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经小说简介 读心经心得体会(优秀7篇)

时间:2023-09-25 03:24:28 作者:碧墨 最新心经小说简介 读心经心得体会(优秀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经小说简介篇一

《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凝结了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对于修行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它的简洁而深奥的内容,读《心经》不仅需要反复咀嚼,还需要深入思考。在我阅读《心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找到了很多对于修行的启示和指导。

第二段:把握佛性本质

《心经》的开头就是“观自在菩萨”,这里的“自在菩萨”是指佛陀,在阐述佛性的本质。佛性是清净、正直、慈悲的本性,但我们在一生中受到琐事的烦恼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不容易保持佛性的纯净。读《心经》让我意识到,我们要觉悟自己真实的本性,远离贪嗔痴执的境界,以善巧的学习、思考和修行的方法,努力回归本性的纯净状态,达到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第三段:以空慧解脱困境

《心经》中反复出现的佛教核心概念是“空”,即事物的本质是空的,没有固定的实质存在。这个说法刚开始让我感到困惑,但通过深入思考和读书,我慢慢理解了这个概念的深意。在物质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名利情感所困扰,从而使自己处于痛苦的状态。而《心经》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只是因缘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并不执著于任何外在的事物,我们就能够解脱自己,摆脱痛苦的束缚。

第四段:慈悲为怀 舍己为人

在《心经》中,慈悲是经文中常常强调的一种重要品质。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对我们喜欢的人或者我们认同的人,而是对每个人都要有同样的慈悲和尊重之心。读完《心经》后,我意识到只有通过慈悲之心,才能真正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信念和观念,并且更好地建立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同时,《心经》也启发了我要舍己为人,放下个人的私心私欲,关爱他人,悉心帮助他人。

第五段:修行坚持与实践

读完《心经》,我知道了佛教修行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来不断地修正自己。我知道了修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信仰,更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通过静坐冥想、行善积德、修身养性等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佛教教义的智慧和力量。读《心经》让我明白,修行是一条持续的道路,只有坚持不懈地经行下去,才能趋近于心灵的圆满与解脱。

总结:

《心经》是一部精深的佛教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行指导和智慧。通过读《心经》,我明白了佛性的本质,悟到了空慧解脱的境界,感悟到了慈悲为怀和舍己为人的重要性,并且坚信修行之路需要不断的实践与坚持。读《心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心灵上的启示和指导,我将继续阅读佛教经典,努力修行,寻求内心的和谐与解脱。

心经小说简介篇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小说简介篇三

在专修《心经》期间,座间休息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读诵、书写、供奉、思维、听受、传讲《心经》等善事。

之前,按照藏传和汉传佛教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对《心经》的内容作了字面上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反复推敲思维,力争掌握其内容。如果不懂《心经》,那么,学习中观或其他甚深法门,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凡是佛教徒,都应该重视这个法门。

仅仅会念诵,不懂得其意义;或仅仅懂得意义,却不身体力行其教义也不行。

现在世间也有一部分人专门从学术的角度探讨、研究《心经》,但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领悟《心经》的含义,也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品尝到《心经》里面所包含的殊胜味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理论性的研究,就像一些西方哲学一样,完全是纸上谈兵式的探讨,并不具有实际的价值。现在很多世间人对三宝既没有恭敬心,对佛法也没有定解,他们学习、探索这些佛法的原因,一方面出于一种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想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名声、地位、或是财产等目的。

佛教界也有一些辩论、研讨、讲说《心经》的人,但他们可能也从来没有思维、修行过其中的真义,因此也无法领略《心经》般若空性的教义。有些出家人从出家开始,直至白发苍苍之前一直在辩论,但如果仅仅只是早上辩、晚上辩,每天都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却从来不去思维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大慈大悲的佛陀要宣说一切万法——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都不存在的道理?如果从来没有真正思维并实际修行的话,我们的心相续中就很难真正体悟到般若空性的教义。

