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2 08:16:34 作者:HT书生

在写作过程中,范文范本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校园文化论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价值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的定义、诸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一)校园内学习气氛不够浓厚。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招生率的扩大,许多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独立过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入学后不能较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及热情不高,最终导致校园内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

(二)大学校园文化简单化,缺乏个性和特色。

很多人将大学文化定义为学生社团文化,由此把大学文化的作用或目的降低到活跃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文化特长的层次。于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为大学社团提供更多活动经费,满足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等,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层次普遍较低,忽视素质教育。在一时轰动之后,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三)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取代内在的精神文化。由于近几水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许多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教学设施、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不代表校园文化的全部。

(一)西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西方文化思潮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页,它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煞和忽视的,但是西方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消极影响包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非道德主义、悲观主义、享乐主义。

(二)港台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港台文化中,对校园文化影响最大最广的莫过于影视、流行音乐、服饰、语言等。这些现象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偶像的模仿崇拜,一些消极的颓废的思想和情绪导致了青年学生自我的迷失、个性的丧失。这对于鉴别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人一旦淹没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退化,进而导致智力的退化。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剥夺了人们直接交往的机会,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造成人与人关系的隔膜。

(一)要有哲学思想的导引学校精神,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建设思想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学校精神的培育,关键是要校园人塑造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能无冲突地决定学校一整套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

(三)重在引导人们的实践,使校园精神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并在不断实践中升华弘扬。

(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大众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校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伸张正气,抑制歪风。二是对自发的舆论做出理智的审视。

(五)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一是对学校精神持坚定的信念,让人们真实地感到其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率先实践学校精神,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在各项工作中集中体现学校精神,帮助人们认识理解体验以至认同。

(六)发挥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

校园典范生活在校园人身边,朝夕相处,他们的形象最为直观,事迹生动感人,学习起来最为方便,利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最有效力。

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含义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高校档案是以不同载体形式翔实记载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饱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形式。每个学校都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思想、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文化底蕴的体现。校园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几种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物质文化是表象,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规范,是校园文化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它们一起影响并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共性。

从本质看,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同属社会文化范畴,两者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依托于校园这个大舞台,以育人为本职,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己任,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高素质人才宗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具体地说,高校档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抓好高校档案工作可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完善;而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又可以为高校档案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档案的内涵。

2.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3)从特征上看,高校档案主要记载学校发展的各种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校园文化则是以现时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利用、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在传承和开拓高校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

1.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规划与建筑、校园绿化、楼宇景观命名、学校标识等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给置身其中的师生以美的享受。校园物质文化实质是一种硬件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各高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既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又要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楼堂馆所的设计、路亭林廊的布局、景观楼宇的命名,以及校训提炼、校歌谱写等都要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完美、命名艺术,以体现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师生置身于学校富有个性、品位与寓意的文化气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发挥着熏陶、激励、教育师生的作用。

2.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是规范师生员工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宝贵财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性的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优良的制度文化是高校实现有效管理、维系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丰富的管理经验,记录了学校具有特色的行为准则,各类档案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鲜明特色,完整再现了学校各项机制形成的全过程。高校档案为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约束功能。它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积淀而形成,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学术风范、价值追求、文化形态和师生共同理想观念。它是学校个性和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师生员工奋发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所具有的真实感和历史凝重感是其他宣传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校档案部门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利用馆藏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将静态无声的“死”档案,开发成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活”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国家的荣誉感、使命感,激励他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并能正确看待成败得失与金钱权力,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正确规划人生与职业,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4.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实际行动对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实践。学校师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他们通过自身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直接展现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体现大学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范,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高校档案部门在协助学校宣传学术道德、教师师德以及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应精心编撰名师传记、学子风采集与知名校友录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师生正能量,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博学务实、砥砺德行。

高校档案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巨大,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充分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自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1.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档案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档案部门要组织业务骨干、大力研究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充分挖掘、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积极宣传学校的特色档案文化,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感受学校档案文化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认知与修养。

