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的感受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6 11:56:37 作者:琉璃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还要注重文采的运用和语言的精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端午节见闻的感受

端午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礼仪最为隆重,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因其时适值隆冬将尽,新春界临,故又称端午节。

过端午节,糕和馒头是一定要蒸的,糕谐音“高”表示高升发财、蒸蒸日上的意思,;馒头象征“满”、“发”。寓意这一年中能有个好彩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端午节来临,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扫尘过后,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粽子等,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它们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端午节来之前,大地被一种和谐的气氛笼罩,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共叙天伦。随着阵阵的欢声笑语,一个个烟花争先恐后地飞向空中,在空中开出各种美丽的形状,有花朵状的,有柳条状的,有圆形的,数不胜数,把整个夜空映得五彩斑斓。孔明灯点缀着夜空,随风四处飘散着。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午夜,新年钟声的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人们都穿着新衣服,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共祝新年大吉大利。端午节最高兴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孩了,因为过年了,我们不仅都有新衣服穿,还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它寄托了长辈们对晚辈的关爱和希望。

端午节是新的开始,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它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从“划龙舟”、“佩香囊”到“吃粽子”,现在,人们对端午节的记忆只剩下吃粽子和放假。有学者甚至提出“保卫端午节”,就是要保卫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爱国精神,多些家国情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为何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为屈原舍小家为大家,心系国家和人民,却受排挤诽谤,被流放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这种人值得纪念。因为,他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时至今日,端午节不仅为弘扬传统文化,更为让我们找到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紧密相连。千万家好,最小家才能更好,有国才有家,无国哪有家。

革命战争年代,家国情怀很容易产生,“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都是诠释。但和平年代,家国情怀需要厚植并弘扬。家国情怀是接续民族进步的精神纽带,凝聚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发个人成长的向上追求。

厚植家国情怀,要牢记历史使命,心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密切关注时代和社会变化,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我们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认清世情、国情、党情,保持危机意识,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发展。

现今,端午节纪念屈原,绝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而是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传承和弘扬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让中国传统节日承载家国情怀,永续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前行的动力,创造更辉煌的“中国奇迹”,谱写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端午节包粽子感受

今天是端午节,妈妈教我包粽子。

妈妈先准备好了江米、粽子叶、红豆、蜜豆,便开始煮粽子叶,泡江米、红豆。十分钟后,一切ok!

妈妈拿出两片粽子叶,铺在案板上面,按实,把多余的水分和空气挤出去,再拿起来卷成一个三角体的形状,紧紧捏在手里,接着往里面填米、豆,然后把多余的叶子包上,最后拿出线,一圈圈的绑上,一个精美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开始做,发现很难,铺在案板上的叶子怎么也不能乖乖的拿在手里,拿起来就乱了,更别提卷成三角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反复努力,终于第一个粽子要出炉了,突然“呀!”“哗啦啦!”随着我的一声尖叫,豆子和米掉了出来,又散架了。“哼!”我一生气,把手里的的粽子都丢到了地上,妈妈帮我捡起来,微笑着对我说:“宝贝,你包小一点,米如果放得太多,就不好包。”

我又开始包,照妈妈说的包小一点。终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包好了一个small粽子,妈妈拿在手里,夸奖道:”宝贝,你包的真好看,简直是艺术品!比妈妈包的都好看!”我听了心里美美的。

我开始一点点的将粽子放大,最终,能包的和妈妈的一样大了,在意犹未尽之时,粽子叶已经用完了。

今天收获好大,学会了包粽子,期待明年的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校政教处组织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争做美丽学生”活动,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展了各项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1、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任务,收到良好的活动能够效果,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首先进行宣传,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我们通过班会的形式,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意义。

3、我们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手抄报创编活动。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配以插图、剪贴画,制作了一张张美观大方的手抄报。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过传统节日的意义,更加认同、喜爱传统节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提高了科学文明素养,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4、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班利用班会课,组织了学生参与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词、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诵读活动,。

5、开展端午亲手包粽子活动,看谁的手儿巧,包的粽子最美丽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了民族意识,让学生走进伟人、了解历史、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又增进了学生与亲人之间的亲情,让学生时时刻刻心怀感恩之心,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端午节的感受及心得

