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电子版教案大全(22篇)

时间:2023-11-20 06:21:06 作者:书香墨 小学语文电子版教案大全(22篇)

小学教案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详细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一年级语文《打电话》教学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彩笔、圆形和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拉近距离。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紧急事件需要电话通知,你们都打过电话吗?

生:打过。

师:其实,打电话是很有学问的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活动探究建构方法:

活动一:开放探究体验方法。

师:这不,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件突发事件,请看:

(出示:王老师周日下午接到校长电话,要求她通知班上的7名舞蹈队员周一穿好演出服,准备演出。若打电话通知,每分钟通知一人,需要多少分钟?)。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怎样通知呢?请同学们帮王老师设计一个通知方案看一看需要多长分钟?活动之前请同学们看清以下要求:

呈现温馨小贴士:

(1)画图表示设计的通知方案。可以用1、2、3、4、5、6、7代表需要通知的7名同学。

(2)看一看需要多长时间?

(3)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好语言,做好交流准备。

(学生活动,老师收集不同的设计方法准备展示)。

活动二: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方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方案,请设计师登台讲解。

(学生讲解,依次板书:逐一通知、分组通知、)。

小学语文第四册冀教版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第四册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体会并认识测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土地面积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面积单位换算和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第64---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室的`占地面积.(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250120=3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3公顷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四、看书质疑。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年电子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五、品读“虽生如死”。

抽生读。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小学语文四年级年电子版教案

叶老先生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它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好树、美花。”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就是叶老先生,整个文本虽然重在叙事,但是有一些句子寓意是很深刻的,而且这些句子恰恰就是引领学生走进“叶老先生”为文为人的世界中去的文眼。为了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首先得引导学生理解叙事部分的内容,因为有了感情的沉淀,形成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后,才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描写爬山虎句子中的深刻含义,这样才能缓缓地走进“叶老先生”的为文为人的世界。

鉴于这样的考虑,第一课时我就把教学的重点锁在第一部分(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学习上,以“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为话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己发现怎样修改作文,然后同桌讨论,继而全班交流。处理重点段4、5自然段时侧重点不同。第4自然段以词语“密密麻麻”为突破口,以叶老的修改原件为教学辅助;第5自然段以叶老的简介和学生的想象说话为教学辅助。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要教才会,让他们投身自主的学习中,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就会碰撞迸发。

创意解说。

我认为这节课的创意有两个:

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教学时我紧紧把握了文章这一特点,并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不仅让学生感悟到叶老的人品(认真、平和、温暖),也让学生感悟到写文章的方法(用词准确、句子规范、具体感动)。让大家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写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前面课文《爬山虎的脚》的学习,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主要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适时地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钟、零”等8个字,会正确书写“欠、元”等8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准备:

闹钟一只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揭示课题。

1、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闹钟显示朗诵时间为1分钟。)。

2、这首诗好听吗?有谁知道,老师用了多长时间朗诵完这首小诗?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将生字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结合书33页,“找找说说”来认记生字)。

3、再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将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

4、指名分段读-评议-齐读。

三、读第一自然段,指导书写“元、哈、欠、迟”等4个生字。

1、课件出示这一段内容,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闹钟响-元元打哈欠-再睡一分钟-不会迟到。

3、我的。发现,在这一段中,有哪些字是我们这课要书写的生字。

4、元元又睡了,让我们把这其中的4个生字各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4个生字、重点指导“”欠“、的写法。

过渡:事情真的正如元元所想的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

四、自学课文2~3自然段。

1、自由读:教师个别指导。

2、汇报:自己读后知道些什么?