2.深化档案编研,为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重要载体之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要立足馆藏,“精收善用”,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编撰,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史料进行“精、深、细”加工,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中寓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不断挖掘、展示高校档案的文化历史内涵,创造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档案精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知识和美的熏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3.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提高档案收藏质量,满足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要。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已经难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树立参与意识,重视重大事件的跟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部门在收集文件材料时,要认真考虑富有人文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文件,要本着“多方式接收,多渠道征集,多载体接纳”的原则,既要收集反映校园文化的档案信息,又要收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等相关的文化素材。对于具有本校特色的珍贵史料,档案部门更要加大收集力度,力求完整、准确地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某些特别意义的实物以及照片、文书等档案一起按规定存放标准陈列于校史室,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校史教育的第一课堂。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建设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推进档案馆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对馆藏各类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视频档案和现行文件档案的数字化,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建立档案区域管理网络公开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利用,实现文件的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在校园网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文件全文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5.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对高校档案提出越来越严苛的服务要求。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整合,既是满足校园文化深度发展的需要,也对高校档案工作者提出越来越高的业务素质要求。目前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已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对档案工作的深度开发要求。提高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引进满足现代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提升档案队伍整体素质的当务之急。高校档案部门既要加大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档案开发、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11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在自身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历史意义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综合,更主要的意义在于精神文化层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多形成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高度性、集中性的概述,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精神引领。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联系有互相区别。它们的共性在于:

1.性质相同,两者都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财富,对学校的办学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目的一致,两者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为了学生的成才发展,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高校档案记录的是学校的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档案是以静止的状态记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却是高校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档案像个老者,静静的诉说过往,校园文化却是发展中青年,他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改变历史。

高校档案首先具有文化性,高校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充实记录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感人事迹,包含了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知识信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保存者,更是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创造的推动者。基于这点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表明高校档案有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更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就如大家所知,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见证、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高校创新的不竭源泉,但现实状况就是高校档案的应有地位还没有得到重视,高校档案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放在档案馆的`一盒盒卷宗,高校档案的知识性、文化性、传承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显示高校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高校档案必须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投入到红红火火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让高校档案真正焕发第二春。

随着国家对档案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各级部门对档案资源开发意识的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档案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管理的档案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发现其中很多隐含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整理,给公众呈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优秀档案资源、优秀档案文化,改变大众对档案工作的传统看法,也增加对档案知识的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中,档案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利用学校档案积极做好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

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在学习中传承,又在大家不断的创造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档案作为巨人的肩膀可以给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在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上,学者冯惠玲指出,“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工作要创新,就必须依托学校档案的支持。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看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资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三)利用高校档案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

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档案凝聚着全校几代人共同的奋斗经历和不懈追求,凝聚着学校艰苦办学的历史和坚持创业的精神,这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学生通过宣传教育、通过实地了解,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前辈们所取得的成绩,有一种很强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始终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对建设整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校风意义重大,也为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范围。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如火如荼,在高校档案的征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档案的征集范围。例如校友档案征集、优秀教师档案征集、学校社团档案的征集等。因此档案工作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档案,重点是社团的成立、社团的成员、社团开展的活动、活动图片、活动影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资料将会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一)育人观念淡薄。

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只要关注课堂就行了,我把该教的内容讲完就行了,至于课后的事与我无关。他们将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对育人方面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不闻不问,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注重个人主义,忽略团队合作。

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无论学术科研都喜欢自己单干,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生活的熏陶,讲究个人主义,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对集体事务捻轻怕重,强调个人的价值,忽视集体利益。

二、青年教师存在师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多元价值观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社会多种价值观,各种意识形态充实在社会中。讲个人奋斗的同时,过多强调了个人的作用,忽视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帮助,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像雷锋那样只谈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是傻瓜,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过得更好,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过分强调物质享受,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理想信念的追求,认为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物质才是实实在在的。青年教师不自觉地会受到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冲击,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偏差,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错误思想、错误意识同化,严重地就会削弱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责任心。

