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中医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案例17篇)

时间:2023-10-23 11:24:22 作者:笔尘 专业中医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案例17篇)

学习心得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这本书启发了我对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思考,让我明白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有不平凡的意义。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心得体会

第一段: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是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必须参加的重要活动。每月跟师可以让学习者与中医大师面对面交流,听取大师的教诲,学习传统中医理论,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并且锻炼临床实践技能。跟师也是一种传承中医文化的方式,可以让中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扬。跟师之前,心态要稳定,必须在跟师中全神贯注,才可以收获丰硕。

第二段:

在每月跟师中,中医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传统中医的知识。中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只有在跟师中才能深刻理解其中奥妙。在跟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经方、养生保健、针灸推拿等中医知识,并且了解到中医临床治疗的方式方法,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中医专业人士奠定基础。

第三段:

除了获取中医知识外,每月跟师还可以帮助中医学生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实践,学习者可以从中医大师身上学到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了解中医的诊疗方法和配方应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中医学生不断地亲自进行诊断治疗,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临床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开展中医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段:

参加每月跟师活动的同时,中医学生还可以与中医文化大师面对面交流。在与大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分享经验和践行方法,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中医大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医理念,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素养水平。也因此,每月跟师不仅是一次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成长与启蒙的过程。

第五段:

总的来说,每月跟师是中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跟师中,学者能够要从中医大师那里学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践行方法,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认真参加跟师活动,践行中医理念,将为中医教育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每月跟师,虽然只是短暂的一次学习交流的过程,对于中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中医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中医学生来说,跟师时期是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内涵的重要阶段。在我的跟师期间,我得到了优秀中医师的指导,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心得体会。

第二段:跟师经历。

在跟师经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跟师者自身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我在跟师时,时常与师傅讨论病案和诊疗过程,积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接诊时主动搜索症状和体征。这些努力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病情和中医理论。此外,在师傅的指导下,我还学习了诊断方法和中药方剂的具体选择,进一步巩固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第三段:实践经验。

中医学鼓励医生从身体、情感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因此,在我的跟师经历中,实践经验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每个病例中,我都努力寻找治疗策略和中药方案,力求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一种非常综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包括诊断和治疗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包括了面对疾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培养。

第四段:感悟体会。

跟师期间,我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病例并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我思考医学伦理和责任方面,我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提高。中医是一项非常注重医德和医德的学科,这是中医学关注整体人类健康的一个方面。在内科规培跟师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把中医的理念带到了现代医学实践中。

第五段:结论。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阶段之一。与优秀中医师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尽管追求医德和医德的殊途同归,中医教育的培训模式和课程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我深信,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和课程,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医精神和价值观的中医医生。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繁杂而深奥。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习者,每个月都会和自己的师傅学习交流,借此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奥秘。这种跟师学习的方式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渊博度和临床能力日益提升,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在中医内科每月跟师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积累。

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了中医内科的知识十分广泛,涉及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呼吸、消化等多个系统。在和师傅一起学习的时候,我会详细阅读经典著作、了解现代医学进展,并且听取师傅的临床经验和技巧。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学到了很多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并且了解了很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际操作技巧。

第三段:技能提升。

在和师傅一起实践医疗技能的过程中,我也逐渐理解了中医内科的特点。中医内科强调全身调理和辨证施治的基本理念,而非简单的疾病对症治疗。这种方式让我感觉到每位患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治疗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整个身体状况,并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第四段:心理把握。

作为一名医生,病人的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和师傅相处的交流中,我也慢慢了解到了如何掌握治疗中的心理把握。比如说,在调理病人的心理状态时,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给予温暖关爱,帮助病人形成积极的心态。这样对于疾病的治疗以及病人的康复都十分有益。

第五段:总结。

通过每月一次的跟师学习,我对中医内科的知识、技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学习,也了解到真正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也意识到,学习需要一生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地积累、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会持续努力,为患者做出更好的贡献。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心得体会

随着中医药学的日益兴盛和发展,对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需求逐渐增加。规培跟师是指中医药专业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和实践,以提高临床能力和医德医风。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心得体会,分别为培养科学精神、加强病证辨析、提高临床技能、完善医德医风和强化自我修养。

一、培养科学精神。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临床能力。在每天的规培实践中,我不断强调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严格遵循中医内科规培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在病证辨析和处方思路上,必须贯彻以证居首、以辨为本的原则,做到科学、精准、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加强病证辨析。

