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6篇)

时间:2023-10-10 17:25:47 作者:BW笔侠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篇一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

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篇二

一、对教材的反思。这是我进入初中的第一年,对新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初一数学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里,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二、对学生的反思。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篇三

《一共有多少天》是第八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本节课尝试着改进在亮相课《儿童乐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在试讲之前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教研,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明显比上节课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入了文学作品和古诗文,在习题的呈现方式中我们也引入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拟人化的小人物,将习题用“故事串”串起来。改进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改进后,学生做题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能将自己设计成到为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报着必胜的信念来完成每一道题目,进而提高了做题速度和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但是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但是再次试讲后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平时已经带领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认为学生对口诀已经掌握的很熟练,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识记,没有照顾到个别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改进策略:经过研讨后我们准备设计一个“对口令”或者“拍手”的游戏环节来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口诀。本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组还要不断地进行研磨。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篇四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篇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把长方形、正方形并列起来使用,因此教材的编排是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纸,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索二者的边和角的特征,沟通它们的联系。

沟通联系,淡化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要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要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基于前面的分析,本课教学时在探究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后,应淡化它们之间的区别,重点沟通它们的联系,只要让学生知道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动态转换即可,而不必要求学生总结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当学生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应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对边相等;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受传统教法影响,多数教师比较重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关系,往往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开教学,从一般到特殊,先教学长方形的特征,再教学正方形的特征(也有少数教师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教学),最后谈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突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的教学条理分明,进程比较容易调控。但很显然与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一致。不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殊关系,让学生把它们当做两个独立的、平行的概念学习,能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本环节在充分分析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始终让长方形和正方形同时亮相,并给予同等关注。教学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不要刻意将正方形与长方形区分开。当我们将长方形与正方形并列时,长方形的概念实际上已被狭义化了(即此时的长方形仅指邻边不相等的长方形),多数学生会按设计的意图理解,但也难免有学生在举例、分类时将正方形归为为长方形。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允许学生将正方形当长方形看待,且讨论边的关系时只要学生得出对边相等即可。二是不强调也不回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不强调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主要是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如果有学生在交流时提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教师应肯定这一结论的科学性,但不宜将这一结论大众化。三是在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要让学生对其共性有所体验。如通过折叠探究图形的特征、按要求摸图形环节既能强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折、摸等过程中,感受到正方形的对边也相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篇六

本次公开课《退位减》上完以后,通过几位老师的点评,我也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正:

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我明显感觉到孩子语言不够精炼,表达意思不完整。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

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本次课上孩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导向。还有,自己出现的教学遗漏没有选择好恰当的时间补充。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意灵活运用评价。我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把攀英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平时每次上课都会发现例题教学花费太多时间,造成时间安排不均衡。

一节课上完,发现自己的板书乱七八糟,平时也没有注意板书设计,写字得也很随意,自己真的需要注意了。

自己虽然是一名初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各方面也尤显年轻,但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给自己找借口。我一定要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每一次改正一小点,最终会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正。使自己的课堂变成真正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