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字母课堂教学设计(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9 00:14:08 作者:曼珠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字母课堂教学设计(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一

专题一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下)

[讨论8:如何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活动?]

程老师:我自己觉得这个活动的问题主要是指令不清楚。也就是我们现在上课的老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向学生发出指令。第一是老师实际做动作学生跟着做,另外老师说英文指令,第三就是老师说中文指令,那么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有些指令,比如说turn right.这种本来就是相当于练听力的这种指令。还有一种指令就是课堂活动本身的一些指令,比方这个老师他讲了说 you must listen to me i say turn just turn not to go straight do the ? 实际上这些指令呢,根据我的判断,学生为什么出错?就是指令不清楚,学生并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干什么,所以学生就反复出错了。这个指令问题,在课堂上我也发现很多情况,有的老师自己说的很清楚,学生没懂,或者是老师自身指令本身就很不清楚,要么就是没有逻辑,要么就是说的不清楚。

刘老师:在这个活动设计的时候呢,我们老师就一定要,就是刚才程老师讲的,也就是你的指令instructions一定要很清晰。因此这个活动,如果是老师手上拿着一个东西进行示范的时候,他应该最好是有一个同学,因为你要形成最后是学生双向之间的一个pair work。如果老师仅仅一个人示范,你记住这个时候,角色要很清楚。当我们在看到很多外教做这种示范的时候,他一下站这边,然后又站到那边,做另外一个脸儿,这样就使两个之间的交互活动很清楚。比如我手上有这个东西,然后对方问我can i have some…? course.我就可以给你,如果我的图片上没有,我就不能给你。所以,应该说这个活动老师的设计呢,他是考虑到让学生有一种双向的交流。但是如果这种双向的交流的一个指令不清楚,或者你这个设计的整个不能够形成一种交流,学生实际上还是在一种简单的模仿。

程老师:我倒是还有一个建议,可能更有意思一些。比如说,让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些食品,比方说你最喜欢的或者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其他同学再来这个组问,你们有没有什么,我想要什么,有没有?这样他就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了,那么就是说不是老师事先给他规定的有还是没有。

主持人:还有一点,我注意到,我们学生在去寻找万圣节礼物的时候,孩子们是下座位来去做的这个活动。我们看到录像当中,确实这个教室有这样的空间,但实际上我们的课堂上五、六十人的大班,是不是有这样的空间呢?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你学生的人数,以及你教室空间的情况。

刘老师:而且老师设计活动呢,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比如说扔色子,往地上扔,还是往桌上扔?很细节,往地上扔的话课堂的整个秩序就会乱。所以你不如色子做小一点,往桌上扔,这样小孩们在一个group里面,他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交流,很有趣味。当然我们还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传篮球,这都是不合适课堂操作的游戏。[讨论9:如何设计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主持人:在我们看到的片段当中,有一位老师在练习go straight on.这个活动的时候呢,他先是分别的让几个同学上来,老师发指令,学生去做动作,接下来又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学生发指令,另一个学生去做动作,那么其他全班的同学在这观看。那么这样的一个活动在学生全体参与的这方面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请刘老师就这个方面来谈一谈。刘老师:这个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反复强调了这个,就是一个活动的一个可操作性和一个面向大多数的问题。如果教师的示范活动,叫一个同学做的示范活动是起到示范作用,而为全班的其他同学继续做后面的类似的活动做准备的话,这是非常好的。如果整节课都是老师和一个学生之间单向的活动,那就是不好的。从这个老师整个的案例来看,他首先是让几个同学走上去,实际上他就强化go straight on.这个指令,那么然后让同学去发这个指令,那也就是他提出新的要求了,学生不光能够听懂指令,而且能够跟自己去发出这个指令。但是用什么更好的方式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呢?那就判断这个同学做的动作对不对,如果孤立的一个指令,那这个活动就没有什么很大意义了。

程老师:是这样的。你比如说我们看录像里面,这些同学他在前面说指令,另外一个同学去做,其他同学观看。那观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啊。但是这种效果是不是那么好呢?就可以打一个问号了。那么其实还有一个片段,片段9,就是这个老师让学生重新编歌谣,老师先做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小组之间来编歌谣。这个时候,就像刚刚你所讲的,我先做一个主要活动,后续的学生来自己做,这样实际上他这个参与面就广得多。在录像里面看得很清楚,学生四个人一组或者五个人,自己在那编歌谣,等于是每个人都参与了。所以这种形式,恐怕学生参与度要高一些。

