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谈人生读后感(汇总6篇)

时间:2023-10-07 04:52:31 作者:紫衣梦 2023年谈人生读后感(汇总6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谈人生读后感篇一

宜家(ikea)前北美区总裁、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官佩妮莱亲笔自传,温暖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解析职场女性困惑——“不要花费你的整个人生去寻找适合的工作,设计出自己最棒的人生才是你最为重要的工作”。

宜家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高管之一,分享她内心的真实成长历程。

切勿倾尽一生去寻找好工作,关键在于忠于内心,设计你的理想人生。

作为宜家发展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领导者之一,佩妮莱在《设计你的人生》中带领我们一同跟随踏上她的奋斗和成功之旅,感受她走出自我否定、走出黑暗的心路历程,目睹她重拾内心的专注和勇气,雕琢、设计出全新的人生。

女性的姿态

我见过很多在自我否定和挫败感中止步不前的人,其中以女性居多。我希望能启发她们将思维方式从“我不喜欢这个”转变为“我想做什么”。

做母亲vs.做事业

不完美的母亲并非不好的母亲。不完美只能说明你也是普通人。事实上,接受“不完美”能让你释放自己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潜能。

忠于自己,设计你的人生

当有人问“您觉得我有管理天赋吗?”我总是以反问来回答,“你想要成为领导者吗?”我认为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决定。

与其逼迫自己去完成根本不可能的任务,就为了变成某个你认识或在什么地方读到的人,不如问问自己,“为何不能做自己呢?是什么让我不愿做自己呢?”

如果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花精力去认清你是谁,而不是时刻关心别人在做什么,那么你离找到真实的自己就不远了。

谈人生读后感篇二

这天夜里十四岁的我第一次尝到了失眠的滋味,是一种夜色,也有重量、形状和气味的滋味,像没睡在床铺上,是睡在黑色空气上,睡在目不暇接纷乱和狂热的思绪里。这些思绪互相仇恨,穿着黑衣围攻我,让我虽然一动不动却累得不行,好像血液的流动需要齿轮转动才能带动。每一次,我徒劳又努力地紧闭双眼,却总能清晰地看见黑夜像一面无处不在的镜子在窥视我,在讨厌地看守我,不准我逃离。

羞愧

镜子里经常出现一个神秘的身影,这哪是解围?这是雪上加霜,痛打落水狗。我更加羞愧,虽有一百个念头,有千言万语想讲,想骂人,想打人······却没有选择,只是一声不吭,缩着身子、垂落着头,灰溜溜地走了。我感到,背上背负千条目光,两条细腿撑不住、在打战。我第一次认识到羞愧是有重量的。

四处没有开灯,我从月光里走过去,什么也看不到,一片乌黑,那呜咽声仿佛也变得乌黑,像在哭。他的声音我似曾相识,又像被黑夜包裹着,使我无法辨识。只有一点很清晰,很奇怪,就是:他好似不会哭好似不敢哭,不肯哭,哭得乱七八糟的,时而呜呜咽咽,泣不成声,时而哼哼哧哧,怒气冲冲。

就这样,上校亦步亦趋跟着父亲,拉着脑袋,佝着腰,僵手僵脚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停停走走,向大门移去,挪去。出门时他双脚连门槛都迈不过,差点被门槛绊倒。他像一下子变成比爷爷还要老迈的老头子,像发生的事情把他迅速报废了。

描写对爷爷的感情

告别

一切都是命,这话爷爷以往多回讲过。那天,我十分后悔回家没有和爷爷告个别,我猜他一定为我的无情无义伤心死了。这大概是他的命,对我好言好待十六年,却没有得到我分钟的话别,爷爷讲过,一分钟的和好扺得过一辈子的仇恨,我和他正好反过来。想到这点我忍不住大声哭起来。那时船正好起航,阵阵轮机声把我的哭声吞没得连我自己都听不见一丝毫。

