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

时间:2023-07-09 09:34:55 作者:曹czj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一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来到这里通过学习感悟最为深刻的。

1、仅注重教师授课技巧而忽略其人品,结果是牺牲了诸多的学生而成就其人,最终也是功满而另谋高就,或是以成绩作为要挟,本学期开学初就有个别高级讲师出现这种现象,而且是在学校最缺人的状况下提出加薪,而且一张嘴就是狮子大开口,全然不顾学校对他多年的栽培。当通过了解学生才知道这个老师也是那两个班(上学期被安排带这两个班的课)学生意见最大的,直接反映这个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专业术语,学生听不懂,他就讽刺加挖苦,有时还骂人。。。

2、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其人品,结果是教师为讨好学生将满意度评分高些,一味为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怎么上老师就怎么上。最终是学生越来越嚣张且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出了校门也对学校大铄其词。这种现象一出来班主任们个个为此事而担忧的同时,也倍感头疼,毕竟班主任们不带课只带班,学生思想工作做的再好,可是任课教师的作法却。。。。更有甚者,班主任明确要求学生怎么做,有的老师为却在教学生怎么不“得罪”老师又可以不做(当然,这样的老师已被开除,也很少)

3、教学能力不行但对学生很认真负责的老师,结果是学生烦他的同时也很尊敬他,在我们开学生座谈会的时候,学生们表示,这样的老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就好了。我们也问学生,如果把这个老师换掉好不好,学生们都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好!问其原因,都说很喜欢有爱心的老师。最终是学校将这些老师送出去学习。

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总结来总结去,长篇大论倒是不少,而我们学习的课程中几句话就总结了,要是早学习,凡事就会做在先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素质课一直没什么多大成效的原因之所在吧。

做人先有德,中国文化最重视也是“德”,当“德”与“道”相契合时,与伦常关系相适应,这就是道德。有道德者可行之于天下,那么,物有本末,德之根在于何处?孝,德之本也!

孝亲,是德行的原点,德行是事业的根本。孝亲使人形成感恩与诚敬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执业态度,执业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执业生涯。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报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说的“亲亲为大”的原则。

感恩的心从感父母之恩生起,仁爱之心也是敬父母开始,从而才会对他人,对事业,对团队,对民族形成心的循环,是谓水到渠成。

那么,做为一个人、一名教师,如何来追求做人做事的根与本呢?听从圣贤人的教诲吧,先扎自己的德行的根,以人为本,以爱为神,以活为形,尽心竭力教好学生。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因而,做事情要清楚本末,做事情也一定要有始有终。

四十天的学习,有理论,也有实践,但实践的还不够,毕竟是在“家里”,在“家长们”的庇护下进行。而今在即将走向社会,除不舍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我们在力行中如何面对将要遇到的种种情形。正所谓:“预则立”。否则,弘扬传统文化,不过就是一腔热情!所以,这几日反反复复读诵老师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那段话:“做事的过程,不要忘记了你的初衷,不要忘记你的目标,不要走到半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气,会做下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要依教奉行,遵循道法自然,学会处处替他人设想,而不是强加于人,做事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一时,以防跑偏!”“一真一切真,所以当你的心是真正真诚,那其实所有的朋友对你都是真诚。人生,你面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的一件事务,其实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不好。所以人生就像照镜子一样,当我们一照随时都是笑脸,代表你这个心是随时随地对人关怀,对人恭敬。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的人,脑子里面想不起来看哪一个不顺眼,想不起来跟哪一个人过不去,每天想着都是大家对我们的关怀,我们要赶快提升自己,去回报别人对我们的肯定”。说实话,我觉得这些话都是专门说我的。所以,一遍遍反复读诵着。

当然我们可以不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我们可以不为,但要是已经定立志向,就应“勿畏难”,路遇艰难“勿自暴、勿自弃”,不忘初心!学贵立志!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还是下决心来认真做,虽然之前已经在做了,但还不够,毕竟只是一场场演讲,自己还没有真正力行呢,那只是个开始。如何做?带着大家一起来做,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几千学生,他们背后又有多少家庭?如果我们把这个区的学生做好了,又可以带动其他区的几万名学生了,那又是多少家庭啊!

