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案区别(汇总9篇)

时间:2023-09-26 18:26:14 作者:琴心月 学案教案区别(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案教案区别篇一

,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性肺炎这么恐惧呢?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而引发非典型肺炎这种疾病的,正是sars病毒。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有关病毒的知识,谈谈在你们的理解中,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第2页问题探讨这儿有一幅sars病毒模式图,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结构,(画图讲解)外面一层是蛋白质外壳,叫做衣壳,衣壳内部是遗传物质核酸,衣壳外被一层囊膜包被,囊膜上的小突起叫做刺突。而一般的病毒的结构通常包含两部分: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病毒的核酸有两种,像sars病毒的核酸就是rna,而另一种如乙肝病毒的核酸是dna。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sars病毒主要侵染的是人体肺部细胞和上呼吸道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那么,sars病毒是如何侵染人体细胞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看看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画图讲解:吸附—注入—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组装—裂解)病毒先是吸附在寄主细胞外面,然后将核酸注入到寄主细胞内部,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进行蛋白质合成和核酸的复制,在利用合成好的蛋白质和核酸组装成新的病毒,最后寄主细胞裂解,病毒被释放,然后继续侵染人体其它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细胞被破坏了,因此即使一些非典患者已经治好了,但也还是会留下后遗症,最严重可能导致不能走动,终生残疾。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不再进行生命活动。生物通常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初中生物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得像草鞋的小明星,大家还记得它吗?(草履虫)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我们可以看到,草履虫有着完整的结构: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

学案教案区别篇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潜力:

1、熟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透过了解时代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好处。

3、了解烘托、比较、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透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朗读为主线,透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3、透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应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好处。

教学难点:了解烘托、比较、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是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期望我们都能在精彩的语文世界中得到更多收获!

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海燕,一种海鸟,体色苍灰,两翼细长,常掠海面疾飞。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常在海面上飞翔。被成为“暴风雨的报信者”、“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

(学生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带给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资料

1、播放录音范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那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述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述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取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应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应对暴风雨,心想:。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板书。

风云雷电: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比较反衬)

4、主角对抗朗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四、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

1、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海燕》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个性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2)、教师补充讲述发表过程中的小故事: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那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样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好处。)

4、下面我们一齐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取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5、全班合作演读。(此环节视具体时间而定)

请大家全体起立,像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遍!(配乐)

五、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就应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用心、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能够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反革命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比较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学案教案区别篇三

从“教案”到“学案”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更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预先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预先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称之为“学案”。一般是每学期初将整个学期的“学案”编制完成,每课时独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学案”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也可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在课前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在编制“学案”时,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体现老师主导作用。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要素;三是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要素。将这些要素以提问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自学同时完成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三、运用能力训练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科相关信息,如学科及教学、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四、学生探索及反馈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完成了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师生之间已经有沟通的共同基础。再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利用一部分时间,采用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观点的掌握情况。接着用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辩论,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一些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作课后继续讨论,也可以此为启发点,指导学生课余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我几年来的改革尝试,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受到信息量来源的局限;在学生自学时间安排、能力训练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学案教案区别篇四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

3、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2、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所学的知识。如汽船、火车、电灯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其发明又是怎样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新课:三个子目合成一气。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和其他电气的发明和使用、电气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信息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工业革命

代表性发明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问题小结:以蒸汽机(电气、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案教案区别篇五

【自读导言】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解说〗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3、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自读程序】

1、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2、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3、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解说〗

1、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自读点拨】

1、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3、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学案教案区别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学案教案区别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趣导入)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高尔基的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又称《海燕之歌》。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

(1)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是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

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海上高傲地飞翔。

(2)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是一个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

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的形象。

(3)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是一个呼唤暴风雨的

战斗者的形象。

2、课文赞美海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海燕的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如:“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深入探究

本文除了海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形象的高大。

五、体验与反思

1、学习本文后,你喜欢哪一形象?并说明理由。

2、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应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延伸

(出示海燕图画)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二、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的处理。

三、深入研讨:

1、文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海燕象征什么?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象征与比喻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

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

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四、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学习本文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六、附板书设计

高傲飞翔大声疾呼穿过乌云;

海燕勇敢对比;

海鸥海鸭企鹅胆怯;

不怕困难迎接困难——战斗精神!

