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英文读后感(大全10篇)

时间:2023-10-07 18:05:48 作者:文轩 2023年英文读后感(大全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英文读后感篇一

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内容自不必赘述。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害,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

关于李尔王的形象问题,有人评价他是一份昏聩专制的暴君,我实在不敢苟同。作品一开始不就点出了他年轻时的英勇有为吗?另外,像肯特、葛罗斯特这样既仁义又富有智慧的贵族对他忠心不二,特别是肯特,即使被流放还要乔装打扮一番留在李尔身边当仆从。奥本尼公爵对李尔也是极其尊重的。倒是像爱德蒙这样的野心家对李尔及其忌惮――这样一对比本身就说明了李尔是一位贤明的、极富有个人魅力的君王。如果说李尔王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如此),那么剧情的起承转合正是随着李尔性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君王的李尔,深受臣民的爱戴,也因此而自负。正因如此,他才会看不到考狄利亚真挚而朴素的感情,错信高纳里尔和里根的花言巧语。君王大抵都是如此,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了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胀,被奉承遮蔽了眼睛。于是他的悲剧也因此开始。然而两个女儿对自己的冷酷和无情,瞬间的变化,巨大的心理落差,从根本上打击了他的内心,将他的自我膨胀和自我崇拜摔得粉碎!他从前所信的一切:大臣们的敬畏与奉承,脚下的土地,甚至他的价值观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大臣们敬畏的,不是他,而是他手中的权力,此刻他什么都不是了。世道即是如此。可变为一介草民或者说是阶下囚的他,摆脱了所谓的君王的身份与权力的羁绊,他的心反倒变得澄澈起来。于是,他看清了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小女儿――可爱的考狄利亚,也重新认识了世界的本质。这时候他的心灵应该是宁静祥和的吧――抛却了世俗的纷争拂去了心灵上的尘埃,这不正是佛家所言“禅”的境界吗?就在这时候,李尔死了,与其说李尔因悲痛而死倒不如说李尔是带着微笑死去的。像李尔那样一个看透了世事、大彻大悟之人,是不适合活在那样一个虚伪的、被权力和利益异化了的世界上的。所以,他必须死。于是,他羽化了,成了基督的天使,成了佛。

其实在《李尔王》中,那个小丑到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他的戏份很少,似乎每次出现都是在插科打诨,好像没有他这部作品仍然完整。但他却是作品中唯一一个冷静的人,唯一一个既身在剧中又超脱剧外的人,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人物。仿佛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又洞察世间万物的神明。他的每一句话都带有深深的哲学意味,他是李尔性格变化的推动着,是剧情的推动着。他的每一句话都在启迪着李尔,同时也是对社会对人性的极大嘲讽与反思。正是这个小丑的出现,在不断地嬉笑怒骂中将人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是的作品反映现实的意味更加强烈和犀利,在不经意间,作品的深度又进了一层。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李尔王》中,不仅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了,连恶的东西也被毁灭了,而且还毁于“恶”本身。高纳里尔和里根的自相残杀不仅仅在于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在于向人们传达一种希望,正如中国那句老话:恶有恶报。他们自身的下场正验证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这是他们应有的下场:恶终将会被美和善撕得粉碎,世界终究还是美的。

英文读后感篇二

起初,我对外国影片并不感兴趣,但通过阅读书籍,了解历史,知道了贞德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开始接触相关影片。之所以会去看《圣女贞德》这部电影的原因也在于此。

出乎意料,这部外国影片很吸引了我。片中讲述了英法百年战争时,圣女贞德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后来她被勃垦第公国所俘,宗教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裁决她,最终将她处以火刑。

在贞德幼年时,许多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没有面包,没有水,最终死在街道上。当时,贞德很同情苦难的人民,她几次试图拿面包来发放给受难的群众,但都被她的父亲制止了。父亲为此常严厉呵斥她,他总是大吼:“不要同情任何人!总有一天,你的同情会建立在你的生命之上!”