往年的端午节,我都是稀里糊涂地过了。今天,又是端午节,早上,妈妈激动地说:“周昱,你先别写作业了,我们赶紧去市场看看吧。”我一听,心想:市场有什么好看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妈妈一起去市场看个究竟。

走出家门,我就闻到的一股淡淡的艾香。方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来避邪。

我和妈妈来到市场,那儿的人真多呀。不过,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有许多人的车上、手里都有一把“草”。一问妈妈,才知道那是艾。我立刻兴奋起来,央求妈妈给我买一些艾,妈妈同意了,我十分高兴。

走进市场大棚,一股浓浓的艾香扑面而来,我和妈妈顺着气味往前走,找到了一家卖艾的。我问妈妈:“这是艾吗?”“是。”妈妈回答到。我又问卖艾的人:“这些艾是在什么时候挖的?”“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去挖的,只有在端午节这个时候去挖的艾才有药效。”“这艾是在哪里挖的?”“岭上。”卖艾的人答道。紧接着,买艾的人还给我讲了艾的作用和特征,如:把艾叶晒干以后可以泡脚、把艾插到门上还可以避邪……听完卖艾人的讲解,我对艾有了新的认识。妈妈也实现了她的诺言,给我买了一把艾叶。

咦,这不是猫猫眼吗?它可是有毒的呀,怎么跑到菜市场里来“害人”呢?后来,听卖猫猫眼的人讲,猫猫眼只有在五月端午这天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挖,才是没毒的。而且他还能消炎、解毒、治嗓子疼……听到这里,我才知道我错怪了猫猫眼,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走出大棚,我看见了一辆“红车子”,这是卖香包的车子。只见有的香包上有“一生平安”四个字,有的香包上绣有各种各样的属相……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要给孩子佩戴上香包,保佑平安。

奇怪,今天卖菜角和糖糕的生意怎么变得格外红火?我连忙去咨询妈妈,妈妈告诉我:当地有端午节吃菜角和糖糕的习俗。我这才明白了。

回家的路上,妈妈又买了几个粽子。回到家,我把艾叶插门上,挂上妈妈送给我的小香包,吃了一个香甜的粽子。今年,我过了一个真正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

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临近,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顾名可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端午,何以中国”,正是因为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既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不过,就像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端午也曾在“古今”和“中西”之间,一度失落。

自“古今”而观之,高楼大厦的生活,远离了田野山林,难以采摘艾草、菖蒲;流动时代的人们,虽能买到粽子,却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其乐融融。自“中西”而观之,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成了“闯入者”,其商业化、娱乐化、趣味性,对中国传统节日生态造成不少冲击。这样的“古今之变”“中西之惑”背后,是中国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大转型,也是人类文明亘古未有之大交融。置身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之中,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节俗,该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如若让端午传统持续失落,无疑会有损文化认同感、消散文化向心力。

然而,中华文化却也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间,获得了更大张力。文化恰似长河,既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因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只有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更具价值——这是考验文化应变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端午节见闻的感受

到了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伟大诗人屈原,因为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追思伟大先贤为理想舍身追求的高洁情操而演变而成的。端午节,如今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全变了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竟产生了如同过春节那样的百无聊赖的感觉,认为端午节无非就是吃粽子,挂香袋,悬蒲艾。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恶疠病疫就会肆虐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蒲艾、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现在,已经没有人想到,过节就是对苦难的忏悔,过节就是苦中作乐。

五月初五,还是伟大的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江的日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大概屈原就是有意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恶月恶日投江自尽,以顺应人们心中的传统日子,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吧。于是,伟大的诗人,英勇的就义,就给传统的日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就有了端午节一说。

从此以后,每到这一天,小孩子胸前就挂香袋,是为了昭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吃粽子,据说是为了堵鱼虾的嘴,防止屈原的尸体受损,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了一种传统节日的食品;插蒲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可以驱邪避邪。

而赛龙舟,有的人认为是为了竞相营救屈原而演变来的;还有的人说屈原投江后化为白龙而去,人们为了纪念他,追思他的高风亮节,而划船竞渡去追寻他的仙踪演变而来,等等历史传说,不一而足。就演变成了今日的龙舟赛。故而,每一个节日,大体都是由一个悲沧的故事,集思了诸多美好的传说而这样形成的。