3、观察书上32页的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清。

4、投影显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理解“后悔”的意思。

(2)元元因为什么而后悔。

(3)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4)朗读下面三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a、元元打了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b、他叹了口气,说:“我要是早一分钟就就好了。”

c、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五、拓展课文,实践体悟(完成目标4)。

1、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

(也许也是起床耽误了一分钟,还可能是什么情况耽误了?)。

2、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3、大家愿意演一演编故事吗?题目“第二天的元元”。

故事发生时间段为:闹钟响了……到学校上课。

学生自由编、演。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齐读课文。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调查: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提示:思维要发散一些,不要仅限于同学,还可以是其他职业的人,甚至可以是动物,交通工具……)。

(3)通过调查这些数据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建议?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5、生活的艰辛。

6、工作的艰难。

7、生命的危险。

8、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9、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的幸福吗?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0、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海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意境。

2、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改变。

3、感受爸爸、妈妈和“我”对大海的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重点朗读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

难点“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词语读准确。

2、简单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1、诗歌中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3、读好一、二句。理解“曝光”的意思。现在都是数码相机,简单的讲一下胶卷相机的原理,学生就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小结:刚才,是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曝光”的意思,平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是理解词语的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爸爸为什么要把海浪装进录音机里呢?(把美留住,可以随时听到——)。

5、妈妈为什么要把海浪留在软片里呢?(看也看不够)。

6、想象一下,她都会留下什么样的镜头?(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等)。

7、读好这两个句子。

8、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

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如:姐姐把海浪请到她的画板上。

爷爷把海浪录到他的录象机里。

9、学生汇报。

10、昨天留了查字典的任务,你能说说“奔腾是什么意思?

小结:查字典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1、想象一下:奔腾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12、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13、什么样的目光称为“坚毅”?你在哪看到过这样的目光。(当需要决策的`时候,坚强的目光等)。

14、你们用联系生活中的内容,理解了坚毅的意思。这样坚毅的目光是怎么来的?

小结:我们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得更加透彻。

15、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16、“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

17、整体感情读3——5诗节。

18、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活动练习,巩固目标。

1、配乐品读。

2、完成课后题。

3、总结写作顺序,背诵。

四、全课总结。

小学语文电子版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封、借、初、渊、博、令、敬、佩、遗、憾”10个字,能正确读写“别致、渊博、敬佩、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

2.能抓住重点词语如“总算”、“斩钉截铁”来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除长城外还有哪些是中国人的骄傲;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根据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一、教师简单介绍华罗庚。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词语。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数。

三、检查自学。

1.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初: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华:“华罗庚”的“华”:读四声,不读二声。

冲:“冲着”的“冲”读四声,不读一声。

撼:“遗憾”的“撼”可与“感动”的“感”比较,加深记忆。

授:“教授”的“授”可与“接受”的“受”比较,加深记忆。

(2)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轻重、缓慢是否一样,让学生体会华罗庚与妻子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以后的激动心情。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华罗庚的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回国?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期望。

小学三年级语文详细教案电子版指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小学二年级语文电子版名师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同学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奖励评价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学生的照片集。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拿出自己准备的家庭照,互相交流、分享。

4、过渡。

师:谁关注过爸爸妈妈?(学生回答)。

师:有这么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睡着了的时候,仔细地看着妈妈,你们想不想听听他讲讲?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出示课题:妈妈睡了。

2、指导读题目,读出情感。

(二)配乐范读。

(三)交流感受。

让学生谈谈听了课文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四)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

(2)提点意见。

5、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

(1)读句中的生字。

(2)读句子。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4)去掉生字所依存的语境,只剩下生字,再读。

(五)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仔细想,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1、自读。

2、班内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第二课时。

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展示并朗读班内一位学生母亲写给女儿的信。

3、再读课文。

二、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超市标签、公益广告……。

3、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三、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延展。

2、在小本本上积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自己创设的游戏乐趣,关用画表现出来。

2、综合练习表现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

3、通过趣味性绘画,培养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记忆、表现创作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创作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美的、有情趣的画面。

作业要求:

画出孩子们吹泡泡的场面,画面要富有情趣、色彩鲜艳明快。

教具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磁性黑板动物人体模型范画图纸肥皂液或洗涤剂吹管油画棒。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彩笔油画棒肥皂液或洗涤剂吹管(草杆笔杆塑料管)。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问好,安稳纪律,有秩序地摆放用具。