力行从当下开始,不要等待,不要幻想天上的馅饼掉下来,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从小我就有个习惯,“言出必行”说了算,定了干!这正好应了《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我会认真考虑做事的先后,这是利益众人的好事。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工作,在此之前大家谁也没有经历过(针对我们而言)。我想如果大家一直都在做经历过的事情,那么只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果了。

做创造的工作信心最为最重要!心性修为一直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要谨言慎行、不妄语,尤其我们在演讲时的语言,不能有虚夸的成份,要句句有据可循,如果为了说传统文化的好而制造“善意的谎言”,一但谎言被拆穿,那么带来将是恶的结果!到那时,我们可不是在宣传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了。其次,要将自己的存心定位在“处处是我家,事事是我事”的状态,那么“泛爱众”就不那么难了!有的学长们说,要是能跟在蔡老师后面,让蔡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学习就好了,一开始我也有这种想法,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接近大师跟在大师后面,由大师亲自教授,这固然很好,如果我们没有一份立志弘扬文化而学习的存心,不去考虑老师背后的那份存心,即使是天天呆在大师的家中,又有何用?也不过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罢了。

力行应当是快乐的!在我们路遇困难时,我们不妨想想这里,想想这里的点点滴滴…在座的每一位学长们,让我们将彼此的信心互相传递,共同携手共进,将我们彼此的信心当做是我们力行时的后盾,路遇困难又何惧之有?因为我们走的是人间正道啊!

以上是我在这四十天学习的感受,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短时间内在还没有完全“消化”的状态下,不可能全面而又详细叙述完整,仅将学习过程体会最为深刻的部分呈现给大家,不到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二

我爱书法,不仅爱它的结构,还爱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这些象形文字的演变,是一种希望,是中华文明永久传承的希望;是一种寄托,寄托着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喜欢他们的结构。我有时看到花体的英文,会对它甚是喜爱,那用钢笔巧妙拼凑的美丽曲线,实在令人对其赞叹不已。但是,这些英文始终是由一个个字母构成,单看一个字时,只会因为其形式的优美而喜爱,不会想到更深远的意境。而汉字却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时,就算从未接触,也可以根据其意境将其含义猜个七八不离十。那是一种汉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诗,诗中的山水画。看看用毛笔写的“一”字吧,要是仔细看看“书圣”王羲之的“一”,你就会发现那不同寻常的美。毛笔轻轻一顿,收笔一提,就造就了如此美丽的汉字。它的结构单一它的结构单一,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横为何给人一种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描绘出来的感觉呢?似乎无法将其强硬地安在一个形容词之上。这就是中国书法,这就是它的强大魅力!

我还爱它们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简简单单的笔画,是那么优雅,细腻,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般的壮阔。简单的汉字在书法家们灵活的笔下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似一汪清泉从山涧流下,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当我用眼睛仔细的欣赏这字时,仿佛被这小小的字带到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地方,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一般闲适;有“更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般的不舍;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孤寂……一个小小的汉字,竟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书法,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

现代化的风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蚀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朋友,也许你已经很少写字,更不用说写毛笔字了,也许你经常用手敲击着骨干的键盘,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书法,再亲手临摹一下,你一定会重新热爱汉字”体会到中国书法的魅力。让我们从新拾起蒙尘的笔,一同书写中华文明的美丽画卷吧!

