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音乐说课稿(优秀18篇)

时间:2023-12-19 19:12:26 作者:LZ文人

教案模板是教师的思维工具,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请参考以下教案模板,了解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音乐说课稿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1.认知目标:用欢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乃哟乃》,并在音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1、3、5三个音以及它们神奇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听、唱、动、奏”等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创作旋律的兴趣,并能积极尝试和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听、唱、动、奏”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音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1、3、5及其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旋律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找出这首歌的节奏、旋律上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首歌由哪几个音组成?(学生分组进行谈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是这些神奇的音符1、3、5,让我们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找到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容易唱了。(学生跟琴演唱歌谱)。

(设计意图:新课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师生间的共同探讨,运用比较法、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自身的诉说,启发了思维,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中去,在“唱唱、听听、议议”等活动中感受理解音乐。)。

音乐说课稿

歌曲《夏天的雷雨》是中班音乐领域的内容,《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个活动就来源于生活,为幼儿所熟悉。其歌词生动、形象,采用了问答形式描述夏天雷雨的特征.歌词中的拟声词“一闪闪”、“轰隆隆”、“哗啦啦”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雷雨在音乐中的震撼。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中班的幼儿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歌曲《夏天的雷雨》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歌词浅显易懂,音区和难度都非常适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形象与情绪的感知必须借助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多感官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参与歌唱活动。同时,在情感方面中班幼儿的表现欲可能还不足,活动中我更多地让他们尝试并喜欢上在集体面前自信的再现,这点我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指南》中所要求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这一要求。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纲要》艺术领域总目标,结合《指南》中指引的方向以及中班幼儿的已有学习经验与年龄特点,确立本次目标为:

(1)理解歌词内容,学会演唱歌曲。

(2)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接唱歌曲,体验合作演唱的兴趣。

(3)了解雷雨的自然现象,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活动的难点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接唱歌曲,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音乐活动和游戏活动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准备:

经验准备:让幼儿在课前熟悉雷雨天气的特征。

物质准备:场地布置(将教室的一角布置成户外的草地一样的情境,让幼儿亲身体验。)教师制作的ppt课件。

(一)情景导入。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活动开始时,我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我是这样和孩子说的:小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听音乐模仿小动物!)。随着音乐的变化当出现闪电打雷的声音时。我将会和孩子一起做惊吓害怕的表情和动作。(这时我会和孩子说:宝贝,别怕跟着老师找个安全的地方。)安定好幼儿情绪后。谈话交流。(我会这么问孩子:“刚刚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们什么时候会听到这些声音呢”“又打雷又闪电,夏天的雷雨快来了”。)这些有效的提问和引导,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进入夏季雷雨的情景中。通过情境游戏和音乐的变化结合,以对话形式有效地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铺垫。

(二)帮助幼儿理解歌词,教唱歌曲。

(1)第一环节是歌词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视听法、语言指导法。我以问答形式让幼儿对歌词有个初步的印象。通过提问“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光发亮”?引导幼儿答出“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同时以ppt的形式将答案及时地展现在孩子面前,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和ppt的有效结合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学习句式。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视听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帮助他们轻松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为下一环节活动重点的突出做好准备,同时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孩子们通过体验、多感官参与,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则更为深刻。

(2)第二环节,教唱歌。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示范法,我利用自己声音柔美的特点自弹自唱,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使幼儿更直接的了解整首歌曲的内容。

避免孩子一味地单纯、枯燥地跟唱、学唱。紧接着我采用了游戏法、互动法进行教学,突出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我是这么和孩子说的:“一个人唱真没意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来问幼儿答)。第一遍的演唱只是让幼儿初次的尝试,让幼儿对这种演唱形式感兴趣。紧接着我会将这种一问一答的对唱方式交代给孩子们。幼儿自己来决定,和谁对唱,怎样唱。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很高。通过多种游戏演唱方式提升活动质量,同时突破重难点。

(三)表演歌曲。

请幼儿分角色演唱歌曲,男生组唱提问部分,女生组唱回答部分,然后互换角色继续表演歌曲。通过这一环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歌曲进行巩固和表演,本节活动的目标就轻松的完成了。

好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次活动当中,我会让幼儿将今天所学歌曲回家唱给父母听,告知父母,夏天雷雨天要小心,注意安全。

音乐说课稿

本次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课1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歌曲《大风车》。

《大风车》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这首歌是一首电视少儿节目的主题歌,歌曲表现了小朋友看大风车节目时的快乐情形,表现了大风车节目伴随着小朋友的身心成长的愿望。