二、导入新课程:(游戏导入3分钟)。

教师向空中吹出皂液泡,引起同学极大兴趣,然后组织同学做“吹泡泡”游戏(配欢快音乐),同学隔行轮流吹泡泡,一行吹,相对一行扇动泡泡。然后全班同学相对吹泡泡,看谁吹的泡泡大,吹得多。钱班同学在尽情游戏中,体会到肥皂液(洗涤剂)吹扇等人的动态,看到了大小不同的泡泡在空中呈现出来的如彩虹般园长七色光。

出示课题吹泡泡。

三、讲授新课:(10分钟)。

1、体现与观察。

引导学生的回忆刚才吹泡泡的形态,色彩以及同学们的不同动态。然后看书20页图:(刚才我们有些同学在吹泡泡时,就是这样的表情,亿们多高兴,炊泡泡时多努力。)。

2、摆动态。

根据学生的回忆,老师用活动人体模型先在磁性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

3、幻灯灯出示范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画,并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及人物动态。

4、构思。

引导学生思考要画几个小朋友在吹泡泡?这几个小朋友动态怎么样?

5、作画步骤(边讲边示范)。

(1)定位构思:

先按自己的构思摆出人物动态,再根据所摆动态用铅笔轻轻勾出人物动态骨式。无论全身人的都要充满画面。

(2)用铅笔勾画人物:

仍用铅笔勾画人物动态骨式上画出头部、五官、发式、颈部、衣服、四肢。

(3)用彩笔勾线刻画:

用一颜色较深的彩笔细致描画人物形象,并添加手中拿着的小杯子,吹管和大小高底各异的泡泡。

(4)涂色:

由学生任意选用丰富的颜色染人的。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的二、三染色在一个泡炮里,每个泡泡的颜色都不同。染色时手要轻,颜色要淡、干净。最后用与人物颜色有差异的颜色涂涂背景,以人物,完成画面。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25分钟)。

1、放轻音乐。

2、提出作业要求,要评出“课堂能手”并授予奖牌。

3、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展出优秀学生作业。

五、小结:(1分钟)。

1、展示学生优秀作业。

2、讲评:用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学参与欣赏评定,评出8—9名“课堂绘画能手”,并授予每人一枚自制奖牌,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和立足点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说明的空间顺序——条理性。

(2)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立足点。

2、难点:找立足点。

五、教法设计。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学生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以课文第六段为突破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现以点代面的目的,突出课文重点,解决难点。

4、口头作文,巩固知识,促使能力迁移。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起北京,大家就会想到什么?(长城、故宫、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等)是的,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古城,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墙黄瓦的巍峨宫殿,去领略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初读课文,我了解到。

”的句式,谈对课文的理解。

2、小结:全文按照参观游览的路线,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

1、请到过故宫的同学当导游,演示课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

2、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1)、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

3、变个顺序说故宫。

(1)、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绍故宫,你将怎样解说?

(2)、假如逆作者的路线而行,你将如何导游?

(四)、精读5——8段,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写太和殿的文字。

1、作者为什么重点解说太和殿?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处处饰以龙形,且建于中轴线上,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特点。

初二语文名师电子版教案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连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这样说: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小学语文教材

查看完整版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1】获取二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二年级英语电子课本资源。

部编和人教有什么区别部编和人教版一样的吗。

部编和人教主要区别是编写单位不同,部编版的编写单位是教育部,人教版的编写单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若要具体区别两个版本,则可以从两点辨别,一个是目录,部编比之人教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比较侧重于阅读;二是对认字和写字的要求,部编比之人教更注重基础的掌握和积累,积极打破传统先学认字再学拼音。

什么是人教版。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版本名称。人教版教材涵盖小学到高中的内容,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可见所谓“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谓“版”指的是教科书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因此,“人教版”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版本。比如我国中小学教育辅导报刊中,《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学苑新报》等均有着不同版本的教辅报纸,诸如人教大纲版、人教新课标版等。

