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案七只小猴在哪里(专业19篇)

时间:2023-12-20 02:28:12 作者:字海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它考虑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想提高幼儿园教学效果吗?不妨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案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猴一家来做客》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的大小,知道大与小的区别。

2、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

3、能愉快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草地两块。

图片:帽子、衣服、包包、皮球、苹果等大小各一张。

幼儿操作卡片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小(2)班来了两位好朋友(出示大熊和小熊)。

师:你们猜猜谁是大熊谁是小熊?你怎么知道的呢?(大熊大,小熊小)。

二、分辨图片中的大和小。

师:今天大熊和小熊还带来了许多好东西,我们来看看吧。(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

师:可是大熊和小熊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了,不知道哪些是大熊的,哪些是小熊的,你们来帮它们找找好吗?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大熊用的是大东西,小熊用的是小东西,要不然它们会不高兴的。

教师让幼儿一一认识图片中的大和小并示范将图片分类。

教师示范将大东西放到大熊那里,小东西放到小熊那里。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操作。要求:送的时候要说,如:大帽子个大熊小帽子给小熊。

教师小结:我们小(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把东西都送对了,你们看大熊和小熊都笑了,来我们表扬一下自己。

三、游戏:找朋友。

1、找找比比。

2、送小动物。

大的动物和大熊玩,小的动物和小熊玩。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送玩具)。

3、评价。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宝宝们送的对不对?集体检查。

四。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找还有没有大熊和小熊的玩具(带幼儿出场)。

活动反思: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在整个活动中,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过渡时,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地方。

大班数学七只小猴在哪里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坐标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不同含义,并根据坐标判断具体位置。

2、尝试根据门牌号码,对照房屋图示正确确定同伴家的位置。

3、学习用语言清楚、准确表达坐标图中的空间位置。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相片,大型房屋图,1—6数字卡两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具体房间。

1、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层数。

小朋友,这里有一栋房子。它有几层高?

让我们数数。哪个是第一层?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贴数字1)第二层在哪里?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贴数字2)。

2、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房间号。

这栋楼房,每层有几间房子?

我们看看第一层有几间房子?(数房间数),第二、三层一样吗?

让我们数数,每一层的第一间在哪里?(左边)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贴数字)。

3、进一步明确房屋旁数字的含义。

房子旁有这么多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层数)这些数字吗?(房间数)。

二、根据门牌号码,对照房屋图示正确确定同伴的家。

1、明确房间的主人,激发幼儿找房间的积极性。

小朋友,这栋楼房住的是我们班的小朋友,你想知道每间房间住的`是谁吗?

2、根据房号找主人,初步学习根据坐标判断具体位置。

你想知道哪间房间是谁的吗?用嘴说出来,不能用手指哟!

3、自由寻找,了解自己家在楼房的位置。

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吗?请你找找,找到后不要忘记,等一会我们要到你家做客呢。

集体介绍我家在哪里,猜一猜×层第×间是谁家。

三、操作练习。

1、下雪了,玲玲想召集小朋友一起堆雪人,小朋友分别住在楼房的哪一间呢?请你先看左图的住址,再把他们的头像贴在右边的楼房的对应位置,就知道大家的住址。

2、尝试独立完成练习后,交流结果。

回家记记你家、亲戚、朋友的门牌号码,回来说一说看谁记得最多。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猴一家来做客》

活动目标:

1、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其中大小鞋盒各一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使用相同的包装纸进行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积木若干;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

2、自制图片两张。

3、幼儿两两分组就坐。

4、伴奏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老师变魔术,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找出两只纸盒相同的地方,比较两只纸盒的大小,区分“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

“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要求根据包装的特征找到与自己相同的纸盒,分组进行比较,区分大小。

根据相同的纸盒特征,两两分组。

“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将相同图案的纸盒进行比较,区分大小。

“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帮助幼儿加深对纸盒的大小的认识。

“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来打个招呼”

“纸盒宝宝们来亲一亲。”

3、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帮助幼儿比较大小。

“纸盒宝宝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游戏一:运果果。

老师拖一大盒子装满大小不同的球,扮纸盒爷爷。

“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

请幼儿看图,说出图中的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游戏二:吃饼干。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

“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呢?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

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是不是看懂了爷爷的要求呢?有没有谁吃得太多或是吃得少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

“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哪,让我们来一起唱首歌吧”。

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老师指挥,提醒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此活动适宜在小班上学期进行。)。

活动反思:

鞋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又容易收集,不需要花费太多代价,它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房子”等,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来堆砌、拖拉,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发地进行比较,哪两个盒子长得一样?哪个大?哪个小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设计了此节活动。

整节活动通过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进行比较,创设情境,让幼儿进行反复操作,使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老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由于老师“教”在前,孩子“学”在后,所以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

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老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这也是导致孩子们在一节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的直接原因。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答案,“为什么它们是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找到答案后,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进行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也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示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部分老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约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如果由老师直接将操作要求告知孩子,也许会用更少的时间,但是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观察、理解图示的机会。

为了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了实物照片,在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采用了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师再进行引导的方式。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评价一节教学活动,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这节活动的结果是否完美,而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关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是否教会孩子“学会学习”,为他今后甚至于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小百科:纸盒是一个立体的造型,它是由若干个组成的面的移动、堆积、折叠、包围而成的多面形体构成的。立体构成中的面在空间中起分割空间的作用,对不同部位的面加以切割、旋转、折叠,所得到的面就有不同的情感体现。纸盒展示面的构成关系要注意展示面、侧面、顶部与底部的衔接关系,以及包装信息元素的设置。

大班数学七只小猴在哪里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看猴子去。

——教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

——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2、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相邻朋友在哪里》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相邻朋友在哪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能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于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只小动物图片、5座房子、1~5数字卡片。

一、开始部分:

游戏“看数字拍手。

二、基本部分:

1.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小兔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来到我们班,我们欢迎它(教师出示小兔)!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兔的邻居。

问:乌龟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楼?

小狗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多1,小狗家住在几号楼?

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2.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3.游戏:找朋友。

(1)教师幼儿共同游戏:找朋友。

(2)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

4.幼儿操作《幼儿画册》。

5.活动评价。

《相邻朋友在哪里》是一节新授课,我结合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通过游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及老师的点评,我收获很大,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我将谈谈对本次活动的反思。活动中应该注意幼儿个体差异性,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材料的准备都应该让每个孩子获得发展,从而使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相邻朋友在哪里》

1、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能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于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只小动物图片、5座房子、1~5数字卡片。

一、开始部分:

游戏“看数字拍手。

二、基本部分:

1、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小兔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来到我们班,我们欢迎它(教师出示小兔)!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兔的邻居。

问:乌龟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楼?

小狗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多1,小狗家住在几号楼?

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2、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3、游戏:找朋友。

(1)教师幼儿共同游戏:找朋友。

(2)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

4、幼儿操作《幼儿画册》。

5、活动评价。

幼儿园中班数学《一样的小熊在哪里》教案

学习者分析中班幼儿是4-5岁年龄段,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所以这节课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与其中。

1、能按顺序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衣着相同的两个小熊找出来;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重点:引导幼儿提高注意力并仔细的观察事物;

难点:让幼儿找到事物的相同点,学会初步的分类。

1.挂图:《视觉辨认》;

2.小熊卡片,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

3.彩笔、粉笔。

教学活动1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走丢了,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教学活动2教学具体步骤:

(1)提问:"猜猜我是谁"。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2)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同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3)小组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教学活动3活动总结:教师做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让小朋友们学会观察事物的相同点。

教学活动4活动延伸: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大班数学七只小猴在哪里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看猴子去。

——教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

——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

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2、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活动反思:

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大班数学七只小猴在哪里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名称,主要情节及人物间的对话。

2.学习词汇:“又红又大”。

活动准备:

ppt、小猴、小熊、小白兔、头饰、一盘桃子、桌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猴图片,介绍故事名称。

1.师:这是谁啊?

2.师:小猴今天邀请了许多小动物来家做客,你们想知道它邀请了哪些小动物吗?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小猴请客》!

二、老师出示ppt,讲述故事一遍。

(一)引导幼儿熟悉故事内容。

1.故事叫什么名字?

2.今天小猴为什么特别高兴?

3.哪些朋友到小猴家来做客了?

