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09-29 03:38:09 作者:QJ墨客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教案(大全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北京奥运会的快乐和令人留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并学会所有生字。

3、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闭幕式之后人们就要离开北京,跟北京说再见了,那么,除了快乐之外,人们还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

3、师:20xx年,北京将举办盛大的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会,人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提问:你从课文中了解了那些内容?

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

(2)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大声练读。

2、教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的字词、短句,以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在音、形、义上做介绍。

3、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4、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

将学生提出的难读的长句子,以教师范读、学生比赛读的形式,保证全部同学能正确、流利地读。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小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生字,学习生字的读音、结构、难写之处、组词。全班交流。

3、场:共六画,左右结构。

名:共六画,上下结构。

米:共六画,独体字。

4、学生描红,仿影,完成《习字册》。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卡,指名读,领读。

(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前后鼻音的生字。)

2、练习组词。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

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你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什么内容?

2、再读质疑,交流,解惑。

3、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表现了北京奥运会另人留恋与不舍。

4、从哪些词语句中看出人们对北京奥运会充满留恋和不舍?

5、指导感情朗读此时此刻的北京吗?(例:欣喜若狂,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你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什么内容?

1、学习第一句。

“这时”指什么时候?

练习用“如何”造句

小结

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

边读边想象,当时“鸟巢”内,演员、运动员、观众等事怎样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快乐的。

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三句

思考: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感染”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句

思考:这一句你了解了什么?

练习用“但是”造句

5、感情朗读全文

(三)总结升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词语抄写。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二

一、导入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要点.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个性化语言的品味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师:大家喜欢不喜欢旅游啊?

生:喜欢!

师:现在我带大家去北京逛逛,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展示长城、故宫等名胜的图片),下面,我再带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课件2,循环放映“到胡同去”一组图片,并播放胡同歌曲)。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北京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让我们跟着他(屏幕出现“汪曾祺简介”幻灯片),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示标:出示.课件3(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4节,概括胡同的特点,并思考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之间的联系。

幻灯片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四、研读6-12节,了解胡同文化的。

听课文6-12节的录音,要求

划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的语句。

标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你觉得最有味的语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和“电梯事件”。

幻灯片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忍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统治子者要消灭他们,犹如碾死一只蚂蚁般容易,所以他们也就 学会了忍耐。”

(6)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喜爱推崇:知足长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闭、逆来顺受、冷眼旁观、忍

(7)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幻灯片)

你认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没幻灯片)

看着这样的一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生看投影,听读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绪。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样的情绪?

讨论明确

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这种除了表现在北京市民的处世方式上以外,作者还通过北京人的语言生动地来表现。小组讨论,找出最有味的语言分别品味,朗读,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畅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这样一句:“有窝头,就知足了(还好)。大腌萝卜,就不错(较好)。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虾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

听完第二同学读后,有学生笑着插嘴道:“一点味都没有。”

老师:我看还得加上一句,“这样一换,太不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概括后,屏幕显示:

幻灯片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典雅,富有浓郁的书卷气。

生自读自品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同代表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关知识。

二.激趣导入:

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学生会出现很多思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去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对,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冯雪梅的文字去领略一下北京的胡同。三.探究感悟:

(一)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北京胡同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北京的胡同?

生:自由朗读课文,找直接写北京胡同的文段。

2师:作者在描写胡同时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满着一种美感。比如对北京胡同中晾衣绳的描写,对推车卖货的老人的描写,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点评。

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3师:细读文中描写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让作者留恋?

生:默读文字,谈自己的

(二)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师:文中除了描写北京的胡同之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

生:写了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种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

首先,家乡同北京一样,也有着“苍凉的历史”,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给了作者许多共同的感受。

其次,作者在北京成长,但没有在四合院里住过,她那种“回归从前的愿望”,植根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写出家乡的小巷带有的尘埃气息的旧事,才能表达出像作者这样的都市人“回归从前的愿望”。

3师:文章除了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运用了哪种呢?

生:议论。

师:请学生讨论评价认为精彩的议论文段。

师:重点讲解作者所认为的“唯一不变”、“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生:“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5师:你觉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呢?

