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00:37:52 作者:BW笔侠 2023年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篇一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篇二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篇三

10月11日在丝绸路小学进行了说课,丁老师在评说课时,提到我的课堂设计中有很多“假”的东西,回来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底哪些东西是假的?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丁老师可能是因为我创设的情境不够真实。(这是我的猜测,不知对否?)比如由于营养不良,聂老师我的身高只有1.54米,丁老师说,影响身体生长的原因有很多,怎么能说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呢?是的,非常赞同丁老师的说法。因此,在上课时情境的创设做了一定的修改。其实这里的目的本想通过自己不高的这一实例,教育学生只有爱运动,不挑食,才有可能长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表达方式的欠妥,实际上是会向学生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的,今后一定会注意。

课的开始,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能误点鼠标的原因,出示情境图的同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时出现了,是把课件倒回去,让学生根据情境图重新提问题,还是直接让学生看着问题列式解答?我选择了后者。课后,得到了同事及评课老师的赞同,认为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解答,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赢得时间。这也与正在进行的远程研修中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例的设计意图不谋而合。

算理必须要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理解,算法是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对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总结。”算理、算法就是根与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的。算理是计算的基础,算法是计算过程的归纳。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1、通过计算1.43+0.17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得数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把0去掉。2、通过计算1.6-1.54列竖式时有的学生1.6-1.54,有的学生1.60-1.54,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为了更好的对位,好算,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在1.6的后面补0,使其成为相同位数的小数。并借助学生的真实错例1.6-1.54=0.14来纠错,在纠错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练习5.28+1.3时,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5.2 8+ 1. 3

生:老师,××同学做错了。

生:8在百分位上表示8个百分之一,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师:你的语言表达真完整,老师佩服你!

1、在最后一道解决问题中,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非常好,但我以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而是小结,布置课后算一算自己书包里的书一共多少元?匆匆下了课,结果评委老师说,还有四分钟才到点,我让学生汇报完,再小结,时间是正好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

2、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篇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我根据专家的创作意图选取信息窗1克隆技术之成果的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上,在激起学生兴趣后再回顾以前所学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发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与独立试探从而解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

面对—“列竖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进一步探索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少数学生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回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计算时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这样一来正确率明显提高。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个别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小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班篇五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