放不下仇恨

报纸纸上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自己的智慧。我这一生许多事都放下了,但有些事又怎么放得下。在鞋厂给皮鞋钉了六年扣子、深知个道理,扣子不是鞋可以脱下,扣子钉上去后就跟鞋子长在一起,脱不下的;有些事长进血肉里。只有死才能放下。我已经等了二十二年。一切都是为了回来。象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拎起来一样,我放不下回来的念想。我活着就是为了回来。

内心的痛

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哪里埋着你亲人的尸骨,哪里就是你的故乡。

多年以后,年龄和成功赠予我豁达和宽容之心,让我和命运达成谅解协议,对小瞎子生出同情心,一年又一年,同情心像树的年轮最后长成善心义举,真心帮助过他。但在一九九一年对他只有恨,恨之入骨!

你太可爱了,就是这样对他猛冲猛打,什么都不顾忌,狂热,什么姑娘的面子、尊严,都放下,只要他一个字:爱!我亲人都死光了,孤独了,太需要个人来爱我,而天下哪里去找他这样的好人?:英俊、能干、英勇、幽默,只要他答应爱我,我为他死的心都有,这种心情你可能很难理解的。

难怪你能活着回来,是她替你死了。”是我替她在活,但话到嘴边被我咬住,不想说。父亲的冷漠和自私让我觉得对不起前妻,而我宁可对不起自己也不能对不起她,她是藏在我心中最深的痛。

爱是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看到这句话时我脑海里首先跳出的形象是父亲,然后是上校:上校是父亲的反面,天生在爱人这方面肌肉发达。两人是相反类型的人,也许正因此才互相吸引,能做好兄弟。我这辈子没交到上校这样的好兄弟,但两任妻子都属于上校型的了。报纸上说,这世上最好的朋友是钱、我一人赚两头,更够了。

谈人生读后感篇三

先是几天前在读书会听了这本书,不过音频毕竟时间有限,表达的内容有所取舍。我就到这里来看看电子书。不得不说,这本书集合了好几本其他书的核心观点。

这本书呢,从五个维度支撑#掌控#这个论点:运动饮食睡眠暂停心态。

运动的内容和其他书类似,如《运动改造大脑》,《跑步圣经》强调跑步的节奏关注点不在时间,而在于自身心率的有效区间,首要关注心肺功能。我觉得看另外两本会更具体解释,因为它们主题只谈运动和跑步,而掌控这本书有其他内容涉及,所以相比较不算太详细,但是核心观点基本表达到位了。

我觉得关于睡眠,看《睡眠革命》这本书就够了,因为吧……作者也基本从《睡眠革命》里提取关键信息,且那本书自然就更全面解释如何拥有优质睡眠。

饮食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这几个主要成分展开,也讲了维生素等信息,可以了解,这里饮食是围绕运动涉及的内容,还是可以避免一些误区,减少不必要的智商税的哈哈哈!

心态和暂停,其实我把作者说的休息改为暂停。因为书里说的休息,和积极暂停如出一辙,都表示懂得在前进路上学会放慢速度,不外化于物,而是内化于心。这部分观点我觉得都可以归于心理学,作者说的很多内容,可以做参考,不过核心要义我觉得可以通过其他心理学书去反省,自我调整。

我觉得,这更像一本走过人生经历后的回顾吧,是收获的分享,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但是深究书里提的五个方面,即运动睡眠饮食暂停心态,还是各自找专研的书看,会比较能针对自己当前状态做适合自己的调整。

总而言之,这更像一本一个懂得自省的过来人说的一些忠告和思维认知的思路,而书里提的五个方面,究其根本,建议去看专门整本只讲某一块的书。

谈人生读后感篇四

我推荐的这本《无命运的人生》,它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我选择它的原因,不仅因为它赋予了作者诺贝尔奖的荣耀,事实上,当你和活在凯尔泰斯?伊姆雷记忆中的集中营里的目光接触,透过它直面那个荒谬的世界,这,无疑是种冒险的尝试。