因此,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的很多大成就者,也严厉地遮破了两种人:一种是每天都耽著在一些词句糠秕上的人;另一种是什么闻思基础都没有,整天只是盲修瞎练的所谓参禅打坐的人。

作为真正的佛教徒,既要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修持。先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闻《心经》教义,听完后自己要思考其意义,如果没有思考而仅仅听闻是不行的;而如果仅仅是思维,又没有真正修持,也无法得到《心经》的精髓。

就像我们宣传一个东西如何如何好吃,即使说得再清楚,对一个从来没有品尝过这个东西的人而言,仍然无法了知这个东西究竟是如何好吃,只有他自己亲口尝了,才能彻底清楚。同样的道理,如果通过闻思对般若空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也进行了思维,但要了知它的真正味道,就一定要修持。

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也有一部分人很难做到广闻博学,但即便如此,最起码也应该不离《心经》这样的修法,这一点我们应该能够做到。

修持《心经》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是对上师三宝要有虔诚的恭敬心,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对上师三宝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这样的空性意义。印光大师也说:佛法的所有功德都是依靠恭敬心而获得的;其次,是对众生要有大悲心(如果自己的悲心还不足够,就要经常依靠《入菩萨行论》等一些能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论典,以培养自相续中的悲心与菩提心);其三就是空性正见。修持《心经》的法器,就是要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了解《心经》的所有内容,至少要理解经文的字面意义。真正修持的时候,按严格的要求来讲,还要像《经庄严论》中所讲那样,具备十一种作意、九种助行等等,因为不管修什么禅定,都需要具备这些条件,但如果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最起码也要具足上述三个条件,这是很重要的。具足三个条件之后,如果想专门修持,首先需要准备好修持的外缘:其一,修行打坐之前,要把里里外外的一切事全部处理完,否则,正在打坐的时候,才想起电炉没有关、煤气没有关,然后马上从坐垫上站起来,惊慌失措地往外跑,这就很难专心致志地修法。以前噶当派的好多格西都有这样的教言:在坐禅的过程中,即使是父亲死了也不能出门。我们在修行时也应该这样想:坐禅的时候,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绝不分心!

其二,要定好修持的时间,即安排好每天用多少个小时进行修持,上午修几座,下午修几座。

我以前也讲过,如果没有任何窍诀,光是一早起来就一直什么都不想地坐着,想起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便马上出定,这种方式并不叫坐禅。真正的坐禅一定要有观修,比如观释迦牟尼佛的身像,观修菩提心、出离心,或按照以前所得的一些空性或大圆满的修行方法,或依照上师如意宝或其他上师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一些教言来修持。

在《七宝藏》和《上师心滴》中,无垢光尊者也曾有这样的教言:如果一直修一些无念、不作意的法,最高也就是转生到无色界。不管坐什么禅,首先应该有一个所缘境,比如,观修释迦牟尼佛,就应该把释迦牟尼佛像作为所缘境;如果修菩提心,就应该将菩提心的修法作为所缘境……坐禅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窍诀来修持。

其三,不管修什么法,自己的佛堂要收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

修《心经》时,供台上要陈设释迦牟尼佛的唐卡或是佛像,还要供奉《心经》、《金刚经》或其他的般若经函,然后摆放一些小佛塔,并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品,比如五供等等,如果五供不能全部具足,则可以随自己的经济能力点一些香,供一些清水,供品需要陈设得非常悦意、庄严(一般而言,不管陈设什么样的供品,之前都要把自己的手清洗干净)。

所有的准备完成之后,以毗卢七法坐式坐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坐垫上,然后开始正式修行:先念皈依偈皈依三宝;然后发菩提心:我今天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坐禅修空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治病或获得什么名利等等,我修殊胜般若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发完菩提心之后,就与修其他法门一样,先吐三次垢气,观想无始以来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障碍全部从自己的鼻孔中排出,然后让心完全静下来,并开始想:我今天所修的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靠这个法,我要获得成就。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心经》修法窍诀里面都是这样讲的.,首先要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作意:我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佛,我修持的唯一法门,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然后一直这样作意,之后又从头开始,大概观修一百次左右。如果感到身心疲倦,就可以回向以后出定休息,也可以转修其他的法。这样算是一座。

