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浮生六记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00:17:37 作者:雁落霞 2023年浮生六记心得体会(优质8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精选的工作心得范文,不妨借鉴一下其中的写作经验和技巧。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一

读书为人生乐事。

小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想读书而书太少。上大学后,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馆藏书,真的体会到“书海”的感觉,理解了“汗牛充栋”的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因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机拿起书本。南京大学的莫砺锋老师说手机的罪恶“罄竹难书”,我觉得也是。

“目耕缘”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把读书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获。此次,能够参加《浮生六记》读书会,真的深感荣幸。

《浮生六记》是早就读过的。此次参加读书会,又精读了一遍。但是刚拿到书的时候,翻开来,竟然有译文,让我吃惊不小。文言文成为“外语”已经是一种现实。不用说没有句读的原典,就是校点好的名著,除了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普通读者也真的不多。我总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常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连这个文化的载体都无法识读,又怎么去传承她?所以国学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在书本中“目耕”的这种阅读方式,也必须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无论发达还是平凡,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无闻,来自尘,归于尘?可是沈复不是,因为他有《浮生六记》。虽然《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二记已佚,我们仍然从所存的四记中得到会心的一笑、发自内心深处的羡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怅然若失的遗憾以及从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静静的思考以及实实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记》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觉得这种推崇不是这本书有多大的文学或者史料价值,恰恰是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但这些却让我们内心得到安慰。

我们的时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写信、写感悟。qq的说说或者微信的朋友圈,发的人也不多。因为在这个时代,敞开心扉、袒露心迹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记》告诉我们,要目耕,要手写。要多读好书,养心养德;要多写人生平凡事,会舒心顺气。人各有长处,我们普通的认识,也许就是他人寻觅良久的妙法。或者,我们的经历也可以成为鼓励他人前行、奋斗的精华。

浮生不浮皆赖文字,真情实感才可以得到共鸣。让我们在目耕缘读书会的带领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向着真、善、美,坚定前行。

《浮生六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二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自传体散文,也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自从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感浮生六记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下面,我将从书中所述的“知命”、“为人”、“奋斗”、“洞悉人性”和“诗意生活”这五个方面展开谈论,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生的种种困境。

首先,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强调了“知命”的重要性。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揭示了命运中的不可预测和无奈,告诉我们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出生和经历,但可以通过认识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逐渐与命运和谐相处。这告诉我们,人生中的不如意和困扰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接受它们并积极面对,不要抱怨和埋怨。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

其次,在《浮生六记》中,沈复反复强调了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的重要性。他虽然历经坎坷,但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并通过积极向善的行为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这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保持善良、正直的品质,以真诚待人,宽容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也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第三,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展示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他并没有因为意气用事而沉沦,反而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应对逆境。他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奋斗,用自己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 以体会到,人生不是没有希望的无底洞,只要我们敢于追求,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快樂。

其次,《浮生六记》中展现了沈复对人性的深刻洞悉。他通过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之处。他身边的众多人物在道德和巴尔被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陷,这让我们不禁深思人性的本质。正如沈复所言:“人心本是靠天地之气为根本,而所以各有异性,各有妖邪,实系其长年累月所得。故能审良恶,纯化其心者,则往也;不能者,则歾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深入了解人性,善于洞悉面具背后的真实,是成长为一位看透世情,善于处世的人必备的素养。

最后,《浮生六记》也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尽管沈复创作于清代底层社会,但他总是能够从生活的琐事中寻找到美的痕迹。他赋予物为人以情感,不仅关注自己的生活,也关注到周遭的自然和社会。他眼里的花鸟山水,他视角中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这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总之,《浮生六记》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知命”、“为人”、“奋斗”、“洞悉人性”和“诗意生活”等方面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奋斗方向提供借鉴。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浮生中寻求平衡,实现自我价值,过上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三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写的一本自传体的散文集,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思辨能力。久而久之,这本书成为了许多人学习、思考和传世的经典之作。在阅读浮生六记之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其中找到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总结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对浮生六记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浮生六记给了我关于人性的深刻见解。作为一个普通人,沈复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非常真实和坦诚。他不仅揭示了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也展示了自己善良和正直的一面。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沈复,他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非常值得借鉴。他在书中对待父母、亲人和朋友的情感,以及对待社会和时务的观察都体现出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见解和修养。