1、认知目标: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风车》。

2、技能目标:让学生随音乐旋转大风车,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听辩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歌曲、合作学习的愉快。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是: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风车》。

难点是:。学生随音乐旋转大风车。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音乐教学特点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为了使同学们很快进入到歌曲内容中去,我用听赏《大风车》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快乐。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是通过听音乐《大风车》让学生感知的。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重在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之后的有理解的真情实感地表现。在学会唱歌曲后,我通过学生自编律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表演、创作等综合音乐艺术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运用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造、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本课中这种方法我主要用学生律动上。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合作学习体验创新、拓展延伸、。

通过为歌曲做律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了他们积极探索,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音乐说课稿

“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文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个人的幸福!”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的一段话。是的,音乐就是这样的一种美的艺术,而我,就愿做这美的传播者,在孩子们的心灵播洒上最美的种子,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音乐源泉,成为终身爱好音乐的快乐人。

(1)教材内容。

《给未来一片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的家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歌曲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即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关爱地球,企盼人类永远美好的生活。曲作者运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将青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意境刻画出来,谱出歌曲。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歌曲将调性对比融于童声合唱之中,设计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谱出一首绿色和。

平的歌。

第二: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出少年儿童热爱地球的感情,表现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实化为:

[说目标](1)知识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2)能力目标:聆听并大胆参与歌曲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观看各种图片、视频、演唱、表演等活动中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说重难点]: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表演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motivationalmodel)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造音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通过感受、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下面,我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具体的教学构想。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1)引入;(2)学唱歌曲;(3)感悟;(4)升华(拓展延伸),其中学唱歌曲是重点教学环节,设计25分钟左右,引入3分钟左右,感悟5分钟左右,升华部分10分钟左右。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先介绍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3部分组成。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力图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再用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习惯,跟伴奏唱词或跟伴奏哼唱旋律来学唱。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学唱歌曲的难点:后半拍起的节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来掌握这一难点,再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来练唱,要求声音统一,气息通畅,节奏准确,充满感情。这个步骤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学习前,先进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知识讲解,再采用教唱、听唱、分声部唱、合唱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来完整演唱歌曲时,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自己去体会感情,然后分组讨论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首歌的速度、风格、演唱情绪等学唱要素,通过“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聆听和表现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第三、四个环节--感悟和升华部分。

首先用提问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讨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地球-----母亲”的含义,紧接着导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表达爱护环境的歌曲、诗歌、警句、图片、文字、vcd、歌曲磁带等通过小组推荐或自由组合演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搜集的任务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先体验“保护环境”的感受,然后通过拓展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最后,在《给未来一片绿》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护环境,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动乐章奏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音乐说课稿

《非洲的灵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四册第二单元内容,本单元是整个学期教学内容的难点部分,它对于学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非洲民歌《咿育勒啦》体现了黑人歌唱的特点,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其旋律比较简单,多重复,节奏极具特色并富于变化,它对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有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性发展,强调课程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本课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设计为: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2.聆听非洲鼓乐、模仿非洲音乐节奏、学唱非洲民歌、为歌曲创编伴奏伴舞,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知识技能目标)。

在此设计中,三个纬度目标并非完全孤立,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知识技能呈一条暗线分布,强调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素,以培养学生对陌生音乐文化宽容的态度,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表演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学习过程变为融合学生个人感受、见解、体验,自我操作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方式和过程来完成。

感受非洲音乐特点正确演唱非洲歌曲《咿育勒啦》。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等活动形式。

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备用,自制鼓及其他打击乐器、非洲人面具、旧报纸等。

说学生:

初二学生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音乐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从事唱歌和表演所需要的协调性和力量。并对非洲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某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非洲是当今世界上最少被人了解、遭人误解最深的地区,导致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接触较少,与学生热衷的流行音乐相比不容易接受,因此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非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乐器等相关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非洲人表演时所表达出的强劲刚健、充满活力、生命的力量、坚强等。这些都是非洲人生活观的核心价值。然后本课就从聆听非洲音乐、探索非洲音乐文化背景的角度入手,通过学生交流与探讨,了解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非洲黑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劳动方式,感受非洲大陆所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学法:

用心聆听在感受、模仿、对比、探索中学习音乐。在演奏演唱合作创编等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

教法: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各种要素,对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反映,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模仿、交流合作表演等方式,充分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以“感受非洲音乐特点”为重点,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根据音乐的实践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由“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合作创编“再现新知”五个主要环节组成。

