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优质5篇)

时间:2023-09-28 20:22:10 作者:QJ墨客 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教学反思2020年7月,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给高一(6)班的学生上了一节xx市基础教育教研优质课,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第五课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学习,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资源选取了战“疫”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一些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本节课充满了时代气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从教学过程来看,思路清晰,条理简洁、结合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看视频、自由辩论、唱红歌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增强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后,总体感觉良好,重点难点突出,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本框是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本框包括三目,第一目:共商国是,同舟共济,第二目:执政参政,特色鲜明,第三目: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它们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讲民主党派的性质,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其中,重难点是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容、地位、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虽然本框知识点不多,但是所讲知识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通过播放视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让学生感悟我国的政党制度,在情景中走进课堂。

二、师生共学,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预习,师生共同分析成思危先生的“大合唱”言论,从而归纳出我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具体内容;通过视频《小q连环话》得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三、合作探究,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归纳,自由辩论,学以致用,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专门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即《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和《自由辩论中西方不同的政党制度》,尤其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各个方面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二个探究活动得出我国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决定的。

四、自信之歌、在第二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我国政党制度具有西方政党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升华情感。五、小结与检测,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梳理、探究规律,归纳提升。

六、作业与寄语,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新知,寄语学生,坚定制度自信。

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我们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学,表格比较,自由辩论、看视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这样一来,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保障了学生的高度参与和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深刻理解。最后教师的归纳总结,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堂课都丰富多彩。此外,我还借助课堂中的自由辩论和齐唱红歌、教师寄语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拥护者和传播者。课程最后,我设计了不一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搜集中外这次疫情中的相关材料来看待中国制度优势,策划主题班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诸多探究的开放生成之后的回归引导中,操控得不够精致,部分教学语言不够精准;教师启的太多,留给学生的空间不足,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学生们的积极性没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会在以后课堂上多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多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大胆发言的学习习惯,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篇二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基层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难免会对当前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不解之处,这也就自然会体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会产生一些课后反思,在不同程度上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促进。因此,学校制定教学反思制度,以规范教师的反思活动。

1、认真理解反思。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之后,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地思考,把教学后的经验、体会、问题、困惑及再教设计写出来。

2、精心把握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必须融入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体现教学反思的一般流程。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要注重教法反思、学法反思,更注重案例反思,注重教学过程反思,同时还要注重一堂课中的“三维目标”的反思。

3、明确写教学反思的要求。凡是任课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坚持写好教学反思,反思要持之以恒,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某个教学片断,就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问题,写这个片断留给自己闪光的一些东西,比如学生的一些有见地的回答,老师预料之外的表现,然后结合新课标及教育教学理论剖析,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反思。也可以记录一个教育故事,写下让我们兴奋、激动、疑虑、热望、遐想的故事,对此进行分析,解决具体教学问题。也可以写教学案例,用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含有我们和学生包括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交流过程。

4、撰写教学反思的任务安排。每位教师都要按学校的规定要求坚持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要真实、认真,要在课时教案之后作为一个环节撰写随笔性质的教后反思,每周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一学期不少于15篇。

5、积极开展反思交流活动。各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时间,组织组内老师搞好“课改沙龙”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一步教学计划,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

6、建立检查评估机制。每位教师都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认真写反思记录,学校把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纳入教学评估。

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篇三

“会计法律制度”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第一章,这一章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所学内容相互渗透的点也较多,也就说第一章节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下一章节的学习效果。因此,复习课就是学习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的关键。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上的内容和练习往往都是学生已经见过的,因此,往往缺乏新意,学生感到没有兴趣,那么在复习课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让复习课也上出精彩?平时教学就像“载活一颗树”,复习课就像“育好一片林”,载活一颗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复习方法很多,正所谓“学无定规,教无定法”,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的几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财会复习课变得精彩。