(二)重视科研学术研究,忽略师德建设。

这些年,衡量院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是科研水平。关系到院校的知名度与发展资源竞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师德建设放在了次要地位。院校也将重点放在了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上,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对于青年教师也过多地关注学历结构,希望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把眼光放在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忽略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三)缺乏对青年教师师德考评有效机制。

对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工作都有相应的考评标准,但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评标准。由于缺乏外在的考核机制,青年教师也容易将师德建设放在次要地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考评准则的`方面。

三、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同错误思想、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武器。在做规划个人奋斗目标时,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不能只打个人“小算盘”,自觉做到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推动祖国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荣誉不能只看是否立功受奖、提升进步,要看为集体贡献多少力量,为人民做出多大奉献。人民教师要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青年教师首先要有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意识。其次热爱教师的工作,以老教师,骨干教师为榜样,在教学、科研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认真备课,精心施教,悉心辅导,严格考核。关心学生的进步成长,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学生的表率。最后正确看待荣誉,正确处理分工与配合,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将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将个人的发展与教研室、系、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内化师德建设。

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内在的动力都是推动发展的两个方面。内在动力是自我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比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主动性更强,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更直接。要将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转化为青年教师内在动力,将师德建设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院校要协调好外部和内在的关系,促进师德持续、健康地发展。院校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增加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树立师德楷模,加深青年教师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增加对教师职业的感情[2],激发青年教师从心里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大力宣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号召广大青年教师立足岗位,将自己的个人成长成才梦融入到强国梦之中。从制度上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标准,有效推动青年教师师德的内化过程。一是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细化本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将政治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纳入师德规范中[3]。二是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考评师德师风,教学态度,专业精神,育人效果,严格奖惩,要确保师德在职务评审、晋级、进修等一票否决制。在教师晋职晋级,评奖立功时,要严格按照师德考核办法,要优先考核师德。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师德打分,对那些学生反映师德高尚的教师,予以表彰重奖,并号召广大教师向师德高尚的教师学习。对那些屡次被学生反映师德表现差的教师要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人是社会动物,他的思想,行为总是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和氛围能促进其思想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他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举办论坛,文体活动,学术讨论等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年教师对本校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办学特色等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加青年教师对本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凝聚力,将自己和院校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院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青年教师无后患之忧。

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他们在生活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个人无法解决时,也希望得到组织上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院校要解决好青年教师住房、个人待遇,孩子入学等实际问题,创造好生活环境,不要让青年教师因为生活问题而在工作上分心。院校是个大集体,当青年教师在这个集体中工作、生活时感觉到很温馨,很温暖,自然而然会产生信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就会将自己作为院校的一份子,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摘要:通过建立“三个课堂”的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因此有必要探寻“三个课堂”的建立实践策略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与融合。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情、国情与党的基本理论、认识社会与人生,从而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开展系列有主题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功能,无论在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都要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在德育功能上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两方面工作融合的必要性,两项工作不能各自为政,两个队伍也不能互不往来,二者必须相辅相成。

使得思政理论课突破有限的课时规定,有机地融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机制。

既然思政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种工作不能分割,那么就要探索能使得二者融合的有效机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有效地融合机制,即:构建“三个课堂”实现思政理论课程活动化、校园文化活动课程化。

“第一课堂”,即教室内的思政课堂,是指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规定计划课时的必修课教学。

主要是指在学校的范围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即学校外的思政课堂,是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是校外各类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二、第三课堂是隐性的,不列入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之内,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队伍组织,思政教师协助参与完成的。

“第一课堂”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三个课堂”的共性是通过活动设计大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各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活动中感悟理论,辨析理论、掌握理论、应用理论。

三、滁州职院思政“三个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与价值分析。

(一)“第一课堂”实践策略与价值分析。

首先,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

如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章节讲解廉政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理论结合讲授。

校园文化主题融入课堂教学,即实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

其次,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的融合。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课时的第一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系列发展任务,这些任务皆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开展,分别为:大学生活计划书,职业生涯规划书,爱国主题演讲会、人生价值主题ppt制作与演示、道德小品表演或道德现状调查、辩论赛、创业计划书、模拟法庭观后感、给父母的一封成长汇报信等。

