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10-08 14:49:03 作者:FS文字使者 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汇总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篇一

这是马克思花费40年的光阴,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著作,它既是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阐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基本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卡尔·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的近一年的时间内,马克思创作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论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现。

丘吉尔曾说“资本主义的内在罪恶是不平等地分配上帝的赐福,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之处在于平等地分配困苦。”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资本家正是看中这个价值差额,才去购买劳动力。资本家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长的劳动过程去换取更多的价值。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有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该商品所处的地位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货币形式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完全转变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因此,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直接的统治和服从是以维持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而劳动生产力的低级发展阶段和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是它们存在的条件。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或其价值符号。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第二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实际上,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换而言之,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构成它的使用价值。

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自身的等价物,而且可以生成一个超过等价物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又相当于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

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形式在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的剥削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他甚至会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但是工人也会坚持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

工作日不能延长到某个一定的界限,它是有一个最高界限的。至于这个最高界限的影响因素,就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

实质上,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资本家不仅夺去工人道德和身体上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使人们的劳动力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雇佣工人的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增加工人工资,但工人工资增长率低于生产效率的增长速度,实际上也是劳动力价格的明升暗降。

第三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力。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近代科技不断发展,机器大量普及,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也加剧了工人阶级的贫困。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并以此来延长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时间。

资本主义劳动规模的扩大,促使工人协作劳动,协作不但有助于减少生产成本,而且产生一种比单个劳动力的总和强大得多的集体力,有效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之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而是因为资本的属性。

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而社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工具的完善程度。

实际上,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城乡的分离,就是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基础。

实际上,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第四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二者具有同一性,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从一定程度来看,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而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第五篇工资

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提法虽然荒谬,但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工资的确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流通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个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第三个阶段,通过出售商品,使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

全部预付资本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都转化为积累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而在生产的巨流中,全部预付资本重新转化为资本,成为一个近于消失的量。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价值最初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而剩余价值一开始就作为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存在。

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按照西斯蒙第的说法,就是把简单再生产的循环改变为螺旋形的即可。

资本家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要做到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通过追加生产资料的方式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生产。

当然,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不过是征服者的老把戏,都是用从被征服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被征服者的商品而已。

因此,过去对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资本占有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而资本家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更多地积累。

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立法、政策和各种措施对进出口贸易实行的监督、协调和控制。进出口贸易管理始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英国工业水平较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因此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实行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自由竞争。美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则由于工业水平落后,为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对进口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使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冲击,对出口则采取鼓励政策,给予优惠和津贴。

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就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资本必须由它的生产者来补偿,并在补偿时加上新的剩余额。

1.产品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

3.只要找到买者,工人就可以重新出卖劳动,保持自己的劳动力。

用从劳动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劳动者的商品,资本家这种对无酬劳动的占有,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条件。

资本的积累不仅取决于资本家的剥削程度,而且也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而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和迫使人类去生产,不仅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且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积累的资本量显然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情况也影响着积累量。

通过竞争,这种贬值被资本家用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办法来弥补,主要负担也会落到工人身上。

剩余价值率首先取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工人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然后工人劳动力在资本家手中只作为他的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来执行职能。

劳动不仅可以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去,而且可以把一定量劳动推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

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比率;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来看,资本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

资本的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资本的积累,使扩大规模的再生产成为可能,一方面生产出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多的雇佣工人,资本积累无形中就演变成无产阶级的增加和受剥削范围的扩大。

不管是更换雇主,还是获得高额的工资,这些都不能掩盖工人与资本家的隶属关系和被剥削的状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致使资本家永远都凌驾于劳动者之上。

购买劳动力,不是为用它的服务或产品来满足买者的个人需要,而是通过生产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报酬的劳动多,包含着为买者资本增殖的目的。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量的不断增长。反之生产资料的增长也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者互为因果。

资本之所以能在一个人手中大量增长,是因为它在许多人手中的丧失,绝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集中。

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作为积累的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进来,并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从而在竞争斗争中形成一个可怕的武器,甚至把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社会机构。

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由于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过剩的工人人口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原料。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资本积累要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要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而它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就是它的流通时间。从而,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也就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与循环

资本价值在流通阶段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在生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

g是货币状态或货币形式的资本价值,我们称之为货币资本。

劳动力的使用只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资本家不能再把工人当作商品出售,因为工人不是资本家的奴隶,资本家买到的仅仅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他的劳动力的使用。

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都是生产的因素。

资本的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阶级关系。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殖。

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只要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中一直包含着预付价值的价值增殖,它就始终是产业资本的一般表现形式。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殖价值的再生产过程,这不仅表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还表示了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处于生产形式上的产业资本在循环周期反复地执行着它的职能。