问题复习是以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总结的复习方法,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较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问题教学”复习法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的情景,财会课程的特点是实际性强,所以,创设问题时,要体现“源于实际工作,寓于实际工作,用于实际工作”的思想,以贴近实际为主。例如,我在上“会计人员”复习课时,就先提出一系列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毕业后同学们都想从事什么工作呢?”“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当会计?”“同学们猜猜老师有没有参加会计证考试?”“学生证的后面每学期都要加盖‘注册’印章,那会计证呢?”“我想做会计,又想做出纳,可以吗?”所有的问题都离学生那么近,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复习课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见过的,缺乏新意,如果用传统的“渐进”式复习法,很容易造成虎头蛇尾和边复习边遗忘的现象,而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机械式重复训练的成份相当多。所以,反抽象的知识与富有创意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会计核算”的单元复习时就尝试了“讨论式”复习,全班按学生座位就近分组,四人一组,小组内成员讨论,先回忆列出本章节的知识框架,然后围绕这些知识框架讨论回答,最后组间交流。其中一个小组列出的问题是: 1、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2、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3、会计账簿的设置要求。4、财务会计报告的规定。5、以上各项内容的联系。教师将这些要点写在黑板上,再问其他组有无补充,若有,再补充,若无,按上述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各组选取一个代表回答,其不足与错误之处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更正。采用小组为单位,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回答,然后组间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甚至创造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复习效果不错。

此外,在上“会计法律责任”复习课时我还尝试了“游戏法”的复习方法,在上“会计职业道德”复习课时尝试“竞赛法”复习方法,激好学生的兴趣。这种活动教学法模式使课堂气氛活沃,学生学得很轻松,又紧扣教材,完成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应该说教师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相对枯燥的复习内容,而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上述常用的活动方法外,不同的内容还可用其它的方法或多种方法同时使用。

传统的复习法,由教师领着学生按教材内容的顺序或知识点分块复习,但这种复习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中,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或前面新课内容掌握的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跟不上,效果相当差。作为一名好教师,应该面向全体这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应该出现一堂课上只有几个素质好的学生在表现,其余的学生都是旁观者的现象。如果我们只关注少数几个学生或部分学生,而忽视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给他们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来指导学生。此法我们形象地称为“扶贫”。为了“扶贫”,可以确定对象,班级友好结对同学。比如,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考试成绩排名名单为依据,三人一组。如某班学生有51人的话,第1名、第18名、第35名为一组,第2名、第19名、第36名为一组,以此类推。每一位学生有了各处的任务和职责,就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好学生在指导差生的同时,自己对检查的内容得到了强化。中等生一方面接受学习,一方面指导差生学习,而差生也在其他两位同学的监督、指导和帮助下学了不少知识。

我们知道,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综合应有,特别是针对会计考试而开设的课程,练习的比重占的比重相当大,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和巩固练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先理后练、边理边练、先练后理。那么,如何在传统的模式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激情呢?道德要抓准复习的起点。方法一:设计综合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串联学生知识的散点。如《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复习课,设计一个综合题,使学生说出:会计人员的任职条件,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回避制度,会计工作交接。使这些知识散点串联起不,从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基础设计练习题。方法二:通过交流谈话来了解,可让学生先说说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知识点?用什么方法复习等。此外,要突出学生“自导自演”的过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知识后,自己设计练习题目,回答问题很容易,但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所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再要掌握题目的答案。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篇四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促使教师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特制定本制度。

一、反思方式

我校教师教学反思实行“周后反思”或“单元反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反思内容

1、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教学中闪现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教学反思和交流制度的区别篇五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学习《新课标》,不断为自己“充电”,为“反思”寻求理论依据。

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注意发现“亮点”和“不足”,为“反思”采集必要的内容和信息。

3、要自觉养成“勤反思”、“勤动笔”的好习惯,无论对自己对他人的教学行为或观点都要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在“反思”中。

反思材料做到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有理有据、有一定的说服力,体现当前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

4、学校定期进行“反思”交流评比活动,其流程为:“周交流——月交流——期末评比”。

5、学校对好的反思以及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便在全校推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