二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预习篇。

1.圈出生字,大声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

2.观察“我会写”中的生字,说说每个生字的要点和关键笔画,在书上进行描红。

3.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课文内容。

语文学习方法——复习篇。

1.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

2.听写课后词语,认读词语。

3.和爸爸妈妈交流:今天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点。

4.查看课作本、写字本上的错误,及时查漏补缺。

语文学习方法——课堂篇。

1.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

2.同学发言时要专心听。

3.老师讲课时要认真听。

4.老师要求做的作业要及时完成。

5.做作业时书写要漂亮。

语文学习方法——阅读篇。

1.阅读时划出好词好句。

2.阅读时要认真。

语文学习方法——作业篇。

1.做作业时不能东张西望。

2.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多读几遍,划出关键词。

语文学习方法——考试篇。

1.做完试卷后必须认真检查。

2.写完作文后要阅读。

3.不能看其他人的试卷。

4.做题要认真细心,不能漏题。

5.考试时不能东张西望。

语文学习方法——复习篇。

1.复习时要多看看以前的错题。

2.把以前的错题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年级电子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默读——散读——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体会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影响。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才疏学浅”、“告罄”的含义和“疏”“罄”的字形;“炮制”“粗犷”“舀”“掰着”“镶嵌”“匮乏”“摈弃”的注音;“长盛不衰”“旱涝保收”“省吃俭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郑重其事”“不同凡响”的含义;积累朱用纯《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及专用名词“点彩派”。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概述制粥的过程,比较不同时期喝粥的感受;概括比较与《水乡茶居》的异同。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否喝过稀粥?请你谈谈喝稀粥的感受。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或小声散读课文,思考:文本告诉我们怎样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文本内容;。

一位走南闯北的人,几十年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从中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

三、体验文本、品位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圈划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

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粥是中国百姓最常吃的,也很爱吃的食物,在中国粥源源流长。

(2)表达作者对粥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

做粥用的米少,这样可以省钱,三年吃粥省下的钱就可以买一亩田。告诉我们中国人具有节俭的、勤俭持家创家业的好传统。

四、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1.通过比较阅读,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对各种稀粥的制作、吃各地粥的不同感受以及所反映的世情变化。(穿插在品味语句过程中,请学生直接回答)。

2.想象“我”在吃粥时的心理,如果不吃粥会怎样?

3.可用制表的形式来概括以上内容。

地名制粥吃粥的感受世情变迁。

江南一带烧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然后用水烧开。”外婆“烧”白米粥,“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焖上一阵。”在外婆家喝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花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滚烫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五六十年代(省吃俭用)。

北大荒“熬”豌豆糖粥,“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又加上不知从哪弄来的一点白糖。“煮”大楂子粥,“急火煮开锅了,便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似乎越长越好。”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喝小米粥,“比之大楂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_时期(大米粥极偶然才炮制一回)。

广州(湖南)熬鱼生粥,“从锅里舀起一勺滚滚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再加少许精盐、胡椒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新会老家亲戚家“煲”具有广东地方家庭特色的粥,“把淘好的米放在罐子里,加了适量的水,再拔罐子放在封好底火的炉子上,……早上起床,只须将准备好的青菜碎丁、切碎的松花蛋、海米丁,还有少量肉末,一起放入罐内,加上些作料”。还有湖南“舂”出来的米粥。其味鲜美无比……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在亲戚家喝特色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改革开放年代(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4.比较的结果:“我”吃粥从江南一带——北大荒——广州(湖南),反映了五十年代的人们省吃俭用置产业的心理——_时期极偶然炮制,反映物质的贫乏——“改革开放”年代吃粥是审美、欣赏、享受,反映了“改革开放”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而且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发展起来了。表达了作者赞美“改革开放”国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的思想感情。

(适时指出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以小见大”和“对比”,即以“吃粥”这一常见的、普遍的生活小事的变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制粥方法比较,来反映世情的巨变、国家的发展变化。)。

五、延伸体味与《水乡茶居》的比较(时间不够可布置选择性作业)。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涉及广东省的广州。

