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读后感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3 16:37:19 作者:FS文字使者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范文(17篇)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味和理解书中的内容。看看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能为你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不曾离别挥手。

你走的那样淡定从容。

谁都无法预料。

蓝天抓不住你飞去的翅膀。

大地挡不住你远行的.脚步。

眼泪是男人的弱点。

然而今天大家暴露弱点。

只为回眸看你那一瞥。

我相信一个支点可以翘起一个地球。

当你生谋远虑的提出“新加坡双语之路”

这项建国基石让你成为当时。

背负评论最多的人。

老天眷恋勇者。

你糅合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从殖民地到亚洲四小龙之一。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

你却告诉了我们准确的时间。

30年。

30年前你是大地的娇子。

30年后你依旧海阔天空。

新加坡以光速在发展。

一个人口只有200万的国家。

世界影响力却超过2亿人口的国家。

我们明白你的努力。

新加坡是你一手拉扯大的孩子。

你是严苛、偏激“霸道的父亲”

外柔内刚。

30年造就了太多的精英。

你的精英教育实至名归。

“小国寡民”是你对新加坡的定位。

然而当你的市民身穿东西方文明的外衣。

亮相世界舞台的那一刻。

那是你征战世界的开始。

严父、铁腕、政治领袖。

是你的卓越贡献让人牢记。

让世界铭记。

时间斗转星移。

新加坡迎着朝阳屹立在东方。

东方的巨人站立潮头。

向世界眺望。

你是那里的根。

落叶归根。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字

阅读外国文学比较辛苦,首先,一连串的名字就让人记得头痛;再之,片段性阅读,不连贯,也是原因之一。有时等闲下来阅读时,又觉得物是人非,脑子断篇了,人物和故事情节脱节了续不上。况且人物繁多,盘根错节,国家又多,对于我这个中国历史马马虎虎,外国历史一塌糊涂的人,更是叫苦不迭。终于啃完了《巨人的陨落》。真不愧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在我感慨的同时,我不想做一个布道者,把故事一一讲述开来。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书中的三个小故事,也许只是这部书的冰山一角,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比利的小男孩,一个身材单薄,体型纤细的小男孩,由于家庭贫困,他希望在自己十三岁这年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矿工,并拿定主意不要让自己丢脸。可负责比利首次下井指导的普莱斯,却由于此前种种过节,刻意拿走了比利在井下唯一的照明工具。从清晨下井到黄昏将至,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身处地下近千米彻底的黑暗,方圆百里空无一人,在死一般寂静压迫下要完成严重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比利唯能想到的是下井前妈妈的话,“孩子,耶稣永远伴随着你,哪怕在井下也一样”。比利试图想象着,耶稣就站在道车的另一头,看着他,那张长满胡须的脸上带着深沉的悲悯。就这样,比利熬过了近10个小时。比利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依靠的并不是强大的外在,而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坚信弱小者终会被上帝拯救的精神力量。我为小比利叫好,“好样的!”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英雄终会崛起!

第二个故事书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英国和德国双方僵持不下,或者说双方都陷入无尽的等待中,在各自的战壕中,士兵无事可做,在铁网附近,两方的士兵竟然交谈,称兄道弟,圣诞节前夜德国士兵向英国士兵高喊“圣诞节快乐”!我感动得哭了,我甚至就这情节跟先生一起讨论分享,他说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桥段。因为战争,无数年轻的战士们被无情的战火燃烧,他们中甚至有那么多未成年人。无数父母失去孩子、无数的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南威尔士的阿伯罗温,那天从伦敦来的邮差把一封封死亡通知单递给留守家园的人们,悲哀从这个小小的村落蔓延至整个英国。悲伤逆流成河!

