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实用8篇)

时间:2023-10-09 04:22:26 作者:笔舞 2023年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一

学生活动

点评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纸张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让学生探究哪些方法可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找到发生体的共同点:振动。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二次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你能举例说明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演示图1-4实验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本实验使用实物投影仪效果非常好)

演示:图1-7实验说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自己动手完成图1-2和图1-3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观察后得出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观察到水波的扩散,传播。观察到烛焰在摇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在演示图1-4实验时,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手机的铃声过小,2、抽气的效果不好,真空度不高。导致抽气前后声音大小变化不大。手机换成小电铃效果要好的多。本实验也可以用一个纸筒代替扬声器,效果也很好。(纸筒可以选用薯片的包装盒)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二

每一次被听课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成长,因为这时候的感触会最深,今天城关、铜井、代庄三处中学的领导老师来指导观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我的课同样被听了,总体感觉是自己讲的很失败的一次,可能由于是自己有点大意,觉得无非就是这个套路,而忽视了检查学生的课下完成情况,而导致各个环节被动、处处被动。现就本次讲课个人感觉失败的地方具体的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成长:

1、给学生布置的六个任务(其中一个是列本章的知识框架),只完成了五个,原因是个别的小组课下没有把任务项认真的去做,所以导致互助交流的环节用了近二十分钟(对于数学这一科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就不会有高效的互助交流,更不会有精彩的'展示)。

2、我在讲课之前和学生重点强调了让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每个组一定要让尽量多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不要只是咱组长在展示,结果在课堂上上去展示的大多数是四号以后的(其中还有一个八号,数学很差的同学自己跑了上去讲一道很难的题),而一半多的一号没有展示,同时,一个选择题组长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展示,结果每个小组都让四个同学分别去讲四个选项,这都是我没有预设,没有想到的,耗去了很多的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不清楚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总体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3、在学生的能力的提升环节,作为教师没有给升华到位,特别是顺次连接各边中点那一个题,在这个地方应该给总结一下各种情况的,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而且还有两个任务项没有完成,所以也便没有总结,对于这个问题感觉应该给提升一下的,宁可少展示一个组也应该把一个问题给处理透。

4、同时感觉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锻炼的机会还远远不够多,这是造成展示缓慢,效率不够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让学生展示,多给学生一些展示方面的技巧指导,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

总之,越是自己感觉失败的课,其实对自己的提升就会越高。最后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提高!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三

1、说教材

(1)幼儿看图讲述活动应以图片为主,所以绘本《胡萝卜种子》用ppt形式展示图片内容。

(2)图片中人物鲜明,背景简单,篇幅大小合适,前后图片前后之间有一定联系,有一定动作和表情,能从图片中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均符合中班幼儿教学活动。

(3)绘本故事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递进,不断给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使儿童在原有的的水平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并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帮助儿童扩展语言经验,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2、说学情

(1)中班幼儿一般在4-5岁表现为活跃,能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容易注意具体的形象,因此在讲述活动中应以情景性语言为主。

(1)让幼儿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可爱的精神。

(2)知道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3)模仿故事内容,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如"大大的,红红的"。

1,《胡萝卜种子》ppt课件

2,一盆没有发芽的植物,和一盆发芽的植物。

:让幼儿感受到萝卜种子最终发芽后小男孩的快乐。

难点:让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给故事起名字。

1、教法

(1)运用拍手的课前律动活跃气氛

(2)实物导入:出示没有发芽的植物,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小花会不会发芽"来引出故事。

(3)放映ppt进行首页展示:引导幼儿观察主题

(4)然后开始逐幅出示图片,并以次提出描述,回忆性问题,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学法

(1)以实物展示的方式,根据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兴趣。故事开始一空花盆展示,让幼儿产生联想,活动结束展示发芽的花盆,给幼儿惊喜。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故事起名字,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快乐的学习故事中的语言。

(3)用猜猜看的游戏让幼儿激发幼儿兴趣,让有积极思考。

给小朋友们每人发小花盆带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回幼儿园放在班级植物角,参与照顾观察。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学习本文打算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21个“也”字,25个“而”字,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思想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解释加点字

环滁皆山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云归而岩穴暝

至于负者歌于途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名之者谁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一词多义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佳木秀而繁阴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霏日出而林霏若夫淫雨霏霏

3、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故自号曰醉翁也

4、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二、故事导入,感受语言精练美。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简练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感受用语的凝练。

三、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1)“……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2)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3)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四、寻找快乐源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这么多的乐趣从何而来?因何而乐?下面请同学们同位两人交流学习。

更多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五

当我们说起男女小朋友入厕的情景,立即炸开了锅。同时,他们对两性问题表现出的早熟倾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的孩子在课后拉住我提了很多他关于成人生活的话题;还有的孩子在大便、小便的时候竟忍不住好奇,偷偷看对方……于是,我们决定对孩子们现阶段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生成了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1、带领幼儿科学、正确地面对性话题,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防卫方法。

3、引导幼儿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

1、幼儿的准备:活动前的调查记录,对两性的区别有了初步的认识

2、教师的准备:搜集大量的性教育资料,以应对课堂上孩子们的突发提问;角色分工、互助协调;布置有关两性知识的活动区角(包括人物、动物),提供较为丰富安全的可操作材料。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

1、请小朋友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两名老师明确分工。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阐述自己所看到的“男、女有什么区别”,请幼儿充分讨论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

3、提问引发思考:什么是“性”?