如果你知晓了端午节演变的由来,你就会感叹不止。一个伟大的灵魂就这样飘然远去,一介介卑微的生灵将其敬若神灵,祭祀追思代代相传。天地悠悠,传承百世,俯仰千年。仿佛眼前屈原的形象,还依然挺立江上,一曲不朽的慷慨悲歌袅袅而至,一幅时空交错的梦幻情境翩然浮现:

汨罗江上,波谲云诡,静寂悲沧。屈原大夫,鹅冠博带,一叶扁舟,怀石涉江,竹篙轻点处,水波荡漾中。渐行渐远直至被吞没之际,顿时草木含悲,云雾蔽日,风云变色,江水呜咽,浪花悲鸣。待风平浪静时,汨罗江上,一条白龙缓缓游弋,伟大的神灵已融为浩瀚之江水,泊泊东流去,后人闻之,无不哀泣,世代缅怀。

数千年后,我手握竹篙,极目瞭望,一次次地驾舟前行,却永无止境地地难抵目的。在缅怀屈原沧凉悲壮的同时,极力追索《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中那淡泊宁静的高远意境。前程漫漫,需要追寻的东西又太多太多,但我不会泄气,还会点篙前行,不息地探索,任重而道远,我在努力搜寻着理想中能给我带来永久安全感的坚实彼岸。

端午节是这样一个节日吗?吃着香粽,嘴是甜的,可你的心里呢?挂着蒲艾,是为了避邪,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丑恶和美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的启示就是告诉我们,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人的意境就要需要足够的定力来把持。人“难得糊涂”地活着,并不是因为境界高,而是选择了顺其自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你所能做的,就是苦中作乐。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度过的每一个节日,都将会是快乐的。

端午节感受小学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见闻的感受

转眼间,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了。每当想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位值得让人纪念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把自己心中的爱国主义写成了一首又一首诗,直到后来国家灭亡,他也不屈服,身背年幼的皇帝,为国投江自杀。这感人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他们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建立了这个节日——端午节。

在端午节里,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香囊。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妈妈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的家乡建湖,这里的人们也都这样。端午节前夕,就包好了粽子,插好了艾叶,戴好了香囊。洒黄酒,驱害虫,把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喜气洋洋地迎来端午节。

端午节时,我最爱戴香囊。那香囊的香气可香啦!让人闻着心旷神怡。我也爱吃粽子,特别是那甜丝丝的蜜枣粽子,又香又白、又嫩又甜的粽子让人吃了赞不绝口。

知识渊博的爸爸对我说,端午也叫端阳、重五划龙舟当时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我听了,才明白为什么要赛龙舟、投粽子了。

端午节见闻的感受

包粽子的材料我们昨晚就准备好了,昨天我们到超市里买了粽叶、红豆、红枣、糯米、花生还有一些绳子。这些材料在水中泡一夜就可以用了。今天下午,我正在写作业,爷爷突然叫我一声,我过去一看,原来材料都泡好了已经可以包粽子了,爷爷教我:“包粽子要先把总也卷成漏斗状,然后往漏斗里装米、猪肉和其他材料,装满后就他口合住然后把剩下的粽叶包到粽子的外边。最后,再把绳子绑在外面就可以了。”我学着爷爷的样子把粽叶围成漏斗状,爷爷说我拿的粽叶太小了要再拿一片,然后把两片叠在一起。我把它叠在一起后,往中间一卷,就卷成了一个漏斗的样子。然后拿着勺子,小心地舀了一勺,放在粽叶里,然后把“漏斗”的口和上再把外面露出来的粽叶包上,最后,我拿来一根绳子把它像绑木乃伊一样绕了个遍,才剪断了绳子,然后绑了个结就可以了。

我包完这个后,又包了几个。没想到在第三个就出了问题。我在包第三个时由于漏斗底没封好,里面包的馅一下子就漏了出来。爷爷说:“粽子的底一定要封好”我赶紧把底封上,果然再也漏不出来了。原来包粽子也要这么技巧啊。

我们把粽子包好后就放进了锅里,真希望明天能吃到自己包的粽子。

今天是端午节,通过实践活动我了解到包粽子的习俗,我决定和奶奶一起在家里包粽子。

上午我起得很早,先和奶奶把昨天买好的粽叶洗干净,又把肉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块,放在拌好的调料里,接着舀了一盆子糯米放进几滴油拌匀,我们就开工了。

