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题目(通用19篇)

时间:2023-10-26 19:17:03 作者:薇儿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题目(通用19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应和思索,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书籍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以下是一些读者对自助类书籍的读后感,他们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和分享自己在成长和改变中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阐述,拜读这位异国教育家的著作,在他的教育世界里领略教书育人的不一样的思想熏陶,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之旅,注入阳光般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篇章中告诉过我们一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思想: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

细想其实并不矛盾,没有读书,亦如一个人没有打开自己的眼界,思想也是固定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颤抖!教师尤为如此。

我们教师的队伍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并不单单在于他们教学多么优秀,更多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我们太多的思想冲击和视觉冲击。

办公室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教师是一个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职业,第一天上班到最后一天离开讲台,一直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又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故事。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我觉得对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涉猎各种“杂乱书籍”到研读“专业书籍”。网络课程的教学,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手机电脑另一端的学生,我们都有些爱莫能助的感觉。

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味道?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我的结论是:借鉴别人的智慧。于是开始走进别人的教育世界像是一个饥饿的人一样,贪婪的翻阅书页,好像每一页都能启迪一个智慧的细胞一样。

对于新的学期,不再像以前一样的充满着恐惧,不正是因为自己不再那么饥饿,已经第一次吃饱了嘛?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消化,新的学期启程之日也就是自己开始消化之时。借鉴别人的思想来照亮自己的教育之旅,这样的旅程一定是欢欣的。当然我们也不怕旅程中的任何挑战。

所以不用再去抱怨我们每天没有时间去时间自己的东西,不再去埋怨时间去哪了?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让书籍充实自己饥饿的思想,点燃自己成就教育人生。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到自律,何不也要求一下自己,让自己捧起一本书来,利用休闲时间为自己冲一点电,积蓄一点能量。那样的话我们这个教书匠就会焕发新的希望,迈步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和我们的学生、同事一起享受教育。

为何不多读一点书,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的建议》,其中有一封《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上课,吃饭,聊天……孩子其实是很单纯的,在他们眼里,老师的话总是对的,是神圣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儿童对你的信任。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和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的交流,让孩子走进你的内心,也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经历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事实上,建立师生之间长久的友谊也不是一件易事。每个孩子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对同一句话的认识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对每个孩子都千篇一律。

比如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那老师就不能常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知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多以鼓励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可以常常说:你真棒,你真勤劳,你真聪明……但是我们的鼓励不应该浮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的去表扬他,从事实出发去赞扬他。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的鼓励,他的积极性酒会越来越高。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顽皮,可能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做到更严厉一些。但是,“为了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谈话,特别是为了避免惩罚,儿童就开始耍滑头,说谎话。”所以所谓严厉,并不是去惩罚,而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孩子真正的知道自己错了,真正想改了。其实孩子一开始都是信任老师的,可是老师有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通惩罚,于是孩子觉得委屈,觉得老师也没有想象中的神圣和伟大。后来的日子里,便慢慢开始说谎,不再用心与老师沟通。这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师应该是在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中带着严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之中带着严厉。

在我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想我一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爱护好孩子对我的信任。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在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经典后,内心禁不住波涛汹涌。提起笔来,有些感慨,也有点激动,我发现我的手正在微微颤抖,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样子,清楚地记得那一堂45分钟的课,课程过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动。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业?我常常这样问身为老师的自己,在不断的工作、学习和成长中,我凝炼出了这样几个等式。

一样的春种秋收,一样的辛勤耕种;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们来不辞辛苦地灌溉滋润、悉心养护。秋天来到的时候,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如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厨师不能做一盘菜强迫谁来品尝,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味,这就是老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张有驰;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对他们最有用的、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交给他们最想要的。

学海无涯,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获得最有用的知识,面对成长,老师也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在这条载着无数希望的航船上,我们甘心做一名舵手,带着莘莘学子的理想,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风浪,坚定信仰,迎向收获的彼岸。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代名词,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样说起。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在完成怎样的一个设计呢?我们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独到的品位,他们要求独立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所以工程师的设计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设计思路要紧跟时代不会过时、不能落伍,要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属于他们的优势。

七年的工作经历,四个与教师有关的等式,我用它们对照言行,总结自己。

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一天都在,从清晨的上课铃声响起,在悦耳的铃声中走进教室;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凝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就是我的一天,日复一日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幸福,然后沉淀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职业的幸福。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是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以这种别样的角度吸引了我。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书中没有华丽的词句,也不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娓娓道来,里面独特的观点和建议都与我自己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现实非常的贴近。其中第21条建议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将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起初也许你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会因为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会因为其他更多的原因,只要你理性思索认为还要继续、值得继续去做这项工作,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从一般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为自己而活着,在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我们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

每天,当我面对着一双双明亮的、充满着纯真无邪,充满着仰慕和信任的眼睛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我。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一个班,我们的一言一行会震动一个心灵,我们的亲切微笑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的精心呵护会拯救一个灵魂。虽然每天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每天都会以平和、饱满的心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因为这就是我“质量饱满的生活”,辛苦并快乐着!