首先,课前我用课件展示一组反映非洲自然风景,人文艺术内容的flash画面,伴随非洲音乐,为营造非洲文化氛围,我选用代表非洲的黑色作为课件的底色,非洲是抽象艺术的发源地,我选用抽象的非洲地图,作为课件的背景,这样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唤醒学生的兴趣,新鲜感和探索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起一个情感的铺垫作用。

一、听一听:

这些声音让我们想象到怎样的情景?”这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知识探索:认真的观察第二单元所有插图中反映的内容,并体会你所搜集的资料,从自然环境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交流一下你对非洲的了解。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分析能力。并通过交流共享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非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二、敲一敲:

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鼓在非洲人民生活的重要地位,并观赏精美绝伦的非洲鼓,聆听加纳鼓乐,感受非洲鼓复杂多变多声部的节奏特点,然后分组合作进行多声部节奏模仿练习。我采用先分组练习,然后各组按老师的指挥逐步加入的方式达到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音乐的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演奏活动中体验非洲音乐的多声部特点及丰富多变的节奏。

三、唱一唱。

1、老师演奏一段歌曲《咿育嘞啦》的主要节奏,让同学所感受并分析其变化特点,然后导入歌曲学唱,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产生深刻印象。

2、通过聆听老师的范唱,作品介绍,感知歌曲的思想内涵,音乐特点,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

3、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难点部分。

a、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通过有表情朗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别歌唱与说话时的声音不同,轻松找到歌唱时的声音位置,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歌唱。这一环节改变了传统的专业性的发声练习,把纯技能性的训练变为审美活动的过程。

b、教唱齐唱部分:齐唱部分是整个歌曲的难点,我采用聆听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它们旋律的不同之处。再通过唱谱加深印象,然后填词。

c、完整演唱:在学生熟练掌握齐唱部分后,可通过老师领唱学生齐唱,再学生领唱老师齐唱的方法,完整演唱歌曲。

d、从歌曲的感情需要引导学生演唱时体现力度的变化层次。整个歌曲的学唱过程以学生的听觉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把识唱歌谱作为学常歌曲的手段,强调歌曲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创编。

1、从表现歌曲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模仿非洲人边歌边舞边敲鼓的形式,用欢快的伴奏奔放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歌声分组合作设计表演,时间为3-5分钟。

2、才艺展示:在音乐伴奏下鼓乐队歌舞队按自己的设计形式合作表演,展示自己对非洲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探究合作综合的方式与过程,及新课程创造性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作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再现新知:

1、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欣赏和演唱活动对非洲音乐特点有哪些认识?2、聆听两首音乐,听辨哪一首是非洲音乐。这一环节设计是通过语言表述、对比辨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洲音乐的了解,使学生体验本课学习的收获。

音乐夏令营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学会演唱歌曲《新朋友,老朋友》,并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2、在《音乐夏令营》的活动中,能够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熟练地进行演唱,并积极、大胆地进行表演,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乐趣。

教学难点:歌曲处理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打击乐器、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进教室,跟老师做拍手律动。

2.师生问好。

二、基本训练

练声曲:模仿小鸡、小猫、小鸭叫。

三、《新朋友,老朋友》的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进教室后随意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再组织同学演唱《两只小象》《找朋友》两首歌曲,使他们融入到歌曲的教学情境之中。

3、教学歌曲

(1)、带领学生唱读

(2).请学生用“噜”模唱

(3).学生跟音乐轻声的演唱歌曲。

(4).师生对唱。

(5)..全班进行表演。

4、演一演

(1)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来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让学生分成的几个小组,自编自演。

(3)评价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

四、《音乐夏令营》的教学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和游戏。

(2)分小组讨论把本学期的歌曲分类。

(3)汇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4)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分类派一名学生选一首曲进行演唱。再选一个类别进行表演。

(5)组织学生分小组出发参加“夏令营”活动。“玩具国”—“回声谷”—“雁儿林”—“运动场”—“大本营”。让学生每到一个情境都大胆地参与活动表演。

(6)让学生互评,评出最佳小队。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的音乐夏令营到此结束,现在就让我们带者愉快的心情,边唱边跳离开教室吧!