作为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病证辨析能力。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高病证辨析的准确性和诊断的科学性。在规培实践中,我经常利用网络和医疗院所提供的各种专业书籍,查阅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辨析。

三、提高临床技能。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不断开拓新疗法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规培跟师的实习团队和导师都会根据临床状况、病人诉求和病例种类等要素综合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并提出治疗建议和医学思考方式,以便提高临床效果和治愈率。

四、完善医德医风。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完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即使在最为困难和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患者至上、身体第一的原则,做到悉心照顾每一个病人的情况,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以便在医患关系和信任方面建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自我修养。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自我修养。在工作中,我们总是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和生活压力,对于自我修养要特别重视。可以适当休息和锻炼,保持心理平衡、身体健康。因为良好的自我修养能够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使我们更加自信和稳定的面对和处理各种事情。

总之,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我们以更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序和体系来去处理和解决每个病人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水准和专业素质。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临床能力、增强职业修养,才能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健康和福利的保障。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于中医理论。在传统中医观念中,“医者必先治其心”。中医内科需要医生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临床经验,以及跟师学习的机会。下面,笔者将分享自己跟师学习中的体会与心得。

第一段,学习中应具有虚心的态度。中医内科是一门综合性高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在自己的诊疗中,不可固步自封,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应该具有虚心的态度,及时总结经验,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有时候,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就会请教自己的师傅和其他的专家。在交流中,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医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完善自己的医学理念和技能。

第二段,跟师学习需要有耐心。中医内科是一门非常细致、繁琐的学科,需要医生耐心地掌握和应用理论。只有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内科诊疗的精髓。跟师学习需要有耐心,密切观察师傅的临床操作和诊疗过程,及时加以总结和反思,逐渐融合自己的诊疗技能和风格。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诊疗效率,还可以避免过度依赖方术和病例,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第三段,跟师学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中医内科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现代国际医学领域中,要想在不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跟师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学习和复制师傅的诊疗方法,而是应该在学习和继承中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独立锻炼和筛选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理性思考和严谨科学,确保自己的诊疗效果和安全。

第四段,跟师学习需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正如中医教授常说的,“读书如载籍,而拳术要亲身练习。”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能够反复练习治疗技能,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临床经验,掌握熟练的治疗技术。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跟师学习不仅仅是学术科研,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医疗挑战。

第五段,跟师学习需要具有专业思维和责任感。跟师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自我实践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具有专业思维和责任感。中医内科医生应该对患者生命负责,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秉持医德医风,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需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与临床多学科人员协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总之,中医内科每月跟师心得体会,体现了中医内科医生在学术、实践、思维等诸多方面的深刻体验。通过跟师学习能够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提高自己的治疗技能和医疗水平,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中医内科医生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卓越,共同推进中医内科事业的发展。

脑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

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目前脑内科的主流治疗方法之一,中医在治疗脑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和效果。本文将结合我在跟师学习中医知识的经历,分享我对于脑内科中医治疗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医在治疗脑内科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和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脑内科的思维方式相契合,因为脑疾病往往并不局限于脑部,而是涉及到整个身体的调节和平衡。中医强调治疗的是人而非疾病,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脑疾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化,适用范围广泛。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按摩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症状和疾病。例如,在我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曾接触到一位患有偏头痛的患者。根据中医的诊断,他的偏头痛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我们采用了针灸和中药的综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头痛明显减轻,且症状得到了持续的改善。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使中医在脑内科治疗中表现出了独特的效果和潜力。

再次,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平衡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关注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我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曾接触到一个强迫症患者。在中医的治疗中,我们不仅关注到他的精神状态和症状,还针对他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方面进行了调整。通过中医的治疗,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并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他的病情得到了长期稳定。

最后,中医在脑内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和演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一些病状比较严重的脑疾病中,中医可能需要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在治疗中进行综合考量和处理。此外,中医的治疗过程一般比较长,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调理和跟进观察,对患者的治疗纪律和配合度有一定要求。

总结起来,中医在脑内科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性。通过调整整体身体状况,中医可以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促进康复。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然而,中医仍然需要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发展,以提供更加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脑内科的治疗和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5个多月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沈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沈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沈老师非常重视基础功底,因此推荐我熟读《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理论》,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他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疗神经官能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础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病症不同,若病机、病性、证候相同都可考虑一方治多病.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而影响到人的情志。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学生:胡美锋。

