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思想汇报(实用16篇)

时间:2024-02-21 12:46:05 作者:文锋

通过思想汇报,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汇报参考书目,供大家深入学习和研究。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用在这一部电视连续剧上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国家的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的惊险事件,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次合作,北上抗日的事迹。整个电视剧以一个不太和睦相处的家庭为主线索——因为家中哥哥杨立仁是国民党的高级干部,而弟弟杨立青则是共产党的一员大将。兄弟俩经常短兵相见,也偶尔欢聚一堂、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充分反映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介石抗日时的那一集。杨立仁为了救蒋介石而不幸被捕,半个月后才得以回家。她妹妹杨立华听说后又是着急又是高兴,因为中国人民终于联起手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站在了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

另外,这部充满欢乐和痛苦的电视剧还告诉我们齐心协力,方可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祖先们不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地打败侵略者,我们还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吗?只有团结起来,把所有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起,拧成一股麻绳,才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敌手,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宋朝的杨家将用自己的牺牲感染了士兵们,士兵们和将领们全都团结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终于战胜了入侵国家的辽兵,取得了胜利。

前进道路上的沧桑会让我们成长许多,也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真理。只有经历了沧桑,才会给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作文

剧中人杨立仁说得很精辟:“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屡屡(遭遇了)内乱、革命,各种各样的思潮,熏陶着一个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传统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彼此)视如洪水的家庭成员”。杨廷鹤的三个子女,尤其是立仁、立青俩亲兄弟,虽为一母所生、血浓于水,但因信仰不一样、政见分歧,始终格格不入、貌合神离;兄弟俩曾在洗手间大打出手,数度剑拔弩张。1949年后,兄弟俩分隔海峡两岸,终生没有再见面。

杨氏三兄妹所走的人生道路--参加国民党的“右派”杨立仁、参加共产党的“左派”杨立青、虽参加国民党但始终对共产党人抱有同情和好感的“中间派”杨立华,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三种不一样的人生选取。看《正道》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所谓的“好人”、“好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以党派、信仰为标准来轻率定位,这大大颠覆了中国以前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我们的长期灌输。在1925年“大革命”那样的大时代,人的信仰、立场很难一下子确定。杨立仁还在湖南醴陵教书时,是个极左派,那时他看的是《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种红得发紫的书;而当时的杨立青只是当地的一个小混混,热衷于偷看戏子的裙下风光,对杨立仁看的那些“红色书籍”更是不屑一顾。可杨立仁一到广州,遇到世交、时任蒋介石机要秘书的楚材(历史原型为陈立夫)后,迅速改变了政治观点,先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后成为中统上海站主任,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顽劣但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却在共产党最低潮、最倒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杨立华最初也是左派,受共产党人瞿恩的影响很深。她之后虽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但因没有政治企图心和同情共产党,行为每每与“党国”的利益貌合神离,更在自己的火车包厢内“窝藏”共产党要犯。

看完《正道》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信仰”的认识。正因信仰、政见的不一样,剧中人等执着地走自己的路。这期间的情与爱,痛与恨也在战争的血与火中理解了时刻的洗练和荡涤。看完《正道》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喜?家不和则人不幸,党不和则国不兴。身处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是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经历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此刻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该排除万难实现和平统一了。

看《正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领悟。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boxun)。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正道》在艺术上、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正道》的故事很好看,是它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首要条件。整部《正道》,故事编得很圆满,剧情跌宕起伏、演绎得合情合理,破绽不多。《正道》中的男性主角都很有个人魅力。许多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从不感兴趣的女性观众在看完《正道》后,话题多集中在杨立仁、董建昌、范希亮这三位男配角身上。这三人的人气甚至超过了“正面人物”杨立青、瞿恩,成为女性观众最想嫁的人。(boxun)。

杨立仁这个主角,塑造得最为丰满真实。饰演者黄志忠对这个主角的明白、扮演时的分寸拿捏得极好。从神情到形体,从静态到动态,黄志忠让杨立仁这个人物彻底地活了。难怪网上有人说起初是想到《正道》看孙红雷的,结果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黄志忠。杨立仁也是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也曾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杨立仁对感情追求弥久,但始终不得良缘,正因他先后爱过的瞿霞、林娥都是坚贞的女共产党员。杨立仁亲自监斩,由范希亮亲手枪杀了杨在黄埔的旧同事、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瞿恩,但他支持妹妹杨立华收养了瞿的独子并取名费明。杨立仁很喜爱费明并要费明叫自己“大舅”,这在中国那些描述国共斗争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是一个难得的突破,正因反面人物尤其是中统大特务向来是绝不可能有什么“人性”的。在远离了“阶级斗争”时代的这天看来,“人性”与党派、信仰是不一样的概念。“人性”是人的共性,而党派、信仰则因人而异,是人的个性而不是共性。个性与共性没有可比性。