第三个故事不得不说关于爱情。再伟大的著作,没有爱情做润滑剂,整本书将会素然无味,沃尔特和茉黛,两个在战争疑云笼罩下迸发出的爱情,注定不会被家族同意,深陷爱河的异国贵族青年,为彼此渴慕的才华、品德和理想所深深折服,对两个人的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期许。读后感。可就在一战爆发的前夜,沃尔特和茉黛孤注一掷,秘密结婚,贵族阶级将不再视他们为朋友,他们将不会被任何上流社会团体所接受,沃尔特的外交官职业生涯也将就此结束,那一刻他们把整个世界抛诸脑后。也许你无力反抗,唯有在命运的转盘下被裹挟前行,可不要忘记,以善良的心来把所爱温柔以待,哪怕各自天涯,心系彼此!最后他倆终于幸福地走到一起了,这是我热切希望看到的结局。

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列宁”,还有两个关键人物“艾瑟尔和菲茨”,在故事的结尾,艾瑟尔带着九岁的儿子在上下议院的楼梯上偶遇菲茨和他的儿子,艾瑟尔高高扬起头牵着她的孩子,要知道艾瑟尔的孩子正是这个没落贵族的儿子,艾瑟尔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坚定。真让人激动,让人振奋。

读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未见波澜,却心生涟漪,或许白云苍狗,世事难料。帝国衰落,英雄崛起,真爱无敌!你会忍不住和书里的角色在战火硝烟中同呼吸、共命运!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

花了很长的时间读这本书,内心是比较震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政坛的暗潮汹涌,欧洲民众为自己的权利而展开的斗争或者说革命,一副副波澜壮阔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没有偏颇谁,很客观的`娓娓道来,将所有的事件一一展现让我们自己判断。比利和阿瑟尔姐弟为民主,为人人平等的权利不懈奋争,努力争取;茉黛和沃尔特坚持的爱情令人感动;雷格戈里奋斗一生所获得的一切,却发现自己和他们并无不同,列夫反而是最接地气的人了,自私自利任意妄为;格斯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心灵伴侣;菲次就是正经的既得利益者,伪善的没落的贵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远非我们从前在历史书看到的那样,政治的世界充满了权力的争斗和阴谋!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历时45天(其实有效时间应该低于30天),看完了肯・福莱特史诗巨著《巨人的陨落ii》上一册以茉黛・菲茨赫伯特女勋爵与沃尔特・冯・乌尔里希的美好夜晚为收尾,本册中,贯穿主线的是一战,地点主要发生在德国的东西部战场,用各对因为战争,政治而两地分居的情侣视角,来描绘了个人对于国家机器的渺小,例如上一册结尾的沃尔特与茉黛,虽然一个身为贵族,一个身为外交官,或许背负着各自国家的政治目标,但在爱情与国家面前,他们选择不叛国也不弃爱,沃尔特去了前线,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局早日停火,和爱人正大光明在一起。

但正如之前所说,国家机器的庞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左右,战争越拖越长,伤亡越来越多,此间每一回战场的描写都令我影响深刻,那个圣诞夜,英德两国士兵走出战壕,共同庆祝;格雷戈里视角的德俄战场,他勇敢的向腐败无能的上级扣下扳机,只为了不向和自己一样被欺压的普通士兵开枪,他们是无辜的,每一位普通士兵都是无奈的;包括后来比利的参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领导者的无能,以及比利的勇敢与机智;为了照弟媳和侄儿子,毅然从戎的格雷戈里,勇敢的向压迫做反抗。

等等,每一个小角色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骨子里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勇敢,无谓,爱与和平”,而好战者以菲茨为例,身为贵族的他衣食无忧,“总想搞点大新闻”,不顾一切推动着战争,当然战争也不是他一人所为,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大人物”所做的决定。

而小百姓们,只求一个面包,拿起了枪,运气好的活下来了,运气不好的,留下了家人独自西去。战争是无情的,但越是这样,越是能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格雷戈里对于卡婕琳娜的那份深沉的爱,想当初是自己在野蛮警察的骚扰下救下的她,为此不少受到报复,本以为她能爱上自己,却被“风流哥”自己的弟弟所得到,他有嫉妒,但他作为家中长子,从小看经历了沙皇对人民,家人的重重暴行,他的心智比普通人要成熟,他对于爱的人,总是像大海一样宽广和深沉。包括后面自己辛苦换来的去美国的船票,因为列夫被残暴警察追杀,而毅然给了列夫,让他逃出俄国,自己留下来,扛下一切。

