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眼中的琵琶女(通用22篇)

时间:2023-12-15 12:25:36 作者:梦幻泡

优秀作文应该有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以便更好地展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唐诗中的琵琶

大凡读过唐诗或者曾经对诗联颇有兴趣的人,恐怕对于上面这行标题不予折服的人,为数不多,且不说短短一句话,十个字竟然一连串地嵌入四个数字不举,单就其诗喻手法,对仗之工整、拟人之贴切、夸张之神化,将琵琶艺术概括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着实令人惊诧不已。唐诗中描述琵琶艺术之佳作比比皆是,手捧琵琶诗篇,不失为品尝一份美味佳肴,沁人心胸。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又名“枇杷”,“琵”和“琶”原是古代弹拨乐器两种演奏手法的名称,后人把凡是用弹拨手法演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因此秦汉至唐代这一时期,琵琶二字实际上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混称。如三弦、阮、月琴等,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隋唐以前称为琵琶的乐器已有两类:一类是被称之为“直项琵琶”的乐器,据说是秦汉时期的弦鼗发展而成,其考源出于释·智匠《乐录》:“琵琶出于弦鼗 ”。形似圆形,设有共鸣箱,两面蒙皮。因此又称 “秦琵琶”、“秦汉子”。汉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在马上鼓琵琶依托乡思,用的就是这类琵琶。另一类约在公元前105年,汉族乐工参考了筝、筑、箜篌等木质乐器而设计出来的琵琶,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条弦,十二柱,用手弹奏。晋·傅玄《琵琶赋序》记载:“汉谴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又因晋朝的阮咸以擅弹此乐器闻名,所以又叫“阮咸”或“阮”。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西凉地区和西域的中国部分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和汉族与外国的音乐文化融合的中心地带。以后,又由于这些地区与中原的频繁接触交往,由此而得到了更多的与外族音乐文化接触的可能。唐代时期广为流传的另两种琵琶“龟兹琵琶”和“五弦琵琶”就是源于西域地区波斯(今伊朗)的乐器。《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周五帝时,由龟兹人苏祗婆带进来的琵琶,学术界又称“龟兹琵琶”为“曲项琵琶”,南北朝时期从我国的`北方传至中原地带,后来成为隋唐时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另一类“五弦琵琶”简称“五弦”,有五根弦,四个柱。形制与“曲项琵琶”相似而略小。

唐宋以来的琵琶,在乐器改革方面,它巧妙地将传统的直项琵琶与外来的曲项琵琶结合起来。保留曲项琵琶半梨形、曲项的特点,即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弹奏,在曲项琵琶上将原用四相改用直项琵琶的多柱,由原来的十二柱改为十四柱;在演奏上改变原来曲项琵琶的横弹为直项琵琶的竖弹。使唐代琵琶艺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时的琵琶已不再是弹拨乐器的混称,而是专指这种乐器了。

琵琶之制作,也如同古琴与古筝一样,选料用材也十分地考究,工艺技术程度也相当高明。琵琶头部多以硬质黄杨木或红木制作,弦轴亦用牛角或象牙精雕而成,腹部面板蒙以桐木或柏木面板,面板上粘有品和复手,也多以牛角刻制。制作精细,工艺考究。有时琵琶琴背上或镶嵌贝壳、金饰,使它既是一件实用乐器,又不失为一件工艺品,从唐诗中大致可以看出唐代琵琶制作与装饰工艺的风采: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韦庄《菩萨蛮》

半日分弦出,丛花拂面安。——李娇《琵琶》

从唐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出于美观上的需要,琵琶弦也常常被染成红色的: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元稹《琵琶歌》

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

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琵琶行中的音乐教学

琵琶行教案音乐描写教学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谈谈感受.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二、教学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琵琶乐声动心弦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部分。2.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部分,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三、诵读.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1)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a、诗人是音乐大家。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和艺术风格。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参考答案: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其余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风格迥异:《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诗篇,它描写的是“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后因年长色衰而被迫“委身为贾人妇”的“长安倡女”为知音客人演奏琵琶曲的情境。后人曾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过许多注释和白话解释,但大多都是从文学角度而不是从音乐角度进行阐述。其实,具有高深音乐修养的白居易在诗中对其演奏所表现出的至高音乐境界和丰富感情内涵的理解以及精湛音乐技巧的描写,已使《琵琶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最生动、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以下按诗歌顺序对有关诗句进行艺术意译和潜在音乐意境的阐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此句亦寓意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并非是一日之寒和一蹶而就的,它往往是创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千呼万唤”、“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方得“始出来”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

2、音乐是一种寓意无穷的艺术,因而总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尽之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深刻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产生“心理音乐”的必要基础,而“心理音乐”———“先有情”又是能创作和演奏出感人的“物理音乐”——“曲调”的必要基础。

2、演奏前要对作品背景、理想内涵等了如指掌,演奏时要先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感情酝酿,以达到深入音乐而忘我的演奏心境。

3、形象思维、以“情”动人是音乐感染力的基本形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1、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应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都应该是有生命的。

2、低沉的音色常常能表达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

5、坎坷的生活能够孕育出优秀的思想,“不得意”的遭遇是强者培育艺术的沃土。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低眉”——心理上的全神贯注和“信手”——生理上的自然放松是音乐演奏艺术上对立统一的两大要诀。