[讨论10:如何使活动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

主持人:好,确实是,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到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参与,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谈到活动当中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昨天看到的一个片段当中的后半截,教师在训练turn right.的时候,采用的都是听指令做动作的一些活动,刚才我们已经做了介绍,在这就不再赘述这个过程。那么这样的活动,看起来呢是比较热闹,全班同学都在参与。但是实际上我们细看一看,这个活动设计的是否合适呢?请程老师来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程老师:这个活动我看了,就是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老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实际上,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特别强调用tpr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减少学生语言产出的负担,直接听指令做动作。但是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的话,你简单的让他turn right.可能有点机械,或者至少挑战性不够。如果四年级的话你可以给一些难度高一点的指令,或者略为复杂的指令。

刘老师:对,可能这个四年级的教学要求,他就是要学生能够听懂指令做动作。但是你不一定非要老师发指令,学生都要按指令做。你实际上也可以用一种flash的理解,看一个图形,有一个指令,然后看那个图形,转对了,还是转错了。这实际上对学生是一种判断,也是一种对那个指令的一种判断,看那个执行人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所以还有一种指令的方式,不一定是老师当着学生的面去发指令。像我以前教学也试过,你就远离学生,或者用一个另外的录音的声音给学生发出指令,这样叫学生可以熟悉各种不同的声音,避免我们小学课堂上老是老师的一个声音。就让学生能够去体验到更多的环境下,更多的情境下的这样一些动作。还有一个听指令以后要学生画箭头。所以他这个实际上这个方式是非常多的,不一定就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主持人:还可以这样设计,比如说,我们可以让一个学生上来蒙上眼睛,藏起一个班里的某一件东西,可以是我们学生的某一个用品,书啊、铅笔啊,或者其他的一些东西,藏到某一个位置,然后通过发指令,让这个学生找到这个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个方式,也是我们可以让全班的更多同学来参与进来的方式,您看是吗? 刘老师:对。

程老师:但是这个活动的话,因为在教室里面你要turn right.它实际上这个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刚才也在听这个问题,他到底摆在什么地方,因为教室它肯定是座椅板凳很整齐的,前面讲台可能有一点点空间,那么左转、右转能转到什么地方去? 主持人:对,也有局限。程老师:这就是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

刘老师:对,还要注意课堂安全,小孩转的时候摔跤了,那也是不允许的。

主持人:对,尤其是孩子蒙上眼睛的时候。

刘老师: 这种活动的出发点非常好,因为他能够激发学生一种创造精神,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做。你看我到美国一个小学看到小学校上一个标语啊,他就是observe, 然后是explore, discover, imagine, 也就是说他小孩首先是观察,然后去探究,然后发现。她很强调小孩的想象力,叫小孩去画一个自己的机器人,他有很大的一种想象空间,然后小孩画过这个以后,然后进一步随着语言的深入,他能够用语言把他这个robot介绍出来,或者描述出来。如果他是学的那个人体的器官,什么大眼睛啊,高鼻子啊,小嘴巴啊,那么他也起到一个作用。然后学颜色的时候,他如果这个robot,他可以说它什么颜色啊,穿什么衣服啊。那么激发这种学生想象的活动呢,应该说在我们小学课堂上现在采用还是比较多,很多老师都发挥了很好的一种创造力,给学生设计这种活动。但是要注意一条,就是这个活动一定要最终落实到和学生用语言的表达结合起来。因为用图形表达是一种方式,还要有一种语言的表达,哪怕标注几个单词,看图片给那个图片写一个说明,哪怕标一个单词说my robot.主持人:是,其实这个案例当中,我觉得还有一点非常好,就是这个老师在做示范之前,发给每个孩子的让他自己画的一个小纸卡上面,提示了一些语言,比如说fly 这样的词,比如说 he will… she will…等等这样的一些语句,这样的一些提示,是不是就能够像您说的那样,能够帮助他去回忆起来学生需要使用的语言。

刘老师:这就是对大班教学,一种是control,一个是less control,一个是free。就是教学中有个控制,一个是给学生一种思维空间,但是还是控制在我一定的目标范围内,另外一种完全让学生自由的一种思维。应该从大班教学,特别一个班上有40多个人、50多个人,那这个时候老师的设计活动应该还是有所控制。所以在老师给他的那个纸片上给他一些fly,给他一些work,或者是listen这样一些词,对学生的想象他有一定的目标要求,这个也是不同层次地给学生一种思维的空间。