我学着奶奶拿一张粽叶放在手心里,弯出一个三角形,把口子对着自己。先放进一点米,然后放一块浸得变红了的肉,再放一点米把肉盖住,这样就把肉藏在了米中间。接着开始系线,我拿着一根长长的线在粽子上绕来绕去,就是包不好,急得我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最后在奶奶的指点下我才包好了一个奇形怪状的粽子。一个小时后我们完成了包粽子的任务,奶奶把它们放在锅里煮起来,一会儿粽子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

经过耐心的等待,粽子终于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享用自己的劳动果实。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以后我一定要多参加这样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见闻的感受

走着走着,草绿了。走着走着,花开了。走着走着,走到了端午节。

这个端午节注定不一样,因为我和天成作文学堂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去西公园“找夏天”,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都期待着这次“浓情端午”活动的开始。

天刚下完雨,空气无比清新,走着走着,我们来到第一个目的地——植物园,只见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就像刚洗完澡,一身清清爽爽的。花儿经过一夜的沐浴,显得格外娇艳,那花瓣上的点点雨露,宛如一层透明的外衣。我们走在路上,聚集在树叶上的雨滴不时落在我们头上,引得我们不时抬头往上看。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快看,蜗牛”,顿时所有的人都被那群蜗牛队伍所吸引,由于刚下过雨,它们都迫不及待地从土里爬到嫩绿的草叶上呼吸新鲜空气,它们个个背着小房子,悠闲地在叶子上散步。每当看见它们在路面上慢慢行走时,我的心也不由抽搐一下,担心它们的生命,看见我的小伙伴们有的把它们放在手心揉捏,有的放在纸上让它们爬行,有的装在瓶子里想带回家,甚至有的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小蜗牛,顿时,小蜗牛就变得粉身碎骨,看见这一幕我非常伤心,它们会多痛啊!

走着走着,我们会见了几位神秘嘉宾——十二生肖雕像,我们纷纷跑到自己的属相跟前合影留念,接着听同学们讲述了十二生肖的来历,我知道了猫为什么不在十二生肖里,原来是猫睡懒觉,被小老鼠抢先一步到了终点。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鱼米水乡,在那里,我们举行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朗诵比赛,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上台朗诵,我也拿出我的状态,有感情地朗诵了《浣溪沙·端午》,最终我获得了一等奖,妈妈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来真是这样。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作家王莉老师的签名会,王莉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的写作历程,给我们讲述了写作的方法,她还朗诵了她写的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我听的都入了迷。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莉老师居然认识我,哦!原来我的作文曾经和她在同一版发表啊!听完王莉老师的讲座,我牢牢记住了王莉老师在写作路上的三个关键词“感恩,热爱,坚持”。是啊!正是这份感恩的心,这份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王莉老师才会写出《风烟俱净·岁月安好》这么好的作品。

就这样,我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一个非常开心而充实的端午,真喜欢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过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端午节到了,我来到奶奶家,包粽子。

开始包粽子了,我和奶奶来到厨房,奶奶问我:“你喜欢吃什么馅的粽子呀?”“毛芋馅和蛋黄馅!”我回答奶奶。我们端来碧绿的箬叶,香喷喷的糯米,综线,毛芋馅和蛋黄馅。我先拿起两片箬叶,折成漏斗形,拿起勺子兜了一勺米放进箬叶里,可我一疏忽,手没捏紧,米全洒在了地上,我飞快地拿来扫把,把米扫干净。我就干脆兴致勃勃地坐在凳子上,看奶奶熟练地包粽子。过了一会儿,我想:坐在这里看奶奶包粽子,还不如照着奶奶的样子学包粽子呢!于是我就照着奶奶的样子学了起来:先把箬叶这成漏斗形,往里面放一勺糯米,然后把馅放进去,在放一块肉,最后再放一勺糯米,在用一片箬叶包好,用综线绑紧。包着包着,我熟能生巧,一会儿就学会了,而且越包越好,奶奶夸我真能干。

粽子终于包好了,我们把粽子放进锅里煮,过了一会儿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我赶紧跑去把粽子剥开,津津有味地吃。看着这些粽子,我心里乐滋滋的。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断的彩绳。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种习俗吧!)这才突然反应过来。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当时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汇成商学院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仿佛还能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过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端午节来了,从阳光中走来了。

我们呢?我们在小河边玩纸船呢。

“迪迦号出发了。”丁丁大吼一声。

“凤凰号也出发了。”冬冬用尖尖的嗓子说。

我大声喊:“屈原号荷花船闪亮登场了。”

一只蜻蜓飞来了,落在我的荷花船上。有了小船手,我的船游的更快了。

我乐坏了,高声大喊“屈原加油!”

