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元曲的心得体会(大全8篇)

时间:2023-09-17 19:28:12 作者:翰墨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大全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天,徐老师带我们去富兰城堡,说要给我们一个惊喜!

到了富兰城堡,我一进去就发现有个胖胖的厨师正在门口欢迎着我们呢!我看了一下右边,有一座假山水池,里面有荷花、荷叶等,还有一条条灵活又害羞的小金鱼,它们看见了我,一下子就躲了起来。

老师带领我们上楼,让我们坐在早就安排好的椅子上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端午的来历,屈原的故事等等,我听得入了迷,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多的文化呢!

我跑到老师那里回答问题,第一题就把我给难住了,看见别人一蹦一跳的早就走了,我心里很是着急,还好我身边的天才老爸告诉了我,我也急急忙忙地告诉了徐老师,回答完后,我深吸一口气一下子扑到爸爸的大肚子上面,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回家的路上,我非常高兴,心想:今天过得真愉快,不仅长了知识,还玩得很享受,真希望还有这样开心的一天!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二

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他们的迥异性格渐渐地暴露开来。子君爱小动物,涓生却爱花;子君每天忙着做饭饲喂小动物们,涓生则忙碌着抄写公文和信件。

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久后就被一封信打破了。涓生没了工作。两人婚后后期的悲戚生活就此拉开了序幕。生活经济困难,让子君没有先前那般的活泼,反而怯弱了。以前身上的那种无畏的反抗精神已不见踪影,逐渐庸俗,小市民习气也染上了身,竟也会为琐事与邻居口舌、赌气。涓生则机械般地寻求抄写和教读的工作,渐渐地涓生受不了子君喊他吃饭的唠叨声,越发觉得家里不安静,无法安心进行译书,矛盾由此产生。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在这些琐事中逐渐淡化。后来子君重新回到了父亲的家中,当涓生再次打探到子君的消息时,已是阴阳相隔。本已圆满生活叙述的故事就这样的剧终了。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中多次写道,涓生为想到子君的死而自责并陷入悔恨和悲哀之中,使得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大胆而又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起初在追求爱情的方面是勇敢的,但是后来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与精神上的消磨逐渐将他心底最深处的懦弱,畏于承担责任的一面显露出来。这一性格的转变也可以说是性格的暴露,正是鲁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当时知识分子觉醒而又无所求,没有找到道路反而倒退的社会现实。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周围人的冷眼相待……重重的难关,仅靠少数人的反抗,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早晚也会被社会的封建气息所熏染,消磨斗志,回到原点。这部小说不是在歌颂这些青年觉醒分子追求爱情的勇气,也不是赞扬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而是着重在批判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吃人的可怕,悲叹个性解放的局限性,也在暗示着中国民主革命寻找道路时的彷徨、无所方向,反而倒退的悲哀。以悲剧的色彩人物形象,揭示了精神上的痛苦与危机。

小说的抒情效果十分浓厚。开篇便已会馆里的偏僻的破屋,寂静又空虚的氛围展开涓生的回忆。与一年前和子君在会馆里快乐探讨的时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爱情破灭后的萧条,物是人非。比如文中涓生曾多次想到子君的死,却又因为这邪恶的念头而忏悔,刺痛了灵魂。说到对比,不但有生活环境不同的比较,还有两个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变化,都展现得十分清晰且过渡自然,真正达到了“伤逝”的效果。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为副标题。副标题对文章的内容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说明不是叙述鲁迅本身的。以第一人称自述整个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感。明智的视角选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涓生对子君的悔恨与自责。这种创新式的小说体式是鲁迅借鉴了西方体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诗一样的文字抒写了涓生的沉重心境。

