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通用7篇)

时间:2023-08-31 11:59:22 作者:飞雪 2023年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通用7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一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摸清情况、找准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二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每年都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省、市各级也相继出台了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举措。实践表明: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如果再提价无疑于饮鸩止渴。

(二)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逐渐减少。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全社会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背景下,许多以低技术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冗员,导致乡镇企业吸收农民就业人数下降和农民收入减少。如2000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部分为1063元,与109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但在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方面,安徽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为255元,与浙江差距高达2181元。因此,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主要是差在二、三产业和工资性收入上。

(三)不合理负担过重,削弱了农民收入的份额。农民的收入本来就低,却要交农业税和各种名目繁多的“费”。据统计,2002年,纯农户的人均税费负担为115.7元,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81.8元,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62.1元,相较之下收入较高的城市人口平均税费却只有49.5元。我国有些县乡基层政权人员过多,开支庞大,财政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口,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一)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1997年至 2

2002年五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8%。也说是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仅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上不去,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将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农民增收缓慢,是实现扩大内需方针的巨大障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为此,中央做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其中刺激9亿农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把农民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农民增收缓慢,消费欲望不强,消费模式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农民增收缓慢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更不利于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农民增收缓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严重的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看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同样,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关键之点,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农民收入普遍大幅度的增长。如果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必然要影响全面小康的进程。

《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三

一、现状

某村289户1383口人970亩耕地。经优化调整我村农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产品、中药材共同发展的农业种植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增收致富计划

1、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 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某村北地约100亩地,去年新增种植中药材20亩,效益可观,今年收秋后预计大部分种上中药材,亩均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多收入300元。

2、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某村现有养猪场一家, 庭院养猪两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技术,信息等发面提供支持。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 事非农产业收入。

4、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到外就业,是 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与周围企业联系,提供就业信息,介绍有一技之长

(2)推进服务业发展。如:整治村东鱼塘垂钓餐饮服务,可增加村民就业。在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上多下功夫,如:“农 家乐”,农民就能增加收入。

5、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 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声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序转移。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小冀镇某村村委会

2011年8月

农民致富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线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为了推进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确保实现新农村尽快发展,特制定增收致富工程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整合农村土地、劳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为奋战我村全面达小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方法步骤

全面贯彻落实“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的要求,按照抓基础引动、分层次推进、按年度实施的步骤,培植新亮点,形成新特色,确保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任务。

1、抓基础工作引动。

2、分层次强势推进。

3、按年度组织实施。

三、推进措施

1、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计划,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形成现代农业特色和农业区域经济优势。

2、加快实施高效规模农业。以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蔬菜、杂果种植、立体高效和规模养殖为重点,努力挖掘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壮大农业经济总量。

3、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进一步发挥农村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

4、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各项激励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机具推广等各项扶持与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长宁镇东坡村

二00九年九月二十日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四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五

经过十多天的走访调研,我深入到东山屯村六个村民小组以农民增收缓慢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村组成员、党员、富裕户和贫困户,与他们亲切的交谈、交流和沟通,基本上掌握了解我村农民增收缓慢的几点原因,并加以分析,同时,根据调查,对下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提出了点建议和对策。

一、本地区目前的现状

(一)农民种地受制于天的局面没有太大的改变,俗话说:种在地上,收在天上,现今雨养农业是靠不住的,几年的灾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箕,煮一锅”的广种簿收簿种的局面难已改变。使单一的靠种植致富已成为泡影。

(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合镇属丘陵地代,坡耕地较多,致使旱不能灌,有的农户自包产到户,土地始终未能深翻,造成土地板结,耕地畜水能力较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越种越薄。

(三)农民的思想观念守旧,大部农民市场观念不强,市场信息不灵,结构调整不够合理,不能够围绕两个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就种什么,而是看秋后的市场,看啥值钱来年再种哈,往往到时双掉价,总是打被动仗;还有的农民固步自封,不听劝导,只认准大豆种植,连年重茬造成严重的减产。