最开始的一、两天,不需要思维《心经》的意义,而要这样专门作意,藏传佛教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中都是这样讲的。如果每天上午坐五次,下午坐五次,每一座当中都这样作意一百次,则一天就能作意一千次。这样的结果,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的心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间的感情变得很深,有一种特别相应的加持。

可能有的人心里会有疑惑: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想,到底算不算是坐禅、算不算是修法啊?这是我们的分别念造成的疑惑。其实,不管以什么样的意乐对殊胜对境作观想,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也就是说,即便以无分别的念头对其作意,也有很多功德,甚至以嗔恨心想:唉呀!这个《心经》很讨厌,这个《心经》如何如何不好带等等,虽然暂时会有不好的报应,但以后这种嗔恨作意也会变成证悟空性的殊胜因缘,《如意宝藏论》与《入行论》中都有这样的教证。

这不像我们平时的胡思乱想,比如,今天我吃什么菜啊,买不到菜啊,今天天气很干,怎么不下雪啊等等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分别念,这些分别念不仅对今生没有用,对来世也没有用,但如果以《心经》作为对境来作意,就有相当大的功德。

第二步坐禅的方式,开始还是一样,先作意——我要依靠《心经》而成佛,我要修《心经》。之后,就思维从缘起直至最后的随喜赞叹之间的教义。

具体如何观修呢?比如观修十二处,就是用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中观的观察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维剖析,从而抉择出十二处不存在,然后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部分智慧稍高一点的人,可以将《心经》的内容从头到尾观想一遍,如果自己的智力有限,就观想其中的部分内容,比如五蕴或十八界等等,将这部分内容反复观想安住四十至五十次左右,将此作为一座的禅修内容。这一步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虽然我们平时也听闻、思维过《心经》,但听闻、思维所得的智慧与修持所得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的闻思任务比较紧,除了一些闭关的人以外,想专门实修恐怕也不大现实,但在闻思的同时,通过刚才的方法一步步去推理,最后就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油然而生定解:以五蕴、十八界为主的所有轮涅器情万法名言中如梦如幻地显现,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空性境界中,哪怕只有一刹那的安住,也具有无量的功德。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修持的。

作为初学者,首先肯定需要以离一多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或者其他的一些推理来进行观察,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在观察所得到的境界中安住。当然,对于从来没有和空性法门相应,也没有对空性进行过思维的人来说,刚开始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以上是《心经》的正行修法。

很多上师也讲: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是很重要的。比如,上午打坐两次,每座大概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刚开始时时间不能太长,当自己真正能安住在这样的空性境界中以后,将时间稍微延长一点也可以。如果感觉有点不舒服,就不能再继续修下去,如果强迫自己修,就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厌倦修行,或一些其他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思维《心经》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般若空性的功德等等。这样忆念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劳,另一方面,自己的空性见解也会有所增长。

修任何一个法,都要与自己的四大相应。在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说,修法时适合自己的心意很重要。如果自己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强迫自己: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很难得,不管我的心脏如何,即便再痛,我也要使劲修。不但医生认为你的做法不对,而且很多上师也不赞同这种做法。

不管修什么法都不能强迫,强迫的效果不但不好,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所以要张弛有度,一方面有一种精进力,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放松。如果觉得不适应,就不能再继续修下去,而应该适当地休息。

修持的时候,首先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然后在这样的空性光明境界中安住。上师如意宝在有些密法教言中讲,这样的安住可能也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安住,就是不离空性境界的安住;还有一种安住,是接近于愚昧、昏迷状态的阿赖耶识,在这种状态中好像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只是一种迷迷糊糊的,什么分别念也没有的状态,这不是什么境界,而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歧途,不应该把它作为什么修行的境界来看待。