刘老师:这样的活动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它有意思为什么呢?就是他给四个孩子手上的那个信息是其他同学所不了解的。比如说某个同学手上拿到的一个信息是某一个人,但另外一个人手上拿到的是一个地点,另外一个是拿到他做的事,另外一个是拿到一个时间,当其他的同学提出一个who is it? 他说出一个人,然后就提出where is he? 或where is she? 他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可能说出一个地方,组成一个句子,是人们很难以想象的。比如说某一个人他如果是在北极、南极,从意义上来看,可能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特别到这个人在干什么,如有人说了在和布什谈话,或者在和布什聊天,甚至和萨达姆在一块,这个就可能会引起一些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穿插这样一些活动,它还是很有意义的。另外,从另一层意思来看,这种活动设计,它还可以进一步往前推进,他可以形成学生一种逻辑的思维。比如现在是某一个人到他的时间、地点,让他来描述一个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而到今后的,随着学生的深入,可能是三个互相之间有逻辑关系的句子,让学生能够把它串联成文,应该这是课堂设计中同学能够达成很轻松的这样一种交流的机会。但是从真实交际的角度呢,这个活动基本上老师还是控制的。所以,什么叫真实的交际呢?它应该就是说,我原来看过一本书,就是老师他能够严格控制答案的,这个就叫meaningful,是有意义的,但是不一定是communicative。但是如果这个活动设计以后,老师是无法控制学生的答案的,比如说让孩子们去画一个robot,你不知道学生会画成什么样。再一个呢,让学生去猜就是让学生去猜某一个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这个时候学生所说出来的猜的东西,不一定是你老师限定他的一个词汇范围,那这个时候他就是一种学生用思维来表达自己心里面想象的事。因此从这个练习来看,它有这种贴近交际,因为他可以向其他同学传递某一种信息这样一种作用,但是从双向的这种真实交际来看,它还是一种预备期的。

程老师:他这里面一问一答是这样的,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纸条,纸条上写了一个动作,比如说我在听音乐,我在看书,我在打电话,就每个纸条上写的一句话,另外一个学生就问他,被问的这个学生就根据纸条来回答。应该说这个设计意图也跟刘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就是他有一个希望,创造一个信息差,关键问题是这个信息差是老师事前控制的,是事先预置好的,所以这种信息差,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叫做不是真正的信息差,或者是虚假的信息差。那么这个活动应该怎么去设计呢?我倒是有一个建议,比如说我们让每一个同学从家里带一张自己的照片,在照片上是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拍的,然后我们拿来以后,因为照片本身可能看不出在做什么,那么另外一个同学就得问what are you doing? 比如说i’m talking on the phone.那进一步再去追问who are you talking to? 或者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这样就是真实的了。因为比如说我有时候把我的一些照片拿来给我的朋友看,他们就问你这是在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你就给他讲,这就是真正的信息差。如果按这种信息差去设计教学的话,才是真正的交际。

刘老师:对。像现在进行时的这种真实交际应该非常好设计。如果你叫一个孩子上去做一个动作,那么其他同学猜what is he doing? what is she doing? 这个时候他就形成一种真实的交际了。再一个,我们看那个follow me的节目里面,因为他听一个声音,听到一个声音what is he doing? 这个时候学生猜他是用思维,在用英语表达他听到的声音,他猜想他做什么,这就是一种真实交际。

主持人:对。那么同样是这样的一个问答练习,我们还看到一个案例,就是在第一节完整的课当中,那位老师跟孩子们一起做get the halloween presents.这样的活动,那么教师发给孩子们每人两张这样的卡片,学生下座位一边问can i have some…? 然后找到与自己手里相同的卡片。那么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是否在真实的进行交际? 刘老师:实际上这个应该还是属于一个drill,还是个meaningful practice,有意义的操练。因为孩子们手上拿到的都是老师限定他的,比如他手上拿的是一个苹果和一个那个香蕉can i have some bananas? 然后我有yes, of course.主要老师的目的还是在练习can i have…? 和can i have…? 表示请求的一种答语,在这个地方值得区分的,can i have…? 表示一种请求,所以我倾向于一般的回答应该是yes, of you are.就行了。但是好像我们老师就侧重在这个结构的点上,她是比较强调yes, i , i can’t.这个我觉得从表示一种请求要东西的话呢,好像不太得体。

程老师:对,就是回答的人不能简单说yes, you can.或者no, you can’t.应该是如果有的话就给人家,如果没有你就是sorry, i don’t have any.刘老师:而且另一方还说thank you.就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一种交际氛围。

[讨论12:如何设计充分体现学生语言运用的活动?]