4.客人来了,小猴请客人吃什么样的桃子?(让幼儿练习说“又红又大”)。

(二)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提问:

1.小猴请、小熊、小兔吃桃子时,它们是怎样说的?小猴、又是怎样说的?吃桃子时客人是怎样说的?(练习礼貌语“谢谢!”“不用谢”)。

2.小猴为什么最后才吃又红又大的桃子?(又红又大的桃子应该先请客人吃)。

三、师生一起完整讲述故事《小猴请客》,进一步练习使用礼貌用语。

师:请小朋友和叶老师一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四、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是怎样做的?去别人家做客是怎样做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来客人了,你是小主人,你是怎么做的?(给客人端茶倒水、请客人吃水果等)。

师:你去别人家做客,你是小客人,你是怎么做的?(坐坐好,不乱跑、不大声大叫等,要懂礼貌)。

小结:小猴是个有礼貌的小主人,其他小动物是有礼貌的小客人,我们在家要像小猴一样,做有礼貌的小主人,去别人家,要像其他小动物一样,,做有礼貌的小客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五、幼儿进行故事扮演,教师指导。

1.教师引导幼儿扮演小猴做小主人,个别幼儿扮演、小熊、小兔做客人,注意小主人和小客人之间的礼貌行为及对话,其余幼儿和老师一起讲故事旁白。

师:你们想做、小熊、小兔,去小猴家做客吗?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叶老师现在数三个数带你们去小猴家做客!(教师出示桌子、桃子等道具)。

2.请幼儿对故事扮演进行评价,激起幼儿扮演的愿望。

附:故事《小猴请客》。

多么美丽的树林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树上吱吱喳喳地唱着。

今天小猴特别高兴,朋友们要到家里做客,“笃笃笃”,、熊猫、小白兔都来了。

小猴有礼貌地请客人们坐下,把篮子里的桃子拿出来请朋友们吃。

小猴先拿了一只又红又大的桃子请吃,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小猴又拿了一只又红又大的桃子请小白兔吃,小白兔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

最后,小猴才拿了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给自己吃。问小猴:你为什么最后才吃呀?”小猴说:“又大又红的桃子应该客人吃。”

朋友们都说:“小猴真好!”

故事:

有一次,小猴想请小熊猫、小猪、小兔来自己家做客,小猴给小熊猫打电话说:“喂,黑眼圈,到我家来做客吧?我请你吃饭!”小熊猫一听,连忙说“不行,我很忙!”说完就把电话放下了。小猴又给小兔打电话说“喂,长耳朵,到我家来做客吧?我请你吃饭!”小兔一听,连忙说:“不行,我很忙!”说完,也把电话放下了。最后,小猴又给小猪打电话说:“喂,小懒猪,到我家来做客吧?我请你吃饭!”小猪连忙说:“不行,我很忙!”它也把电话放下了。

小猴心里很难过,就一个人坐在门口叹气,山羊爷爷看到了,就问小猴怎么了。小猴把事情告诉了山羊爷爷。山羊爷爷听了之后,就跟小猴说了几句悄悄话。小猴听了高兴极了!

最后,小猴终于请到了小熊猫、小兔、小猪。

活动反思:

从整个活动看,我认为整个活动设计紧凑,幼儿在活动中学到了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幼儿在课堂的参与情趣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我设计的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活动设计的有些偏高,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多加改进的,让我的活动适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我还会多加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使自己普通话说的更好。

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它特别爱交朋友,它想要很多很多的朋友,可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不愿意做它的朋友。小猴觉得很奇怪,可就是不知道原因。

幼儿园数学教案《七只小猴在哪里》

活动目标:

1、知道坐标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不同含义,并根据坐标判断具体位置。

2、尝试根据门牌号码,对照房屋图示正确确定同伴家的位置。

3、学习用语言清楚、准确表达坐标图中的空间位置。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相片,大型房屋图,1―6数字卡两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具体房间。

1、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层数。

小朋友,这里有一栋房子。它有几层高?

让我们数数。哪个是第一层?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贴数字1)第二层在哪里?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贴数字2)。

2、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房间号。

这栋楼房,每层有几间房子?

我们看看第一层有几间房子?(数房间数),第二、三层一样吗?

让我们数数,每一层的第一间在哪里?(左边)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贴数字)。

3、进一步明确房屋旁数字的含义。

房子旁有这么多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层数)这些数字吗?(房间数)。

二、根据门牌号码,对照房屋图示正确确定同伴的家。

1、明确房间的主人,激发幼儿找房间的'积极性。

小朋友,这栋楼房住的是我们班的小朋友,你想知道每间房间住的是谁吗?

2、根据房号找主人,初步学习根据坐标判断具体位置。

你想知道哪间房间是谁的吗?用嘴说出来,不能用手指哟!