当她最心爱的弟弟被英国士兵杀掉后,她受不了打击而独自跑到废弃的教堂哭诉和祈祷,却意外地遇到了圣凯瑟琳(天使)。贞德听到“神的声音”,得到“神的启示”。她决心拯救法国。

历经困难,她见到了查理七世,并接受指令奔赴战场。战争的可怕是无法估量的,到处都是伤残、嘶喊、死亡和恐惧,但她领导军队取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她扭转了战争局面,为法国创下了非凡的胜利。此时,不管是感情多么冷淡的人,看到这里,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欣慰吧。

她坚定地说:“人没有杀死人的理由。”因而她更重视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虽然她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文盲女孩,但跟随她的士兵却将她视为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人民相信她会带来胜利。

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法国王权的腐朽,贞德并没有引领法国全胜,而是在1430年被俘。神职人员和法官的无耻都陷贞德于不利。最终法庭宣判她的罪名,并对她处以火刑。

看到贞德被绑在木架上,手中紧握着十字架,行刑的人点燃她脚下的干草,大火侵蚀着她的躯体,我的心痛得碎了。她死了,只剩下焦黑的'躯体和面目全非的头颅,我眼眶里的泪也快要流干了。仿佛刚刚还在感受法兰西胜利的喜悦,贞德就立于眼前,高举着代表法国尊严与荣耀的军旗。只一眨眼,就全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贞德死去的事实和她残留在我心底的那双澄澈、毫无杂质的眼睛。

她不应该死,她真的不该死去。但她终究是死了。尽管她怀揣着善良、勇气和决心。

现在,只要一闭上眼睛,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个站在村头的纯真的奥地利少女,那个引领法国军队走向胜利的骑士,那个被绑在木架上被火刑处决的圣女。

现在,我只能通过回顾电影来记住她。因为,她是贞德,圣女贞德。

英文读后感篇三

呼啸的北风,刺骨的冰冷,吹动的长发,厚实的皮大衣,人们快步走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可是,他们可曾注意到过这样的一幕:垃圾桶的一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银白的须发随风飘动,手里拿着一个破碗的老人。那个老人大概站了一个上午,可还是在冒着寒冷摇晃手里的钱碗,那可怜的钱碗内发出几个硬币撞击的声音。叮叮当当这是硬币在乞求大家施舍一点。

眼望着我,久久久久。

可是,老人的一个举动,却让我羞愧难当。老人的旁边慢慢走来了一个小男孩,那男孩也拿着一个钱碗,眼巴巴的`望着老人。老人只看了他一眼,便毫不犹豫地将那两个五元分了一个给小男孩,然后两人一同走向漫天飞舞的雪花中。

其实答案很简单,现在的人们不再饱含同情心,不仅仅是因为乞讨的人可能是骗子;更因为这个世界的冷漠无情,刺骨的寒冷冻结了河面,冻结了温暖,更冻结了人们的良知。是人们那可悲的良知促使人们逐渐冷漠,不再相信一切,包括自己的同情心。老人分给小男孩乞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同情心。是同情让老人分给了小男孩乞讨;是同情让老人在人格的道路上闪耀光辉;是同情让老人在精神上更富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同情心。

英文读后感篇四

爱,爱的初衷,应该是单纯的。有人说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在我看来,如果仅靠双方的爱,而不互相理解和包容,那么这样的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

拥有双方的爱情都尚且如此艰难维系,单方的爱又能挽留多少呢?

有一次与朋友闲聊,偶然聊起了东野圭吾的《圣女的救济》,让我不经回想起当时看这部小说的心境。

女主绫音在得知丈夫出轨,还想履行他们结婚时立下的“一年之内绫音不怀孕就离婚”的协议时,她决心制造了一个完美的犯罪,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最后她还是被汤川学等发现了破绽,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每次想起她的作案手法,还是会不经微寒,因为这次的谋杀,早在结婚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只待绫音不在家,就能完美实施。就跟“消失的恋人”电影的情节一样,杀你的可能就是你身边“最爱”你的人。

绫音很爱她的丈夫义孝,最起码是在义孝还是她的丈夫和情人的`期间,但她也明白义孝的为人,从她收到好闺蜜润子(丈夫的前女友)自杀前寄给她的毒药时,她就埋下“恶魔”的种子。

她知道自己不能生育,而义孝只想要找一个合适成为自己孩子母亲的人,绫音在赌,赌爱可以让丈夫一年内改变看法,否则绫音会随时“宣布”丈夫义孝的死亡。

在我看来,草对绫音的爱可能更加的单纯、真实,拥有多年警员经历的草并没有因为这份爱而迷失,相反正是这份爱让他找到了最致命的线索。可惜这份爱注定是要深埋心里,如果绫音能在遇到义孝之前先遇到草,只可惜生活并没有如果。