主持人:这个活动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一个片段,所以可能之前的这个活动我们没有看到。之前的这个活动呢,老师是展示了tony写给其他的小朋友的来反馈自己昨天在家干什么的这样的一封信,但是由于tony比较小,我们看到录像当中的小孩很小,可能也就刚刚上学那个年龄,那么他有很多的词汇是不会写的,这个时候老师拿出来,让五年级的孩子给他去补充这样的一些信息。程老师:那是给他不是帮他来写信。主持人:对。

程老师:是帮他还是给他写信? 主持人:帮他来去完成这封信。

程老师:那就应该是让学生完成tony写的一封信。也就是说替tony来写这封信,这创意也是可以的。

程老师:我们以前讲过,就是一个课堂教学要有层次。那么根据交际语言教学过去提过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说有三种类型的活动,一种是完全控制的,就是由教师控制的;另外一种是教师控制一半叫half controled;另外一种就是叫free practice,或者是free production,就是完全没有控制的。这就有层次了。我觉得这几个活动安排还体现了层次性。首先是理解,然后是重点学习其中的一些重点句子,然后再设计机器人,实际上是一个语言运用的环节。所以这就体现一个语言的接触、理解、体验,重点学习,然后语言运用。我觉得这个思路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我个人也比较赞赏这样的设计思路。

主持人:那么是不是我们安排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这样的一个顺序? 程老师:这是一种思路之一,你不能说所有的活动都按照这种思路。就是刚才我们也讲了,有时候按这个思路,有时候可能需要换一种顺序也是可能的。

刘老师:听小学老师的课就是使人心跳,像参加成都的活动,好像我整天就在心跳。什么问题呢?就是小学老师本身的层次年轻,富有想象力,而且他们所接触到社会各种活动也是非常多,于是,他们就产生了一种思维上的一个误区,就认为我小学的英语课就是要活动形式多,活泼。这样就带来两个偏差,一个偏差就是忽略了我教学的目标,第二个就忽略了我们本身教材。我们经常看到小学课从头到尾,学生都没打开过书,就是跟着在动啊、跳啊、唱啊、说啊,然后就看课件啊,学生从来就没接触过书。我们教学生交流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交流,就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他和书本上的图画、书本上的文字之间的交流。因此,从这个活动的设计上来看,它就像一首交响乐,就是它有序章,也就是我们的热身,使孩子们的情绪能够进到这个乐谱里面,然后它有它的高潮,有它非常激昂的时候,但是也一定有它比较缓的那个时候。所以一堂课,它一定有它的非常兴奋的阶段,也有它该停下来思维、反馈、回馈的阶段。所以我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有些活动设计上,建议我们老师要思考,就是有些非常朴实的、非常平常的活动不能够在我们小学课堂上让它没有了。比如说学生认真的听,甚至就照着老师的那种工整的黑板上的四线格的板书去抄写,你这样一些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你一个活动以后总是要有一个结果。所以我们原来也说from mechanical to meaningful to communicative,从机械的到有意义的,然后到交际的,它应该有这个过程。比如说我看到前面的一些案例里面,比如说happy halloween那个,如果学生看过了,听过了以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listen and act,学生应该模仿录音去表演这个情境,而不应该马上转到can i have some…? yes, of course.就转到语言的单向的训练了。实际上学生在表演这个戏剧里面,他会更深层的去理解这个情景,更深层的理解什么时候说can i have…? 什么时候说here you are.什么时候说thank you.所以我们在课标里面很强调学生要去模仿、表演那个小红帽啊这样一些童话剧。为什么?学生在表演之中也是一种学习,他是一种performance,是通过一种情景去表现。所以,我想就是说,第一从这个活动的设计上就一定要考虑到我的教学目标,整节课的安排应该有张有弛,有节奏,要把握教学节奏。第二个就是要特别注意,活动的过程之中要让孩子们还有一种语言的习惯和语言的能力的训练,而老师不要满足于这个活动搞的很热闹,就觉得自己教学成功了。这就是小学的课堂热热闹闹,但是没有实效。

[讨论14:如何创新作业的设计?]