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完成十项任务的成绩汇总即课程最终成绩。

课堂教学活动化,极大地活化了教学内容,避免了老师上课一言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端正学风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第二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创造条件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

已连续多年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训练》《哲学与人生》《社交与礼仪》《佛教与人生智慧》、《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课程,学生选修热情高涨,教学评价颇高,为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承担学生业余党校与“青马工程”的授课工作,这些教学都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也使实践教学学生覆盖面不断提高。

三、协助团委联合管理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

每个思政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联系2-3个社团作为指导老师,为社团发展出谋划策、把握方向、提供智力支持,思政部参与的社团主要有志愿者协会、学生报刊社团、求是学社、明德学社、环保协会、心理协会、职业发展协会、创业协会等。

四、协助团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比如,院团委举办的十五届大专辩论赛,都是由思政部协助的,从制定辩题,到评委打分,到比赛点评清一色思政部老师,辩题与思政理论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辩论中的闪光点也在课堂上深度分析,使这一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

五、协助学生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滁州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学生处,而教育主要力量在思政部,共有八名专兼职思政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这些教师在心理学课程授课、心理咨询、心理筛查等方面承担主要任务。

(三)“第三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是思政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比如,开辟了滁州市城市规划馆作为校外课堂,分批次的带学生参观,以滁州市为窗口,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改革开放的意义。

开辟了来安县新安镇北门社区思政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向同学们介绍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琅琊山铜矿企业基地和农村村委会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了解企业与农村发展的窗口。

二是思政部广泛参与团委组织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双休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企业、公益劳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

比如,参与了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以“争做合格公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城市文明我出力”为主题的交通文明劝导周活动;以“铭记历史,珍惜生活”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活动;以“人人献出一点爱”为主题的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活动;以“扶困济贫、互帮互助”为主题的困难学生募捐活动;以”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史宣讲活动等等。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则奠定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科学人生信念。

(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学生处与院团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这两个部门与思政部在教育职能上有交叉重叠部分,为此,加强三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团管理与学生德育活动组织,是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拓展了实践教学的时空。

第二,思政治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互补,提高队伍整体教学实力,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

“三个课堂”教育实践证明,思政理论课只有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才能避免思政理论课的空洞与说教,才能把理论上活、上实;校园文化只有与思政理论课有机融合,才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杂乱无章的活动堆积,才能把活动组织的富有文化氛围和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玉艳.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2]关朋.论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j]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3]肖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

制度建设落后是独立学院创业之初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六:第一,未能严格落实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展缓慢;第二,学校董事会未能正常履行职能;第三,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级管理权限过小的问题;第四,管理人员权责不明,分工不够明确;第五,学校制度有生搬硬套“一本”“二本”院校制度之嫌,缺乏创造性;第六,缺乏制度意识,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由于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以及未能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单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缺乏校园活动的沉闷校园中,师生课余生活缺乏多样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层次不高的体育、娱乐以及商业活动,缺少以道德实践、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科技竞赛、文化艺术等为主题的活动;第三,校园社团缺乏活力。

较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建设中普遍受到重视,甚至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一本”“二本”院校,但是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满足学生基本活动需求的场所偏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韵味。三是缺乏高雅人文艺术景观。四是学院应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五是校园绿化不够,自然环境尚需美化。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人才培育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重视。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教学讲坛、开放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内媒介,以宣传好人好事来树立良好榜样,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此外,作为培养高级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教育学生时,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要以各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方式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着手,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奖励和惩罚使学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具体化,变成具体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强化。而进行制度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度应具备完整性;二是制度应科学、可操作性强;三是保证制度的公正性。

3.搞活“第二课堂”,打造课外“品牌”文化。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独立学院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多才多艺、思维活跃等特质带动学生社团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形成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课外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发明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外活动,并借此推动发展建设学院“品牌”文化。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物质文化基础。

(1)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外在具体表现为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足够的办学以及活动用地,提供丰富的健身器材和社团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增强师生归属感是独立学院形成自身独特校园文化所必须做到的。