什么是地狱?对于《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但对于一个被抛掷到所有的认知一次性地向他涌来,失去了它们本应依赖于渐次铺展的时间顺序的混沌中的人,便有了这样一种同样不可想象的东西来比喻地狱了。而这也指灭绝营火车进站后的二十分钟,当奥斯维辛最初的印象砸到每个被绑架的脖子上,惊呆的人们竟感觉不到恐惧,愤怒,绝望——剩下的只有可耻和模糊感。被强制分隔的人群,毫无察觉便穿上的囚服,重重铁丝网环抱着的营房,甚至那夜晚的漆黑吞噬不尽的半个天际的焚尸炉的焰火——一切消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意识。也许,他们甚至没有真正理解其间的意味,但那二十分钟渐渐凹陷成了一个黑洞,撕裂开的裂隙空洞深邃,直至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它从未被填满,却劫掠、抹平了无数的人生。

如果说,《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曾赞同或怀疑过当时的说法:只要有充裕的时间,无论怎样的生存环境,即使是监狱人们也能适应。但这是集中营,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适应的地方——你其实无事可做,除了那奇怪的等待。人们等待着,但也许未曾真正想弄清等着他们的是什么。也有人划分了这种等待的怪诞含义,他们把它叫做希望。

而这正是作者在伙伴柠檬邦迪身上感受到的。他暗地里学习后者的各种生存技巧,模仿柠檬邦迪在劳作中摆动铁锹的方式来省下每分力气,模仿他领晚餐时尽量待在后头——为了能分到锅底的厚料,模仿他无论多饿都要将半份早点留到中午……然而,我们无法判断,希望是否给集中营的生活带来了益处,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中的老者说的一句台词:“希望在这儿是个危险的东西。”

但也有事情是确定无疑的,那便是正在产生的变化。起初,你毫不在意,于是当它放大到无法被遮掩时,你吃惊的目光无法从上面移开,你可怕地想到了“人形”这个名词,把全副身心专注于上面,似乎仅仅为弄明白它的含义,直至你厌恶地把这些“人”的特征塞到囚服中,再不能去瞥上一眼。这是作者看到——“确切地说是意识到”——一个家庭中所有挚爱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后发现的。

他将他们的离去在脑海中制作成幻灯片,一遍遍回放着,同时也用同样的方式审视自己的变化。没有第二条选择,事物永远是忽然地冒出,太突然了,然而你不愿去回溯其间的过程,人们只是承受,面向向他们抛过来的无休止的强烈印象的喷泉——奥斯维辛的形式。

没过太久,人们便开始逃避。这儿有“三种逃逸的方式”。一种出现在早点名的时候,体现在对不上的人数上。总有人固执地抓住一个念头,盯住一个不会被发觉的角落,在意念中把自己伪装起来,不断重复强调它的安全性,最终,为了多睡一小时不惜任何代价。然而,“起床号只叫不醒那些永远不可能被叫醒的人”。他们已逃得足够远。另一种是“真正的逃”。有看上去周密不缺半点考虑的计划,有胆大的决心,但这冲往自由的翅膀只能融化在惩罚者的手里。最后一种,也正是作者采用的一种,同样称得上是固执的火花在偷偷摇曳。他们可以从你身上夺走数不清的东西,唯独有一种,最执拗,最独立,那便是独属于你的想象,或者说,透过奥斯维辛铁丝网上永远灰色的天空,转向自由的那不可磨灭的目光。

作者最喜欢让那个享有纯粹自由的自己,回到匈牙利的家中。他总惯于挑选一个平常的,完完整整的一天——起早上学的一天,太平淡了,以至于当初未觉察到这许许多多平常日子的可爱:“对于当时所有蕴藏在其中为我所错过的、我没有做对的,甚至根本没有发觉的东西,现在在集中营里,我尽了最大的可能把它们完美地修复了过来。”难以想象,支撑起作者的苦难生活的,并不是某些为人敬仰的、伟大的观念或斗争,却是一种细微地流淌的、俯拾即是的时光。原来,自由也是如此地真实过,在过去的每时每刻被不自觉地呼吸着。