杨瞿两家千丝万缕剪不断的爱恨情仇,构成了《正道》中温馨柔情的一面。正如剧中杨立华所说:“这就是我们杨家与瞿家,爱恨情仇、主义政治,全搅到一块了”。杨家三个子女各自走不一样的道路,瞿家红色家庭的坚定信仰,导致情感与家庭,无不沾上视同仇蔻的党派间的信仰之争、生死之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感情始终无法突破因信仰不一样带来的隔阂,但是亲情仍然能够超越一切。杨家对瞿恩唯一的后代费明的养育之恩,交错于上一辈的恩怨纠葛之中,是《正道》的又一大看点。杨瞿两家共同的后代费明像一剂最好的粘合剂,把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用情感情义重新粘聚到一齐。政治上的分道扬镳并不等于情义上的恩断义绝,这是该剧的一大突破。《正道》中展现的这些浪漫与唯美,弥补了沧桑的历史中情感的缺憾。这些情感情义的脉络给了《正道》一份阳刚之气下的阴柔之美。

《正道》的前半部分用浓墨重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理想与奋斗的历程。抛却特定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精神是现代年轻人励志的典范。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现代人在生存的挣扎中渐渐被消磨掉的激情,也许能够从《正道》中得到一点久违的共鸣。虽说大时代出大英雄,英雄有时势造就的客观因素,但是追寻那个年代追求远大理想的热血年轻人的足迹,对信仰、理想双缺失的现代年轻人有更多的启迪与激励。最后务必指出的是:《正道》中突出了不论国共的一代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职责感,这点直到这天都不会过时。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近期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及职工观看了反腐《人间正道》这部影片,我看过了这部反腐影片后不禁感慨万千,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效果。

《人间正道》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好影片。影片讲述了1942年的秋天,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同时加强税收工作,来粉碎敌人的封锁。毛泽东主席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毛泽东主席而被炸弹弹片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金钱和女色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及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最终被判死刑的下场。这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顿时感觉到自身的胆子又重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值得大家称赞的好职工。

班后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到身边人的身心发展。只有自身廉洁,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到身边人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我们在敬仰毛主席的伟大决策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如果自身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则会对身边人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发生,警钟长鸣。

再次,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职工。牢记自己职工敬业的职责,“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是本能,而关心帮助他人是神圣的!”因为共产党员的付出“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因此,党员道德素质比党员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进一步到位,只要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自身的行动,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此为警钟,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观看反腐影片《人间正道》后,我们这些党员都为影片里毛泽东主席的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所感动。相信这部影片会触动大家的心灵,都会努力争做一名廉洁自律的好职工。

文档为doc格式。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作文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正道》),甫上映即轰动了海内外,刚刚以高收视率落幕。《正道》是继《走向共和》后又一部颇值得一看的大型历史连续剧,剧名取自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由著名演员孙红雷等主演、著名导演张黎执导。《正道》第一次以大型历史连续剧的形式,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全景式地展现、细致地描绘了自1920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中国现代史上一对最大的政治弄潮儿--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历史,那是现代中国最波澜壮阔、最翻天覆地、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正道》以在两岸都具有典范好处和人气的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轴,故能在海峡对岸引起共鸣、得到认同。如果你不熟悉国共的那段合作、斗争史,当你看过《正道》后,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现代史已了然于胸。

《正道》的编剧、导演颇善于透过一个个镜头讲大故事。他们把一段复杂恢宏的历史表现得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却丝毫不受沉重的历史压迫,更不被敏感的历史事件束缚。由这段大历史写就的大故事,虽历经沧海桑田,虽早已时过境迁,仍留给后人感慨万千。看《正道》,能够让观众时而击节叹赏唏嘘,时而替英雄泪洒满襟。今人能够“一杯浊酒论英雄”,但作为炎黄子孙,对在这段沧桑悲凉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做不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千钧沉重放不下,万千头绪,无语复加,惟有片名的点题最能道尽我等胸中的块垒:人间正道,遍是沧桑!

