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6 17:01:24 作者:琉璃

范本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和分析,找出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方法。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选的范文样本,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摆脱“全盘授与”的“满堂灌”,又要摒弃“放任自流”的“满堂转”。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点拨”机制的运行是探索课堂优化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拨探究。

“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捕捉“亮点”,适时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学的时机把握原则。点拨同样也要讲求时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意外的“奇想”,尽管有时与课文的学习扯远了,但那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的灵感,教师须点得适时。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插图,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然后选定思维训练点,让学生说说:“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生a:“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生b:“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众多学生想到的是乌鸦伤心后悔、自责极了,但有一生却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过我,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了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时,教室里一阵哄笑。老师却敏锐地领悟到这位学生是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随即笑着问:“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去吗?”生:“不会了。这下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道出了人生观:“人都可能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去对待。如果过于自责也是没用的,应努力改正错误。”尽管这位学生思维活动中展示的与寓意不够吻合,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孩子面对挫折的乐观心态。

二、揭示矛盾,巧妙点拨。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知能力。如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在写什么,而没有注意为什么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面写小麻雀样子的语句上。这里就存在一个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内容常会一带而过,表面上看似理解了,其实并未真正弄懂。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其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学生表面上似乎也理解了句子意思,但其实并不能真正领悟其写法的精妙。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点拨:“这儿为什么用‘绿’而不用‘到’或‘过’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碰撞在了一起。有学生答道:“‘绿’比‘到’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另一位学生答道:“‘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还有学生说:“‘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媒体辅助,形象点拨。

一篇课文,代表了作者特定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但由于从外观上只是一系列文字符号的组合,而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这给学生理解、想象、体验带来了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教活课文。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恢弘气势,教者精心从因特网上选取了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及文字素材,结合课文内容,经过优化组合,去粗取精,把文中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丰富的画面。教学中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文的讲述,依次呈现总的园林介绍图――长春园、万春园、绮春园这“圆明三园”呈“品”字的形状,以及周围“众星拱月”般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在圆明园的上空,禁不住要亲临胜地,一饱眼福。接着又随机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想得丰富美妙。最后,出现了珍奇贵重的收藏品图片,如青铜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等。教学过程中通过看、想、说,学生的情感已处于极度的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中,从而也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驭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方法多样、科学正确、形象开放、富有启发的点拨,十分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文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语文能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掌握好点拨的教学艺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教育。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伪创新教育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的学科。它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重要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些创新,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在语文创新教学如火如荼展开的今天,我们也应当警惕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用心良苦的“伪创新”。

一、课型单一,语文创新教学无章法。

时下流行这样一种观点:“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创新教学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据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提问法来取代练习本,于是顺理成章,语文课变成了单一的问题讨论课、哲学思辨课。学生所提的问题,只要与语文有关均可提出。问题提了一大堆,课堂上也做了些许解决。学生动口的能力增强了,动手的能力却没有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失去了琅琅书声,创新教学教出了一大批口若悬河的鼓吹家,未来却少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实干家。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许多老师都成了语文创新教学的失败者。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只重视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章法,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层次性,这样做也不符合学生尚不成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型有多种,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型也应当有多种。语文教学既可引导学生“诵读”,也可引导学生“研读”,还可由教者“讲读”。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靠他们自己的读写实践。语文创新教学也不例外。

二、信马由缰,语文创新教学无规范。

诚然,创新教学要求我们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但这有时会很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极端:一切思维、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创新教学无规范。甚至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打破固有的学科理论体系。

某些学生胆子大,发言积极,不管能不能答对,先举了手再说,这是不争的事实。老师因鼓励这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宠坏了他们,对于他们的一些轻率随意、自以为是,甚至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推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三、能力第一,语文创新教学无基础。

人们都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支离破碎的语法课,也反对简单肢解课文。我们更反对把学生当成填鸭的教学模式,于是许多教师便踏入了只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误区。由于对创新能力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讲解,不重视语言积累,只重视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实,语文创新教学也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验而展开。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之上。没有这个积累,没有这个基础,学生视野狭窄,必然影响语文创新教学的效果。就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而言,基础知识为创新能力提供原料,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转化与整合。所以我们要花精力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绝不可顾此失彼。