其次,浮生六记给了我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启示。沈复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对传统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提出了"唯才是举"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迪,让我明白,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未来。

再者,浮生六记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沈复的叙述,我感受到了一个二十岁青年的智慧与才情。他拥有对于人生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都非常独到。他用自己敏锐的思维洞察能够看清人世的善恶,以及内心的纷争,给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性价值的反思。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此外,浮生六记还给了我对文学的思考和理解。作为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这本书用流畅而准确的文字表达了沈复复杂的内心感受和思考。他的叙述生动具体,开放自由,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这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写作的力量和意义,通过文字能够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启迪和思考。同时,他的写作风格也给了我在写作方面的启示和借鉴,让我明白到写作需要真实和坦诚,需要展现人性的细腻和复杂。

综上所述,浮生六记是一本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描述,给予了我许多关于人性、生活、人生意义和文学创作的启示。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了更为彻底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只要读者真正理解并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他们也一定会从中获得启迪和收获,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价值。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四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做的自传文学,其以情真意切、不矫揉造作,流传至今。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回忆录,爱恨情仇,悲欢落寞,近在小小的几十页中。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卷已佚,现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文的核心,读完此卷,最为动容作者与“芸”之间伉俪情深的爱情。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她可爱在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可爱在女扮男装去看庙会,着实是一位有趣的女子。读完此卷未免产生沈三白辜负芸的感觉!但细细想来,明清婚姻大多为父母指定,子女必须听父母的,芸要恪守妇道,不但要受到婆婆的压迫,还要受到公公的误解。可能钱钟书先生所说“我是不怎么喜欢这本书”大概是这个缘故吧。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个阶级恪守己道的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关系——君大于臣,臣大于父,父大于子。所以芸怕是家里地位最底下的了,既要讨好公婆,又要服侍丈夫,一生尽心尽力,最后在死前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放弃。”芸是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女子的一个缩影。
第二卷《闲情记趣》作者独特、真实地记录童年生活许多趣事。印象较深的是作者把蚊子留在蚊帐中,拿烟喷他们,蚊子在烟雾中飞翔鸣动,仿佛鹤唳云端。作者喜欢虫鸟,常常在犄角旮旯定神细看,将此地想象成森林,将虫蚁想象为野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年纪稍大时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兰花的幽香韵致、喜欢杜鹃的色彩鲜艳、喜欢菊花的亭亭玉立,在扦插、剪裁、盆景点缀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以前读《童趣》只知其意,不悟其情。现在读完全篇,感慨时光荏苒,庆幸“童趣”犹存。
第三卷主要记录沈复与芸坎坷起伏的人生,读起来着实让人难过,作者在开卷中说:“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自作孽耳。”沈复将自己的小传用浮生形容,怕也是形容自己人生苦短,弹指一挥,秒如沧海之一粟。作者伤心于芸无怨无悔的付出,纵使诗情画意,相敬如宾,奈何生活不止饮酒作诗赏花,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第四卷作者看尽山河美景,一生浪游,看透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小桥流水、山川美景,却唯独少了芸相伴,与前半生趣雅,后半生显得无比凄凉。
读完此书,羡慕三白与芸神仙眷侣般生活,伤心芸一直默默付出却含恨离去。“浮生”遇到芸是三白的幸运,三白将对芸的爱融进字里行间也是芸的幸运。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五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一部散文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该书以文字细腻、情感真挚、富有哲理而闻名于世。阅读浮生六记不仅能够领略到沈复深邃的思想境界和才情,更能够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本文将分享我对浮生六记的心得体会。

首先,浮生六记中的“六记”分别是:《胥渡》、《岳阳楼记》、《酒泉子》、《归田录》、《山亭夜宴录》和《病梅馆记》。每一篇都以不同的角度和题材,揭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其中,我最为喜欢的是《胥渡》。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命运的起伏、痛苦和奋斗,揭示了人生的焦灼和迷茫,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同时,这篇文章还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

其次,阅读浮生六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在浮生六记的文字中,沈复通过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各种遭遇,让我领略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人生如梦如幻,迅速而短暂,在美好的一瞬间转瞬即逝。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过好每一天,不应被琐事困扰和浪费掉。

第三,浮生六记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这本书中的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更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风俗、道德标准和人性弱点的观察和评论。例如,《山亭夜宴录》中描述了官场的腐败和人情的冷漠,《病梅馆记》则揭示了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困境。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对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思考自己在如何改变和影响社会问题方面的责任。

