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优质7篇)

时间:2023-09-22 00:39:34 作者:笔尘 最新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优质7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二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设问: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演示:按图接好电路,保持r=10欧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上的电压,请两位同学读出每次实验的电压值和包流值,记人表1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板书) ·

演示:按上图连接电路,更换定值电阻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只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4伏,请两位同学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2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定值电阻及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反而减小,且电阻r增大几倍,通过电阻的电流反而减小到几分之一,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反比关系。

结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关系,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

设问: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概括呢?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板书)

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都是指同一导体而言,也就是说欧姆定律中所指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同一导体的三个量。(要同学们在“这段导体”下面加“.”)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投影)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烙铁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结果:0.18安)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课本第90页第1、3题。

作业本第53页(一)1—4。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三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我把学情分析作为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

在心理方面: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物理实验较感兴趣。但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知识能力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一名教师不仅要备好学生,更要备好教材。下面我将从内容定位和教学重难点来对教材进行分析。焦耳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热能转换中的体现,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从本章结构来看,电与热是对电能、电功率的应用总结,也是从电热角度认识安全用电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电热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因素,焦耳定律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分析得出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因素。

为加深学生对电流热效应影响因素的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决定性的结论,给出焦耳定律后,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物理公式进行推导,以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进行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焦耳定律的内容,并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体会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4、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5、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学法的选择是关键。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打算运用如下4种教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4、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5、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了焦耳定律后,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出身边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理念。

本节课可设为如下五大环节:1创设情境,诱导思维 2师生互动,全员探究。3分析推理,规律应用 4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5总结提炼,当堂检测。

一)创设情境 诱导思维

(二)师生互动,全员探究

教师给电炉丝通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导线却几乎不热? 从而引出要研究的课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探究任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进行分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要研究多个变量与一个量的关系,我们应该用哪种方法呢?另外怎样来显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 提醒学生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在实验中的运用。比如:将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转化为烧瓶中煤油温度升高的多少。学生集思广益,画出实验电路图。

出示实验器材后,要学生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连接实物,进行实验。实验一 探究热量与电阻关系,要保证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比较不同电阻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二探究热量与电流关系时,去掉一个烧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以改变通过导体的电流,保证电压。通电时间一定时,观察现象。实验三,探究热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也要控制电压和电流相等。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不难得出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

在此环节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探究活动制订一个目标,明确探究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分析推理,规律应用。

教师向学生说明: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做的探究实验只能得出q与i、r、t的定性关系,但早在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实验,已总结出他们的定量关系!这就是焦耳定律、教师向学生强调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为了加强学生对焦耳定律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向学生强调;在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情况下,可以由电功率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得出焦耳定律。在此要强调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才可以这样推导,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路消耗的电能要大于产生的热量。

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后,再讨论前面“炉丝和导线”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成就感。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焦耳定律,并且规范解题步骤。

四)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为我们服务的呢?从而将教学内容拓展到电热的利用和防止上。向学生说明:也有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希望用电器的温度过高,比如电视机后盖上的散热孔,就是为了避免电热过高,损坏电器设计的。放映如下视频,热得快也是利用电流热效应来工作的,它的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用热得快烧水时,如果使用者忘记切断电源或者水被烧干后,很容易引起火灾。让学生学会辩证得看待问题,加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五) 总结提炼,当堂检测

最后,让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系统。 课堂最后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课下自制一个 有高低两档的简易电热器, 另外还要学生上网查找用电安全常识,为第五节安全用电的学习做好准备。

我的板书分为两块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用于板书 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知识结构。副板书部分,用于显示实验电路图,及课堂上随机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四

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略

五、教学评价:略

六、教学反思:略。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五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到体的电阻。

1.通过测量电阻,学习一种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

2.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进一步体会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认真完成实验,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定值电阻(5 ω、 10 ω各1个)、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

1.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其数学表达式。

2.教师提出问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你能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吗?说明测量原理,并画出测量电路图。

3.学生猜想、假设实验结果: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

4.学生设计实验电路:

5.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学生发现问题: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六

(一)知识和技能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内容;ui图像电阻的串并联

3.计算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其变形式的应用

4.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不讨论内外接)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欧姆定律过程

2.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

3.会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的的欧姆定律的计算

4.熟悉电路的简化画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及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计算: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其变形式。

欧姆定律的探究;简化电路图。

指导书、听写卷、检测卷

一、双基听写(另案)

二、整(p67――知识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识点(亦可通过实物投影)

重点强调:内容

分1:欧姆定律

1、划考基要点(强调“同一性原则”)。

2、回忆探究欧姆定律的全过程。

3、根据p69实验数据和图像练习归纳结论。

4、做p70巩固练习5。

反馈练习:p70巩固练习3分2: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1)划考基要点(实验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实验电路图及实物图)

(2)强调开关状态滑变位置及其缘由

反馈练习:p73――1分3:串并联电路计算

划考基要点1: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并联电路电阻特点

补充:等效法巩固p74例1例2

巩固记忆考基要点p75巩固练习1反馈练习:p75――2、3、4、5、6合:通过知识树,再次串合本章节内容补:1.补充练习p~p79――一、二、三测:(另案)

三、作业:1.纠错;2.背§9考基要点,准备听写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则篇七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

3、使学生能认识到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建议

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的过程更重要.建议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的设计方案

目的:

1、了解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的含义并会推导;

3、掌握,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难点:的应用

重点: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过程

(一)新课(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的呢?

(2)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认为)

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3、引入课题.

:第二节、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式中: 为万有引力恒量 ; 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

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解:由得:

代入数据得:

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

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 ,地球半径为 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求:

(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

(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

(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解:(1)由得:

代入数据得:

(2)

(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 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

(四)小结:

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

2、应用公式解题, 值选 ,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

(五)布置作业 (3分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 .

组织学生编写相关小,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了解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下面就是相关的题目.

1、发现的历史过程.

2、第谷在发现上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