在所有正向男性角色中,我比较喜欢比利和格雷戈里,因为他们出身都不好,仅仅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不仅没有被打趴下,而是越来越牛逼,或许比利只是想让家里姐姐和父亲不再奔波,或许格雷戈里只是想让弟媳能顺利生产,自己能早日离开黑暗的沙俄,到后面,甚至只要一个面包。他们不像贵族们想建功立业,但却完成了足以改写历史的成就,虽然他们只是普通人,本册最喜欢章节是格雷戈里视角下的革命,他不是领导者,领导者是大家熟知的列宁,但是他发扬了了布尔什维克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他并不是想政变,只是现实的残酷让他做出了内心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军人永远不能向手无寸铁的人民开枪!从推翻沙皇的故事上来说,我很有触动,毕竟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还是很佩服陈独秀等人,伟大!最后再说说列夫,这个浪荡公子形象塑造的很是完美,但我觉得最后应该会来一个非常精彩的反转,其实每一对情侣最后的重逢无疑是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届时荡气回肠的家国命运在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面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继续开始第三册阅读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最近在读英国作家kenfollett(肯福莱特)的小说《巨人的陨落》,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一个电台节目上面,听到主播介绍这本,深深地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所吸引。

当然这本小说也并不仅仅只有爱情故事感人,能够在书中感受旧世界的破碎与新世界的诞生。

主人公的爱情可歌可泣,副线的剧情也同样非常精彩,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小说,里面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字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有三册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通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五个家族的人生起伏,以小见大,展现帝国间的浮沉与重生,十分恢弘壮阔。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书中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本书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保守贵族阶级、工人阶级、积极争取女权的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女性,有德国的贵族阶级、外交官、军人的代表;有俄国的贵族阶级、农奴转化的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有美国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过政治、军事、爱情、经济工业发展,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个阶层的突破和坚守、善和恶的交织,用历史学者的客观、理智的笔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时代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大亨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一切感觉很真实。对于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许能看到一些精炼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到真善美、也可以看到假恶丑,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这些人物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有特点,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质,都有自己的坚持并为之勇敢奋斗,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爱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局限,追求更好的自我,正是他们共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世界。(靳娇)。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从20xx年开始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第二三部的汉译本好像还没有出版发行。我不太喜欢读外国小说,首先第一大难题就是难记又冗长的外国名字,还有就是拗口的翻译和不同于东方人的思考方式,这可能也是我把《巨人的陨落》这部书拿起又放下,标记在读标记了三年的原因吧。

不过幸好,20xx年的7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三部我读了三年都没读完的书,像是发现了宝藏一般,我的生命被拉长了五倍,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二十世纪。

有评论说《巨人的陨落》是祖辈的故事,《世界的凛冬》是父辈的故事,《永恒的边缘》是作者肯福莱特自己这一代的人故事。三代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一代人都参与着历史,都见证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把这三代人的故事进行比较的话,我还是最喜欢祖辈的故事,从卑微到尘埃里的矿工、女仆、工人和小混混,向不公平宣战,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从一而终地坚守的自己的信念,不用对自己相信的产生怀疑,这或许是种幸运。相对于第三代来说,除了有了父祖两辈的加持外,还自带天赋技能,它们也有它们波澜壮阔的故事,但隐隐约约地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且祖辈在经历历史时刻的时候,几乎都是无意识的,只是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什么,而第三代却有一种在聚光灯下展示的刻意感。