3、自由寻找,了解自己家在楼房的位置。

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吗?请你找找,找到后不要忘记,等一会我们要到你家做客呢。

集体介绍我家在哪里,猜一猜×层第×间是谁家。

三、操作练习。

1、下雪了,玲玲想召集小朋友一起堆雪人,小朋友分别住在楼房的哪一间呢?请你先看左图的住址,再把他们的头像贴在右边的楼房的对应位置,就知道大家的住址。

2、尝试独立完成练习后,交流结果。

回家记记你家、亲戚、朋友的门牌号码,回来说一说看谁记得最多。

活动反思:

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因此,我运用了幼儿在生活中较熟悉的门牌号码,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更易理解和接受。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我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双重序数理解。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我还采用发现法、赏识激励法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一开始我所提出的目标掌握6以内的双重序数的关系,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似乎简单了一些,应该提供多层次的楼房高度和房间数,供幼儿选择。另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度还不够,没有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反而一带而过,使得幼儿在后面的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更多地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除了要设计好活动的过程,更要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表现、反应,并及时予以帮助。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猴一家来做客》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故事使幼儿认识大小两种物体,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中获得“比较才知大和小”的概念。

2、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

活动准备。

两只大小不一的猫,两顶大小不一的帽子,两条大小不一的鱼,两只大小不一的球,两辆大小不一的车。一个玩具圈。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

今天有一个好朋友来我们教室做客,我们高兴吗?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拿出一只紫色的.大猫,让幼儿认识颜色和大小。

教师再拿出一只黄色的小猫,让幼儿认识颜色和大小。

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幼儿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教师谈话:猫妈妈来我们教室做客,我很高兴,特意送给他们两顶漂亮的帽子。

教师拿出两顶漂亮的帽子,让幼儿比较颜色和大小。

3、教师谈话:猫最喜欢吃鱼了,我特意做了两条美味鲜艳的鱼,我们仔细看看,这两条鱼,大鱼送给哪只猫,小鱼送给哪只鱼。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4、教师谈话:猫最喜欢玩球了,我特意准备了两只大小不一的球,我们仔细观察,打球给哪只猫玩,小球给哪只猫玩。让幼儿仔细观察并比较大小。

三、教师每讲一个小故事,就把图片呢贴在黑板上,并通过这些图片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知识拓展。

1、教师拿出玩具圈,让幼儿比较每个圈的大小。

2、通过教室的各种实物来让幼儿比较大小。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完成后,总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理解还是非常准确的。对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完成的,是知识的学习不感到乏味枯燥。对幼儿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有部分幼儿没有机会来表见自己,因为担心幼儿混乱,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多余幼儿的个别回答。整个课程让幼儿意犹未尽。

本次活动设计是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

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语言、游戏之中。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执教人:

执教年级:

执教时间:

设计思路:在〈一样的小熊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色彩鲜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比较,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异,并给小熊配对,提高幼儿的视觉辨认能力。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顺序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衣着相同的两个小熊找出来;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挂图:〈〈视觉辨认〉〉;

2:幼儿用书:〈〈我的数学〉〉第22页;

3:小熊卡片24张,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各6张,分4组;

4:水彩笔、粉笔。

三:活动流程。

1:引入活动;游戏:“猜猜我是谁”;观察有条纹小熊的卡片;集体游戏;个人操作。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走丢了,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二)游戏:“猜猜我是谁”

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三)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同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玩法:

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五)游戏:“找到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

2:发书让幼儿自己操作,把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用彩笔圈起来。

幼儿园中班《我帮小猴贴窗花》数学课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教师及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操作课件,复习按颜色排序。

指导语:我收到了图形王国发来的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看图,引导幼儿探索形状排序的规律。

指导语:在图片中除了有红、蓝颜色之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三角形、圆形等)。

3玩“我说你做”的游戏,启发幼儿自己操作。

4、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指导语:今天你们通过游戏,学会了按物体的形状有规律地给图形朋友排对,我们今天又学会了一种本领,我们要谢谢图形朋友们,跟图形朋友再见!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区分中间、旁边的方位。

2.正确使用“在......的中间、在......的旁边”的方位语言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9页。

2.在教室里有意识地摆放好一些物品。

3.胶棒。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说出要找的东西,请幼儿观察教室,引导幼儿通过相互之间的问答,区分中间和旁边的方位。如:

1.我要找一个小猪玩偶,你们仔细看看哪里有小猪玩偶?

2.它在益智角矮柜的中间一层。

3.我现在要找一本《我的数学》,你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本书?