第四,沈复的笔法和才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浮生六记的文字细腻入微,富有画面感。沈复通过描绘细腻的细节和独特的形容词,将读者带入他的故事中。在他笔下,一朵梅花、一片叶子都能写得那样生动。同时,沈复善于用意象、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韵味和感染力。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对沈复的才华佩服不已,也被他丰富多彩的文字所折服。

最后,浮生六记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对人生的思考。沈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见解,引导读者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浮生六记给了我力量和勇气。不管人生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轻易放弃。同时,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因为人生的经历和遭遇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总之,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作品。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也提醒我珍惜眼前的幸福,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相信,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六

《浮生六记》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是当下人们对被心爱的偶像“圈粉”过程的高度概括,我觉得用来形容我与这本书的相遇也很贴切。

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9月推出的彩绘本,装帧非常漂亮,护封的人物工笔彩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古代男子坐在案前,一女在旁拎起餐盒盖子,是书中沈复夫妇定情的“共啜桃花粥”图。书中的插图也是同样风格的工笔彩画,精致淡雅,此乃“始于颜值”。于是很少主动读文言文书籍的我决心把这本书带走,就算在书架上摆着也赏心悦目。

但若从真正“读”书算起,就不是始于颜值了,而“陷于才华”和“忠于人品”有点过于笼统,我想具体分享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过程。

一、始于夫妻的“发糖”

“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全书的第一卷名叫《闺房记乐》,追忆作者与妻子陈芸相遇相知,伉俪情笃。这特别的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少女心,读的时候觉得字里行间都迸散出粉色泡泡,感叹着古代情侣的“糖”(秀恩爱的情节)怎么也这么甜。上文提到的“共啜桃花粥”一幕也是出于这一卷:沈复年少时随母送亲,结束后感到饥饿,芸便悄悄牵着他的袖子到房间,拿出藏着的暖粥小菜。这时芸的堂兄进来了,笑着调侃这对小情侣:“刚刚我要粥的时候你说没有了,原来是留着给未来夫婿呀。”

成亲后的两人更是“耳鬓相磨,亲同形影”,面对新婚后的小别离,“桃李争妍之候”在沈复眼中也“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得知可以返家时立刻“喜同戍人得赦”;两人志趣相投,芸常常陪着丈夫“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当沈复听到妻子说“爱李(李太白)心深”“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也要强地将自己与两大家并列:“我的字是‘三白’,是你的丈夫,你跟‘白’字怎么这么有缘?”发现意外的小默契是爱人之间的专属游戏;当然两人相处中也会有分歧和摩擦,沈复认为自己性格爽直,而妻子“迂拘多礼”,但还是被她的恭敬待人之心影响,自己不知不觉间也常使用“岂敢”“得罪”之类的词语。虽然每一卷的篇幅都不长,但这些“糖”遍布了第一卷的字里行间,在之后的记叙中也能偶尔觅见。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细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我觉得写恋爱剧本的编剧都可以好好读读这一卷,学习一下怎样给观众“发”细腻动人又舒服自然的“糖”。

二、陷于语言的清奇

要沉下心去读文言文著作并不容易,甜蜜的爱情或许只够支撑着我读完第一卷。能让我继续读下去的,是贯穿整本书的清新奇妙、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和自然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俞平伯为此书写序时说道,它不像信手写出的日记,也不像精心结撰的文章,“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这也是说出了我的读后感。从全文的角度来说,看似只是把自己的经历按顺序写下来一般,但又不似流水账般草率随意,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在文中埋下悬念、伏笔的大小钩子。如在开篇便有一句暗示陈芸命运的“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卷一结束后简单提及的芸为丈夫纳妾未果,“竟为之死”;还有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后卷三的名字《坎坷记愁》,都勾起我再探究竟的好奇心。

而从语句段落的安排来讲,竟让我读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言文难读,景物环境的的描写难读,但当我读《浪游记快》一卷时却津津有味。作者的用词简洁又形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间又相互推进;时常会引用传说和运用比喻的手法增强趣味性。这些描写不会让你感觉乏味,有时我习惯性跳过一些段落,但又会强迫自己倒回去,反复读两三遍,我不想错过词句中暗藏的“惊喜”:如山中那块“可鉴人形,能鉴前生”的石头、送小沙弥肉馒头的小插曲等。在写景的段落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几句:“出南门即大海,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于船头设一木招,状如长柄大刀,招一捺,潮即分破,船即随招而入,俄顷始浮起,拨转船头随潮而去,顷刻百里。”场面壮观,画面感极强,见字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三、忠于作者的豁达

