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漫步园中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10 17:56:19 作者:书香墨 最新漫步园中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通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漫步园中读后感篇一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漫步园中读后感篇二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深深的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作者用自己的阅历和思想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整合了严谨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热爱与勇气、以关注教师心灵为基础,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如有醍醐灌顶之感。

面对教师以及教育,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读,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只有克服恐惧,继而努力寻找改变的源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拼搏、努力、奋斗、终于,一定会有小小的收获……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的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成功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不是一定要当什么“家”、什么“长”才算成功。内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兴趣,让自己高兴和快乐。以这样的标准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义,也容易获得成功,包括实现外在的成功。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所需要的,认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断地向前迈进,这样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才能让我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如同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只有我们自身的心灵强大,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到达更广阔的天地。

文档为doc格式

漫步园中读后感篇三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漫步园中读后感篇四

“机智闪烁,谐趣叠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余光中评梁实秋散文如是说。

喜欢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总觉得他的散文别具真•情•趣,行文落笔非常有美感,读起来真的是一种享受。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作品。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这三本梁实秋散文集作品《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为这人间操碎了心》《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收录的作品非常用心,历时2年调查采访了1000余名读者,从其2000万字的作品中反复精选30余次,最终编排而成。

而《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作品集中,主要收录的经典作品有《闲暇》《吃相》《谈时间》《清华八年》等,尤其难得的是,其中还收录了《搬家》《匿名信》》《房东与房客》等在其他作品集中罕见的作品。书中又结合故乡、生活、吃、闲暇以及读书的主题,将散文分为五辑,每一辑都别具深意。

正如本作品集的落脚点在“归家”,“故乡”一辑中的散文尤其戳中我的泪点。“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出于何种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乡愁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小时候对乡愁还没有切身体会时,乡愁是余光中诗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等到中学时,开始离家寄宿,每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一次回家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盼望,数着日子过,回家待个一两天,还没好好跟妈妈说上话,就又要返校了,收拾行李时,眼泪就开始在打转。等到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扎根安家,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在累了、疲倦了时,总是不自觉想起家乡,那袅袅的炊烟,那成片的土地,总能莫名中给我安慰。

家是注定要回去的地方,回家的路又短又长,短的是距离,长的是心情。春节回家是一年中特别期待的事,每年一到元旦,就开始琢磨着买什么年货回家了。而每当假期余额不足,返工在即时,念书时要返校的那种离愁又不自觉在心底泛滥。

她就觉得,无论自己在大城市里取得怎样的成就,自己都是多么的不孝。

这种五味杂陈之感,梁实秋先生在《清华八年》,毕业时离开清华园时亦有描述,“两辆人力车,一辆拉行李,一辆坐人,在骄阳下一步一步地踏向西直门,心里只觉得空虚惆帐。”

谁人不道家乡好,谁又想离乡在外?读至“我没有离开家乡,只是把家乡带去了远方。”,只觉心里一热。

漫步园中读后感篇五

好像读完了这本书,大概可以勾勒出梁实秋先生的样子,一身体面的长袍,一副金丝眼镜,整齐的发型,带着一颗猎取美食的胃游走在北平的街巷中,对店家的拿手好菜手到擒来。

北平的样子也在书中字里行间被刻画出来,这里记载了先生的青春岁月。古老的清华园,“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平街道,还有那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食店铺,先生用他的文章,带着我们走进那段岁月里,也许有些陈旧或者破败,但却弥漫着古老的烟火气。

题目很多,都跟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棵被父亲精心培植的文竹,历经战火,终于凋零在某个寒冷的冬日;那所让青春赋予书香气的八年大学时光,也曾为了恼人的数学愁眉不展;那些个走街串巷的零食小贩,带给了他对美食最初的那份馋;还有那包历经曲折终于过了美国海关的豆腐干……过往岁月的一点一滴在记忆里活泛开来,他们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悄无声息的流逝,却又被文字重新赋予了生机,它们带着故事而来。

先生爱思考,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大事小事,都被他用朴实深刻的逗趣的语言写出来,沉浸在文字里的时候就好像你身边有一位老者,慢悠悠的回忆往事,跟你分享那段蒙尘的历史。当然老人偶尔也是调皮的老人,语言诙谐,让人忍俊不禁。曾经看到有文说,如果梁先生生在这个时代,那他一定会在万千段子手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的确如此。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即便远离故土也依然放不下心中的牵挂。虽然记忆泛黄,也永远无法割舍。北平这座城便是梁先生放不下的回忆。他在这里认识了世界,有了心爱的姑娘,有了家庭,有了朋友。书中未提乡愁二字,但是回忆便是乡愁。一如书中开篇题目所说“走遍全世界才发现,回家才是最好的人生。”

是北平是专属,既然回不去,那就放在心里吧。读完的最大感触便是,真想去当年的北平看一看走一走,体验一下历史,看一看彼时的国人生活的样子。

无论外界对先生的评价如何,但是他的散文确是我们该常拿来读一读,记录的都是身边的诸多琐事,或许你我都曾经历,但是就是这些琐事却有着让人手不释卷的魅力。先生的语言包容,大致能看出来中庸的性子,大到中美文化,小到平常老百姓的吃相,他从不批判,而是以中庸的心态包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在如今这个情绪极易被调动的时代,我想,我们都要读一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