他们常常会问道:“老师,您喜欢我吗?”“当然喜欢,你们都是老师的宝贝。”每当看到鲜花盛开的笑脸,那份幸福,唯我独有!这是一颗含羞草!那是一朵紫罗兰啊!这是一朵玫瑰花!那是一朵腊梅啊!我在花园中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拔节的姿态,缔造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听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我的心在笑,看一个个乖巧的身影,我的情在动。因为,举手投足皆有情,奶声憨气都是爱!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深入生活,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并把美带给孩子,引入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带着追寻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这样乐观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把美与爱传播开来。

播种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幸福地工作着吧!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毫无疑问,一本好书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你往往会读出不同的意味。

初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于其中的种种建议,并未深思。这次期中考试过后,偶尔看到了一篇长长的期中考试总结,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写的。他在里头说:“你成绩不好,就会被集体忽视,当你是宇宙真空里的空气,不存在。”

“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考试——在考试中得首功的人,是老师心中的骄子。”

“这是一个小社会,学习好,成绩好,地位高。”

……。

“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郑杰的这句话忽然闯进我的脑中。我仔细想想,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不能认为自己对学生不够关注,在我的心里,也许确实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席地位,可他们的地位确实完全相等吗?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尖子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变化,及时提醒及时鼓励;我总是能敏锐地从细节处把握后进生的思想动向,揣摩到他们的心理,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占大多数的中间生,对于他们常年不变的成绩,对于他们的乖巧沉默,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认为他们令人欣慰,不需要老师操心,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学习与表现会忽然给班级带来“致命”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很安全”。在疲于应付性格偏激生,疲于指导后进生,绞尽脑汁为尖子生指导学法的时候,这些中间生确确实实被“忽视”了!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

感谢《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谢那位普通学生的一份不普通的总结书,我知道我会在我的路上又往前进一步。我也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会从建议中读出更多况味。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要继续学习”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借用方方校长的一句话:“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重要法宝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潘丽。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关注生活、培养阅读,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学困生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数学学困生是全部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如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是摆在数学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最近重读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觉得有些在数学后进生转化方面的建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采用,以有效的促成更多的数学后进生转化。

第18条建议: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首先阐述了阅读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具有稳定的兴趣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阅读,“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在学习新的知识以前,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有些东西肯定是他们读不懂的,但是“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作者认为:“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学生对学习有了自己的兴趣,或者说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越多,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同时作者也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不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他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同时作者还说到:“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76条建议:这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作者先拿医生看病与教育学困生比较,不管是医生治疗病人还是教师教育学困生,首先都必须基于人道主义。作者认为:“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同时,作为具有36年教学实践的教育家,作者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要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单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做为教师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提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关于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作者也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的死扣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作者强调:“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童思考的源泉”。在这里,他就提出:“在儿童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这里提到的“到自然界去旅行”其实就是说在儿童发展的早期要更多的使其接触世界,了解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啊!在这条建议中,他通过一个学生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来启发学困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结合我们现在的数学学困生,也应该从启发他们思维的盲区开始,在具体的实例中让他体会数量关系,使他们懂得“应用题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东西。应用题存在于周围的世界里,因为存在着运动、生活和人们的劳动”。坚持不懈的进行这种结合生活的思维训练,学困生即使“在1年、2年、3年内什么都不行,但是终于有一天是能行的”。

如何更有效的转化学困生,这是目前全面提高合格率的背景下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以及对本书中有关学困生问题的这几条建议的细致研读,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发展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要注意到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建议,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都很欠缺的阶段,认真品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具体的教育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效仿的范例;深炯教育理念,对我固有教育思想给予强烈的涤荡。

品读经典,品味人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它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其中,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建议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各级学校师生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建议要求我们的教师创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做一名“愉快教师”,有了“愉快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的.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成长,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

建议提醒我们,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喜欢上你,对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权威”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脱去“威严”的外衣,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为一体。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

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

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习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习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金山屯区第一小学彭颜。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向大师学习,要领悟他的精髓,要与自己的思想实践联系起来,讲启发,想体会,要和大师作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有收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

本期阅读的主题是"后进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几乎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一天具体实践。追求真理,终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

教学。

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二、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三、

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思想有着相当的超前性,这些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时机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他充满感情的投入,全身心的实践。他的著作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每个后进生都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