四、急于结论,语文创新教学无悬念。

某些教师的创新教学往往喜欢通过煞费苦心的“巧妙”设计,按部就班,让学生在提问、讨论等活动中得出“预定结论”。创新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而不在于问题的“预定结论”。这样做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符合创新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没有必要在每一个讨论之后都来个“预定结论”,其实我们在一堂课结束以后留下些悬念又何尝不好呢?人生苦短,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钥匙都交给学生。我们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究的兴趣,何不让他们有一次真正的机会,自由自在地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呢。

语文创新教学要求我们既要抛弃那种千篇一律,忽视态度、情感淡漠的传统教学模式,又要克服这种急于结论,毫无悬念的“伪创新”。

五、花里胡哨,语文创新教学无实质。

创新教学往往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当代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技术。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但语文创新教学不能花里胡哨,炫耀技巧,为演示而演示。有的老师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学生套入预设的“伏击圈”。提问后,学生答不上来,不是从思维方法上去诱导,而是将幻灯逐一演示,用形象的画面将有关答案展示给学生,于是学生如有所悟,将书翻到课文相应章节依葫芦画瓢。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段,其实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丝毫实质性的好处,自然也助长了“伪创新”的泛滥。

综上所述,“伪创新”的泛滥实际上是教育急功近利的结果。解铃还须系铃人,语文教师们只要在创新教学中,踏踏实实、淡泊名利,那么“伪创新”自然会走上末路,我们的未来就一定会辉煌。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伪创新教育论文

新世纪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全面创新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2][3]。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厌世甚至轻生等心理问题。学生虽然处于三点一线的相对单纯生活中,但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轻一些的像孤独、抑郁,重的像以前报道过的高中生杀母,清华学生泼熊,近期的像留学生因母亲不给学费,当众伤母。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和工具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特点,成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中学生的阶段特点,决定了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些特点。自卑,孤独,暴躁,强迫,焦虑,恐怖。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一定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真正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学生。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并由此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只不过有的轻些有的重些明显些罢了。

自卑、孤独在一些学生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使他们顺利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过渡。王家新的现代新诗《在山的那边》,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应有自己心中的“海”,即自己的理想追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应保持乐观向上。

遇到了自己认为高不可攀的困难时,该怎么办呢?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地给出了答案。一个浅显易懂但又生动有趣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走一步,再走一步。即将一个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小困难,并逐一克服,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亲人离我们而去,怎么面对,孤独沉沦。《紫藤萝瀑布》就是面对手足离去,告诉学生乐观地面对亲人离去,坚强地活下去。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这就是我》来使学生摆脱孤独,充分融入初中生活,并且通过介绍自己,讲出自己的性格,爱好。让同学、老师了解并喜欢自己。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我先选出主持人,并为他们写好开场白和结束语。并且将介绍自己的难度降到很低。我事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开场白的提示语:我是某某班的同学,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我的兴趣爱好是――结束语是:我的介绍结束。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让我们成为好朋友。通过一番鼓动和激励,这次活动相当成功。虽然有些同学身体有些颤抖,满脸通红甚至大汗淋漓,但他们都勇敢地走上讲台,并在同学们友好鼓励祝贺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台。

这可是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走上讲台,台上和台下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所需勇气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半年之后,当我把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视频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既兴奋又惊讶。“看那时的我就是那么勇敢”,“看她的舞姿是多么的优美”,“听他的歌声是多么的动听”。“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融入这个班,交了第一批新朋友。”

听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诉说,我心里乐开了花。孤独、自卑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抛到九霄云外。

初中孩子正是好玩喜动的时候。学习中马虎浮躁甚至暴躁的情况就会表现出来。语文老师应该运用自己教学的机会改变同学的暴躁脾气。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几部分。其中作为大厦基石的字的学习,正好可以作为很好的途径。为此,我号召同学们上课前都准备字典或词典。先在课本及练习册中,将学生的生字词或掌握模棱两可的字词作为训练对象,查出字音以及字义。并且定期举行字词检索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高能力,减少直至消除暴躁脾气。