一间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两位年轻人身穿长衫,表演起了相声,他们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哀怨抹泪,说唱功夫了得,“笑果”明显。伴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台下茶客不仅丰富了味蕾,还被传统文化浸润着……这样的场景,本周日将出现在湖城衣裳街区馆驿河头边,随着这家附带传统表演项目的茶楼开门迎客,湖州人从此又多了一处文化客厅。

来到这个名为“百坦茶楼”的场所,发现茶楼整体设计沿袭中式古典风格,空间设计讲究“礼制”,中国古典元素的饰物在整个茶室中充分体现。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选用传统木质定制家具,镂空雕花,配备红木小件,仿若置身于儒雅文化氛围,感受到淡雅的东方神韵。茶楼中央醒目的。舞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负责人介绍,茶楼每月安排不少于6场文艺类助兴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动外,表演时间均安排在晚间,每场约1。5小时至2个小时。每月6场表演中固定2场为相声专场,1场为曲艺魔术外,其余3场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脱口秀、单口说历史、中式民谣、评书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艺人员均有较高水准,以相声专场为例,邀请的是“湖口笑声”团队,其是湖州本土发芽的相声社团,由一群湖州名嘴组建,两年来已举办相声专场10余场,单项演出50多次,广受观众好评。

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州人历来爱喝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湖州的茶馆已经很为兴盛,且多设在临水依岸的河边桥头,比如湖城的骆驼桥、仪凤桥、华楼桥一带曾经是茶楼云集的地方。“以前茶馆往往通过说大书等来招徕顾客,现在茶楼被赋予更多的商务、休闲、娱乐功能,但文化味却少了。”从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获悉,承载着老湖州人记忆的衣裳街,经保护性改造惊艳亮相后,已成为时下众多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与此同时,群众纷纷期盼炭画、剪纸、木雕、竹编、箍桶等湖州老手艺和相声、曲艺等传统文化能在老街“复活”。“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可,另一方面湖城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名片的茶楼,‘百坦茶楼’由此诞生了。”据悉,借助茶馆的传播平台,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是衣裳街区管委会强化老街活态文化的一种新尝试。

我们打听到,茶楼里的表演团队将紧跟大众审美,用创新的形式演绎传统艺术,同时本着繁荣湖州人文化生活的主旨,票价也很亲民,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三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我镇中小学自xx年下学期起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例如,各小学在国学经典诵读,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弟子规》或《百家姓》。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三字经》《论语》1篇。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xx首、《千字文》《论语》4篇。四年级:优秀古诗文20首、《论语》、寓言故事十则、神话故事。五年级:《大学》《中庸》、现代诗文10篇。六年级:《孟子》、现代诗文10篇。在确定内容后,提出多项落实的措施:保证诵读时间、保护诵读兴趣、积极创新诵读形式、做好检测工作、阅读篇目的保证。在初中学校,我镇设立了选修科目:内容有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即可。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镇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培养村民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为此,我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xx年底,我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举办“感党恩。党员固定活动日”文艺晚会,激发党员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创先争优争当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

2。开展“感恩祖国”。xx年国庆节,中小学通过组织开展“建设幸福中国”主题读书活动,提升学生感恩祖国、保卫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感。

3。开展“感恩父母”。xx年端午节,通过组织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感恩心语”活动,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励青少年跟父母真诚交流、坦露心声。

4。开展“感恩自然”。通过开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为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倡导低碳理念,宣传“善用资源,服务公益”精神,教育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环保、关爱自然。

我镇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采取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小学,“辉煌共和国”“历史的选择”“魅力汉语”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全校师生的踊跃参与下,校园诵读氛围愈发浓厚。

近年来,我镇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体验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目前,全镇已建立10多个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效保障了村民和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质量。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四

我爱书法,不仅爱它的结构,还爱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这些象形文字的演变,是一种希望,是中华文明永久传承的希望;是一种寄托,寄托着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喜欢他们的结构。我有时看到花体的英文,会对它甚是喜爱,那用钢笔巧妙拼凑的美丽曲线,实在令人对其赞叹不已。但是,这些英文始终是由一个个字母构成,单看一个字时,只会因为其形式的优美而喜爱,不会想到更深远的意境。而汉字却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时,就算从未接触,也可以根据其意境将其含义猜个七八不离十。那是一种汉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诗,诗中的山水画。看看用毛笔写的“一”字吧,要是仔细看看“书圣”王羲之的“一”,你就会发现那不同寻常的美。毛笔轻轻一顿,收笔一提,就造就了如此美丽的汉字。它的结构单一它的结构单一,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横为何给人一种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描绘出来的感觉呢?似乎无法将其强硬地安在一个形容词之上。这就是中国书法,这就是它的强大魅力!