学案教案区别篇八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学案教案区别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能判断某个例子处于生命系统结构的地位;

了解细胞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

举例说明群落、种群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知识、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细胞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仅在七、八年纪开设,学生几乎对这些内容没有太深刻的记忆,仅仅是有所了解而已;另外,本节内容涉及了到细胞等微观、抽象的内容,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使其尽量理解、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节课,主要有细胞的知识、群落及种群的知识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本节既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又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的基础,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理念及策略:

通过举例、展示及讨论等方法是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方法及媒体:

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等。

2.教学媒体:图片。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问题探讨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问题探讨

实例1:

实例2

实例3

实例4

小结

回顾

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看图1-1

总结

练习题

硕果飘香,又是一季丰收时;我们感叹,生命是如此神奇、如此美妙,同时也如此值得我们去探索;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即将开启生命的探索之旅,一起找到我们心中那些未知的答案!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2页上的“问题探讨”部分。在2002年11月份到2003年期间,一场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病在我们国家爆发,同时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报告病例的平均死亡率为9.3%。经研究发现,引起这种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冠状病毒。这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连简单得细胞都没有,却引起了人类的一场灾难。

请问: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sars病毒是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的?

下面我们先学习细胞的知识后再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几个与生命活动相关的例子,请看到书上的资料分析部分。

看第一个例子,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草履虫的相关知识了,那么:

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呢?

2.如果没有了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还能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呢?为什么?请大家自由讨论后给出答案。

解答: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仅有一个细胞,它的生命活动就是靠这仅有的一个细胞来完成的,因此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是绝对离不开细胞的,甚至一个不完整的细胞也是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草履虫的生命活动与细胞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细胞这个结构草履虫就不会存在,它是单细胞生物,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实例,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发育严格来说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当精细胞与卵细胞成功结合开始,一个生命就开始了发育的过程,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逐渐形成的各种组织、器官,最终形成个体,当个体从母体中出生之后,就开始了生长过程,进而长大、成熟、衰老、死亡。从这个现象看了,我们人类个体与细胞有联系吗?当然有联系,并且联系很大,每个个体都是从一个相同的起点——受精卵开始的,而受精卵正是由生殖细胞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有之后的一系列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人是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提问:

解答:

缩手反应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反射需要由反射弧作为结构基础,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一般来说,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是一个细胞,效应器和传出神经是一个细胞,而中枢神经是一个神经细胞。在缩手反应这个活动中,最少都需要3个细胞参与,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就不会有缩手反应的动作,该生命活动同样离不开细胞。

我们再来看一下实例4上面的内容,这个例子介绍的是一种病毒,叫做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该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与非典病毒一样属于病毒界,仅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我们说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那么病毒既然连细胞结构都没有,它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用手机查询病毒的相关知识。

解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必须在活的细胞内才能进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原因,病毒寄生在我们人体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繁殖、生长,因此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它的生命活动也是离不开细胞的。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草履虫(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人(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hiv病毒(无细胞结构)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现在来回答我们开始提成的问题。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sars病毒是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的?

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能侵入宿主细胞进行繁殖,他的生命活动是离不开细胞的;sars病毒侵入了人的呼吸道,主要在人的肝脏细胞、鼻粘膜细胞、器官表皮细胞等细胞中生长繁殖。

像草履虫一样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个体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而像人等个体由两个以上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多细胞生物。请同学们根据定义分别举出一些单细胞生物及多细胞生物的例子。

解答: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衣藻、疟原虫、酵母菌等;

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如人、狗、牛、苹果树等。

在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系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