但想象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当你的身体每天都在给你新的惊讶,当你逐渐深陷一种不寻常的平静的罗网,这便是你开始以一无力的姿态,企图挣扎着摆脱他们拉扯着的人生——你的人生。作者看到自己从一堆“人”的东西中间醒来,寒冷的雨扑打着脸,而远处汇来了一片熟悉的活动声,叮叮当当准备开饭的声响,敲响了胸中有某种非理智的东西,于是有了这声令人惊叹的咏唱:“我想在这个美丽的集中营里多活一阵子。”是啊,只要生命还在,世界仍能让你感到美丽,甚至你拥有的只有集中营的生活,即使你的人生正在深刻地滑向未知,以一种不可重演,不可拯救的趋向崩碎在历史特定的偶然性之中,而那是一种原本并不是为你准备的、非正常的命运。就像作者在书中频繁地重复“自然”这个词,它的意味让你精准地了解到,为了活着,仅仅为了走下去,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在《无命运的人生》的结尾处,关于真正的解放,回归家乡的真实之旅,作者谈得很少。在路上,在家乡里,他碰上了对大屠杀持怀疑态度的陌生人,要求他起来为遇难者发音的记者,还有劝告他忘怀奥斯辛威的亲人,对于他们,他认识到他们无法了解他知道了些什么,而他对于过去的诚实挫伤了他们。这是不能被要求忘怀的,因为里面包含着一个无辜者的自尊。即使他要继续下去本该不是为他安排的人生,但一切都像他所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一切来了,我们也走了。”不允许停留,他们的人生仍在流淌,即使是化为黑色的河流继续歌唱。

请理解我的描述中有些地方用了“你”来代替作者,因为读了《无命运的人生》,你将尝过最高程度的诚实和朴素,无法逃脱开这份脆弱经历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以冷静审视者的目光来看待它。即使奥斯维辛属于消散的历史,但它里面铸就的每一桩荒谬都应为我们铭记。正如作者努力让我们认识到的,这是一个有关文明的降落点,在痛苦的黑暗真实中,它让你直入思考我们文明的未来方向,并为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庆幸。以及书中发出的“美丽的集中营”的感叹,更让你在震撼中体味到我们天性中对自由的坚定追求,对生命的无尽热爱。

谈人生读后感篇五

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发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发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说天人合一。

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 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能所一体,同时并立。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为:人文人生,或叫有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便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有目的的人生,且有选择此等目的的自由,此为人类生活的两大本质。只有这种自由的获得,才能指示出人类文化前程一线的光明。

人生目的,既由人自由选择,则并无高下之分。自由追求有目的的自由,不免受到外界的阻抑和限制。人生种种目的之是非高下,取决于自由量。自由乃评判一切人生目的的价值标准。人类的善恶评判取决于自由量。

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恶。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浅显的文化人生,也不好算恶。正是因为文化人生的演进,恶的观念,恶的评价则变得越加鲜明。并非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恶,实则是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善。

在物和心这方面,钱穆先生认可现代科学得出的结论,现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然后并非纯粹的唯物观点,他认为心不必束与物所制。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恰好是因为生命与心灵努力的结果。心能脱于俗梏,独立存在。

心与心的交汇,共同的努力,彼此的成全,成就一个大我。

这一章,钱穆现实比对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东方文化乃是内倾性;西方文化乃是外倾性。中国人追求真理重向内,而西方人追求真理则重向外。

西方人的真理观,超越人生而外在,必为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宗教、科学与哲学。向外寻乃是无限。

中国人追求真理乃是向内求索,求得所得再转而向外去观照,可谓是主观。

《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中庸》言,尽已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得大道,天人合一。

中国的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授以日常人生的一种深切经验与忠实教训。主张人以修身为本,继而向外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