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有了巨大变化。

写作特点相同:以小见大对比。

都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语言。

题材相同:散文。

2.不同点。

叙述方式不同《水乡茶居》以第三人称《稀粥南北味》以第一人称。

对比的内容不同《水乡茶居》茶居与城市茶楼茶居与旧时茶楼饮茶与饮酒。

《稀粥南北味》与各地制粥吃粥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初二语文名师电子版教案

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掌握其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创作背景稍加介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疏通文意,最后通过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让学生朗读作品,体味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感情。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体会作品深意。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西方诗歌的特点加以介绍,突破东西方诗歌的理解隔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字词,标记疑难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早在170多年前的美国记者、诗人乔治珀金斯莫里斯,他的《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中的“樵夫,别砍那棵树”这句话,就被现在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为宣传环保的口号而广泛运用,最初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9世纪20年代,作者就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他最著名的还是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首诗。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此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_之前,把它作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掌握诗的内容。2、听朗读录音,注意节奏,领会诗的思想感情。3、全班齐声读,理解诗人情感的过程。

四、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学生回答。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及其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哪些原因呢?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动情地责问。

7、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节。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明确:苦苦地恳求;因为那有诗人美好的童年,有诗人美好的回忆。

8、小结: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樵夫别砍那棵树,由此诗人对老橡树的感情可见一斑。

9、朗读第四节。这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这一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五、深入探究1、老橡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老橡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2、作为一首抒情诗,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并板书: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平和劝说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老橡树留着)――真诚恳求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严厉警告作者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3、作者对樵夫的态度越来越强硬,那是因为作者对老橡树的感情越来越深,那么,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橡树怀着怎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依恋,赞美。4、诗歌中作者仅仅是表达对橡树的感情吗?你能否把主题想得更深远,更广阔吗?明确:对自然的珍视,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等。主题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电子版语文教案

二、问题研究。

“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3、孙悟空变了哪些形象?

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

4、二郞神又变了哪些形象?

饿鹰儿,大海鹤,鱼鹰儿,灰鹤。

5、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说明二人斗法,真君始终技高一筹,同时也表现出大圣的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1、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

(1)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增添了喜剧效果。

(3)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喜欢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敏、坚毅、勇敢、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喜欢二郎真君: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2、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

启示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启示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五、分析矛盾冲突,理解中心思想,把握形象性格。

1、课件出题。

提示: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大战几百个回合,表明变身斗法的艰苦曲折,旗鼓相当,亦表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骁勇顽强、机智灵活,难以降服。这刻画了孙悟空桀骜不驯、幽默诙谐的特点,以及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精神。

孙悟空屡败屡战,总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萨、神仙、天兵天将的协助,人多势众,而且有比孙悟空更厉害的法术和法器,而孙悟空势单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卫道士(相当于军队和警察),是佛祖派来镇压犯上作乱的孙悟空的,代表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帮凶势力。孙悟空是反抗强权的愚弄奴役和镇压统治、争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六、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西游记》的相关部分,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

教材分析: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设计特色: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设计意图: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设计意图:这几种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打乱教师包办代替"串讲串问"的传统讲授式,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率。)。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注意学生情意态度的培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表演朗读能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并非形式上的套话,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饱满的好奇心,善待学生的提问。)。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设计意图: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通过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五、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高二语文备课教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注重学生体验,直击主旨2分钟。

环节二:文本探究。

自主学习5分钟。

合作探究20分钟。

思辨深入7分钟。

环节三:互动分享——价值引领10分钟。

环节四:拓展延伸。

二、板书设计。

三、评价系统——《诸城一中高效课堂提问评价系统》。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余秋雨《废墟》中“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为本节课解读这位“停在中国心脏上”的作家通过这篇“真正深沉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民众心灵”的揭秘的铺垫。

以初中课文鲁迅文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和《药》中关于“看客”的文字描写导入新课,直击主题。

导入新课,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成,注重深和新。

学习方式:学生齐读,问题引领。

时间:2分钟左右。

环节二文本探究。

第一步,自主学习。

从分析语言角度入手,以讲述“看客”故事的角度进行文本的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句中能准确揭示看客心态的用词。

2.概述这一“看客”与被看者之间的故事,分析其心态,剖析其在被看者生命历程所起的作用。

3.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二步,合作探究。

以问题引入。鲁迅说: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学生合作探究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都有哪些人物。学生自由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处进行当堂讨论探究,进行个性化解读。

重点探究的看客为:我、鲁镇的女人们、短工。探究方式为,老师引领,学生分析,老师补充,学生感悟。

以分析“短工”这一形象,分析本环节的学习探究过程:

重点分析下面片段: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祥林嫂接着就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不断地追问。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

问题设计5个:

1、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短工在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表情或动作怎样?