当然,除了字词,古诗文的教学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诗词或散文。因此准确背诵默写古诗词又可以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强迫,焦虑,恐怖,这些心理的产生,我想是与学生没有崇高理想,局限于自己的狭隘小圈子有关的。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便利,使他们变得乐观豁达,并将自己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白兔和月亮》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篇童话故事,不可过于患得患失,否则就会变得强迫、焦虑。《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一首大气磅礴的现代诗,九曲连环的黄河来自高山之巅,奔向咆哮大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动情朗诵,再去听听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真情演绎,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介绍,学生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所有的语文学习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有了同学老师的关心,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选择了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首先,我了解同学对此活动的态度。经过了解,同学们兴趣很高。报名者每班都可组成两组演员。由于课本原文有些地方不太适合舞台演出。于是,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剧本。并进行一系列的排练。演出的那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是比演员还紧张。演出结束后,师生一致的祝贺掌声让我感到了成功的快乐。演员们也快乐地互相祝贺,团结协作。同学们还将自己的智慧加入演出中,像皇帝参加大典前一天晚上,两个骗子忙绿在空织布机上。有名同学加入打呵欠的动作,这可是剧本中所没有的,而且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皇帝赏赐黄金生丝的场面上,骗子将盒子放入怀中,贪婪之相毕现于前。而这也是剧本中所没有的。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生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鲜活生命,他们的世界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有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的话题纳入作文教学之中,既可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求,又能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解开他们的心结。在写作过程中要给学生松绑,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写下见闻和感受。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感想,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写作的自信,也可以使他们积郁的情感得到宣泄。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肯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果正确利用,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贵在“春风化雨”,贵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语文教学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体验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视野、逐步完善心理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探究能力必须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缺乏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善于质疑的品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使学生由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而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究迹象,都是好事情。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讨论能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从而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勤于质疑。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下提问表:

三、改进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激发兴趣、激起动机,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初中数学第三册(浙江版)“11.10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问题]现有一专块长为30m,宽为20m的长方形场地,为了绿化环境,准备在其上修筑一些路,其余作为花坛。

(1)请你设计一个图案(设计要求:所有道路的宽度要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2)展示设计图案,探讨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数量关系。

(3)选方案一(解决课本例1)。

若要求花坛的面积为504m2,那么道路的宽为多少?

学生:讨论、解答,得出结果。

(4)师生继续探究其他方案中的数量关系。

本例中,随着实际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学生的质疑欲望悄然而生。2、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组成数学知识的整体,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及证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例如:“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类比、归纳、猜想探求公式。

在本例的教学中,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3、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通过类比、引申、推广、变式,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用、推广、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既能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本例、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例、习题进行变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带动学业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和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2)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和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和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和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效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转变教学改革只是上几堂“公开课”作秀的观念,将教学创新保持常态,以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避免形式主义,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又要有的放矢,不滥用教学手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触觉、味觉、嗅觉在审美感知中处于从属地位,而视觉和听觉却起着主导作用,为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其感知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刺激都十分敏感,加之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新颖、离奇的事物更敏锐。比如,新小说、新戏剧、新歌曲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潮》《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强化感知,丰富感知,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得到写作能力和独创性的训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上语文课是最美的享受,可以登泰山看日出,可以去海边听海潮,可以上天山看奇景,可以顺长江游三峡……每一课每一篇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带着一股幽幽的清香,飞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可见,这位同学在学习课文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课文有一个敏锐的审美感知,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境界。

二、培养对审美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

在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具有情感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当学生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审美对象饱含的“美”,才能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才能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狼牙山五壮士虽饱受磨难,但仍然顽强抗争,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油然起敬。从作品体现出的惨烈与壮美,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具震撼力的价值所在。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当今,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很开阔,老师们更应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即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他只让学生看最好的作品,等学生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高,而是恰如其分。在阅读课中,老师必须对阅读课进行精选,有系统、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精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名著名篇中无穷的魅力,这样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知中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审美力,提升学生自身的人生质量的目的。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写作时,注重对文章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他们在有限的既定印象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不断积累并总结经验,加强审美体验,善于捕捉并发现美。审美感知的培养是长期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努力实践,使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每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生教育论文