可能是因为人物时间跨度的问题,我最关注的永远是第一代人,即使到了《永恒的边缘》里依然是这样,艾瑟尔和菲茲赫伯特伯爵最后在国会大厦走廊里互相表白时的感动、菲兹去德国参加妹妹茉黛的葬礼后被塔西斯特工没收妹妹遗物时的没落、别斯科夫家里列夫在格雷戈里弥留之间的拜访时的挂念,哦对,还有沃尔特冯诺伊曼在《世界的凛冬》里被纳粹折磨致死时的难以置信,这些文字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刻在脑子里难以忘记。

如果书电影把每个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的话,那么书籍就是十倍。我出生在20世纪的末尾,然而我却有幸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抑或是说难以忘记的历史时刻。与有荣焉。

21世纪,我将亲身经历这个新的同样伟大并且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将见证这个新的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幸甚至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首先被吸引的是本书大局面的掌控的写法,由于本书涉及国家范围较广,作者能有条不紊的即没有漏掉也没有忽略,并且做到对每个地域的描写都那么生动使我非常感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描述精简且充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本书对英、法、德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对沙皇俄国的封建帝国主义的描述都非常的详细生动,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讲,通过一本书了解资本主义的政府形式,选举方式,人民生活,土地所有权,工厂及工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地位,通过通读全文读者能在心里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对各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一个横向的认识。

另外,本书对一战的从起因到发生到过程及结束的描述能使读者能更全面的认识到一战的本质,通过描述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从贵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意识的变化更形象贴切的分析了战争。

最后,在本文中从沙皇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代替,英国的工党执政的社会变化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特别是沙皇俄国的工人由底层人民革命后变成无冕的贵族给人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最最后,本书与我常看的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的角度不是那么强硬,他只是一个如同上帝一般的旁观者,对没种社会形态持相同的态度,即不故意损毁某一政党也不故意歌颂某一组织,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寻求真理的道路!

非常荣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书,也非常遗憾读到的这么晚。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

多重角度和各个阶级演绎的一战,从开端之前到结束之后,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构造了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全貌。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节,严肃但同时浪漫。在作者笔下,一战这个巨大但不常为人所道的疤痕被揭开。作者对于整个一战时期各国的现状,矛盾,人民的描写丝丝入扣,许多主人公和真实历史人物的交集也不停向读者宣告,这不单单是部小说。同时作者对于一战中的反省也借由书中各位年轻激进的主人公表述出来。稍稍提一些不足,书进入后半的时候感觉许多刻画远不如前半部分那么深刻,情结推进也就是主角们简单的交谈,争辩和历史的自然推进,感觉欠缺了些什么。还有就是人物略显脸谱化,不过这或许对于畅销书来说不能算缺点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远古人类有个好习惯,他们特别爱听故事,所以超爱会讲故事的人。

谁故事讲得妙,就可以不用亲自去野外打猎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里,其他人会奉养他,把他养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个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饭前讲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没讲好,他就会成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陨落》时,突然想起这个小典故来,会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绝非易事。

从19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风暴岛》(也译作《针眼》)一鸣惊人之后,近四十年间,他伏案写出的20部小说,本本畅销,没有一部搞砸了的。

从创作水准上来说,肯大叔比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东野圭吾更稳定,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水准稳中有升,他真的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畅销书作家,仅仅是每部小说出版前都要找史学家勘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让他拿了爱伦坡奖的《风暴岛》确实好看,讲故事的`技巧高超,总有各种让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转折,这个是肯大叔最大的优点,但不足也明显——间谍男主角本来很冷酷、很专业,但后半部分泄了气,各种表现失常,为什么他运气就突然那么糟糕了呢?居然被一个女人兼外行结束了性命,说实话,看得不太服气。

也可能因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莱特是被严峰老师大赞的《圣殿春秋》,起点略高。

然后,不得不好好讲一讲《巨人的陨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国亚马逊四星半好评,六千多条读者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夸好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夸一句“good 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铁里,一页页地翻,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坐过站了,本来应该在徐家汇下的,结果直接坐到了浦东三林,察觉过来是因为那趟地铁终点站就是三林,广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车,车厢里的灯齐刷刷暗了——感觉自己瞬间穿越进了《午夜食人列车》。