2、“诗言志”是一切艺术现象的本质。“志”——“心中无限事”乃是音乐作品内容的本质;“说尽”——乃是音乐技巧和音乐形式的目的。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轻重缓急,拢捻抹挑——掌握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各种不同曲目的音乐内涵和风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演奏中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却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本句形象的阐明了音量对比和音质统一的辩证关系。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也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辩证法。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多种心理和虚拟音响的组合以及“大象”——无限的音乐感受、音乐想象和音乐形象。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述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述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经过琵琶声调的描述,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述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最终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述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述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经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终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我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我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资料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1、对音乐的描述: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述十分出色。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么》中出神入化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人写的很巧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之后又逐渐缓慢下来了,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发展很快,之后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结构艺术: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出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齐,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那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作于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它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是叙述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效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音乐的描写。我国古代描写音乐,一般总是着重于描绘演奏效果,稍进一步就是运用一些比喻,渲染演秦时的环境气氛。有的作品虽然也兼用几种手法,却仍使人不免有单调之感。如元稹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鸣咽流莺涩”。(《琵琶歌》)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生涩、低沉;李绅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悲善才》)精当地比喻了音乐的清丽动人;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以大胆地夸张展现了音乐的奇异,就是《明湖居听书》(刘鹗)中“三万六千个毛孔,便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美妙音乐,也仿佛只为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并无丰富深厚的内涵和统一的整体形象。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前所未有的高超才能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揉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音乐效果,注意把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同时写出。

诗一开头,用富有特征的诗句,写出主客惨别、相对无言的悲剧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正在这充满萧索之感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先写特定环境,以无意中被乐声所吸引,衬托其效果惊人。歌女被邀出场首次弹奏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人们沉湎神往周围环境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由乐声写到听众,由满座听众到特殊听众,由特殊听众的外表写到内心情绪,由对眼前环境的联想一直写到对过去环境的回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三次听乐,以三种不同的方法写出音乐效果的惊人、迷人和感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而读者的心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波动,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曲终时“收拔”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无声”处的“有声”,“无限心事”流于弦外,“却坐促弦”的“促”把琵琶女内心深处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现状的悲愤,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全揉进了音乐中,将主人公、听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同时推向了高潮。如此细腻地描写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更表现了作者以高度的音乐修养,引领读者深刻地领会音乐的丰富内涵,体味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慨,引起了听众、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

第三,用精妙的比喻突现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

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乐声中暂时休止而骤然响起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宛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场,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音乐声,而且还可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明显的音色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品味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就象听一支完整的乐曲,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疾雷破山,崩岩走石。同时,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也不难品味出听者(作者)的“有心”“不得志”以及无法名状的“辛酸境”。至此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不得意”歌女,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处于悬殊的两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却惊人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的表达。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与社会腐朽,唱绝了以乐传情的旋律。“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乐之诗)“白足以移人”(清人万扶南评价其音乐描写),足见《琵琶行》成为古诗中音乐描写的绝唱是当之无愧的。

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

在唐代,琵琶是重要乐器,描写琵琶乐的诗歌也很多,而将琵琶描写得最出神入化的首推白居易。

一、关于琵琶。

琵琶属于拨弦乐器,其形状因时而异,我们今天所见的琵琶,乃自唐宋以来,在圆形直颈琵和半梨形曲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来。隋唐年间,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琵琶,又称“批把”,武帝时,为了让远嫁之女能解思乡之情,便命人制作一种能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此乐器即为琵琶,东汉刘熙《释名》说:“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琵琶的名称是基于演奏的手法而定。琵琶其音域十分宽敞,可以表现轻细和顺的抒情曲调,也可诠释雄浑激昂的热烈曲调。琵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制、姿势、指法都有明显的变化。唐代时候,琵琶是件重要乐器,宫廷里、市井里,求风祈雨,争艳斗丽都有琵琶相伴。琵琶或加入合奏、或用于独奏,而且在演奏大曲时作为主奏乐器,位于领衔。唐代的琵琶名手如云,如曹妙达、段善本、曹钢等等。白居易有诗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听曹钢琵琶兼示重莲》)“四弦谱出是新声,珠颗泪沾金杆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这几句诗都是与曹钢有关联的。当时流行的琵琶有三种:一种是直项琵琶,又称秦琵琶、软咸、秦汉子;一种叫做曲项琵琶;另一种叫做五弦琵琶。《乐府杂录》上说直项琵琶传入较早,而曲项琵琶则是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曲项琵琶外形曲项、半梨形音箱,长约三尺五寸、四弦四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即是曲项琵琶。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于琵琶乐的文学描绘,在汉代已有零星的作品。不过当时的琵琶只是在“相和歌”中担任伴奏的角色,地位并不显著。《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琵琶是逐渐发展的乐器,到了唐代,已经取得了乐队中的霸主地位。唐代诗歌中琵琶乐诗约有一百三十首。如刘长卿“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顾况的“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王昌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而将琵琶描写得最出神入化的首推白居易,白居易五六岁开始学作诗,八九岁便懂得声韵。其《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云:“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蕤宾、散水都是新调名,说明他对当时的音乐非常熟悉。白居易善于描写琵琶乐曲,如《听李士良琵琶》:“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第一句说琵琶的颤音如胡人卷舌音。又如《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珍珠细憾铃。”写出了琵琶的弦和弹奏的手指、听觉的美好联想。在众多的白居易的琵琶乐诗中,《琵琶行》被认为是“千古第一音乐诗”。孙绍振教授认为:《琵琶行》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1、以图画的变幻表现了乐曲的持续和突发的变幻之美。2、正面表现乐曲的无声、停顿、情绪的延续深化,使无声之美胜于有声。这是《琵琶行》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孙绍振《月迷津渡》。