(2)打造标志性建筑,形成特色办学文化。打造标志性建筑是独立学院将其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特质等具体化并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所借助的主要手段。以标志性建筑为中心,以组织化、标准化、统一化等为标准,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乃至校服校徽等进行统一设计,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得以突显,增强师生凝聚力,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浓郁学习文化。独立学院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切不可忽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若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限,则会对浓郁学习文化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文档为doc格式。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组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能够有力地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南,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把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大学生党员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能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了解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联系高校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能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热情,使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一种价值选择,并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服务文化的熏陶下,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校园其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高校服务学生党支部具有先锋堡垒作用,能有效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者,是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导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其次,要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第一,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义务服务日”等制度,争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学生党员服务责任制和承诺制,确保大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广大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第三,应建立以广大学生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党员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党员的服务素质。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发挥其桥梁作用。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也能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时事政策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党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爱心奉献等,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和服务活动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树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的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园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有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感染、帮带身边的普通学生,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校园文化的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得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打造完善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助于净化师生的美好心灵;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能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校园的画廊、报栏、橱窗、黑板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雄模范的画像、科学家、音乐家的名言,无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优美、完善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注重环境文化的发展,为校园环境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要用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用富有艺术气息的景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最高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师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之道。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结果要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潜能。

2、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3、教风建设。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需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为树立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风,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人际关系建设。在校园内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学习压力,还能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上心情愉快、心态平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一所学校的优良校园风气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

完善健全的校园规范,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让每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奠基,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只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不断创新,营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舒维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11。

[2]张宝志,侯宝宁.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家.-34。

校园文化论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义务教育进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难题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第1期.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以及滞后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时刻遭受更多元、更复杂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价值取向的冲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是高校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要有创新思维和时代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团委、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校园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会给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可以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是无形中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增进学生交往,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校园文化在建设与交流过程中,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娱乐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魅力,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改善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身心素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都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改善学生行为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例如,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运动条件和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和交往,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还缓解和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外部活动的重要推进动力,是校园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推进剂。所以高校应积极培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认可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开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虽然丰富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文化同一”与“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实现健康成长。

(二)强化人本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有效增强高校内部的组织凝聚力,高校要加强校园人本文化的建设,即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中,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素质和积极行为的充分尊重,科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有家庭困难或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组织上有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以便让学生更有组织归属感。

同时,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也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只有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在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的各种需要,保障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开展学习,才能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专业知识和人才,在平时要重视高规格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品牌与特色文化的建设。

品牌是高校区分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实现与校园品牌建设相结合,让校园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出校园的特色文化,赋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良好的校园形象,这样高校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而且很难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

对此,高校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细化校园服务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定期创编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验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科研、实习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个学生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会经历很多时间,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共建的意识,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园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划,细化工作职责,并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设文化团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满意,对校园文化满意,树立起对母校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结语。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创全员参与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2]苏碧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1)。

[4]范红丽,武永乐.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35)。

[5]陈波,刘杰.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1).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摘要:本文试从绿色建筑视角予以梳理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设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校园是育人的极其重要的场所。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大学创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绿色大学建设情况的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关系着绿色校园、绿色大学建设的成败。笔者以所在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为例,试从绿色建筑视角探析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行为向导相互作用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集合。

绿色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宏观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微观上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知识的增长、绿色心灵的构建等。从这个内涵角度阐释,绿色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在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当前,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绿色校园文化在培育绿色人才的同时,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外在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大学建设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2.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意在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科学、人文、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绿色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提高之目标。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培养人、改造人,从这个角度理解,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校园文化重在培育校园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综合表现。

2.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理应具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教育为载体的文化生态,对于培养绿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课堂传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循序渐进,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标志,是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物质构件。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等指标要素来衡量和指导的。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绿色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办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联结绿色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制定、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三者结合,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审视,加强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规范、持续改进的绿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做好评价,奖惩并举,确保绿色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是由师生员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理论,包含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点,绿色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换言之,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

