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时间:2023-11-30 12:02:05 作者:文锋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教学计划需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进度相适应,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提供的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1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镇小田蓉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圆锥的特征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二、新授〈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此处有图)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此处有图)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此处有图)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设计圆锥的认识(此处有图)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

1圆锥的认识

导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导学准备:圆柱学具。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导学案:

(一)小组交流,全班内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讨论交流: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圆柱的侧面剪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2)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www.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课外拓展:

按照附页1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例1:圆柱:侧面底面高。

例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导学反思: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我的设想是很好的,只是实践起来让我很失望。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找角、指角、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五角星出发,让学生说出老师本节课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什么礼物?学生说是五角星。为什么你叫它五角星?谁能来找给我们大家看看。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礼物,因为我觉得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

其次,我设计同学们在教室里找角这个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指角这个过程,我一味的让学生按照我的意愿来指角,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对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然后我又比较生硬的画出了几个大小不同角,让学生看看角的样子。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我应该把学生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这个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折一个角,举起来大家判断是不是角。再通过摸一摸充分的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进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做练习判断是不是角。充分的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我感觉这个地方设计的比较好。如果在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灵活处理,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会更好。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找哪儿有角,然后把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指的角都是物品上突出的点,我发现后,不急于纠正,而是让孩子们指完后,我故作认真地说:“噢,老师明白了,同学们眼中的角原来是这样的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孩子们一看,都笑了.”见此,我马上追问:“那你们认为角是什么样的呢?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生再指,这次,孩子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点,同时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角的特征可真谓印象深刻了。

再次,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发现有两个角是一样的,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接着又认识的直角。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认识直角符号。使学生清晰的认识了直角。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有时候表达不够准确。这个我以后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表达。

最后,通过说说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认识到角无处不在。练习其实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判断、找角、比较和用身体表示角的习题,但考虑到如果这么平淡的出示,孩子们一定兴趣不高。所以我以学生们喜欢神话故事和乐于挑战为出发点,设计了“火眼金睛孙悟空”和“看谁速度快”两种形式,结果孩子们做得兴趣盎然。

对这节课我做了深刻的总结,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我的失败在以后的路上要尽量减少,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更大的成功,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追问“为何这样做?”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做圆锥。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圆锥的特征。

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认识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

2、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圆锥。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后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案

幼儿园要举行春季运动会了,老师带小朋友们去超市买了笔筒、文具盒作为比赛奖品。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吗?”皮皮说:“这个笔筒是圆柱体。”他们又来到了体育用品区,买了羽毛球、陀螺、皮球等,老师拿起陀螺问:“那你们知道陀螺是什么形状的吗?”小朋友们,你们也一起想一想吧!

1、引导幼儿认识圆锥体,并掌握圆锥体的特征。

2、引导幼儿巩固对圆柱体的认识,在比较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基础上,感知两种形体的异同。

3、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几何形体活动的兴趣。

故事挂图《购买运动会物品》;平面图形卡片;笔筒。学具准备:

平面图形卡片;油泥。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笔筒,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笔筒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

小朋友真棒,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圆柱体的好朋友认识好不好?他的好朋友就藏在这个故事里面。

小朋友,你知道买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状吗?”

二、集体活动:

1、粘贴立体图形:教师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剖面图粘贴立体图形,引导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2、教师引导幼儿用三阶段教学法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

(1)命名:教师指着圆柱体和圆锥体用缓慢的语言说:“这是圆柱体,这是圆锥体。”并抚摸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师可重复叙述。

(2)辨别: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哪一个是圆锥体?哪一个是圆柱体?圆锥体在那里?”

(3)发音:教师指着其中一个立体图形问幼儿:“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4)记忆游戏。游戏玩法: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藏起其中的.一个立体图形。请幼儿说一说哪个立体图形不见了。

(5)触摸游戏游戏玩法: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引导幼儿摸一摸这两个立体图形,并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的,哪些物品是圆锥体的。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立体图形。

教师:“圆柱体和圆锥体是好朋友,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呢?”

5、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圆柱体身上有两个圆形,圆锥体身上只有一个圆形。

三、操作活动:

1、园内延伸:

(1)把圆锥体和圆柱体的模型放入幼儿园立体图形活动区角中,让幼儿进行实物与模型的配对游戏。

(2)园内完成《操作侧》第45/46页。

2、家庭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的,哪些物品是圆锥体的。例如:橡皮泥、固体胶、透明胶、保温杯等是圆柱体的,削开的铅笔头、羽毛球、漏斗是圆锥体的。

(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45/46页。

圆锥的认识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习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近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习“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什么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l一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第155页的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  新课。

三、新课。

1.。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第49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圆锥的认识教案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认识》教案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2、小结。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