要问得精,问得透,又谈何容易呢?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对语文课堂设问的几点看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极少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极少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像,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1.板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帮助学生感悟文章含蓄的思想内容。有的文章中思想内容比较含蓄,学生不好理解,此时就可通过板书设计予以标识,以启发学生通过文字的有机组合感悟内容实质。

1.2直观地展示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比较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课文中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若通过板书设计予以展示,就能启示学生通过大脑“加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1.3清晰呈现作者的表达方法。一篇好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给我们以启发,而且在表达形式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板书设计上,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呈现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2.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要求

2.1内容要“精”。

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做到语精字妙,使板书富于弹性和张力,不做一览无余的交代,而是注意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要有的放矢,有实有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既简明扼要,又能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尽量做到课堂主板不擦也够用,这样一节课结束回顾时,学生在对照笔记时能回忆并再现这节课的基本内容。另外,板书就是一堂课的摘要和关键词,通过它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深入教材,务必抓到重点,最好做到深入浅出。

2.2设计要“美”。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三

:新课改的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程方案和试验教材的编写,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

1.教学目标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机械化、程序化,不能体现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表象化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当前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师堂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其设计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自己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组织无序化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是从导入到新课的讲授再到后面的总结,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进行,而当前老教师们上课的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教学活动颠来倒去,没有条理性,给学生感觉是乱,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建构。

1.教师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时间效率观念不足,不注重通过优化教学的双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强调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任意发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时间观念薄弱的表现,教师经常认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备课问题,当前的备课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再次,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重积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华而不实。

2.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长期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性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缺,第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要做大量的习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多读书,多感悟,这种隐形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要有较大的自控力。

1.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一节课需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制定的目标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三维角度整合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另一个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新知识的同化,从而实现自我。

2.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要注重显性资源的利用,还要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读本》,弥补教材的'不足,其次,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师生之间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达者,他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都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迸发,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再次,要贴近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开发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有完备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懂得变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时更改自己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四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探讨,首先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语文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带来巨大的帮助。

1.1课堂教学管理类型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都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课堂教学制度来进行的,通过这些规定的制度来严格限制学生的行为,这使得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权较少,课堂教学更多的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这样的教学管理之中,教师缺少实质性的管理经验,为保证课堂的纪律性,教师在看到学生出现错误之后,更多的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非常烦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失去自主意识,教学的效率变得十分的低下。1.2教学评价方式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学评价方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于重视最终结果,对过程存在忽视。教学管理中教师只注重最终的教学结果,以教学结果来进行评价,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几乎不会去考虑,因此使得其中一些学习过程中有良好表现但是最终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关注。第二,只注重学生知识领域上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技能的增加等存在忽视。实质上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技能的增加对于学生的帮助才是最大的,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2.1改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不仅能够节省更多的管理时间,互动式的管理也能提高管理的成效,有效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充当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也要充当学生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拉近师生距离。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也要积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能一味以严厉批评的态度管理学生,而应该注入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不随便打骂学生、使用言语侮辱学生。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经常使用表扬性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同时,教师也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创造一个温馨互助的学习环境,从思想氛围上为改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通过一些集体活动、课外游戏等等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立起与教师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2尊重学生自主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管理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為此,教师应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等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独立的意见,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不会一直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教学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从而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另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就学习的内容积极提问,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3改善评价机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和建设。一方面,家长、学生应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补充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具体来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结合实际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每年或者每学期定期进行评价工作。通过面对面采访、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等方式拓宽学生评教的方式。同时也要鼓励家长加入到评教活动中来,发挥好监督教学的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加强评价工作的开展和监督,为家长评教和学生评教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强化评教网络平台的建设,保证评教行为的公平公正、对评教结果进行公示等等。只有重视教学评价,才能弥补传统教学管理忽视教师工作管理的不足,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反省和总结自身的学习问题与学习经验,来不断强化学习的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当对原来教学管理进行不断的总结,分析原有教学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够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五