货币职能和商品职能之所以同时又具备货币资本的职能和商品资本的职能,只是因为它们作为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上所要完成的职能的形式是互相联系的。

商品资本的循环不以资本价值开始,而以商品形式上增大了的资本价值开始,因此一开始,包含商品形式的资本价值循环的同时,也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循环。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不停的中断过程,是离开这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是抛弃某一种形式,存在于另一种形式;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不仅以另一个阶段为条件,而且同时排斥另一个阶段。

资本的流通时间,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它持续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可以极不相同,从而对资本生产时间的限制程度也会极不相同。

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对于资本增殖程度,起着一定的消极限制作用。资本家努力缩短资本流通时间,追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资本职能。对商品有效的展示和宣传能使商品尽快地卖出,缩短资本流通时间。

商品本身寿命的长短,决定了它作为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品进行保鲜加工,会扩大商品空间流通领域,从而导致生产的增加。

资本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和流通两个阶段来运转,其耗费在流通阶段的时间即为流通时间,在流通领域里耗费的所有费用包括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等。

资本由商品到货币以及由货币到商品的形式转化,同时就是资本家的交易,即买卖行为。

买者和卖者之间达成交易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买卖时间并不能创造价值。它只是将价值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是一种纯粹的流通费用。

失业率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安定程度。一般说来,社会主义国家失业率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酒的储备,不但需要兴建大的酒窖,用好的木桶封存,还要投入人力来维护,这些为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产生的保管费用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所以保存年代越长的酒,就越价格不菲。

储备有三种存在形式:生产资本的形式,个人消费基金的形式,商品储备或商品资本的形式。

第二篇资本周转

资本的循环不被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被当作周期性的过程,这种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就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的整个周期。

总之,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首先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殖,并且最终又回到它原来的形式时所花费的时间。

作为可变资本的一部分,通过生产过程中的逐步消耗,固定资本(如厂房、工具)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如劳动力)则是通过生产过程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里去。

资本家用来购买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不变资本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均属于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不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使用形式,将自身的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中,通过流通来完成资本的周转。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步增加,与此相适应,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其产业和资本的寿命也会随之发展。

预付资本的生产时间分为两个期间:第一个期间是资本的存在形式处在劳动过程中;第二个期间是资本的存在形式没有处在劳动过程中,而受自然过程的支配。

生产过程的全部时间,分为生产时间和非生产时间,劳动产品的存储时间也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存储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周转的速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商品出售时间和商品购买时间。资本流通时间的差别会造成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

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之间的距离,是使出售时间,从而导致整个周转时间产生差别的一个经常性的原因。

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之和。流通时间包括了商品出售时间和商品购买时间,其中商品出售时间的延长和缩短,直接决定着流通时间以及整个周转的长短。

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当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忽略了这一点,也就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资本的直接生产,同时还包括资本的全部循环。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来考察,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也包括一般的商业流通。

马克思一再指出,当国内再生产出现失衡,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时,对外贸易都能起到补救作用。所以进出口商品结构、数量的调控必须考虑到有利国内再生产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外汇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内容。

以货币形式进行贮藏的剩余价值并不意味着追加了新的社会财富,但由于它贮存后所要执行的职能,还是代表着某种新的可能货币资本。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追加总是非常容易的。在必要时,只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即使不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在数量上它们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商品出售价格的底线,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决定的。如果商品以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那就不能补偿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不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综合)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时,每一次这样的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

产业的向前发展所引起的不变资本的这种节约,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提高,是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相关的。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剥削程度和周转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利润率不变,即相等的资本在相等时间内提供相等利润的规律,也只适用于有机构成相同的资本。

对不同的资本家来说,他们投在总企业中的资本量不等,他们在总企业中的入股比例不等,他们持有的股票数不等,使得他们的利润率有所差别。

一般利润率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

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在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利润率;

2.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

一个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各个不同的个别价值首先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只有通过各自资本间的竞争才能实现。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同时利润率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商品通过出售所能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担负着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又成了自身的这个历史任务与其所要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间的一种经常的矛盾。

第三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

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相互衔接的速度;工人和资本家对商品消费的速度。

商人只能从他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中获取他的利润,他出售商品时赚取的这个利润,必然等于出售价格和他从生产者手里对该产品的购买价格的差额。

一定量的商品资本周转一次能够获得的利润,同购买这个商品资本所需的货币资本的周转次数成反比,利润越小周转也就越快。

第四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货币资本家在借出期内出让给产业资本家贷出资本的使用价值,产业资本家经过生产获得利润后,把资本归还给货币资本家,同时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资本的利息交予货币资本家。