音乐说课稿

本课《优美与壮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钢琴独奏曲《夜曲》以及《国际歌》,这几首乐曲的选择突出了音乐作品中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感觉,对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对音乐的美还初步局限于流行歌曲的“好听”和“不好听”,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理解优美与壮美的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是本课的主旨。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的目标。

感受理解《牧歌》、《国际歌》美的不同。

2、能力目标:

正确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初步具有对音乐。

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音乐文化的兴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主要运用引导、练习、对比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将采用合作讨论练习等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天鹅》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片段,让学生谈谈这两首音乐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行总结,引出书中音乐美的概念及介绍,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乐曲片段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本节课的距离,更好体会到音乐美的不同。

2、新课讲授。

1)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画,提问:这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如果让你为这组画面配上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音乐作品,这样的设计是运用了美术的视觉感,音乐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语言要素方面思考,随后让大家闭上眼睛欣赏无伴奏合唱蒙古民歌《牧歌》,欣赏过后,让学生说说《牧歌》带给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提问学生了解肖邦吗,有同学知道夜曲这种题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夜曲题材,引出肖邦的夜曲,聆听《夜曲》片段,请学生说说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方面进行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教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总结优美的特点引导总结。

2)教师结合历史知识介绍《国际歌》创作背景,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巴黎公社照片,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体会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引入更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随后聆听《国际歌》,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随后老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壮美的特点,总结后学生随多媒体再次欣赏《国际歌》并跟唱,体会作品情感。音乐的美是通过声音来抒发情感的,通过聆听学唱和音乐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壮美的音乐特点,初步感受与优美的异同。

3)总结本课,通过音乐要素对优美和壮美进行比较。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片段。

2、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主旋律,并要求能唱出《彩云追月》主旋律。

八、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突出重点、安排得当,乐曲欣赏和图片展示大部分都出现在多媒体上。

1、牧歌。

优美的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诗情画意。

2、国际歌。

壮美的特点:刚劲、果敢、勇猛、粗狂、铿锵有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音乐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诠释我今天的说课。

歌曲《杨柳青》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美》中的学唱歌曲.《杨柳青》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以衬词“杨柳叶子青”而得名,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四二拍,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是衬词歌曲的代表作品,歌曲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衬词也是这首歌曲的扩充手段,前两句为都为六小节,句尾两小节为衬词,第三四句由浓郁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

根据教材地位、《音乐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用轻快和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模仿使用江苏方言(衬词)演唱,感受江苏民歌风格特点。

通过聆听、模唱、小组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欣赏领域的要求和本课特点,本课重点是:学唱歌曲,感受民歌独有的风格特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音乐认知规律,本课难点是:

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并唱好衬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认真聆听和分析,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四年级学生处于少儿时期,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他们在歌唱、欣赏、合作探究、音乐理论知识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演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作出简单评价。担是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视唱水平较弱,音高掌握不够扎实。教师引导学生通音乐活动感受音乐,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示范法、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采用的学法是:视听结合法和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根据本课特点,我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创设情境、电教板打击乐器辅助教学。

因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动力是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呈现乐曲意境,让课堂氛围更活跃,学习效率更高。

播放江苏民歌《无锡景》视频,感受江苏民歌,欣赏后提问学生的风格特点,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新课教学。方言演唱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因此本环节设计三次聆听。

第一次聆听,播放歌曲《杨柳青》,让学生自由聆听,欣赏完成后谈谈初听感受和歌曲情绪。

第二次聆听,播放歌曲加入四分之二拍律动,熟悉歌曲旋律,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说说方言和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然后品读歌词,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板书歌曲情绪歌曲名字的由来)。

第三次聆听: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聆听分析,感受歌曲中色块部分的力度,完成后教师钢琴辅助学生哼唱旋律,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创新能力。视听结合,让学生直观的感知音乐,提高审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这一环节,首先我使用c调音阶挂图,让学生标出唱名再视唱,并分析旋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单介绍五声调式。

然后教师引导小组同学合作填唱歌词,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熟练演唱后在色块部分加入律动(跺脚或拍手)感受力度。

本环节的最后,教师钢琴伴奏和学生一起演唱,巩固学唱,熟练演唱歌曲后,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聆听。感受示范带中的方言特点,欣赏后教师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伴奏,指导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表现民歌的情感与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练习教材中打击乐器伴奏,教师帮助学生分配乐器,在合作演奏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熟练后,启发学生可以加入动作表现民歌意境。

(板书创编提示节奏分析)。

演唱熟练后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然后指导加入打击乐器,我先让一部分学生来伴奏并配合,熟练后再加入律动和伴奏,提示学生歌曲色块的演唱力度。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打击乐器伴奏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设计意图:创作实践表演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感受民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以及扩散性思维。