琵琶可用于独奏和协奏,《琵琶行》是以精巧的诗歌语言来表现琵琶女子高超绝妙的琵琶独奏技艺。其诗:“……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诗中的“掩抑”是一种演奏的手法,以微弱的弹奏力度,表现一种沉重的风格,这是弹奏琵琶的独特技巧。“嘈嘈”是急雨骤下的宏大急促之声;“切切”指耳语般轻微细柔的声音。从琵琶女子手指间流出的月声,忽而如疾风骤雨,忽而似切切私语的'密谈。“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冰泉冷涩弦凝绝”形容音乐在行进过程中一种渐慢渐弱的表现,“凝绝不通”是声音渐渐停息的境界。从音乐来说是停顿,是音符的空白。诗人从旋律的空白中发现了音乐的美,外部声音的细微、停歇转化为内部自我体验和感悟――“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接着“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无声中突然出现强烈的破裂性的响声,随即又停止,这是第二次的休止停顿,这种强烈的声音对比反差给人强烈的感染力,也因此“此时无声胜有声”成了千古佳句。有人说:“如果说,德国的贝多芬是世界上第一位懂得音乐强弱对比的美学价值的音乐家,那么白居易就是世界上第一位懂得音乐休止美学价值的音乐家兼诗人。”《琵琶行》还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在诗歌史和音乐史上的地位正如张戒《岁寒堂诗话》中所说:“《琵琶行》……后来作者,未易超越也。”

三、“人情重今多贱古”

五弦琵琶在唐代极为流行,据《唐书・乐志》记载:“其状稍小,北国所出。”公元五、六世纪盛行于北魏,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几乎都离不开琵琶,且以五弦琵琶用得最多。五弦琵琶也称五弦琴,其形与四弦曲项相近,项直而音箱较小,筒体有精美的螺钿花纹。五弦琵琶的流行,与乐曲的优美、演奏水平的精湛密切相关。韦应物的《五弦行》:“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古刀幽磐初相触,千珠贯断落寒玉。”白居易的《五弦》:“赵叟抱五弦,婉转当胸抚,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以生动的比喻写了著名五弦演奏家赵壁的高超技艺。白居易《新乐府》中的《五弦弹》对乐曲的哀怨愁绝之声有更生动的描绘:“五弦弹、五弦弹,听者倾耳心廖廖。……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冷冷,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更从赵壁艺成来,二十五弦不如五。”这是一首讽喻诗,诗的前部分,诗人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铿锵的语言,描绘了赵壁弹奏五弦的绝技。但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五弦弹并非“正始之音”,因为“正始之音”是疏越清淡,听之使人心气平和,不像赵壁五弦弹那样凄切悲惨。诗以慨叹结束,从而完成了“恶郑之夺雅”的讽喻性主题。白居易受儒家传统音乐思想影响,在理论上推崇古乐,这在他的许多诗里都有体现,如“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等,他认为古乐才是“正音”。

四、结语。

白居易认为“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琵琶行》和《五弦弹》的艺术魅力也许不仅仅在于对琵琶声的生动描写,恐怕还在于“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吧!

我眼中的琵琶女作文

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琵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朝廷。琵琶女的“银瓶乍破水浆迸”,白居易的“却到帝都重富贵”。琵琶女的“五陵年少争缠头”,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琵琶女的“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的“谪居卧病浔阳城”。这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社会。他们在这社会中坚持,坚持那一份梦想,那一份在心中永远跳动炽热的梦想。

现在的人们都在追影视剧,都在迷恋影视剧中那些高颜值的“小鲜肉”们。可你们不曾知道,真正的演员要演过话剧那才叫演员。真正的演员实则是那些演话剧的艺术家们,那些在舞台上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的人们。可如今,又有多少人去话剧院看话剧?又有多少人在为影视剧的虚假剧情哭啼不已?在话剧的舞台上,任何因素都是变化的。一场话剧的好坏,与话剧演员当天的状态,临场发挥都息息相关。一三年出演的话剧《青蛇》。重新将中国古典四大民间传说搬上了舞台,那青蛇与白蛇柔美的肢体动作,那淋漓尽致的语言表情,将蛇妖与书生之间的爱恨情仇演绎到了极致。可你们不知,当时出演白蛇的演员袁泉,为寻找蛇的肢体感觉,她专门从北京飞到上海,在金星的舞蹈团待了三天。只为将白蛇演的更加传神。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这份对梦想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剧场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是影视剧无法取代的。他们或许一生只忠于做一件事,但,无人能懂。这些话剧演员他们始终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苟延残喘,只为对艺术的坚持。然而,留给他们的,只有昔日的辉煌罢了。

而我们,更应尊重这些对艺术乃至文学有着极致追求的人。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选择的事物。他们一生都在渴求,渴求自己与梦想融为一体。

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凭借视觉符号进行传达。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将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在纷繁复杂的视觉符号系统中,文字、标志和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视觉传达在昆曲艺术演出中主要设计到的领域包括:海报设计、节目单设计、门票设计、舞美设计、周边产品设计等领域。好的视觉传达作品宣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帮助观众感受演出剧目的特点以及提高信息所获得的利益,更好的知道所带给观众的信息是否明了,视觉宣传的好坏也一定程度上决定演出的好坏。

二、对于浙江昆剧团在视觉传达宣传方面的市场调研。

通过对浙江昆剧团调查研究了解浙江昆剧团在视觉传达方面作出的实践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

剧团在海报的设计制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较多的年轻观众比较能接受简约高雅风格的海报设计。大多数的观众希望昆曲演出的门票设计与剧目和海报需要保持一致的风格。半数以上的年轻观众对于当下剧团演出的门票设计所传达的信息都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也有小半部分观众对于门票的传达设计存在不满意的态度。笔者认为,门票传达的信息是比较直接的,但是还有观众对本应该能十分明确表达内容更的门票设计存在不满,说明浙昆在门票设计上依旧还存有十分不完善的地方。座位的楼层,演出时间的设计排版也有一定问题。节目单的信息是比较满意的,说明浙昆在节目单的视觉传达的内容上是做得比较完善的。在舞美设计方面,年轻观众半数以上对于浙昆当下的舞美设计较不满意,主要不满意集中于舞台背景和灯光等方面。周边产品对于刺激昆曲演出的消费具有很大的潜力,而观众比较普遍喜爱的周边产品主要集中于画册、书籍、明信片等纸制品以及服装、扇子等舞台道具复制品。

