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工作总结汇总

时间:2023-08-23 10:07:28 作者:李Y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藏区工作总结汇总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1、字词:“纯、晶、圣、忍、帘”的读音;“线、忍、窗、帘”的写法;“湛蓝、明洁”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拉萨天空的蓝。

课件,音乐,图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了解拉萨的大致情况。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出示

湛蓝 纯净 视线 忍心 蓝晶晶 绝妙 雄伟

依山而建 圣地 窗帘 映衬 透亮 明洁 对照

3、初读体会

我的十分钟

交流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 (湛蓝、透亮、高远……)

(5)是的,拉萨的天空是这样的,看一段录像。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点的样子,摆好点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斜钩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去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读句,谈体会。

a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b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d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 (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充满魅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理解“圣地的窗帘”。窗帘里面会有什么?

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

圣 地 的 窗 帘

藏区工作总结汇总篇二

这篇课文介绍了拉萨古城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着重写了拉萨古城的民居、大昭寺和八廓街。写民居,着重描述了“一座挨着一座”的“平顶的白色楼房”,以及家家楼顶上飘飞的五彩经幡,并借爸爸的话说明了经幡的象征意义。写大昭寺,着重描述了这座典型的寺庙建筑的宏伟、典雅和壮观。写八廓街,着重写这里商店、摊点之多和气氛之热闹,同时,反映了西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写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况。这种情况,看起来似乎很不协调,但实际上它反映了我们国家尊重多样文化,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尊重人们的个性选择,这是历史的进步。

文中讲到的民俗什物简介如下。

经幡藏区特有的一种民俗什物。经幡是彩色的幡旗,在五省藏区随处可见。经幡一般有三种形式。1.插立在民居建筑楼顶上,是在二米多高的柳枝上缝挂五彩幡条。2.把五彩幡条缝扎在长绳上,挂在高山上。这种经幡长约三四十米。3.把经幡插立在寺院和民居前,经杆上捆扎着幡条,经杆高约四五米。每年过藏历新年的时候,把旧的经幡撤下来,换上五彩缤纷的新经幡,以示新的一年中吉祥、健康,消除灾害。

胜利宝幢立在寺院楼顶上,圆桶状,外层用黄铜鎏金包装,用各种图案浮雕装点,安放胜利宝幢意味着佛法制胜。

“香香”鸟藏语音译,是一种铜雕鎏金装饰物,用来装点寺院楼顶上的金顶,形为人首鸟身状。只有在少数装饰十分豪华的寺院金顶上才能看到“香香”鸟。

鳄鱼头安装在金顶飞檐四角的装饰物,铜制鎏金,形状既像鳄鱼头又像龙头。

“边贝”墙藏语音译,是一种称为边贝的灌木树枝和黄土砌成的黑黄色短墙,用来装饰外墙顶端部位。西藏寺院建筑和达官贵人府邸建筑墙体装饰采用“边贝”墙,而一般民居没有享用这种装饰的资格。

双鹿藏传佛教标志物,在重要寺院正面楼顶上安放。

藏区工作总结汇总篇三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穿过多年冻土区——风火山。

为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筑路工人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为了控制好温度,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一夜之间搭建好的保温大棚被撕扯得七零八落。特别是筑路大军在高原上极度缺氧,他们带来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队员们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指挥部和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经过200多次失败,终于制成了世界上大型高原制氧站。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经过重重困难,20xx年10月19日,长达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其他资料显示,青藏铁路,这条伟大的路在20xx年10月15日竣工,提前三年完工!

这篇课文让我学到了要向那些建设者们一样拥有智慧、力量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藏区工作总结汇总篇四

暑假到了,我和爸爸,爷爷一起去了拉萨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大门又大又美丽,门上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五彩丝线结成的五彩符,走进大门,我们看到了一张大大的地图,上面用藏语标出了该怎么参观的路线,我们走上了布达拉宫的楼梯,布达拉宫离我们越来越清晰。它的墙是红色,楼梯是灰色,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雄伟。

我们进入了红宫,先参观的寝宫,床上有他们的衣服,桌子上有他们的经书。

随着人群,来到长廊,长廊上有壁画,画的有人还有佛,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来到经书殿,我看见一块扁上面用藏、汉、满、蒙写着当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是献给清朝的皇上的。还看到墙上的格子里有许多的经书。我听见有人说,这些经书都是从唐僧西天取来的经书抄下来的。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布达拉宫的出口,在出口的两边墙上,看到四大天王: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魔礼海,个个面目凶神恶煞,两眼直瞪,龇牙咧嘴的,像是在各显神通捉拿妖魔鬼怪似的。

到了最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的布达拉宫。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回头仰望高山之巅的布达拉宫,在金色的阳光下,它显得更加壮丽巍峨。

藏区工作总结汇总篇五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象、图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教学过程

一、走近拉萨。

1、看录象。

(1)这段录象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地方?

(2)她给留下什么印象?

2、揭题。7  拉萨的天空

3、齐读课题。

4、师简单介绍拉萨。

二、走进拉萨。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查字典、做上标记与同桌讨论读懂主要词语。

(3)把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通过你的朗读,拉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词语,看谁认得准记得牢。

湛蓝   映衬   纯净   雄伟   窗帘   视线   蓝晶晶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词语,还有哪个不懂的提出来。

(2)课文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不足之处。

(3) 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再读一读。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4)齐读课文,拉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指导学习生字

“妙、纯、线”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窗、帘”是上下结构的字,上紧下松;“圣”上下基本相等;“忍”注意上面是个“刃”;“建”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上面的字下面是两横。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录象,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录象,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录象,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4、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         看录象。

(2)         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介绍学生心目中的拉萨。

3、完成本课的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朗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课文

(一)1、看录象,初步理清课文脉络。

2、学生逐一背诵课文。

3、连起来背诵课文。

(二)介绍学生心目中的拉萨。

1、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图片。

2、指名介绍。

三、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蔚蓝(       )      纯洁(         )

2、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一抄。

3、把你心目中的拉萨介绍给同桌听。

《拉萨的天空》教学随笔  

今天,我上了《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

另外,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落,所以我将理解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想通过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这一方式,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语言文字。而在如何将语言文字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图片这一问题上,我采取问题“你现在是拉萨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吸引你?”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也会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结束此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确是充分地读了,但是读书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虽然把握住了本段的关键词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没有进一步深化,没能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课件)使词句的意思从学生口中说出,学生的脑海中虽然有湛蓝透亮的天空画面,但无法有更具体的感受,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不能将文字语言有效地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此,我觉得如何把握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理解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是我今天这一课给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课堂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还是很迷茫。

藏区工作总结汇总篇六

次多(藏族)

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平顶的白色楼房一座挨着一座,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条条漂亮的短皱帘,家家的楼顶上五彩经幡飘飞……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爸爸曾对我说,把经幡插在楼顶,是为了祈盼新的一年人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多么有意思啊!正月里我们登楼远望,但见鲜艳的五彩经幡四处飘扬,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

坐落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在民居中鹤立鸡群。大昭寺是西藏典型的寺庙建筑,气势宏伟、典雅,令人叹为观止。寺顶上耀眼的金顶,鎏金的胜利宝幢,展翅欲飞的“香香”鸟,安详的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还有那深褐色的“边贝”墙,把大昭寺装点的圣洁,壮观。

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走出大昭寺,便是繁华的八廓街,它是一道宗教的江,是一条生活的河。我们藏民大多是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八廓街比世界上任何街道都美。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曲混在一起……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思考:

1这篇课文描述了拉萨古城的哪些特点?你对其中的哪一点最感兴趣?

2收集一些有关西藏风土人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