刘老师:应该说这个老师在学习我们的新课程、在课改里面,她有她的一种思维,或者有一种思路,就是注意到学生一种拓展性的和发展性的作业。我们很多英语老师往往把学生复现英语的能力就看作学生的一种应用能力,这个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从小学来看,还要强调孩子们的一种模仿。所以这个老师第一个作业布置学生们是去听录音,跟着录音去练习,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作业形式。同时呢,老师又根据学生的一种拓展的需求,去提出一个新的作业,但这个作业,要考虑到学生能否去实现。比如说试着找找更多有关西方节日的信息,如果不拘泥于英文的话那是可以的,下节课让学生能够说出更多的一些西方的信息,如果学生很难以实现,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我想这个在大城市可能孩子们接触得多一些西方的节日,可能要在偏远的地区,他可能要考虑到一些具体实际。因此给学生的拓展性的练习一定要考虑学生是否可以实现、可以操作。这样就使我们的作业,既沿着我们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一种强化和反馈的机会,又同时有利于学生拓展性的思维和拓展性的学习。

主持人:好,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老师们在不断的去创新作业的设计,而且现在有的老师还给学生一些选择作业的机会。比如说,我曾经看过有一位教师,她有三种方式让孩子们去选择做作业:一种是可以用新颖的方式去抄写本课的单词;还有一种是可以根据课文当中的故事,发挥想象来做一本story book;那么还有一个呢,是可以对本课内容进行录音,参加金话筒的评选。程老师,您看这个作业设计得怎么样呢? 程老师:这个里面有两点,一个是作业的选择,就是自主选择权,另外就是作业的形式。应该说这些我都见过,我见过一个学校的学生作业,就是你说的由自己的想象的方式去抄写单词,还不是抄写,他是用自己想象的一种形式去呈现这个单词,所以他可能画一个海边的一个场景,然后他画一个树,或者画一个什么沙滩,其中有个字母来体现出来。我看过一个小学的学生作品集,非常的精美,这是一个。另外就是自己编故事,就是写story book,虽然有的老师觉得小学生怎么可能写出故事啊?其实不一定的,因为我们不给他这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就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潜能。我也见过一个小学生编的故事,确实很有意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是你能看出小孩子他自己的心理的思想啊,非常有意思,尤其画的图也非常漂亮。金话筒比赛其实我在有些小学做实验的时候也有这种做法,回去以后你自己录音,你选你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或者是一个诗歌你去自己录。那些小孩就特别喜欢,而且他想录的很好,所以他回家以后跟家长讲,录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这个录好了。这就是我说的两方面,一个是选择权,can i have…?不是说每个学生做同样的事情,第二个就是内容、形式活泼多样。我比较欣赏这样的作业。

[总结与寄语]

主持人:在我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专题讨论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请两位老师每人说一句话,可以是对整个讨论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我们小学英语老师的鼓励。总之呢,每人说一句话作为我们这个专题讨论的结束。

程老师:一句话恐怕难以总结。我觉得首先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去设计教学,这实际上是个很好的现象,那么下面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去有效设计。我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为了参加某个重要的活动穿衣服,特别是女同志,为了参加某些重要的活动,总要精心的打扮一番。那么我觉得这个精心打扮或者穿衣服就像设计一节课,或者也可以把设计一节课比喻成设计一身衣服。首先你要根据这个活动的目的去选衣服,对吧?比如我们参加各种活动,有婚礼,有聚会,有葬礼,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一样的,你要选适当的衣服来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去约会,你不能不考虑这个目的来选衣服。你还要考虑这个衣服是不是合身,就相当于我们这个活动是不是有效,是不是设计得科学,衣服不合身的话穿着难看。另外活动之间的衔接和搭配就相当于我们衣服之间的搭配,你的颜色、款式,你里外的衣服等等,你要协调一致,否则的话穿出来就不好看。我就想打个比喻,不知道这个比喻是不是很合适? 主持人:我想应该是非常合适的。那么这句话就是说,我们小学英语老师设计课堂的各种教学环节就像我们选择衣服一样。程老师:就像你穿衣服一样。每天你要穿衣服,你不是随意地穿衣服,你要有一些思考的。