3、当“我”问“四老爷和谁生气”时,短工回答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说明什么?(试跟其它句式比较,例如,表推测的句子“可能是和祥林嫂吧”)。

4、比较短工的回答“死了”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中“睡着了”一词的使用,表达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心态。

5、祥林嫂的死与他有关系吗?

同为被雇佣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析“我”这一形象,学生需能从“说不清”“然而也未必”等人物语言,分析“我”作为祥林嫂人生见证者叙述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性中的弱点,不敢正视现实,需求自我解脱;从我“匆匆”“逃”回家中,分析其逃避者和彷徨者。

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讨论,解疑;老师巡回指导,并个别答疑。

时间:约20分钟。

第三步,思辨深入——作者创作意图和主旨探究。

在自由分析和重点探究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抛出一个问题深入,让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思想使这些善意的不善意的人容不下一个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的女人。

设计此问题旨在引领学生从看文中“看客”的角度,探究祥林嫂的死因,进而把握本文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

主旨探究补充2则材料:一是,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要求,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表彰节烈”的条款等;二是,展示《新青年》上的文章《一个十四岁的望门寡》。

通过学生探究和和老师补充,让学生了解“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题名《彷徨》的来由,及鲁迅题写在《彷徨》扉页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作主旨。

学习方式:学生自由回答,合作讨论,板书讲解。

时间:约7分钟。

环节三:互动分享——价值引领。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是本节课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找找你身边的看客”为主题,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将目光引向现实,进而关注社会,关照自我,在鞭笞社会冷漠看客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互助意识。二是,看路一鸣的《道德观察》,在分享热心热情的看客的过程,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从而完成对价值观的构建。

学习方式:互动分享展示。

时间:约10分钟。

环节四:拓展延伸。

以“围观”为题,写一则微小说。要求:有精确的心态刻画,明确的表达主旨,字数不超过200字。

板书设计。

永远新的旧故事。

祝福鲁迅。

一群“看客”与一位“被看者”之间的故事。

祥林嫂是一个(再嫁)的女人。

高一语文电子版教案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1、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2、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3、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4、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坂,19_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_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_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_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_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

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

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学语文教材

参加了新教材培训后自己才对一年级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

1)、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

2)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

2.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3.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4.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把本学期教学开展得更好。

小学语文教材

以往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一年级先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新版的“部编本”则是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编撰者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古诗文多了,时文少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和原来人教版比较,更注重传统的回归。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古诗词教学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

课文多了,单元少了。

为了达到让学生多读书的目的,“部编本”新教材增加了很多课外阅读延伸,一篇课文会有很多衍生阅读,将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

另外,新版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还有意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

怎么样,老师们对新版的语文教材是不是很期待呢?

这次新版教材最大的亮点当属古诗文课文的增加了。还记得上学时就特别喜欢古诗文课文,感受古文之美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

印象中最喜欢的文章有《出师表》、《木兰辞》、《项脊轩志》、《滕王阁序》、《孔雀东南飞》等等。

还记得老师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说到刘兰芝被焦母赶出家门,以后可能被人所不耻,临行之际,刘兰芝不慌不忙: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之后“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老师问我们,为什么阿母要“怒不止”。

因为她认为刘兰芝受到被赶出家门的重创,也许会失魂落魄,也许会灰头土脸,也许会痛哭流涕,也许会婢膝求饶。可是她唯独没有料到,刘兰芝“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人活在世上会遇到各种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还可能被误解、被欺侮,可是在再艰难的处境下,也不要气馁,丧失了心志。每每遇到困难,想要抱怨想要气馁的时候,想到刘兰芝不卑不亢、温柔却有力量的姿态都会慢慢平静下来。

中国的古人将他们的心境、精神和历史用无比精妙的文字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些宝贵的财富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也值得我们去传递给孩子们。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