3.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动态表现,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建设是要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落实到师生员工的行为上,使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让点滴绿色行为汇聚成整个校园的集体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按照主体划分,包括:管理人员绿色行为文化、教师绿色行为文化、服务人员绿色行为文化、学生绿色行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包括:绿色管理行为文化、绿色教学行为文化、绿色科研行为文化、绿色服务行为文化、绿色生活行为文化等。

4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树立绿色理念,塑造绿色校园精神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范畴: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可持续和低碳观,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沉淀心理,触及灵魂,根深蒂固。江苏城建学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并伴随产业结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而同频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类型院校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区绿色校园为契机,谋定而动,敢于亮剑。首先,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声: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大学,并反复多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其次厘清发展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绿色大学目标,成立绿管会和绿建办等专职机构,配齐人员,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4.2完善绿色硬件,凸显绿色校园物质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一景一品等所构成的硬件设施,是绿色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让师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启迪心智。笔者以为,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本体、绿色人文景观、人才成长环境等。江苏城建学院新校区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国家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国家最高级)绿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总建筑面积的50%,践行了绿色校园的“绿色、节能、低碳”内涵,运用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等数十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同时,注重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两公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碳足迹计算器、建筑产业现代化展示中心、装配式建筑展示馆,以及由若干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知识展示牌构成的“校园大课堂”,绿色人文气氛浓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4.3实施绿色管理,夯实绿色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和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等三个层面内容。江苏城建学院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造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监测管理办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绿色校园生活手册》等普适性规范读本。在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同时,倡导绿色管理,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岗位工作中。通过引导,逐步实现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在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将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同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责。久而久之,师生员工的绿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视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校园行为文化。

绿色的校园社会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发展。江苏城建学院以建设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注重开展绿色活动,促进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一是举办与绿色建筑知识相关的专家报告会或环保、低碳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绿,爱绿,传绿,透绿。

二是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武进国家绿建区和校园省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作为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提高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三是成立师生绿色志愿者联盟,聘请师生代表作为绿色监察义务员,巡查校园,及时纠正与绿色校园不匹配的行为或现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爱鸟日等节庆,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绿色文化的元素,传播绿色文化的音符。

五是开展绿色监察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好绿色交通的“协管员”;走进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燃气安全检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对生态破坏和水污染等情况做好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六是倡导低碳行为,从衣食住行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倡绿色消费,树绿色新风。

参考文献。

[1]朱本义.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9):177~180.

[2]肖庆华.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4):84~85.

[3]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教育艺术,2012(11):372~373.

[4]袁乐,徐黎明,周炜炜.建设类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为例[j].职教通讯,(35):16~20.

校园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作为重要的环境教育力量,对师生在理想追求、发展目标、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本土的校园文化又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滋养着本土的孩童。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但是,有很多学校失去了自身应遵循的原则,致使校园文化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重特色建设,轻历史传承。

没有调查好学校的历史底蕴,没有对历史传承的重视,缺乏明确的校训、校徽、校歌等。

(二)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

许多学校定期举办一些特定的校园活动,这种固定的模式,致使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成为学校的例行公事,对活动的内容和意义等缺乏重视。

(三)办学理念脱离时代潮流。

办学理念大都是“强化管理、以人为本”等空洞的理论,千篇一律,有的口号过于宽泛致使办学思想呈现空洞,缺乏与时代潮流的应有联系。

(四)管理手段过于简单。

日常管理重视自身利益和管理得失,从而呈现出信息传递单一状态,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互动现象。

(五)重表面,轻内涵。

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对校园文化意境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这样使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外表上的华丽,却没有丰富的内涵。校园文化的确立缺乏本土文化的母根,缺乏文化实施的载体,缺乏文化的灵动性。于是,校园文化就成了一篇文章、一张画、一座雕塑、一面文化墙等。

(六)无完整的体系。

校园文化的实施、渗透、评价、展示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从本土资源入手构建校园文化。

针对校园文化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通过近十年“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找到一条“从本土资源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其策略是:寻母根―明主题―搭载体―建机制―实渗透―展成果。

(一)寻母根,底蕴深。

母根就是校园文化的根源,他和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比如当地地名的由来、校名的由来,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历史文人、名人的传颂,历史经典故事等。

