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13篇)

时间:2023-11-11 05:54:55 作者:灵魂曲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13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基础。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三、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主板书:杂文。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针砭时弊。

送去主义祸害子孙典型化。

送来主义遭受侵略讽刺幽默。

拿来主义新人新宅子超越具体现实。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皇之长恨——。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3)“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杨女之长恨——。

(1)“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2)“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着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写作特点。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

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o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o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e的发音及发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oe小卡ao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o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o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3∣53∣1-∣。

aaaaa-。

学生跟唱。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1、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解构”的方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领悟“蜡炬”和“红烛”两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

1、导入新课。

教师从“意象”这个概念的解析入手,帮助学生领悟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包裹,也会形成不同意象的原理,尝试用举例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蜡烛”这个物象在李商隐和闻一多的诗中,所形成的意象有着怎样的不同,也就是“蜡炬”和“红烛”的不同。

2、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1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4、题目解说。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6、全文分析。

1、什么是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4、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间: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5、小结: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7、写作特点。

《红烛》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风”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板书)。

鲁迅生平(照片)。

1、照片简介。

2、鲁迅年表。

年份,事件:。

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潜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日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情绪我们一齐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明白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资料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__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之后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明白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样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请你读1—7段。大家一齐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构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就应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就应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那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构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就应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能够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理解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理解。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必须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2、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明白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能够勇敢的走进电__,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这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高中百合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一课时。

1、展示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短暂讨论)“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学生不解)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生:(讨论)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从文中她总是“笑”可看出来。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

生:我认为她与小通讯员的性格还有一共同点,即封建意识。(学生中有议论)不肯借是因为若把被子借给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来责怪,这和小通讯员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同出一理!但“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故还是借了。

学生鼓掌!

师:这就是思考,这就是言这有据的“一家之言”的创新!下面请大家从文中勾勒原句,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略)。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参照板书“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学生诵读文中细节部分,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齐诵文章最后一句结束全课。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二、设计活动,指导写作: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

3、参考课文类似的写法,学习借鉴一些技巧。

4、学习同龄人优秀的范文,兼顾谋篇布局,但不可以抄袭。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三、生活真实借鉴。

有人说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写的,事实刚好相反,正是这平淡的生活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们选取其中一些镜头写下来就可以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高中百合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更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以花来证明。”

1、德育目标:品读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的意义,懂得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2、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百合形象。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圈点欣赏能力。

(一)、导入:

出示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朗读并说说其中的含义。(成功要付出努力;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这首诗的理性解读,来看林清玄笔下一朵开在人们心田上的花,看看它开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林清玄。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幻灯)。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找一个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找一个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后同学们思考:

1、在百合开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它又是凭借什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这是一株的百合花,因为。

预设:坚强、执着、努力、自信、默默无闻、纯洁、美丽欢喜全心全意令人感动看清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勇敢普通认真。

(五)细读文本,赏析句子:

围绕“是什么力量使百合开花,是什么力量使偏僻的山谷变成百合谷地的?”这一问题,学习运用批注式阅读法研读词句,选择文中有关百合花的描写,从某一角度进行批注式阅读,谈一谈对百合花的认识。

教给学生作批注的方法,示例1。(幻灯)。

学生默读课文,自己作批注,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句子的基础上再示范几个例子。

师生总结作批注的方法。(幻灯)。

(六)拓展:想一想:百合花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七)写一写:如果在这么多的百合当中,就有这样一株百合,它认为自己和杂草没有什么两样,它没有这种信念,你能用一段话来打动它,让它鼓起勇气,重拾信念吗?(请你用“不管……都……”的句式,写上一段话来劝劝他。)。

(八)总结:

1、写信念的名言。

2、联系实际,想一想,现实中有哪些百合花一样的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3、赠花活动:口头表达。

4、回扣课文,总结:林清玄散文特点。

(九)布置作业:

(十)温馨祝福:送你一句话。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

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顺便就对基础知识做巩固。发展自学能力。

2、在朗读上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悟古文的韵味。

3、基本了解中的字词意思,能弄懂文意。感受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过程。

(一)有请学生讲故事《小猫钓鱼》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你从预习中都有了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预习方法。

对学生中的预习做法中好的方面,创新方面提出表扬。

(三)学习古文的方法。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学习古文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就算学会了。

2、教师总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3、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和课时选择本课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

(四)小组合作。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对照注释,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五)展示交流。

1、朗读展示(注意“诲”“缴”等字的读音)。

学生教师评价。

2、文中的字义词义(也、与》欤》、矣等语气词只做了解)。

学生可上台展示,每组一句。

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修改或是挑战。

有错误教师及时修改,并向全班强调。

(六)教师总结。

1、总结学生的展示成果。

2、提出建议。

3、总结本课中两个人物的学习态度,稍作品析。

(七)布置作业下课。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出课文的内容。(为下节课的任务稍作铺垫)。

高中百合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1、初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2、学习词:雪白雪白、透明。

3、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尝试仿编散文,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

欣赏、理解散文,感受散文的美。

难点:能尝试仿编散文诗。

1、录音,课件:百合花。

2、实物百合花,花、叶子的标记。

3、正在开展“美丽的花”的主题活动。

一、实物感知百合花(闻、看、说百合花)。

1、师把花藏起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香味?

2、出示花,让我们睁开眼睛,仔细地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3、对,是百合花,喜欢吗?为什么?

二、欣赏散文。

1、幼儿听录音。

师:有一位小姑娘也喜欢百合花,她把它写成了一很美的散文,名字叫《百合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录音。

2、提问:

(1)你听了有什么感觉?散文里的百合花是什么样的?(像喇叭一样的花朵,它的花瓣雪白雪白的)(出示图一)请几个幼儿说一说,请幼儿学一学。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雪白雪白的?(雪白的纸、雪白的墙壁)。

三、幼儿第二次欣赏散文。

1、雪白的百合花把谁吸引来了?我们一起一边听一边看。播放动画。

(雪白的百合花把蜻蜓、瓢虫吸引来了。(师出示图二、图三)。

2、蜻蜓是怎样来到百合花上的?(展开透明的翅膀飞来了)还有哪些东西是透明的?(透明的玻璃、水、纸)怎么样叫展开翅膀?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请一组幼儿学一学。

3.他们表演的真好,我好象看到了一只红色的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飞来了。

4.瓢虫也是怎样来到百合花上的?(它像一颗红豆,停在百合花长形的绿叶上休息)请另一组幼儿表演。

5.老师这里有一朵百合花,这里有一朵绿叶,请男小朋友学蜻蜓飞到花上,请女小朋友学瓢虫飞到绿叶上。

四、第三次欣赏散文。

1、散文中写了哪些颜色?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答:有红的,白的,暗红的和绿色的。(用了这些颜色,我感到蜻蜓、瓢虫在百合花上更美丽了,使我们看了更喜欢。

2、散文中有相同的地方吗?

答:对了,每句话一开始都写了我看见,我看见,就象我们小朋友亲自看见蜻蜓和瓢虫在百合花上一样。

五、师生共同边朗诵边集体表演师:

这首散文真的太美了,让我们跟着画面边朗诵边表演吧!

六、迁移仿编散文诗。

1、如果请你来编一编,美丽的百合花引来了蜻蜓、瓢虫,还有谁也会来呢?

2、你能用“我看见……了,它怎么样”来编一编吗?

(1)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创编散文。

指导要点:可以编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请不同的小昆虫、小动物和百合花做游戏。根据幼儿能力不同来编。

(2)请小组派代表来编一下。(编的好的奖励)。

3、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编得都很好,我相信其他小朋友一定编得更好。

那么现在我们到外面的花园里去玩一会儿,和美丽的小花、小草做会儿游戏好吗?(带幼儿出去)。

七、活动延伸:

完整仿编散文诗,把想到的动物画在白纸上,进行创编。制作百合花、绘画百合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