笔者听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观摩课。总体感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文本研习不精,课堂设问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问的都是面上的问题,挖掘不出作品的内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课堂设问到底要讲究什么?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有关课堂设问的案例略谈语文课堂的设问艺术。

一、语文课堂设问要敢于“再深入”,设问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愚公移山》公开课,在疏通过字词句后,该老师问了几个传统且有梯度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举手作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后问学生学过本文有何收获?学生一致回答,要学习愚公的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精神。但有没有挖掘出文本的内涵?课堂授课的目标能否达到编者编写目标的高度?如果这样想我认为这节课还远没有结束,有了上面的设问做基础,教者应该乘胜追击,继续深入设问,探究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深入设问如下:

问一: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生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要具备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屡扑屡起;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点滴经验;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推动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学生鼓掌)

问二:那为什么有的人不赞成愚公移山的做法呢?

生答:愚公移山的做法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前往“罗马”的每一条道路都不平坦,我们每个人无论走哪条道都会面临许多的坎坷,但要最终到达“罗马”,必须要具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丢。但既然是“条条道路通罗马”,那肯定有捷径,我们要审时度势,不可蛮干,要善于选择捷径。这就是具体做法的问题。愚公移山就是因为两座山挡住了外出的路,而愚公在前往“罗马”时,选择了一条最艰险、最遥远的道路,这是最愚蠢的做法。(学生热烈鼓掌)

问三:愚公移山的做法还有那些危害呢?

生答:危害有二。第一,愚公作为长辈带头移山,给他的子孙们树立了所谓的“榜样”,而且愚公移山的理由非常充分,所以他的后代不愿也不敢违背他的`意志。如果古代真的存在“愚公移山”,那么今天,我们在太行王屋两座山的脚下,肯定会看到愚公的子孙们那浩浩荡荡的移山队伍。所以愚公移山的做法贻害子孙。第二,从今天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愚公最终如果真的把大山移走,不仅破坏了山区的环境气候,而且影响了“渤海”的水资源,是得不偿失的。(学生长时间热烈鼓掌)

问四:你能为愚公想出一个简单而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生齐答:搬家。

设问至此,这篇文章的内涵和外延都呈现出来了,教学的目的还有什么达不到的呢?

所以,课堂设问要敢于“再深入”,要与时代紧密结合。

二、语文课堂设问要敢于超越教学参考书的陈式,学会变通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开设《老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这篇文章的观摩课,在揭示文章文眼这一环节上,这位老师是这样设问的:

问一: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外貌、语言、职业、身体状况、居住条件等方面分析。

问二:老王为“我们”(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老王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问三: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能根据文本轻而易举地回答了,但第三个问题学生就是回答不出来。急得这位老师满头大汗,满脸通红。但问题怪谁呢?笔者认为要怪就怪这位老师不会肢解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前两个问题都是很简单的,学生直接从书上就可以找出答案,但第三个问题与第一、第二个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强,且跨度很大,跳跃性太强,学生的思维怎么能跟得上呢?而这位老师所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就是我们某本教学参考书上的。我一直认为,既然是教学参考书,那么仅仅是供我们备课时参考的,不是让我们生搬硬套的。

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面临这一环节的时候,曾作如下设问:

问一:老王为“我们”(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

生答:(1)送冰减车费;(2)送先生看病,不收钱;(3)送香油、鸡蛋给“我”家。

问二:从这些事中你看出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无私、纯朴、善良、厚道、知恩图报。

问三:“我们”是怎样关爱老王的?

生答:(1)“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鱼肝油;(2)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3)送先生看病,“我”一定要给他钱;(4)送香油鸡蛋,“我”给他钱。

问四:那么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是在标榜自己的善良?

