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优质6篇)

时间:2023-09-25 18:22:08 作者:LZ文人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优质6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篇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

《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由《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四课构成。本单元与《固体和液体》同属于一个系列,都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它将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教材始终贯穿了一条隐线——“种植一株植物”。本单元的编排有两条线,一条明线是通过观察、解剖、测量、比较、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究植物六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二条隐线是认真细致地种植、观察一株植物的一生,坚持做连续的观察,体验收获的快乐,感觉到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在活动中可以围绕探究性活动学会观测、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主要由《植物和我们》、《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四课构成。

《固体和液体》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路”。

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固态、气态、液态,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单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由于本单元没有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没有提及密度,因此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沉浮与溶解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请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浅度。按照教科书的整体设计主动地安排,本单元在过程技能方面是一个隐性化处理的单位,着重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对涉及到的其他过程技能如分类、测量也加以训练。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来看,本单元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篇二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科学的兴趣更持久,自觉性也提高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反而差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同学,他们总会经常的围在我身边,问上一些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会把他们在课外的发现跑来告诉我。每当这时,我都会开心一笑。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科学小记者活动,让这部分学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发挥,然后由这部分学生再去带领、影响其他学生,从而达到全体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分单元实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措施

本学期教学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进度

11111111111111

87传热比赛

9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10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11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12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13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14

112222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

2历史

22215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16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17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篇三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固体与液体”等,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机械的省力原理;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征;知道大脑和神经是人的神经中枢。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说明机械省力的原因;能应用形状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受力结构,如房子、桥梁等。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5.单元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是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课文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由力和能量的传递角度阐述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

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四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环境。

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广义地讲,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轻信、不盲从、不畏权、不满足现有状况与水平等等,都是质疑。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与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6.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篇四

一、实验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并渴望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本学期将把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并增加活动与探究实践,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切身体会到过程提供了条件。

演示实验有:

a、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b、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下一页更多精彩“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篇五

计划《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最后、引导认识季节特征,即《气候与季节》。

《观察与测量》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的表述;以及内容标准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的方法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探究,观察又是学生最能够便利使用与体会自身的感官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密切关联的活动形式。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第二部分,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土壤与生命的有关内容可以适当推后,与第三或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换。因为春节后温度低,土壤中的生物还没有苏醒,这部分内容后移能观察得更全面。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数学篇六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的学生科学兴趣十分浓厚,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初步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并且同学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学生的科学知识很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教材理念

本册教材为新版苏教版教材,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由《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微小的生命体》《发霉与防霉》《微生物的“功”与“过”》四课组成,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总”,介绍细胞及其作用。第二个层次为“分”,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它由本单元的第二到第四课组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为总—分—总。第二单元《仿生》,由《生物的启示》《蛋壳与薄壳结构》《海豚与声呐》《我们来仿生》四课组成,这四课之间是总—分—总的逻辑关系。第一课是“总”,向学生介绍仿生的概念;第二、三课是“分”,从具体案例探究中体会仿生的方法和价值;第四课是“总”,为学生创建仿生设计的平台。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由四个次级主题组成:《昼夜交替》《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昼夜对动物的影响》《四季循环》。本单元四课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所产生的现象。本单元第一课与第二、第三课是总分关系,前三课与第四课是并列关系。

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本单元围绕简单机械展开,选取了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应用广泛的四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为次级主题,设置了《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启示》四课。从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特征来看,轮轴、滑轮属于杠杆类机械,其本质为杠杆的变形,可将这四种简单机械划分为两组,即杠杆、轮轴、滑轮为一组,斜面为一组。因此,本单元的四课也可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其中,《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为第一部分,《斜坡的启示》为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能通过找出观察对象的共同点,说出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将实作和阅读结合起来,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形状。在探究活动中了解物品发霉的条件和怎样防霉的知识,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自制酸奶的活动及反思,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通过案例分析仿生现象,了解仿生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仿生制品。能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解释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特点。

知道很多发明的原型来自自然界,对仿生设计产生兴趣。能通过模拟实验掌握昼夜交替和四季循环产生的原因。能通过阅读了解古人和现代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相关解释及带来的影响。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四季循环对人们生产生活、动植物、天气等多方面的影响。描述生活中昼夜交替和四季循环带来的影响。认识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结构特征。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不同的简单机械在什么情况下省力。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会使用一些简单机械。在组装、制作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感受技术发展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措施

1、建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进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6、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并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7、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单元课题课时备注

1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机动1课时

12、微小的生命体1

23、发霉与防霉1

24、微生物的“功”与“过”1

3单元复习与测试1

4第二单元仿生5、生物的启示1机动1课时

46、蛋壳与薄壳结构1

57、海豚与声呐1

58、我们来仿生1

6单元复习与测试1

7阶段复习阶段复习2

8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9、昼夜交替1机动1课时

810、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

9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

912、四季循环1

10单元复习与测试1

11第四单元简单机械13、撬重物的窍门1机动1课时

1114、拧螺丝的学问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