主持人:这其实是非常经典的一句话。下面我们请刘老实说一句话。刘老师:我这也不是一句话了,我给我们小学老师一个公式叫abc to success,就是通往成功的abc,就是abc in english refers to 指南。就是a refers to attitude,就是我们教师要有一个很好的态度。什么态度呢?就是对我们整个教育??小学英语教育这个事业的态度,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你才能够去投入你的思想和精力去思考教学。here b refers to belief, 一种信念,就要相信我们,要依据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我们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去努力,我们是能够取得进步并且获得成功。c refers to competence, 就是能力。因此我们小学的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我根据全国的小学老师调查情况来看,很关键的还有一种自身的能力,比如说我们这几次看到的很多案例,老师的一些语言里面还是很多毛病的。能力呢,一个包括自己的专业方面的能力,一个自己在教学理论和教学的研究上的一些能力,当然还要有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所以abc to success.祝我们参加学习的每位小学老师都能够获得成功!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感谢程老师和刘老师!感谢这段时间以来与我们小学老师一起分享我们课堂教学的成果,一起感悟课堂教学的设计,并且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同时也感谢我们各位老师的收看!老师们再见!

[作业]

1、请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如何确立一课的教学目标?

2、您认为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请结合课例做具体说明。

3、请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4、通过收看专题研讨课程,你认为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就其中一个问题提出您的改进建议。

5、观看专家引领的讨论后,您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某一方面谈谈您的想法。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二

1、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读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学习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2、提问:回忆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样子、声音、三个方面描述速度)

3、春雨与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要求用同样的方法自由说,师板书春雨)

1、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对春雨的样子和声音进行描写的?

(小声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2、生边说师边板书。

像......线细如丝

沙......柔似水

3、指导朗读(轻柔,舒缓)

4、过度导入,学习第二自然段:春雨不仅细如丝,柔似水,她还有着美丽的色彩。(出示课件1板书:色彩)

5、跟老师一起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习抓住主要内容提问的方法品读课文)

6、读完后你想到些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它们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7、提问引读,理解“争论”(学习用分析语素的方法理解词语)

8、过度导入,课文中“一群小鸟”指的是哪些鸟?(图文对照)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它们的根据是什么?我们怎样感受春雨美如画呢?边小声读边思考。

9、生自由回答后,师提问引读(随即出示课件2)

10、朗读体会动词的用法: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师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用交给的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

11、进一步朗读,感受春雨之美。

12、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之后,下得更欢了,为什么,她会说些什么?

13、“大家”指谁?春天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他们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师用“因为春雨的滋润,远处的山更青了”“是春雨让空气更清新了”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引导学生学会想象,通过再现情境,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14、配乐《小雨沙拉拉》朗诵

:课文分成了五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分呢?(如果学生不能说清楚,教师简单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段的概念)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春雨的色彩,感受到了春雨的美丽。(板书五彩缤纷)

: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小练笔)

春雨是无色的,但是她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四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五

课堂教学历来是教师感到最为困难的事情,可以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尊重、有秩序和相互信任的气氛,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农村教育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学生课后不能得到良好的课后辅导,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只有在课堂,所以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在努力追求“高效课堂”的一些拙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不能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把有趣的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活中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教学有较高的趣味性,学生乐于接受,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情境化,拉近了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操作体验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操作体验,主动获取知识。这比教师单纯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效多了。同时应营造比较愉悦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分小组竞争,以提高课堂效率

然后再将每个人的答案进行汇总,从中选出代表汇报结果。这样避免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孩子不思考,不参与的现象。

四、激励表扬,注重过程评价

满足孩子心中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孩子们不断进步,感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份进步。成功的喜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学生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我都及时抓住学生闪光的这一刻,恰当有效的进行评价。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我也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课后,和孩子们一起嬉戏,一起玩耍,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投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获取他们的信任。一个赞许的微笑,惊喜的面容,频频赞同的点头,骄傲的大拇指等,使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六

通过对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探究,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其实,课堂教学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其次不是学生不肯说,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不知说什么、怎么说,这问题就出在老师的引导如何有效激活在学生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学习意识。六年级学生一方面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等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思维变化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有高效意识的反思:

一、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七

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创新思想,无不冲击着我的思想和心灵,给了我心灵深深的震撼。也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以问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周礼老师在执教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猜一猜,张老师喜欢哪一个标点符号?为什么喜欢?号,周老师有许多地方不理解,你们愿意帮老师解答这些问题吗?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号,出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又出示一个?号外面画有一个圆圈比前面要难一点的问题,接着又出示一个?号外面画有两个圆圈更难的问题,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八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望子成龙家长的企盼。小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长,因其学科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抽象,逻辑性也越来越强,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这对小学数学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任何时候,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学最基本形式,教学的目标规定的重点、难点都必须在课堂中突破。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框定的范围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渴求。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痛苦无措,不知所云。学生慢慢的对数学学习失去热情,并且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只有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得到得到自己需求的东西,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学生才会热爱数学,乐学、好学数学,才能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自己品牌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尊重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了解学生个性。小学生大多渴望老师的表扬,老师的激励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们会因为老师经常性的小小表扬而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所以说,数学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你的课堂上都如花儿一样,因你的赞赏,开的更绚烂夺目。数学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比赛,图形拼接艺术画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具有层次性,给每个层次的孩子参与的机会,教师对此还得努力,不要吝啬表扬,这不仅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可能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力量。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课堂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障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创设有关数学知识的有效情境,理论连接生活,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摇篮,生活处处皆数学,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圆形”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的不行吗?”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探究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学生发言很热闹的情景,但其他学生却不知道在听什么,精神开了小差,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只有用心倾听,才能理解发言的内容,和发言的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说话,但通过学生的神情,教师也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教师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这样的相互倾听,是互相信任的表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和谐相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

3、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度,既不能简单到轻而易举,失去挑战,体会不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幸福,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就会降低;也不能太高,任凭你怎么使力,也达不到终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很难再有探究知识的勇气。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数学教师要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这样学生打好基础,未来的继续学习才有可能。才能保障高效课堂的实施。

4、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恰如其分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要学知识的质疑,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的伊始,讲有关的数学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导入新课。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教师制定的情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展示提纲,自主学习。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节的自学提纲,并要求自学的时间,指出要检测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就会格外用心。教师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对在自学中发现好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能力,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技能,合作共赢,不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合作中,更能锻炼沟通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5、良好的自学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由此知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教师必须有改变教学方法的观念,才能在改革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为学生打造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中领悟知识的真谛,然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去完善数学知识,让只是在脑海里立体完美起来。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究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6、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符合孩子的天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发呆发愣,尽管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达不到满意的课堂效果。信息技术提供学生绚丽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动画,优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视听感受,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生临其境之感,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信息技术拥有独特的魅力,有很强的存取功能,给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其他多媒体无法比拟的。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电子白板锦上添花。电子白板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更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图形的教学,更是神奇,长方形也可以立体起来,还可以立体的菱形,可以翻转过来变换不同的图形,学生在新奇之余,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信息。现在有的教师还下载手机app,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保存在计算机,应用时方便快捷。信息技术还可以让教师和家长联系,通过网上平台和家长沟通,发布检测成绩,留一些课外作业,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动态,这样沟通交流,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知识的疏漏,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调整,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7、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保障。小学时代,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习惯的培养,应抓住小孩具有极强的上进心里,对于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小孩就会继续,这样,常抓不懈,潜移默化中,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慢慢形成。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学生如何不进步,数学课堂如何不高效。

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的教学素质,学生学习品质,都很重要,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完美实现数学教师的高效课堂,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九

二、教材: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四课

三、教学时间:40分钟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一部分,是一节充满奇思妙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线描造型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线条造型能力、画面的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写

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表现能力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

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七、学习材料

教师:影片、多媒体课件、范画

学生:彩笔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展示斧子局部)现在你看到的是一幅画的局部,根据这个局部画面你能想象一下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猜想)

2)、(展示原画)看到这幅作品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谈感受)

3)、(展示一幅风景画并与斧子对比),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4)、这幅画有斧子、树干,艺术家是在真实事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一种奇思妙想。

今天,让我们都来奇思妙想,设计出有趣而新奇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分析,感受奇妙的意境,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新授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奇特的作品,同学们想看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比利牛斯山之城》、《会飞的羊》、《大象》、《苹果》,《树》。)

小结:看了这些奇特的画面,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画中妙趣横生的

创意,给我们惊喜,给我们美的享受,也带我们走进了奇思妙想的世界。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你们发现画面的奇妙之处了吗?(学生讨论,可举例子说)

原来,将几种不相关的物体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妙想。

(设计意图: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些形象,请你们想一想用这些物品能够组成一幅怎样的画?

(将艺术大师奇思妙想的作品分割成独立的形状分发给各组引导学生拼摆)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作品向学生渗透超常规式的构思。了解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培养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小组交流能力和想象力,为创作作铺垫。)

3、各组介绍自己拼摆的作品,教师展示原作。

你能总结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不同造型物象的巧妙结合,色彩与纹理的巧妙结合)

5、画家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创意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不仅奇妙而且有趣。要想设计出这样的作品,除了丰富的想象之外,方法也很重要。

展示图片:这幅画奇怪在哪呢?