柏果小学文化母根――银杏树。因柏果公社有两棵高大的柏果树(学名“银杏树”)而得名,用地名校名作为校园文化。

古溪小学的文化母根――云龙书院。由建校历史文化背景引入云龙精神,作为校园文化。

(二)明主题,理念新。

根据校园文化的`母根,了解他们的文化渊源与内涵,文化的主题确定就有根有据了。

宝龙小学根据校名、本土资源――黄桷树,挖掘它的品质,提出“黄桷文化”,确立“颂黄桷韵、宝贝成龙”的文化主题,确立相得益彰的校风、校训等。

(三)搭载体,显灵性。

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实施体,载体的合理建构会让有根的文化有依托、有渗透,让本土的文化彰显灵动性,细化到学校的管理,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四)实渗透,活载体。

校园文化要让载体的内涵更丰富,实体更饱满,外延更绵长。

1、校徽设计。

宝龙小学校徽:六片黄桷叶组成一个风轮图,像转动的齿轮,传递着学校和谐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校园吉祥物的设计。

柏果小学用银杏叶构成一个活泼可爱的银杏娃。宝龙小学用黄桷叶做成灵动可爱的宝宝和贝贝。

3、外墙及楼道的设计。

宝龙小学教学楼外墙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主题展示。教学楼的每层楼以黄桷树的花叶果为背景确定的一个文化主题。即第一层是学会劳动,第二层是学会做人,第三层是学会学习,第四层是学会生存,厨房和操场是学会健体。廊道墙体和楼道垂吊文化内容丰富,有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学习方法、漫画集锦等,宝贝们漫步其间,文化熏醉其心境。

(1)班名设计极具个性化特色。

柏果小学以银杏的生长过程对各年级班牌分别命名并阐释。幼儿园――银杏园(朵朵花儿放光彩,满园春风扑面来);一年级――银杏芽(嫩绿勃发生命,奋斗彰显卓越);还有银杏苗、银杏蕾、银杏花、银杏果。班级门牌平面图由银杏娃和银杏叶组成,每递增一个年级就增加一张不同颜色的叶片。

宝龙小学以黄桷树品质对各年级班牌命名并诠释。有勇敢宝贝、活力宝贝、热情宝贝等。

(2)教室内设计独特。

每班张贴评价标准,展示孩子的“成长足迹栏”。班级展示盾牌。根据班级名,延伸其内涵和外延,围绕做相关的知识图片展板等。

(五)建机制,促发展。

1、建立评价体系。

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安全、健康教育等工作有机融入载体中,构建成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这是学校理论教育和实体活动的指南。

2、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理论教育和实体活动相结合,建立班级评价、校级评价、期总评价三级评价机制。

(六)实渗透,展风采。

宝龙小学每月由一位领导根据评价标准落实渗透一个学会,进行理论教育与实体相结合的系列活动。搭建的实体活动有:经典诵读活动、手工制作、科技比赛、体育竞技、安全生存等,给师生创建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

(七)展成果,明未来。

本土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施活动会让师生在理论中得到升华,在实体活动中得到历练,并能清晰地记载在成长簿上,并得以表彰和展示。

学校成果展示台是师生成长的激励台,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师生的成长,看到校园的发展,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有一种蓬勃的力量推动我们永远向前。

我们在探索“发掘本土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觉得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1期.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1.1军歌承载着我国军队从发展至壮大的历程。

比如:工农红军刚刚创建时期,《十送红军》《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工农兵的热爱和战士们乐观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歌曲,充分表露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真实的情感,至今歌唱时都向人们再现了抗日战争时的历史画卷。在新中国成立后,《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人民海军向前进》等歌曲,唱出了军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精神风貌。

1.2军歌展示了我国军人的优良传统。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军队形成了一切服从党指挥、坚决听从党的话等好传统,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不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我国军队获得发展和壮大的保证,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的军队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军歌是培育和凝聚军人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起到鼓舞人民军队斗志的作用。如《八路军进行曲》我们的军队正是高唱着它,谱写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乐章。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踏上朝鲜土地,并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