教师小结:“性”是和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关是从头发的长短就能判断性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代表着性别差异的。是哪些部位呢?就是我们穿衣服遮起来的部位。

1、请幼儿观看《蜡笔小新》,对小新随便脱裤子的行为进行讨论。

是我们的隐私,随便暴露自己的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

1、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进行案例讲述,组织幼儿开展讨论。

2、分组“参与式讨论”,提出自我防卫的策略。

(打电话给父母、报警、向可信任的成人求助、大声呼叫求救……)

1、此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需求来进行。

2、活动在开展之前,教师要搞好充分的调查,了解幼儿对此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

3、自主选择活动区,丰富有关身体的知识。

4、了解幼儿关注的热点,捕捉有价值的教育素材,继续生成、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

5、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充分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会提出的一些关于“性”知识的问题,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解答的准备。

这个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对自己身体中的小秘密都基本了解,知道了保护自己身体的简单方法。特别是讨论小新随便脱裤子这一环节,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知道随便脱裤子是不对的,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尊重自己的身体,也要尊重别人的身体。在玩游戏“找朋友”时,个别幼儿不遵守纪律,还是有不友好现象,通过讲解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我觉得在活动开展之前,对幼儿对此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充分,形式还应该再丰富些,要力求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可以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等,来唤起幼儿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欲望,效果会更好。

当我们说起男女小朋友社会活动中有什么好处呢?每个小朋友在社会中起这重要角色,好多小朋友在与陌生人接触是不知道是否是好人,是否与自己友善,我想用一下几种活动的方式让我们小朋友了解对方的友善,在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护自己。

1、分辨友善和不友善的接触;

2、了解保护自己的方法;

洋娃娃

1)小朋友们边唱《找朋友》歌边互相握手,让小朋友体验握手的感觉;

2)请幼儿说说和小朋友握手的感觉;(暖和、舒服);

1)谈话:可以和什么人握手、搭胳膊、拥抱、亲脸?(和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和自己的亲人等。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和接触的;)

2)论:遇到不友善的接触时,可以怎么做?(让孩子知道遇到不友善的接触时,要立刻避开,并告诉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3)出示洋娃娃,手一边摸洋娃娃的身体各部位,一边问问:“摸摸(头、脚、胳膊)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先让幼儿考虑一会儿,然后回答)

讨论:如果自己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走失时应该怎么做?

艺术是每个人都有的思维空间包括小朋友也有,培养小朋友的艺术细胞很关键,在现在的家庭中有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多才多艺报各种艺术培训班。下面我就用音乐的方法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记忆歌词,让小朋友在快乐中学习艺术。

1、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2、指导幼儿分配角色,合作进行表演。

3、引导幼儿有情感的歌唱,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1、桌面教具:一群小蚂蚁、两个蘑菇。

2、小蚂蚁、蘑菇头饰,雨伞两把。

3、录音机、雨声的磁带、歌曲伴奏磁带。

带幼儿到室外观察小蚂蚁,引起课题。

1、创设情景,用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1)教师操作桌面教具,一群蚂蚁正在搬东西,(伴磁带中的雨声),忽然天上怎样?

(2)这可怎么办?(操作蘑菇)两个小蘑菇,呼唤小蚂蚁,“快快快,到我伞下避一避。”

(3)天晴了,雨停了,小蚂蚁要回去,说声“谢谢你”。出示小蘑菇说声“不客气”。

(4)教师唱:你帮我,我帮你,世界最美丽。

2、小朋友,刚刚歌曲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样?

3、教幼儿做发声练习。

4、教师完整范唱。

5、教幼儿学唱新歌。

(1)幼儿听老师弹琴一次。

(2)完整教幼儿演唱歌曲。

(3)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随琴练习演唱。

(4)集体一起演唱。

6、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歌曲。

1)、引导幼儿根据歌词逐句创编表演动作。

准备:扮蘑菇的幼儿蹲在地上,扮蚂蚁的幼儿扛食物。

第一段(1)—(11)小节,小蚂蚁做搬食物的动作。

第二段(1)—(11)小节,蘑菇做呼吸、邀请的动作。

(12)—(21)小节。

2)、完整的进行歌表演。

7、幼儿自选角色头饰,听音乐分角色进行合作表演和演唱。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集体听音乐进行歌表演《小蚂蚁避雨》。

欣赏故事录音《小蚂蚁做火车》。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六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一、说教材地位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那似清烟如微波般是离情别绪,犹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鉴于本诗的这些特点,我制作了带有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等画面的课件,再配上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首先为学生营造出自然景物与个人自由天性相融合的氛围,并以诵读法贯穿教学全程,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进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说学生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训练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素质要全面发展的要求,我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3.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说教学重点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难点