本节音乐课尾声,让学生来总结今天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感受,最后我再加以补充并进行情感升华,并让学生课下欣赏中国民歌代表作品《茉莉花》江苏民歌。

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为同学们呈现课程思路,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各位评委的聆听!(擦黑板)关门礼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板书小结)。

音乐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本课是《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全一册)96年版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第二节器乐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乐课本》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代表。引导学生对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于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内容、风格上进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赏。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作为中学生很有必要去欣赏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学习了解其演奏乐器——小提琴: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并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思聪其他作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确立依据:

(1)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a、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b、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确立依据:《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通过一把琵琶把战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非常形象。从列营、吹打到得胜回营每一情节都极具写实性。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感官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变化。此曲为标题性音乐,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参与。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a。重点难点的调整:

的可贵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正符合我校德育实验四情之一的爱国情教育。

b。补充、拓展教材:

《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甚至乐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首歌作为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一个手段,即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查找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记者答辩会的形式来介绍曲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参与__体验的教学模式。程序是: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理论分析: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协调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拿一把小提琴。设置的问题是谁愿意上来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持琴、演奏?(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放一段音乐。问题是听了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区不同,力度不同,听后会有何感受?学生反馈。

(4)教师运用力度对比演唱此旋律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师声互动。

(5)点出课题《思乡曲》以上部分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的机会。

(6)简介作品:

1)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

2)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7)学习小提琴。由学生结合实际介绍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点。教师归纳补充。

(8)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9)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完整欣赏《思乡曲》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着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

本课教学手段将采用课件和录像。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使音乐教育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音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题叫《丰收之歌》。

(一)教材分析:

歌曲《丰收之歌》是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歌曲,歌曲是丹麦民歌,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一拍一个音利落豪爽的音乐风格,使我们联想起人们围者着篝火跳起轮舞的欢乐场面。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全曲六个乐句构成结构图式是‖:a+b:‖+c+b这首歌曲大多呈分解和弦式进行(如第一乐句完全由分解和弦组成)因而歌曲旋律多为跳进,歌曲的情绪明朗欢快,具有活泼跳跃的民间舞蹈特点。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了解农村。让学生回到大自然。

(三)学情分析:由于小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的。因此,创造音乐课堂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收获要付出心情的劳动。

2、“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启发学生积极自主地体验音乐。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音乐新课标》确立的阶段目标和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重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

针对四年级学生自我感知能力欠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难点:

2、教学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1、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教”为“学”服务。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兴趣引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而谜语的答案又是和本课很好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觉图象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和感受本课内容。如:我在导入歌曲时,我让孩子们首先欣赏了一组秋天的图片,这些图片是以丰收为主题的。使学生了解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又如:在歌曲中一音多字的教学中,我用笑脸的大小形象的表达演唱时间的长短,让学生的更容易理解。

3、引导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思考什么样的声音、情绪适合体现这首歌曲,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的直觉性,体现了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营造了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积极评价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发放丰收的果实的方式有机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

2、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总之,只有自己学会了,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教师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法: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和处理歌曲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渗透了这一教学理念,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我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教学歌曲,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还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对课的流程作简单的陈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用谜语导入的形式,马上学生进入了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聆听歌曲,体验感受

1、欣赏歌曲,初步感受

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用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2、读歌词解决难点

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丰收之歌》这首歌,本课的难点是一音多字,我在读歌词的时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后又通过图示让学生自主的探索一音多字的唱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教师哼唱,再次感受

在学生熟悉歌词的基础上,老师先引导他们劳动时嘴巴里面发出“嘿嘿”的声音,然后整首歌曲用“嘿嘿”来哼唱。用嘿来哼唱更接近歌曲的氛围。

(三)学唱歌曲,情绪表达

1、学唱歌词:

在解决一音多字的基础上,找出相同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歌词带入到歌曲中,歌曲学习做到了水到渠成。

2、歌曲处理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接下来进入处理歌曲环节,首先我提问本歌曲的歌曲情绪。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来演唱。接着我用独唱和齐唱的形式了演唱。最后我加入身势动作,收割,采栽,搬运。融入到歌曲中,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的情绪。

(四)、拓展思维,思想教育

欣赏《丰收锣鼓》:通过播放《丰收锣鼓》,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庆祝丰收的场景。

最后,在《丰收之歌》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尧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贾战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第12册,第六课中的教学活动课配乐诗朗诵《编梦》。