我还爱它们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简简单单的笔画,是那么优雅,细腻,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般的壮阔。简单的汉字在书法家们灵活的笔下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似一汪清泉从山涧流下,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当我用眼睛仔细的欣赏这字时,仿佛被这小小的字带到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地方,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一般闲适;有“更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般的不舍;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孤寂……一个小小的汉字,竟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书法,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

现代化的风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蚀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朋友,也许你已经很少写字,更不用说写毛笔字了,也许你经常用手敲击着骨干的键盘,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书法,再亲手临摹一下,你一定会重新热爱汉字”体会到中国书法的魅力。让我们从新拾起蒙尘的笔,一同书写中华文明的美丽画卷吧!

一间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两位年轻人身穿长衫,表演起了相声,他们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哀怨抹泪,说唱功夫了得,“笑果”明显。伴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台下茶客不仅丰富了味蕾,还被传统文化浸润着……这样的场景,本周日将出现在湖城衣裳街区馆驿河头边,随着这家附带传统表演项目的茶楼开门迎客,湖州人从此又多了一处文化客厅。

来到这个名为“百坦茶楼”的场所,发现茶楼整体设计沿袭中式古典风格,空间设计讲究“礼制”,中国古典元素的饰物在整个茶室中充分体现。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选用传统木质定制家具,镂空雕花,配备红木小件,仿若置身于儒雅文化氛围,感受到淡雅的东方神韵。茶楼中央醒目的。舞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负责人介绍,茶楼每月安排不少于6场文艺类助兴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动外,表演时间均安排在晚间,每场约1。5小时至2个小时。每月6场表演中固定2场为相声专场,1场为曲艺魔术外,其余3场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脱口秀、单口说历史、中式民谣、评书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艺人员均有较高水准,以相声专场为例,邀请的是“湖口笑声”团队,其是湖州本土发芽的相声社团,由一群湖州名嘴组建,两年来已举办相声专场10余场,单项演出50多次,广受观众好评。

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州人历来爱喝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湖州的茶馆已经很为兴盛,且多设在临水依岸的河边桥头,比如湖城的骆驼桥、仪凤桥、华楼桥一带曾经是茶楼云集的地方。“以前茶馆往往通过说大书等来招徕顾客,现在茶楼被赋予更多的商务、休闲、娱乐功能,但文化味却少了。”从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获悉,承载着老湖州人记忆的衣裳街,经保护性改造惊艳亮相后,已成为时下众多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与此同时,群众纷纷期盼炭画、剪纸、木雕、竹编、箍桶等湖州老手艺和相声、曲艺等传统文化能在老街“复活”。“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可,另一方面湖城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名片的茶楼,‘百坦茶楼’由此诞生了。”据悉,借助茶馆的传播平台,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是衣裳街区管委会强化老街活态文化的一种新尝试。

我们打听到,茶楼里的表演团队将紧跟大众审美,用创新的形式演绎传统艺术,同时本着繁荣湖州人文化生活的主旨,票价也很亲民,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我们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但是咱们不能把它们当做累赘,他们是我们的宝贝。最值得珍惜的宝贝。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六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来到这里通过学习感悟最为深刻的。