《正道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瞿、杨两个家庭的五个青年在20世纪初中期怀揣着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道路上发生的情感纠葛、不同的理想和主义的纷争,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片子将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经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我喜欢片中对人性的描述,各种情感复杂交织,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即亲情、爱情、友情。

以前看过的这类历史片大多政治色彩浓厚,是非观点明确,而此片却与传统的历史片不同,没有去大肆宣扬胜利者的辉煌,也没有渲染失败者的狼狈。片子讲述了国共两党中的精英故事。让我们看到,生长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有志青年,不管信仰什么,都是有思想、有素质的,给人感觉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路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述。()这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进步。片中最抢眼的是杨立仁,人长得并不帅,可非常出色,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黄埔军校的参谋,到中统特务、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无论着中山装、西服还是军装,看上去都那么有气质,虽然是个反派人物,可很豪气,很有男子汉的气魄。他的魅力从到上海做了中统后突显,一派贵族气质、多智善谋、特务的阴郁和内心的冲突,以及多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林娥的那场感情戏,让许多女人爱慕他理性背后的痴情。孙红雷饰演一号男角儿杨立青,一个成功的八路军将领,演得也不错,说话幽默、处处逗乐,感觉挺真实,不过总觉得还应该更豪气、更英雄一些。

不过,整部片子的总体感觉很不错,场面恢宏,拍技不凡。我喜欢这个片子最主要的一点是片子中的主要角色都不低俗,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精神。无论是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状态下,他们的纷争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而没有个人的恩怨,人格的互贬。片中的四大男角儿都很棒,有思想、有气质。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看到了中国在那一时期并不缺乏精神,虽然他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个个都有理想,人人都很爱国。历史没有走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很多有志之士,为国家付出了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崇敬。人们希望看到历史的真实面目。这部片子,给人这样一个感觉:国共合作的失败,是这个民族的一大损失。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爱国精英、优秀人才,因主义不同,不能宽容,企图致异党于死地,最终却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我想这是当时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政党利益至上,而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历史已经过去,不再重演,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宽容,更多理解,以文明的方式解决主义和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而不再是战争。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正道》的故事很好看,是它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首要条件。整部《正道》,故事编得很圆满,剧情跌宕起伏、演绎得合情合理,破绽不多。《正道》中的男性主角都很有个人魅力。许多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从不感兴趣的女性观众在看完《正道》后,话题多集中在杨立仁、董建昌、范希亮这三位男配角身上。这三人的人气甚至超过了“正面人物”杨立青、瞿恩,成为女性观众最想嫁的人。(boxun)。

杨立仁这个主角,塑造得最为丰满真实。饰演者黄志忠对这个主角的明白、扮演时的分寸拿捏得极好。从神情到形体,从静态到动态,黄志忠让杨立仁这个人物彻底地活了。难怪网上有人说起初是想到《正道》看孙红雷的,结果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黄志忠。杨立仁也是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也曾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杨立仁对感情追求弥久,但始终不得良缘,正因他先后爱过的瞿霞、林娥都是坚贞的女共产党员。杨立仁亲自监斩,由范希亮亲手枪杀了杨在黄埔的旧同事、中共委员瞿恩,但他支持妹妹杨立华收养了瞿的独子并取名费明。杨立仁很喜爱费明并要费明叫自己“大舅”,这在中国那些描述国共斗争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是一个难得的突破,正因反面人物尤其是中统大特务向来是绝不可能有什么“人性”的。在远离了“阶级斗争”时代的这天看来,“人性”与党派、信仰是不一样的概念。“人性”是人的共性,而党派、信仰则因人而异,是人的个性而不是共性。个性与共性没有可比性。

杨瞿两家千丝万缕剪不断的爱恨情仇,构成了《正道》中温馨柔情的一面。正如剧中杨立华所说:“这就是我们杨家与瞿家,爱恨情仇、主义政治,全搅到一块了”。杨家三个子女各自走不一样的道路,瞿家红色家庭的坚定信仰,导致情感与家庭,无不沾上视同仇蔻的党派间的信仰之争、生死之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感情始终无法突破因信仰不一样带来的隔阂,但是亲情仍然能够超越一切。杨家对瞿恩唯一的后代费明的养育之恩,交错于上一辈的恩怨纠葛之中,是《正道》的又一大看点。杨瞿两家共同的后代费明像一剂最好的粘合剂,把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用情感情义重新粘聚到一齐。政治上的分道扬镳并不等于情义上的恩断义绝,这是该剧的一大突破。《正道》中展现的这些浪漫与唯美,弥补了沧桑的历史中情感的缺憾。这些情感情义的脉络给了《正道》一份阳刚之气下的阴柔之美。

