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

时间:2023-07-09 16:26:47 作者:曹czj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一

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正如曹雪芹的诗“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文字,文字间透露出真情,虽不敢说完全看懂,但也着实感慨万分。

你看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有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潇湘馆,一位因自己的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而苦闷的女子对着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讲诉秋心。”她性格叛逆和孤僻,对世俗不屑一顾;她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她诗情画意,灵秀慧黠;她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世外仙妹寂寞林”的林黛玉。林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却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贾宝玉可以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会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黛玉临死前的场景,病危之际,丫鬟紫鹃四处求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似乎在呐喊:“究竟什么地方是我自己理想的地方呢?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可还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林黛玉和薛宝钗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曹雪芹写这本书也并非单单只是为了描述剧中人物性格以及爱情的悲剧,而是为了反应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二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因此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仅正因它在资料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样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超多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一样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完美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小说中透过不一样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但是,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用心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透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三

“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这句话出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虽然距今已有很多年,但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当前社会,因为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红楼梦》讲述的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及其表妹林黛玉的爱情为主题,描述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以及中国上层家族成员及其众多奴仆和丫环的日常生活。《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家庭成员中有的善于溜须拍马、有的善于经营钻研、有的善于风花雪月……却没有一个人会考虑家庭的和谐,更没想过去善待他人。

当我看完《红楼梦》时,我有些埋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的结局写的那么悲惨,与故事开头的繁荣景象一点也不符合,但是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残酷,只有爱才能继续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让我对她感到怜悯,因为她父母早逝,没有任何的亲人,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痛失亲人,寄人篱下的痛苦。虽然她进入了贾府,衣食无忧,但是心思各异的贾府众人,又有谁是真正关心和爱护她,随时考虑她的感受呢?她才思敏捷却又多愁善感,在贾府处于利益考虑,夺去了她的感情寄托后,她最终吐血而死,只有她身边的丫头默默地为她哭泣。看到这里我多么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爱自己的家人,有着温暖的爱包围着我,但是不懂事的我却一点也不珍惜,常常以为父母不爱我,因为他们批评我。

记得有次大扫除,全家都在努力的打扫,而我却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的看电视、吃东西,还边指边说:“天天,你拿扫把和畚斗;爸爸,你去拿水桶和拖把拖地;妈妈,你去厨房洗菜!”看我对辛苦打扫卫生的爸爸、妈妈和弟弟指指点点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开始批评我:“你都多大了,还这么好吃懒做,你应该像湘悦学习,成绩又好又勤劳!”我开始反驳:“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拿别人的优点和我的缺点比!”妈妈也生气了:“等你走入社会看你怎么办!”说完,妈妈便气呼呼地洗菜去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后来通过报纸、网络,看到一些不幸福的儿童的报道,我才明白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是多么的幸福。我要珍惜我的幸福生活,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我要爱护自己,爱护弟弟,像父母爱护我们一样去爱护他们,因为爱是相互的。

一本《红楼梦》,给了我许多的道理;一个林黛玉,给了我无穷的伤感;一份爱,给了我无限的幻想和憧憬。

《红楼梦》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有很多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也是有的。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四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社会为背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荣为主线,从宝黛的爱情发展和贾家的兴衰出发,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性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由于人生百态,不同的人物性格,才造就了一个经典的红楼之梦。

作者在此书中,透彻的分析了四种人:一、为功名奋斗之人,代表人物有贾政、贾赦等;二、为金钱奋斗之人,代表人物有王熙凤;三、为爱情迷茫之人,代表人物有宝玉、黛玉、尤三姐等;四、为儿孙拼搏之人,代表人物有贾政等人。下面我对王熙凤和薛宝钗进行了人物分析。

一、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是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的判词,描述了她的一生: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深得家族领导者的喜爱,却生不逢时;最亲的丈夫也从顺从到最终休弃,在自己命运悲惨的时候,她强大的娘家靠山也倒塌了。真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人称凤姐,贾母谑称凤辣子,王夫人之内侄女,贾琏之妻,云南郡王之女,出身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

作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刻画十分鲜明,辨识度很高。王熙凤是一个十分能够周旋的圆滑之人,深得贾母喜爱,最有权势的时候掌管着贾府的财政大权,深的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黛玉眼中,凤姐的第一次出场,从说话、外貌的描写上,就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地位、性格。在整本书中读者可以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王熙凤的精明能干。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一句“倒像个嫡亲的孙女“哄得贾母高兴;当王夫人说拿料子做衣裳,王熙凤”我已预备下了“更是令大家对她玲珑剔透、随机应变刮目相看。王熙凤深知宝玉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当宝玉等人开办诗社缺少银两时,是凤姐解决了这个困难。除了心机很深,凤姐更是一个毒辣、弄权作势、两面三刀之人。她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害死了贾瑞,中饱私囊,放高利贷。

王熙凤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救济了刘姥姥。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借钱的时候,王熙凤在内心中是不屑于她,甚至取消她,但是出于面子和礼数,刘姥姥走的时候,王熙凤给了二十两银子,而且言辞也很很谦恳:“这些日子府里也不宽裕,这二十两银子是老太太赏给我做衣裳的,我且闲着,你权权拿去使着,先过了为难日子不说。以后再有困处,尽管过来找我就是。”言真意切,即用二十两银子打发了刘姥姥,还让刘姥姥感激涕零,。然而正是这二十两碎银子交下的刘姥姥,却在王熙凤之女巧姐被卖到青楼的时候出手相救,这是王熙凤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二、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这句薛宝钗的判词,描述了薛宝钗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道德标准,但是也暗示了她不得其所, 冷落孤寒的境遇。

薛宝钗,薛姨妈之女,贾宝玉的姨表姐,被誉为“群芳之冠”。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气度不凡,恪守封建妇德,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

薛宝钗和王熙凤的性格有一些相似之处——圆滑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同样的世故,同样的圆滑,但是薛宝钗和王熙凤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薛宝钗的人际关系处理的非常得当,而王熙凤除了获得贾府统治者的喜爱以外,人人咬牙恨之,也在落难的时候,遭到落井下石。薛宝钗自知寄人篱下,凡事讲究明哲保身,不出头,低调做人;而王熙凤是贾府的风云人物,事事出头,讨得贾母欢心。

虽然大家对王熙凤和薛宝钗的褒贬不一,各有看法,但是我们在分析和评价两人的时候,应该辩证的来对待。在红楼梦那个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收到禁锢和压迫,在那个复杂的贾府体系中,王熙凤的爱财、泼辣,薛宝钗的圆滑,无情都是有前情原因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封建社会,才造就了各种性格的人物。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

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五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读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幻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六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最新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八篇)篇八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

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金乐怡.周雅琪.陈晨芸,都写得不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