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大学(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12:41:17 作者:琉璃 2023年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大学(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篇一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4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4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4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至死也没好名声。

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篇二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平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为一处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了专门的学派:儒家。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仅仅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这本书的历史价值。

比如整本书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它分三句,我认为第一句其实是提倡不读死书,即学习知识、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动,最好时不时去实践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确实,我也试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运用刚学的简便运算,对着长长的收银条快速帮爸爸完成了核对,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要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彼此之间能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现在的人更加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并非恶意伤人心。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生气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这句活中,提到对“君子”(我认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点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对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尽相同,有时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还以“小人”(我认为是指道德较低下的人)与君子作对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觉得,虽然身处两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用《论语》中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尽力去做一个现代的“君子”。

《论语》中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里面运用古文讲述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思考良久,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写出了对《论语》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经有一些字数,可见整部《论语》及孔子学问的深奥无比,很难理解透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过:“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篇三

刚进高中,对各种新奇的选修课程充满了好奇,看到国学一门科,却丝毫不知这教的是什么,直到发下一本《学庸论语》,才恍然大悟,原来教的是中国古代经典啊!

其实,很早就接触过《论语》这本书。小时候,妈妈听说读《论语》很有好处,就买来一本读。那时候全然不知读的是什么意思,只管往下读,只觉得顺口。每天半小时,读着读着,就变得滚瓜烂熟。再读《论语》,感悟颇深,便写下了这篇作文。

常常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困惑,感觉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愿,太多的烦恼。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心胸不够开阔吧?而《论语》却能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看懂生活,看透一切,不再为生活小事而烦恼。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那样兴盛过,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它成为了当时的正统思想。但在新文化运动时,却有人喊起了“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今,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在追求物质的现代,保持一颗宁静深远的心,一颗高洁的心,一颗不因外物而变得浮躁的心,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它对人生的解析、对道的解析,那样精美绝伦,深深吸引了我们。

《论语》告诉我们的知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坦然地对待一切,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也许我们一下子感受不到《论语》带给我们的进步,却可以得到心灵的平静,那就足够了,《论语》的作用是不会立刻发挥出来的,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什么比心灵的平静更重要的呢?心静下来了,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

既然作为学生,自然最关注学习,不妨就来谈一谈《论语》中讲学习的部分吧!我最喜欢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几句。词句间,透着多么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啊!对学习的爱、尊重、敬畏早已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感叹古时候人们对学习的那种认真的态度。在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热爱学习的人,才能学得更深入;只有敬畏学习的人,才能学得更仔细认真,更一丝不苟。而只有当我们以最谦卑、最认真的心去对待学习的时候,学习才会回报我们,让我们掌握知识,沉浸于学习的快乐之中。

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篇四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乃“治学”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大学论语原文读后感篇五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读过《论语》,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寒假里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能说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灵。

于丹《论语》心得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个别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自己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有些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心得,使我心旷神怡,让我感受到了《论语》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