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希望重新选择专业;有部分学生因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还有部分学生读了很多年的书,总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在参加工作后,还在为寻找自己的兴趣而继续摸索、不断跳槽。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从小缺少职业生涯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指导,在形式上几乎被家长的包办和学校的就业指导所取代,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基本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学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很少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孩子从小拼命读书,把考个好大学作为自己的理想,一旦高考结束面对众多专业时,不少孩子就茫然无助,不知该如何去选择、该如何去规划自己以后的职业人生,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和职业变更日益频繁的时代,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是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焦点,更是中学教育应该关注的领域。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发展途径。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

人的职业生活是一个人全部生活的主体,在其生涯中占据核心与关键的位置。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它可以帮助个人对自我进行全面的分析,认识、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我职业发展的方向,正确选择职业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他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意向是一个长期发展和培养的过程,而中学生正处于职业意识开始萌发的时期,因此,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可以给中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在课程设置中引进了职业生涯教育,但在大多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学校很少。中学教育把重点更多的放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把升学率、重点率放在教学管理的首位,很少能以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并在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上下工夫,职业生涯教育严重滞后。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1994年,美国颁布了《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浪潮。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广泛普及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每个公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尚未在6~18岁这个职业意识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形成全程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助体系。学校和家庭在职业生涯教育上的缺失,造成中学生把精力大多放在学习上,认为中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为时过早,职业生涯意识淡薄,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来从事。而我国的中学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担任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机构,更别说专业的教师了。即便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学校,也多是兼职教师授课。职业生涯教育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他们普遍没有经过规范的培养或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实践,造成职业生涯教育没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其出发点是为学生走向社会、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和敬业乐群做准备,这些内容是个人在以后社会生活中学会生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改善生存条件、作出合理的决策并能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中学生正处在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生理成熟”与“心理稚嫩”并存的阶段,也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初中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1.建立组织机构,大力推进职业生涯教育。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专门的机构,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纳入中学的教学计划,并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从入校起就接受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打好基础。

2.加强宣传工作,使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职业生涯教育是当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每个人形成基本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做父母的都应树立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加强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培养。其次,学校应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科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只有社会、家庭、学校齐心协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从而推动职业生涯教育顺利开展。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系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策略和操作方法等。比如开设“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开设“我所喜欢的职业”课程,引导学生熟悉职业的分类,让学生通过了解职业信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断拓展学生职业规划的视野。除开设理论课程外,还要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发多种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方式。企业要大力支持职业生涯教育,积极为丰富中学生的职业体验提供平台。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中学生告别“升学无意识”和“择业无意识”的被动状态,不但要让每个学生明确“明天的我”适合做什么,也帮助其坚定“今天的我”应该做什么,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好积累与准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是要强化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二是要设置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三是要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知识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实现教育人员的专业化、专家化。

中学生教育论文

当前,社会也比较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基于此背景,针对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每一位学生初中生都能健康成长起来。

中学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科目,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发挥语文教学美育功能的几点有效措施。

在素质教育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学科,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抓好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审美教育模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树立审美意识的关键。人类立足社会,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理论外,还要具备全面的能力与技能。教育不仅要提高人的知识掌握能力,更要锻炼人的思维,促进人的社会属性形成,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在这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欣赏,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追求美和欣赏美是每个人的权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学生的工具,而应该立足于培养人的思维和能力,开发学生智能、陶冶情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成人后学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好的事物,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美学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观察美,培养学生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将语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契合素质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通过审美教育,学生逐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周遭的一切,确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掌握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也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育工作。

1、转变观念,提高学校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重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部分小学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认为其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的作用不大,语文教学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内容刻板,形式不够灵活,教师灌输知识是常采用的方式,一味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反而使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当务之急小学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审美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进而促进小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语文美育教学质量针对语文的具体教学,教师要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进行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活泼好动,如何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氛围内学习,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境,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力;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语文课文或古诗中存在的美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和形容美,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现在交易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中很广泛,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在冬天里》、《春天来了》等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大屏幕播放关于冬天与春天景色的图片,将文章中美丽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发现其蕴藏的美感,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形容那种美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4、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有效利用社会环境因素,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小学教育阶段扮演的角色对于小学生教育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学校教师加强语文审美教育以外,家长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例如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家》、《快乐地玩》、《过年》、《赶集》等课文的学习,家长就可以充分参与进来,与孩子加强沟通,带孩子体验文中提到的事情,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美学思维,为其逐步形成文学鉴赏力和美学知识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xx(04).