1.教材分析。

配乐诗朗诵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它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给人以三合一的艺术享受,带给人愉悦共鸣之感。配乐作为对语言的一种渲染,是反映作品情意与表达内容的载体。它可以把音乐与声音更好的融合一体,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呈现出作品的美感。

2.教学重点:根据诗歌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并表演。3.教学难点:怎样做到音乐与朗诵的声音融为一体。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配乐诗朗诵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有个别学生以此种形式参加过竞赛或演出,而且和配乐诗朗诵联系紧密的朗读是学生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学习活动。这些为学生们理解配乐的意义和掌握配乐诗朗诵的技巧奠定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为诗歌配乐的方法,能自然、大方的表演配乐诗朗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选择合适音乐,勇敢参与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探究中,学生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音乐问题;合作交流中,他们互相倾听、解决疑难。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诱导、设问引思、参与表演、合作交流、感受体验、内化提升的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从学生已有的语文活动经验入手,播放诗朗诵视频《我是中国人》片段,这段视频的选择基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刘忠虎声情并茂的朗诵首先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其次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配乐诗朗诵的特点和技巧。让学生说出刚才播放的这种艺术形式的名称,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主题:配乐诗朗诵。

2.自主探究,了解主题。

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我是中国人》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朗诵语速的快慢各能表达什么的情感?x热烈,欢快、兴奋、紧张。

x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x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

问题二诗歌的配乐是干扰了朗诵者还是对朗诵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问题三为朗诵选择音乐要注意什么?

学生对配乐诗朗诵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三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配乐诗朗诵深入的音乐思考,较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被朗诵深深吸引的同时也沉浸在了思考与探索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艺术欣赏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辨析研讨,深入主题。

a豪迈奔放的b低沉忧伤的c优美抒情的。

听赏《月光》、《爱之梦》、《春之歌》,让学生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乐曲表达的意境,分组讨论哪首乐曲适合诗歌的内容。找一组学生来跟着自己选择的音乐朗诵一遍,在朗诵前,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

是否合理运用了声音的轻重来正确反映语义是否合理运用了语速,以及句中、句间的停顿朗诵的节奏和音乐节奏是否统一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断地质疑、辨析、补充、对以上三个个问题的结论逐步达成共识,我也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鼓励、肯定、适时点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述、善于倾听等学习习惯。

4.主动参与,展示成果。

在这次表演中,学生们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朗诵,注意到了朗诵中重音、停顿、语速等要素,比如在读到小树、小手、绿茸茸、小花、笑脸的时候用轻柔的声音,在读“太阳编梦、春雨编梦、少年的七彩梦”时,声音渐强、语速渐快。我对学生们的进步给予了由衷的赞美,我又一次体会到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热情,才是高效的课堂。

5.拓展应用,完成主题。

首先我通过几幅充满时代气息的图片,让学生说出都是什么事件,指出这些事曾经是中国几代人甚至千百年的梦想,今天都成为了现实,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畅想,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伴着音乐用一句话依次说出自己的美好愿望。这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希望自己能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有的希望我们地球的环境越来越美丽;还有的同学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灾难。在听了学生们的心愿之后,我鼓励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梦想而读书。本节课在学生们对未来的畅想中圆满结束。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音乐思考,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平台,为学生的优秀表现提供了舞台,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由衷的赞美,也给了我很多教学灵感,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因学生的表现而精彩!知识因师生互动而深化!教师因教学相长而提升!

以上的设计一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音乐说课稿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黄河大合唱》(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1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节的发展。)。

生:欣赏作品后回答:

a/演唱形式是对唱。b/歌曲情节是从两个老百姓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生:没有,还有合唱。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生:表现遭受敌人逼迫而逃亡的不仅仅只有这两个老百姓,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苦难的人民。大家一同上前线抗日杀敌救国。

师:找出两位学生来表演。

2、欣赏《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a/歌曲的体裁是什么?b/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欣赏后回答。

a/歌曲体裁是劳动号子。b/速度由快变慢再变快,力度由强变弱再变强,联想到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生:表现出船夫们团结一致、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对!这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2、师:这首歌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劳动的场景。

生:按照老师指挥模仿劳动号子,体验劳动号子便于整齐用力的作用。(模唱片段。)。

3欣赏《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从分析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节与演唱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演唱形式与情感传达的结合有一定的认知。)。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聆听《保卫黄河》!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的第一部分)。

生:欣赏并跟唱。

师:这首歌曲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唱过这首歌,刚才大家也唱的很不错。现在我们来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大家看看这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歌曲的第二部分)。

生:演唱形式是轮唱。

师:为什么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我们现在也来轮唱一下,各位同学看老师的手势每个小组进入。

生:进行轮唱训练。

师:好,刚才我们进行了轮唱练习。大家体会到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意义?