生1答:当然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是在呼吁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生2答:其实我们通过分析作者见老王最后一次面时对老王的肖像描写以及作者听到“老李”说老王去世时的反应,可以发现作者对老王的死深感吃惊深表遗憾。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反应呢?因为作者认为自己在与老王的相处中得到老王的恩惠太多,而且老王都是主动地帮杨绛一家,而作者对老王做的一些事,其实都是在报答老王的恩惠,时时处于被动。

按照作者的计划,老王最后送给她们家香油、鸡蛋,作者可能会跟老王面谈,建议他去医院查身体;对老王送香油、鸡蛋可能会作出相应的报恩之举。但时间不等人,老王在去她家第二天就去世了,这给作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愧疚。作者通过无形的对比来揭示本文的主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学生长时间鼓掌)

设问至此,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一堂好课绝对是问出来的,但绝不是照搬教参而来的。

三、课堂设问要注重“问”“写”结合,要“问”出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堂设问要注重跟写作相结合,要由问促写,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许多的语文老师无论教到哪一届学生都满腹怨言,总是埋怨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较低。但这怪谁呢?要怪就怪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投入的时间较少,只满足一周仅有的两节作文课。

就是这两节作文课的时间利用率也不高。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可能当堂完成了,但因时间仓促交上来的作文质量整体不高。还有一部分作文是课后完成的,抄袭之作太多了。所以这样的作文训练达不到目的。我建议语文老师在教授课文的时候精心设问,不失时机地穿插写作训练,只有每节课都打通设问与写作之间的关节,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为例,譬如在教授《最后的长春藤叶》这篇文章时,你可以这样设问:课文的情节是否完整?如不完整那么省略了什么?能否把它补出来?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对老贝尔曼深夜冒着寒风冷雨画长春藤叶的情节的描写,这一描写既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活学活用,又丰满了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设问如下:我们在座的都是光明的使者,但我们对身边的美好却熟视无睹。如果我给你最后三天健康,你会去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参照本文的写法不妨写写……等等。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留有足够的写作空间让你去挖掘,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抓住设问与写作的契机,如果我们做课堂设问与写作训练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学生都会变成一个个优秀的小作家,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活力无穷。

以上是我对语文课堂设问的三点看法,当然课堂设问是一门艺术,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透,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六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具有娴熟地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须大力开展语文的课内外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者:顾晓丽作者单位: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七

摘要:小学课改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课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变成了以口语交流为主题的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引导学生锻炼交际的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口语表达;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制订口语表达的目标,然后,分析课堂上存在的影响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制订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表达的完整性包括语言是否吐字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明确等。首先,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要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言语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应该被完美地应用。然后,语言表达要得体,要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合的话,让对方明白言语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能够将想表达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三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课堂中影响表达能力培养的原因

语文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语言表达所需的情景匮乏、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针对性较弱。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无言以对,学生不够活跃、教师无可奈何的场景。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对语文的表达充满恐惧,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长期积累导致学生胆小自卑。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合理的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的教材设计当中多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缺乏针对性是指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文章的思路,表达起来就会清晰明了。

三、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要从学习的氛围谈起,营造一个活跃的、可以互动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诉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流利地阐述。

参考文献:

[1]黄海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01)。

[2]肖水兰。略谈小学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3(0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八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王传保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小学)

摘要:小学课改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课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变成了以口语交流为主题的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引导学生锻炼交际的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口语表达;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制订口语表达的目标,然后,分析课堂上存在的影响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制订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表达的完整性包括语言是否吐字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明确等。首先,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要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言语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应该被完美地应用。然后,语言表达要得体,要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合的话,让对方明白言语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能够将想表达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三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课堂中影响表达能力培养的原因

语文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语言表达所需的情景匮乏、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针对性较弱。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无言以对,学生不够活跃、教师无可奈何的场景。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对语文的表达充满恐惧,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长期积累导致学生胆小自卑。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合理的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的教材设计当中多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缺乏针对性是指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文章的思路,表达起来就会清晰明了。

三、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要从学习的氛围谈起,营造一个活跃的、可以互动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诉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流利地阐述。

参考文献:

[1]黄海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01)。

[2]肖水兰。略谈小学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0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