总的看来,浙江昆剧团的在昆曲艺术的视觉传达宣传主要存在了以下的问题:。

首先,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最基本的要求鲜明传达信息,剧团都没有很完善地做到。

其次,所有的视觉传达的领域都存在风格较为老套,没有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

第三,所有的视觉传达要素没有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只是各种设计元素的胡乱拼贴,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

第四,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定位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风格,折衷主义风格明显,没有挖掘剧目的深层含义和人文精神,没有深刻表达出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文化内涵。

三、对当下昆剧团演出在视觉传达方面的改进建议。

1、海报设计。

首先,海报的.首要功能是传达演出信息,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注意力的层次感,突出主要信息,也不是忽视次要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垃圾信息,以免让消费者产生厌倦心理。其次,在设计风格方面,喜欢简约高雅的设计风格,因此海报设计应该采用比较古典或者比较具有现代美感的字体和插图,排版和整体的风格可以多尝试用简约的现代风格加以融合,从昆曲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剧目所要传达的情感出发,通过简洁的设计方式,体现传统艺术的精神,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

2、门票设计。

当下各大剧团在门票设计方面要做的最主要的是,每次演出都应该有自己设计的门票,而不是采用演出剧院的门票;其次门票的信息要传达准确,特别是在座位的层数上需要特别的注意;再次,门票的风格要和海报的风格保持一致,并且充分体现出昆曲的内涵和剧目所要表达的内容。

3、节目单设计。

节目单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首页的主字体不能应付了事,和海报的主一体一样,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注意习惯,二要精心设计,从剧目的内容出发。在插图及排版上,要尽量做到与海报、门票的风格相一致,插图、字体的排版搭配要协调。在顾及消费者观看的心理前提下,要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方式和手段,做到信息传达和美感兼顾的境界。

4、舞美设计。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的年轻的消费者比较倾向接受简单雅致的舞美设计。现在的舞台技术已经大大提高,观众的审美取向也偏向淡雅。

总得来说,笔者的建议是,尊重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尽量在设计风格上追求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昆曲唯美风雅的风格以及具体剧目的内涵。其次,在海报、门票、节目单等各个视觉传达领域,尽量做到风格的和谐统一,以迎合现代审美,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最后,在设计的流程上,各剧团在设计演出的视觉传达宣传作品前,应该充分做好市场和演出地点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以及演出地点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设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在对于设计的态度上,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视觉传达对于演出以及剧团发展的重要性,聘请热爱昆曲、了解昆曲的专业设计师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一个剧团的综合竞争能力。而我们则会以更为专业、务实、创新、融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传承艺术、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郑雷.昆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白庚盛,向云驹.姹紫嫣红—中国昆曲遗产.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王绍强.设计定位[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琵琶行》中的形象类比法

一、教学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面考点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宝库,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足以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到为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诗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流,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诗歌艺术形象的把握: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尽管创作方法及风格各具特色,但创作上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定艺术形象的创造,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琵琶行》中的唐代琵琶艺术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分析《琵琶行》中的情感刻画

白居易是唐代较为多产的诗人,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中国诗坛有着很深刻的影响。自古文章都是从命运多舛的人身上焕发出文采,而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候,恰逢自己贬谪到了江州担任江州司马的官职之时,内心困顿异常。

《琵琶行》这首新乐府诗,创作于白居易贬谪在江州司马任上的次年。白居易当时送客人到湓浦江口的时候,因为在江面上偶遇了另一艘小舟上的琵琶奏乐女,与其在江面上谈起旧事,原来琵琶女之所以流落到江州,也是因为各种感情事件,辗转而来。白居易感同身受,因而簌簌而泣,写下了这首鸿篇巨制。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不过其首先仍然是一种生命无常的宿命之感。白居易被琵琶女的乐曲所感动,也被其辗转流离的`身世所打动,这是因为白居易内心早已感伤。白居易在江州贬谪期间,对于人生无常更有着一番深刻的体验。

《琵琶行》中,白居易还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无限感伤。白居易等人听了琵琶曲,也听了琵琶女从年少开始的身世浮沉,反观自身,感觉自己年少时少不更事,对于忧愁没有什么概念,而如今早已经半世浮沉,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轨迹,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太多无法言说的忧伤离别。所以,白居易以一个流落天涯歌女的自述,反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伤,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因为赋诗一首而因言获罪,更是因为自己早已不能够完整剖析自我的哀伤,对于早已过去的曾经,其内心的忧伤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

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是新乐府诗歌,但是欣赏其情感刻画,仍应该不能忽略其序的影响。白居易在序之中谈到“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这一句一方面是谈论江面上琵琶女琵琶曲艺的高超,另一个方面主要是讲自身。白居易从长安京都贬谪而来,把自己自喻为琵琶,铮铮然有京都之声,可见白居易借此刻画,表现自己对京都长安仍然是无限向往以及自己内心的才华斐然,但是却只能够在舟中夜弹,无人欣赏。这样十余字,就已经非常简洁表明了自己内心的高洁和无奈。

最后白居易谈到了,他自己贬为江州司马已两年了,一直以来都是“恬然自安”,正如白居易在另一些诗文之中谈到自己面无忧喜之色,心无争辩之心一样,心中并不是没有忧伤,而是一直在逃避自己内心的悲伤以及困顿,但是在听完琵琶曲和琵琶女对于身世的自述之后,才开始感觉到被左迁贬谪的感触。所以,白居易这样言简意赅地把自己的情感刻画出来,可见白居易在文学上面的造诣深厚,能够把满腔的悲愤融化成一段非常简单的百余字的诗歌之序,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有“欲语泪先流”的悲凉,因为真正饱经世事的沧桑,是没有办法以语言表达的,也没有办法用非常具体的细节去描摹的,白居易在面对自己悲伤的时候,只能够以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去概括自己贬谪江州,半世浮沉的人生遭遇,可见白居易的悲伤是真切而动人的。