生:一轮接一轮的,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涌来。

师:很好!那在这首《保卫黄河》里,作者用到了轮唱这种形式就是要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抗日决心和斗争精神,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中。

1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扩宽视野,对比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格)。

生:欣赏后发言。

2、"大合唱"的概念。

师:《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以这部作品为例来归纳下什么是大合唱。

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演唱形式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乐队伴奏)。

师:播放背景音乐《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欣赏到这里,下节课将继续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并与钢琴协奏曲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__号考生。接下来我将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调2/4拍,是一首壮族歌曲,描述的是壮族美好风光,表达壮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壮族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部分乐谱的识读;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能力有限;所以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壮族音乐风格,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对比等方法,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并能够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可以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一)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我将播放不同民族服饰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民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可以回答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由此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壮族民歌《唱山歌》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

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这样设计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结合了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要求。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作业设置上,我会请学生将本节课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这样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音乐说课稿

本单元是一组由叙事歌曲,乐曲组成的单元。本课是一首儿童叙事歌曲。歌曲运用行进的节奏,朗读的穿插及戏剧情节的构思和丰富的演唱形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像。整首歌曲有张有弛,收放适当,适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上课的时候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多提问学生,多安排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听课效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明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事情的道理。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说唱这种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歌唱教学中掌握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弱起节奏型。

3、能力目标:学习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用说唱结合的`形式,幽默、形象的表现歌曲。

1、教学重点:用说唱结合的形式,表达歌曲幽默、诙谐的戏剧效果。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及说唱和音乐伴奏的配合。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要灵活多样。本课教学,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2、示范法教学3、合作学习:

4、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5、积极评价:

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柯达伊说“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大的教学环节,一、游戏导入,二、学习新歌,三、拓展升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学习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本环节的安排,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分别出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模仿大象走路的节奏,x x | x x|,又跑来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再让模仿小老鼠的叫声 oxx |xx oxx|xx .

1、男生活泼好动,让男同学模仿大象走路的动作和声音。

2、女生身材娇小,声音尖细,所以让女同学模仿老鼠的声音。

老鼠和大象的图片交替出现,男女生不同的节奏型也交替出现。等熟练掌握后,再把两种节奏合起来,通过男女生合作,更好的掌握这一节奏。这里老师可以领着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做。(随音乐做简短的节奏练习。)

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自由、自主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让学生在节奏游戏中,多次感受和练习这种前八后十六的弱起。从而解决了歌曲中的这一难点。

音乐说课稿

1,感受我国京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从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历史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

2,通过学唱京歌《唱脸谱》的引入,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等音乐文化知识。

3,赏析传统京剧《猛志在胸催解缆》,能够辨析京剧的行当,唱腔等,根据学生嗓音情况学唱片断。

4,结合所学的京剧知识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

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宝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以京歌《唱脸谱》作为导入,巧妙地把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演唱风格融为一体,意在让学生从陌生到理解,逐步接受感受和热爱祖国的京剧文化,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是根据历史故事文成公主为原型而创作的,在了解京剧的脸谱行当唱腔的同时,京剧中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唱出了拥有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京剧音乐的唱腔乐器伴奏,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例周杰伦《霍元甲》零点乐队《粉墨人生》等)

教学重点 学唱京歌《唱脸谱》,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脸谱行当腔等知识。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学唱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片断。

1,老师清唱一段《唱脸谱》请同学听听这唱的是什么音乐 同学们立即能答出是京剧(课件展示今天的课题内容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

2,请同学完整的欣赏《唱脸谱》并寻找里面的`京剧元素。

3,京剧的起源历史(展示课件)

4,学唱京歌《唱脸谱》,仔细体会曲中唱到的脸谱人物及刻画的性格形象。(播放视频《唱脸谱》)

5,辨析《唱脸谱》中所表现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性格形象

6,在演唱《唱脸谱》中,导入京剧的花脸唱腔正是脸谱所刻画的个性形象

8,结合所学的唱腔再来分乐段唱腔演唱《唱脸谱》(展示课件曲谱)