对于两个人物的塑造,以小的人物来影射整个社会同类人的状态,不仅描写了人,也描写了人所存在的社会。通过对子君与涓生的对话以及动作、心理、神态,剖析了当时他们所处环境时内心的深刻独白。细腻的表现手法,让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统观全文,故事的发展背景在会馆与吉兆胡同穿梭,单一而又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甚至更能衬出主题的表达并为主题腾出大量空间来进行详细阐述。景物环境的描写深入到位,情即是景,景即是情,在描写中议论,议论中展开故事情节。

《伤逝》这篇小说从无论是从构思、题材还是内容、描写或抒情,都有一定的亮点与新意,在描述故事的同时又给人以深刻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思,在深思中体会作品意境。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许多年来,读过不少的书籍。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我最早看的,而红楼是我看的最多遍的。

第一次看红楼,那是在五年级的时候。那时觉得看红楼 “天日无光,百般无味” 。当时的我也就只有在百般无聊的情况下才会翻几页,当时的我没有手机,看书是我唯一的消遣。由于对知识的缺乏,我也就只是翻了一遍,就连大致的内容都没明白。彼时的我认为主角都是要被人喜欢的,所以,我看好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因此我不喜欢宝钗,认为她就是破坏别人感情的恶毒女人。所以,看到结局的时候,是有点失望的。

第二次看红楼,距离第一次看也有一段时间了,那一年我初二。当时无意中看到了,秉承着对书的热爱,我很认真的读了一遍。刚开始没看懂的时候,我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冲动,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后来,越看越顺,渐渐的也就沉迷于其中有点无法自拔了。这时的我,不再看好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我觉得黛玉有点小心翼翼,嫉妒心强;宝玉与当时的男子无异,都有一颗色心。我喜欢宝钗的率直,好人缘;欣赏王熙凤的精明能干。

现在再看红楼,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这次看红楼我是带着我小小的私心的。自古有孔夫子韦编三绝。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读五遍红楼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带着将红楼读五遍和研究红楼的目的又将红楼看了一遍。

似乎每一次看红楼都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和认识,让我有不同的理解。

先说说宝玉吧。从红楼里,我读到了宝玉的叛逆。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

《西江月》提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穷困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他行为偏僻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喜爱读书,却厌恶八股文不读正经书,他喜欢“移人心性”的“杂书”。他对仆人没有主仆限制,直接打破了封建秩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而喜欢混迹在脂粉堆里,喜欢与女子玩闹。他对丫鬟们处处庇佑,“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说完宝玉,就不得不说一下林黛玉了。林黛玉敏感多疑,任性,小心眼。她父母双亡,寄养在祖母家,即使有贾母的疼爱,她也认为她“寄人篱下”形事带着一种小心翼翼。她多愁善感,我一些小事而独自垂泪。这一点从她葬花可以看出。花谢花飞,明明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她却联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流泪,引宝玉为知己。她的内心让人捉摸不透,时而又表现出来。她深爱着宝玉,却又不能表白,她在宝钗出阁之日,焚稿断痴情,最终死去,却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意。

对于宝钗,我向来是不喜欢的。但对她的评价褒贬各一半,不能说她好,也不能说她坏。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同时也是一个被封建势力迫害、毒害的受害者。她为人处事不像林黛玉一样,真情流露,常常深隐心机。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这会做人,处处讨好贾母。就如她生日时,贾母要她点戏,她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的食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她了。她秉承着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事原则,的确比黛玉酸刻薄的话语,更令人喜爱。

王熙凤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反面形象。她集中体现了封建阶级的贪婪,凶残,恶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这个可以从曹雪芹描写他的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的侧面细节可以看出。但我又不得不说,王熙凤是《红楼梦》里面我很欣赏的一个人物。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令我印象深刻,放在了心里。我欣赏王熙凤的才能,精明能干,却对她的阴险狡诈和狠毒不敢恭维。王熙风因贾琏调戏了她,毒设相思局,不可谓不狠毒。她二十岁协理宁国府,只一想遍概括出了五件宁国府的“风俗”。第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以及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将下人们聚集起来训话,让他们说话做事都小心些,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可见王熙凤也是个厉害的,且有才能。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可知她的贪婪舞弊。再说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她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而王熙凤想的却是“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可卿又说,“盛筵必散”,然后又赠了王熙凤两句话: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而王熙凤到后来依旧贪图享乐,未曾把秦可卿的话放在心里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败落。就如那判词里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自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非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心思,但不管怎样不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被封建社会所毒害。他们有的平安的度过了一生,有的,在半路就夭折了。《红楼梦》一书主要写了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细致的描写了悲剧发生的全过程,造成悲剧的全面、深刻的社会根源。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四