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学生:胡美锋。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王新。

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中的一大学科门类,是中医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的重要方式。作为中医内科医生,我有幸工作多年,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好中医内科,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是中医内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历代中医名家的医书,都是中医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需要不断地反复阅读、品味。其次,临床实践是中医内科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抓住机会去现实生活中感受、体验疾病,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医内科的精髓。此外,关注最新疾病、最新医疗技术,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也是中医内科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段:中医内科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诊断的过程比较复杂,诊断方法也比较多。通常会采用八纲、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其中,八纲是中医内科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也是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重要依据。脉诊是中医内科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脉搏的状态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属性。舌诊是中医内科的特色诊断方法,通过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总的来说,中医内科的临床诊断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而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膏方治疗、针灸疗法、食疗疗法等等,其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内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更具体、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另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食疗的作用,认为饮食对于内在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食疗来调节气血、舒缓身体疲劳。总之,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况和身体状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第四段:中医内科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的预防体系非常重要,预防在中医内科上应被视为治疗的一部分。中医内科预防的方法包括饮食调节、气功、运动、情志调适等方面。预防是预防疾病的最基本方式,这也是中医内科治疗的特点和优势之一。预防需要时刻注意身体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对这些方面进行及时干预,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免受疾病侵扰。

中医内科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有正确的治疗心态。对于医生而言,治疗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对于患者而言,治疗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放弃恢复治疗。中医内科的治疗过程可能需要长期的耐心和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医生和患者能够携手共同面对疾病、充满信心、坚定信念,则在治疗过程中,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

中医内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无尽的疗效。在中医内科学习、治疗过程中,对于我们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以上是我对中医内科心得体会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总结为全面继承传统医药精华,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素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给人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巷道卫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实施“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以来,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全院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增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业务技能及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常抓不懈。现将一年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今年年初我院制定了详细的“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学习、培训、考核等计划,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广泛开展自学经典、背诵经典活动,适时邀请上级医院的业务尖子对我院进行集中培训和专题辅导。中医医师人员每月对西医专业人员组织一次《中医学》集中授课,系统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医院对全院各类医务人员授予相应的院内考核学分。除了每月对学习培训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外,还对规定的学习内容统一考试。

并得了良好成效,极大地调动了我院职工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活动实施以来,我院一直把学习运用中医经典,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首要工作目标来抓,通过自学经典、撰写笔记、集中授课、专题辅导、考试考核等多种培训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中医药基础理论,提高了业务技能操作水平,营造了讲学习、钻业务、练技术和比水平的浓厚学术氛围,推进了全院业务建设,提升了中医建设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了全院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各科室认真组织了全体医护开展读书活动,按照规定内容积极开展了自学。每人了选择1-2门课程学习,并参加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和“甘肃中医药在线”远程教育项目,并通过互联网方式学习了省厅推荐的远程教育课件。

各科室主要把临床检验丰富的中医人员做为指导老师,指导学历偏底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新分配毕业大学生,形成结对辅导,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学习期间,学员做了学习笔记,院领导还随时抽查。学习结束后,学员积极撰写了学习总结,并由卫生院组织统一进行了考试。结对辅导老师并写出评语,全院达到合格。

卫生院并认真做好了参加县上集中举办的“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集中培训活动和专业知识培训班并进行了基础理论讲座。卫生院还结合实际,积极采取各种形式举办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按照我院医务人员掌握的程度给与相应的评分,全员达到合格。

生院还广泛组织开展“识药材、辨药性”、背诵“汤头诀”和“四大经典”知识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并鼓励和督促全体学员,每人撰写1篇以上学习小结或心得体会。充分调动全院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中医、用中医的工作热情。

卫生院开展学习活动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紧密结合,在学习培训中积极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全院人员掌握了十五项中医适宜技术,村级医务人员掌握了八项中医适宜技术,并积极应用与临床实践。