10,在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结合的京歌《唱脸谱》演唱中,让同学们在音乐中用新的眼光审视京剧音乐,懂得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播放视频《唱脸谱》)

音乐说课稿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c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

。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

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鞠躬)。

我是应聘小学音乐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保卫黄河》,我将从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首先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保卫黄河》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它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为2/4拍,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形象地刻画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它以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赞歌,也描绘了抗日英雄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一阶段时期学生的基本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这一时期有的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在教唱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背唱歌曲。难点是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以达到较好的学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本环节我采用了音频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提问:在这首歌曲中都听到了中国的哪些地方?学生进行自由抢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跟其中一个地方有关。从而引出新课《保卫黄河》。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学生听完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初听,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音乐的力度坚定有力,节奏短促跳动。随后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词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刚开始描绘了黄河两地的面貌,随着歌曲高潮的逐步迈进,描绘了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学生对于曲作者也会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再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冼星海:他是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弦乐曲,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国,其中《黄河大合唱》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通过初听、复听及提问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音乐的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我将以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背唱以及学习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我所演唱的歌曲力度。接下来,我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自主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会发现乐谱中有很多切分音和附点节奏需要把握,我会带领学生单独练习这些地方,并提问学生歌曲中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学生熟悉了乐谱,就带着歌词完整演唱,并尝试着背唱歌曲。

最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二声部轮唱。先通过听的方式以及我的一个总结了解轮唱及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口号游戏的方式体验一下轮唱的演唱方式。学生了解并练习了以后再融入到歌曲中试着轮唱第一句,并注意每个声部的力度处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轮唱的结尾两声部一定要同时结束,我会单独请学生练习结束句,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的地方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之后,就是学生完整进行轮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全面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黄河大合唱》的其他几个乐章,然后进行总结: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如诗朗诵、混声合唱等。最后,我会请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编创小活动。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将《保卫黄河》演出来,可以用诗朗诵、可以用其他演唱形式,可以用舞蹈等。之后,小组上台表演,进行组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进行情感的升华,与学生共同总结:《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过去人们不怕牺牲,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才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然后请同学们课下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它乐章。

音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

早上好!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今天我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音乐《大树桩你有几岁》一课进行说课。

《大树桩你有几岁》要求学生在学习歌曲技能的同时,了解歌词中提供的大树的“年轮”知识。这首歌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通过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创作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1、通过反复聆听歌曲击拍的方式,感受三拍子歌曲的特点。

2、在交流、合作、表演、创作活动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及力度记号“f、p”,懂得其在歌曲中的表达作用。指导学生用优美热情的声音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在河边树林旁发现树桩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音乐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初步体会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孩子们的演唱兴趣。

教学重点:自信、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教学中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正确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给歌曲自编伴奏和舞蹈动作。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将体现在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次评价、的每一页界面、课堂的每一处声响。教师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景,利用多媒体营造一种美、趣、智的学习情景,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下三个大的环节:

在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律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导入创设了一个故事情节。

我的课题导入采用的是故事法,一只小蜗牛爬到大树桩上发现有一圈一圈的年轮,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过年轮可以知道大树的年纪,然后问题一转,“这么粗的大树桩到底有多少岁呢?”直接导入了新课教学。

在歌曲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教唱和听唱法,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每听一遍就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层层递进。第一遍听一下这个大树桩到底有几岁;听第二遍的时候要求学生感受这首歌曲在拍子上有什么特点,在节奏上有什么规律,接着老师讲述三拍子的意思和强弱规律,要求学生用身体的各部位击拍打节奏,比如拍手、拍头、拍肩等表现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听第三遍歌曲的时候便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三拍子击拍方式来表现歌曲;接着老师出示歌谱表,讲解延长记号、顿音记号和力度符号的相关知识,并示范这些符号的唱法,随后老师教唱歌曲,着重强调这些符号的唱法,第四遍让学生随多媒体学唱歌曲;老师采用师生对唱、男女对唱、生生接龙唱等多种形式巩固歌曲。第五遍让学生齐唱,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歌曲的第三个环节是表演阶段,也是本课高潮的一个环节。其要求就是要学生为歌曲自编伴奏和自创简单舞蹈动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我先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最后让他们上台表演。这样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更主要的是锻炼了他们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总之这节课,我尽努力让学生享受到了音乐的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但很遗憾的是学生对歌曲好像还不是很熟悉,还有极少数同学还不能完整流利的把歌曲唱下来。当然问题还有很多,诚恳希望在座的所有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再次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