4.我要的.这本是在黑板旁边的钢琴上。

二、在幼儿熟悉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后,教师调整物品的位置,再次进行问答比赛。可以将幼儿分成两大组,如男生组、女生组。一开始还是由教师出题,之后可以让幼儿当出题人,如男生组提问,女生组回答。

三、教师继续使用这些物品,通过指令来让幼儿拿取或摆放物品,如:

1.请把图书角靠垫中间的那本图画书递给我。

2.请把这块积木放到老师旁边的桌子上。

四、同样分成两组开展比赛,比谁的反应快。如每组各一名幼儿同时根据一个指令去拿取或摆放相应物品,谁先完成,该组就赢得一分。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看看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

五、最后请幼儿将物品摆放回去,并使用多种已经了解的方位词。

1.把小猪玩偶放到远处娃娃家的小床里面。

2.将积木放到教室外面的积木角里去。

3.把两个筐筐放到门旁边的矮柜里面去。

六、请幼儿翻开《我的数学》到第9页,取下玩具卡上的相关卡片,完成练习。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能够区分中间、旁边的方位,并正确使用“在......的中间、在......的旁边”的方位语言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孩子们的空间识别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老师感到十分欣慰,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学习者分析中班幼儿是4-5岁年龄段,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所以这节课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与其中。

教学目标。

1、能按顺序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衣着相同的两个小熊找出来;。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提高注意力并仔细的观察事物;。

难点:让幼儿找到事物的相同点,学会初步的分类。

教学资源1.挂图:《视觉辨认》;。

2.小熊卡片,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

3.彩笔、粉笔。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走丢了,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教学活动2。

教学具体步骤:

(1)提问:“猜猜我是谁”。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2)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同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3)小组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教学活动3。

活动总结:教师做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让小朋友们学会观察事物的相同点。

教学活动4。

活动延伸: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的内容还需要创新,提高难度。在找相同中,要提升活动的梯次性,要有层层递进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新的内容,填充活动,使活动变得有创新性。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设计思路:

在〈一样的小熊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色彩鲜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比较,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异,并给小熊配对,提高幼儿的视觉辨认能力。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顺序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衣着相同的两个小熊找出来;。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二:活动准备。

1:挂图:〈〈视觉辨认〉〉;。

2:幼儿用书:〈〈我的.数学〉〉第22页;。

3:小熊卡片24张,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各6张,分4组;。

4:水彩笔、粉笔。

三:活动流程。

1:引入活动;游戏:“猜猜我是谁”;观察有条纹小熊的卡片;集体游戏;个人操作。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走丢了,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二)游戏:“猜猜我是谁”

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三)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同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五)游戏:“找到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

2:发书让幼儿自己操作,把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用彩笔圈起来。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感知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情感目标:诱发孩子们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

根据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为。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活动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布置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没涂色)梯形的图画若干张、含有梯形的操作材料、不同的梯形饼干若干。

三.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活动流程。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课前我给每位小朋友发了一张含有几何图形的图画,让幼儿把图中自己不认识的图形涂上颜色。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通过比较,简单的告知幼儿: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直角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等腰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活动室来了一些小客人,你知道这些客人那些是梯形娃娃吗?教师出示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幼儿从中找到梯形娃娃。

(2)小客人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3)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4)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梯形娃娃,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5)让幼儿找一找画册8页中的梯形宝宝,指一指,并说一说。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梯形,跟同伴和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注重“四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最大的延伸(学习生活两结合)。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五、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幼儿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找图形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梯形和其他图形分开来,这样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幼儿对梯形的感性认识。

失败之处:在找图形之后,我没有让幼儿直接拿材料出来折剪,而是让他们在梯形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的梯形,应该和长方形、正方形重叠起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这样更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设计思路:

在《一样的小熊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色彩鲜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比较,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异,并给小熊配对,提高幼儿的视觉辨认能力。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顺序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衣着相同的两个小熊找出来;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挂图:《视觉辨认》;

2、幼儿用书:《我的数学》第22页;

3、小熊卡片24张,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各6张,分4组;

4、水彩笔、粉笔。

三、活动流程。

1、引入活动:“猜猜我是谁”;观察有条纹小熊的卡片;集体;个人操作。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走丢了,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二)“猜猜我是谁”

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三)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同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四)集体:“我的朋友在哪里”;

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五)“找到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

2、发书让幼儿自己操作,把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用彩笔圈起来。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含反思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挂图:《视觉辨认》;

2:幼儿用书:《我的'数学》第22页;

3:小熊卡片24张,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各6张,分4组;

4:水彩笔、粉笔。

三、活动流程。

1:引入活动;游戏:“猜猜我是谁”;观察有条纹小熊的卡片;集体游戏;个人操作。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走丢了,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二)游戏:“猜猜我是谁”

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三)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同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五)游戏:“找到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

2:发书让幼儿自己操作,把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用彩笔圈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