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 佛性励志的句子(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12:37:50 作者:雨中梧 2023年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 佛性励志的句子(大全8篇)

用梦想点亮未来,用奋斗铸就辉煌。在写总结时,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例子来突出亮点和收获。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语录,希望能够激励到你,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一

1、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业障深重的人,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3、每种创伤,都是种成熟。

4、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6、你不要直不满人家,你应该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7、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

8、忏悔包括改过!

9、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10、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11、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12、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13、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14、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5、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6、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7、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8、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20、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1、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2、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4、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5、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26、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7、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28、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29、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30、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31、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2、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3、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4、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5、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6、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7、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8、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39、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4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1、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42、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3、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4、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5、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6、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7、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二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4、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涅盘经》

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8、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

9、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斌宗法师

10、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13、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充满佛性的'名人名言》()。——七佛通戒偈

1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5、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6、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1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9、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20、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1、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2、为何不必?

23、少欲,则少烦。

24、一切皆为虚幻。

25、刹那便是永恒。

26、不可说,不可说。

2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9、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3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1、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33、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34、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35、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3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7、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三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4、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涅盘经》

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8、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

9、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斌宗法师

10、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13、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1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5、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6、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1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9、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20、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1、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2、为何不必?

23、少欲,则少烦。

24、一切皆为虚幻。

25、刹那便是永恒。

26、不可说,不可说。

2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9、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3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1、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33、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34、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35、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3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7、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四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4、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涅盘经》

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8、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

9、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斌宗法师

10、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13、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1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5、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6、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1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9、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20、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1、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2、为何不必?

23、少欲,则少烦。

24、一切皆为虚幻。

25、刹那便是永恒。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五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像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其思想倾向更多的还是庄子的道家精神。我们知道,集中地表现庄子的处世哲学思想是《逍遥游》及其它文章。《逍遥游》所描述的人生是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生,而文中所极力描写的圣人、至人、神人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形象化,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富有禅意的'山水诗中,都注重一个“静”字。佛有定慧参禅,道有坐忘修身,都要求“静坐忘己”,排除杂念,进入精神的虚寂境界。表面看来,二者的形式是一致的;可是,其目的却大不一样,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海,修禅是为了断绝烦恼,并空天地,达到寂灭的境地,求得来世有个好的报应;而道家则根本不相信有来世,更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修道的目的是修身远祸,消除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顺应天命,合乎自然,为了求得今生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全面考察王维的山水诗,似乎找不到一个寂灭的意境,找不出求得来世有好报应的思想痕迹;相反,更多的是描写了自然的美好意境,抒发了今生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愉悦之情。

总之,王维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信佛是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所寻求的一种寄托,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的最高成就。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六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到达鼎盛时期。这种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人,人称“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佛教诗,据王辉斌先生检核《全唐诗》中王维的佛教诗共计四十二首。《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佛教诗之一。全诗共有二十四句,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到“无有一法垢”为止的前十六句诗皆是在宣讲现实世界的万事万象都是虚无的佛理。而剩下的四句则是在讲“遗米因赠”。笔者主要就第一部分进行论述,以期阐述清楚这首诗所包含的王维的佛性观。其所言佛性观,兹从三个方面简述。

体味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首先要了解王维的生长环境。王维的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梵文音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佛教中用来指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著名的在家菩萨。这是因为王维的母亲崔氏就是信佛之人,家庭中的浓厚佛教气氛必然会感染青年时的王维。其弟王缙亦信佛。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禅宗,尤其是南宗禅的兴起,契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也与老庄自然无为、退隐适意的人生哲学趋于一致,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推崇。“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当时文坛上相当流行。

其次,还需要了解王维的仕途经历。王维在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为太乐丞。同年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件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马参军。开元十四年(729),自济州离任到淇上做官,不久便弃官隐居。约为开元十七年(729),跟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后受张九龄引荐为右拾遗,因张九龄被排挤而被贬谪为荆州长史。后几经各地为官,起起落落,终于开元二十九年春辞官隐于终南。因此可以看出王维在遭遇挫折时总是退避回内心世界,佛教禅门便成为其精神寄托之地。也是这些仕途上的坎坷和精神打击使王维一步步走上一条奉佛人世的道路。

一、空无观――人空法空

人空法空的佛性观。空,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思想。可以分为人空和法空。“人空”的反面,就是“人我”,即人类自身的偏执,认为能主宰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皆是虚空,没有实体存在。但是人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执著于“人我”、“法我”,认为众生不空,万法实有,过分偏执,从而造就种种障业,产生痛苦。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首句提到的“四大”,是小乘佛教所说造成一切色法的基本元素。小乘佛教察视“四大因”是为了让人们看透色身正是由其假合而成,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因为执著于色身而造就种种孽障,一旦将其看空,就会进入小乘的涅柴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这就是佛教常言的“四大皆空”。从王维在此诗中谈到要了观“四大因”,可以看出王维认为人们之所以生成妄计是由于外界某种原因,过于执著而不能得到解脱或者是人们处在一种暂时的偏执之中没有看明白而已。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的前四句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可以看出王维思想中的“空无观”佛学思想。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了悟了“四大皆空”的佛理,就不会产生善或是恶的执念。如果不过分妄想,不过分执著,就不会有吉利或是凶恶的事件降临在自身上了。只有了悟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不存在的,没有妄想,没有偏执,人就不会生出种种执念,而没有这些妄念和偏执,就不会于自身或吉或凶的事件出现。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中五六句――“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色声指色声等六尘。阴界,谓五阴十八界。《佛经知识宝典》中对于“一切法空”释日: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时、无时、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此可以看出王维认为,由五阴十八界等所构成的万法其本身就是“空”的。王维的这种思想恰如六世祖慧能的偈,其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和王维的这种佛教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佛性观中人空法空的空无观。