1、仅注重教师授课技巧而忽略其人品,结果是牺牲了诸多的学生而成就其人,最终也是功满而另谋高就,或是以成绩作为要挟,本学期开学初就有个别高级讲师出现这种现象,而且是在学校最缺人的状况下提出加薪,而且一张嘴就是狮子大开口,全然不顾学校对他多年的栽培。当通过了解学生才知道这个老师也是那两个班(上学期被安排带这两个班的课)学生意见最大的,直接反映这个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专业术语,学生听不懂,他就讽刺加挖苦,有时还骂人。。。

2、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其人品,结果是教师为讨好学生将满意度评分高些,一味为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怎么上老师就怎么上。最终是学生越来越嚣张且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出了校门也对学校大铄其词。这种现象一出来班主任们个个为此事而担忧的同时,也倍感头疼,毕竟班主任们不带课只带班,学生思想工作做的再好,可是任课教师的作法却。。。。更有甚者,班主任明确要求学生怎么做,有的老师为却在教学生怎么不“得罪”老师又可以不做(当然,这样的老师已被开除,也很少)

3、教学能力不行但对学生很认真负责的老师,结果是学生烦他的同时也很尊敬他,在我们开学生座谈会的时候,学生们表示,这样的老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就好了。我们也问学生,如果把这个老师换掉好不好,学生们都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好!问其原因,都说很喜欢有爱心的老师。最终是学校将这些老师送出去学习。

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总结来总结去,长篇大论倒是不少,而我们学习的课程中几句话就总结了,要是早学习,凡事就会做在先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素质课一直没什么多大成效的原因之所在吧。

做人先有德,中国文化最重视也是“德”,当“德”与“道”相契合时,与伦常关系相适应,这就是道德。有道德者可行之于天下,那么,物有本末,德之根在于何处?孝,德之本也!

孝亲,是德行的原点,德行是事业的根本。孝亲使人形成感恩与诚敬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执业态度,执业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执业生涯。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报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说的“亲亲为大”的原则。

感恩的心从感父母之恩生起,仁爱之心也是敬父母开始,从而才会对他人,对事业,对团队,对民族形成心的循环,是谓水到渠成。

那么,做为一个人、一名教师,如何来追求做人做事的根与本呢?听从圣贤人的教诲吧,先扎自己的德行的根,以人为本,以爱为神,以活为形,尽心竭力教好学生。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因而,做事情要清楚本末,做事情也一定要有始有终。

四十天的学习,有理论,也有实践,但实践的还不够,毕竟是在“家里”,在“家长们”的庇护下进行。而今在即将走向社会,除不舍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我们在力行中如何面对将要遇到的种种情形。正所谓:“预则立”。否则,弘扬传统文化,不过就是一腔热情!所以,这几日反反复复读诵老师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那段话:“做事的过程,不要忘记了你的初衷,不要忘记你的目标,不要走到半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气,会做下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要依教奉行,遵循道法自然,学会处处替他人设想,而不是强加于人,做事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一时,以防跑偏!”“一真一切真,所以当你的心是真正真诚,那其实所有的朋友对你都是真诚。人生,你面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的一件事务,其实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不好。所以人生就像照镜子一样,当我们一照随时都是笑脸,代表你这个心是随时随地对人关怀,对人恭敬。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的人,脑子里面想不起来看哪一个不顺眼,想不起来跟哪一个人过不去,每天想着都是大家对我们的关怀,我们要赶快提升自己,去回报别人对我们的肯定”。说实话,我觉得这些话都是专门说我的。所以,一遍遍反复读诵着。

当然我们可以不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我们可以不为,但要是已经定立志向,就应“勿畏难”,路遇艰难“勿自暴、勿自弃”,不忘初心!学贵立志!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还是下决心来认真做,虽然之前已经在做了,但还不够,毕竟只是一场场演讲,自己还没有真正力行呢,那只是个开始。如何做?带着大家一起来做,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几千学生,他们背后又有多少家庭?如果我们把这个区的学生做好了,又可以带动其他区的几万名学生了,那又是多少家庭啊!