利息率总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而不是由某个特殊产业部门内占统治地位的特殊利润率决定,更不可能由在特殊营业部门获得的额外利润来决定。

利润的一部分表现为一种规定上的资本获得的果实,即表现为利息;另一部分则表现为相反规定上的特有果实,即表现为企业主收入。

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的,不是单个的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代表的资本家。

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的手段。

第五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剥削工人的劳动为前提的,那么,在农业中,它就是以剥夺农业劳动者的土地、农业劳动者从属于经营农业的资本家为前提的。

一个国家的工厂绝大多数是用靠机器推动的,很少数是靠自然力来推动的,因此用自然力为动力的工厂的产品成本就相应地减小,市场价格的作用让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六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土地,劳动!资本本身并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上的生产关系,它通常会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其特有的社会性质。

分配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是同生产所处的特殊社会形式、同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是生产关系某一方面的反映。

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篇二

 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

 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同样的,在资本使用劳动力期间,劳动力作为价值源泉再生产出了超出其本身的价值,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它预付给劳动力的部分全部(并且超额)的体现在了商品中,同时,劳动力也必须不断的购买和更新(不论是重新雇佣工人还是按周期性的发放工资)。因此,投入这两个部分的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不同的周期周转的,同一固定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是按照不同的周期周转的。但是从价值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周转周期在质上的区别消失了,因此我们可以算出一个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周期,并把这期间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计入其中,成为该资本的周转周期。

 资本的周转期间由产品的生产期间、劳动期间、商品的流通期间共同影响。对于单个资本来说,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周转期间越短,榨取同样剩余价值所需要的预付的资本就越少,资本的年化剩余价值率就越高。从社会角度看,周转期间较短的产业的工人在使用资本家预付给他们的货币购买生活资料时(从社会中取走产品时),能够更快的以自身生产的产品投入社会作为补偿,而周转期间较长的产业工人这样做时,相当于只从社会中取走了产品而暂时未投入等价的产品,宏观上看,这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紊乱创造了条件。在计划经济中,这种紊乱可以通过事先的调节和计划来避免,而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紊乱只有在发生之后才能够滞后的调节。

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篇三

这是马克思花费40年的光阴,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著作,它既是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阐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基本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卡尔·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的近一年的时间内,马克思创作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论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现。

丘吉尔曾说“资本主义的内在罪恶是不平等地分配上帝的赐福,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之处在于平等地分配困苦。”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资本家正是看中这个价值差额,才去购买劳动力。资本家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长的劳动过程去换取更多的价值。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有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该商品所处的地位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货币形式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完全转变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因此,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直接的统治和服从是以维持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而劳动生产力的低级发展阶段和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是它们存在的条件。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或其价值符号。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篇四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形成结构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

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非常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接受。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失败了,但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还是实现了写作《资本论》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总能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而工人只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只能绝对贫困下去,工人永远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化的条件,他没有为劳资关系互相转化提供理论依据,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逐步缓和以及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现象。按照琼?罗宾逊的理论,财产的私人垄断导致剥削的产生,垄断条件如果发生改变,既可能使有的资本家因为破产而沦为雇佣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为劳动成果的积累而发展成为资本家,她的理论既可以解释劳资关系的对立,又可以解释劳资关系的转化。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劳动者同时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许多人已经具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琼?罗宾逊从垄断或不平等竞争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剥削现象,其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能够说明以资本为手段的剥削,还能说明以其它垄断条件为手段的剥削,尤其是可以解释贪官污吏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行为。剥削是以一定社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确立起来的经济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现象的产生虽然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但不等价交换现象不都是剥削现象。这是因为,在决定市场价格的垄断和竞争的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垄断因素、历史形成的垄断因素、人为的垄断因素、社会制度造成的垄断因素、商品交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垄断因素、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垄断因素,等等。市场主体利用这些垄断条件参与竞争就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显然不能把这些不等价交换现象都当成剥削现象。由于经济行为都包含着对垄断条件的利用,因而从利用垄断条件进行竞争这一点上,不能区分剥削与非剥削两种不同的经济行为。社会主义承认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必然承认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亦即承认市场主体利用价格通过正当的垄断和竞争获得一定利润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护。利润作为商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表现,同时也体现着市场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如果消灭了利润,市场经济就不存在了。无须否认,肯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就包含着承认劳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从劳动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买方垄断因素的事实来看,这就等于承认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历史地、发展地看,社会主义是限制和逐步缩小剥削范围直至最终消灭剥削现象的长期发展过程。按照现行的法律规范来衡量,社会所允许的劳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在性质上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就不属于剥削现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围和程度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才属于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由于剥削是包含着道德标准的经济范畴,只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或历史阶段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把利润完全看成是剥削的结果,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剥削概念以不同的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剥削是指买卖劳动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只要是以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为基础的不等价交换,就是对卖方劳动成果的剥削或侵占,只要劳动作为商品来被动地出卖,本身就意味着剥削。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劳动不该成为商品的问题,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任务。剥削作为对我国现实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是以承认劳动买卖关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是指买卖劳动超过一定限度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劳动的买方垄断不直接构成剥削,只有利用垄断条件超过了规定的界限才构成剥削,这是现阶段判断剥削行为的客观标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包括利用劳动市场的垄断条件进行剥削的现象,使劳动不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体。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目标,是把传统意义上的剥削现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承认劳动市场一定程度的垄断具有合理性,把超过规定界限的劳动市场的垄断视为剥削现象,并依法予以取缔。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说的消灭剥削现象,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把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起来的实际运动和发展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去实行,将其看作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资本论读书报告大学篇篇五