(四)农民文化素质低,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三农”力度不够,造成农民种田不懂科学,就如邯郸学步,现代农业没实现而传统的耕作方式又废弃了,有的农民用药不科学,时间药品及药量掌握不准,不是灭不净就是药伤秧苗,造成人为的撂荒或减产。

(五)农民懒性思想严重,不能靠拾农家肥来培肥土地,三产三趟来增收,而是图清闲种地就用化肥,农药,不铲不趟,不仅使土壤板结,而且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现今的农药化肥价格高,每垧地投入得700--1000元,就会使农民自然减收。

(六)有的农民要致富苦于没有门路,农闲时节蹲墙根,打麻将,不琢磨致富路,不参加培训,一年呆半年,得过且过,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有钱就挥霍,没钱就硬靠的懒惰思想。

二、下步建议

(一)旗镇村三级要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要有新办法,做好“水”字文章,尽快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农闲季节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恢复现有塘坝,在平地上打抗旱井,治理侵蚀沟,退耕还林还草,对耕地进行深翻,确保土壤疏松,保护农田,使农民增收。

(二)要在科学种田上加大科技入户的高新优良品种的推广示范工作,在今年的基础上明年继续推广,并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到试验田中参观,真正向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相得信。

(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利用农闲,组织送科下乡,到村入组,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相培训相结合;二是电教科技片与实际指导相结合;三是技术员包片、包户指导与组织群众示范相结合,有效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第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在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带头率领农民增收致富尤为重要,要转变多年来农民传统的种植,树立“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的观念,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林护农,农牧林结合”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真正达到灾年使群众不减收,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加大农村实用政策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为农民宣传党在农村方面的实用政策,加快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围绕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的思路(如围绕奈伦淀粉,种植土豆,淳江油种植高油大豆等)。在牧业上做到羊起来,牛致富,从而达到牛羊当猪养,饲料当粮种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四化一贮(即投氨化、盐化、碱化、糖化,微贮)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舍饲养殖之路,在农业上,加大高雪消融产、高效优质的大豆,玉米、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在经济作上,以白瓜籽、葵花为主,在特色养殖方面主要以大鹅和柞蚕为养殖重点,扩大农民增收的覆盖面。

第三,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力度,镇党委对科技培训做出规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并且编制农民急需急用的适用技术手册。真正让农民了解,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同时还要选派农业特派员深入村组示范家中进行田间地头、坑头的'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种养殖业的实用技术,为增收奠定基础。 第四,要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的力度,在示范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示范的经验,组织群众深入到示范田参观,实地对比,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同时还要多为农民提供致富典型和经验,靠科技人员自己扶持起来的,身边的生动事例为农民致富指导迷津,而且减少农民对科技的无知对农业的减产的被动局面。

《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六

举措之一:调整农业结构

稳固粮食产业发展,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县政府从粮食风险基金总额中拿出1/3的资金,用于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按照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个十万亩”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势农业产品产业带。继续实行新辟茶园以奖代补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百里茶廊”基地建设,新发展良种茶面积1万亩;加大花卉苗木的营销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健全营销网络,扩大花卉苗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合力提升蔬菜品质,发展无公害蔬菜、保健蔬菜,用增加配送等营销形式,力争在开拓蔬菜市场上有重大突破。同时,建设好优质稻、生猪、奶牛、特种药材、小水果、特种红薯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基地。

举措之二:打造农业品牌

整合资源,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信贷支持等措施,拓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绿世界”、“华中”、“金茶”、“长春”、“湘丰”、“韵春园”、“惠农”等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品质,做响品牌,创造名牌。

举措之三:发展旅游农业

发展“农家乐”旅游,是该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的理想产业之一,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走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要充分利用紧靠省会的.区位、交通和人文优势,继续实行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农家乐”,并作为农业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举措之四:抓好农业招商

要充分发扬现有的地方特色资源。包装一批质量优、规模大、效益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涉农上市公司的招商力度,通过继续举办“茶叶节”参与“农博会”、综合开发山水资源等农业专项招商活动,拓展农业招商领域,不断提高农村对外开放水平。