然后赶紧到对面,重新坐回徐家汇去,返程虽然还在看书,但比较警醒,到了徐家汇就下了,上楼换乘其他线路,顺利上车,长舒一口气,又安安心心地继续看书,灵魂出窍前突然一耳朵听到报站——什么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

如果这趟地铁绕地球一周的话,我大概可以一直坐着等它带我绕回家。

然而,并没有。

我只能再次下车上车,忧伤地提醒自己别再看书了,要专心坐地铁……可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后面那一页发生了什么,忍不住好奇这么厚的一本超级大书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议,等意识到自己看得很快时,已经过了300多页了。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路程,我颠来倒去,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到家。

躺床上后深刻反省,觉得不能怪我,因为那段路途中,情节刚好进展到时髦的英国女伯爵茉黛和帅气的德国军官沃尔特,像打怪升级一样克服重重阻碍,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故事讲得很高级,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彼此生长环境中的异类。

尤其是贵族大小姐茉黛,他亲哥哥是英国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处在食物链顶端,她却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层,因为身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受过教育……这就是她后来支持妇女参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

她经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为什么要结婚。

她们将自己一辈子束缚在苦役之中,终究能够换来什么?”当上述的个人觉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背景下时,那种震撼,真的是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列宁,嗯,就是那个列宁,他从狭小的火车车厢里走出来,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像雷神一样有个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里,紧跟在列宁身后,他们一小撮人,正准备去俄国闹革命,兴奋、紧张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广场上乌泱泱的人,都是来迎接列宁的,格雷戈里被震住了,欢腾的人群瞬间将他包围,一个大远景,渺小的个体就这样汇入了历史的长河,虚构和真实不分彼此。

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看得这么顺畅,1000多页的大部头,周末从早上7点歪在床上的随便翻翻,到中午12点多饿着肚子憋着尿仍然不肯放下书的各种欲罢不能,过瘾。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揣一本三联出的金庸系列口袋书,偷偷摸摸地夹在课本里,头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钟,又45分钟,以及更多的45分钟。

肯•福莱特其实跟金庸很像,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绝不逊于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写东西,会追求深刻,写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吧,我年少轻狂时特别爱买这样的书,比如卡夫卡、伍尔夫、昆德拉,巴拉巴拉。

他们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带着我们一起玩。

我每次都是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爷爷不会这样,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出滋味来,还可以与人分享那一点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爱金庸。

肯爷爷也是如此。

写作前翻阅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里面都够够的了(我恶毒了~),可写出来的东西,他自己说,是通俗小说。

明明写的是虚构文学,可每次都会找历史专家来审阅书稿,确保没有史实错误。

对自己要求严苛,但从不要求他的读者也必须具备一二三四五等条件才能看懂或喜欢他的书。

有一种好东西叫深入浅出。

这个标准应该多多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文学读物。

书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有被越多人阅读,才越有可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羊脂球》读后感1500字

小王子读后感想

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

《轮椅上的梦》读后感

海明威《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20xx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

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从小我对历史便没有太多兴趣,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似乎离我很遥远。这本书却让我对一战二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小说中五个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而展开。

小说里的五个家族分别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因此作者着重描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纠纷。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在英军炮火轰炸下艰难的战壕生活;正式战争开始前英德两国士兵们越过无人区,在平安夜里互相问候,交换礼物;英国指挥官愚蠢无能直接把十几岁的年轻小兵推到战场的无人区,列队站立成为德国枪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当时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为了一个面包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极境下最底层的革命者奋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亲生经历了这热血沸腾的年代。