在修行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般若空性有很大的信心,这个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会有实在修不下去的意念,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串习的都是什么都存在——“我”存在,“柱子”存在,“瓶子”也存在,包括形形色色、里里外外的所有法都存在,我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一下子说这些法全部都没有,就跟我们原来的串习、心态不相应,此时,我们首先应该以破除有边的单空方式来修。

在专修《心经》期间,座间休息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读诵、书写、供奉、思维、听受、传讲《心经》等善事。

以上是修《心经》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每次观修圆满的时候,就要回向:我这次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能有观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殊胜的因缘,愿以此功德回向三界轮回所有可怜众生,愿他们早日获得解脱!

这个时候心里应该生起更强烈的大悲心,大家也清楚,对三界轮回的众生而言,不要说这样甚深的般若空性法门,有些甚至连佛的名号也听不到。包括有些金刚道友的家乡,也的确算是边鄙、黑暗、愚痴之地——很多人可能连三宝的名称都没有听到过,甚至还会对三宝生邪见。那里的有些人一看到出家人,就仿佛看到了夜叉或是罗刹。有些道友回家的时候也问过我:“我可不可以在回家时穿在家人的衣服,不然我的家人、亲朋好友都会非常不方便?”听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所以,在回向时,我们应该祈愿,愿天上地下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都能早日依靠般若空性法门获得成就!

回向出定以后,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处于如梦如幻的状态中,尽量在不离觉性的状态中利益众生。

修持《心经》以后,我们的相续中应该生起这些功德:一方面对般若法门和整个大乘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可怜众生也能生起更强烈的悲心:以后有机会,只要对方能接受,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一定要把自相续中对《心经》的证悟,以及《心经》所宣说的道理讲给对方听。如果这个人能好好地读诵、受持《心经》,我就没有白来这个人间,我的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目标订得太大,就不一定能实现。比如,一开始就想:我要一个人度化普天下的所有众生!这个愿望在短短的一辈子能不能实现就很难说。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也有他在因地时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度化一个众生的公案,所以,我们也应该量力而行。

有时候我也这样想:自己的相续中虽然没有什么证悟,但对空性法门和三宝的信心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或困难,这种信心都不会被摧毁。除非是自己得了精神病或者是着了魔,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好说,这种时候人的心态是非常难掌握的,但除此之外,我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的正信,不管任何科学家、医学家怎样说,都肯定是不可动摇的。

在这个寂静的山沟里闻思将近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终于在自己的相续中培养出这样一个小小的凡夫正见,即便是这样小小的凡夫正见,恐怕也是很多人所没有的。在穿着袈裟的出家人当中,也有对三宝、因果半信半疑的人。所以我想,如果能将这个正见传递给别人,我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

《心经》修法就此圆满。

心经小说简介篇四

第一段:心经的背景与介绍(200字)

心经是佛教中最为著名的经典之一,被誉为“观音菩萨的心经”。它是由印度大乘佛教菩萨文殊师利所传承的,后传入中国并广为流传。心经以其简洁、深奥的文字,让人对人生、世界产生了独特的思考和领悟。

第二段:初一诵读心经的体会(300字)

初一,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心经诵读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和诵读心经。在诵读过程中,我逐渐进入了心经所呈现的旷世境界。心经所传达的佛理启迪了我的心灵,使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告诉我,心境的开阔与心中的善良是人们修行的重要方向,而放下烦恼、修持慈悲则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第三段:初一诵读心经的收获(300字)

初一的诵读心经让我体悟到了几个重要的道理。首先,我明白了人生的本质是无常的。无常意味着一切都在变化,不确定和不可控制。所以,追求永久和稳定的东西只会让人失望。其次,我明白了放下执念的重要性。执念是人类追求痛苦和不满,只有放下执念,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喜悦。最后,我深刻理解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慈悲是能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感受到他人痛苦的能力;而智慧则是指深入思考、寻找真理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使我能够克服困难、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四段:初一诵读心经的感悟(300字)