《琵琶行》是一气呵成,感情流淌如同一条河流一般,实质上是没有办法切断的。不过从白居易一行人和琵琶女的交流过程,可以看出整首乐府诗歌应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白居易和友人在江面小舟上饮宴,白居易和友人们听到了江面上另一艘小舟上有琵琶的铮铮之声,于是才把小船移动到琵琶弹奏者的小舟之处,邀请琵琶弹奏者给众位宾客来上一曲琵琶。第二部分是白居易描摹琵琶弹奏者高超的弹奏技艺,运用多种手法去描摹这样一首琵琶曲的精妙绝伦。第三部分是白居易等人和琵琶女攀谈,琵琶女谈起自己半世浮沉的身世之哀。最后第四部分是白居易谈到了自己和宾客们颇受感触。

第一部分虽然并不是着墨最多的部分,但是白居易在这首乐府诗歌的引首之处,用了非常高超的情景交融手法。白居易首先以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作为整首乐府的开头。这样简单的十四句,首先点出了时间是某年的秋季,因为枫叶正当时。而地点是浔阳江头,在江面小舟之上,事由就是晚上送客人回去。不过在这样的十四字之中,白居用了“瑟瑟”一词,就巧妙跃然在诗歌之上了。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古代有所谓的“春生秋杀”之意,意思是万物在进入秋季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生理上的衰老消亡期。而“瑟瑟”一词正是把秋天的肃杀之意融于期间,并且和琵琶女、白居易两人的半世辗转流离,如今年已经进入人生之秋季,也给整一首乐府奠定了感情上的基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样的句子更突显出白居易情景交融的高超手法。本来饮宴喝酒是为了让内心感到快乐,但是因为即将离别,又不知什么时候再能够相遇,白居易和宾客们喝酒仍然是酒入愁肠,不能够宣泄内心的悲伤。而白居易又信手点入一句“别时茫茫江浸月”,分别的时候,茫茫一片的江水倒映着天上的月光,仿佛是月亮浸泡在江面之上。江上之水难免波光粼粼,水中月亮随之荡漾,内心愁绪如同江中月影,思绪绵长。

《琵琶行》中的形象类比法

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更多。

分析《琵琶行》中的情感刻画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有的人,每天和你争吵,却一觉醒来又在爱你。有的人,连争吵都没有,却已经消失在人海。原来,冷漠比争吵更可怕。

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人世间只是一场未知的相遇,有些人不能在一起,可他们的心在一起;有些人表面在一起,但心却无法在一起;有些人从没想过在一起,却自然而然的在一起;有些人千辛万苦终于在一起,却发现其实他们并不适合在一起。在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热爱生活,分享幸福;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学会成长。

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早就离开了。

就算你瘦了,变好看了,你什么都好了,不爱你的人还是不爱你。即使你再胖,再难看,再怎么不好,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嫌弃你。

比失去你更令我伤心的是,你始终都没有为了跟我在一起而努力过。

在我需要的时候,能不能,给我点看得见的在乎。

喜欢上你,并不是你长的好不好看的原因,而是你在特殊的时间里给了我别人给不了的感觉。

我给你倒了杯热水,你将热水放置一旁。你惦记着其他饮料,可饮料越喝越渴。于是,你想起了那杯热水,你以为它还是温着,可端起来已冰冷刺骨。水凉了你埋怨不了任何人,别忘了,那杯水起初是温热暖心的,你的不在意,让它变冷了!很简单的文字展现出什么叫珍惜。你珍惜我的同时,我会加倍对你好。

有时候真的觉得你就像我永远过不去的一个坎,总是下意识看看你的近况,过得好不好,睡得是否安稳,心情是否晴朗,却连一句问候也不敢逾越。有时候想念就像突然闻到跟你一样的香水味。没闻到的时候不那么深刻,突然味道跑出来却没来由的想到哭。好想你,也想忘了你。

我只是倔强的认准一句话,只有当自己处于一个最好的姿态,才会有一个最好的人来爱你。你若是想遇到安静温暖的男人过简单美好的生活,首先,你自己得成为淡定与美丽的女人。若说,是什么样的训练练就了一个非常女人,有一种魅力,叫独自走过。

这就是爱情、当一个女人不再对你吼、对你闹。对你发脾气,管你这管你那时、当她沉默时,你真的在她心里已经失去了那个不可或缺的地位了。纵使她还爱你、但是有些东西真的变了。纠缠、看似很烦、其实是最幸福的。

我不是一个小女孩了,不会再相信突然有一天出现一个白马王子,带给我一辈子的幸福。但我坚信,两个平凡的人,偶然遇到,慢慢地离不开彼此,无论发生什么,两个人都一起面对。你下班累了,我给你泡杯咖啡,晚上打雷下雨,你抱着我,我就不会害怕,我觉得那样,才是我想要的幸福。

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你本就可以一个人生活。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会做”这回事,当你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的时候,自然就什么都会了。

我在等那么一天,当我足够优秀足够勇敢,我能坚定的从你面前走过,且带着一份从容,那将会是你从没见过的我。

你终于打了个电话给我,哽咽着问我到底闹够了没有。我眼泪立马就掉下来了,嘴里一直说着不闹了不闹了,我要回去你身边,然后就猛的惊醒了。大概这也只能是个梦了。

你总嫌她矫情脆弱爱流泪,却不知道她在除你之外的人的面前有多乐观坚强爱大笑。

我强忍着,迈开步子又走了几步,头晕目眩,还呕吐,身体越是难受了。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相爱是种感觉,当这种感觉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勉强自己,这叫责任!分手是种勇气!当这种勇气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鼓励自己,这叫悲壮!