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会有义孝这一类的人,由于在长期生活在趋于极端的爱中,让他们对爱情也萌生了较为偏激的看法。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这种不平等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去认清它,去改变它,不要像绫音一样,把自己置身于无法婉转的地步。

毕竟爱的最终定义,是希望拥有的人能得到幸福。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识爱情、了解爱情、拥抱爱情,明白一切附以爱情名义而另有目的的恋爱与婚姻,注定都不会长久,与其过分迁就,不如大方洒脱的去爱,即使失败也不留遗憾。

《圣女贞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英文读后感篇五

曾经被当时社会所禁的书,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它巨大的价值,诚然,当我10年20岁看完红与黑的时候,真的很震撼,从此这本书在我心里有很深的影响。

司汤达的异形思维,对男人与女人,还有女性的剖析描写,及对政治角逐的理解,思想的独特是在男性文学里少有的。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从此司汤达也成了我特别喜爱的作家之一。

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能大胆描写一个低层阶级的人与贵妇的一系列情感,内心的抗争与永恒的追逐,用大胆的视觉去描述并不是绝对特殊的事例,但这样的作品在当时也是极力使人感到震惊的,然后批判,被禁,震惊,也丝毫改变不了这本书的绝对价值,以至于它能永恒至今。

经典的意味也非它莫属!

英文读后感篇六

假期里,我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起阅读《格林童话》,我非常喜欢读《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都很令人感动,有很多勇敢、聪明、善良、美丽的人物。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灰姑娘了。

灰姑娘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的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就为她去娶了个继母,继母还带来了两个姐姐,继母和两个姐姐们总是虐待她,但是灰姑娘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渴望……。后来,王子举办舞会挑选新娘,继母只带着亲生女儿去了。灰姑娘在小鸟的帮助下,得到了华丽的服饰,当灰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出现在舞会上时,她那优雅高贵的气质让王子一见钟情,最后王子娶了灰姑娘,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同情可怜的灰姑娘,她是一个善良、勤劳、乐观的好姑娘,我很喜欢她。故事里的后妈又狠心又懒惰,我很厌恶她和她的两个女儿。

这个小故事让我认识到:人一定要善良,要有爱心。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善良的心,充满爱的心,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快快乐乐。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一颗不好的心,爱妒忌的心,那么,他整天会活得很不开心,结局也不会美好。就像灰姑娘的姐姐要是心肠好一些,灰姑娘成为王妃后,她们也会成为漂亮的公主,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英文读后感篇七

一、东安阳光商场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消防安全专题工作会议,一般为季度第一个月的上旬召开,也可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二、会议主要是听取各部门及下属东安阳光商场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对涉及重大消防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部署督促检查本东安阳光商场的消防安全工作。

三、会议应当作出决定并形成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消防措施必须严格实施。

四、会议由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召集,也可由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召集,由保卫部门提出会议议题和会议记录,并负责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督促落实。

英文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普通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身体为四位未能逃出教室的学生撑起了一片天。

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在给学生上课。他在讲“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和国家着想。突然,楼房摇晃起来。“地震了!”他立刻意识到。“大家快跑!”当然短暂的几秒钟学生不能全部跑出去。他就把没逃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手撑在课桌上,挡住了倒塌的水泥板,四位学生得救了。

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深深懂得了老师的伟大:老师站在讲台上,离门口最近,灾难来临时最容易逃生。但他不是自己逃生,而是指导学生迅速撤离教室,并用肉体报住了四位学生的生命。老师虽然去了,但是他最好的姿势像他的名字“谭千秋”一样,将精神永存,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英文读后感篇九

名著100字读后感(一)

《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这本书非常非常地好看,想看吗?

名著100字读后感(二)

《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这部小说深刻的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暴露了金钱的罪恶和万恶的资产阶级社会。

巴尔扎克描绘出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名著100字读后感(三)

暑假里,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他是一位冒险家和神奇的航海经历。第一次航海遇到海浪,船只沉默。他经历千辛万苦,终于保住性命。第二次航海,又遇不幸。他被异族人俘虏成了奴隶,后来他偷了主人的小船,逃出虎口。()

第三次航海,又遇风暴,船上所有的人都遇难,仅鲁宾逊一人活下来,只身漂流到一个孤岛上,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活了下来,开始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盖房子,养牲畜,拓荒种地,35年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英文读后感篇十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