在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砦》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酬张少府》的“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积雨辋川庄作》的“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响东茁”以及《桃源行》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等诗作中也体现了他“空”的佛教思想。

二、佛性观――清净自性

清净自性的佛性观。清净自性,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也可叫佛性、法性、法身、实相、真如、自性、如来藏、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圆成实性等。清净自性的真谛是不可思议。简单地说,就是不思不议,即不要动心思,不要开口议论。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由此可知,所谓清净自性者,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又能随缘现相,万法而生。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中七八句――“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中的莲花目,就是佛眼,也就是指佛。而杨枝肘,则是典出《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日:‘子恶之乎?’滑介叔日:‘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日:“柳,瘤字,一声之转。”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这四句诗中,可以看出王维认为说声色等六尘带给人们的感知觉是假的,因为五阴十八界本身就不曾存在。虽然人们都崇敬佛的`清净自性,却还是忍不住自身的六尘,不由自己的贪取万法。这也是当时王维所处社会当时的一种状态,虽然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普遍推崇佛教的思想,但是真正能做到把一切看空,做到自身清净的人却如凤毛麟角。

王维认为人之所以难以做到自身清净,是因为人的“妄计”。正因为有了“妄计”,才会于自身产生“休咎”,才会感受到痛苦。而人所执著的并且导致了人的烦恼痛苦的五阴十八界等一切法,都是没有实体的,是虚无的。他认为崇信佛理的人,如胡居士一流,虽然崇尚佛教所宣扬的“一心”,但是却很难真正做到清净自性,依然会不由自主地用六识发动六根接触六尘,从而产生种种苦痛。在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酬张少府》的“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过香积寺》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归崇山作》的“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积雨辋川庄作》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等作品中正是体现了王维清净自性的佛性观。

三、劝慰友人――了悟解脱

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王维作此诗也是希望胡居士能克胜自己的妄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净自性的境界,才能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居士”一词就是“佛家语”之属。《礼记・玉藻》载曰:“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载曰:“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复传》:“属周文王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复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复对d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由此可知,佛教传人之前居士是指隐逸不仕德才兼备的人。佛教中的居士是梵语的中文意译,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为长者、家主、家长。西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居士一词则是佛教中出家人对在家奉佛的人的泛称。因此,王维是借这首诗宽慰胡居士,希望他能真正的感悟众生是空万法亦是空的佛理,扔掉烦恼,振作起来。

此诗中从“既饱香积饭”句到“无有一法垢”句都是王维参悟到的再理解人空法空的空无观后,做到自性清净的方法,想要将这个道理告诉友人胡居士。“饱香积饭”是喻居士已舍小法,“得弘大道”。声闻,是遵照佛的说教修行能达到自身的解脱的出家者。佛教认为“五见”是根本烦恼的一种,而断常二见属于五见中的边见,即片面极端的见解。

从这八句诗句,可以看出王维认为得弘大道、真正了悟佛理中的空无观之后,烦恼就不存在了,人生中的生或是灭等所带来的感受或情感也都如同梦幻般,是虚假的。王维用这四句诗劝诫胡居士,让他认真领悟佛家的哲理,“得弘大道”,清醒地认识世界万法皆空、众生皆空的佛理,以清净自性的佛性观,从心理上克服生理上的病痛,从而达到自身的解脱。他认为人不要生出执念,因为万法是虚空的。所以执念就没有必要存在。人应该摆脱虚相,即世俗对万象的认识,才能看到真实相状,即实相。而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空的,真实相状亦是空无的。也就是说实相是空无的。

最后,王维得出了“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的妙言真句。既然万事万物都是虚空的,那么人之因其产生的诸多烦恼苦痛就也是虚空的了。诗文最后,王维向胡居士表示了关心,“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并告诫他注意不要在正午之前吃饭,吃完饭之后一定要漱口。然后赠给了胡居士几斗米。

综上,《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佛家的空无观和清净自性的佛性观。佛教主张万有皆空、清净自性、顿悟成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王维认为“四大皆空”,一切的苦痛都是由于自身的妄计,想要摆脱痛苦和烦恼,得到救赎,就要以清净自性的佛性观来克服人生的苦痛。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佛教诗,据王辉斌先生检核《全唐诗》中王维的佛教诗共计四十二首。由于篇幅限制,笔者便不一一进行阐述。但不可否认,王维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佛性观的影响。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七

1、少欲,则少烦。

2、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4、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5、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

6、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名言警句。——六祖惠能

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0、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涅盘经》

1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13、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佛性励志的句子经典篇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像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其思想倾向更多的还是庄子的道家精神。我们知道,集中地表现庄子的处世哲学思想是《逍遥游》及其它文章。《逍遥游》所描述的人生是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生,而文中所极力描写的圣人、至人、神人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形象化,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富有禅意的山水诗中,都注重一个“静”字。佛有定慧参禅,道有坐忘修身,都要求“静坐忘己”,排除杂念,进入精神的虚寂境界。表面看来,二者的形式是一致的;可是,其目的却大不一样,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海,修禅是为了断绝烦恼,并空天地,达到寂灭的境地,求得来世有个好的报应;而道家则根本不相信有来世,更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修道的目的是修身远祸,消除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顺应天命,合乎自然,为了求得今生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全面考察王维的山水诗,似乎找不到一个寂灭的意境,找不出求得来世有好报应的思想痕迹;相反,更多的是描写了自然的美好意境,抒发了今生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愉悦之情。

总之,王维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信佛是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所寻求的一种寄托,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