1.3军歌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对党、对军人的爱。

《当兵就要当红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党啊!亲爱的妈妈》《东方红》等等,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它们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同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歌唱祖国》等等,这些为每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歌曲,唱出了人民对军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许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国大地,还是在海外他乡,只要听到了这些歌曲,唱起这些歌曲都会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民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精神情结。今天,伴随着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又一批跟随时代节拍诞生的军旅歌曲,再次以铿锵的旋律唱响军营,并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根据以上军歌的各种特征、意义和作用,结合中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应提倡唱响军歌、学好军歌。

2军歌唱响中职校园的基本形式。

2.1将军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可加入军歌学唱模块、爱国歌曲学唱模块。但在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军歌似乎已经远离当代的学生,他们更喜爱暧昧、另类的通俗歌曲,不喜欢这类军旅歌曲,面对这个状况需要教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晚自习播放军旅题材电视剧或电影,根据这些影视题材的主题曲和插曲选择出易于让学生学唱的歌曲,这样的歌曲由于学生熟悉剧情,能很快的去主动接受。如《士兵突击》中的插曲《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学生会学的很快,而且很喜欢。还可选择一些有故事、有背景的军旅歌曲,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投入感情,从而喜欢上这首歌。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选择一些旋律经典、能琅琅上口的部队歌曲,让学生更容易演唱,演唱中更容易找到自信。如《军中姐妹》《我是一个兵》《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同时每首军歌教师都要详细的查找它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观。

2.2学校定期举行合唱比赛。

每隔一年学校都可举办军歌与爱国歌曲的合唱比赛,以此来加强班主任和学生对军旅歌曲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如笔者所带学生于举办的“唱响团歌跟党走”合唱比赛,其中学生有选唱《一二三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举办的“展团队风采,铸班级辉煌”合唱比赛,学生曾选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打靶归来》等。举办的“爱我中华”合唱比赛,学生们也会选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著名合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班级的成绩而努力,挑选适合本班演唱的歌曲,认真排练,积极想各种创新的表演方法。当然每个集体中都有比较另类的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去做工作,使这个集体更团结,达到最终的效果和目的'。

2.3将军歌加入学生的日常活动。

除了举行比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活动,比如:在学生日常的拓展活动、集会活动中,学生都可以演唱军歌,不仅活跃气氛,更是增强团结力、凝聚力,增强学生气势的最佳办法。

3.1培养学生军人般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的气质是在生活中经过点点滴滴磨练培养出来的。刚入校时,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压力,没有动力,纪律散漫拖沓。新来的住校孩子们叠不好被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做不好班级卫生,不重视班级的集体荣誉,不懂得主动团结同学,缺少了点高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在适应学校管理,结合军事题材的影视欣赏及军歌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们慢慢地在思想行为上有所改变:知道什么是准时守纪;学会怎样叠整齐的军被,怎么与宿舍的室友和睦相处;学会怎样尊敬师长,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学会团结同学,当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的帮助;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家乡这些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军歌的学唱和赏析,都会在学生精神领域里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枯燥、严谨的管理条例,还有抒情、柔和、刚强、坚毅等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歌曲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军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和体会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德育情操。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声音、旋律的审美而进行的感觉教育,以欣赏、歌唱等方式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从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心灵净化。军旅歌曲固有的特征会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热情,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在校内他们是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企业他们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积极创新的好员工,这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校园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仅从精神文化角度就有较广泛内容。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导因素,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根基,培养和管理出好的学生是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素质,办出教学特色,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理念之一。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应在严谨的教学管理条例的贯彻中中融入活泼、亮丽的元素,学唱军歌正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校园里的课堂内外响起整齐、嘹亮、充满朝气的军歌,不仅学生精神气十足,而且教师也会充满精力。学生是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与成果,培养出有组织、有纪律、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把他们输送到企业集团,是学校的荣誉,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为了丰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更为了中职学校的明天,我们要主动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仅到处有朗朗读书声,还有激昂嘹亮的军歌声,那样将是更为丰富多彩的一片天地。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的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