谁说水中月?谁念镜中花?谁吟阆苑仙葩?谁道美玉无瑕?皆是他!他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将诗词之美一一呈现在我么面前,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精髓。在四十回时,他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即怀崔雍崔兖》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加上了自己的见解。我和妈妈捧书品味时,被他所说的吸引住了。为什么要改变一个字呢?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不由分说,我们便来到了公园。

灰蒙的天空牵着晶莹的雨滴如期而至,一滴一滴地打在残荷上,残荷像舞娘似的,跟着雨滴的节奏摇曳着,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我们刚到公园的荷花池,便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我走到栏杆边,听着雨打残荷。“叮咚、叮咚······”这声音好似乐手弹刮着竖琴,此起彼伏。每一声,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每一声,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每一声,都在书写属于它们的传奇。悠扬而宁静。我们仿佛经历了这声音的洗濯,心灵变得更加澄澈。我们听着这天籁之音,谁都不愿离开,只愿留下心底那片空灵和宁静。

残荷虽然外表不再是美丽,这声音却愈加空灵。因为残荷的中心是空的,而枯荷却不是,发出的声音自然没有残荷好听,这也是为什么林黛玉不肯拔去残荷的原因吧。然而,雨打残荷,在空澈灵动之余,亦别有一番悲悲切切,听来凄婉之至。林黛玉之所以钟情至此,怕是她性情使然,也反映了悲观的人生的态度。

诗词美不但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服饰美也是其代名词。

读到第三回时,曹雪芹写王熙凤头戴八宝攒珠髻,绾朝阳五凤挂珠钗。我疑惑起来:什么是珠髻?什么是珠钗?我们便上网搜索资料。突然,我看见了一幅仕女图,妈妈指着仕女图中的头饰说:“溥柔,这上面的是珠髻,下面的是珠钗。”只见图中的珠髻和珠钗上都镶满着宝石,闪着熠熠的光,精美极了。我对古代人民不禁肃然起敬,他们居然能用手工就做出一个巧夺天工的精美饰品,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为了更加理解《红楼梦》,我还看了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真实地还原了《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场景。诗词美、服饰美都得到了传神的诠释,富丽堂皇。

古代文化的魅力,古代风俗的美丽深深感染了我。诗词之美、人物之美、服饰之美,建筑之美无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渐渐地,我成了一个“红粉”。我每次捧起《红楼梦》都有新的体会,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红楼梦》,已经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不可复制的经典。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五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徐再思《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倪瓒《越调·小桃红》)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阵风,一阵,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一声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白朴《越调·天净沙》)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

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姚燧《中吕·阳春曲》)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白朴《双调·驻马听》)

九里松,二高峰,破白云一声烟寺钟。 (张可久《越调·寨儿令》)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胡祗遹《中吕·阳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奥敦周卿《双调·蟾宫曲》)

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 (王和卿《双调·拨不断》)

万顷沧波浮天地,烂银盘寒褪云衣。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 (钱霖《般涉调·哨遍·看钱奴》)

三千尺侵云粪土,十万家泣血膏腴。 (徐再思《双调·蟾宫曲》)

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 (卢挚《双调·阳春曲·珠帘秀》)

才社日停针线,又寒食戏秋千。一春幽恨远。 (李致远《中吕·红绣鞋6·晚春》)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附录七·元曲名句集萃《双调·阳春曲·平沙落雁》)