《正道》的前半部分用浓墨重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理想与奋斗的历程。抛却特定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精神是现代年轻人励志的典范。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现代人在生存的挣扎中渐渐被消磨掉的激情,也许能够从《正道》中得到一点久违的共鸣。虽说大时代出大英雄,英雄有时势造就的客观因素,但是追寻那个年代追求远大理想的热血年轻人的足迹,对信仰、理想双缺失的现代年轻人有更多的启迪与激励。最后务必指出的是:《正道》中突出了不论国共的一代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职责感,这点直到这天都不会过时。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天时间,基本没快进地看完了网络版《人间正道是沧桑》!

首先说说否定的看法:有的地方太假,尤其感情戏份,这与全片宏大的史诗风格很不相称;特写与摄影机运动过于频繁,本来是本片的最大优点,可是一些地方的滥用使得他们暗淡了光芒;孙红雷的表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表演的痕迹过重;演员普遍存在这类似问题;剧本稍欠大气,情节安排上不能排除含有媚俗的成分。

重点说一下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部剧实在拍得很牛逼,第一集吓了我一跳,镜头充满了运动,布景打光考究,特写运用大胆自如;少见如此重视运动的`电视剧,也少见如此重视特写和杂耍蒙太奇的电视剧,这是本剧带给我的最大的兴奋。接下来就是剧本,以前类似题材的剧作多如牛毛,但以这样一个复杂家庭为视点的凤毛麟角,所谓的家国兴衰恩怨情仇,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中的根本尽显期间,利用剧中人物的际遇变迁将国共二十几年的风雨讲述地淋漓尽致,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历史洪流的那种磅礴与悲壮。对于革命思想及那一代人的主义做了尽可能形象地阐述,尤其对以瞿恩为代表的cp第一代党员的伟大理想和人格魅力歌咏地很是动人。战争戏,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有劲。孙红雷是个不错的演员,尤其最后几集中的表演实在很精彩。其他主要演员各有千秋,但精彩的表演集集都有,很多配角让人眼睛一亮。

对于那段历史,这部剧还算完整的呈现了她的主要框架。我怀念并向往那个时代,那是有血有泪的年月,那时的先辈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家国拼搏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尽管他们中间不乏失败者和罪人,但他们所共同缔造的正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向一切在这片可爱而又伟大的土地上流过血泪的人们致敬!

《正道沧桑》观后感

最近以来,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精心编造的作品起码告诉我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一个姓杨的和姓瞿的两个富人家族成就了一部国共内战史,穷人们被忽悠成了只配两个端着枪对射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组成在开始时,一方面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后来,一方面还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农民;再后来,一方面仍然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也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士兵们的血肉在炮火的锤炼下锻造成了将军们肩章上耀眼的星,而炮灰们也并没有达到他们想像的那样:全国解救以后,上学不要钱、火车随便开、农民有地种、工人有工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上层社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他们在舍弃了一部分家产和人口后,最终当上了总统、总经理等。

如果他们当初不领导穷人胡闹,尽管他们努力奋斗几辈子,无论如何也是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的。而"喜儿"们呢?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上吊"自杀改成了"上塔吊"、上珠海大桥自杀罢了。这部电视剧意在告诉穷人:不要以为我闹革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你们服务的,不要以为我们的子孙做了官你们就不服气,我们一年才强取了6k多万你们就很惊讶,其实我们祖先本来就很阔!天下本来就是我们的,不服气不好使!