丁丁和冬冬急了,也大叫了起来。

“迪迦加油!”

“凤凰加油!”

一阵风吹来了,小船游地越来越快。

渐渐地,小船变成了三个小白点……。

午节来了,从阳光中走来了。

我们呢?我们在小河边玩纸船呢。

“迪迦号出发了。”丁丁大吼一声。

“凤凰号也出发了。”冬冬用尖尖的嗓子说。

我大声喊:“屈原号荷花船闪亮登场了。”

一只蜻蜓飞来了,落在我的荷花船上。有了小船手,我的船游的更快了。

我乐坏了,高声大喊“屈原加油!”

丁丁和冬冬急了,也大叫了起来。

“迪迦加油!”

“凤凰加油!”

一阵风吹来了,小船游地越来越快。

渐渐地,小船变成了3个小白点……。

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就做好粽子。先要准备粽子的馅子,馅子各种各样,有豆沙馅的,蜜枣馅的,肉馅的……;要准备好芭蕉叶子,洗净叶片,并将它剪成匀称的叶条。妈妈将糯米洗了,将芭蕉叶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压就紧了,拿出馅儿按入米里面,随后缠成一个菱形,用丝线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妈妈的.手中诞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来就可食用了。撕开叶片,此时的粽子,不但有饭团的味道,还夹杂着芭蕉叶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凉还带点微微的甘甜。

端午节的早晨,妈妈要去买那些鲜绿的艾叶挂在门楣上。今天,每家每户的门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实,悬挂艾草,还可以驱虫蚁。用完餐,妈妈会烧那艾草给我们洗洗,听说它有去寒湿消炎等作用。这时候,满屋都是淡淡的药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轻气爽。

过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又是一个粽香飘舞的季节!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仿佛已经闻到了粽子和艾草的味道。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挂艾叶、配香囊等。

说起端午,我们都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很早的时候就听妈妈讲过屈原的故事:屈原受人离间,后被放逐,于是满怀悲愤,落拓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蛟龙破坏屈原的尸体,于是划着龙舟在江中投入粽子引开鱼虾,用雄黄酒醉晕蛟龙……屈原是正义的化身,我很佩服他的爱国精神!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妈妈和阿姨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我和妈妈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时刻的到来……我和妈妈亲手包了很多的粽子,虽然我包的漏了馅儿,但是吃起来仍然味道很好,尤其是边吃边听妈妈讲着屈原的故事,感觉至今回味无穷!

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要找来五颜六色的线,给我编织成花绳,带到我的手上、腿上,说是什么蛇虫不敢接近;爷爷总会从街上给我带回很好看的香囊,还是我最喜欢的熏衣草味呢!

这是我编的几句诗歌:端午节已来到,大人忙把粽子包;小孩吃了直叫棒,小猫小狗闻到香。

今年的端午节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好期待这一天早点来到呀!

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端午节包粽子是中国的习俗。每到端午节前几天,外婆都会包粽子。

每年端午前几天,外婆就在街上买来棕叶、糯米和蜜枣。外婆先烧水煮棕叶,然后洗一洗糯米和蜜枣。中午,外婆开始包粽子了。她从盘里拿出三张棕叶,卷成漏斗状。先放上一半米,放蜜枣,再放上米。当外婆把粽子裹好好,再用棉线把它固定。

我看包粽子很简单,也跟着学了起来。我拿起三张棕叶开始卷。可那三张棕叶完全不听我的命令!它们就像頑皮的孩子,刚卷起来就散开了。我可急了。再拿三张粽子包,可还是没有卷好。我又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終于,我把粽叶卷成了漏斗状!我太开心了!手忙脚乱地放上了糯米,下面却漏米了。外婆说:“慢慢来。”我听了外婆的话,慢慢地包,虽然我包的粽子不好看,但是我敢说我包的粽子是最大的!外婆开始煮粽子了,外婆说要煮好几个小时。我等啊等,两个小时后,粽子开始散发出香味。我问外婆:“外婆,粽子好了吗?”“没好,还要火焖。”我又等了好一会儿,粽子才可以吃。

只见它们青色的外衣变成了墨绿色的。剥开一个,浓浓的粽子香弥漫了开来,软软的糯米、甜甜的蜜枣,看着都让人流口水呢!