初一诵读心经让我明白了人生价值的真谛。人生价值不在于权力、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心灵的成长和修行的过程。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清除内心的垃圾,增加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理解与尊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初一诵读心经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压力所困扰,而通过诵读心经,我们可以暂时摆脱这些困扰,获得一种高于世俗生活的宁静与平衡。

第五段:初一诵读心经的展望(200字)

通过初一的心经诵读活动,我深切地认识到心经的价值和影响。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地诵读心经,将其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一起去诵读心经,分享心经带给我的心灵启迪和力量。我相信,通过心经的传播与诵读,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心灵的美好与力量,让世界更加和谐与互助。

总结:初一诵读心经让我从多个方面认识到心经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带给我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更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真谛。通过持续的诵读和推广,我相信心经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心灵的启示与力量。

心经小说简介篇五

依唐玄奘三藏所译之本,全称应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世间流布以来,以人们好略故而简称为《心经》,亦有简称《多心经》的。

一、略举大纲——略开悟修之宗

1.直以法显

古德云:“修行以求圆解为急务。”这分明是为令行人先悟“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之天然性德也。因为悟后起修,则绝不走错路,一直顿超如来地,以避免盲修瞎炼之过咎。由是古来大德学禅须先以期“明心见性”;学教须先以期“大开圆解”;学戒须先以明“开遮持犯”。今日研习此经,何以须先悟?若能悟此天然之性德,则演讲者与听闻者自然融契一心,能听之人与所听之法顺应机教相扣也。

所谓的天然性德,即是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也。此一念心性,直下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正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知我人之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可见,此天然性德,不从外来,乃人人本有之心,个个不无之性。只因众生无始以来,不悟“本有”、“不无”之意旨,所以终日向外驰骋,徒劳辛苦。今依此《心经》奥义,使先悟一念心性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

所谓“性”者,不变之本体,乃十方众生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所谓“心”者,随缘之功能,即三世诸佛究竟所证之菩提涅盘。当知不变之体,本具随缘之能;随缘之能,不离不变之体。设若有体无能,则何异草木山石之无心?诸佛下不能普度群迷;设若有能无体,则犹若旋火轮之不得休息,众生上不能圆能觉道,诸佛下不能普度众生。可见,体与能之为道,须臾不可离也。诸佛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原非性,禀诸佛之性为性。故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足以说明诸佛有度生之心,众生有成佛之性。

何故有不变之体,起随缘之能?当知我人性体本不变动,只因六根能随六尘之缘故。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以心能随六尘之缘故,遂起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作用。虽然如此,而其本性未尝有丝毫的变动。欲识得其不变之性体,则须北斗南面看。不妨就在此听闻之时,试急急回光返照自心,都摄六根,照住当下一念,则知六根随缘六尘之功能全从不变之体而发。从本体现功能,还须从功能见本体。古德云:“一念回光,便同本得。”诚不假之言也!六根虽终日随缘六尘,而本体则终日不变。既不落过去现在与未来之三际,亦不在内外及中间等诸处;既非青黄赤白之可辨认,亦非长短方圆之可比拟。此所以《楞严经》有“七处征心”(一、计心在内;二、计心在外;三、计心伏眼根,而不留碍;四、计见暗见明,心分内外;五、计心则随合随有;六、计心在根尘之中;七、计一切无著)之灵文,龙树菩萨列“四性(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推检,智者大师用“四运(未起、欲起、正起、起已)”以观心。