还有两位女性,一位时英国贵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们联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奔走:支持妇女参政,争取妇女投票权。书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书,看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做此号以来,很想把以前看的每一本书都记成笔记,但是翻了翻以前看的书,确实有些杂,尤其是小说一类,顶多能写点读后感的练笔,硬要把它作为“读书笔记”似乎有些生硬了。所以觉得标题还是用读后感为好。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谢谢合作!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书的名气很大,1168页的篇幅,却号称着平均每位读者耗时三个通宵读完,可以想象到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而作者肯·福莱特更是一个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国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陨落》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通常的历史类读物总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过于严谨会使小说失去可读性,无法吸引读者;而如果当成野史来写又总是存在着不够严谨,误导读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莱特不愧是顶级的畅销作家,能够在小说不失趣味的情况下保障小说背后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采用历史巨变下个人和家族命运改变这一经典手法,展现了一副一战、二战(第二部)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人物繁多,几个主角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如英国德哥的老牌贵族,俄国的底层人民,美国的暴发户,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各自国家的命运。

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全书最大的卖点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本书更可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同时本书对于时代背景的还原也是巨细无遗,丝丝入扣,读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个人感觉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还有点生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第二部更为成熟和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作者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

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但处理好了虚与实的关系,而且做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大”与“小”的关系。通常的小说一旦涉及了历史的宏大背景,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就不再细腻,甚至说会逐渐忽略个体的情感,而无论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出身显贵、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茉黛,做过仆人、当过小三、终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艾瑟儿,身世凄惨、受尽欺凌、紧紧抓住救命稻草、终而获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个都有血有肉。肯·福莱特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而读完小说后,再细想小说为何以“巨人的陨落”为名,那“巨人”究竟是什么?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当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许小说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陨落,还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从小我对历史便没有太多兴趣,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似乎离我很遥远。这本书却让我对一战二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小说中五个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而展开。

小说里的五个家族分别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因此作者着重描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纠纷。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在英军炮火轰炸下艰难的战壕生活;正式战争开始前英德两国士兵们越过无人区,在平安夜里互相问候,交换礼物;英国指挥官愚蠢无能直接把十几岁的年轻小兵推到战场的无人区,列队站立成为德国枪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当时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为了一个面包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极境下最底层的革命者奋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亲生经历了这热血沸腾的年代。

还有两位女性,一位时英国贵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们联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奔走:支持妇女参政,争取妇女投票权。书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书,看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在书中可以看到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幸福、和平、平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为什么会失望?不是因为小说本身,是因为那个卖书的熊猫。在还没有拆封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包装上大大的几句话:“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巨著。10周全球销量破200万册的畅销神话。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丹麦、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亚16国争相出版!首次登陆中国!”还有各种的排行榜第一。翻过来一看书脊,好了,又是读客那只熊猫。

读客的书读了不少,也发现了一个特点:每一本书封面上,都有一系列的关于此书的超级荣誉,给人一种你不去读会错过一辈子的感觉。读客自己也说,他们做的就是畅销书生意。出于销售考虑,如此做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读者,我必须说很讨厌这种方式。

书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它应该以其内容吸引人,而不是华丽的装潢和天花乱坠的描述。所谓的畅销书,不一定有与之名气和销量相称的质量。看看读客的畅销书出版榜单,其中也不乏平庸之作。那些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也许小众,但却应该成为最应该阅读的作品。看看现在吧,所谓的畅销书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追求新奇、古怪、刺激成为阅读的动力,而无人再去关心考究的遣词造句和回味无穷的话外音。这不是阅读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说读客选熊猫当做标志还真是贴切得很。把书当商品卖的畅销书策略,如同熊猫一般兼顾黑白两面性。好的一面是,那上百本书唤起了不少人读书的热情,其中也有许多近年来涌现的佳作;不好的一面是,那种堪称“残暴”的宣传方式,模糊了许多人心目中好书与坏书的界限,也让这些书籍本身之外的东西成为了关注焦点。所以,我希望畅销书的出版商们,能把焦点回归到书籍本身。卖书和卖其他东西应该是不一样的,赚钱是交易的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在更高的层面,还会有更深远的意义存在,因为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深邃更有魅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