每年,妈妈同事都会送粽子给妈妈。可我更喜欢自家的粽子,因为粽子里有家的味道。爸爸喜欢吃糯米粽子,妈妈什么粽子都喜欢。我更喜欢吃蜜枣粽子。

互送粽子也是一种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多吃粽子。

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节分端午自言谁,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一首纪念端午,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作。屈原是一位爱国忧民的楚国大夫,是一位励志革新的政治家,他一腔热血,励志通过革新强大楚国,统一中国。可当政者听信谗言,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他在《离骚》中写到“长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民的流离失所,撕扯着他的心肺。屈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流放中眼见国破民苦而无力回天,痛不欲生,同年五月初五抱巨石纵身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异常,前往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百姓们在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为了纪念屈原,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同时做成各种粽子争相投往江中,以便让鱼龙虾蟹饱食了而不再吃屈原的尸身,从而演化成竞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如今,吃粽子习俗已逐渐盛传于祖国各地,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饱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也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给我们更多的历史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

过端午节的感受作文

端午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对于过端午节,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端午节的感受。

作文。

500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又要吃香喷喷的粽子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非常热闹。端午节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很有意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免职,被赶出都城,流放他乡。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报国无门,最终在阴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乐章。

今年端午节到了,妈妈特地从超市买了各种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地拨开粽叶,大口大口地吃着,阵阵的苇叶清香扑入我鼻子里。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我,感染了我。我们是生活在祖国的怀抱的少年儿童,要向先辈屈原那样,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专心读书发愤图强,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我小时候就一直盼望着过端午节,因为那时候我就知道,端午节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今天是端午节了,馋了一夜的我赶紧起来,我惊奇的发现,我的胳膊上、腿上都系上了五种颜色的丝线编成的彩绳。我知道五丝绳代表着父母对儿女的希望和心愿。这是什么时候系上的呀?我百思不得其解。

哎!我不管这些了,我还急着吃粽子呢!“咚咚!”的我跑到了餐桌前一看,嘿!真怪,桌上没有粽子,倒放着糯米,竹叶、白线。“这是干什么?莫非是我们要自己包粽子,太好了!”我马上洗干净了手,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把白白的糯米放在了水里,糯米变得粘粘的。接着,我又把糯米舀出来,把带着水珠的竹叶摆成十字架形,把那黏黏的糯米、花生、大红枣放到了竹叶上,包出形状来,然后再用线缠上。把包好的粽子放到水里,“咕咚,咕咚!”煮着。只听的粽子在锅里敲着小鼓,听着那悦耳的音乐,我感到好惬意!

粽子煮好了,还有好几个角,竹叶上还带着几滴水珠,冒着热气,白线缠在粽子的腰上,显得好可爱哟!我把竹叶打开,只见露出了白白的糯米,咬一口,细腻可口,糯米里包着花生米、大红枣,吃起来又香又甜,回味无穷。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传统习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包粽子活动,大人们先把两片竹叶叠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等各种调料,包成立体的三角形,再用细绳缠紧。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馅的,还有加蛋黄的等等。

就连粽子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如:圆形,三角形……让我看的眼花缭乱。

忽然,我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阵“嘿哟”,“嘿哟”的呐喊声,我连忙从窗口望出去,只见湖里的龙舟上一个人在擂鼓,还有八个人在划浆,而且比赛队员都整齐有规律地呐喊着,划动着,个个都生龙活虎,并且精神抖擞。看那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支支发射出去的利箭一样向前冲去。在岸上的啦啦队员们也都大声的喊着;“加油”,“加油”!龙舟听到大家为它喊“加油”似乎变得更快了。

啊!端午节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赛龙舟比赛,真是趣味无穷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节那就好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