“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是个新生事物,我们也没有这方面更多和更好的经验,我们将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作好,同时也希望我院通过学习有更大的、新的收获。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20xx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医院领导的热情关怀下,我荣幸的参加了本院“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活动,成为了我们医院中医骨伤科名宿沈国海老师的弟子,在将近2月的跟师过程中,我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临床实践中,沈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骨科各种急慢性疾病、尤其是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沈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成汤是1000多年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病人急性创伤或重大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而大便不下疗效就很好。师从沈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也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沈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沈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并且,作为一位名中医,沈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对于现代医学,他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沈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沈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5个多月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沈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沈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沈老师非常重视基础功底,因此推荐我熟读《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理论》,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他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我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开始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沈老师不厌其烦的为我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跟随沈老师上了大半年的门诊,发现理论跟实践真的很不一样。以前在学校上专业课程时老师总会举一些真实的病例来帮助我们对理、法、方、药的认识,那时觉得其实辨证挺容易的,有“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可医之病”,因此很自信能做好一个医生。比及跟沈老师上临床,才发现临床证型几乎和书上完全不同,还未“治病三年”,便已有了“谓天下无可用之方”的念头,还好沈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才使得我渐渐平复了那紧张的心情,但觉医生辨证真如将领带兵打仗,必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病邪之虚实寒热而另一方面又必须要知晓病家的正气强弱和感邪轻重,以便能从容的遣方用药,只有这样才能药到病除,使祛邪不伤证,扶正不碍邪。这时才体会到做医生如临深渊,手如握虎,丝毫不敢大意,毕竟我们系病家生命之所在。

古代医家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因此老师在看病时往往很注重病人出现在面前时的第一印象,包括衣服的厚薄、面色的荣枯、唇甲是否紫绀、咳声的高低以及连续或间断,最重要的是关心病人最难受的症状。但毕竟要四诊合一以便获得更多有价值辨证依据。

虽然骨科方面毛病急诊的诊断较为容易,一般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处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当然对于多发伤、车祸伤等重大伤患时,要注意完善各项检查,以免漏诊。可是对于慢性疾病的诊断却颇为困难,比如一个膝关节活动不利三年甚至三十年的病人,是韧带损伤?是半月板损伤?是骨性关节炎?刚入临床时我曾为这些鉴别诊断头痛不已,沈老师耐心的教导我,除了常规拍x片需要动手做各种膝关节检查,来一一排除。除此之外,沈老师又教导我以十问歌为基础再结合骨科疾病临床发病相关特点通过问诊来收集相关病史特征,从而得到疾病的证型和病机。尤其应注意问患者饮食二便是否健康,因为骨科病人多需服用伤药,而中医伤药多有败胃之嫌,所以若遇宿有肠胃疾患者,开中药时定当谨之慎之,随证而用,切勿拆东墙补西墙,伤病未治好又坏了胃,如此种种知识,沈老师淳淳善诱,教导于我,时雨之恩,莫敢言忘。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不懂的知识点,但我相信跟随沈老师继续学习,耳濡目染老师整个看病过程加上请教老师,我的经验也能慢慢累积起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中医学生从刚迈进校园时的一张白纸变成对中医有一定了解、一定看法、掌握一定临床技能的过程,不但靠的是在中医药校园和中医院里的几年寒窗。更需要上临床后带教老师的经验指导,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30年甚至更久远的中医发展、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的方向、中医院的诊疗水平、中医科研以至中医的管理模式和重大决策,都是由正受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学子们担当。可见中医教育不仅决定中医人才的素质,也决定着未来中医的命运。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严谨细致,实践性强,辩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各个地方水土人情不同,同一个病表现的症状及证型也是迥异,各家各派一技之长的'绝招,医疗经验、手法的继承等都不是从书上可以学到的。因此我能跟随沈国海老师参与临床,得他传授,实在是我的运气,临床上沈老师常常结合具体的病案,加上他自己的用药经验和中医理论向我讲授具体病案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通过这种口传身带的教授,使我对于望、闻、问、切这几门最基础又最难的中医诊断手法也有初窥门径之感,例如我知道了一些伤科脉象的特点及代表含义:如浮脉代表新伤、瘀肿、疼痛剧烈,沉脉代表腰脊部的损伤,迟脉代表主瘀血阻滞和伤筋挛缩??不一而足,这些都和沈老师的辛勤指导分不开。

沈老师这种临床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我的主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而如今中医师带徒与传统意义上的师带徒又有所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师带徒,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往往从入门开始,徒弟行医风格有着明显的师傅遗传的痕迹。而沈老师对我的指导更讲究跟师临床实践中的心领神悟。比如说中医的舌胎、脉相的诊断都非常微妙,只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掌握其中奥妙。

相关范文推荐