胡南和平解放的的结果变成了这一家子英雄们了却恩怨的收场戏。想起了元代一位哲人的散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这部作品生动的诠释啊。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近期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及职工观看了反腐《人间正道》这部影片,我看过了这部反腐影片后不禁感慨万千,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效果。

《人间正道》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好影片。影片讲述了1942年的秋天,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同时加强税收工作,来粉碎敌人的封锁。毛泽东主席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毛泽东主席而被炸弹弹片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金钱和女色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及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最终被判死刑的下场。这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顿时感觉到自身的胆子又重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值得大家称赞的好职工。

班后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到身边人的身心发展。只有自身廉洁,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到身边人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我们在敬仰毛主席的伟大决策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如果自身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则会对身边人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发生,警钟长鸣。

再次,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职工。牢记自己职工敬业的职责,“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是本能,而关心帮助他人是神圣的!”因为共产党员的付出“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因此,党员道德素质比党员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进一步到位,只要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自身的行动,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此为警钟,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观看反腐影片《人间正道》后,我们这些党员都为影片里毛泽东主席的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所感动。相信这部影片会触动大家的心灵,都会努力争做一名廉洁自律的好职工。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讲的是从国民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很长时间的一段历史,故事围绕杨家三个子女展开。杨家长子杨立仁沉稳多谋,女儿杨立华独立且有主见,小儿杨立青生性顽劣却勇敢正直。杨廷鹤作为一家之长,坚持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其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我很喜欢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首先,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它通过一些两党的高层,讲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视角比较独特,剧情很是紧张,也很有人情味,硝烟战场里的爱情片啊。而且整部剧在对待国共两党历史问题上比较客观,也表现出了国民党民正面的一面。其次,从《人间正道是沧桑》可以看出,张黎导演是一个擅长拍长时间跨度历史剧、并且能够准确而独到地把握其中每一个时间段的事件、形势与人物精神风貌的导演,他用拍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手法,把电视剧拍出了史诗感、拍出了情怀。再有,演员方面,尤其像男一的扮演者孙红雷所说“男二绝对吸引人眼球”,确实,演员的选择真的挺不错的,尤其是黄志忠饰演的立仁,虽然只能算是男二号,但是演技很出色,他的气质是那种诡计中带着坚毅、冷峻。

《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活,那段历史也值得你详尽了解,它不说教却让你感触颇深!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次创新,很成功。把革命历史和人物的故事结合得默契。是一部新型的革命思想的教育史话。是我近期观看电视剧后深有启迪的。

第一:这部电视剧表现了重大革命历史,以一般的人物和人物故事演绎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我们从片子当中看到一些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子,片子当中的人物正是重要历史人物的化身。瞿恩这个人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那些杰出领袖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相结合的一个艺术典型。是领袖人物和一般革命者相结合的艺术形象。堪称典范。深受爱戴。甚至敌人也由衷地敬畏他。

第二:这部电视剧是一个大跨度的革命史的演绎。从大革命一直写到全国解放前夕。20多年,这中间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一部电视剧表现这样大的历史跨度,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掘和处理上,确实是一种创新。他用家族叙事和亲情叙事的方式来描绘国共两党在二十多年中的合作和较量,形象介绍了新中国的诞生历史,赋予历史风云的回望特有的文化反思意味,以及人物命运走向。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对国共合作和两岸统一的呼吁。它的历史内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第三:这部电视剧是对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诠释。当前,有很多人对信仰理想,对价值的忧患呼声比较高。很多人说实用至上,不要谈革命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理想在哪里,我们的信仰何在,等等。我看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以瞿恩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形象,他重新点燃了理想的火焰。后来杨立华跟范希亮都讲了瞿恩对他们的精神信仰,包括杨立青对他终生的信仰。所以从瞿恩的形象,我们就能够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最后能取得天下,因为他们拥有一批有信仰的人,有理想的人,是不怕牺牲的人。他们拥有博大的胸襟,重人伦,人理,人道。黄埔军校三期六班的班规是:“钢刀归钢刀,同窗归同窗”。很有哲理!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精选】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瞿恩自己属于后者。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为实现他的理想,表现出了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镳。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反腐影片《人间正道》,我看完了这部反腐影片后不禁感慨万千。

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秋,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加强税收工作,以粉碎敌人的封锁。毛泽东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毛泽东而被炸弹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女色和金钱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法院经初审、复审判处肖怀忠死刑。处决腐败分子肖怀忠,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防腐倡廉的决心,对于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正道》),甫上映即轰动了海内外,刚刚以高收视率落幕。《正道》是继《走向共和》后又一部颇值得一看的大型历史连续剧,剧名取自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由著名演员孙红雷等主演、著名导演张黎执导。《正道》第一次以大型历史连续剧的形式,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全景式地展现、细致地描绘了自1920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中国现代史上一对最大的政治弄潮儿--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历史,那是现代中国最波澜壮阔、最翻天覆地、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正道》以在两岸都具有典范好处和人气的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轴,故能在海峡对岸引起共鸣、得到认同。如果你不熟悉国共的那段合作、斗争史,当你看过《正道》后,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现代史已了然于胸。