飞来千丈玉蜈蚣,横驾三天白螮蝀,凿开万窃黄云洞。 (乔吉《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范康《仙吕·寄生草·酒》)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 (白朴《中吕·阳春曲》)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贯云石《双调·清江引·惜别》)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寒鸿秋》)

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 (吴西逸《越调·天净沙》)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张养浩《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

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

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陈草庵《中吕·山坡羊·叹世》)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日月闲中过,风波梦里惊,造物无情。 (钟嗣成《双调·凌波仙》)

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 (吴弘道《南吕·金字经》)

手执著饯杯,眼阁着别离泪。刚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白朴《双调·驻马听》)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 (白朴《中吕·阳春曲》)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白朴《中吕·阳春曲》)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

忆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吟鞭醉袅青骢马,莫吃秦楼酒、谢家茶,不思量执手临歧话。 (白朴《仙吕·点绛唇》)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徐再思《双调·蟾宫曲·春情》)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无名氏《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蒲道源《黄钟·人月圆》)

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 (汪元亨《正宫·醉太平》)

四十年绕湖赊看山,买山钱更教谁办? (张可久《双调·落梅风》)

四周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 (严忠济《越调·天净沙》)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 (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 (马谦斋《越调·细柳营》)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 (薛昂夫《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杨果《越调·小桃红》)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纪君祥《赵氏孤儿》)

自天飞下九龙涎,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王恽《越调·平湖乐》)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张可久《南吕·一枝花》)

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 (任昱《南吕·金字经》)

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 (一分儿《双调·沉醉东风》)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查德卿《仙吕·寄生草》)

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 (王恽《越调·平湖乐》)

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 (姚燧《越调·凭栏人》)

更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 (冯子振《正宫·鹦鹉曲》)

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巷陌东风卖饧天。 (马致远《中吕·红绣鞋》)

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 (马致远《汉宫秋》)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王实甫《西厢记》)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王实甫《西厢记》)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任昱《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徐再思《越调·天净沙》)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噹噹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盍西村《越调·小桃红》)

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见嫦娥。 (马致远《仙吕·赏花时》)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六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七

西安有几支业余登山队,我们所在的这支登山队每周六活动,凡注册过的队员周三在组长处报名,再由组长向队长保名,队长根据报名人数联系车辆。一些老队员每周坚持爬山,从不间断,你可看到,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和日丽,周六清晨,纬二街总是聚集一群装备齐全,整装待发的背包族,五颜六色的背包、手杖、服装、鞋帽,熙熙攘攘,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喧嚣热闹,成为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

我的几个好友是铁杆队员,除非家有要事,从不缺席,此项活动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们的鼓动下,这周我报了名,这是我酷暑天气第一次参加登山活动。

西安连续几天高温,这天高达37度,驱车到了70公里外的周至县大曲沟,没想到山里也是又闷又热,队员们个个身负背包,走在山路上,汗流浃背,尤其是一些爱美的女士,怕紫外线照射,蒙头包脸,从上到下裹了个严实,这更增加了酷热的煎熬。然而,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看得出来,炎热的天气丝毫没影响队员们的登山热情。

也许是我第一次酷暑中爬山的原因,只觉得汗水骨碌碌地往下滚,浑身都湿透了,又热又累,真有些不适应,甚至有些后悔参加。山里风景非常美丽,欣赏青山绿水,在深山中的农家小屋歇歇脚,和纯朴的山民拉拉话,自然另有一番情趣,多少减轻了一些身体上的不适。

以往爬山总是不达山顶不罢休,这次登山,烈日当头,越往上爬,高大的植被越少,越就无遮无掩,爬到山顶恐怕是更遭罪了,所以到了半山腰就和几个朋友在山沟里转悠。山大沟深,小路边想找块阴凉又开阔的地方很不容易,最后在一条小溪旁坐下,在那里休息、聊天、野餐,由于离集合的时间很远,只有不断找话题打发时间,我真想睡一觉,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好难受。