最后,我欣赏这本书呈现的生活态度。有夫妻间的患难与共,芸被公婆厌恶,被逐出家门,沈复选择与妻子一起搬出去住,尽管生活变得贫苦,两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有朋友间或萍水相逢的真情相助,芸的朋友不忘幼时疾病相扶之誓,租房子认识的老妪在困难的时候给予陪伴与帮助;有个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与调解,顺境与逆境各有活法,大自然是始终不变的精神归宿。生活顺遂时,在家剪枝插花,夜里携爱侣赏沧浪风景,夏日则租田间小屋避暑,闲时与友人寻访名山大川;不如意时,在郊外树下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同样快活,跟随朋友在外经商、工作的奔波途中也能遇见别样风景,偏僻无名的山河、院寺也能发现可爱之处。因为始终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作者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豁达的气质,他可以是儒雅的文人,体贴的丈夫,可以是豪爽的朋友,爱好游历的旅伴,可以是“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的自然中人。

《浮生六记》有种让人慢慢平复内心浮躁,变得专注的感染力,阅读的过程难得的舒服和愉悦。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七

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篇八

终日蹉跎酒对歌,浮生若梦几离合。天南地北奔波久,剩水残山已无多。

先说畅和园的布置,着实精致,早有准备是园林厅堂,见了实景仍不免美到叹息。大堂两侧的对联,出将入相的侧门,右边司琴司鼓的长廊,悬顶天花板上的宫灯。座位不多,我坐第三排,沈复的胡须芸娘的头面,眼角眉梢见得清清楚楚。中间谭老板唱到喝粥一节,瞧向这边的一双妙目,直教我私心忒忒啊。

本来担心剧本改得不好,敷衍一段死后十年的故事,倒像是两世姻缘。可今日看来却好,不显得太传奇,而又有一片钟情其中,竟不忍心纠结芸娘是喜儿还是喜儿是芸娘了。

当年看《浮生六记》,不忍释卷。知道人间有此种烟火神仙,十三岁的钟情,藏粥,情投意合,方知相敬如宾竟也是人世良缘。布衣小菜,几近穷途,印象最深是沈复吃酱瓜腐乳,不得其解,自嘲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或许这出戏打动人半是因为所演得自始至终是回忆,沈复是回忆,喜儿是回忆里的芸娘,故事自始至终是过去的,而重新开始不过圆一出梦。而《浮生六记》于我,是和沈复一样的记忆,看戏便也是回忆的痴。两下相合,不过如此。

十年不曾执君手,孤灯长眠不到头,削肩长项人依旧,只是你神情消瘦为谁愁?

沈郎,十年不曾见而今又执君手,神情多消瘦——奴本为君愁。

天下钟情,或如《牡丹亭》,所要的不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了。人生若有知己如此,死死生生,自然在所不惜,只是于我固然是晚了的,于天下人,也多半晚了吧。日日岁岁,平白这么久,而谁与记浮生呢?由来痴心一片,情重愈珍,遇不到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姑且过自己的日子,倒也罢了。

一出半是欢欣的戏,从谭正岩刚出来就开始哭,到骗粥、到赏月、到死、到活,一年的眼泪,偏在今天流完了。周围人看我应多是奇怪,而我,不能够在境遇里露一点怯弱,偏合宜为别人掉眼泪。

最喜欢的是谭老板喝粥前那一段唱词,他本知道粥里有药可还是喝了,为着清醒总是抵不过糊涂,为着思念时渴望哪怕有一点相关,所以十年后的沈复亦知自己何其幸运。

你本是一碗粥、一盏酒、一捧愁,醉本难收。江湖出身本无求,将身醉倒且干休,逞阴谋便逞阴谋。

《浮生六记》于我便是这一碗粥,只是迷魂过后,醒来找不到我的仙山。芸娘说,一粥而始,一粥而终,他年若做传奇,当名《食粥记》。本也想把这篇小文以此为名,却安敢自比沈复,安得敷衍传奇。想天下之大,浮生为梦,究其真假,半已蹉跎。痛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