生:自由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6师:这些议论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现有必要吗?

生:思考、论论、回答

师:这些议论性段落穿插于记叙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种夹续夹议的结构,不仅把文章中对家乡小巷的描写与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化了对胡同的叙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拓展迁移:

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北京的胡同

冯雪梅

四合院

路边的树

晾衣绳

北京的胡同推车卖货的老人

车铃声

炒菜作饭的响动及其香味

树下聊天的人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

韧性

路边的树

卖冰棒的老奶奶

家乡的小巷买糖果、积糖纸

槐树铁丝上变换的衣裳

跳皮筋的小姑娘

教案说明:

北京的胡同对于我们上海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有点陌生的,但上海有很多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弄堂,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熟悉、亲切,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选择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胡同,以及胡同代表的文化内涵。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这篇散文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叙述风格。

二期课改要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教案设计中,我特别了几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c、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依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五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六

胡同是北京的文脉,是北京文化的根。如果把北京比作一个人,那胡同就是这个人的“血脉”。

六年级暑假之前,我还未到访过北京,却早已对北京的胡同心生向往,但对其的认识只有以上的只言片语,有幸,在同年暑假,我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场北京胡同游,从那以后,北京胡同便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惊鸿一瞥”,深刻于时光中。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庄严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皆有历史沉浸的气息。但当我进入胡同区,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我感受到的更多的却是静谧、和谐、安详更甚是些浓浓的烟火气,在那里,我觉得既陌生又熟悉,第一次体验到"每个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的感觉。

北京的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的,古旧的青石板有着几分江南的青秀齐整也不乏家乡这儿海岛独有的粗犷与大气,几处未与大地相贴的部方被时光悄悄磨得圆滑,上面覆着些许青苔,绿的悄然绿的暗淡。这或许就是导游口中“老街一年四季都充满生机”的原因。石板一块接着一块,延伸至远方,两边是一幢幢紧挨在一起时不时又露几个缝让行人畅通的古朴房子,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家住与店铺混杂着,热闹又喧嚣。

脚步轻缓,慢慢地踏,转过烟袋斜街才真正进入了胡同区,嘈杂声被抛于身后,气氛变得宁静,风轻轻的吹,时光慢慢地流淌。路旁是成荫的绿树,茂密的绿叶层层掩映,午后的阳光从几个小小的叶缝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偶尔,回响起一两声鸟雀啁啾与蝉鸣,声音着实清脆,衬的气氛越加的安静,那声音渲染着夏天的活力,与轻风亲吻,荡漾开去,听在耳边,软在心里。远离闹市的胡同,大概是北京这座都市繁华外表下,柔软内心的展现,是它渐渐老去的青春,是它毫无保留的送给人们全部的情话。这样的北京里的这样的胡同,既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又像是朝气蓬勃的少年,若真要解释,那便是成熟沉淀与活力朝气是相通的。走在这样的胡同中,守着清幽,我们谁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迈着步子在小巷中穿梭,尽管不认路,也没地图,但所有人都淡然自若,毕竟北京的胡同儿可都“透着气”呢。“瞎走”,让旅途有多了几分探奇的乐趣。

北京的胡同着实是多,曾经就有俗语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从正午到傍晚时分,我们才不过走过了快十条胡同。不同于白日里的北京胡同,除了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傍晚十分的北京胡同,多了几分温馨的韵味与“人气”。路旁不再是冰冷无趣的精品店,几个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下拉着家常,所有的人们在经历了一天的劳动后,都慢了下来,走出家门,老人们倚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纳凉,孩子们嬉闹着,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穿来穿去。夕阳的余晖中,泛黄的绿阴下,还有年轻人漫步的身影。那时的北京,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简直“乖”到不行。

北京的美,游历过的人都慨叹,它将所有的情感都托付给了胡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七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自主识字

(一)、导入;

1、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课文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3、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

1、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三、品读领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6、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7、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四巩固延伸

1、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2、北京真美啊!请你画一画你心中的北京。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