举措之五:落实政策减负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今年减免农业税1200万元,3年内取消农业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举措之六:推进科技兴农

全力做好动物疫情的预防和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建设农产品安全区,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举措之七:搞活农村流通

着力实施“大户兴村、产业兴镇、流通活县”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活农村流通,努力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举措之八:促进劳务输出

加快乡镇集镇建设与开发力度,发挥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人口与土地分离、进入非农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充分发挥县职中和农科教中心的作用,加强农民工培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就地和异地转移同步推进,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县内,规划和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区,提高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吸纳县内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外,拟在北京举办首届长沙县劳务输出洽商会,同时,重点组织向珠江、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培育为劳务输出服务的社会职介组织,提高社会服务程度,多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举措之九: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生态林、生态圈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户安居工程,新扩建四所乡镇敬老院,改善“五保户”的晚年生活状况,启动农村特困户救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加大农民大病统筹救治力度,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保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农民增收的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篇七

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农民生活改善,事关我区海岛现代农业建设。当前受经融危机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形式较为严峻。为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根据省、市、区农村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农业部门职责,今年重点通过落实提升品质、改善设施、加工增值、市场营销、拓展功能、盘活要素、落实政策等“七项举措”,力争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98.99亿元,比上年增加10.5 %;农业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加3.17%;农民人均收入12396万元,比上年增加9%。全区农民来自农业的总收入比上年增加 45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

一、提升品质促增收。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岛节水农业,扩大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种养模式推广,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加快优化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品牌产品,抓好生猪品种改良和标准化规模畜禽场改扩建,提高畜禽产品品质,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民增收2200万元。09年调整“水改旱”种植面积10000亩,用于发展蔬菜、瓜果、旱粮、花卉苗木、牧草等节水型经济作物;建设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000亩;重点抓好晚稻杨梅、金塘李子、优质柑桔、葡萄、生猪养殖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农业新品种10只以上,推广农业新技术3项;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3个,绿色食品1个;针对08年柑桔销售难问题,着手柑桔品种的改良、品质提升。

二、改善设施促增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海岛微蓄微灌节水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09年发展钢质大棚 400 套,安装铺设喷滴管 200套。结合基地建设,维修、新建一批沟、路、渠。通过改善畜禽饲养设施,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降低死亡率1个百分点,提高畜禽出栏率2个百分点。加快引进新农机具的应用和推广。通过改善设施实现农民增收550万元。

三、加工增值促增收。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消化初级农产品、提高附加值的重要举措。力争通过加工增值实现农民增收550万元。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大户采用分级、包装销售产品,多渠道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使更多的农产品通过加工销售增效。进一步引导订单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实现错时销售,提高比较效益。09年我区将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通过提升葡萄、草莓、杨梅等精品农产品的包装,促进产品升级;扶持金塘李的深加工,力争有新起步;在杨梅的加工上有突破。

大农产品销售。09年继续实施农产品出岛行动,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点,帮助广大农民解决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销售问题,利用各种农博会、展评会,积极推介本区名优农产品。同时,搞好杨梅、葡萄、柑桔、优质蔬菜等农产品宣传和评比活动,在主要通道两侧安装系列户外广告,进一步打响普陀山牌水果系列、定海山牌蔬菜系列以及浙东牌白鹅等农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分别在定海、宁波举行一次“定海特色优质农产品大会展”;抓好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营销组织和队伍建设,协同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引进与建设;搞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三社合一”新型服务平台搭建。

五、拓展功能促增收。继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拓展农业功能,开发乡村旅游业,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力争带动农民收入200万元。09年继续抓好白泉金星晚稻杨梅科技示范基地、马岙卧佛山农庄、双桥茶人谷休闲基地等项目的续建和提升,启动金塘李景观带等项目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走进农村,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销售。

六、盘活要素促增收。促进农村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650万元。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减少耕地常年抛荒,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权收益。09年全区力争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3万亩,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面积5000亩以上。加大力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集体资源开发,加快发展村物业经济,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加强集体经济管理,大力推进财务公开,组织开展“百村审计”活动,防范集体资产流失。

《农民增收实施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