如何做一好人,依靠内心的明觉,由各人自己之内体验,而不在其外寻。

“古我之所贵,贵能于人在世界中完成其为我。贵在于群性中见个性,贵在于共相中见别相。故我之为我,必既为一己之所独,而又为群众之所同。”

中庸有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遵德行而道问学。此三语,为中国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训。人既才性不同,则分途异趣,断难一致。然而论道义,各有一恰好处。人有所殊,若能尽其性,则近道。

人,仁也。皆是相互成全。完成我的内在方面需要仁,完成我的外在方面需要礼。

人生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

佛曰,无我涅槃;耶教曰,上帝天国;道曰,无为而自然;儒曰,求安适。

身量有限,心量无限,人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既是超出有限,便是接触苦痛,也便解除了人我之限。

为道义而死,便是死得其所,可以达永恒,即破除生死之限。

“人心不能尽向神,亦不能尽向物。人心又不能封闭在身,专制它,使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禽兽。”

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道义之内,安放在仁之内。“忠恕违道不远,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

人生不获自由是痛苦,而尽要自由,又成为罪恶。

威廉·詹姆士把人所认识我分为三类:1.肉体我、2.社会我(假我,客我)、3.精神我(主我)。肉体我受生理支配,社会我受礼法约束,唯有精神我可以获得无限自由。

教育家佩斯泰洛奇,列出人生三情状:1.自然情状、2.社会情状(政治情状)、3生活情状(道德情状)。人类生活由此逐级演进,不可越位。

儒家提倡的既是从道德出发,这种道德是明觉,不受外界所迫,在这一层能获取极大的自由。

谈人生读后感篇六

《人生的条件》是一本励志书,它的作者从感受心灵涤荡、迷醉情感吧台、透视自我认知、聆听社交课堂、颠覆惯性思维、铸造生命强度、规划成功轨迹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处于都市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阐释,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作为引子,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头,娓娓道来,语言朴实无华却暗藏禅机,让人像是在聆听一位得道高僧讲禅,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那时自己还是一名稚嫩的学生,而如今,我们已经学着踏入社会,学着江湖把戏,学着不让自己随波逐流,学着让自己长大。而对于我来说,学习,是一件漫长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以各种各样的交换和付出来摆平生活的天枰,这就是人生的条件。

我们往往心不在焉,往往承受不住打击,往往因为某些小事心浮气躁,突然间感觉世界并不那么美好,那是我们没有好好沉淀,好好感受。

就如书的作者所说,其实,你可以留心观察发芽的小草,留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留心风筝如何在空中飘摇,留心清风如何在夜里拂过树梢,笑逐颜开看着厅前的花开花落,醉眼蒙胧欣赏天上的云卷云舒。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涤荡,“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

教师,这一个光辉的职业,一生的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这一行要求需要我们具备更好的素养。那么,学会忍受孤独吧,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璀璨的明珠。痛苦过,徘徊过,纠结过,那么去发现爱,享受爱吧,爱是治疗心灵疲惫的惟一妙方,让我们迷醉在情感的吧台里,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我们的心灵便会香满而溢……我们得到爱,更要付出爱,为我们的孩子,为祖国的未来,为生注入如新生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生存。”在这个充满压力与竞争的社会里,我们虽然活得很艰苦,但觉醒与思考让我们成竹在胸!一次次思想的崛起,意志的淬火,是向光明人生迈进的助推器。在血与泪的教训中我们渐渐地懂得: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哪怕是菩萨再世、耶稣亲临,也不能帮助任何人摆脱窘境。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更有活力,有勇气面对希望。

做好自己,才能做好一切。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这个喧嚣纷扰的社会和大变革时机,常常会感到迷惑、茫然和不安。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初来乍到,无权无钱,地位如此渺小;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只会理论,实践太少,能力实在有限……他们对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站住脚表现得没有信心。实际上,社会的大海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初步掌握些社交心理和社交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

我们的职业,诉说着一段段精彩又感动的故事,无条件就是我们的人生条件。我们不是沉寂在大海中的小鱼,我们将要成为推波助澜的激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