因为疼痛,她双眉紧锁,瘦小的身子蜷缩在一起瑟瑟发抖。

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鱼上钩了,那是因为鱼爱上了渔夫,它愿用生命来博渔夫一笑。

在完美的彼岸刚刚上演了一场悲剧,所有的血与泪在枯萎的荆棘蕴育出一个花蕾,它将经历轮回的七场雷雨,然后绽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年少时和在乎的人分开,嘴上总免不了抱怨和撂狠话,才能让自己走的死心,不后悔。等后来有了一点点年纪,懂得了好聚好散,各安其名的道理,便开始悔恨当初的恶言相向。人大概就是这样吧,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把不舍放心里,把狠话撂嘴上,等后来懂得了包容和理解,却又遇不到几个可以放在心里的人了。

用宁静的心来领悟,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包容的心来善待,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对于别人的事情,一向不要过多关心,别人的交际圈容不得你说三道四!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做好自己的事情,管好自己滴嘴,其他的人和事都淡然处之。

感情的事,向来没有赢家。我慢慢地失去了你的人,你也渐渐地失去了我的心。世界那么大,不是缺了谁,谁就活不下去。精彩那么多,不能和你快乐,还有更多的快乐可以陶醉我。事实上,我常常怀念的不是你,而是爱过你的我自己。

为什么做什么都要顾及别人的感受,我顾及别人,那谁来顾及我。很多的烦恼源于心不够狠!

多想有一个人,就算把命丢了也不会把我丢了。我不需要那个人有多完美,我只需要那个人能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唯一。

“你不是超人,你会累,你会痛,你会哭,你会难过,你会无助,你会无力。可你要理解这样的自己,并学会治愈这样的自己。不要太过苛求,更不能轻易落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自己,活出自己的本色。”嗯,我们都要一步一步,踏实和努力,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每一个女人身边,都是有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只有这个真正爱你的男人,才是会宠你疼你。因为爱你,他才是会无怨无悔地去为你付出。也许你还是不曾发现,这个人一直都是守护在你身边,他舍不得让你去受一点伤害。

有一天,你会感谢所有折磨你的人和事。折磨就是锻炼。没有受过折磨,我们不会成长,不会变得成熟,也不会拥有智慧。不要被所有的折磨打到,你要用这些折磨来自我提升。长夜哭泣之后,你会感谢所有折磨过你的人。他们成就了你。

你今天与他亲密无间,掏心掏肺说过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他戳伤你的利箭。我不后悔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包括蒙上双眼相信一个人。他日,若被万箭穿心,我认。但你要记得,伤害过后,再无原谅。

我们不能责怪一些人为什么不能一直在身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我们不能责怪一些人为什么不能一直理解你,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合理的缘由。人生的每一处都是变化的开始,有时离开一个人会让你脆弱,有时也能让你更坚强。如果离开的有了新生活新陪伴,你也就该往前走了,决定权在你自己。

每个人都会经历低潮,这个阶段的自己,什么都不想做,即便做了也什么都做不好,不如安静地等待,看书写字,锻炼身体,打扫房间,或是把列表里没时间看的电影看一遍,找靠谱的朋友聊天,一起回忆共同经历过的美好,忘记抱怨。那些在低潮时陪着你的人最珍贵,停滞时做的小事最动人。

一个人久了,会越来越挑剔。因为对自己太过依赖,所以合得来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总感慨遇不到对的人,其实都是单身太久,找不到了彼此依赖的那种感受。太过独立,也是一种病。

爱不是感动,而是成全。很多女孩一旦被人感动了,就会迅速爱上对方。但一直想说,浪漫不是爱,嘘寒问暖不是爱,陪聊陪笑不是爱,那只是泡妞的手段。真正的爱,是牺牲了自己某一部分,来成全你,让你变的更好。所以,不要找一个可以感动你的人,而要找爱你的人。

女孩谈恋爱,一定要干干脆脆。如相爱,咱们就奔着结婚去,约会、见朋友、去家里吃饭、一起存钱、长途旅行、同居、结婚。一系列事情应陆续去做,千万不要纠结某个点上好几年。常说,女孩不要用青春赌爱情,因为你赌不起。时间越长爱情越淡,青春越少。用青春赌爱情,输定了。

真心等你的人,他总会真心等下去;不愿意等你的人,总是一转身就牵了别人的手。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心爱你,那无论他多忙,多累,多辛苦,他总会有时间给你发条短信,打个电话,只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足够在乎你,那么他总能挤出时间来陪你,没有借口,没有谎言,没有不兑现的诺言。

如果一段关系总是靠某一方的主动来维系着,那不如就算了吧。爱情的诚意以投入和付出来衡量,不论男女,感情要长久终归靠两个人的付出。那些总是一个人忙活的恋人们,更像是在圆自己一个心愿。时间难免给出最让人害怕的答案:“有一天,如果我累了,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生命中越珍贵的东西越爱迟到。但只要是属于你的,就一定会讲情义:虽然来晚了,可是来了就不走了。

有些女孩选男人,要安全感,要事业心,可最后见了帅哥就不管不顾了。有些男人选女孩,要贤惠,要知书达理,要温柔,可最后见了美女就走不动道了。其实,人在面对新鲜的东西时,往往会被它的外表迷住,可一旦熟悉了,再好看也不会珍惜。所以,好看,只能满足一时;靠谱,才能可靠一辈子。

分析《琵琶行》中的情感刻画

21、山盟海誓: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22、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23、弃旧迎新:丢弃旧人,迎接新人。指爱情不专一。

24、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25、佳人才子: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26、醋海翻波: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27、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28、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琵琶行》中的唐代琵琶艺术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代发达音乐文化的产物。具体的看下文!

