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文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2-28 08:00:47 作者:翰墨

5.初一教案除了包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教学用具和评价方式等细节。下面是一些与初一教学相关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初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会把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画出数轴。

4、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2、零的位置和地位。

3、有理数的分类4、数轴概念及三要素。

5、数轴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6、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

其中,负数的概念,数轴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是重点。负数的意义是难点。

下面概述一下这六点的主要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把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5,3,+3等。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等。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155m,亏损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在数轴上分隔正数和分数,甚至可以表示始点,表示缺位,这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3、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零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或有理数零。

分数正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

初一数学教案

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 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有序数对的概念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引例1]小明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找到座位呢?

[引例2]规定竖为列,横为排,如果我的朋友在第3列,你能知道他(她)是谁吗?

如果说我的朋友在第3列,第2排,那么你知道他(她)是谁吗?

归纳8排6座、第3列,第2排共同点:用两个数表示位置。

约定:影院座位,排数在前,座数在后;教室座位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上述位置可简记为(8,6),(3,2)。

介绍:像(8,6)、(3,2)这种用括号括起来的一对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可以发现,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如果约定了前面的数表示列数,后面的数表示排数,那么a与b组成的数对就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

引入课题有序数对

由上述问题直接引出概念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请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有序数对,有序数对都有哪些用途?

[探究1]请学生结合实际的教室座位 若位置记法为(列数,排数)

(1)请问(5,4)和(4,5)表示的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2)游戏:教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学生立即站起来。

(3)思考:(3,4)和(4,3)指的是不是同一位置?

[讨论]利用有序数对,能够准确地表示一个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等。(展示课件)

小明是朝阳实验学校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他为了尽快熟悉学校,请高年级同学为他画了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如果用(2,4)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花坛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的位置分别可以表示成什么?(课件展示地图)

解:花坛(4,6),图书馆(5,0),体育馆(9,6),教学楼(10,3)

知识点: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注意点:(a,b)与(b,a)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位置。

主要方法: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如根据数对画图形。反之,也可点的位置转化为有序数对,如经纬网的使用。有序数对与点的位置实现了简单的数形结合。

小王初到某个公司,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比较容易地找到图上的几处场所。

自由设计 二选一

1、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用有序数对描述的图形。

2、设计一个游戏,如解密游戏、迷宫游戏等。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学习主动性不够,主要是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因此,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生动清楚的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 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x+15)=-(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初一数学教案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x+15)=-(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初一数学教案

2.学习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3.通过具体的例子感受一些常用的相等关系式.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1)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去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三年总共购买的数量是_________.

解: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

设计(1)是让学生感受列代数式是列方程的基础.

去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

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

根据关系: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关系式: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列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并得________________.

系数化为1得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探索2〗。

(1)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

(2)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0本,若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

解:设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

根据第一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

根据第二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是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不同的式子应该相等.

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列方程.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怎样解这个方程?

归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这也是我们列方程经常用到的相等关系.

〖练习〗。

1.(1)同样大的实验田,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25%,若漫灌要用水x吨,则改用喷灌只需_________吨.

解:设第二块地(漫灌)用水x吨,。

第一块地(喷灌)用水________吨.

根据关系:两块地共用水300吨,可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p79.练习,p84.1,6。

〖补充作业〗。

1.按要求列出方程:。

(1)x的1.2倍等于36;(2)y的四分之一比y的2倍大24.

2.某厂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2倍还多150吨,若去年的产量是950吨,求前年的产量.

根据去年的产量是950吨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文案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1400。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初一数学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

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初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一数学教案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初一数学教案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启发式教学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初一数学角教案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平方差公式是进一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相关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知识基础.

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

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

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变形,例如,变形为,两个数就可以看清楚了.

3.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来计算.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1+2x)(1-2x)=12-(2x)2=1-4x2。

(a+b)(a-b)=a2-b2.

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一、师生共同研究平方差公式。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初一级数学教案

初一年级的学生,从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且有所叛逆的阶段,抓好这个年龄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很好的耐心和很正确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学期,我还将担任初一(5)班班主任,全班41人。我的班主任工作力求从小事入手,从细小处要成绩,从细微处教做人,我的初一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以下几项:

一、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用制度说话,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

1、实行奖罚制度,加强纪律约束。

对迟到、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因其不能保证正常的上课秩序,实行义务打扫教室卫生,同时对月全勤,学期全勤同学予以奖励。

2、保证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由班长到值周班干到普通学生,及时反馈班级纪律情况,保证自习课的正常进行。

3、保证提供一个清洁整齐的生活环境。

由值周班干,带领本组值日生,责任到人进行每天的值日工作,对不负责的值日生,罚重新值日。

二、学习生活中,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

1、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

人有智力高潮低潮时,情绪也同样,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对出现消极悲观的思想学生及时做工作,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对班级整体出现思想波动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心理调整工作。

2、确立目标。

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同时让学生确立下次的目标,通过实现目标,完成目标情况与未完成情况比较,找差距、找原因,以取得进步。

三、注重养成教育,尽力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1、做到生活有节奏,有规律。

督促学生做好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闲暇时间,并且形成生活规律,跟上节奏,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在一张一弛中调整状态,以最佳的身心投入学习生活。

2、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学生生活实际。

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环境好坏,有无生活困难,适时帮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学习生活当中。

初一数学角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五、全课小结。

初一数学角教案

课件简介:。

新课导入。

这两把折扇中,哪一把形成的角度大?与折扇的大小有关系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初一数学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课件、手工纸、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一种。在三角形中你能找到什么?

生:角。

师:角也是平面图形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试着找找吧!(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找到了这么多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上也有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指出在物品上显出角)。

3、师:在我们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试着把它找出来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这是个点。

4、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得吗?(师示范指角)。

5、师: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像老师这样来指一指。

四、自主探究,创造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五、动手操作,画画角。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课件演示)。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六、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1、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2、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两人把角张开同样的角度,看看会发现什么?

5、生汇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6、师总结。

七、巩固练习。

课件演示;练习八中第7题。

八、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

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源于教材。试题的构成是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因此,复习要立足于教材,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首先应以教材为蓝本,重视“双基”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典型例题、习题的解决套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知识体系构建,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等,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再现,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做起,夯实基础,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创设情境,提升能力。

几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的试题都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到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贴近生活,学会运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继而为生产、生活服务。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学生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如银行商标图案、骑自行车反映出来的函数图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投寄平信应付的邮费、购买商品如何省钱等,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它们与教材中有关内容的类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传授方法,加强理解。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中考复习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让学生针对具体题目作总结,以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近年中考数学试题,很多试题都是以图象、图表为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方面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象,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解决的。正确解决这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