在我感觉不爽的时候,看到其他人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了人的差异,人的耐力,人的兴趣,也许他们历尽数百次的登山,已练就了一身不怕酷暑的功夫,想到这些,不由得让我佩服。

大部队下山时,我们一起返回,不曾想,在山下有了意外的收获,这里有很大几片果园,园里果实累累,有鲜桃、李子、猕猴桃,在这里购水果,都是自己在园中选摘,然后在老乡那里称重付款,享受了自摘果实的快乐,价格很便宜,我们每人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果袋,满载而归。

这次爬山显然不如前几次那样愉快,酷热难耐和未达山顶令人有些扫兴,我喜欢风和日丽,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我看来,没有它们,登山就显得没有意义。

读元曲的心得体会篇八

读着顾城的诗,那“黑色的眼睛”仿佛是洞穿世界的一首优美的乐章,在我耳畔轻轻回荡,似乎来自西域戈壁悠扬的春风,那么逼真又充满希望。

哦!春雨不再久远。读着顾城的诗“心中的蓝天”宛如凝固的微笑掷地有声,是最小的孩子在感受入迷的新奇。读着诗人顾城, 方才把一个老人的眼光浓缩在孩子的心里,那样天真烂漫,那般活泼可爱!

世间万物都是那样简单,没有复杂的脉络,没有冗长的寄托,没有险恶的争夺,一切都是简单的存在,就像种子终归要发芽,开花直到结果。但存在告诫着生长和湮灭在交替和转换中相互支撑依靠,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激情,同样会滋生磨难和艰辛,要人们随时准备迎接一段段简单而坎坷的人生历程。

总有那么一天,

叶子都变成阳光,

我的木台升到天上。

《花是这样落的》时候,我便感受到诗人另一种博大的胸怀和企望。“花是这样落的/裁剪新衣服累憔悴了/ 花是这样落的/ 写了一夜诗泪流尽了/ 花是这样落的/ 看见露水的孩子心蕊化了/ 花是这样落的/ 对月亮发脾气把头发拔了/ 花是这样落的/ 最后想起抓住蜗牛的小房子// 藏于花中间/ 蜗牛它不冷吗?// 有些无关的蘑菇成了传说/ ”。

是的,“有些无关的蘑菇成了传说”,甚至是那些“憔悴”和“泪”,那些“露水”和“脾气”,那些“蜗牛”和“小房子”都是“传说”。诗人的胸怀是包容,诗人的企望是“抓住”一丝的“不冷”。但又开始怀疑,怀疑人间万物都与他们“无关”。一种“花是这样落的”落得这般凄婉,这般无声无息。但在哀叹中,诗人看到了希望就在自己手里,最后还是想起抓住了小房子,“藏于花中间”。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小房子”在奔波,那就是一个叫人向往的“家”。

“家”在诗人的心灵深处,是那样富有,那样醉人。花落下来的样子,依旧是曾经开放时争奇斗艳的妩媚,那样温馨,那样恋恋不舍。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学会吃饭穿衣,到茁壮成才,都在家的呵护下,继续在月夜里前行以及不断地探索和风餐露宿中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要有何等坚定地信念何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啊!

诗人在轻轻地问那些孩子一般的“蜗牛不冷吗?”,但愿孩子们面对困境时坚强的擦干泪水,毅然决然的面“对月亮发脾气”,孩子们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样迎接美丽的朝阳冉冉升起!蜗牛不会再冷,小房子里有孩子们“藏在花中间”花的“心蕊化了”!

看着这位头戴半截裤管的诗人照片,读着他的诗歌,那充满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怀,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读着诗人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却感受到一丝充溢着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

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如此现实如此拜金而产生的忧伤。然而,忧伤的背后却屹立着一位划时代的有着一颗童心看遍世界的“童话诗人”。

不由我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