《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歌。诗文生动地讲述了诗人从长安被贬至江州任司马,无意在夜船上聆听了一位长安琵琶女的弹奏,并诉说其凄惨身世的故事。在诗人细致地描述中,千余年前浔阳江边的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琵琶演奏场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眼前。因此,《琵琶行》又堪称一首优美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唐代琵琶艺术的珍贵资料。故此,我们有必要对《琵琶行》的音乐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对诗文中唐代琵琶的演奏技法和形制进行探讨,试图了解唐代的琵琶艺术。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崇尚音乐的良好氛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出现了专业的表演阶层,涌现出了众多的音乐表演名家。特别是在首都长安城内,音乐活动更加繁荣,主要有钦定的“千秋节”、各种节日宴舞、宗教场合的“俗讲”、民间的“散乐”以及演奏比赛等。统治者设立了“九部乐”和“十部乐”,区分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在中央还设立了大乐署、太常寺、鼓吹署及教坊等艺术人才的管理和培训机构。唐玄宗时又成立了三个梨园,分设在宫内、长安和洛阳的太常寺。当时还对音乐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了筛选:按照成绩的优略分别任“坐部伎”、“立部伎”或“雅乐”。这些政策与措施,不仅提高了当时的音乐表演水平,更重要的是为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唐代还大规模地引入外来音乐文化,进行兼收并蓄。当时设立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包括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扶南、高丽、高昌等国的音乐。各类音乐在中土地区得到了充分交流与融合,“燕乐”得以丰富,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六么》、《霓裳羽衣曲》、《雨霖铃》等就是优秀作品的代表。丰富的燕乐作品为音乐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丰富内容。

唐代还出现了专业的表演阶层,涌现出众多的音乐家。当时有上万艺人工作于各类音乐机构中。这些艺人中有“工乐”、“乐工”、官僚家属和“音声人”。大量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家随着良好的音乐环境而不断涌现,如唱声乐的米嘉荣、许和子;器乐中弹琵琶的段善本、康昆仑等,弹筝的李青青,吹笛的李谟,弹箜篌的李等。他们极大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并提高了表演水平。

与此同时,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人们为我们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发达的音乐文化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人们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细腻而贴切,他们将声音的艺术转化为优美的文字。于是,在唐诗中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诗篇。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他反对为美而美的唯美主义表演,主张将“情”融入音乐。他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并具备高度的音乐鉴赏能力。他熟知生活中音响各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联系,能够准确细致地将这种联系转换为具体的内心视觉,并用文字描述出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他丰富的乐器演奏知识体现于他流传下来的大量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文中,如《清夜听琴》、《夜筝》、《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和浙西李大夫作》、《琵琶行》等,形象地描写了演奏琴、筝、筚篥和琵琶的场景,均流传千古。特别是在《琵琶行》中,诗人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对琵琶的演奏特点和表现力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琵琶演奏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的“轻拢慢抹复挑”一句涉及到了当时琵琶的几种演奏方法,需要重点阐释。以往的学者对此观点迥异。近代有些学者解释“拢”、“”为不用拨子,而用右手的手指弹奏,相当于后世的夹弹、滚等右手指法。有学者则以为这种解释很不妥当,认为“拢”、“”其实相当于后世的推、吟、揉等左手指法,假若“拢”、“”均为右手的指法,依照诗文中的描述,则琵琶女既需用“拢”、“”等右手手指技法,又需用拨子弹奏,这样在演奏中,她就既需用手弹,又需用拨弹,根本无法讲通。有学者则认为可以讲通。因为“拢”与“抹挑”是琵琶女右手“指、拨兼尔用之”的弹奏技法,这位琵琶女处于用拨子发展为用手指弹奏技术的过程之中。她时而用拨,时而用指;需要用大弦弹奏出粗嘈的声音时,她用铜拨弹奏;需要用小弦弹奏出细切的声音时,她用手指弹奏。也有学者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拢、”与“抹、挑”是在琵琶上同时运用了拨弹和手弹两种方法,手弹有利于抒情,拨弹更显气势。“拢”说的是左手使用手指的弹奏,“抹挑”则是右手使用拨子的弹奏技法。《辞海》认为“拢抹挑”是演奏琵琶的一种指法,并只“用手指轻按”来解释“抹”。后来许多著作多从《辞海》之说。

这些迥然不同的释义,使我们在理解《琵琶行》中的演奏技法时难免有些茫然。因此,为了对唐代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拢、、抹、挑”等琵琶演奏技法进行一番深入透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实,唐宋诗歌中多记载有“拢、、抹、挑”等琵琶演奏技法。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中有:“六幺散序多拢。”诗人王建在《宫词一百首》中写道“琵琶先抹六幺头。”诗人李绅在《悲善才》中说:“轻腕拢弦促挥抹。”唐代李群玉的《索曲送酒》中说:“烦君玉指轻拢,慢拨鸳鸯送一杯。”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也提到:“部中有一面琵琶,声韵高下,拢揭掩,节拍无差。”宋代晏殊的《玉楼春》中说:“春葱指甲轻拢,五彩条垂双袖卷。”宋欧阳修在《减字木兰花》中也提到:“慢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由此可见,“拢抹挑”确是唐宋时期琵琶常用的演奏术语。