2.曲以喻况

法理难明,须用譬喻委细比况,自易明晓。今就试以虚空随地、水、火、风等四大之缘,而空性不变之理比况之。如虚空随地大之缘而处处高山峻岭,地性坚硬而虚空无硬,故塞空成地、掘地成空而其空性原本未尝改变也;虚空随水大之缘而处处流池清泉,水性湿而虚空不湿,故湿空成水、干水成空而其空性亦原本未尝变动也;虚空随火大之缘而气温急遽高升,火性热而虚空不热,故热空成火、冷火成空而其空性亦原本未尝变动也;虚空随风大之缘而处处黄尘弥漫,风性动而虚空不动,故动空成风、静风成空而其空性原本未动。总之,地、水、火、风有坚、湿、热、动诸相,而虚空无相。空而无相故,其体不变;空而不拒绝诸相发挥故,其能随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我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性,亦复如是。不变之性随六尘之缘虽起见闻觉知之能,而其本体原无生灭变动。这恰如虚空能随地、水、火、风四大之缘,成坚、湿、热、动之四相,而其空性本不转变一样也。以如上之譬喻比况法理难明之所以然,无非是欲令行人悟得其本有之性德,然后全性起修而已也。

《心经》乃是如来称性极谈之了义经典也,发挥三世诸佛之菩提涅椠,十方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诚为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辞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三根性众生,同得一超直人如来地,故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全部经文仅仅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之适宜,开广合略,以约摄博,以博释约,左右逢源,始终一如。广之则罄海墨而莫能尽,略之则觅一字而不可得。此经简短精要,最便于行人日用寻常中读、诵、受持、解说、书写、流通,令彼见闻者皆得其真实利益也,以免望洋兴叹。即便是末世之钝根众生,只要能以不杂名闻利养之心,不发专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之愿,惟为生死而发专门利人之广大坚实宏愿,趣求大乘无上菩提大道,坚持平日随时随地随愿随力读诵受持解说书写流通此经,并依之而修习,日久功深,则自可能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得究竟涅盘,自他俱利。如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既云“自在”,则一自在处处皆自在,内自在,外自在,无处而不自在。既云“皆空”,则一空一切皆空,人也空,法也空,名义亦空。既云“度一切苦厄”,则一度一切皆度,自身苦、他人苦皆得度脱。要知《心经》以“无所得”三字为全经之枢纽,教海之磁南,一大藏之关键,慕果修因克证之最为关要处。如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所得”三字最宜注意,并不是以“无修”为“无所得”,所以在这里“夺情不夺事”,即以“无所得”泯除了凡圣因果修证之情念,并没有废除事修。好比我人修造房子一样,房空虽然不是梁柱做功做出来的,房空在未做功前本来就有的,但若不假借梁柱的做功则不得房空之受用也。故此“无所得”三字,夺情而不夺事,最宜注意。

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则是直指我人心源,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当下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我人之心体从本以来如是,故云“不生不灭”,前无始后无终;其心之相,始终则内外一统,里表一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有插针之缝隙,全一道清光,何有垢净之名可言?其心之用,亦复如是,无有增减之可言,正如古德所谓:“三点如众星,竖勾似斜月;披毛从此出,成佛也由他。”故知此现前一念心性,既非过去现在未来之时,亦不在内外中间诸处,又非长短方圆、青黄赤白之形相。行人若能于“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语,即于一尘不立之实际理地,直下契人,彻底承当,则其心之全体大用,自能究竟圆彰,了无余蕴。若能如是,方可名为无心道人,即可与蕴空之观自在菩萨比肩齐立,把手共行,普赴众感,现身说法,月印千江,风鸣万籁,遍法界感而遍法界应。

我人现前一念心,灵而不昧,明而不暗,洞而不壅,彻而不滞,故能随种种缘,具种种能。即此灵明洞彻之心,便是湛寂常恒之性。湛者不动,寂者不生,常者不变迁,恒者无来去。所以,此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问圣凡,不落方隅,不杂言表,故无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此一念心性,离心缘相,故不可以情识卜测;离言说相,故不可当口头禅;超文字关,故不可拘泥于言表。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大哉真体,乃是我人现前一念心性,是天然之性德。行人若悟此天然之性德,由性德而起修德,因有随缘的.功能,则当知全性起修修不离性,全修在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体用一如。故行人若能时时回光返照,照住自己的当下一念,自能空五蕴也。若不能当下契人,则须依生灭门中,虔诚恭敬地以“无所得心”读诵受持此经,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久而久之,自能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契实相般若也。此乃修行之最关要处,不应轻忽!