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专业学习基本架构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虽然它也能自圆其说,但也有其缺陷。政治经济学曾经是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学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其内容和思想逐渐被西方经济学代替。遗憾的是,《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渐渐被排除出大学的教学内容之中。而重读这一本经典著作,则可以帮助我扩展经济学的视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尝试解释新时代的经济现象并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

比如,关于“钱生钱”这一经济现象,例如股票投资或者银行存款等经济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它把这一现象归纳为“货币的时间效应”或“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经济学概念。它表现为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边际效用、消费倾向等因素。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力决定,而货币则是商品的一种价格标准,同时也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是不能自我增值的。

显而易见,两种理论在这一经济学概念的解释上起了冲突。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有自我增值的属性;而政治经济学否定了这一概念。该如何解释这两种思维的冲突呢。在对《资本论》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我发现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很多问题早已埋下了伏笔。即使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出现远远晚于《资本论》的形成,但它依然可以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当然,这需要推导和归纳。

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既然货币是劳动所创造出的商品的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当然不能自我增值。但资本的运动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而货币可以被转化为资本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后,新的商品便产生了。商品被售卖后,实现价值和价格增值。诚然,由于没有新的劳动,资本购买与商品售卖不会产生新的价值,只有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时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因此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出的。换句话说,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这种资本运动中的增值额。此时,炒股的股利或者存款的利息就成为了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剩余价值将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配,货币所有者将货币作为资本投入,也会获得应有的报酬。

所以,货币时间价值,在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中,实质上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增值额的转化形式,是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对于货币所有者来说,它表现为让渡货币使用权应得到的报酬。对于货币资本的使用者来说,它表现为使用货币而必须支付给货币所有者的成本。

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种理论冲突的原因所在。西方经济学未能解释劳动与价值的关系,“钱生钱”只是一种忽视了劳动的片面性描述。真正对它的完整性描述应是“劳动生钱,钱换劳动,劳动再生钱”。而钱的拥有者也就是资本拥有者,则享受了这一劳动成果,换句话说也是剥夺了其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当然,根据分配规则的不同,资本拥有者也有可能在分配中损失原有的资本,在现实层面会表现为亏损,但其亏损的价值只是被重新分配给了其他人,在整个市场还是表现为价值总量的提升。这种价值总量的提升也具有时效性,这种提升在市场中的表现通常是滞后的。这也解释了在社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股市的暴跌与经济衰退,只是在短期内微观效应内表现为了社会价值量的减少,是一种经济周期的现象而已,如果把经济的波动周期完全包含在内,股市的涨跌,经济的衰退与活跃,在周期内都会表现为社会总价值量的增加。

这都是在《资本论》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马克思根本无法接触或者预测这些经济活动的发展,因此它的理论在当今必然是过时的。但我们不能对它失去信心,一部分过时并不能说明完全过时,没有任何一本书或者是思想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都要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解读。遗憾的是,无论是在国内或者国际上,在大学教育中,学校更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虽然西方经济学较《资本论》在时代上更领先,但理论的正确与否与时间毫无关系,如果能对《资本论》进行新的解释与发展,那么这本著作便永垂不朽。

当然,《资本论》因其时代背景,有些理论已经过时,但它开创的劳动价值论学派,在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可以作为解释经济学现象的理论蓝本。只不过需要我们对它进行新时代的解读与升华,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思想与论点。我相信,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并未过时,只是囿于时代局限,它缺少后人的进一步探索与解释。经济学者大多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它旧有过时的理论进行批判,忽略了它的理论基础;而政治学与哲学家缺少经济学的知识,难以在当下对其进行经济学角度的理论创新。希望我在未来的学习科研生活中,结合我自身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政治学哲学的理论知识,对《资本论》在新时代进行更新更有效的解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