1.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六、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多诵读将有助于学生很好的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感情,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与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优美的、精练的,诵读也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三美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二、绘画美:

色彩鲜明,具有流动的画面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到第五节,意象特征由温暖妩媚到清凉璀璨,视角由河畔到水底,再将天上地下合二为一,抒情特点由含蓄缠绵到纵情高亢,可以说这四节是本诗的精华部分。第二节中出现的“柳”是第一个重要意象,我们很容易被这第一个意象俘虏,在柳枝缠绵的美景中陷入留恋不舍的情绪中。而徐志摩将柳比作新娘,顿时赋予了本身婀娜多姿的柳树更多的娇艳柔美,在夕阳的金光灿烂之下,柳树的身姿同波光里的倒影交相辉映,犹如梳妆镜前盛装的新娘,这个光彩夺目的场景作为回忆中的第一个画面,令人沉醉。除此以外,“新娘”这个喻体还有更值得玩味的地方,若是为了表现娇艳柔美,比作“美人”不可以吗?为什么偏偏是新娘?这里面有更为强烈的爱恋,诗人对剑桥大学的深情,恐怕唯有以新郎对新娘的爱,方可比拟吧。第二个场景着意突显的是水草的油润舒展,不为惊艳夺目,只求逍遥自在,“软泥上的”“油油的”“柔波里”这些修饰语加重了水底青荇柔软的特质,除了在视觉效果上令人感到舒适愉悦之外,自由飘动的水草也容易令人理解诗人身处母校,犹如孩子在母亲的怀中一般恣意快乐,因此“青荇”这个意象与“柳”一样,兼有美化视觉效果和抒情两方面的作用。诗歌的第四五节可以合为一个场景,诗人撑着长篙,在榆阴下的潭水中漫溯,由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直到夜幕上张满了星辉。潭水是揉碎了彩虹,倒映着满天的斑斓星辉,人似乎是在宝玉珠翠中前行,天上地下,都透着晶莹的清光,更加如梦如幻。这两节是视觉效果最美的,也是抒情最强烈的,诗人已有起先的轻轻招手,禁不住开始放声高歌。

三、建筑美:

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节四句,字数上形成6767、6767、7878、7868、7868、6878、6767的格式,呈回环格局又暗藏波动。此外,诗人将每节的偶数句缩进一格,形成参差错落的布局,视觉上赏心悦目,诵读时也会形成自然的气势。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七

各位园长、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活动《小路上的'画》,是选自大班课程的一节情感教育活动。下面我将从设计意图、目标、活动重难点、教学过程(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的《纲要》中指出:社会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进入大班后,孩子们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有困惑,同伴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在班上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之间为了一把小椅子互相争抢、自己占有玩具、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等不愉快、不友好的现象。他们处理问题往往意气用事,缺少经验,方法简单。大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定、容易变化等特点,容易发脾气,产生生气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排解掉,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较为生动形象的绘本《小路上的画》作为显性线索开展本次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友善的做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与人和谐相处。本次活动既是社会活动,同时又是绘本阅读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非常清晰,主要采用了ppt展示的方式,从绘本的封面导入,然后根据画面内容一边讲述一边引导孩子观察,同时猜测故事的发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欣赏绘本,比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友善情感。

2.尝试用“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3.体验助人和自助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孩子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深刻体会“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尝试去排解不良情绪,体验与同伴之间的友善情感。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2、演示法:

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及音频,将故事书制作成了ppt,声音、图画完美结合,为孩子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是很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孩子的感受而展开,让孩子能够视听结合,多次感受。活动中我利用ppt课件帮助孩子们分析萨沙和卡佳的人物形象,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对比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共同生活的友善情感;通过“调动经验,设疑猜想”“巧设追问,解决难点”“质疑促思,突出重点”三个环节,帮助孩子们进_步理解了故事内容。让孩子们对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的达到熏陶幼儿的心境,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悲伤,难过”和“开心,快乐”的不同心情,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游戏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次操作游戏的活动:

第一次,玩“跳远”游戏。让幼儿比赛跳远,体验失败、不开心的心情,使幼儿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克服自我中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遇到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学会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做法,令自己快乐起来。正像活动结束后有的老师说的,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体会不是很深刻,也许应给换个更贴切一些的游戏,或则给这一游戏更充足一些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第二次,述说自己的烦恼,让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曾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并迁移经验,自己找到排解不开心情绪的方法。其实这一环节在活动中并没有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孩子的兴趣点已经过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一环节中美丽心情,我不想打断他们,二是,我觉得活动到了此刻孩子们已经能够有了深刻的体会,不用再画蛇添足了,所以最后我把这一环节给省略了,但在课后我也帮孩子们完成了最后这一环节,效果也是可喜的。

这就是我对我的这一节活动课《小路上的画》课后简单思考,希望大家能给我更多的指点!

讲课稿课稿和说课稿的区别篇八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