(画家把一座山的上半部切掉,又增添了一个透明的球形建筑;大象的鼻子变成了圆号)

板书:

展示图片:《蒲公英上的城堡》,这幅画奇怪在哪呢?

展示图片:《梅维斯头像》

小结:原来,运用移位、切割、添加、夸张等方法能够设计出这么神奇的作品。

但是奇思妙想没有太多固定的方法,关键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植物、动物、人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甚至文字都可以成为想象的源泉!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6、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展示一些毫无关系的物品)你们看这些物品之间有联系吗?从中选取你们喜欢的物品,想一想怎样才能超常的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你们的奇思妙想。(学生画简单组合草图。)

(设计意图:寻奇之妙处,体验另一种思维角度,感受其带来的奇特效果。体会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尝试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7、小组汇报,展示介绍自己的创作。(教师评价指导)

8、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咱们一起欣赏吧。

(分析学生作品,你觉得那个作品想象力丰富,组合的让你觉得巧妙?

哪件作品线条丰富,而且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回忆《精细的描写》展示几张作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的刻画,精细的描绘。

(设计意图:进一步为作画铺垫,解决难点,培养小组交流能力,想象力,即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三、学生创作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吧。

作业要求;运用线描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象巧妙的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展评

展示作业,欣赏,并请作者介绍。教师评价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语言表达能力。)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篇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折、揉、撕、搓等方法制作报纸树,并能通过树干、树冠、树枝等的造型变化,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树。

2、学习用浮雕的方法和同伴一起在长条纸上合作制作树林,拓展有关排列、重叠、遮挡等各种布局的经验。

3、通过欣赏、操作表现各种形态的树,感受树的多样性,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课件:树和树林的图片。

2、报纸、卡纸、浆糊。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观察树的造型以及树林的布局方式。

导入语:小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

播放ppt(边放音乐边放ppt)(一个一个的放,最后定格在总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一片美丽的树林)你最喜欢哪一片树林呢?为什么?这些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重点观察,比较树冠和树干的形)

师:这几幅图的树林有什么不同?(树的品种不一样,树的排列方式不一样)

(幼儿回答)

总结:树林里的树可真多啊!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扭扭的,有的树冠圆圆的,有的尖尖的,树叶一片红、一片绿,密密麻麻,茂盛极了。(这里让孩子和老师一起总结)

二、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树和树林。

1、尝试用身体的动作表现一棵棵树,引导孩子观察表现的树的特征。

师:你来。(请一位幼儿)这颗树真不错:……的树干,……的树枝。谁也来表现一颗不同样子的树,请一幼儿来表现。

2、小朋友一起表现树林。

师:大家都想来学一学,那么大家都来试试看,我说一二三,大家就变成一棵树。

师(边指边说):这棵树的树干直直的,这棵树有点弯,这棵树的树冠圆圆的,这棵树的树冠尖尖的,这棵树的树枝真漂亮,这颗树的树枝真特别。这儿是一棵小树苗呢。这么多棵美丽的树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树林了。

(如果孩子站的位置比较工整,可以再来一次。)

(幼儿讨论)

师:要变成密密的树林,有的树在前面,有的树在后面,有的树高一点,有的树矮一点。

师:先现在我说一二三,大家可要站好哟!

(幼儿随口令,评价:这片树林和刚才不一样了,树都靠在一起了,有的树在前,有的树在后,姿势也不一样呢。)

三、幼儿创作报纸树林。

1、刚才大家用身体表现了树和树林,下面呢,朱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用报纸变出一片树林来。

师:怎么变呢?(请小朋友说说看。让幼儿说说。教师操作(变出树干——树枝)让幼儿关注报纸揉捏的方法,树干的表现手法,弯曲的表现方法。)

(演示树的`造型及粘贴过程)

2、交代操作要求。

师:我知道小朋友们也想变一片小树林,待会儿两人一张黑色卡纸,一起合作完成一片小树林,注意要一起商量,想想怎么样去设计你们的小树林。

师:好现在找一个好朋友开始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提供帮助)

四、展示并欣赏作品。

(幼儿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要围绕树的造型及树林的布局来评价。

师:我们把这片树林带给班上其他小朋友去欣赏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一直是在自主探究,而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所以孩子感觉很自由、很放松、很快乐,整个活动的气氛也很轻松,活动目标达成度也很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