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01:32:41 作者:HT书生 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篇一

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用何种思想武装他们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前进的方向。长期以来,学生从社会传媒、教师讲授所得到的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主要是人均国民年生产总值。而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50年代起实施联合国提出的以人均国民年生产总值为主要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已经饱尝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所带来的苦果:人口膨胀、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于是从90年代起联合国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也把它纳入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之中。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能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谐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人类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也都是由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使之失衡造成的。而生态系统正是生物学科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1.联系实际,向学生阐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以及社会对自然的需求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等原因,导致本世纪发生了国际著名的十大公害事件以及酿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十大环境问题。十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痛痛病”事件、博帕尔毒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在这十大公害事件中,共计死亡11222人,受伤中毒3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土壤沙漠化日益严重、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淡水资源日趋减少、渔业资源锐减、河水严重污染、有毒化学药品越境转移、地球温度明显上升、酸雨现象正在发展。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明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殃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谐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这里的价值是人类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结果的一种内在尺度。按照实践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引起的作用,来区分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把凡是对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改变,如荒漠变绿洲、荒原变良田、荒山变果园、荒滩变城市等,称具有正价值;而对生态平衡带来消极后果,即对生态平衡起破坏作用的改变,如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造成气候失调、片面发展工业引起环境污染等,称具有负价值。只有具有正价值的改变即可持续发展,才会在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又造福子孙,因此要大力倡导;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负价值的改变,虽它暂时可以满足现代人类的某些发展需要,仍必须加以制止。这样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明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3.确立正确评判标准,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

[1][2]

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篇二

从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看,我国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实现新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分析我国水资源特点,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为指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新世纪的水资源战略,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索丽生soulisheng作者单位:水利部刊名:学会英文刊名:xuehui年,卷(期):“”(11)分类号:f1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篇三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正确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合格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条件。那么,作为素质教育的初中地理,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有必要对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作一简略的回顾。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给予较明确的阐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并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份文件和条约,与会的183个国家一致承诺把建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未来长期共同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组织承认、接受,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走向实践,拉开了人类新发展观时代的序幕。这是本世纪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持续发展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工程技术学角度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见解,各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其科学性含义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际发展水平的差距。

地理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全国乃至某个区域,只有实现了区域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全世界的持续发展,因此,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区域的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在地理教育中有序地、深入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乡本土得到发展,全地区、全国才能得到发展;世界各国间协调、均衡的发展,乃实现全球的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即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地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1][2][3]

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篇四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三节,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教学要求是“1.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规范。”教学目标是“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节课,如果要求放低,很容易上;但如果上纲上线,我感到非常难上。因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务相当重,而且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切入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行动纲领这条主线。因为行动纲领是“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刚好对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每一个战略,往往是先展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希冀学生能逐渐形成根据问题找措施的意识。

总体来说,这一节课上得比较一般,没有什么亮点。或许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一个好的思路,但我觉得这样花的时间太多,学生不一定有这么多的时间。如果学生不能花时间,这样的讨论和探究流于形式,还不如就这样上。

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篇五

初三的国情、国策的内容是很宏观和抽象的,又有着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教学的难度很大。因此我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更突破教学难点,尤其是“低碳、绿色、节约的倡议”这一活动,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了其思维,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造成了自觉思考和感悟人生真谛的氛围。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