力行从当下开始,不要等待,不要幻想天上的馅饼掉下来,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从小我就有个习惯,“言出必行”说了算,定了干!这正好应了《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我会认真考虑做事的先后,这是利益众人的好事。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工作,在此之前大家谁也没有经历过(针对我们而言)。我想如果大家一直都在做经历过的事情,那么只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果了。

做创造的工作信心最为最重要!心性修为一直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要谨言慎行、不妄语,尤其我们在演讲时的语言,不能有虚夸的成份,要句句有据可循,如果为了说传统文化的好而制造“善意的谎言”,一但谎言被拆穿,那么带来将是恶的结果!到那时,我们可不是在宣传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了。其次,要将自己的存心定位在“处处是我家,事事是我事”的状态,那么“泛爱众”就不那么难了!有的学长们说,要是能跟在蔡老师后面,让蔡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学习就好了,一开始我也有这种想法,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接近大师跟在大师后面,由大师亲自教授,这固然很好,如果我们没有一份立志弘扬文化而学习的存心,不去考虑老师背后的那份存心,即使是天天呆在大师的家中,又有何用?也不过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罢了。

力行应当是快乐的!在我们路遇困难时,我们不妨想想这里,想想这里的点点滴滴…在座的每一位学长们,让我们将彼此的信心互相传递,共同携手共进,将我们彼此的信心当做是我们力行时的后盾,路遇困难又何惧之有?因为我们走的是人间正道啊!

以上是我在这四十天学习的感受,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短时间内在还没有完全“消化”的状态下,不可能全面而又详细叙述完整,仅将学习过程体会最为深刻的部分呈现给大家,不到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七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第一心得本站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本站反而还感到委屈,是在干啊,怎么达不到效果呢?原来是犯了“紧有限,宽用功”了,只是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后,对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要一头一头的来,仔细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样工作。再一个要专心,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领导交托的任务,反而会令自己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以上,是我学习《弟子规》浅显的`认识,以后继续学习,领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则,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已之力!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八篇)篇八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的如诗文之雅趣,有的如曲乐之悠扬,有的如对联之巧妙。而我最喜欢的,是写意的国画,那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

望·初遇

初遇国画是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至于画的内容却也记不清了,只记得看到那幅画,我只觉很美,美得让人移不开目光。从那次开始,我总是央求父母让我学习画国画。也许,这就是意境之美吧。

寻·相知

父母给我找了一位国学老师。初学之时,大概就是老师画一笔,我就画一笔,画完心中总是不解:为什么每笔都和老师画得差不多,画完的整体却不如老师画的那么好呢?怀着心中的疑惑,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国画是离不开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看到万物之间的联系,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着假期与父母走访许多奇山异水、名胜古迹,随着游览的脚步,我似乎也渐渐体会出来什么是物体的透视,怎样搭配才能最好地体现出画者要传达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处是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是雄伟的山峰,雾气袅袅,山尖在云雾之上,显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来越深。画笔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这,就是画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识

随着我画技的提高,老师告诉我,一幅画如果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绝对是失败之作。一幅画是该有神韵的,就如山水与花鸟是分不开的一样。如果在杨柳的枝头添一只小鸟,如果在空中画几群归雁,给人的感觉会大不相同。我开始用笔尝试,渐渐发现,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随意,必须与所表达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想描绘春日之景,就需添几只鸭,而若是画秋日之景,画鸭子则是万万不可的。古人偏爱四君子“梅兰竹菊”,寄与高洁的志向;几匹奔腾的马,便可体现奋求上进的决心。这和诗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别画折柳,相思即明月。国画,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托了画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画,我仿佛能与她沟通。透过画,既看懂了画者,又是自己情感的升华。

每次画画,我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画着画着,我的心情都渐渐归于平静。国画之于我,更像是一位无话不谈的朋友,同享快乐,共担痛苦。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责任去继承,却更享受接触文化的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