那么,“拢抹挑”究竟为何意?1、“拢”。《乐府杂录·琵琶》中记载了两位大约与白居易同时期的琵琶演奏高手——曹刚和裴兴奴各自的演奏特长:“曹刚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和弦;兴奴长于拢,不拨稍软。”时人谓:“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唐代的琵琶演奏确有“拢”的技法,而且“拢”具体的演奏规范应该是:“拢”使用的应是左手而非右手;“拢”指的是左手的扣弦。从字面上讲,“拢”指“靠拢,靠近,合拢,聚会”等意思;“”指“搓捻,搓揉”等意。如果把这些词意与琵琶左手手指的演奏联系起来,“拢”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拢”即“扣”,指左手指按弦的动作;“”即“捻”,指左手指揉弦的动作。2、“抹挑”。“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弹奏乐器。白居易《小庭亦有月》云:“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王建《宫廷》之二九曰:“琵琶先抹六幺头,小管丁宁侧调愁。”这里的“抹”均为广义,指的是弹奏之意。从狭义来讲,“抹”则指演奏弹拨乐器时的一种具体指法,与“挑”相对应,食指向内、顺手下拨为抹,反手回拨叫挑。元代人吴澄在《琴言十则》中说:“挑也,食指向外”。可见,对于起按弦作用的左手指来说,使用“抹”与“挑”这两种动作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抹挑”的运用当属右手的演奏技法应是可以确定的。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到,《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用拨子,而非手指来演奏的。白居易在诗文中明确点出:“曲终收拨当心画”,“沉吟放拨插弦中”。魏晋时期,产生于西域地区的四弦和五弦琵琶传入中原,由于为马上乐器,所以最初用拨子弹奏,声音响亮,便于在行进中欣赏。但由于受阮咸等中土乐器的影响,其演奏方法也由拨弹逐渐向指弹发展。指弹法自唐初就已出现。《新唐书·礼乐志》载:五弦“旧以木拨弹之,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琵琶。”在唐代时,用拨子和手弹两种方法均普遍流行。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曾说:“奏琵琶有两法,用拨弹,用手奏,是从人之所好而已。”到了宋元时期,指弹法才真正占据了主流,宋代以后,琵琶在形制上还出现了品位。直到明代,指弹法才完全替代了拨弹法,琵琶的演奏方法才最终得以定型。白居易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中描写到了拨子:“珠颗泪沾金捍拨。”他在《听琵琶妓弹〈略略〉》一诗中再次提及到了拨子:“腕软拨头轻。”在元稹的《琵琶歌》中也记载了用拨子来弹奏琵琶:“泪垂杆拨朱弦湿。”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也有使用拨子的记录:“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鸡筋作弦,用铁拨弹之。”从实物资料上看,唐代还使用拨子演奏。在大量的唐代绘画中,多是用拨子来弹奏琵琶。在今天的日本皇宫仓库——正仓院内,仍珍藏着唐代琵琶,也是持带有拨子的。龙门石窟造像中的10余件琵琶也都是用拨子演奏的。可见,持拨子弹奏仍占唐代琵琶演奏的主流,用手指弹奏在当时还属一种新兴的演奏技法。

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思想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学界对白居易思想分期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卸任左拾遗之际,任杭州刺史时和被贬江州司马时。其中,“江州司马时期”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也是集中在以“兼济”情怀为主导的被贬江州之前的这段时期。

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之前的前期,“兼济”思想占据主导,“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贞元十八年,白居易正式踏入官场,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此时的白居易青年得志,满怀壮志;当时的宪宗皇帝也很器重他,这大大激发了白居易的政治热情。期间,白居易创作了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共172首;此后,则是兼济与独善的矛盾阶段,直到最后的行独善,中后期大部分作品则是以闲逸和感伤为主调。《新乐府》五十首作于任左拾遗时期,“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秦中吟》共有十首,作者在自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个共同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诗歌的形式,采用讽喻的手段表现出来,为的是通达上听,补察时政。

白居易的讽喻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创作倾向:第一,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不论是沉重的赋税徭役,还是纷乱的战事。在《新乐府》组诗中,有接近二十首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这类诗歌为我们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农人形象:《观刈麦》中的贫妇人,《采地黄者》中的受灾者,《卖炭翁》中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中的折臂老者……他们饱受着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观刈麦》作于元和二年,写割麦者与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种对民众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跃然纸上。《采地黄者》作于元和七年,诗人当时在下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一入冬就断了口粮,被迫采地黄换取粮食来维持生计,“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来喂马,白居易对此深有感触,创作了这首以采地黄者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第二,是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堕落、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百姓无情的欺压恶行的尖锐控诉和揭露,以此来讽刺和规劝皇上和上层统治者。在《秦中吟》、《新乐府》等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轻肥》前面描写“内臣”、“大夫”、“将军”们赴宴的盛大和酒食的丰美,结句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捕蝗》中,写蝗虫肆虐,殊不知“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统治者借蝗灾发民难财,这种卑劣的做法怎能不让人切齿?《官牛》是借官牛来讽刺当朝的统治者只注重自身的享乐舒适,却不能体会到民众的辛酸:“右丞相,马蹄踏沙虽净洁,牛领牵车欲流血。”《买花》中的田舍翁:“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是对社会贫富悬殊的讽刺,一丛盛时的牡丹居然相当于十户中人的赋税,何等的触目惊心!这些都是对统治阶级的赤裸裸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类,是对怀才不遇世人的同情和对有才之人得不到应有赏识的哀叹和惋惜。放眼社会,更多的是有志不得伸展的无奈,是庸者位尊而贤者贫贱的不公现状,是贤才遭妒和小人当道的混乱世道。诗人也是这种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来对这种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希望皇帝能够亲贤臣、远小人,重用贤德之才,惩诫投机取巧的贼眉鼠辈,以此来实现兼济天下的志向。

《哭孔戡》作于元和五年,闻知孔戡死讯的白居易潸然泪下。对孔戡的遭际,白居易说“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最后,白居易发出了“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为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的感叹。白居易也和孔戡一样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对孔戡遭际的哭泣,也是对同病相怜的自己的悲痛。《薛中丞》中,白居易开篇说“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借问遇者谁?正人行得路。中丞薛存诚,守直心甚固。“首先对薛中丞正直的性格和人品做了肯定,然而社会上歪风盛行,小人当道,”奸豪与巧,非不憎且惧”,“裴相昨已夭,薛君今又去”,作者对此表示出深深的痛恨和惋惜,“今我一涕零,岂为中丞故?”是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一种痛斥和批判。

总之,不论哪一类诗歌内容的讽喻诗,白居易创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能通达上听,裨补时阙,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重用,希望以此来帮助君王补察时政,从而实现自己济世经邦、治国平天下的“兼济”之志。所以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兼济”情怀都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兢兢业业的责任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