[2]高红梅.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xx(19).

中学生教育论文

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对中职生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对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中职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中职生在学习阶段的成果,还关系到中职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阶段的成果,持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让中职生将自学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中职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就难以顺利自主学习,无从谈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内在条件是激发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中职生自学能力培养主要是将自学能力内化为中职生的内在动机,即以学习兴趣、价值意识、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影响中职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其中,中职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心,中职生学习兴趣强烈,自主学习欲望强烈,自学能力就越强;中职生价值意识是中职生对自主学习未来成果及其对自身意义的预期,中职生自主学习价值意识是推动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中职生目标定向包括掌握性目标定向和表现性目标定性两种,其中掌握性目标定向是指中职生自主学习以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增长为目的,表现性目标定向是指中职生自主学习以显示能力和赢得赞许为目的,中职生自学能力离不开目标定向的推动力;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中职生对从事自主学习活动能力的自我判断,是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中职生自我效能感越强,自学能力越强,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

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是中职生掌握学习策略,即中职生学会自主学习。中职生在具备较强自主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策略,以更好的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所以,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于中职生熟练掌握学习策略,并在自学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策略。

中职生学习策略是结合中职生自身状况以及学习内容,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制定的学习方案。

中职生学习策略就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习过程中“学前预习+学后巩固”,将这一学习习惯贯穿于自学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以更好的紧跟教师教学进度。中职生在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时,要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自主学习认真预习新知识,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结合中职生现有水平,设置合理的问题情景,让中职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和中职生积极沟通,了解中职生对所学知识的评价反馈,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同时,中职生在自学过程中,要杜绝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按照学习策略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中职生自学过程中,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排除很多问题困难,这就需要在自学过程中,需要中职生具备坚定意志品质,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自学行为。在中职生自学之初,很多中职生具有自学动机,但是伴随自学难度加大,中职生的自学动机就会变弱,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中职生很难长期坚持自学行为,难以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总之,中职生自学动机可以有效激发自学行为,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策略,以坚定的意识品质,持续不懈的坚持自学行为,自我思考学习问题,自我调节学习困境,坚持自学行为。可见,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品质。

在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内容是按照既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执行的,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就需要辅以课外实践活动,以更好的验证中职生所学知识,否则中职生感觉所学无用,可能放弃继续自学行为。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多样化形式,中职教育中要综合考虑专业技能以及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设计科学的课外实践活动,补充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鼓励中职生自主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应合理有效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帮助中职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实践中难题,激发中职生应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中职生自学积极性,增强中职生自学能力,以课外实践活动保证中职生自学行为的持续。

中职生自身具有个体差别性,可以说是学习较为弱势的部分群体,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成为国家人才,需要帮助中职生培养自学能力。学习作为一项脑力劳动,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引导中职生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教授学习策略,坚定意志品质,课外实践保证,让中职生具有学习内动力,掌握学习技巧,在学习中坚持自学,并辅以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让中职生体验学习乐趣,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1]潘乃烨,论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20xx(12)。

[2]章凌,中职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j].才智,20xx(2)。

[3]吴旭林,对后进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xx(5)。

中学生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作为最小的教育单位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我们主要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两个方向出发,对家庭教育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探讨。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1]全慧.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研究[j].速读(中旬),20xx,(11):233.

中学生教育论文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

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师资不足。某些农村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

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设备差。

由于经济落后,国家投入资金少,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将英语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词汇量大,编排欠妥"。词汇量的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某些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

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

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读规律,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

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