二、关于《心经》的传译与注释

依唐玄奘三藏所译之本,全称应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世间流布以来,以人们好略故而简称为《心经》,亦有简称《多心经》的。对于《多心经》之简称,多数大德不赞成,认为是以讹传讹之流弊。事实上,这两种称呼都有其各自的理由,因为“心”之一字可念上可念下,如明代观衡法师在《心经小谈》中云:“心之一字念在上即般若心,若念在下即此本经为六百卷之心也。”当然“多心经”之简称,易人误解。

关于《心经》的梵本汉译,或21译、或14译、或9译、或8译,诸说不一。今据周止庵的《心经诠注》,录之如下:

同本异译,共14本,今存8译,余已佚。

《摩诃般若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揭陀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卜—唐厨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智慧轮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法成译(敦煌石室本)

《般若披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卜—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译

心经小说简介篇六

初一高中生读心经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信仰的实践。尽管年纪尚幼,却能在繁忙的学业压力中腾出时间来诵读这部经典之作。通过诵读心经,不仅可以获得对佛法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意义。初一诵读心经的心得体会值得分享。

诵读心经期间,通过反复地朗读和默念,我们逐渐进入了一种专注的状态。眼前浮现出佛陀的形象,仿佛他就在我们身旁,亲自传授心法。我们如同一位受礼的弟子,虔诚地学习着佛陀的教诲。这中间没有对应的实质性物质回馈,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心经作为一种触动心灵的媒介,帮助初一的学生们从现实的纷扰中得到一丝解脱,找到了向内寻找平静和宁静的窗口。

诵读心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繁忙的学习任务和琐碎的事务,往往会让我们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诵读心经的力量。然而,一旦我们逐渐融入了诵读中,我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经文的内容上,逐渐淡化了外界的干扰。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与佛陀在同一屋檐下,一同安静地沉浸在经文给予的平静之中。这种宛如团体冥想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了诵读心经的独特魅力。

诵读心经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散发的智慧和慈悲。通过不断的诵读,我们深刻感受到佛陀的智慧和人性化。诵读心经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佛陀的思想与我们现今社会发生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因年代变迁而产生实质性的差别。心经中不追求某种特定的信仰,它只是单纯地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和个人修行的意义。诵读心经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慈悲的能量,激励我们用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对待他人。

初一诵读心经的心得体会不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诵读心经让我们更加谦虚,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学会了耐心与坚持,懂得如何应对其带来的困惑和苦闷。我们学会了体贴他人,关心他人的思想和感受。从初一诵读心经的经验中,我们更加深信宇宙间万物互联,温暖彼此,我们也能在善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与初一诵读心经的体会让我认识到,宗教对于人的精神追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佛陀所开示的诵读心经这个工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寻找内心真正的安静和平和。这份心得体会并不是一次诵读就能完全领会,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诵读和思考。初一诵读心经的经验将会是我们未来无论何时何地想停下脚步寻求内心净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心经小说简介篇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核心经验,指的是在某个领域或特定经历中所得到的最关键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积累一些核心经验,这些经验或许是我们的成长之路上的教益,或许是我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宝贵资产。本文就将从个人成长、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通过总结核心经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个人成长(200字)

个人成长的核心经验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我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也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心得。

第三段:工作经验(200字)

工作经验是我们在职场中得到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机会。通过工作,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合作、如何管理时间和资源,也学到了不断适应变化和挑战的能力。此外,对于自己的工作责任、目标和价值的认识也是我从工作经验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第四段:人际交往(200字)

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我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与他人的交流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信息来源,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世界。

第五段:总结(400字)

通过总结核心经验,我认识到重要的是要持续学习和进步。无论是在个人成长、工作经验还是人际交往中,都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不断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总结中,我还要强调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们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

总之,通过总结核心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并取得更好的成绩。个人成长、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取得更好的进步和成就。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持续学习的动力,核心经验的积累将助力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