《正道》的编剧、导演颇善于透过一个个镜头讲大故事。他们把一段复杂恢宏的历史表现得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却丝毫不受沉重的历史压迫,更不被敏感的历史事件束缚。由这段大历史写就的大故事,虽历经沧海桑田,虽早已时过境迁,仍留给后人感慨万千。看《正道》,能够让观众时而击节叹赏唏嘘,时而替英雄泪洒满襟。今人能够“一杯浊酒论英雄”,但作为炎黄子孙,对在这段沧桑悲凉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做不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千钧沉重放不下,万千头绪,无语复加,惟有片名的点题最能道尽我等胸中的块垒:人间正道,遍是沧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学习组织我们观看了反腐影片《人间正道》,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慨万千,对我当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人间正道》是一部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942年秋,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加强税收工作,进而粉碎敌人的封锁。毛泽东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肖怀忠是战功显赫的战士,但在征税的过程中,却没有抵挡住女色和金钱的诱惑,从一名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变成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最终也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也对我国现在反腐倡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部影片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也深受教育。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一名党员,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怎样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做一个正直、可靠的人。另一方面,还要对腐败现象有清楚的认识,提高对反腐倡廉重要性的认识。这部影片,让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在面对诱惑的时候经受住考验,如果提高自我修养,在重大事情面前保持自己,坚持原则,对于如果保持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国党内存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威胁到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很多干部没有办法保持党性,抵挡不住金钱、权势等诱惑,最终走向了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反腐倡廉的速度,也坚定了反腐的决心,很多“大老虎”都纷纷落马,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杜绝不正之风:

作为一名青年,我深深的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我们伟大祖国复兴的历史使命还需要我们去完成,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才能更好的杜绝不正之风。因此我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生活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并从小事上要求自己,保持自己的党性修养。

作为一名研究生,需要完成自己的科研和学术任务,平时坚持看文献,多与老师、学生交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出色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作为一名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更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为自己即将走进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要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不仅是个人行为,而反应的整个当的形象,坚持做到慎独、慎微、慎情,切实把各项纪律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慎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行为规范,做大家的榜样;慎微,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个小节;慎情,管理好自己的亲人,做好公私分明,在亲情、友情面前也要讲原则,一起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创新,也需要人民监督实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上,都要依法办事。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政制度建设,将责任、压力、措施进一步到位,只要每个人从思想反腐,有廉政意识,从自身做起,那么这项工作一定能取得重大成绩。我们都应该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党员。

影片《人间正道》中毛泽东同志反腐的决心和力度让我深深感动,相信这部影片一定影响了很多人,希望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腐败现象不再出现。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少年贫贱壮志扬,千军如烈怒弦张。我雄武兮大明强,我雄武兮天下壮!”随着作者那跌宕起伏而又略带调侃的笔触,不知不觉中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面对朱元璋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明朝开国皇帝,我不禁喟然长叹,心中似乎满是悲壮和豪情。

谁能想象,当年那个贫困潦倒、沿街乞讨的乞丐,今天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谁能想象,一个原本似乎平常的和尚,今天却端坐在皇位上,享受着众臣的跪拜?他有皇室血统吗?没有!他有坚实的后台吗?也没有!他几乎全靠赤手空拳、单枪匹马起家,全靠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剑舞黄沙,才夺得今天的辉煌!那个时代,有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哪个是省油的灯?但是朱元璋仍然靠着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强大的对手,最终笑傲天下。有人说,这是命运之神在帮忙。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神,也不可能有谁给一个法宝让朱元璋建立王朝。但是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而这正是朱元璋所具有的特质。当然,光靠朱元璋也是不可能夺得天下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李文忠……他们有的英勇善战,有的足智多谋,有的沉着冷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一个个的时代俊杰尽数被朱元璋招致麾下,冲锋陷阵,鏖战南北,终成霸业。朱元璋,你是一个军事天才,更是一个人事管理天才,你有傲视天下的功勋,但也有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的过失。但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还依然屹立在那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暑假里我和爸爸去拜谒了明孝陵,伫立在四方城前,我不禁感慨万千。朱元璋,您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已经被记录在史册上,人们各有评说。但您留给我的永远是那不向困难低头、纵马河山的背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